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黑龙江省大庆市第四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地理试题

大庆四中2018~2019学年度第二学期第三次检测高二年级 地理学科试题 一、选择题。‎ 下图为“月壳与月幔地震波速度变化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月球地震波与地球地震波相比较,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都P波速度始终大于S波 B. 都在月壳以下有突然加速的过程 C. 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大于地球表面 D. 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 ‎2. 根据图中所示内容,可以判断出(  )‎ A. 月球表面附近发生地震时有一地只能探测到P波,而没有S波 B. 月球内部结构中没有“软流层”‎ C. 月球内部只能分为两层 D. 通过图中地震波的变化,我们只能看出一个不连续界面 ‎【答案】1. C 2. D ‎【解析】‎ 本题考查地震波的传播速度,当地壳内部地震波传播速度发生明显改变时,代表传播介质的性质发生改变,由此可以考查地壳内部的圈层结构。‎ ‎【1题详解】‎ P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S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由图知在月球表面地震波的速度小于地球表面,故选C。‎ ‎【2题详解】‎ 由图知在月壳中传播时,地震波波速首先不断增大,在深度50-100千米处地震波速度突然不再增加,说明此处存在一个不连续界面,故选D。‎ 读岩石圈板块分布地球剖面示意图(局部),回答下面小题。‎ ‎ ‎ ‎3. 宏观地形M是 A. 巨大裂谷 B. 低缓高原 C. 岛弧—海沟 D. 山脉—海沟 ‎4. 一般认为N处喷发的岩浆来自 A. 下地幔 B. 软流层 C. 海底岩层 D. 板块内部 ‎【答案】3. C 4. B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M处位于太平洋板块俯冲向亚欧板块,板块之间挤压碰撞,在大陆板块一侧形成岛弧,在大洋板块一侧形成海沟,故选C。‎ ‎【4题详解】‎ 岩浆的发源地为软流层。故选B。‎ 考点:板块运动与地形、地球的圈层结构 ‎【名师点睛】板块运动与宏观地形 ‎(1)板块名称:地球表层的岩石圈并不是完整一块,而是被断裂带分割成六大板块,如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太平洋板块、C为印度洋板块、D为美洲板块、E为非洲板块、F为南极洲板块。此外,这六大板块之间还有若干小板块。‎ ‎(2)板块运动对宏观地形的影响:‎ ‎①图中a是两大陆板块互相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喜马拉雅山脉、青藏高原。‎ ‎②图中b、c是大陆板块与海洋板块挤压碰撞地带,形成了深邃的海沟、山脉或岛弧。‎ ‎③图中d是陆地板块内部张裂地带,形成了东非裂谷带。‎ 下图为浙江某地地质剖面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5. 图中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A. 冰川侵蚀 B. 流水侵蚀 C. 背斜张裂 D. 断层下陷 ‎6. 关于飞来峰景观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飞来峰的岩层最可能是沉积岩 B. 其形成过程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 C. 塑造飞来峰的主要外力作用为流水侵蚀 D. 飞来峰岩层中的岩石不可能存在化石 ‎7.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该河流上空的降水主要出现在 A. 上午 B. 半夜 C. 下午 D. 傍晚 ‎【答案】5. B 6. D 7. B ‎【解析】‎ ‎【分析】‎ 考查内外力作用。‎ ‎【5题详解】‎ 河谷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是流水侵蚀,此处看不出冰川侵蚀的痕迹A错误。此处看不出背斜张裂,此处是背斜成谷,后来降水较多,发育成河流,C错误。此处没有断层,D错误。故选B。‎ ‎【6题详解】‎ 飞来峰的岩层最可能是沉积岩,沉积岩的特征是具有层理构造,图中可以看出层理构造明显,A对。其形成过程是内力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内力作用是挤压形成背斜,后经过沉积以及侵蚀形成现在的状态。BC对。飞来峰岩层中的岩石是沉积岩,可能存在化石,D错误,符合题意。故选D。‎ ‎【7题详解】‎ 从热力环流的角度,该河流上空的降水主要出现在晚上,晚上山谷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容易成云致雨,形成降水,所以正确答案选B。‎ ‎【点睛】1.地表流水在陆地上是塑造地貌最重要的外动力。它在流动过程中,不仅能侵蚀地面,形成各种侵蚀地貌(如冲沟和河谷)。流水作用包括流水的侵蚀、搬运和堆积。河流上游大多地处山地和高原,落差大,水流急,河谷深切而狭窄。‎ ‎2. 沉积岩的主要特征是:①层理构造显著;②沉积岩中常含古代生物遗迹,经石化作用即成化石;‎ 下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图中b类岩石形成于地下,c类岩石形成于地表。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8.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 a为沉积岩 B. c为侵入岩 C. d为岩浆岩 D. e为变质岩 ‎9. 图中序号对应的地质作用正确的是( )‎ A. ①为冷却凝固作用 B. ③为重熔再生作用 C. ⑤为外力作用 D. ⑥为变质作用 ‎【答案】8. D 9.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壳物质循环及三大类岩石。‎ ‎【8题详解】‎ 根据图中沉积物可知,a为岩浆,b和c为岩浆岩,d为沉积岩,e为变质岩。‎ ‎【9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可知,①为冷却凝固作用,②为抬升作用,③为外力作用,④为固结成岩作用,⑤为变质作用,⑥为重熔再生作用。‎ 下图为“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0. “本以正身,惟德温温,如冬之日,如夏之云”。“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 A. ①增强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11.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对于“霜飞晚”起主要作用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0. D 11. C ‎【解析】‎ ‎【分析】‎ 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可知,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地面辐射,③大气逆辐射,④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0题详解】‎ ‎“夏之云”令人舒适是因为云层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气温有所下降。④表示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D正确。‎ ‎【11题详解】‎ 诗句的意思是连日天气阴霾,孕育着雨意,所以霜也下得晚了。阴天,大气逆辐射强,所以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果好,霜下得也晚了,C正确。‎ ‎【点睛】掌握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太阳热大地,大地暖大气,大气还大地。‎ 一般情况下,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是向上输送的,表现为蒸发过程。而在特定情况下,水汽可能会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这就是逆湿现象。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 完成下面小题 ‎12. 下列地区,最容易出现逆湿现象的是 A. 绿洲边缘的荒漠 B. 荒漠边缘的绿洲 C. 绿洲中心 D. 荒漠中心 ‎13. 我国西北地区的逆湿现象可能 A. 导致沙漠扩大 B. 加剧风力侵蚀 C. 导致降水增多 D. 改善土壤条件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题详解】‎ 根据题意,逆湿表现为下湿上干的大气结构(空气为水平运动)。根据材料,荒漠中的绿洲在夏季是一个冷源和水汽源,从热力环流角度可知绿洲风在近地面是从绿洲吹向荒漠,绿洲的水汽带向绿洲边缘的荒漠,使其最容易出现下湿上干的逆湿现象,A对。绿洲中心和荒漠中心空气非水平运动,水汽表现为蒸发过程,且绿洲中心和荒漠边缘的绿洲大气层上下水汽都充足,荒漠中心上下水汽都缺乏,B、C、D错。故选A。‎ ‎【13题详解】‎ 逆湿现象把绿洲水汽带向边缘荒漠,出现水汽在地表或土壤中凝结而向下输送的逆湿现象,可以使该地区的土壤中水分含量增加,从而使土壤更进一步的发育,也有利于植被的生长,改善土壤条件,故选B,而AC错误。逆湿产生的条件是大气水平运动,降水(一般指垂直降水)一般与气流上升有关,观D错误。‎ 读气候资料图,回答下列各题。‎ ‎14. 有关图中①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 B. 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 C. 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 D. 因气压低、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 ‎15. 关于图中三种气候类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气候类型分布在墨西哥湾沿岸 B. ②地为亚欧大陆东岸 C. ③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 D. ①、②、③气候类型夏季均为高温少雨 ‎【答案】14. B 15.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判断,意在考查学生对气候特征的掌握情况,难度一般。‎ ‎【14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形成原因为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故选B。‎ ‎【15题详解】‎ 读图,结合上题分析,①气候类型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为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欧大陆东部,A错。②地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且1月气温高,应位于南半球大陆东岸的季风性湿润气候,B错。③气候类型为全年温和多雨的温带海洋性气候,主要分布在亚欧大陆西岸,C对、D错。故选C。‎ 读世界部分地区图,图中阴影为地面季风的地理分布区,完成下列各题。‎ ‎16. 关于图中①、②两地季风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 ①地1月盛行西北季风,7 月盛行东南季风 B. ②地夏季风成因与气压带、风带季节移动有关 C. ②地某年若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则该年易产生洪涝灾害 D. ①地冬季风势力强于夏季风,②地夏季风强于冬季风 ‎17. 当③ 地盛行西北季风 时 A. ①地高温多雨 B. ②地寒冷干燥 C. ③地形成高压中心 D. 为1月份左右 ‎【答案】16. C 17. D ‎【解析】‎ 本题考查季风环流。‎ ‎【16题详解】‎ ‎①地为东亚季风,②地为南亚季风,②地夏季风来得迟,退得早易产生干旱灾害。‎ ‎【17题详解】‎ ‎③地盛行西北季风时,说明此时北半球的东北信风向南越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应为1月份左右,此时北半球为冬季,但②地位于热带,不会寒冷。‎ 下图中①~⑨代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下列选项,与图中③环节相吻合的是 A. 黄河入海流 B. 沙尘暴 C. 台风登陆 D. 伏旱 ‎19. 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 A. ⑤增加 B. ⑦减少 C. ⑧增加 D. ⑨减少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读图,图中③表示水汽输送,由海洋吹向陆地,与图中③环节相吻合的是台风登陆,C对。黄河入海流属于地表径流环节,A错。沙尘暴一般从陆地吹向海洋,与水循环无关,B错。伏旱是副高控制下形成,盛行下沉气流,与水循环环节无关,D错。‎ ‎【19题详解】‎ 城市地面大面积硬化,水循环的部分环节会发生改变,其中⑤表示蒸发,因城市水域面积减小,蒸发减少,A错。⑦表示下渗,地面硬化,下渗减少,B对。⑧表示地下径流,减少,C错。⑨表示地表径流,增加,D错。‎ ‎【点睛】图中③表示水汽输送,由海洋吹向陆地,与图中③环节相吻合的是台风登陆。因城市地表硬化,水域面积减小,蒸发减少。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 ‎“花环式”海流发电站是用一串螺旋桨组成的,它的两端固定在浮筒上,浮筒里装有发电机。整个电站迎着海流的方向漂浮在海面上,就像献给客人的花环一样。图1为花环式海流发电机示意图。回答1、2题。‎ ‎20. 假如水轮机转子上部的凹面朝向南方,则借助的洋流可能是流经 A. 美国东岸的寒流 B. 澳大利亚东岸的暖流 C. 南美洲西岸的寒流 D. 亚洲东岸的寒流 ‎21. 该洋流可能 A. 减缓北上海轮航速 B. 缩小海水污染范围 C. 降低沿岸地区气温 D. 增加沿岸地区降水量 ‎【答案】20. C 21. C ‎【解析】‎ 本题考查资料分析运用能力(洋流)。‎ ‎【20题详解】‎ 水轮机转子上部的凹面朝向南方说明洋流向北流,四个选项中只有南美洲西岸的寒流符合。‎ ‎【21题详解】‎ 南美洲西岸的寒流即为秘鲁寒流,它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降温减湿,北上海轮因为顺流,速度加快,污染也会因为海水流动而扩散。‎ 读“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关系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 区域性 B. 单一性 C. 差异性 D. 整体性 ‎23. 塔里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淮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导致其差异,图中箭头所起影响最大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4. 若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为800 mm,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8.5℃,则下列有关该地植被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乔木高大密集,多板状根,林下多气生根植物或藤本植物 B. 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稀疏散生,景观季节变化较大 C. 夏季树木长满了宽大叶片,林冠郁闭,冬季林下充满阳光 D. 树种较为单一,树叶呈细长针状,有很厚的角质层 ‎【答案】22. D 23. A 24. B ‎【解析】‎ ‎【22题详解】‎ 图中各要素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D对。区域性强调内部的共同性,单一性强调某一方面特点,差异性体现在区域之间的区别,都不能体现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关系,A、B、C错。‎ ‎【23题详解】‎ 塔里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淮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导致其差异的原因是气候,塔里木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气温年际变化小,径流量年际变化小。淮河以大气降水为主,降水年际变化大,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图中箭头所起影响最大的是①,A对。 ②、③、④不是径流差异形成的主要原因,B、C、D错。‎ ‎【24题详解】‎ 若南半球某地年降水量为800‎ ‎ mm,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8.5℃,该地应是热带草原气候,植被特征是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稀疏散生,景观季节变化较大,B对,A错。热带四季变化不明显,C错。乔木矮小,多分枝,树干不整齐,叶为羽状复叶,D错。‎ 点睛:各要素的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点。塔里木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小,而淮河径流量年际变化大,差异的原因是气候。热带草原气候的植被特征是草本植物占据优势,乔木稀疏散生,景观季节变化较大。‎ 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是指城市某功能区单位面积土地租金与该区人口日流通量的比值。读世界某城市地域功能区地租指数与布局方位雷达图。‎ 完成下列各题。‎ ‎25. 图中该城市商业区地租指数较低的主要原因是城市中心 A. 城市中心环境质量较差 B. 城市中心金融机构较多 C. 城市中心流通人口较多 D. 城市中心商品流通量较大 ‎26. 若图中有高级住宅区分布,最可能分布在该城市的 A. 西北方向 B. 西南方向 C. 东北方向 D. 东南方向 ‎【答案】25. C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商业区是城市中单位面积地租最高的功能区,而该区域地租指数较低,只能是该区域人口流通量较多的缘故。故选C。‎ ‎【26题详解】‎ 住宅区地租指数越高,说明该地住宅租金高或人口流通量较少,则该区域为高级住宅区。图中显示该城市西南方向住宅地租指数较高且范围较大。故选B。‎ ‎“睡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白天开车或乘车往市中心上班。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27. 和“睡城”的形成关系最小的是( )‎ A. 购物方便 B. 就业机会较少 C. 交通便捷 D. 房价较低 ‎28. 若左图中①~⑥表示不同等级的商品,y 表示人均购买商品频率(次/年),甲乙丙表示三个中心地。则三个中心地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 )‎ A. 乙丙甲 B. 甲乙丙 C. 甲丙乙 D. 丙甲乙 ‎29. 若左图中y表示地价的变化情况,①为研究起点,⑥为研究终点。右图为到达中心城区的交通等时线分布图(单位:小时),仅考虑图中因素,与左图中丙线的起伏变化最为吻合的研究路径为( )‎ A. L1→L2 B. L3→L4 C. L5→L6 D. L7→L8‎ ‎【答案】27. A 28. A 29. A ‎【解析】‎ ‎【27题详解】‎ ‎“睡城”主要指的是大城市周边的大型社区或居民点,这些人口相对集中的区域虽大量入住,但也就是局限于晚上回家睡觉。和“睡城”的形成关系最小的是购物方便,A对。城市的就业机会较多、与市中心交通便捷、房价较低等关系较密切,B、C、D错。‎ ‎【28题详解】‎ 若左图中①~⑥表示不同等级的商品,y 表示人均购买商品频率(次/年),甲乙丙表示三个中心地,中心地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服务种类越齐全。根据图示各地的服务种类多少,三个中心地等级由高到低依次为乙丙甲,A对。B、C、D错。‎ ‎【29题详解】‎ 若左图中y表示地价的变化情况,①为研究起点,⑥为研究终点。右图为到达中心城区的交通等时线分布图(单位:小时),仅考虑图中因素,左图中丙线的研究起点地价最高,先降低,然后经过一个高值区再降低。起伏变化最为吻合的研究路径为 L1→L2,A对。L3→L4、L5→L6、L7→L8起点都不是研究路径的最高值,B、C、D错。‎ 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人口总数约为137 053万,与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十年增加7 390万人,年均增长0.57%。读我国第五次与第六次人口普查年龄结构对比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30. 下列关于我国人口增长的叙述,正确的是(  )‎ ‎①人口数量变化主要是由于自然环境的改善 ②十年间,人口出生率下降 ③现阶段,影响我国人口总量变化的主要因素是人口迁移 ④十年间,人口增长速度趋于缓慢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31. 目前,我国人口问题的主要表现是(  )‎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 ②每年净增人口多 ③人口老龄化明显 ④劳动力数量急剧下降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①④‎ ‎【答案】30. D 31. C ‎【解析】‎ 试题分析:‎ ‎【30题详解】‎ 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一是自然增长率,二是人口迁移,不是由于自然环境变化引起的①错;这十年间0-14岁人口明显减少,说明我国人口出生率下降了,②正确;人口迁移主要是人口空间数量的变化,不能说明现阶段我国人口总量的变化,③错;对比第五次和第六次人口普查,可知我国目前人口自然增长率较低,所以增长速度变缓,④正确。‎ ‎【31题详解】‎ 目前我国人口增长率虽然下降,但人口总数多,人口基数大,年净增人口数仍然庞大,且目前劳动力人口(15-59岁)数量占主体;由资料也可看出我国目前60岁以上人口比重大,老龄化明显。选C正确。‎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口数量变化及人口问题。‎ 下图为我国某特大城市近几年来平均人口迁移状况,迁入人口多以初中学历的外来人口为主。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2. 有关人口迁移对该城市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 扩大了该城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B. 加速该地区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 C. 促进该地区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 D. 加快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 ‎33. 该城市郊区目前急需加强和完善的工作不包括 A. 治安管理 B. 医疗、文化教育服务 C.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D. 环境保护 ‎【答案】32. B 33. C ‎【解析】‎ ‎【32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该城市人口迁入大于迁出,而且迁入人口以中青年为主,人口增多会加速土地利用类型的转变,促使该城市郊区城市化。净迁入人口中60岁及以上人口数不多,对该地区人口老龄化进程影响不大;迁入人口学历较低,不利于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大小与人口迁移关系不大。‎ ‎【33题详解】‎ 从图中可知,该地人口大量迁入,会给社会治安、环境、医疗卫生等带来很大压力;迁入人口素质较低需要完善文化教育服务;迁入人口素质不高,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不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题。‎ ‎【点睛】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口分布在空间位置上的变动。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 我国黑河至腾冲一线形象地反映了我国“东多西少”的人口分布宏观格局,被地理学界称为“胡焕庸线”。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我国人口分布的宏观格局不仅没有变化,而且“东多西少”的现象更加突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我国下列各地区中,人口合理容量最高的是(  )‎ A. 青藏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内蒙古中部地区 D. 新疆南部地区 ‎35.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我国东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 B. 我国西部的实际人口数量低于人口合理容量 C. 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D. 若实际人口数量等于人口合理容量,则人口与物质资源基本协调 ‎【答案】34. B 35. D ‎【解析】‎ ‎【34题详解】‎ 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生态环境脆弱,人口合理容量小,A错误;‎ 长江中下游地区自然条件优越、经济发展水平较高,人口合理容量相对较高,B正确;‎ 内蒙古中部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环境承载力较差,因此人口合理容量较小,C错误;‎ 新疆南部地区位于我国的西部地区,气候干旱,沙漠广布,环境承载力差,人口合理容量小,D错误。‎ 故选B。‎ ‎【35题详解】‎ 目前从实际人口数量看,无论东部还是西部,实际人口数量均已超过人口合理容量,AB错误;‎ 若实际人口数量大于人口合理容量,则当地自然资源得到了过度利用,C错误;‎ 人口合理容量是—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某地的人口数量与人口合理容量相当,表明人口与其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基本协调,D正确。‎ 故选D ‎【点睛】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 二、综合题。‎ ‎3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近年来,我国房地产业发展迅速,越来越多的居民乔迁新居,居住环境得到了显著改善。下图为我国某中等城市主要功能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图。‎ ‎(1)图中①②③曲线中,③表示工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那么①和②曲线代表的主要功能区分别是什么?请说明理由。‎ ‎(2)近年来,随着城市发展,该市在距市中心15.5千米的郊区(如图中④所示)规划设计了一座新的卫星城,说明该卫星城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意义。‎ ‎【答案】(1)①所示曲线为商业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原因是该曲线所示市中心附近面积最大。②所示曲线为住宅区用地面积空间变化,原因是该功能区是各功能区中面积最大,而且离市中心也不很远。‎ ‎(2)分散大城市职能;缓解城市土地、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及卫星城的建设意义。‎ ‎【详解】(1)图中所示的①曲线,市中心区域面积最大,应为商业区;②曲线在城市各主要功能区中面积最大,应为居住区,而且离市中心也不很远。‎ ‎(2)卫星城镇是大城市体系中的一个层次,是依附于大城市、与大城市联系紧密、处在大城市周边而又与大城市相对独立的中小城市。其目的在于分担城市职能,缓解大城市的人口、就业、住房、交通压力。有利于保护和改善城市环境;促进城市合理化发展等等。‎ ‎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人口红利是指人口的结构性变化所导致的积极经济后果。下图显示了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中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 ‎(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与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均快速上升,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原因。‎ ‎(2)分析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构成特点及其对我国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 ‎【答案】(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随着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死亡率迅速下降,而出生率较高,少儿抚养比迅速上升,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的抚养比快速上升是由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 ‎(2)人口红利期的人口特点:劳动人口的比重大,而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有利影响:为经济发展提供丰富的劳动力,且价格低廉;社会负担相对较轻,社会保障支出少,财富积累速度快。‎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我国的人口红利期及人口负债期图呈现信息,侧重基本原理和人文地理基础知识的综合,考查抚养比和就业比的关系、影响抚养比的因素、人口红利期的人口年龄特点和影响等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抚养比上升的原因是少儿人口与老年人口增加,根据两个时期的社会经济特点分析原因。根据图中曲线分布特点分析可知,抚养比与就业比为此消彼长关系,故二者呈负相关。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发展,医疗改善,死亡率下降,出生率较高,导致总抚养比快速上升;2013年后我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导致老年抚养比迅速上升。‎ ‎(2)人口红利期抚养比一直呈下降趋势,表示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而少儿和老年人口在不断减少。就业比在不断提高表示劳动年龄人口增加而总人口减少。故红利期时人口年龄构成特点为劳动人口比重大,老年和少儿人口比重小。这种情况的影响主要从有利和不利两个角度分析,从图中看,人口红利期的抚养比较低,劳动人口比重大,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较小,因此该时期劳动力丰富,社会负担较轻,但就业压力较大。因此有利影响为大量的劳动力可以促进经济发展,社会抚养压力较轻,不利影响是过多的劳动人口会导致就业压力大。‎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