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江苏省如东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度高一地理第二次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 ‎1. 读下图,下面天体系统层次简图中与②④⑤对应的是( )‎ A. 太阳系、银河系、总星系 B. 太阳系、河外星系、总星系 C. 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 D. 太阳系、银河系、河外星系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天体系统的层次。意在考查学生对天体系统之间的关键的掌握情况,掌握各种天体系统之间的包含关系是解题关键,总体难度一般。‎ ‎【详解】读图可知,①为最低等级的天体系统,应为以行星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结合选项应为地月系,②比行星系等级高,应为恒星系,结合选项应为太阳系,而④为比太阳系等级高,且不包含太阳系的天体系统,应为河外星系,故选C。‎ ‎【点睛】天体系统是天体之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地月系是最低级的天体系统,太阳系比地月系等级高。太阳系属于银河系,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是同一等级的天体系统。总星系是目前科技水平能够观测到的宇宙,也叫可见宇宙。‎ ‎2.2018年12月12日16时45分,经过一百一十小时的奔月旅程,嫦娥四号已经顺利到达月球附近,并成功实现了近月制动。目前,嫦娥四号完成了在近月点大概一百公里的环月轨道上的刹车,被月球成功“抓住”,下一步,它将“亲吻”月球。下图为当前嫦娥四号运动轨迹示意图。以图中天体为中心天体的天体系统有 ‎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天体系统的级别和层次。要求学生能从图中提取有效信息并能运用于分析解答。‎ ‎【详解】读图可知,图中有以太阳为中心的太阳系、以地球为中心的地月系及嫦娥四号以月球为中心绕转的天体系统,共有三个级别的天体系统,C正确。故选C。‎ ‎【点睛】理解并灵活运用天体系统的概念。天体间因相互吸引和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3.“生命宜居带”是指恒星周围适合生命存在的最佳区域。在下图所示的“生命宜居带”中,可能出现生命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A. 温度条件 B. 恒星质量 C. 行星体积 D. 大气成分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恒星质量越大,可居住带离恒星越远,这说明可居住带行星的温度条件基本是相同的。‎ 考点:本题考查宇宙中的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 ‎4.强烈的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可能有 ‎①无线电长波通信受到影响 ②全球降水明显增多 ‎③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④航班和通信受到影响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详解】强烈的太阳活动对地球产生的影响有:扰乱电离层,使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影响,①错误;影响全球各地的降水,有的地区降水量增多,有的地区降水会减少,②错误;干扰地球磁场引发“磁暴”现象,使磁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③正确;‎ 扰乱电离层,导航雷达不能够准确地确定方位,使航班和通信受到影响,④正确。故选C。‎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圏层结构图”,完成下列小题。‎ ‎5.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6.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压力和密度都较小 ‎【答案】5. B 6. C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根据地震波探测数据可以将地球内部圈层划分为三大部分:地壳、地幔、地核。由图可知,①为地壳、②为地幔、③为外核、④为内核,岩浆存在于软流层中,位于地幔,所以选B项。‎ ‎【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横波只能通过固态。根据所学知识我们知道,横波在莫霍界面处增大,在古登堡界面附近消失,也即在③层消失,说明③最有可能为液态,故C正确。‎ 考点:本题考查地壳内部圈层结构。‎ 读下图“四种地貌景观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7. 主要因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8. ②代表的景观主要分布在 A. 湿润区 B. 干旱区 C. 高寒区 D. 季风区 ‎【答案】7. A 8. B ‎【解析】‎ ‎【分析】‎ 考查地质作用与地貌。‎ ‎【7题详解】‎ 根据图示的地貌景观判断:①为角峰,反映冰川侵蚀地貌;②图风蚀蘑菇,反映风力侵蚀作用;③为河口三角洲,属于流水沉积地貌;④为火山喷发,属于内力作用的结果。主要因侵蚀作用而形成的地貌是①②,故选A。‎ ‎【8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②为风蚀蘑菇,属于风力侵蚀地貌,说明该区域多大风天气,是干旱半干旱地区最常见的地貌景观,故该景观主要分布在干旱区,B正确。故选B。‎ ‎【点睛】解题关键是能结合图示判断地貌景观,并能结合区域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分析地貌景观的主要外力作用形式。‎ 下图中各箭头及其代表符号①②③④⑤表示太阳、地面、大气、宇宙室间之间的热力作用,其中包括太阳辐射、地面辐射、大气辐射、大气逆辐射、削弱作用(吸收、反射和散射),回答下列各题。‎ ‎9. 我国青藏高原的纬度比云贵高原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比云贵高原大,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小有关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10. 四川盆地的纬度与青藏高原的纬度相差不大,但年平均气温却比青藏高原高得多,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大有关 A. ① B. ② C. ④ D. ⑤‎ ‎11. 东北平原比华北平原平均海拔高,但年太阳辐射总量却比华北平原小,其原因主要与图中的哪个因素数值小有关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9. A 10. C ‎【解析】‎ 试题分析:‎ ‎【9题详解】‎ 结合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判断:①是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②是达到地面的太阳辐射;③是地面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⑤是射向宇宙的大气辐射。青藏高原太阳辐射强主要原因是地势高空气稀薄,从而导致大气削弱作用较小,则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多。‎ ‎【10题详解】‎ 四川盆地与青藏高原相比年平均气温较高,主要是地势较低,导致大气密度、水汽含量多,则大气逆辐射强,保温作用强,导致年平均气温较青藏高原高。‎ 考点:本题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及影响。‎ 点评:本题解题的关键是能利用图示大气的热力作用过程,结合青藏高原和四川盆地的实际分析。‎ ‎12.下表为揭阳市2013年12月18—20日天气预报表。据表可知,与20日相比,19日最高气温偏高,最低气温偏低,这是因为19日比20日 揭阳天气预报 (2013-12-18  08:00发布) ‎ 日期 天气现象 气温 风向 风力 ‎18日 白天 多云 高温 15℃‎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6℃ ‎ 无持续风向 微风 ‎19日 白天 晴 高温 16℃ ‎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晴 低温 5℃ ‎ 无持续风向 微风 ‎20日 白天 多云 高温 15℃‎ 无持续风向 微风 夜间 多云 低温 7℃‎ 无持续风向 微风 ‎①白天大气削弱作用较强 ②白天大气削弱作用较弱 ‎③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强 ④夜间大气逆辐射较弱 A. ①② B. ②④ C. ①③ D. ③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考查大气的热力作用。‎ ‎【详解】读表可知,19日天气是晴天,20日天气是多云,20日比19日最高气温偏高,最低气温偏低的原因是晴天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气温高,②正确;晴天夜晚缺少云层,大气逆辐射较弱,故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弱,气温低,④正确。②④正确,故选B。‎ ‎【点睛】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的三种主要方式:‎ ‎1.吸收作用:吸收具有选择性,平流层的臭氧吸收太阳辐射里的紫外线,对流层中的水气和二氧化碳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2.反射作用:主要是云层,反射无选择性,云层越厚反射越强烈。‎ ‎3.散射作用:微小的尘埃和空气分子选择性吸收可见光中的蓝紫光,较大颗粒的尘埃进行无选择散射。‎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的同时,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其中向下到达地面的部分称为大气逆辐射,地面接受大气逆辐射后就会升温,或者说大气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从而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这就是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原理。‎ 下图示意某一水平面,P1、P2为等压线,P1、P2之间的气压梯度相同。①~⑧是只考虑大气水平受力而不计空间垂直运动时,O点空气运动的可能方向。据此回答下列问题。‎ ‎13. 若该水平面位于北半球近地面,P1>P2,则O点的风向为(  )‎ A. ① B. ④ C. ⑤ D. ⑥‎ ‎14. 若该水平面位于南半球高空,P1< P2,则O点的风向为(  )‎ A. ③ B. ⑧ C. ⑦ D. ②‎ ‎【答案】13. B 14. A ‎【解析】‎ ‎【13题详解】‎ 若图为南半球,P1>P2,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在近地面,则O点的风向为⑥。若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O点的风向为⑦。C对,A、B、D错。‎ ‎【14题详解】‎ 若图为近地面等高面,考虑摩擦力影响,P1<P2‎ ‎,水平方向上空气由高压吹向低压,若在南半球,受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则O点的风向为②。若在北半球,受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影响,则O点的风向为⑧。C对,A、B、D错。‎ ‎【点睛】若在高空,不考虑摩擦力,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若为近地面等高面,考虑摩擦力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相交。‎ 下图为“某城市及其周围地区某日14:00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5. 左图中气温最高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6. 右图中反映城郊间热力环流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5. A 16. D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和等值线的综合分析。‎ ‎【15题详解】‎ 根据左图的等温线分布,高于高值的原理,故甲位于等温线的闭合中心,气温最高。‎ ‎【16题详解】‎ 城市为热岛,故盛行上升气流,郊区盛行下沉气流,形成环流,④图正确。‎ 读淮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7. 淮河水系参与的主要水循环是 ( )‎ A. 海上内循环 B. 海上内循环和陆地内循环 C. 陆地内循环 D. 海陆间循环 ‎18. 人们在淮河修建了多座水库,其根本目的是 ( )‎ A. 改变淮河流域气候 B. 合理开发和提取地下水 C. 调节干流的流量 D. 实施北水南调工程 ‎【答案】17. D 18. C ‎【解析】‎ ‎【分析】‎ 考查水循环的类型和基本环节,并结合人类活动对水循环主要环节的影响分析即可。‎ ‎【17题详解】‎ 结合图示可知,淮河流域地处我国东部季风区,其水系的补给水源主要是降水,淮河最终注入东海,属于外流河,故其参与海陆间大循环,D正确。故选D。‎ ‎【18题详解】‎ 由于淮河流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大,水库具有调节径流的作用。通过修建水库,调节河流流量的季节变化,以达到旱涝兼治的作用。故淮河流域建设多座水库的根本目的是防洪防旱,调节干流的流量,C正确。故选C。‎ ‎【点睛】水循环按其发生的空间范围不同,分为海陆间循环(大循环)、海上内循环和陆上内循环。海洋表面蒸发形成的水汽,随着气流运动被输送到陆地上空,在一定条件下形成降水降落到地面,落到地面的水,或沿地面流动形成地表径流,或渗入地下形成地下径流.两者汇入江河,最后又返回海洋,水的这种循环运动称为海陆间水循环;海上内循环是指从海洋表面蒸发的水汽,在海洋上空成云致雨,直接降落到海面上的循环过程;陆上内循环指陆地表面蒸发和植物蒸腾的水汽,在陆地上空成云致雨,降落至地表的循环过程。‎ 下图示意某流域径流过程的不同环节。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图中甲、乙、丙三个环节分别是(  )‎ A. 下渗、坡面流、壤中流 B. 壤中流、下渗、坡面流 C. 坡面流、下渗、壤中流 D. 坡面流、壤中流、下渗 ‎20. 当降水量相同时,下列因素对径流过程的不同环节影响符合实际的是 (  )‎ A. 地表起伏大,坡面水流慢 B. 植被覆盖密,截留雨水多 C. 岩体破碎多,地下径流小 D. 降水强度大,坡面下渗多 ‎【答案】19. C 20.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主要环节。‎ ‎【19题详解】‎ 读图并结合选项可知,降落到地面的水,首先会在坡面流动,汇集成地表径流,故甲处为坡面流;坡面流经过下渗(乙)会形成地下水流和壤中流(丙)。故本题正确答案为C。‎ ‎【20题详解】‎ 分析可知,植被覆盖率越高,则地表径流速度越慢,下渗雨水就越多,故B项正确;地势起伏越大,坡度越陡,则坡面径流速度越快,故A错误;岩石破碎程度高,则下渗量增加,地下径流量大,故C错误;降水强度越大,雨水汇集速度越快,下渗量就越少,故D错误。‎ ‎2010年我国遭多轮暴雨洪涝袭击,2010年年8月23日,洪水袭击四川自贡,多名民众被洪水围困,警方紧急救助。洪水发生期间,一市民通过手持式信号发射器发出了紧急呼救信号,政府相关部门立即安排了救援行动。半小时后,市民安全脱离洪水的围困。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1. 我国东部地区洪灾频发的原因有 ‎①地势平坦,排水不畅 ②土质疏松,易被侵蚀 ‎ ‎③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 ④乱砍乱伐 ‎ ‎⑤围湖造田 ⑥地理环境脆弱 A. ①②③④ B. ③④⑤⑥ C. ①③④⑤ D. ②③④⑤‎ ‎22. 地区救灾办公室能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所利用的技术手段主要是 A. 地理信息系统 B. 全球定位系统 C. 遥感技术 D. “数字地球”系统 ‎23. 在对被洪水围困的市民开展营救行动的过程中,政府相关部门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①GIS技术 ②GPS技术 ③RS技术 ④“数字地球”技术 A. ①④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②‎ ‎【答案】21. C 22. C 23. D ‎【解析】‎ ‎【分析】‎ 考查我国东部地区洪灾频发的原因,地理信息技术及其应用。‎ ‎【21题详解】‎ 我国东部地区洪灾频发的原因有地处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排水不畅,①正确;东部地区土壤类型多样,并不都是土质疏松,易被侵蚀,②错误;我国东部地区属于季风气候,降水集中,夏季多暴雨,③正确;乱砍乱伐,水土流失严重,淤塞河湖,降低河湖的调节径流的能力,④正确;围湖造田,使湖泊面积减小,调蓄能力减弱,⑤正确;我国东部地区自然环境较优越,地理环境较稳定,⑥错误。①③④⑤正确,故选C。‎ ‎【22题详解】‎ 要迅速掌握洪水淹没地区情况,可以通过获取水与其它地物辐射、反射的电磁波特性不同来确定洪水的范围,即可以利用遥感技术,获取洪水淹没范围的遥感影像,C正确。故选C。‎ ‎【23题详解】‎ 政府部门利用GPS确定被洪水围困市民的位置,并利于GPS导航指导救灾人员及时赶到事发地,同时利用GIS分析营救的路线等相关事宜,在最短的时间内营救市民,故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①GIS技术和②GPS技术。故选D。‎ ‎【点睛】遥感是指非接触的,远距离的探测技术。一般指运用传感器对物体的电磁波的辐射、反射特性的探测,并根据其特性对物体的性质、特征和状态进行分析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的科学技术。‎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的领域主要表现为: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可对农作物进行估产、有助于防灾减灾);全球定位系统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主要用于位置方面的定位和导航);地理信息系统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用于城市的信息管理与服务、交通道路管理、环境管理以及城市规划、防灾减灾等)。‎ 人口金字塔结构图是反映人口年龄和性别结构的示意图。横坐标表示各年龄组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百分比。中间的纵坐标表示人口年龄分组,左边表示男性人口,右边表示女性人口。下图是X、Y两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24. 造成X、Y两国人口增长特点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 )‎ A. 经济水平 B. 教育水平 C. 历史条件 D. 自然条件 ‎25. X、Y两国面临的主要人口问题分别是( )‎ A. 人口老龄化 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B.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人口老龄化 C. 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人口老龄化 D. 社会就业压力增大 男女性别比例失调 ‎【答案】24. A 25. C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的判读,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 ‎【24题详解】‎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即经济发展水平)是决定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原因,A正确。故选A项。‎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X国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图下宽上窄,呈现增长型,其人口增长的特点是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说明青少年、幼儿人口比重大,社会就业压力增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Y国的人口年龄金字塔图底部收缩,上部变宽,呈收缩型,其人口增长模式属于“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模式,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C正确。故选C。‎ ‎【点睛】人口金字塔图能够说明某区域人口年龄结构现状,分析其所属的人口再生产类型,预测未来人口的发展趋势。它的基本类型可分为三种:‎ 第一种:扩张型,下宽上窄,呈真正的金字塔形。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而老年人口比重小,是人口出生率、自然增长率都长期高的结果。‎ 第二种:静止型,各年龄组人口的比重大致均衡,像一个清真寺的顶部塔形。这种类型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不多,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是稳定的零左右的增长。如果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就会过渡到第三种类型。‎ 第三种:收缩型,底部收缩,上部变宽。这种类型表明少年儿童比重缩小,老年人口比重增大,是出生率长期下降的结果。这种类型的人口问题主要是育龄人群比重低,如果生育水平不变,它未来的人口再生产趋势将呈负增长,人口缩减。‎ 随着越来越多的人涌入北京,北京的社会问题已越来越显现出来。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6. 下列属于人口迁移的是 A. “五·一”节到美国旅游 B. 上海人出差到北京 C. 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 D. 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 ‎27. 北京市1990年60岁及其以上人口占该市总人口比重已达到10.1%(较全国平均水平提前10年进入老龄化),预计到2025年时该比重将达到30%。下列现象不属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引起的是 A. 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 B. 就业压力加大 C. 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 D. 劳动力资源缺乏 ‎【答案】26. C 27. B ‎【解析】‎ ‎【分析】‎ 考查人口迁移的概念,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26题详解】‎ 人口迁移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五·一”节到美国旅游,上海人出差到北京,某市领导下乡检查工作等人口移动都是未长期改变其原有的居住地,只能说是属于人口的空间流动,A、B、D错误。只有广州某同学去北京上大学符合人口迁移的时空特点,C正确。故选C。‎ ‎【27题详解】‎ 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使老龄人口比重增大,老龄人口增多,养老保障负担日益沉重、劳动力资源缺乏、就业压力减轻、家庭结构趋向小型化。故就业压力加大不属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所引起的现象,B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人口迁移首先表现在空间位置的变化,但是,并不是说空间位置的变化就一定是人口迁移。一般来说,行政区域的界线被用来区分是否发生人口迁移的重要标准之一。其次,人口迁移还有时间上的特定含义,通常是指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永久性或长期地改变。住所不变更的空间移动,如季节移动、短期旅行等不属于人口迁移。所以不能把人们任何形式的空间流动都看作是人口迁移。‎ 读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回答下列各题。‎ ‎28. 下列对“环境人口容量”的理解,错误的是(   )‎ A. 环境承载力是指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 B.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环境人口容量在不断地加大 C. 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从而可使人口数量超越环境人口容量 D. 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 ‎29. 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程度排列,三种模式由好到差的顺序依次为(   )‎ A. ⅠⅡⅢ B. ⅡⅠⅢ C. ⅢⅡⅠ D. ⅠⅢⅡ ‎【答案】28. A 29. C ‎【解析】‎ ‎【分析】‎ 考查环境人口容量,人地关系模式的判读。‎ ‎【28题详解】‎ 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即生态系统对人口的承载能力。A正确;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人们开发利用资源的程度和范围可不断提高,环境容量会不断加大,B正确;人类可以局部地改造环境,但人口数量不能超越环境容量,人口数量一旦超越环境容量,生态环境就会遭到破外,从而使环境容量减小,C错误;生态环境的平衡是人类生存的前提和人类改造自然的基础,D正确。C项符合题意,故选C。‎ ‎【29题详解】‎ 图Ⅰ表示人口数量始终保持在环境容量以内,人与环境持续协调发展,故人地关系最为协调,人地关系最理想;图Ⅱ由于在一定时期内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图Ⅲ由于人口数量超过了环境容量,造成了一定的环境破坏,甚至导致了当地的环境容量变小,人地关系最不协调,人地关系最不理想。故三种模式人地关系由好到差的排序为ⅠⅡⅢ,A正确。故选A。‎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是用来估算一个地区、一个国家,乃至整个地球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的概念。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环境承载力指环境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是一个警戒值,所以不能超过环境人口容量。‎ 下图为某城市功能分区示意图,图例中序号代表不同类型的功能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从合理布局城市功能区的角度考虑,下列用地类型正确的是:( )‎ A. ① 工业区 ② 文教区 ③ 居住区 ④ 商业区 ⑤ 仓储区 B. ① 工业区 ② 商业区 ③ 仓储区 ④ 居住区 ⑤ 文教区 C. ① 居住区 ② 工业区 ③ 文教区 ④ 商业区 ⑤ 仓储区 D. ①商业区 ② 仓储区 ③ 工业区 ④ 居住区 ⑤ 文教区 ‎31. 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 )‎ A. 行政干预的结果 B. 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 C. 交通通达度和距离市中心的远近 D. 城市规划的需要 ‎【答案】30. A 31. B ‎【解析】‎ 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合理规划及形成原因。‎ ‎【30题详解】‎ 工业区位于铁路沿线的市区外缘,既保护城市环境,又满足运输需求,故①为工业区;居住区、文教区位于距城中心远近适中、环境较优越的地方,且居住区占地面积最广,故③为居住区,②为文教区;商业区位于市中心,具备交通最优和市场最优两大方面的优势,占地面积较小,故④为商业区;仓储区位于公路沿线的市区外缘,便于运输且地租水平低,故⑤为仓储区。A正确,故选A。‎ ‎【31题详解】‎ 城市功能分区表现为城市内部因土地利用方式的不同,各种经济活动对每一块城市土地付租能力具有差异,不同经济活动的空间竞争导致同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而形成功能区。故城市地域功能分区的内在原因是经济活动之间的空间竞争和集聚,B正确。故选B。‎ 二、综合题。‎ ‎32.读“太平洋西岸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丙处易发生 地质灾害,防治该灾害的措施有哪些? ‎ ‎(2)图中乙地的地貌名称是_________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__作用。‎ ‎(3)丁处海拔在500米以上,此种地形的特点主要是__________‎ ‎(4)图中②表示水循环的_____________环节。我国黄土高原地区推行“121”雨水集流工程,将流经硬化集流面的雨水收集在水泥储水窖中,主要是对水循环①一④中的_______环节施加了影响。‎ ‎(5)乙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___________在水循环的三种类型中,它不参与_____循环。‎ ‎【答案】(1)地震、滑波、泥石流;加强地质灾害的科学研究,建立监测预警系统、加强地质灾害的管理、实施一些预防措施、积极开展防灾、减灾的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减灾意识、加强应急预演,建立应急机制 ‎(2)冲积扇 流水沉积 ‎ ‎(3)坡陡谷深 ‎(4)水汽输送  ④ ‎ ‎(5)大气降水  海上内 ‎【解析】‎ ‎【分析】‎ 考查地质构造与地貌,地质灾害及防治措施,水循环类型及环节。‎ ‎【详解】第(1)题,根据图中岩层的形态判断,丙地有明显的断裂,其地质构造属于断层。断层处易发生地震、滑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防治灾害要意识先行,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防灾减灾意识,加强地质灾害的科研和监测预警,加强管理及建立应急机制等。‎ 第(2)题,图中乙地位于河流出山口处,受流水冲积作用而成,形成的地貌为冲积扇。‎ 第(3)题,读图可知,图示丁处为向斜山,由于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而形成山地。已知丁处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海拔较高,落差大,地势陡峻,故地形主要特点是坡陡谷深。‎ 第(4)题,图中②表示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 “121‎ ‎”雨水集流工程,将流经硬化集流面的雨水收集在水泥储水窖中,主要是对水循环①—④中的地表径流即④环节施加了影响。‎ 第(5)题,乙地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是大气降水,该区域位于陆地上,它不参与海上内循环。‎ ‎【点睛】水循环类型:海陆间大循环(大循环)、陆地内循环(水量很少)、海上内循环(水量最大)。‎ 水循环各环节的名称:蒸发、降水、水汽输送、地表径流、地下径流、下渗、植物蒸腾等。‎ ‎33.读华北地区某城市2017年10月28日20时的气温(单位:℃)实况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反映了城市所具有的 效应,在这种效应的作用下,如不考虑其他因素,当晚城郊之间的风向应该是 。‎ ‎(2)形成此图所示效应的主要原因是 ( )‎ A.城市生产和生活活动释放大量热量 B.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大 C.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 D.城市上空云量少,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率 (大于或小于)郊区,主要是因为 ‎ ‎(4)在下图中画出城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并画出高空等压面。‎ ‎(5)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环境绿地的意义。‎ ‎【答案】(1)热岛 由郊区吹向市区 ‎ ‎(2)A ‎(3)大于 城区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城区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 ‎(5)美化环境,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解析】‎ ‎【分析】‎ 考查城郊热力环流形成原因及其应用,降水的形成条件,等压面的判读。‎ ‎【详解】(1)从图中明显可以看出,气温由市区向郊区递减,城区气温比郊区高,是典型热岛效应。读图可知,图中反映的是华北地区某城市28日20时的气温,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故近地面水平面上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故当晚城郊之间的风向应该是由郊区吹向市区。‎ ‎(2) 热岛效应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生产和消费活动释放大量热量;城市建筑对太阳辐射的吸收率大;城市高层建筑的不断增多有一定影响,但不是主要原因;城市上空云量较郊区多。故选A。‎ ‎(3)一般而言,城区的降水率大于郊区。可以从降水的形成条件来分析。城区的降水率较高的原因是城区气温高,空气更容易产生对流上升运动;城区污染物多,使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4)热力环流是地面冷热不均引起的,它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从图中可知城区气温高,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气温低,气流下沉,近地面形成高压,近地面水平面上气流由郊区流向城区,高空水平面上气流由城区流向郊区,据此画出城郊热力环流图;由于城区近地面形成低压,郊区近地面形成高压,则高空气压性质相反,城区高空形成高压,等压面上凸,郊区高空形成低压,等压面下凹,据此画出高空等压面如下:‎ ‎(5)结合绿化带的功能和城郊热力环流来分析。绿化带具有美化环境,净化空气的作用,城郊热力环流使郊区清新空气流向市内,才而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点睛】等压面是空间气压相等的各点所组成的面。由于同一高度,各地气压不相等,等压面在空间不是平面,而是象地形一样起伏不平。在等压面图上,用等高线表示气压的空间分布,等压面凸起的地方,表示在同一高度平面上,气压比四周高;等压面下凹,表示同一高度平面上,气压比四周低。‎ ‎34.阅读图表材料,分析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全国流动人口达2.21亿人。下图为“我国1982~2010年流动人口数量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八大经济板块吸收的流动人口占全国流动人口比重”‎ ‎(1)据材料一,分析我国流动人口呈现出的特点。‎ ‎(2)据材料二,分析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简述人口大量涌入给该地区带来的哪些影响。‎ ‎(3)从2005年到2010年,我国中西部地区吸收的流动人口数量不断 ,原因主要有哪些?‎ ‎【答案】(1)数量大,(1分) 规模持续增长,(1分) 占全国人口比重不断增长。(1分)‎ ‎(2)南部沿海地区(1分) ①增加劳动力; ②增强社会活力;③促进经济发展;‎ ‎④推动城市化进程。(每个要点1分,共2分;答出其中2个要点即可)‎ ‎(3)①国家政策支持;(1分)②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1分)③东部沿海劳动 密集型产业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1分)‎ ‎【解析】‎ 试题分析:‎ ‎(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我国流动人口数量大,且规模呈持续增长状态,其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在不断上升。‎ ‎(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我国吸收流动人口最多的地区是南部沿海地区。现代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经济原因,迁移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因此,人口迁入增加了东南沿海地区的劳动力,人口年龄结构发生变化,青壮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增强了社会活力,同时劳动力的增多,利于该地区经济的增长,推动城市化进程。‎ ‎(3)进入二十一世纪后,我国相继实施了西部大开发和中部崛起政策,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加快,使得我国向中西部迁移的人口数量不断增多;同时,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在产业升级过程中不断把一些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转移,使得中西部劳动力就业更加容易。‎ 考点:人口问题 ‎35.读某城市发展变化图及某城市内部布局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图中,1700年城市区域分布特点是________。当时该城市形成的有利条件是________。根据2000年该城市轮廓判断,其迅速发展的原因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__。‎ ‎(2)b图中,A地区按城市功能分区属于________,简要分析其区位优势。‎ ‎(3)b图中,如果B住宅区是高档住宅区,请你为住宅区房地产开发商写两段广告词。‎ ‎(4)根据b图提供的信息,分析该城市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答案】(1)沿河流分布 内河航运便利 水陆交通的迅速发展 城市沿铁路及水陆交通交会点发展 ‎(2)中心商务区(商业区) (位于城市中心)交通便利;接近市场。‎ ‎(3)好风、好水、环境美(地处盛行风的上风地带,位于河流上游沿岸;邻近风景区和大学区)。绿色、自然、交通方便(位于城市外缘,远离市中心和工业区;靠近公路,交通便利)。‎ ‎(4)位于城市边缘,多沿交通线分布;位于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地带;位于河流下游沿岸。‎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功能区的分布及其区位优势,城市工业区的分布特点。‎ ‎【详解】第(1)题,城市分布受交通因素影响明显,往往沿着交通线为轴发展。读a图可知,1700年城市区域分布特点是沿河流分布;当时利用天然河流发展内河航运,为城市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根据图中2000年该城市轮廓判断可知,‎ 城市沿铁路及水陆交通交会点沿线发展,故城市迅速发展的原因是水陆交通运输的快速发展。‎ 第(2)题,中心商务区一般分布于市中心最繁华、 地价最高的地段。其区位具有市场最优与交通最优的特点。‎ 第(3)题,广告词的拟定要符合当地的环境特征, 要有鼓动性和吸引力。突出住宅区的上风上水、邻近景区和大学、交通便利的区位优势。‎ 第(4)题,城市工业区布局要考虑交通、环境因素。通过读图可知,图中工业区多沿交通线分布,交通便利,便于工业原料和产品的运输;同时分布于城市外缘,盛行风的下风地带及河流下游,利于减轻对城区的环境污染。‎ ‎【点睛】该题分析图中城市工业区分布的主要特点要依据图例,归纳总结其工业主要分布在城市外围下风地带及沿交通线分布。‎ 影响城市形成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 ‎1.地形:‎ ‎(1)世界上的大城市多数位于平原地区。因为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肥沃,便于农耕,且有利于交通联系和节省建筑投资,是人口集中分布地区,也是城市发育的理想环境。‎ ‎(2)热带地区低地闷热,居住条件不利,所以城市多分布在高原上。‎ ‎(3)山区城市一般都沿河谷或在比较开阔的低地分布。‎ ‎2.气候:世界上的城市大多分布在中低纬度气温适中,降水适度的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对城市区位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供水和运输功能上,城市最容易出现在河运的起点或终点、河流的汇合处、河口以及过河点。‎ 社会经济因素 ‎1.自然资源; 2.交通; 3.政治、军事、宗教; 4.科技和旅游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