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课件(36张)(全国适用)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专题5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课件(36张)(全国适用)

专题整合突破 第一部分 专题五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规律 命题解读 命题解读 1 .总体来看近五年对本专题内容考查较少,但 2017 年全国 Ⅰ 卷加大了该专题的考查力度。试题难度中等,多以选择题形式呈现,有时也以综合题形式呈现。 2 .从命题趋势来看,侧重于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解释地理问题,或以区域图或自然带垂直剖面图为载体考查地理环境差异规律。 考点一 考点二 课堂巩固 复习练案 (2016 · 全国卷 Ⅱ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 1998 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 1976 年、 1987 年和 2000 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考点一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 描述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 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 (3) 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 【 答案 】   (1)20 世纪 70 年代 (1976 年 ) ,栖息地连成一片;到 80 年代后期 (1987 年 ) ,栖息地面积退缩,碎片化严重; 90 年代至 21 世纪初 (2000 年 ) ,栖息地面积有所增加,碎片化趋势减弱,分布范围有向北、向西扩展的趋势。 (2) 大规模采伐森林 ( 对植被破坏大 ) ,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 ( 国道、省道以及林区采伐道路 ) ,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减少 ( 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 108 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 ) ,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的恢复与扩展。 (3) 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建设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修复因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 【 解析 】   第 (1) 题,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可由图示信息获得,从栖息地的面积、连续性、变化方向等方面进行描述,注意要分别描述不同时期的变化特点。第 (2) 题,材料说明不同时期的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如 20 世纪 70 年代开始的采伐作业,造成大熊猫栖息地面积缩小,碎片化严重。第 (3) 题,根据对比不同时期人类活动方式对大熊猫栖息地的影响可知,人类在开发和建设时,应尽可能减少对野生动物的干扰,同时加强对植被的保护等。 1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分析思路 (1) 判断地理环境的主导性要素。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中的主导性要素。 (2) “ 一果多因 ” 的推理。 “ 整体性 ” 是一种分析问题的基本思维模式,在分析、解释一些地理现象时,往往是 “ 一果多因 ” ,需要根据 “ 果 ” 利用发散性思维进行推理 “ 因 ” 。例如,大陆副热带高压控制地区西海岸的沙漠成因,除大气环流的影响外,还有洋流的影响。 (3) “ 一因多果 ” 的推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表现之一就是 “ 牵一发而动全身 ” ,因此在分析某一地理环境要素时,一定要抓住 “ 因 ” ,并分析该因的变化所引起的其他地理因素的变化,如热带雨林区破坏植被后所引起区域内气候、水文、土壤、生物等方面的变化。 2 .地理环境整体性答题模板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1) 分析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 主要从分析地理位置入手,抓住区域内的地貌、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环境要素进行分析,点明每一要素呈现的主要特点即可 (2) 解释区域内某种地理现象的形成原因 由于区域地理环境要素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区域地理现象往往是不同地理要素间的因果联系导致的,其中气候、地貌是许多地理现象形成的基础因素,分析时应理清要素间的因果联系链,由因到果步步推进,完整呈现因果关系 分析角度 解题方法 (3) 分析区域环境的变化过程及特点 区域内某要素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区域其他要素的变化,乃至整个区域环境的整体变化 (4) 分析区域间的环境联系 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的物质循环和能量交换的角度分析不同区域间存在的因果联系,组织成逻辑思路清晰的因果链条,规范学科语言的使用。如青藏高原的隆起,有效阻挡了海洋水汽的进入,使得我国西北地区的气候干旱加剧 (2017 · 山西太原二中模拟 ) 常流性河道频率指以一直线截取某一地区,被直线切割的河道数与该直线长度之比,反映区域水系网的密度。下图为我国沿 105°E 经线从南到北年降水量、常流性河道频率的地带关系图。读图,回答 (1) ~ (3) 题。 (1) 常流性河道频率最高值出现在 (    ) A .云贵高原  B .黄土高原 C .内蒙古高原  D .四川盆地 (2) 图中 a 所在地常流性河道频率比 b 低的主要原因是 (    ) A .降水量小  B .石灰岩广布,多暗河 C .地表破碎崎岖  D .纬度低,蒸发量大 (3) 影响图中河道频率高低的直接因素不包括 (    ) A .年降水量  B .地形状况 C .地质条件  D .纬度高低 D B D 【 解析 】   第 (1) 题,该经线从南到北穿过的地形区依次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结合年降水量、南北位置关系判断,河道频率最高值出现在四川盆地。选 D 项。第 (2) 题, a 所在地为云贵高原, b 为四川盆地。云贵高原地区虽降水多,但石灰岩广布,下渗多,地表水缺乏;而四川盆地为盆地地形,聚水较多。选 B 项。第 (3) 题,图中地区主要位于季风气候区,河流水源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所以年降水量直接影响河道频率;据图中地区可知,地形分布与地质状况 ( 如石灰岩分布区,地表水下渗严重 ) 也会影响河道频率;而纬度高低是通过影响降水与蒸发来影响河道频率的,不属于直接因素。选 D 项。 1 . (2017 · 全国卷 Ⅰ ) 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 2017 年 3 月 25 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 ( 左图 ) ,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 ( 右图 ) 。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 据此完成 (1) ~ (3) 题。 考点二 自然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 当地的自然植被属于 (    ) A .常绿阔叶林  B .落叶阔叶林 C .常绿硬叶林  D .针叶林 (2) 造成图示绿化隔离带景观差异的原因可能是该街道两侧 (    ) A .用地类型差异  B .居民爱好差异 C .景观规划不同  D .行政管辖不同 (3) 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 A .气温  B .降水  C .光照  D .土壤 B D A 【 解析 】   第 (1) 题,由材料可知,该景观照片拍摄于春季,图中树木已发新芽,可知冬季叶落,当地自然植被为落叶阔叶林。第 (2) 题,由材料可知,同一街道,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说明隔离带景观存在差异可能是由于该街道两侧行政管辖不同,人们对隔离带的维护不同。同一街道用地类型、景观规划、居民爱好差别不大。第 (3) 题,植物的生长离不开光热水土。植物是气候的反映,不同植物适应不同的气候条件,在景观植物栽种时,主要根据各地区的年有效积温来选择景观植物的品种。由于年有效积温具有一定的区域范围,因此不同景观植物栽种范围的大小不同,即影响城市景观植物栽种的主要自然因素是气温。 2 . (2017 · 北京文综 )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 1 月和 7 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 答案 】   热带草原带。 1 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 7 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 解析 】   根据图示经纬度、气候资料可知,该国以热带草原带为主。夏季 ( 以 1 月份为代表 ) 该国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水热条件较好,草木茂盛;而 7 月份前后该国受信风带影响,气温稍低、降水较少,草木枯黄。 3 . (2017 · 全国卷 Ⅰ )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 ( 海拔 2000 - 2600 米 ) 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 ( 如图 ) 。 (1) 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 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 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 说明从 2300 米至 2600 米,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 答案 】   (1) 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 ( 中下部, 2 000 — 2 300 米左右 )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 ( 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 。 (2)( 未遭受干扰时 ) 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 ( 按单峰变化规律, ) 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 (2 300 米左右 ) ,低于阴坡最高值。 (3) 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 ( 水分条件差 )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 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 ( 水分、热量交换作用 ) 增强。 【 解析 】   第 (1) 问,由材料可知,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由图可知,图中阴坡存在单峰变化的规律,而阳坡没有这个规律,说明阳坡受到干扰。在 2 000 — 2 300 米的高度,阴坡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增多,而阳坡在这一高度范围内随海拔升高,植物多样性减少,说明该苔原带在这一高度范围受到干扰。第 (2) 问,在未遭受干扰的情况下,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 2 300 米左右,而图示这一高度阳坡植物多样性低于阴坡,由此可以推断阴坡植物多样性较阳坡高。 第 (3) 问,与阴坡相比,阳坡接受的太阳辐射较多,地表温度较高,融雪较早,蒸发强度较大,并且蒸发历时较长,水分条件较差,湿度低。第 (4) 问, 2 300 — 2 600 米,随海拔升高,山地阳坡和阴坡的面积逐渐缩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阴、阳坡间的相互联系与影响作用增强,因此,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 1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 (1)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2)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方法技巧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1) 由赤道向两极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 看更替方向:南北方向; ② 看延伸方向:多东西方向 ( 受地形影响南北美西海岸南北延伸 ) ; ③ 看自然带变化:常绿阔叶林 → 落叶阔叶林 → 针叶林 → 苔原 → 冰原; ④ 看主导因素:热量。 (2) 从沿海向内陆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 ① 看更替方向:东西方向; ② 看延伸方向:多南北方向; ③ 看自然带变化:森林 → 草原 → 荒漠; ④ 看主导因素:水分。 2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受水热组合条件影响,自然带呈 “ 水平延伸,垂直更替 ” ;高山、高原分布明显。 特别提醒: 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分析时应注意的问题 ① 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一般而言,海拔每升高 1000m ,气温下降约 6 ℃ ,因此,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布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自然带分布,但并不完全一致。 ② 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一般而言,迎坡风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 “ 少 — 多 — 少 ” 变化,因此有时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随山地海拔升高,降水增多,可能会出现森林带,如天山的北坡。 ③ 山地垂直带是在水平地带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山麓自然带与当地水平自然带一致;同一自然带,随纬度增高其分布的海拔高度降低。 ④ 山地自然带基本沿等高线分布,同一自然带内水热状况相似。 ⑤ 山体所在纬度越低越复杂,纬度越高越简单;山体海拔越高越复杂,海拔越低越简单;山顶与山麓之间相对高度越大越复杂,相对高度越小越简单。 ③ 判读纬度高低: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纬度位置越低。如上图中的山地位于低纬度 ( 赤道 ) 地区。 ④ 判断迎风坡:迎风坡降水丰富,自然带的数量较多,雪线的海拔较低。如上图中南坡为迎风坡。 3 .影响雪线分布高度的因素 温度 ( 热量或纬度 )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 降水因素 降水量与雪线高度呈负相关 地貌因素 坡度大,积雪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阳坡接受到的太阳辐射量较多,气温偏高,雪线位置偏高,阴坡则相反 季节因素 一般地,同一山地的雪线,夏季高、冬季低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变暖、臭氧层破坏,以及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都会使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超过了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4 .非地带性的判断思路 (1) 非地带性的判断 判断自然带的分布是地带性还是非地带性,应依据该自然带的纬度位置、海陆位置和海拔,先按地带性判断是什么自然带,然后将实际自然带与理论上的自然带相比较,如果一致,就是地带性,如果不一致,就是非地带性。 (2) 非地带性成因分析 首先,清楚影响自然带形成的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水分等。其次,分析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特征。最后,分析非地带性自然带的形成主要受哪种因素的影响。 (2017 · 河南豫北重点中学 4 月联考 ) 地球上存在着许多限制森林分布的天然障碍,如低温 ( 最热月平均气温在 7 ℃ 以下森林无法生存 ) 、干旱、不利的土壤条件 ( 如盐碱地或湿地 ) 、强风等。山地林线指山地森林分布的最高界线。据此完成 (1) ~ (2) 题。 (1) 在同纬度的情况下,我国东部地区山地林线大多较西部地区低。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 A .风力强度  B .年降水量 C .土壤条件  D .最热月均温 D (2) 在西北地区的一些山上,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山的阴坡披满郁郁葱葱的森林,山的阳坡则是青青的草地,一棵树都没有,山的脊线就是森林与草原的分界线。导致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因素是 (    ) A .蒸发  B .降水  C .土壤  D .人类活动 A 【 解析 】   第 (1) 题,由题干可知,限制山地林线的气温主要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 ( 夏季为林木的主要生长期 ) ,最热月均温低于 7 ℃ 森林将无法生存,同一纬度同海拔的内陆地区比沿海地区夏季气温高 ( 即最热月均温 7 ℃ 海拔高于东部地区 ) ,因此,我国西部地区山地林线较东部地区高。第 (2) 题,在干旱区,降水稀少,山上降水增多,但也在森林生长的临界范围,由于阳坡太阳辐射强,土壤水分蒸发强烈,超过了森林生长所需的极限。因此,阳坡形成了草地,阴坡因蒸发的土壤水分含量相对较低,形成了森林。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