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苏省海安高级中学高一3月月考 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单项选择题 在下列各小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在答题卡上相应的方框内填涂(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读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和乙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随时间变化曲线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 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下列关于乙地区人口数量变化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多 B. ④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 C. ②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D. 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 ‎【答案】1. C 2. D ‎【解析】‎ ‎【1题详解】‎ 读左图可知,③时期人口迁移率大于零,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二者之和接为零,从此以后,人口呈正增长,①时期人口迁移率、人口自然增长率都小于零,②人口迁移率为零,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零,①②时期人口都还没有开始增长,而④⑤时期人口都已经增长一段时间了,C正确。‎ ‎【2题详解】‎ 读右图可知,如果只考虑人口的自然增长,当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零时,人口数量都在不断增长,数值越大,增长速度越快,③时人口数量达最大值,D正确,C错;①时人口数量比③时少,A错;⑤时人口数量达最小值,B错。‎ ‎【点睛】人口增长率是一定时期内(通常为1年内)由人口自然变动和迁移变动而引起人口增长的比率。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出生率-人口死亡率,其值大于零时,人口总数不断增加,值越大增长速度越快,其值等于零时,人口总数不变,小于零时人口负增长。‎ ‎2010年我国进行第六次人口普查,某市普查后发现该市自1990年以来人口数量持续增长。下图为该市某时期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变化图。‎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3. 1990~2008期间该市人口变动情况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人口数量不断减少 B. 近年出生人口呈现下降趋势 C. 人口增长缓慢 D. 外来人口不断增加 ‎4. 该市今后人口工作的重点是( )‎ A. 计划生育 B. 大量吸纳海外移民 C. 发展社会养老事业 D. 遣返流动人口 ‎【答案】3. D 4. C ‎【解析】‎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该市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读图可知该市1992年后,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该地人口自然增长出现负增长,但是该地人口数量持续增长,说明该地有大量外来人口迁入,D正确。‎ ‎【4题详解】‎ 该地人口自然增长为负增长,人口再生产类型属于现代型,老年人口的比重将不断上升,老龄化现象严重,应注意发展社会养老事业,以及鼓励生育,接纳移民,而遣返流动人口是不合理的,C正确,A、B、D都错。‎ ‎【点睛】人口变动是人口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导致的,自然增长取决于出生率和死亡率,机械增长取决于迁入人口的增加值。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有:建立和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创造保障老年人权益的良好的社会环境,大力发展老龄产业,倡导和鼓励老年人自立,发挥老年人参与社会活动的潜力,充分开发老年劳动力资源。‎ 读图人口迁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 ‎5. 若此图表示“二战”后世界人口迁移的主要方向,则该图可能表示( )‎ A. 从欧洲迁往非洲 B. 从北美迁往拉美 C. 从亚洲迁往拉美 D. 从非洲迁往西亚 ‎6. 若该图表示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的主要方向,则该图表示的可能是( )‎ A. 从湖北流向四川 B. 从湖南流向广东 C. 从山东流向甘肃 D. 从新疆流向内地 ‎【答案】5. D 6. B ‎【解析】‎ ‎【5题详解】‎ 二战后,世界人口从发展中国家流向发达国家,西亚由于石油开发吸引了大批外籍劳工,D正确,A、B、C都错。‎ ‎【6题详解】‎ 近年来,我国民工流动主要是从经济欠发达地区到经济发达地区,由内地到沿海,由乡村到城市,湖南距离广东较近,且经济发展水平比广东落后,所以人口由湖南向广东流动,B正确。‎ ‎【点睛】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有自然因素(气候、淡水、土壤、矿产)、社会经济文化因素(经济因素、交通和通信、文化教育事业、婚姻、家庭)、生态环境变化(工程建设、自然灾害)、政治因素(政策、战争、政治变革)。‎ ‎2018年2月24日,高德地图发布了2018春节“空城”指数。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春节期间,造成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因素 B. 经济因素 C. 政治因素 D. 社会文化因素 ‎8. 图示十大“空城”城市吸引大量外地人口迁入,主要是因为( )‎ ‎①就业机会多 ②环境质量好   ③工资水平高   ④公共设施齐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7. D 8. C ‎【解析】‎ ‎【7题详解】‎ 每年春节,大城市都会上演一场人口大迁徙,数以亿计的人从大城市奔回县城和乡村过年,因此,造成许多大城市出现“空城”现象主要原因属于社会文化因素,D正确。‎ ‎【8题详解】‎ 我国人口迁入地区主要集中在东部经济发达地区,经济因素是影响人口迁移的主要因素,主要包括就业机会多、工资水平高、公共设施齐全,C正确。‎ ‎【点睛】人口迁移是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一般指的是人口在两个地区之间的空间移动,这种移动通常涉及人口居住地由迁出地到迁入地的永久性或长期性的改变。现代社会影响人口迁移的众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主要作用。‎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家庭拥有汽车数量的增加,我国“堵城”数量急剧增加,城市发展受到巨大挑战。下图为某城市中心商务区(阴影处)向外四条主要道路在高峰时段行车时间等时线(单位:分钟)图。‎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9. 图中最可能与主要住宅区相连接的道路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0. 下列交通方式,对解决“堵城”问题作用较小的是(   )‎ A. 市区快速公交系统 B. 地铁 C. 高铁 D. 高架道路 ‎【答案】9. A 10. C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高峰时间段,甲线路单位距离用时最长,说明交通最为拥堵,高峰期住宅与商务区连接的道路上行人及车辆最为密集,最为拥堵,故选A。‎ ‎【10题详解】‎ 高铁一般为城市之间的中远途运输,对于城市交通影响不大,故选C。‎ 下图为某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完成下列各题。‎ ‎11. 关于各时间点该租赁服务点停放的自行车数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10时<11时 B. 11时>12时 C. 14时>15时 D. 17时>18时 ‎12. 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该市的( )‎ A. 风景区 B. 工业区 C. 住宅区 D. 仓储区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服务点在14点借车数量与还车数量相当,15时借车数量远大于还车数量,所以就停放的自行车而言,14时自行车数量大于15时,C正确。‎ ‎【12题详解】‎ 图示反映该地区的借车高峰主要在9~10时和下午14~16时,反映与游客的高峰期一致,与上下班高峰期不一致,所以可能位于风景区,A正确。‎ ‎【点睛】该题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有一定难度。‎ 环境人口容量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1850年,清朝的人口为4.3亿。当时有学者惊呼:“人多之害,山顶已植黍稷,江中已有洲田,川中已辟老林,苗洞已开深菁,犹不足养……”而今天的中国,不但养活了13亿人,人们的生活水平比那个时代还提高了许多。‎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3. 材料表明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是(   )‎ A. 地区对外开放程度 B. 人口的生活与文化消费水平 C. 科技发展水平 D. 蕴藏的资源数量 ‎14.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其主要意义在于(   )‎ A. 限制高消费现象的产生 B. 规划农业生产的发展规模 C. 制定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 D. 帮助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答案】13. C 14. C ‎【解析】‎ ‎【13题详解】‎ 根据资料中前后对比可知,清朝与今天的中国所供养的人口差距很大,其主要原因是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差异造成的,由于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导致了人们利用自然资源的深度和范围的差异进而影响了人口容量,C正确。‎ ‎【14题详解】‎ 人口合理容量是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不妨碍未来人口的生活质量条件下一个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随着人口不断增加,我国必须进行人口合理容量的估计,从而有助于深入了解我国的人口国情,制定相应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C正确。‎ ‎【点睛】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的生活水平及文化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读某区域城市化战略设想图,回答下列各题。 ‎ ‎15. 下列关于该区域城乡人口变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020—2030年乡村人口都转移到了郊区 B. 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30%‎ C. 中心城区人口2050年与2000年基本相同 D. 2040年郊区人口多于乡村人口 ‎16. 下列关于该区域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先提高再下降 B. 2010年城市化水平约为50%‎ C. 2030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降低 D. 204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基本不变 ‎【答案】15. D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可知,2040年郊区人口超过乡村人口,D正确;乡村人口比例持续稳定下降,但并非都转移到了郊区,A错;2050年乡村人口约占20%,B错;2050年中心城区人口百分比与2000年基本相等,但人口基数不一样,所以人口数不会相等,C错。‎ ‎【16题详解】‎ 城市化水平的主要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而城市人口=中心城区人口+郊区人口,读图可知,2010年该区域城市化水平约为50%(40%+10%=50%),B正确;2000年以来城市化水平持续升高,A错;2030年以后郊区人口比重增速加快,曲线斜率变大,C错;2040年以后城市化水平还在提高,D错。‎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解答本题需认真读图,再结合选项,运用排除法,即得出正确选项。‎ 丹麦首都哥本哈根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在1947年提出“手指规划”方案,该规划方案至今仍然对哥本哈根的城市发展产生积极影响。读手指规划示意图。‎ 完成下列各题。‎ ‎17. 哥本哈根城市规划方案中的“手指”延伸的影响因素是(   )‎ A. 交通 B. 地形 C. 市场 D. 水源 ‎18. “手指规划”示意图中“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   )‎ A. 工业区,因为地价低廉 B. 别墅区,因为环境优美 C. 商业区,方便居民购物 D. 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答案】17. A 18. D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丹麦首都哥本哈所在地以平原为主,城市的延伸方向主要受交通线的影响,而水源并不是“手指”状水系,市场往往不是城市的区位因素,城市本身就是市场。故选A。‎ ‎【18题详解】‎ ‎“手指规划”方案的宗旨就是为防止城市“摊大饼”式向外扩张带来的问题,城市的主要功能区布局在“手指”部位,为了防止城市问题,尤其是环境问题,所以在“手指”之间的区域应该规划为绿化区,以优化城市环境。‎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 下图为某个组团式城市布局图,各城区分散布局。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9. 该城市的布局模式有利于(   )‎ A. 缩短居民出行距离 B.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C. 加强各区之间联系 D. 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 ‎20. 该城市规划建设物流园区和化工园区,应分别安排在(   )‎ A. ①处和③处 B. ①处和②处 C. ②处和③处 D. ②处和④处 ‎【答案】19. B 20. A ‎【解析】‎ ‎【19题详解】‎ 通过读图分析,该图中最明显的地方就是林地分布在城区之间,并且面积较大,有利于改善城市生态环境,B正确;但这种布局延长了居民出行距离,不利于各区之间联系,A、C错;绿化区,优化城市环境与题意不相符合,D错。‎ ‎【20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和风频图示:物流园区应布局在交通便利、地租较低、面积较大的①处;而化工园区应布局在风频较小的③处或④处,但④处位于河流的上游,易污染水源,并且④处距离城市较近,易污染城区大气,因此化工园区布局在③处较合适,A正确。‎ ‎【点睛】城市功能区布局总的原则:协调工业用地、住宅用地和交通用地的相对位置,既要保证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内部的交通联系,又要在工业用地和住宅用地之间布置便利的交通,以方便这两类用地之间的联系;合理布局居住用地、工业用地的相对位置,可减少污染物对城市环境的污染;卫生防护带主要指设置在工业用地与住宅用地之间的城市绿地,带内可以植树造林,也可安排一些少数人使用、非长期的建筑物,这样既可起到防护作用,又可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改善城市的环境。‎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字母分别代表城市中的不同功能区。其中e区域通常是(   )‎ A. 中心商务区 B. 批发与轻工业区 C. 低级住宅区 D. 高级住宅区 ‎22. 图示城市空间结构属于(   )‎ A. 扇形模式 B. 同心圆模式 C. 多核心模式 D. 田园模式 ‎【答案】21. D 22. A ‎【解析】‎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e地位于主导风的上风向,河流上游,远离铁路和工业区,环境优美,可判断为高级住宅区,D正确。‎ ‎【22题详解】‎ 图示城市功能区的分布特征:以中心商务区为中心,工业区沿铁路延伸,其他功能区呈放射状向外辐射,判断为扇形模式,A正确。‎ ‎【点睛】城市空间结构模式分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和未来“田园城市”模式。a为中心商务区,b为批发、轻工业区,c为低收入者住宅区,d为中等收入者住宅区,e为高收入者住宅区。‎ 下图为我国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合理分布示意图(图Ⅰ),甲、乙、丙、丁表示主要功能区,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3. 图Ⅰ中左图能反映右图中A到B沿公路地租变化的曲线是( )‎ A. Ⅰ曲线 B. Ⅱ曲线 C. Ⅲ曲线 D. Ⅳ曲线 ‎24. 图Ⅱ为该城市不同时间段进出某功能区地铁平均客流量统计图。该功能区最有可能为图Ⅰ中的(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23. A 24. C ‎【解析】‎ 试题分析:‎ ‎【23题详解】‎ 根据甲乙丙丁各功能区的分布位置及面积大小,可判断出甲是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且占地面积最小),地租最高;乙是居住区(在城市中面积最大),地租低于商业区,但高于其他功能用地;丙地为工业区(分布在城市外围,面积较大);在A点与甲地中间位置,有三条公路交汇,在道路交汇处,往往会形成地租次高峰,故选A。‎ ‎【24题详解】‎ 从客流量统计图来看,进入该区的客流量主要集中在早晨上班时间,离开本区的客流量主要集中在下午下班时间,该功能区应该是工业区,即图中的丙。‎ 考点:该题考查城市的空间结构。‎ 下图是甲、乙两城市人口增长图,分别代表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国家。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5. 关于这两种类型国家城市化进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发展快 B. 乙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 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人口比重大于乙城市所在国家 D. 乙城市所在国家的人口主要向城市中心区移动 ‎26. 下列关于甲城市所在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 A. 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 B.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 C. 商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高速发展 D. 农业现代化的发展,解放了大量的农村劳动力 ‎【答案】25. B 26. B ‎【解析】‎ ‎【25题详解】‎ 读图可知,甲国城市人口迅速上升,判断为发展中国家,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而乙国的城市人口变化不大,判断为发达国家,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B正确。‎ ‎【26题详解】‎ 由上题分析可知,甲国为发展中国家,这类国家城市化发展快的主要原因是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增长过快,B正确。‎ ‎【点睛】发展中国家城市化水平很不平衡,一部分发展中国家具有“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另一部分发展中国家表现为“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以上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哪些方面的差异(   )‎ A. 空间布局形式 B. 建筑结构 C. 地域组合 D. 以上三个方面 ‎28. 形成这种差异的原因是(   )‎ A. 自然环境的差异 B. 科技发展水平的差异 C. 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D. 地域文化的差异 ‎【答案】27. B 28. D ‎【解析】‎ ‎【27题详解】‎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所以两图体现了建筑物在建筑结构方面的差异。ACD错误,B正确。 ‎ ‎【28题详解】‎ 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为本题主要考查点。建筑是文化的重要体现,中西建筑物的差异主要是由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而引起。ABC错误,D正确。‎ 根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 ‎29.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活动A的区位有不断向城市外缘移动的趋势 B. 活动B是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C. 活动C对交通的依赖性较大,往往安排在市中心 D. 活动D受自然条件影响小,付租水平高 ‎30. 若A是商业活动,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商业区用地面积虽少,但它是经济活动最繁忙的地方 B. 商业区通常位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C. 中心商务区内部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都有明显分区 D. 商业区人口数量昼夜差别不大,居住人口最稠密 ‎【答案】29. B 30. D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因素。‎ ‎【29题详解】‎ 根据四种活动从市中心随距离递减的付租能力的变化判断,A表示商业活动,B表示住宅;C表示工业,D表示农业,故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住宅,B正确。‎ ‎【30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商业区的布局于应符合市场最优原则或交通最优原则,而商业中心人口数量昼夜差别大,居住人口最稠密为住宅区,D错误。‎ 二、判断题(10小题,共10分)。‎ ‎31.“二孩”政策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我国人口老龄化。‎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二孩”政策会导致生育率的回升或新出生人数的增加,增加了年轻人口的比例,进而导致老年人口比例提高的速度减慢,可以说,出生人口的增加会缓解人口老龄化的速度,因此,该表述是正确的。‎ ‎【点睛】人口政策是一个国家根据本国人口增长过快或人口停止增长乃至出现负增长而采取的相应的政策措施,不同的国家,因本国人口发展的情况不同,采取了不同的人口政策;而且,一个国家的人口政策还会随着本国人口发展的实际情况作适当的调整。‎ ‎32.人口密度由自然因素决定,人口分布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 ‎【答案】错误 ‎【解析】‎ 在当代社会,人口密度和人口分布主要是由社会经济因素决定的,题目说法错误。‎ ‎33.相对新疆,江苏面积小、矿产资源贫乏,所以江苏环境人口容量更小。‎ ‎【答案】错 ‎【解析】‎ 试题分析:‎ 相对新疆,江苏面积小、矿产资源贫乏,但江苏经济发达,科技水平高,对外开放程度高,环境人口容量大。‎ 考点: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 ‎34.环境人口容量取决于资源丰富程度,与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没有关系。‎ ‎【答案】错误 ‎【解析】‎ 环境人口容量是一定生产力水平下,一个区域所能持续供养的最大人口容量。人口容量大小取决于区域内能持续供养人口数量最少的因素,即区域的制约因素。人口受教育水平与消费观念有关,人口消费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小。与人口受教育的水平有关系。说法错误。‎ ‎35.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要作用。‎ ‎【答案】正确 ‎【解析】‎ 由于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经济收入的地区差异,为了获取更多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条件,导致大量人口迁移,所以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题目说法正确,故选A。‎ ‎36.地域文化是区域内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是是区域内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民族都会形成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的文化传统,该表述正确。‎ ‎【点睛】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 ‎37.城市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主要受经济因素的影响。‎ ‎【答案】错误 ‎【解析】‎ 试题分析:‎ 城市高级住宅区与低级住宅区的分化主要受历史因素、自然因素、环境因素和经济因素等因素综合的影响 考点:城市功能区布局因素。‎ ‎38.由市中心向外,地租均越来越低。‎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影响城市土地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离市中心越近,交通通达度越好,地租越高,该描述不准确,因此错误。‎ ‎【点睛】影响城市土地地租高低的主要因素为距离市中心的远近和交通通达度。‎ ‎39.发达国家出现逆城市化是城市衰败、社会倒退的表现。‎ ‎【答案】错误 ‎【解析】‎ ‎【详解】城市化的概念为:农村地区转化为城市地区,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逆城市化是指城市人口由市区迁往农村和小城镇的现象,而人口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随之商业和制造业向外扩散,一般发生在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并且主要发生在发达国家,所以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不是城市化的倒退。所以本题叙述错误。‎ ‎【点睛】逆城市化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40.环境人口容量是一地能持续供养的最多的人口数量。‎ ‎【答案】正确 ‎【解析】‎ ‎【详解】环境人口容量是指某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环境所能够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也称为环境承载力,该表述正确。‎ ‎【点睛】人口合理容量是指一个地区能够持续供养的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三、综合题(本大题共四小题,共 30分 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上,否则无效)‎ ‎4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图是我国部分省区老年人口比重(%)图和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 ‎ ‎ 材料二 利用区位联系,建立有内在联系的经济体,借整体的力量来获得发展,越来越成为一种新的发展模式。“泛珠三角(9+2)”区域合作体就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成立的。‎ ‎(1)习惯上,当一个地区老年人口比例达到7%以上时,说明该地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从图中可以看出我国的哪几个省区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 ‎ ‎(2)以我国人口分布密度统计图为依据,分析我国人口分布具有什么特点?十年间其发展的趋向是什么? ‎ ‎(3)材料二中省区间人口大规模流动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4)材料二中,区域内人口承载状况大于2的省区通过区域合作,其人口承载状况将 (变大或变小),试分析其原因。‎ ‎【答案】(1)沪、苏、津、粤。‎ ‎(2)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趋向: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现象不断加剧。‎ ‎(3)社会经济因素 ‎(4)变小 ①通过区域间合作,环境人口容量变大(或理论承载密度变大);②通过人口迁移或流动,降低了这些省区的实际人口密度。‎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我国人口老龄化、人口分布、人口流动及环境人口容量等知识,考查学生读材料、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 ‎【详解】(1)读图即可看出,粤、津、苏、沪都超过了7%,辽、豫、鄂等都不到7%。‎ ‎(2)从东、中、西人口柱状图可看出人口分布不均,东部地区人口密集,西部地区人口稀疏。趋向是:东部人口越来越多,东西部人口分布不均现象不断加剧,东部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并不高,但由于社会经济发展较快,经济活力强,吸引大量外来流动人口来此地务工和经商,造成人口密度增加。‎ ‎(3)导致人口流动最主要原因是经济因素,经济越发达,有更高的经济收入,就业机会多等越有利于吸引人口流入。‎ ‎(4)人口承载状况是实际人口密度与理论承载密度之比,故主要通过区域联系影响的实际人口密度的变化和理论承载密度的变化分析。云、贵、川人口实际承载量很大,通过与人口承载量较小的省合作,进行合理的人口流动,可降低其人口承载量,从而使环境条件得以改善。‎ ‎【点睛】我国实行计划生育以来,人口的自然增长缓慢,年轻人口所占比重下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生活质量改善,医疗卫生水平进步,人的平均寿命延长,人口老龄化日益严重。促进我国人口流动的主要因素是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自发的从经济欠发达地区流入经济发达地区。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如资源、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和对外开放程度与人口容量成正相关,而人口生活水平及文化消费水平与人口容量成负相关,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42.下图是某城市规划简图,该地常年盛行东北风,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如该城市主要功能区包括住宅区、工业区、商业区和文化区,则①②③④所代表的功能区对应正确的是______。 ‎ A. ①—商业区 B. ②—文化区 C. ③—工业区 D. ④—住宅区 ‎(2)甲、乙、丙、丁四地宜建高级住宅区的是______,原因是______。‎ ‎(3)中国最大的自营式电商企业京东(JD.com)计划在该市a、b、c、d四地中选择一处建设仓储物流中心,你认为最合适的选址应位于______处,原因是______。‎ ‎【答案】 (1). C (2). 丁 (3). 靠近文化区;位于盛行风的上风向;环境优美;污染小;位于河流上游等(任答2点) (4). c (5). 城市边缘,土地租金低;交通运输便利;靠近工业区和居民区,离市场近(任答2点)‎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城市功能区、工业布局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图获取地理信息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①为城市中最为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为住宅区;②位于城市的中心,交通便利,为商业区;该市常年盛行东北风,③位于盛行风向的下风向,交通便利,为工业区;④位于河流的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为文化区,C正确。‎ ‎(2)丁位于河流的上游,盛行风向的上风向,污染小,山麓地带地势较高,环境优美,临近文化区,故适宜布局高级住宅区。‎ ‎(3)仓储物流中心占地面积大,要求交通便利,利于货物集散,宜选择城市外缘,租金低、交通通达度较好的地区。‎ ‎【点睛】城市功能分区的类型包括:商业区、居住区、工业区、行政区、文化区等,影响城市功能区的因素有:经济、历史、社会、政策、自然因素等。商业区占地面积小,多位于市中心、交通干线、街道两侧,呈点状或带状;住宅区占地面积最大,在商业区和工业区之间,分为中高级和低级住宅区;工业区占地面积大,分布在城市外围,并且沿交通干线分布。‎ ‎4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武汉市城区图:‎ 材料二:武汉市迁入人口的来源地构成图及武汉市迁入人口就业结构图: ‎ 材料三:主要人口迁出省份迁往武汉市的人口统计图:‎ ‎(1)简述武汉市形成和发展的区位条件。‎ ‎(2)根据材料说明武汉市迁入人口的地区构成特点。‎ ‎(3)分析人口迁入对武汉市发展的影响。‎ ‎【答案】(1)位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位于河流交汇处,水源充足,水上交通便利;亚热带季风气候, 温和湿润;铁路枢纽,陆上交通便利。 (2)特点:迁入人口以本省人口为主;省外迁入人口以周边省份为主。 (3)影响:增加劳动力;促进武汉市第二三产业发展;带来交通、住房、教育、环境压力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城市区位条件包括自然地理区位:主要从山脉、河流、湖泊、海洋、气候等方面加以分析;经济地理区位:主要从铁路、公路、港口、城市、工矿企业、商品农业基地等方面加以分析;政治文化地理区位:主要从国家政策、军事、宗教、旅游、科技等方面加以分析。‎ ‎(2)据材料二可知:武汉市迁入人口有73.70℅来自本省;据材料三可知:省外迁入武汉人口以周边省份为主。‎ ‎(3)人口迁入对武汉市的经济发展的影响可从就业、交通、住房、教育、环境等方面加以分析。‎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人口的空间变化、城市的空间结构。‎ ‎4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网2009年6月15日报道,至2008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达到45.7%,2007年,我国东、中、西城市化水平分别为54.6%、40.4%、35.7%。城市化水平最高的上海为88.7%,其次为北京和天津,分别为84.3%、75.7%,城市化水平最低的为贵州和西藏,分别为27.5%和28.2%。‎ 材料二:2008年北京市常住人口规模突破1600万,在此基础上,采用生态及水资源承载力法、就业岗位需求预测法、综合增长率法等三种方法测算出2020年北京市人口规模应控制在1800万人左右。‎ ‎(1)从材料一中可看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 关系,描述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 。‎ ‎(2)我国目前处于城市化发展阶段中 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有什么特点?________ ‎ ‎(3)下列四幅图按照北京市城市化发展过程,下列四幅图的排序是( )‎ A.甲丁乙丙     B.甲丙丁乙     C.丁丙乙甲     D.丙丁乙甲 ‎ ‎(4)导致北京市人口分布呈现上述特点的原因是什么?‎ ‎【答案】(1)正相关(或相互促进)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加速发展(中期);城市化速度快,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任答2点)‎ ‎(3)B ‎ ‎(4)市区地价上涨,功能区日益完善,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等。‎ ‎【解析】‎ ‎【分析】‎ 该题考查城市化的影响因素、城市化的标志、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特点、城市化进程相关知识点,考查学生读材料、图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调用所学知识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详解】(1)由材料一可看出,城市化水平和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描述一个地区城市化水平最主要的标志是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上升。‎ ‎(2)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加速阶段,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城市化呈现出速度快、水平低,城市发展不合理等特点。‎ ‎(3)北京在城市化初期,城市规模不大,人口密度由城市中心向郊区快速降低,甲符合这一时期的特征。随着城市化的不断推进,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伴随着郊区城市化的发展,人口密度在城市的水平分布上也发生不断变化,丙→丁可体现这一过程。在城市化后期,由于人们对环境质量的重视,加上郊区和小城镇地区基础设施的完善,人口开始由环境污染严重的城市中心向外迁移,使得市中心的人口密度得以降低,乙图显示了这一情形,因此,B正确。‎ ‎(4)北京市市区地价上涨,功能区日益完善,导致市中心人口密度降低,郊区基础设施日益完善、环境质量好等使郊区人口密度上升。‎ ‎【点睛】城市化一般是指是农业人口转化为非农业人口、农业地域转化为非农业地域、农业活动转化为非农业活动的过程,又叫城镇化。衡量城市化水平主要有三个标志:城市人口增加、城市用地规模扩大、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上升。发展中国家城市化起步晚、水平低、速度快、城市发展不合理,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水平高、速度慢、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