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海林市朝鲜族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一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共30题,每题2分,共60分)‎ ‎1.可称为天体的和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分别是 A. 太阳系 月球 B. 陨石 金星 C. 北极星 太阳 D. 火车 火星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天体的相关知识。‎ ‎【详解】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为太阳,北极星为恒星,是天体,C正确;太阳系为天体系统,不是天体;陨石和火车均位于地球表面,属于地球的一部分,不属于天体。‎ ‎2. 下图用圆的大小表示天体系统层次由高到低,与图示对应的天体系统是 A. 河外星系、银河系、太阳系 B. 总星系、河外星系、地月系 C. 河外星系、太阳系、地月系 D. 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点:天体系统等级。‎ ‎【详解】读图,图中的大圆和小圆之间有包含关系。河外星系等级与银河系相同,没有包含关系,A错。总星系包含河外星系,但是河外星系不包含地月系,B错。太阳系包含地月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不属于河外星系,C错。只有D等级系统由高到低,而且有包含关系。D对。‎ ‎3.木星是下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根据太阳系行星分布的规律,木星是下图中的②,B对。①是土星、③是火星、④是地球,A、C、D错。‎ ‎【点睛】太阳系行星分布按距太阳由近到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4.下列关于天体和天体系统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系中八大行星的自转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B. 如果地球上没有大气,流星现象将会更多 C. 小行星带位于木星和土星之间 D. 太阳因其质量大而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等相关知识。‎ ‎【详解】金星的自转为自东向西,A错;流星是流星体与大气层发生摩擦燃烧,从而发亮的现象,如果地球没有大气层,不存在流星现象,B错;小行星带位于火星与木星之间,C错;太阳占据太阳系质量的99.86%,因其质量和体积巨大,成为太阳系的中心天体,D正确。‎ ‎【点睛】运行于行星际空间的大大小小的尘埃和固体块称为流星体,当它们临近地球时,受地球引力作用,有些进入地球大气层,与大气摩擦生热而燃烧发光,形成流星现象。进入地球大气层的流星体,大多燃烧化为灰烬,少数残体落到地面,叫做陨星,其中石质陨星叫陨石,铁质陨星叫陨铁。‎ ‎5.地球和天王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相差240多摄氏度,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地球有厚厚的大气层,而天王星没有 B. 地球上有人类活动,大量的工厂炉灶等多年排放的废热使地球表面增温,而天王星上无人类活动 C. 地球上二氧化碳的强烈温室效应所致 D. 地球距离太阳近,天王星距离太阳远,获取的太阳辐射差异大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宇宙环境等相关知识。‎ ‎【详解】相比于天王星,地球与太阳的距离更近(太阳系由内向外,地球是第三颗行星,天王星是第七颗行星),获取的太阳辐射更多,表面温度较天王星高,D正确;其它选项均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美国科学院的专家报告指出,2012年太阳将进入新一轮活动高潮期,届时太阳黑子活动将异常活跃。美科学家担心,人类对将可能发生的太阳风暴准备不足。‎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据材料可知上一次太阳黑子活动峰值出现在 A. 1999年 B. 2000年 C. 2001年 D. 2002年 ‎7. 贮煤地层的岩石类型一般是 A. 侵入岩 B. 喷出岩 C. 变质岩 D. 沉积岩 ‎8. 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黑子是太阳色球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 B. 耀斑是太阳色球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C. 耀斑从爆发到高潮约需ll年时间 D. 太阳黑子相对数增多时,表面温度低,太阳活动弱.对地球影响小 ‎【答案】6. C 7. D 8. B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太阳活动以及岩石类型相关知识。‎ ‎【6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因此上一次太阳活动的峰值年约在2001年,C正确。‎ ‎【7题详解】‎ 煤炭是地质历史时期植被埋藏地下逐渐形成的岩石,属于沉积岩,D正确。侵入岩和喷出岩属于岩浆岩,是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变质岩是岩石在高温高压条件下发生变质作用形成的新的岩石。‎ ‎【8题详解】‎ 黑子是太阳光球表面温度稍低显得较暗的部分,A错;耀斑是太阳色球出现的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B正确;耀斑等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不是指在一次活动中从爆发到高潮约需11年时间,C错;太阳黑子相对数增多时,太阳活动强,对地球影响大,D错,故选B。‎ 读“太阳大气结构示意图”,其中丁表示日珥。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9. 丙代表的太阳大气层是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对流层 ‎10. 太阳黑子出现在图中的 A. 甲层 B. 乙层 C. 丙层 D. 丁层 ‎【答案】9. A 10. C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太阳大气分层以及太阳活动的相关知识。‎ ‎【9题详解】‎ 太阳大气层由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丙为光球层,A正确。‎ ‎【10题详解】‎ 光球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为黑子,色球层发生的太阳活动为耀斑。丙为光球层,黑子发生在图中的丙层,C正确。‎ ‎11.有关太阳辐射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瞬间即可到达地球 B. 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裂变反应 C. 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 D. 太阳辐射的能量包括煤、石油、天然气、潮汐能等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辐射的相关知识。‎ ‎【详解】太阳辐射是一种电磁波,从太阳到达地球需要8分钟左右,A错;太阳辐射能量的来源是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B错;太阳辐射是地球上大气、水、生物活动的主要动力,C正确;潮汐能与地球、月球之间的引力变化有关,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D错。综上,C正确。‎ ‎12. 太阳活动所产生的带电粒子流到达地球后,地球上可能出现的现象有(  )‎ ‎①地球各地出现极光现象 ②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③呼机、移动电话等会失灵 ④漠河地区出现“白夜”现象 A. ①②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②③‎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详解】太阳活动所产生带电粒子流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进而影响无线电短波通信;太阳活动会影响地球磁场,发生磁暴、极地附近会产生极光现象,①错误;太阳活动强烈时地球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②正确;GPS定位系统将受到干扰,③正确;太阳活动还会引起气候发生异常,我国北方出现“白夜”现象与太阳活动无关,与地球公转有关,④错误。故选D。‎ ‎13.下列四幅图中,能正确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 ‎  ‎ ‎    ①             ②         ③            ④‎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地球自转方向的理解程度。‎ ‎【详解】图①显示,中心极点为南极点,自转方向应为顺时针方向,图中则为逆时针方向,A错。图②显示,中心极点为北极点,自转方向应为逆时针方向,图中则为顺时针方向,B错。图③显示,西经度顺着自转方向增大,即西经度向东增加,与西经度变化规律相反,因此自转方向错误,C错。图④显示,西经度增加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反,即即西经度向西增加,与西经度变化规律相同,因此自转方向正确,D对。‎ ‎【点睛】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不同观察角度,自转方向的描述不同。面对北方,地球从左自右自转;从北极俯视地球,地球呈逆时针方向自转;从南极俯视地球,地球呈顺时针方向自转。‎ ‎14. 同一条经线上( )‎ A. 自转线速度相同 B. 地方时相同 C. 日出时刻相同 D. 自转角速度相同 ‎【答案】B ‎【解析】‎ ‎【详解】因经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时间,即地方时。故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线速度大小和纬度相关;角速度南北极点为零,其余为15°每小时;同一条经线上的日出时间只有在二分日时是相同的。故选B。‎ ‎15. 下列有关地球昼和夜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晨昏线与经线不可能重合 B. 如果没有地球自转就不会有昼和夜的产生 C. 地球上昼夜交替现象是一种自然现象,有利于人类的休养生息 D. 地球上任何地点一天中昼和夜的时间之和都是12小时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球运动的特点和意义。‎ ‎【详解】昼夜现象是由于地球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排除B;当太阳直射点赤道时(春分和秋分),全球昼夜平分,晨昏线与经线圈重合,排除A;一天昼夜24时,排除D;昼夜交替是由于地球自转,周期24小时,综上选C。‎ ‎16.下图表示我国北方的一条河流,图中阴影部分代表泥沙淤积而成的沙岛,该沙岛最后将与河的哪岸连接在一起         ‎ ‎ ‎ A. M岸 B. N岸 C. 沙岛将保持原来的位置不变 D. 不能确定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地转偏向力,河流沉积地貌。‎ ‎【详解】‎ 我国北方的河流,说明在北半球,水流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所以顺着水流方向,右岸(河流西岸)侵蚀,左岸(河流东岸)堆积,沙岛最终将与N岸相连,B对。A、C、D错。故选B。‎ ‎17.一艘航行于太平洋的船,从9月30日12时(区时)起,过15分钟后,越过180°经线,这时其所在地点的区时不可能是 A. 9月29日l2时15分 B. 9月30日11时45分 C. 9月30日12时15分 D. 10月1日12时15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国际日界线的相关知识。‎ ‎【详解】经过15分钟后越过180°经线,轮船所在时区没有发生变化,因此区时为12:15;由于180°经线与国际日界线并不完全重合,因此:①越过180°经线的同时,未越过国际日界线,则时间为9月30日12:15,C正确;②越过180°经线的同时,自西向东地越过国际日界线,则日期减一天,为9月29日12:15,A正确;③越过180°经线的同时,自东向西地越过国际日界线,则日期加一天,为10月1日12:15,D正确。综上,故选B。‎ ‎【点睛】在地球上,日期的划分存在两条分界线,即为国际日界线和0‎ 点所在经线,其分布模式图如下:‎ ‎18.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所需时间为( )‎ A. 23小时56分 B. 24小时 C. 24小时56分 D. 24小时零4分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及地球自转的特点。‎ ‎【详解】以太阳为参照点,地球自转一周称为太阳日,其时间长度为24小时。‎ ‎19.当北京时间为10点时,70°E的地方时与区时分别是 A. 7:00 7:00 B. 6:40 7:00‎ C. 21:40 23:00 D. 13:00 13:20‎ ‎【答案】B ‎【解析】‎ ‎【详解】北京时间为120°E经线的地方时,70°E位于120°E西侧50°,故地方时晚3小时20分,故当地的地方时为6:40分;而70°E所在的时区为东五区,较北京时间东八区晚3个小时,故其区时为7:00。故选B。‎ ‎20.关于地球自转速度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上任何地点的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B. 赤道上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都最大 C. 南北极点既无角速度也无线速度 D. 南北纬60°处的自转角速度和线速度均为赤道处的一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自转速度特点的相关知识。‎ ‎【详解】地球上两极点角速度为0,其余地区角速度为15°/h,AB错;两极点既无线速度也无角速度,C正确;南北纬60°地区线速度约为赤道地区线速度的一半,角速度与赤道地区相等,D错,故选C。‎ ‎【点睛】地球上线速度分布规律:①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②两极点线速度为0。③同一纬度地区,海拔越高,线速度越大。‎ ‎21.下图所示横坐标为地球自转线速度,纵坐标为不同纬度四地某日的正午太阳高度,读图回答问题。‎ 图中四地按纬度由低到高的排列顺序是 A. a b c d B. a b d c C. d c a b D. c d b a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线速度分布规律的相关知识。‎ ‎【详解】一般来说,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因此图中四地纬度由低纬向高纬的排序为cdba,D正确。‎ ‎22.下列岩石中,属于变质岩的是 A. 花岗岩 B. 页岩 C. 大理岩 D. 石灰岩 ‎【答案】C ‎【解析】‎ ‎【详解】花岗岩为岩浆岩,页岩和石灰岩为沉积岩,大理岩是石灰岩变质形成的,故选C。‎ ‎23. 下列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表现形式的是 A. 岩浆活动 B. 风化作用 C. 侵蚀作用 D. 沉积作用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内、外力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和能量来源的差异分析即可。‎ ‎【详解】外力作用包括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和固结成岩;而岩浆活动的能量来自地球内部,故属于内力作用。‎ ‎24.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下降的岩块从地质构造上属于( )‎ A. 地堑 B. 地垒 C. 背斜 D. 向斜 ‎【答案】A ‎【解析】‎ ‎【详解】两条断层中间的岩块下降,两边岩块相对上升,相对下降的岩块为地堑,上升的岩块为地垒,故选A。‎ ‎25.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是由以下哪种作用形成的( )‎ A. 流水侵蚀 B. 风化作用 C. 风力侵蚀 D. 冰川侵蚀 ‎【答案】A ‎【解析】‎ ‎【详解】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由于黄土疏松,且植被破坏严重,故暴雨冲刷下导致了水土流失严重而形成千沟万壑,故属于流水侵蚀而形成的地貌。故选A。‎ ‎26.下图反映的地理现象,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 A. B. C. D. ‎ ‎【答案】C ‎【解析】‎ ‎【详解】地表形态的变化是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的能量来自于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其中地壳运动引起的地质构造最常见的是褶皱和断层。外力作用主要来源于流水、风、冰川等,通过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改变地表形态。通过上述4图可知:A图为褶皱,B图为断层,C 图为流水沉积作用,D图为火山喷发。所以主要由外力作用形成的是C。‎ ‎2017年暑假家住美国旧金山(西八区)的小明途经北京(东八区)到中国甲地看望外婆。‎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7. 小明于当地时间8月1日上午8:00起飞,飞机途中飞行10小时。小明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北京时间应该是:‎ A. 8月1日10:00 B. 8月1日18:00‎ C. 8月2日10:00 D. 8月2日18:00‎ ‎28. 当小明到达甲地时当地正值正午,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24分,甲地的经度可能为:‎ A. 120°E B. 126°E C. 116°E D. 114°E ‎【答案】27. C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小明于当地时间8月1日上午8:00起飞,即西8区区时1日8:00起飞,西8区与东8区相差16小时,东边的时间早。可以计算此时北京时间是1日24:00。加上飞机途中飞行10小时。小明到达北京首都国际机场时北京时间应该是8月2日10:00,C对。A、B、D错。‎ ‎【28题详解】‎ 北京时间是120°E经线的地方时。当小明到达甲地时当地正值正午,此时北京时间为12时24分,经度相差1°,时间相差4分钟。该地时间比北京时间晚,应位于北京西侧,甲地的经度可能为114°E,D对。A、B、C错。‎ 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回答下面小题。‎ ‎29. 图中①表示( )‎ A. 地幔 B. 地壳 C. 地核 D. 软流层 ‎30. 岩石圈位于( )‎ A. ①顶部 B. ②的全部 C. ①的全部和②顶部 D. ③外部 ‎【答案】29. B 30. C ‎【解析】‎ ‎【29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地球内部由上到下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其中①是位于不连续面-莫霍界面以上的部分,故是地壳,B正确。故选B。‎ ‎【30题详解】‎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图中①为地壳,②为地幔,故①的全部和②顶部是岩石圈,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二、综合题(共40分)‎ ‎31.读地球公转轨道图,地球公转方向是逆时针,回答下列问题。‎ ‎(1)学校第一学期期中考期间,地球位于(填字母)_______和_______之间。‎ ‎(2)地球公转至D点时,日期是_______,北半球节气是_______。‎ ‎(3)地球公转到_______点时,我国是秋季。‎ ‎(4)地球在公转轨道上最接近近日点的是_______。‎ ‎(5)在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均出现极昼的是_______。‎ ‎(6)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的是在自_______至_______期间。‎ ‎(7)地球公转从B→C的过程中,速度变化情况是_______‎ A.始终加快 B.先加快,后减慢 C.先减慢,后加快 D.始终减慢 ‎【答案】 (1). A (2). B (3). 6月22日 (4). 夏至 (5). A (6). B (7). B (8). B (9). D (10). 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以及地球公转的基本特点等相关知识。‎ ‎【详解】(1)第一学期期中考试,时间一般在11月前后,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和南回归线之间,图中A为秋分,B为冬至,因此太阳直射点位于AB之间。‎ ‎(2)地球公转至D,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节气为夏至,时间在6月22日前后。‎ ‎(3)秋季一般时间为9、10、11月,A为秋分,日期为9月23日,B为冬至,日期为12月22日,C为春分,日期为3月21日,D为夏至,日期为6月22日。因此地球公转至A点时,我国是秋季。‎ ‎(4)地球每年1月初到达近日点附近,靠近冬至日,最靠近图中的B点。‎ ‎(5)冬至日,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南极圈及其以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 ‎(6)冬至日到来年夏至日期间,太阳直射点一直向北移动,即是图中从B点到D点期间的时间段。‎ ‎(7)B为冬至日,C为春分日,期间经过1月份,因此地球公转速度先变快,后变慢,B正确。‎ ‎32.读下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时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A点的昼长是_______小时。‎ ‎(2)此时 D点的太阳高度是_______,D点的时间是_______。‎ ‎(3)B点的时间是_______,此时海林一年中(昼、 夜)_______最长。‎ ‎【答案】 (1). 23.5°N (2). 24 (3). 90° (4). 12时 (5). 6时 (6). 昼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读。‎ ‎【详解】(1)图中北极圈以北地区出现极昼现象,南极圈以南地区出现极夜现象,太阳直射北回归线,A点的昼长为24小时。‎ ‎(2)D点为太阳直射点,太阳高度为90°,地方时为12时。‎ ‎(3)B点为晨线与赤道的交点,所在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该日为夏至日,北半球地区昼长夜短,且昼最长,夜最短。‎ ‎【点睛】光照图中找时间的一般方法:①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②昼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点,夜半球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0点。‎ ‎33.看地质构造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处在地质构造上称为_______,在地貌上往往形成_______,如我国的_______山 ‎(2)D处在质构造上称为_______,在地貌上形成谷地的原因是_______。‎ ‎(3)B处在地质构造上称为_______,C处地质构造名称是_______。‎ ‎【答案】 (1). 地垒 (2). 山地 (3). 华山(庐山、泰山、峨眉山) (4). 背斜 (5).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容易被侵蚀 (6). 地堑 (7). 向斜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相关知识。‎ ‎【详解】(1)A处岩体相对于两侧上升,地质构造为地垒,在地貌的表现上,往往表现为山地,我国典型的山地为华山、泰山、庐山、峨眉山等。‎ ‎(2)D处岩层向上弯曲,岩层年龄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构造;该图中,D处的地貌为谷地,主要原因是由于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裂隙发育,易被外力侵蚀,从而发生地形倒置,形成谷地。‎ ‎(3)B处的岩体相对两侧下沉,为地堑构造;C处岩层向下弯曲,岩层年龄中间新,两翼老,为向斜构造。‎ ‎34.读“全球板块示意图”,回答问题。‎ ‎(1)全球的岩石圈分为_______大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是_______(名称)板块。‎ ‎(2)喜马拉雅山位于_______(数字)板块和_______(数字)的_______(生长、消亡)边界上。‎ ‎(3)写出板块名称:②_______③_______。‎ ‎【答案】 (1). 6 (2). 太平洋 (3). ① (4). ④ (5). 消亡 (6). 非洲板块 (7). 美洲板块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的相关知识。‎ ‎【详解】(1)按照板块构造学说的理论,把全球的岩石圈划分为6大板块,分别是亚欧板块、太平洋板块、印度洋板块、美洲板块、非洲板块、南极洲板块;其中几乎完全位于海洋的板块为太平洋板块。‎ ‎(2)喜马拉雅山脉位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图中①为亚欧板块,④为印度洋板块。‎ ‎(3)根据所学知识可知,②为非洲板块,③为美洲板块。‎ ‎【点睛】全球板块的分布如下图:‎ ‎35.读“地球内部结构简图”,回答下列各题。‎ ‎(1)写出图中字母表示的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_______,D_______。 ‎ ‎(2)C是_______层,这里可能是_______主要发源地之一。‎ ‎(3)岩石圈的范围是指_______。‎ ‎(4)距离地表约33Km处有一不连续面_______,横波、纵波通过时_______;距离地表约2900 Km处又有一不连续面_______, 横波在此处_______,纵波在此处_______并继续往深处传播。‎ ‎【答案】 (1). 地壳 (2). 地幔 (3). 软流层 (4). 岩浆 (5). 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或A+B1 (6). 莫霍面 (7). 地震波传播速度突然增加 (8). 古登堡面 (9). 完全消失 (10). 突然变慢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等相关知识。‎ ‎【详解】(1)图中33km界面为莫霍界面,A位于莫霍界面以上,为地壳;2900km处的界面为古登堡界面,D位于古登堡界面和莫霍界面之间吗,为地幔。‎ ‎(2)C圈层位于上地幔顶部,为软流层,一般认为这里是岩浆的发源地。‎ ‎(3)软流层以上的地球内部圈层部分,由坚硬的岩石构成,称为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 ‎(4)距离地表约33km处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为莫霍界面,横波和纵波通过莫霍界面时,波速显著上升;距离地表2900km处的波速不连续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地震波传播到此处时,横波突然消失,纵波波速突然下降。‎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