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山东省潍坊部分县市学校2020届高三3月(线上)联合新高考模拟监测(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山东省潍坊部分县市学校2020届高三3月(线上)联合新高考模拟监测(解析版)

山东省潍坊部分县市学校2020届高三3月(线上)联合新高考模拟监测 一、选择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陕西洛川县地处渭北黄土高原沟壑区,平均海拔‎1072米,曾经是“陕北的米粮之仓”,如今成为“苹果之乡”。苹果树是乔木,树冠高大,可达‎15米。近年来洛川县通过引进先进技术,有序推进苹果矮化栽培,大力发展高标准矮化种植园。“洛川苹果”素以色、香、味俱佳著称,含糖量高,香甜可口,畅销国内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造成洛川县果进粮退的主要原因是 A. 农村土地流转 B. 市场需求改变 C. 城乡统筹发展 D. 引进种果技术 ‎2. 苹果矮化栽培的主要优点是 A. 适于密植,增加产量 B. 耐旱抗寒,提升品质 C. 根系发达,保持水土 D. 管理方便,易于采摘 ‎3. 洛川商家在上海开设果行零售苹果,主要是因为上海 A. 消费市场巨大 B. 有政策的支持 C. 运输条件便利 D. 劳动力素质高 ‎【答案】1. B 2. D 3. A ‎【解析】‎ ‎【1题详解】‎ 联系课本基础知识,市场的需求决定了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优质水果的需求量增加,洛川县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改变了农业生产类型,发展了附加值更高的苹果种植园。洛川县果进粮退是因为市场需求的改变;农村土地流转改变的是土地经营方式,而不是种植对象;城乡统筹发展强调的是城乡的分工合作;引进种果技术是为了保障种植园的产量、质量等。故选B。‎ ‎【2题详解】‎ 苹果矮化栽培,方便农民在果树生长的各个阶段打理果园,苹果成熟期易于采摘;矮化栽培,‎ 果树的树冠相互影响,不适宜密植;耐旱抗寒、根系发育与是否矮化栽培关系不大。故选D。‎ ‎【3题详解】‎ 苹果属暖温带水果,上海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不适宜生产苹果,且上海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优质苹果的需求量大,故选A。‎ 国家园林城市,是根据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国家园林城市标准》评选出的分布均衡、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人居生态环境清新舒适、安全宜人的城市,是国内重要的城市品牌之一。下图是对某年我国部分省区城市数量和国家园林城市数量的统计。‎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国家园林城市占比最高的省区 A. 降水量大 B. 山地比重大 C. 人口密度小 D. 水资源充足 ‎5. 创建国家园林城市有助于 A. 改变气候条件 B. 改良土壤肥力 C. 提升城市等级 D. 缓解城市问题 ‎【答案】4. C 5. D ‎【解析】‎ ‎【4题详解】‎ 国家园林城市占比=国家园林城市数量÷城市数量;从图上可以直接读出各省区国家园林城市数量和城市数量,通过简单计算,可知宁夏比重最高。宁夏大部分位于我国半干旱和干旱区,降水量较小,A错误;贺兰山位于宁夏的西北部,山地占比较小,B错误;宁夏地处我国西部,人口密度较小,C正确;降水少,蒸发旺盛,宁夏平原发展灌溉农业等生产生活用水多,水资源短缺,D错误。故选C。‎ ‎【5题详解】‎ 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是多种因素长期的影响下的结果,创建园林城市,对该地气候和土壤变化不大,A、B错误;城市等级的高低取决于城市人口数量的多少,创建园林城市对此影响不大,C错误;国家园林城市结构合理,功能完善,景观优美等优点有利于减少城市拥堵,环境污染等城市问题,D正确;故选D。‎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高黎贡山北段位于云南省西北部,调查发现,该地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随海拔上升表现出规律性变化(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信息反映出 A. 木本物种丰富度在‎2900米左右最低 B. 在2500‎-3100米处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 C. 木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上升 D. 草本物种丰富度随海拔高度增加而降低 ‎7. 海拔‎3200米以上草本物种丰富度大幅度上升,主要影响因素是 A. 光照 B. 气温 C. 降水 D. 土壤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横轴为海拔,纵轴时物种丰富度,木本物种丰富度在‎3300m左右最低,A错误;2500‎-3100m范围内木本物种比草本物种丰富度都高,B正确;由图可知,随着海拔高度增大,木本物种丰富度呈减小趋势,C错误;随着海拔升高,草本物种丰富度大体趋势为先降低后升高,但丰富度的具体数值多变、趋势波动较大,D错误。故选B。‎ ‎【7题详解】‎ 草本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在海拔‎3200米 以上增多,说明草本物种生存条件在某些方面变好。由图看出,该海拔段木本植物丰富度剧减,说明木本植物生存条件变差,由于木本植物比草本植物高,该海拔段木本植物的减少,从而减少了遮挡,使得草本植物获得了更多的光照,所以草本物种增多。气温条件、蒸发条件和降水条件不是该段草本植物在木本植物减少的情况下,丰富度增多的原因。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本题重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分析图文材料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内蒙古高原的巴丹吉林沙漠东南部分布着100多个湖泊,湖泊群中的苏木吉林湖区被高大的沙山(1080‎-1590m)圈闭形成局部流域(图甲),湖区多年平均蒸发量约‎1261mm,比百公里外的阿拉善右旗多年平均值‎3452mm小得多,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16mm。苏木吉林湖区的湖泊与外部无地表水体交换,水量较稳定。研究人员统计完成自2012年9月至2013年8月苏木吉林湖区湖泊水位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变化关系(图乙)。‎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苏木吉林湖的主要补给类型是 A. 大气降水 B. 高山冰雪融水 C. 地表径流 D. 地下水 ‎9. 苏木吉林湖区比阿拉善右旗蒸发量小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沙山的背风坡,降水少 B. 湖泊数量较多,面积大 C. 夏季湖区气温低于周边沙漠 D. 周围沙漠广布,气温高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苏木吉林湖位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区,湖区多年平均降水量约‎116mm,湖区多年平均蒸发量约‎1261mm,若该湖以大气降水补给为主,湖水水量收入远远小于支出,无法保持水量稳定, A 错误;若以高山冰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温度高,补给水量大,水位高,同样无法保持水量稳定,B错误;苏木吉林湖区湖泊与外部无地表水体交换,C错误;读湖泊水位与降水量、地下水位变化关系图可知,琥珀水位与地下水位变化成正相关,且地下水补给,水量稳定,D正确。故选D。‎ ‎【9题详解】‎ 阿拉善右旗相比苏木吉林湖区两者的纬度、海拔以及海陆位置相差不大,主要是因为苏木吉林湖区周边由高大山地阻挡,风力相较阿拉善右旗要小,从而使得蒸发较弱;湖水的比热容比沙漠大,夏季湖区气温低于周边沙漠,蒸发较弱。故选C。‎ 冰海啸,是指大量的冰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的灾害现象。2018年某月,新疆天山赛里木湖中断裂消融的冰块,不断向岸边堆积,形成了罕见的冰海啸现象(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 ‎ ‎10. 此次赛里木湖的冰海啸现象可能发生在 A. 1月 B. 4月 C. 7月 D. 10月 ‎11. 赛里木湖发生冰海啸现象的原因最可能是 ‎①气温变化 ‎ ‎②湖面萎缩 ‎ ‎③冰川搬运 ‎ ‎④风力吹拂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0. B 11. D ‎【解析】‎ ‎【10题详解】‎ 据材料信息“大量的冰从湖或海中涌上陆地、湖中断裂消融的冰块,不断向岸边堆积”可以推测,冰海啸现象发生时湖水部分消融部分处于冰冻状态,所以应该是白天化冰,夜晚结冰才会产生这种冰与水共存的情况。新疆天山赛里木湖春季昼夜温差大,湖面容易出现白天化冰,夜晚结冰现象,且春季多大风,推动冰块向岸边移动,形成冰海啸现象;冬季湖面结冰,夏季湖面融化不会出现冰海啸现象;秋季湖中冰块数量较少,风力较小,不易出现大量冰从湖中涌上陆地的冰海啸现象。故B正确。‎ ‎【11题详解】‎ 由以上分析可知,冰海啸现象的发生是由于湖泊水面昼化夜冻,在风和湖水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①④正确;冰海啸是指湖中断裂消融的冰块,不断向岸边堆积的现象,与湖面萎缩、冰川搬运关系不大,②③错误。故选D。‎ ‎【点睛】本题突破点在于“新疆天山赛里木湖中断裂消融的冰块,不断向岸边堆积,形成了罕见的冰海啸现象”。‎ 由于冰岛的地理位置和“冰与火之国”独有的地质特征,这里分布有欧洲最大的冰川。冰川上的融水在流动过程中往往形成树枝状的小河网,时而曲折蜿流,时而潜入冰内。在一些融水多、面积大的冰川上,冰内河流特别发育。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往往冲蚀成幽深的冰洞,这些冰洞因其透亮冰蓝的颜色被称作蓝冰洞(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2. 冰岛蓝冰洞形成的主要作用是 A. 冰川侵蚀 B. 海浪侵蚀 C. 流水侵蚀 D. 风力侵蚀 ‎13. 蓝冰洞观测的最佳时间是 A. 12月-次年2月 B. 3-5月 C. 6-8月 D. 9-11月 ‎【答案】12. C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由材料中“当冰内河流从冰舌末端流出时,往往冲蚀成幽深的冰洞”一句话,抓住关键词“河流”、“冲蚀”可直接推断出蓝冰洞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流水侵蚀”,故C正确,A、B、D错误。‎ ‎【13题详解】‎ 结合图文可知,冰洞往往分布在冰舌末端,它会随冰川的消长而形成、消失,并不固定。虽然冰洞可能常年都存在,但是冰川边缘会随气温的升高融化,从而导致冰层不够牢固,若进入冰洞,危险性较高。因此最好应选在气温较低的季节进入冰洞观测,这样不仅冰层牢固,安全性也高,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第一小题容易错选成A,“冲蚀成幽深的冰洞”是本题解答的关键。‎ 老种子也称地方品种、土种,是在当地自然或栽培条件下,经过长期自然或人为选择形成的品种。这种品种吃起来口感好,但卖相差、产量低,逐步被商业化的种子所替代。近年来,许多民间人士开始推动老种子的保护和推广,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寻找和留存老种子的队伍。有专业人员从种子需求的角度汇总了我国出现的三大类型农业模式分布情况(下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4. 推测老种子逐步被商业化的种子替代的主要原因是 A. 农产品品质差 B. 环境适应能力弱 C. 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 D. 特色农产品发展的需要 ‎15. 图中三大农业模式分布区,利于保护老种子的是 A. 大规模机械化生产的东北地区 B. 传统小农经济的西南部山区 C. 市场需求多样化的大城市周边 D. 品种优良的沿海经济发达区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题详解】‎ 读题,要找到“老种子逐步被商业化种子替代的主要原因”,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老种子农产品)口感好,但卖相差产量低”,A项排除;反推,使用“商业种子”的农产品,产量高,规模大,可是并非特色农产品,D项排除;由“自然栽培”到“商业生产”,体现农业生产方式“粗放”到“集约”的转变,伴随农业土地经营方式的变化,C项正确;“老种子”是自然选择的品种,可推测其环境适应能力可能是弱于商业化种子,但这不是它被替代的主要原因,B项排除。故选C。‎ ‎【15题详解】‎ ‎“老种子”是地方品种、土种,西南部山区以传统小农经济为主,“商业化种子”对“老种子”的替代较少,利于“老种子”的保存,B项正确;东北地区以商品谷物农业为主,A项排除;大城市周边和沿海经济发达区的农业生产结构,以肉蛋奶菜花等产品为主,C、D项排除。故选B。‎ ‎【点睛】分析和解读图文材料是本题解答的突破口。‎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4小题,共55分)‎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莫桑比克位于非洲东南部,人口接近3000万,国土面积约79.94万平方千米,首都马普托是最大的城市。莫桑比克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钽、石墨、煤炭、钛铁矿、天然气等具有世界级储藏量(图甲)。中国鼎盛矿业公司已获准在英桑比克东部地区进行铁、钽等有色金属矿的开采和加工。由中国路桥工程有限责任公司承建的马普托跨海大桥(图乙)于‎2018年11月10日通车,是目前非洲最大的悬索桥,成为北连埃及开罗,南达南非开普敦,贯通非洲大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重要节点。‎ ‎(1)简述莫桑比克吸引中国企业进行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 ‎(2)指出中国企业在修建马普托大桥中所具备的优势条件。‎ ‎(3)说明修建马普托大桥对当地社会经济的积极意义。‎ ‎【答案】(1)莫桑比克矿产资源丰富且质量优;水陆交通运输较为便利;有大量廉价劳动力;水电及能源供应条件较好;中莫两国政府关系密切,利于开展合作。‎ ‎(2)资金、技术、经验、管理等。‎ ‎(3)完善了地区交通网络。促进了区域间联系:带动了当地建材等相关产业,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机会,提高收入;培养了一批技术工人,带动了建造业的发展。‎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工业区位因素 交通线的区位因素 交通建设的意义。‎ ‎【详解】(1)本题考查重点为工业的区位条件,主要包括劳动力、科技、交通、原料、动力、政策等因素。“莫桑比克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其中钽、石墨、煤炭、钛铁矿、天然气等具有世界级储藏量”,说明莫桑比克矿产资源丰富,储量大,质量优;莫桑比克人口众多,经济发展落后,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煤炭、天然气能源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能源供应条件较好;从政策方面看,中莫两国政府关系密切,利于开展合作。‎ ‎(2)马普托大桥是目前非洲最大的悬索桥,因此耗资较大,对技术要求高,涉及工程建设人员数量多。我国成功修建了杭州湾跨海大桥、港珠澳跨海大桥等一系列大型跨海过程,因此中国企业在修建马普托大桥中所具备的优势条件可从资金、技术、经验、管理等方面考虑。‎ ‎(3)跨海大桥建设对当地的社会经济意义可从完善交通网络、增加就业、带动制造业的发展、促进当地经济发展方面考虑。‎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小麦“蒙头水”是指小麦播种后萌芽前田间进行灌溉的统称。河南省小麦主产区每年秋季播种后都要浇灌“蒙头水”。2017年初,河南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四优农业”(优质小麦、优质花生、优质草畜、优质林果),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大力发展加快了河南农业现代化步伐。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为研究“四优农业”生育期过程及气候资料和河南省地形分布图。‎ ‎(1)根据河南小麦主产区典型测站的气候资料绘制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并结合气候资料分析“蒙头水”对该地秋冬季节小麦生长的主要作用。‎ ‎(2)河南省小麦全生育期内气象灾害严重。指出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易遭受的一种气象灾害,并说明其成因。‎ ‎(3)从土地角度说明河南发展“四优”农业的有利条件。‎ ‎【答案】(1)绘图:‎ 秋季土壤干旱,“蒙头水”能提高小麦出苗率;冬季地表温度较低,“蒙头水”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 ‎(2)旱灾 河南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春季回升快,蒸发旺盛;小麦灌溉需水量大,易出现旱灾。冻害(寒潮) 河南省春季冷空活动较繁,月平均气温低,日较差大;小麦返青拔节期抗寒能力下降,易受低温冻害。‎ ‎(3)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产品品质好;土地类型多样。有利于种植业,林业,牧业多种经营;农业用地面积大,适合规模化经营;土地价格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较容易。‎ ‎【详解】(1)根据河南小麦主产区典型测站的气候资料绘制各月气温变化曲线图如下:‎ 河南省小麦主产区每年秋季播种后都要浇灌“蒙头水”,根据河南气候资料可知,秋季降水少,土壤干旱,“蒙头水”能提高小麦出苗率;河南省纬度较高,冬季地表温度较低,“蒙头水”能保障小麦安全越冬。‎ ‎(2)气象灾害主要包括大风、干旱、洪涝、寒潮、台风、冰雹、暴雪等。根据材料可知,河南省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在春季。河南省受季风气候影响,降水季节差异大,春季降水 较少;同时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旺盛,而小麦灌溉需水量大,故小麦返青拔节抽穗期易遭受旱灾。‎ 河南省春季冷空气活动频繁,春季月平均气温低,日较差大,小麦返青拔节期抗寒能力下降,易受低温冻害。‎ ‎(3)本题考查重点为农业的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两个方面。“土地”应包括主要地形类型、土地的肥沃与否、土层的厚度、地租、各类型的土地面积等因素。河南省位于华北平原,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农产品品质好;结合图例,分析河南省地形分布图可知,河南省地形多样,土地类型多样,有利于种植业、林业、牧业多种经营;河南省平原面积广,农业用地面积大,适合规模化经营;河南省经济欠发达,土地价格较低,生产成本较低。‎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它一面临海,三面环陆,东面经渤海海峡与黄海相通,平均水深‎18米,最大水深‎85米,‎20米以下的海域面积占一半以上。因其独特的自然环境,渤海每年冬季都会出现大面积的冰封(下图)。巨量海冰踏着海流和潮汐,或许是令人忧虑的灾害,却也可能是生命的摇篮、天赐的资源。海冰是由纯水冰晶、卤水胞、空气和少量杂质组成的混合物,冰晶之间还存在缝隙,卤水在重力作用下,能逐渐沿缝隙流出,因此厚厚的海冰就是天赐的“淡水”。‎ ‎(1)简述盛冰期渤海海冰的分布特点。‎ ‎(2)分析渤海易结冰的原因。‎ ‎(3)有人说,渤海海冰为环渤海地区捧出一个“淡水碗”,你是否赞同并说明理由。‎ ‎【答案】(1)主要分布在沿海水域:以辽东湾分布最广,其次是莱州湾、渤海湾。‎ ‎(2)渤海是一个半封闭式的内海,海水较浅;辽河、海河、黄河等大量淡水的注入,降低渤海海水的盐度,冬季寒冷的西北风南下,并伴有阵水,降低渤海海城水温。‎ ‎(3)赞同。环渤海淡水资源缺乏,市场需求量大;渤海海冰资源量大,可再生;分布靠近海岸,易开采。不赞同。受季节条件限制,不能持续满足用水需求,海冰开采季节性强,开采成本高;规模开采海冰使海水盐度升高,破坏海洋环境。‎ ‎【解析】‎ ‎【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难度一般。‎ ‎【详解】(1)结合图例、读图可知,盛冰期的海冰主要分布在沿海水域,且大面积分布在辽东湾,莱州湾、渤海湾较少。‎ ‎(2)海水结冰状况与温度、盐度和水深等因素有关。温度低、盐度低、水深浅的海区易结冰。分析材料可知,首先渤海是一个近封闭的内海,与外海热量交换较少;渤海平均水深‎18米,海水较浅,受温度变化影响大;陆上河流注入,会降低海水盐度;渤海处于我国的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在西伯利亚寒潮的频繁南下影响下,容易出现结冰现象。‎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赞同和不赞同均可,关键是给出令人信服的理由。若赞同,应从当地水资源短缺及结合材料及渤海海冰的优点等方面考虑。环渤海地区人口、城市密集,经济发达,淡水需求量大,但受温带季风影响,当地属半湿润地区,地表径流较少,但水资源不足,因此开采渤海淡水资源的优势市场需求量大;渤海海冰资源丰富、可再生;图中信息显示渤海海冰分布靠近海岸,易开采。若不赞同,应从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渤海海冰的缺点等方面考虑。渤海海冰季节性强、开采成本高;大规模开采海冰会使海水盐度升高,破坏海洋环境,影响海洋生物的多样性。‎ ‎19.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天然橡胶树原产于巴西,具有喜温怕寒、喜微风怕强风、喜湿润及酸性土壤等生态习性。1906年海南岛开始种植橡胶,但直到20世纪50年代初才开始尝试在18°N-24°N地区大面积种植,目前橡胶树种植己经从最初的海南岛发展到20°N以北的广西、云南、广东等地。天然橡胶树的乳胶液、果壳等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用途广泛。下图下列小示意我 国目前80%保障率天然橡胶种植北界(80%的天然橡胶产量分布在此线以南)。‎ ‎(1)与云南省相比,简述海南岛更适宜种植天然橡胶树的主要气候条件。‎ ‎(2)说明近几十年天然橡胶树在我国向北推广到20°N以北地区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受国际市场天然橡胶价格上涨的刺激,海南岛天然橡胶种植面积迅速扩大。试说明海南岛天然橡胶种植面积扩大对生态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 ‎【答案】(1)海南岛纬度较低,热量更充足,海南岛冬季气温更高,天然橡胶树更容易越冬,海南岛为热带季风气候,年降水量更大。‎ ‎(2)比较接近原产地的自然条件;全球气候变暖,气候更加适宜;国内经济发展较快,对橡胶需求量增加,种植技术不断进步。‎ ‎(3)天然植被遭破坏,水上流失加剧;原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重;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 ‎【解析】‎ ‎【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属于基础性题目,难度一般。‎ ‎【详解】(1)气候包括热量、光照和降水等因素。由材料可知,天然橡胶具有喜温怕寒,喜湿润的特点,由图可知,海南岛比云南省纬度更低,热量更充足;海南岛四周环海,热带季风气候受海洋影响更大,年降水量更大,冬季气温更高,昼夜温差小。‎ ‎(2)天然橡胶属热带经济作物,天然橡胶树在我国向北推广到北纬20°N以北地区,说明20°N气候较原来温暖或橡胶树更耐寒。原因可从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来分析,自然原因表现为全球气候变暖,人为原因表现为种植技术的提高。‎ ‎(3)该题可从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和环境污染方面考虑。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的扩大,使天然植被遭破坏,水土流失加剧;原生态环境破坏,生物多样性受到影响;‎ 农药、化肥使用增多,环境污染加重;过度种植,土壤肥力降低。‎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