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西藏林芝市一中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文综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下图所示。完成下面小题。‎ ‎1. 下列有关区域含义的说法,错误的是 (  )。‎ A.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 B. 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 C. 区域具有明显的差异性 D. 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 ‎2. 与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相同的是 (  )。‎ ‎①行政区 ②政治文化区 ③热量带 ④干湿区 ⑤三江平原 ⑥山东省和青岛市 A. ①②③ B. ④⑤⑥‎ C. ①②⑥ D. ③④⑤‎ ‎【答案】1. C 2. C ‎【解析】‎ 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具有一定的界线,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有的界线明确,如行政区、政治文化区的界线。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如自然地理界线。‎ ‎【1题详解】‎ 区域是客观存在的,具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有的界线明确,有的具有一定的过渡性或模糊性。区域是指一定的地域空间,A正确。区域具有一定的界线,B正确。区域之间具有明显的差异性,区域内部具有相似性,C错误。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D正确。‎ ‎2题详解】‎ 图示区域A的边界类型为实线,表示有明确界线。与A边界类型相同的是行政区、政治文化区,①②对。③热量带、干湿区、三江平原属于自然地理界线,没有明确界线,是过渡性界线,③④⑤错。山东省和青岛市是行政区界线,是明确的,⑥对。C对,A、B、D错。‎ 读我国北方部分地区略图,完成下面小题。‎ ‎3. 图中甲地的生态问题主要为( )‎ A. 森林破坏 B. 土地荒漠化 C. 水土流失 D. 湿地萎缩 ‎4. 乙地区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可能为( )‎ A. 过度放牧 B. 过度农垦 C. 过度樵采 D. 水资源利用不当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甲地处于半干旱地区,气候较为干旱、降水较少,因而主要生态环境问题为土地荒漠化,故正确答案为B。‎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乙地的年降水量接近‎400mm,位于农牧过渡地区,过渡农垦易导致荒漠化的产生,故正确答案为B。‎ 山西能源的开发对环境的影响较大。因此,能源的开发必须与生态建设同步进行。该区域有隔离护坝、公路、排水沟等设施。‎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5. 排水沟宜建在 A. A B. B C. C D. D ‎6.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该区生态建设初期以生物措施为主 B. 该区生态建设末期以工程措施为主 C. 建隔离护坝主要是为了防止飞沙进入河道 D. 公路建设与固沙草方格有关 ‎【答案】5. A 6. D ‎【解析】‎ ‎【5题详解】‎ 露天采掘会使采掘区地势变低,为了避免周围水体或降水形成的地表径流进入采掘区,应该在其周围修建排水沟或隔离护坝。图示采掘区周围有A和D,其中D位于河流与采掘区之间,应为隔离护坝,A应为排水沟。故本题选择A。‎ ‎【6题详解】‎ 在重要的交通线附近,可修建固沙草方格来阻挡沙漠侵袭,保护公路的安全,D对。一般生态建设初期以工程措施(隔离护坝、排水沟等)为主,后期以生物措施(植树造林等)为主,A和B错。隔离护坝的作用是保护河道和矿区,防止废弃物进入河道,防止洪水冲毁矿区。故本题选择D。‎ 我国是一个多煤、缺油、少气的国家,为保障能源供应安全,我国不断拓展能源进口渠道,‎2017年5月16日,我国第四条能源进口通道(见图,“中缅油气管道示意图”)正式开始输油。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2017年下半年,我国北方实行的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下列说法中 能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 )‎ A. 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 B. 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 C. 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 D. 关停部分高耗气产业 ‎8. 中缅油气管道的铺设对我国有哪些重要意义(  )‎ ‎①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 ②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 ③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依赖 ④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 ⑤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 A. ①②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答案】7. C 8. D ‎【解析】‎ ‎【7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煤改气导致了我国大面积的“气荒”,因此最快缓解天然气气荒的是部分地区暂缓施行煤改气,C 对。多渠道增加天然气供应,建立和完善天然气储备机制,渠道建设、完善机制需要时间,A、B 错;全面关停高耗气产业影响经济发展,D 错。故选 C。‎ ‎【8题详解】‎ 中缅油气管道,以输油气为主,对促进沿线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大,①错;该管线并没有将能源输送到北方,不能缓解北方地区能源供应紧张,②错;可缓解我国对马六甲海峡的过分依赖,③对;进一步保障国家能源供应安全,④对;能够推动管道沿线的基础设施建设,⑤对。据此分析选 D。‎ ‎【点睛】中国目前能源利用紧张原因:我国经济发展速度快,能源需求量大;我国耗能大的工业发展快,加剧了能源紧张;能源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能源勘探、开采跟不上国民经济需求;国际石油价格上涨;我国缺少石油储备体系。‎ 调整措施:采取多元化战略,进口石油;建立石油储备体系;加大能源勘探、采取,增加能源产量;加快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工程建设;稳妥发展核电;因地制宜地发展沼气、太阳能、水能、风能、海洋能等;加大技术革新,提高能源利用率;加强宣传,提高公民节约能源的意识;实现产业升级,适当限制耗能大工业发展;利用乙醇汽油。‎ ‎9.读“世界四大洋主体位置示意图”,回答下题。‎ 连接②③两大洋之间最短的海上通道是(  )‎ A. 巴拿马运河 B. 白令海峡 C. 马六甲海峡 D. 直布罗陀海峡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主要海峡,意在考查学生基础知识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大西洋,②为太平洋,③为印度洋,④为北冰洋。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海上通道为马六甲海峡,故选C。‎ 读下列气候资料,完成下面小题。 ‎ ‎10. 关于A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分布于亚洲南部地区 B. 为热带草原气候 C. 其成因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 D. 此气候类型各大洲均有分布 ‎11. 关于B地气候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北方是其最典型分布区 B. 受西风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交替控制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欧洲西部最典型的原因是西风和暖流的影响 ‎【答案】10. C 11.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和分布。‎ ‎【10题详解】‎ 从表格可以看出A地终年高温多雨,应为热带雨林气候,其成因是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C正确。‎ ‎【11题详解】‎ B地终年温和湿润,是温带海洋性气候,在欧洲西部常年受西风和北大西洋暖流影响最典型,D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二、综合题 ‎1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东北地区≥‎10 ℃‎积温(单位:℃)和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 材料二 东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均耕地面积的谷物单产比较。‎ 材料三 东北地区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良好的工业基础为农业发展提供了机械设备、化肥等生产资料。‎ ‎(1)估算图甲中①、②两地≥‎10 ℃‎积温的差值范围,并与②地比较,分析①地≥‎10 ℃‎积温高或低的原因。‎ ‎(2)据材料一,说出图甲中粮食作物分布的主要地形区,并简述其自然原因。‎ ‎(3)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比较,东北地区粮食单产低、商品率高,据材料分析其原因。‎ ‎(4)东北地区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请你为东北地区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提几条建议。‎ ‎【答案】(1)500~1 ‎500 ℃‎。 原因:①地位于平原,海拔低,热量条件好;①地位于冬季风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 ℃‎积温高于②地。‎ ‎(2)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 自然原因:地处东北平原,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短,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4)①(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②(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治理水土流失和黑土退化;③(发展生态农业)建设绿色食品基地;④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冷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⑤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等值线图的综合判读、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及发展方向等知识点。‎ ‎【详解】(1)①、②两地≥‎10℃‎积温的范围分别是‎2000°C-2500°C、‎3000°C-3500°C,计算可得,两地差值在500‎-1500℃‎之间。其差异原因从两地所处地形、据冬季风远近等方面作答。读图可知,①地位于平原地区且位于大兴安岭东侧,冬季风的背风地带,受冬季风影响小,所以①地≥10°积温高于②地。‎ ‎(2)据材料一粮食作物(图中阴影)分布图,粮食作物主要分布在东北平原(松嫩平原、三江平原)。 自然原因从地形、土壤、水源、气候等方面分析。地处东北平原,地形平坦开阔;夏季热量丰富,雨热同期;松花江等河流流经,灌溉水源充足;黑土广布,土壤肥沃。‎ ‎(3)该题解答要求学生掌握两地的区域条件,单产从熟制、科技投入等方面对比。商品率从劳动效率、耕地面积、人口等方面考虑。东北地区纬度较高,热量条件较差,农作物生长期长,只能一年一熟,所以单产低。东北地区耕地面积广大,粮食总产量大;地广人稀(或人均耕地面积大),人均占有粮食多;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劳动生产率高,所以粮食的商品率高。‎ ‎(4)进一步发展粮食生产要从农业内部结构、农田基础设施、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投入、农作物良种、农业生态、农业生产率等方面加以阐述。包括发展生物技术,培育优质、高产品种;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建设,建设绿色食品基地。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提高抵御(旱涝、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的能力,推进农业规模化和专业化,加快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延长产业链,增加附加值等方面。‎ ‎13.下图是我国东部某沿海等高线分布图,据此完成下列要求。‎ ‎(1)此图宽约‎5.5cm,计算此图的比例尺= ;图中A、D两点间的相对高度的取值范围是 ;D在C的 方向。‎ ‎(2)判断E处地形部位的类型,并说明理由。‎ ‎(3)图中 a、b、 c中,哪一条不属于河流的支流? 为什么?‎ ‎(4)比较a、b两条支流的流速,并说明理由。‎ ‎(5)若将小河水引向疗养院,两条计划路线①、②,哪一条更合理?说明理由。‎ ‎(6)拟从甲村向乙村修公路,③、④两条线路中,那一条较为合理?说明理由。‎ ‎【答案】(1)1:1000000;500-700;东北;‎ ‎(2)鞍部,理由:E处于两个山顶之间的洼地。 ‎ ‎(3)C支流,原因:河流只能存在于山谷之中,而C为山脊。 ‎ ‎(4)a大于b,理由:a河河谷等高线较密集,坡度较大(落差大 )。 ‎ ‎(5)线路①,理由:从①渠引水,河流从高处向低处自流。 ‎ ‎(6)线路④,理由:④虽然线路较长,但坡度平缓,工程量小,道路质量好,投资省;③线路虽然较短,但道路坡度大,行车不安全。‎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立足等高线地形图,考查等高线地形图的综合判读和运用。‎ ‎【详解】(1)根据材料可知,该图宽度跨0.5°纬度,一般而言,同一经线下每1°纬度距离约为‎111km,地图宽度地跨0.5°纬度,距离约为‎55.5km,比例尺=图上距离:实地距离=‎5.5cm:‎55.5km=‎5.5cm:‎5550000cm≈1:1000000;根据材料,图中等高距为‎100米,图中A点海拔范围0‎-100米,D点600‎-700米,故其取值范围为500‎-700米;‎ ‎(2)从图中等高线可看出,E北部示坡线在等高线外侧,说明是山地地形,则E处于相邻两个山顶之间的洼地,应为鞍部;‎ ‎(3)河流一般发源于山谷,而山脊多为分水岭,不会有河流发育。根据材料,a、b、 c中c支流所在区域等高线凸向低处,为山脊,故不会发育河流;‎ ‎(4)河流流速快慢与地势落差有关,根据材料,a河所在山谷等高线密集,相对高差大,河流流速快;而b河所在山谷等高线相对稀疏,故河流流速没有a河快。‎ ‎(5)引水问题需考虑两个方面的因素:一是工程量小,二是能够降低成本;根据材料,①线路引水河流能够自流,不需抽水,工程量和成本小,是最适宜的线路。‎ ‎(6)修建道路需考虑的这些因素:一是工程量小,二是尽量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根据材料,④线路虽然距离较长,但穿过等高线条数少,基本与等高线平行,坡度小,工程量和成本低;而③线路虽然距离短,但穿过等高线条数多,坡度大,影响行车安全且成本高。‎ ‎【点睛】1.相对高度计算:‎ ‎(n—1)d<△H<(n+1)d,其中n为所求两地穿过等高线的条数,d为等高距。如第(1)问,A、D两点等高距为‎100米,两地穿过等高线条数为6条,结合公式可得(6—1)×100<△H <(6+1)×100→500<△H<700(米)。(注意:陡崖的相对高度计算为:(n—1)d≤△H<(n+1)d);‎ ‎2.示坡线往往指向坡降低的地方,一般而言,山地地形示坡线在等高线外侧,盆地则在等高线内侧,如图:‎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