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赣州市会昌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月考地理试题

地理试卷 ‎(本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陈晓兰)‎ 注意:答案一定要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读我国四个省区区域图,回答下面小题。‎ ‎1. 下列地理事物位于丁城市所在省区的是 A. 秦始皇兵马俑 B. 云冈石窟 C. 庐山 D. 泰山 ‎2. 图示区域的主要农作物分布不正确的是 ( )‎ A. 甲---冬小麦与谷子 B. 乙---青稞与冬小麦 C. 丙---棉花与水稻 D. 丁---水稻与油菜 ‎3.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 A. 甲处谷地为地垒构造 B. 乙城市气候高寒,主要原因是太阳辐射较弱 C. 四图中丙图中的河流流量最大,有春汛和夏汛 D. 丁地7-8月常有伏旱天气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图示经纬度位置和河流、山脉名称形状判断,甲在山西省,乙在西藏自治区,丙在湖北省,丁在江西省。‎ 秦始皇兵马俑在陕西省,A错误;‎ 云冈石窟在山西省,B错误;‎ 庐山在江西省,C正确;‎ 泰山在山东省,D错误。‎ ‎【2题详解】‎ 西藏自治区海拔高气温低,主要农作物是青稞, B错误;‎ 山西省主要农作物有冬小麦与谷子,A正确;‎ 湖北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和棉花,C正确;‎ 江西省主要农作物有水稻与油菜,D正确。‎ ‎【3题详解】‎ 甲处汾河谷地为地堑构造,A错误;‎ 乙城市气候寒冷的主要原因是海拔高,青藏高原地区太阳辐射强,B错误;‎ 丙图中的河流是长江,长江主要补给水源是雨水补给,流量大,有夏汛,没有春汛,C错误;‎ 丁地位于长江中下游地区,7-8月受副高控制,有伏旱天气,D正确。‎ 读我国华北平原西部某区域等高线图,图中低山、丘陵地带以荒山草坡为主,正在打造“太阳山”——建设大型山坡集中式光伏发电站。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和太阳能面板清洁度有关。‎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 在甲、乙、丙、丁四个荒山草坡安置太阳能板,发电效率最高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5. 与甘肃河西走廊相比,该地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   )‎ A. 面板清扫频次少 B. 日照时数多 C. 用地成本低 D. 太阳辐射强 ‎【答案】4. B 5. A ‎【解析】‎ ‎【4题详解】‎ A、光伏发电站的发电效率主要与日照强度、日照时间和太阳能面板清洁度有关。甲坡向朝东,光照时间少,A错误;‎ B、乙是阳坡,坡向朝南,光照强度大,时间较长,B正确;‎ C、丙是阴坡,光照强度小,C错误;‎ D、丁是阴坡,光照强度小,D错误;‎ 故选B。‎ ‎【5题详解】‎ A、河西走廊地区风沙天气多,华北地区建设大型集中式光伏发电站的比较优势是风沙天气少,面板清扫频次少,A正确;‎ B、河西走廊降水少,日照时数多,B错误;‎ C、河西走廊地区经济落后,土地价格低,C错误;‎ D、河西走廊降水少,太阳辐射强,D错误;‎ 故选A。‎ ‎2011年9月14日,位于可可西里地区的卓乃湖发生溃决,洪水经冲出的洪沟和库赛河流入库赛湖,9月20-30日期间,库赛湖因水量急剧增加出现湖水外溢,并导致其下游的海丁诺尔发生类似情况,湖水最终汇入盐湖。如果盐湖也因为来水量持续增加而外溢,汇入楚玛尔河,则卓乃河将成为长江的最北源。下图示意盐湖及周边地区湖泊水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卓乃湖溃决之前,图中材料述及湖泊 A. 水生生物多样 B. 水源相互补给 C. 含盐量均较高 D. 水位季节变化较小 ‎7. 2011年9月前后,流域面积基本没有变化的是 A. 卓乃湖 B. 库塞湖 C. 海丁诺尔 D. 盐湖 ‎8. 一旦盐湖湖水外溢,将 A. 增加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 B. 可能影响长江水体的水质 C. 利于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 D. 提高周边地区土壤的肥力 ‎【答案】6. C 7. A 8.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察河流与湖泊。内陆湖是指处于河流的尾闾或独自形成独立的集水区域,湖水均不外泄入海的湖泊。内陆湖一般是咸水湖。河流的集水区域为流域,一般所说的水资源不包括咸水。‎ ‎【6题详解】‎ 卓乃湖溃决之前,图中材料述及湖泊均为内陆湖泊,属于内陆咸水湖,含盐量均较高,选择C。‎ ‎【7题详解】‎ 流域指由分水线所包围的河流集水区。平时所称的流域,一般都指地面集水区。2011年9月前后卓乃湖集水区域没有变化,所以流域面积基本没有变化,A正确;库塞湖增加了卓乃湖集水区域,B错;海丁诺尔增加了卓乃湖和库塞湖集水区域 ,C错; 盐湖增加了卓乃湖、库塞湖和海丁诺尔集水区域 ,D错。‎ ‎【8题详解】‎ 盐湖为咸水湖不直接利用,湖水外溢不能增加该地区的水资源总量,A错; 可能影响长江水体的水质,B正确;不 利于青藏铁路路基的稳定 ,C错;会导致土壤盐碱化,降低周边地区土壤的肥力,D错。‎ 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9. 关于该区域土壤颗粒物平均粒径空间变化及其成因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由西北向东南减小 风力堆积作用 B. 由西北向东南减小 流水堆积作用 C. 由东南向西北减小 风力侵蚀作用 D. 由东南向西北减小 流水侵蚀作用 ‎10. 该区域建有大量的堤坝,其主要作用是(  )‎ A. 发电、灌溉 B. 防洪、抗旱 C. 调节气候 D. 拦沙蓄水 ‎【答案】9. A 10. D ‎【解析】‎ ‎【9题详解】‎ 根据图示地区经纬度可判断,该区域位于我国黄土高原。黄土高原因风力沉积而成,土壤颗粒物是随着西北风从我国西北内陆及中亚沙漠地区迁移而来,随着风速的降低,颗粒物粒径较大的先沉积下来,而颗粒物粒径较小的后沉积,所以颗粒物粒径从西北向东南逐渐减小,是由风力堆积作用形成的,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地区经纬度可判断,图示区域是黄土高原。黄土高原位于半湿润向半干旱的过渡区,降水变率大,夏季多暴雨;区域植被覆盖差,水土保持能力弱;黄土土质疏松,容易被侵蚀。因此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河流建造堤坝是为了拦沙蓄水,以防止水土流失。故D正确。A、B、C项不是主要作用,故排除。故选D。‎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利用经纬度确定图示地区的位置。‎ 我国甲、乙两地相距约20 km,但降水的日变化差异很大。下图示意两地年降水量的日变化。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1. 影响甲地降水日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 纬度 B. 地形 C. 植被 D. 洋流 ‎12. 与乙地相比,甲地降水的日变化特点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原因主要是(  )‎ A. 降水量较多 B. 空气湿度较大 C. 病虫害较少 D. 土壤水分较多 ‎13. 甲、乙两地最可能位于(  )‎ A. 云南省 B. 海南省 C. 甘肃省 D. 河北省 ‎【答案】11. B 12. D 13. 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甲乙两地的降水变化为背景资料,考查了影响降水的因素的相关知识,主要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1题详解】‎ 根据甲乙两地降水的日变化图可以看出,甲地降水白天少,晚上多,这样的现象多发生于谷地。夜间谷地由于地形较闭塞,白天积蓄的热量不易散失,山地则正好相反,于是在夜晚形成了山地的相对冷高压与谷地的相对热低压,山地气流下沉,谷地气流上升,水汽在抬升过程中凝结成雨,因此谷地夜间降水较多即多夜雨,影响甲地降水日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地形,可知ACD错误,因此B正确。‎ ‎【12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地的降水和乙的降水差不多,因此A错误;空气湿度较大、病虫害较少与题干的问法无关,因此BC错误;因此读图可知甲地多夜雨,夜里气温较低,水分不易蒸发,水分可以进一步浸润土壤,土壤墒情较好,而乙地白天的降水量更大,白天气温较高,蒸发旺盛,土壤中的水分流失较多,因此D正确。‎ ‎【13题详解】‎ 图示地区年降水总量大,昼夜山谷风明显,所以最可能位于我国西南山地,云南省不仅山地谷地众多而且本身属于湿润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可知BCD错误,因此A正确。‎ ‎【点睛】第1题容易误选D项,本题的解题关键要掌握山谷风与夜雨的关系;第2题容易误选B项,本题解题时要结合甲乙两地的降水总量去综合判断。‎ 平潭是福建省一个岛县,当地盛传“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谣。当地人就地取材,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建造如右图所示的石头房屋,名为石头厝。其独特的造型是海岛居住文化的“活化石”。‎ 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 ‎ ‎14. 石头厝的特征及其对应功能正确的是 A. 房屋低矮——便于保温 B. 屋顶缓——防暴雨 C 窗户小——防外敌 D. 石头压瓦——防大风 ‎15. 结合平潭的地理特征,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A. 该地降水少主要是由于沿岸寒流降温减湿 B. 该地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 C. 该地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喷出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D. 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免遭台风灾害 ‎【答案】14. D 15. B ‎【解析】‎ 石头屋的特征是房屋低矮,窗户小,便于防大风、风沙。该地四面临海、景观独特、风力稳定,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形成的。‎ ‎【14题详解】‎ 房子像碉堡,说明石头屋的特征是房屋低矮,便于防大风,A错。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说明该地降水少,多风沙天气,屋顶与防暴雨无关,B错。窗户小,防风沙,C错。石头压瓦,目的是防大风,D对。‎ ‎【15题详解】‎ 该地位于福建沿海,沿岸有暖流经过,降水少与寒流无关,A错。该地临海、景观独特、风力稳定,适宜发展的产业有渔业、风电、旅游业,B对。该地利用岛上丰富的花岗岩作为建筑材料,主要房屋建材是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而形成的,C错。由于台湾山脉的阻挡,该地夏秋受台风灾害影响少,不能避免,D错。‎ 塞罕坝海拔1 010~1‎ ‎ 940米。20世纪60年代林业部在这里建了林场,50多年来,林场建设者们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造林近百万亩,创造了一个生态文明建设的奇迹。造林过程中发现荒山南坡难以绿化,需要攻克许多难关。下图示意塞罕坝林场的位置。‎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适合塞罕坝林场人工造林的主要树种属于(  )‎ A. 落叶阔叶林 B. 常绿硬叶林 C. 针叶林 D. 常绿阔叶林 ‎17. 与北坡相比,塞罕坝荒山南坡造林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 蒸发较强,土壤湿度较小 B. 降水较少,土层较薄,砾石较多 C. 光照强烈,昼夜温差大 D. 风力较大,受低温冻害影响大 ‎【答案】16. C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华北平原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塞罕坝海拔在1000~2000米之间,属于高原地形,地表气温要低于华北平原,适合造林的主要树种应属于针叶林,则C正确、A错误。常绿硬叶林主要分布于地中海气候区,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 故选C ‎【17题详解】‎ 该地气候较干旱,水分条件是造林的限制因素。与北坡相比,南坡是阳坡而气温较高、蒸发较强,导致土壤湿度较小,不利于树木成活,则A正确。南坡是夏季风的迎风坡而降水较多,则B错误;光照、昼夜温差不是影响造林的主要因素,则C错误;南坡是冬季风的背风坡而风力较小,受低温冻害影响小,则D错误。‎ 故选A 图是我国某盆地的局部地形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8. 最适合发展农业生产的地带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19. 该区域河流水文特征是 A. 夏季流量小 B. 补给以降水为主 C. 水量向下游增大 D. 径流年际变化小 ‎【答案】18. C 19. D ‎【解析】‎ 略 图甲是某著名湖泊,图乙表示其水位变化情况。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20. 图乙所给的信息说明(  )‎ A. 4、7两月的水位差比1、4两月的水位差大 B. 4、7两月的水域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域面积差大 C. 4、7两月的水量差比1、4两月的水量差大 D. 4、7两月的盐度差比1、4两月的盐度差大 ‎21. 近年来,①、②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最可能的原因是(  )‎ A. 该湖泊冬季水量减少 B. 该湖泊夏季水量增加 C. ①以内湖底泥沙淤积 D. ①、②之间湖底泥沙淤积 ‎22. 与③河段河流水文特征不符合的是(  )‎ A. 淡水水质 B. 夏季断流 C. 冬季凌汛 D. 夏季洪涝 ‎【答案】20. B 21. C 22. B ‎【解析】‎ ‎【20题详解】‎ 图中没有等高线数值和盐度值,从图中读不出水位差、水量差和盐度差;从图中只能读出4、7两月的水域面积差比1、4两月的水域面积差大。故选B.‎ ‎【21题详解】‎ ‎①、②两线的距离逐渐靠近可能有两种情况,一是①向外扩展,向②接近,原因可能是①内湖底泥沙淤积,也可能是冬季水量增加;二是②向①接近,原因可能是夏季水量减少。故选C。‎ ‎【22题详解】‎ 图乙可知该湖泊7月份水位最高,图中③河段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夏季气温高,水量大,不会断流。故选B。‎ 有效灌溉面积是指灌溉工程能够进行正常灌溉的水田和旱地面积之和。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是指有效灌溉的耕地面积占耕地总面积的比重,它是反映农田水利建设的重要指标。下表为我国四个省区(海南、浙江、黑龙江、新疆)2016年的相关数据。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3. 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有明显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①地形类型的差异 ‎②降水差异 ‎③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④劳动力数量的差异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24. 图中甲、乙、丙、丁四省区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 A. 棉花、茶叶、天然橡胶、甜菜 B. 油菜、亚麻、黄麻、冬小麦 C. 油橄榄、茶叶、春小麦、甜菜 D. 棉花、花生、天然橡胶、油菜 ‎25. 甲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高,这说明甲省区 A. 降水量少,农田灌溉要求高 B. 经济发展水平高,资金充裕 C. 劳动力多,工程建设成本低 D. 地表起伏比较大,便于灌溉 ‎【答案】23. B 24. A 25. A ‎【解析】‎ 本题组通过文字和表格提供了有效灌溉面积、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概念和四个省区的相关统计数据,考查考生概念理解能力、数据分析能力和综合运用地理知识分析问题能力。(1)依据材料运用数据,判断省区的基础上分析灌溉面积比例差距的原因。(2)先判出四个省区,再调用农作物(经济作物)分布知识点,得出正确答案。(3)结合四省区,有效灌溉面积比例高的省区必定缺水的新疆。‎ ‎【23题详解】‎ 灌溉面积比例最小的丙是海南,海南降水丰富,大部分耕地不需要灌溉,因此灌溉面积比例最小。灌溉面积比例最大的甲是新疆,因为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干旱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大部分耕地只有灌溉才能发展农业,因此灌溉面积比例最大。由新疆和海南的灌溉面积比例差异可知,降水差异是主要原因。经济发展水平影响区域水利工程的建设,也是影响灌溉面积比例的重要因素。耕地主要位于平原地形上,有效灌溉面积统计的水田和旱地也主要位于平原上,因此影响灌溉面积比例的差异与地形类型差异因素无关。故选B。‎ ‎【24题详解】‎ 结合上题已判出甲、丙分别为新疆,海南,丁的有效灌溉面积最大,为黑龙江,乙为浙江,据此它们主要的经济作物分别是棉花、茶叶、天然橡胶、甜菜。故选A。‎ ‎【25题详解】‎ 甲省区为新疆,其有效灌溉面积比例最高,这是因为新疆深居内陆,降水少,干旱是限制其农业发展的最主要因素,大部分耕地只有灌溉才能发展农业,因此灌溉面积比例最大。故选A。‎ 二十四节气(如下表)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这一时间认知体系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2016年11月30日,二十四节气被正式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读表完成下面小题。‎ ‎26. 除了夜观天象,古人确定二十四节气准确时间,最可能依据(  )‎ ‎①月相的变化 ②昼夜长短的变化 ③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④海洋潮汐的变化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7. 惊蛰和霜降节气与哈尔滨实际物候相比(  )‎ A. 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 B. 惊蛰节气错后,霜降节气提前 C. 惊蛰节气、霜降节气均错后 D. 惊蛰节气、霜降节气均提前 ‎28.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二十四节气对我国农事活动的指导功能(  )‎ A. 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减弱 B. 在黄河中下游、长江中下游地区均增强 C.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减弱,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增强 D. 在黄河中下游地区增强,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减弱 ‎【答案】26. C 27. A 28. A ‎【解析】‎ ‎【分析】‎ 该题主要考查二十四节气的划分及其意义。‎ ‎【26题详解】‎ 古人是根据太阳周年运动来制定二十四节气的。古人根据地球在黄道上的位置变化,按照太阳黄经,每隔15度划一个节气,形成二十四节气,因此与月球无关,①错;海洋潮汐的变化和日、月等天体的引潮力有关,④错;不同季节,昼夜长短不同,昼夜长短相等时,可确定二分日,②正确;不同季节,某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不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可通过正午时的杆影长度来判断,进而确定二至日,③正确。故选C。‎ ‎【27题详解】‎ 二十四节气是以黄河中下游地区的物候为依据建立起来的。哈尔滨位于东北地区,纬度较高,气温较低,故与实际物候相比,惊蛰节气提前,霜降节气错后。A正确。‎ ‎【28题详解】‎ 随着现代化农业技术的发展,生长周期短、单产量高、品质优的农作物品种得到大面积推广,无论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还是长江中下游地区,二十四节气对于农事活动的指导功能均减弱。A正确。‎ ‎【点睛】二十四节气反映的物候最适合黄河流域,以北以南地区因为纬度差异带来的热量差异,物候与二十四节气不完全相符。‎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秦岭、大巴山地形崎岖,限制了南北两侧的人员往来和经济联系。2017年12月6日,作为我国第一条穿越秦岭、连接西安至成都的高铁客运专线,西成高铁正式开通,让“蜀道难”成为了历史。‎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9. 西成高铁穿越了(  )‎ A. 地势第二、第三级阶梯 B.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 C. 黄河流域和淮河流域 D.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 ‎30. 西成高铁开通当日,从西安到成都沿线可以看到(  )‎ A. 剑门关日出时影子朝西南 B. 汉中附近河流结冰封冻 C. 成都附近许多太阳能电站 D. 西安地区草木枯黄凋零 ‎【答案】29. D 30. D ‎【解析】‎ ‎29题详解】‎ A、我国地势第二阶梯和第三阶梯的分界山脉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一线。西成高铁是从西安到成都,位于地势第二阶梯,故A错误;‎ B、季风气候区与非季风气候区的分界线:从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乌鞘岭-巴颜喀拉山-唐古拉山-冈底斯山连线。此分界线以东为季风区,因此西成高铁位于季风区内,B错误;‎ C、秦岭为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分水岭,西成高铁穿越秦岭,因此西成高铁联系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C错误;‎ D、秦岭为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分界线,西成高铁穿越秦岭,因此西成高铁穿越了湿润区与半湿润区,D正确。‎ 故选D。‎ ‎【30题详解】‎ A、西成高铁开通的日期为12月6日。12月份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北半球昼短夜长,日出东南方向,因此剑门关日出时影子朝西北,A错误;‎ B、汉中附近位于秦岭以南,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因此河流无结冰封冻现象,B错误;‎ C、成都所在的四川盆地为我国太阳辐射最弱的地区,因此不适合大量建太阳能电站,C错误;‎ D、西岸位于秦岭以北,属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12月份为北半球冬季,草木枯黄凋零,D正确。‎ 故选D。‎ 二、综合题(共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棉花喜热、好光、耐旱、忌渍。位于天山南麓的阿克苏地区(下图)作为“中国棉都”,是全国优质棉生产基地。长期以来,其棉纺织工业的深加工环节主要在内地完成,棉产品再运回新疆销售或出口。2010年,浙江省援疆项目“阿克苏纺织工业城”正式成立,吸引大批浙江棉纺、印染、服装企业进驻,建设成为国家西部面向中亚的重要纺织品出口基地。‎ ‎(1)分析阿克苏地区成为全国优质棉花生产基地的自然条件。‎ ‎(2)说出阿克苏地区吸引浙江棉纺织企业入驻的优势社会经济条件。‎ ‎(3)分析阿克苏地区发展棉纺织产业对当地自然环境的影响。‎ ‎【答案】(1)阿克苏地区降水少、光照强、日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广、土质疏松、土层深厚;高温天气多,热量充足;有灌溉水源。‎ ‎(2)靠近棉花产地;劳动力、土地价格低;政策扶持力度大,基础设施完善;临近中亚市场。‎ ‎(3)棉花种植耗水量大、易造成水资源短缺,可能造成生态破坏;棉纺织生产过程中排放大量污水,造成环境污染;厂房等基础设施改变自然景观,形成城市聚落景观。‎ ‎【解析】‎ ‎【分析】‎ 考查农业区位因素,工业区位因素,产业转移的影响。‎ ‎【详解】(1)棉花是喜光作物,适宜在较充足的光照条件下生长;棉花生长发育需要水分和养料,主要通过根系从土壤中获得,所需的温度和空气部分取自土壤,要求土质疏松,土层深厚。联系阿克苏的自然条件,可以分析阿克苏地区降水少,光照强,日照足;昼夜温差大;土地面积广,土层深厚;高温天气多,热量充足;有灌溉水源。‎ ‎(2)主要是从原料、劳动力、土地价格较低、政策扶持、基础设施、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3)主要分析生态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同时分析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形成城市聚落景观。‎ ‎3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凤堰梯田位于陕西省南部。乾隆年间,湖南长沙移民见此地气候温和湿润,森林茂密,与江南相似,于是游说当地农户共同开垦,并逐渐完善梯田灌溉系统。凤堰梯田主要位于山前冲积扇,在修筑初期,常发生前一天灌满水,第二天就出现干涸的情形,其后先民采用措施加以解决。该梯田现为我国北方省份面积最大的古水稻梯田,已成为旅游胜地。下图示意凤堰梯田位置及景观。‎ ‎(1)说明凤堰梯田水源条件较好的原因。‎ ‎(2)推测梯田修筑初期易干涸的主要原因及先民采取的主要措施。‎ ‎(3)分析梯田对当地生产生活的有利影响。‎ ‎【答案】(1)①该地谷地开口朝东南,夏季风带来的暖湿气流受地形抬升,降水多:②周围森林茂密,涵养水源能力强:③河流多,地袁水丰富:④水渠众多,灌溉系统完善。(任答3点) (2)原因:①土质疏松,孔隙大,地表水易渗漏:②坡度较大,地下水流速快:③坡地地下水埋藏较深。措施:夯实底土。(原因回答2点即可) (3)①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②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水土流失较轻,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③梯田成为农业文化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任答2点)‎ ‎【解析】‎ 考查区域的环境特征及可持续发展。‎ ‎(1)凤堰梯田位于陕西南部,是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润,结合图中信息,当地山谷谷口朝向东南,受东南季风的影响,再加上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受地形的抬升作用,降水多;当地的植被条件好,涵养水源能力强;再加上河流众多,水系发达,当地人修建了大量的水渠,因此当地灌溉水源条件好。‎ ‎(2)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凤堰梯田属于山前冲积扇,主要是泥沙堆积地貌,由于土质疏松,孔隙大,地表水下渗多;坡度大,地下水流速快,不利于聚水;坡地地下水埋藏深,易干涸。当地先民主要是通过夯实底层土壤来减少地表水的下渗。‎ ‎(3)当地是山地地形,平原面积小,不利于耕作业发展,修筑梯田可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平整土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修筑梯田,改造了坡地,与其他耕作方式相比,水土流失较轻,有利于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该地以自然山水为背景,以梯田为核心,人与自然和谐成为农业文化景观,利于发展旅游业。‎ ‎3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l:中国的河流,如长江干支流,正步入开发资源的高峰期,今天中国有100多座60米以上的高坝。大坝正在江河上修建,还有数不清的小型电站在那些“清清的故乡小河”上开工。‎ 材料2:《中国国家地理》杂志,中国梦专辑刊登了“引江入湖再造800里洞庭”的梦想,大致内容是―在松滋前山,长江进入两湖平原的制高点,再造一个类似古都江堰的水利工程,在此引长江清水入洞庭湖,再现“八百里洞庭”。就像2000多年前都江堰成就了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一样,将给两湖平原带来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圈内可包含十余座百万人口生态中心城市和数百个湿地城镇。此构想旨在恢复洞庭湖生态,同时减轻长江防汛压力。‎ ‎(1)“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原因是什么? ‎ ‎(2)长江横贯东西,具有较高的通航价值,试从自然条件方面分析长江的航运能力。‎ ‎(3)洞庭湖的面积由“八百里洞庭”演变为目前的2000多平方千米,其面积缩小的原因是什么?有何危害?‎ ‎(4)“引江入湖再造八百里洞庭”的构想将成就一个2万平方千米的湿地圈,试述湿地有哪些生态作用?‎ ‎【答案】(1)荆江有“九曲回肠”之称,弯道多,荆江位于山区进入平原的地段,流速变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 ‎(2)该地亚热带季风气候,流量大,汛期长;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形,水流平稳;无结冰期,四季可通航;流程长,通航里程长;下游江阔水深,江海联运。‎ ‎(3)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和湖泊沿岸围湖造田。湖泊面积减小,导致长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出现的次数和强度增加;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涵养水源、蓄洪防洪、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解析】‎ ‎【详解】(1)荆江之险在于其弯曲回肠,排水不畅,泥沙淤积成地上悬河,易发生水患。‎ ‎(2)航运能力分析侧重流量、通航里程、通航时间等方面。长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流量大、汛期长;中下游流经平原地形,流量平稳;无结冰期,可四季通航;流程长,通航里程长。‎ ‎(3)外流区湖泊面积萎缩的主要原因首先有围湖造田对湖泊的直接占用;其次是湖区泥沙淤积导致湖泊面积萎缩。洞庭湖萎缩的原因主要是长江上游植被破坏,导致泥沙淤积严重,以及湖泊沿岸的围湖造田,导致湖泊面积减小。洞庭湖是长江流域重要湖泊,对长江有很好的调蓄作用,湖泊萎缩将减弱其调蓄洪水的能力,将加重下游洪涝灾害。同时湖泊有调节气候、维持生物多样性的功能,湖泊面积萎缩调节气候的能力下降,气候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 ‎(4)结合材料,湿地圈构想恢复洞庭湖生态,同时减轻长江防汛压力,湿地的生态作用主要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洪、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点睛】荆江河段形成“地上河”,易发生洪涝灾害;湖泊湿地的主要生态功能有涵养水源、蓄洪防洪、降解污染、保护生物多样性、调节气候等。‎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