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8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 缺答案
2017-2018学年江西省南城县第二中学高二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卷 总分:100;考试时间:100分钟;命题人:张卫红 题号 一 二 总分 得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 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 一、单选题(本题共25道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读乌江流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1. 乌江流域开发建设的主要内容有:( ) ①大面积植树造林,封山育林 ②梯级开发水能资源 ③发展电力—炼铝—铝加工产业链 ④大力开发煤炭、铝土矿、磷矿、森林等自然资源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2. 在我国“西电东送”的总体规划中,乌江流域的水电主要输往 A. 华东地区 B. 华北地区 C. 珠三角地区 D. 西南地区 3. 下列关于促进贵州省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不合理的是 A. 对发生石漠化的地方植树造林,育林、育灌、育草 B. 石漠化地区实施生态移民,居民全部移出 C. 局部地区适当封山育林,减少水土流失 D. 加大替代能源建设力度,如以电代柴、以煤代柴 下图显示了我国一月0℃等温线、400mm年等降水线、内外流域分界线、人口地理分界线等四条重要地理界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中A,B,C,D四条地理分界线分别是 A. 一月0℃等温线、400mm年等降水线、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 B. 一月0℃等温线、400mm年等降水线、内外流域分界线、人口地理界线 C. 400mm年等降水线、一月0℃等温线、人口地理界线、内外流域分界线 D. 400mm年等降水线、一月0℃等温线、内外流域分界线、人口地理界线 5. 图中我国沿30°纬线适宜发展的农业部门自西向东依次为 A. 乳畜业、果林业、灌溉农业 B. 混合农业、游牧业、果林业 C. 畜牧业、林业、种植业 D. 林业、种植业、畜牧业 读中国局部地区图,该地区有我国著名的有色金属“长廊”美称,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 关于该地区自然、人文地理环境特征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山脉是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的大致分界线,相当于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B. 乙地农业生产的优势有: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高山冰雪融水和地下水 C. 丙所在的河段,解放以后从未出现过凌汛现象 D. 丁地铁路线是兰新线上的一段 7. 关于图中河流①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以雨水补给为主 B. 水量和含沙量大 C. 流出源地后水量逐渐减少 D. 水位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8. 该地区有色金属工业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 ①地势平坦②矿产丰富③气候适宜④水源充沛⑤交通便利⑥水能丰富⑦劳动力丰富且素质高⑧市场广阔 A. ①③⑧ B. ②④⑦ C. ③④⑤ D. ②⑤⑥ 读甲、乙两区域图,完成下列各题。 9. 甲、乙两区域农业生产方式差异显著,其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土地条件不同 B. 矿产资源条件不同 C. 海陆位置不同 D. 气候条件不同 10. 与乙区域相比,甲区域不利于棉花种植的自然条件是( ) A. 秋雨较多,光照不足 B. 地形崎岖,平地面积小 C. 水旱灾害频繁 D. 紫色土壤不适宜棉花种植 11. 甲区域所在省区已成为我国重要的能源输出地,该省区输出的能源主要有( ) ①煤炭 ②石油 ③天然气 ④水电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 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 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 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13. 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 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 热量不足 D.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14. 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 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 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 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今年清明节期间,陕西菜花集中产地洋县遭遇菜花严重滞销。由于大量菜花集中上市,产量比去年增加30%,但收购价格不足去年同期的十分之一,2011年该县马畅镇就出现过菜花大量滞销,被送到养殖场当饲料的情况。而放眼全国,各地农产品滞销的报道层出不穷。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5. 造成洋县菜花滞销的根本因素是( ) A. 市场供求 B. 饮食喜好 C. 交通不便 D. 品质低下 16. 要解决农产品滞销的顽疾,下列措施合理的有( ) ①积极适应市场,适时顺价销售 ②政府适时干预,采取补贴 ③积极开展农产品深加工,扩大贮藏 ④促进农业种植结构多样化、差异化 ⑤融入“互联网+”,加强信息建设 A. ①②③⑤ B. ②③④⑤ C. ①②③④ D. ①③④⑤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7. 图示大部分城市年降水量( ) A. 为200—400毫米 B. 为400—800毫米 C. 为800—1 600毫米 D. 在2 000毫米以上 18. ②城市( ) A. 属于珠江流域 B. 位于第一级阶梯 C. 有京广铁路经过 D. 冬季气温在0℃以下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图中湖泊的最大水量一般出现在:(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0. 现阶段,图中绿洲退化现象严重。对这一现象形成的原因,下列推测最不可能成立的是( ) A. 人口增长迅速 B. 争取粮食自给,发展粮食生产 C. 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 D. 水源污染严重且难治理 下表为2016年茶叶、糖料、谷物和棉花四种农作物产量全国排名前五位省区的分布状况表。读表,完成下列问题。 农作物 2016年农作物产量全国排名前五位的省区 a 黑龙江、河南、山东、吉林、四川 b 新疆、山东、河北、湖北、安徽 c 福建、云南、四川、贵州、湖北 d 广西、云南、广东、内蒙古、海南 21. a农作物是( ) A. 茶叶 B. 糖料 C. 谷物 D. 棉花 22. 内蒙古所生产的d农作物( ) A. 喜温耐寒 B. 喜热耐旱 C. 喜旱耐盐 D. 喜盐耐热 读“我国西气东输主干管线工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西气东输管道线路的走向所考虑的主要经济因素是( ) A. 地形类型 B. 人口分布 C. 城市分布 D. 交通线路 24. 西气东输管道经过煤炭丰富的陕晋,其主要目的是( ) A. 解决该地区供能不足的矛盾 B. 调整该地区产业结构 C. 该地区煤气产量大,补充气源 D. 改善该地区城市大气质量 据报载,我国江西省中南部山区出现大片“红色荒漠”,即在亚热带湿润的岩溶地区,土壤遭受严重侵蚀,基岩裸露,地表出现出类似荒漠化景观的土地退化现象。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5. 根据江西丘陵山区自然条件的特点,对“红色荒漠”进行治理,应当重点做好的工作是( ) A. 大力开荒种田,保持植物覆盖率 B. 农业生产加强综合开发 C. 发展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生产 D. 彻底退耕还林 二、综合题(本题共4道小题,第26题16分,第27题8分,第28题18分,第29题8分,共50分) 26.(16分)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山西汾河流域图和A市的气候资料图 材料二:杏花村(B地)地形平坦,相传于公元五世纪就开始酿酒,距今已有一千四百多年的历史。杏花村酿酒用晋中地区、吕梁地区的优质高粱、大麦、豌豆做原料,加上杏花村丰富的优质水源,酿造出优质的“杏花村酒”。 (1)该省面临的最主要的生态问题是什么?(2分) (2)指出A市的气候类型。(2分) (3)说明优质高粱、大麦、豌豆等农作物生产的有利气候条件。(6分) (4)分析山西杏花村发展酿酒业的有利条件。(6分) 27.(8分) 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两个重要经济区。读长江三角洲部分区域城市化水平示意图和珠江三角洲主要工业部门示意图,完成下列要求。 (1)简述长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空间分布差异及其形成的主要原因。(4分) (2)进入21世纪以来,许多外资企业由珠江三角洲迁往长江三角洲。试分析原因。(4分) 28.(18分) 东北作为老工业基地:传统工业面临资源枯竭、能耗高、经济效益差等问题。自从中央做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决定以来,该地区已成为我国继西部大开发后又一个投资热土。读图甲和图乙,回答问题。 (1)对照图甲,说明大庆市的工业结构特点及形成原因。(6分) (2)为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请你为进一步发展当地经济提出一些合理化建议。(6分) (3)东北三省与华北平原都是我国的粮食主产区,据图乙分析东北三省能够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的原因。(6分) 29(8分) 读“长江流域略图”和文字材料,回答问题。(8分) 2007年5月下旬中央电视台法制频道组启动“长江行动”,从重庆出发对长江沿岸七省市的污水排放现状进行监测调查。经过调查发现,主要是半数以上工业废水与生活污水,未达到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直排长江。加上农业生产过度使用化肥、农药等,致使长江水污染严重。 (1)长江沿江地带属于 气候。 (2)新中国建立后,继葛洲坝水利枢纽后,又在长江干流上修建了 ① 水利枢纽,其最主要的功能是 (3)长江沿江城市四大密集区中,上游是以 城市为中心 (4)图中的②地是由上海、南京和杭州等城市形成的 工业区,它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 (5)由于长江上游地区毁林开荒,陡坡垦殖,水土流失日益严重。水土流失往往造成中下游江河、湖泊及水库淤积,导致 灾害频发。 (6)根据资料说出长江的主要污染源: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