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南省实验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河南省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下期期中试卷 高一地理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为了完善人口发展战略,我国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的政策。该政策带来的积极意义有( ) ①保持合理的劳动力规模 ②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 ③减轻国家负担 ④放弃计划生育政策 ⑤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A. ①②④ B. ①②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答案】B 【解析】 【详解】随着我国二胎政策的全面放开,出生率会提高,有利于延缓人口老龄化速度,劳动力人口不断补充,保持合理的规模;同时会有效促进人口与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的可持续发展,①②⑤正确;但会加重国家的抚育负担,③错误;该政策的实施不代表放弃了计划生育政策,④错误。故选B。 2.一个国家法定退休年龄的调整与该国人口增长、经济发展状况有密切关系。我国拟将法定退休年龄从目前的男60岁、女55岁逐步调整至男女均65岁,其主要目的是为了( ) A. 改善人口年龄结构 B. 提高城市化的水平 C. 发挥退休人员的余热 D. 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 【答案】D 【解析】 【详解】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但人口问题既有发展中国家的人多、增长快的问题,也同时凸显了发达国家的老龄化问题。在此背景下,国家提高退休年龄的目的是为缓解劳动力总量减少的速度,减轻人口老龄化压力。故选D。 3.读 “甲城市人口增长率曲线图”,甲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人口增长,学生要能够熟悉影响人口增长的要素,结合图中的信息判断人口增长的特点。 【详解】一个地区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人口增长率从负到正的时刻。人口增长率应该包括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结合图中的信息可以判断城市人口呈现正增长的开始时期是③,选择C。 【点睛】本题关键要考虑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迁移率,了解二者对人口增长的影响。 4.数以亿计的农民工在春节返乡后,一部分人不再回到务工的远方大城市,转而选择离家不远的务工地,这一现象称为务工潮倒吸现象。出现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我国内地( ) A. 交通条件改善,空气质量良好 B. 高新产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需求量大 C. 人口政策调整,生育放宽二胎 D. 各类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农民工外出主要目的是务工,远方大城市和离家不远的地方只要有合适的就业机会,就会吸引农民工,因此务工潮倒吸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我国内地各城市发展,就业创业机会增多,D正确。 考点: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5.与人口容量呈负相关的是( ) A. 地区开放度 B. 科技水平 C. 自然资源 D. 消费水平 【答案】D 【解析】 【详解】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消费水平、技术水平、资源基础和环境变化趋势等。其中只有消费水平与环境人口容量是负相关的关系(消费水平越高,环境承受的压力就越大,所能承载的人口数量就越少),其他各要素与环境人口容量是正相关的关系。故选D。 【点睛】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有:(1)资源──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人类生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资源状况,资源越丰富,能供养的人口数量就越多。(2)科技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的提高,人类获取资源在手段、方法等方面的改变,从而带来环境人口容量的提高。(3)地区的对外开放程度──封闭地区,其环境人口容量主要取决于本地的各种资源和其他条件,受到较大的限制;开放地区,外部资源和其他有利条件得到利用,其环境人口容量比封闭时就会大得多。(4)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人是社会性动物,除了生理方面的需求外,还有精神生活的需求。人口的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的变化,对环境人口容量会产生较大的影响。 6.目前,下列地区人口容量最大的是( ) A. 青藏高原 B. 珠江三角洲 C. 三峡库区 D. 塔里木盆地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程度、科技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其中资源的丰富程度和科技水平是制约环境人口容量的重要因素,而资源状况则是影响人口承载力大小的首要因素。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地形平坦,气候湿润,经济发达,可以持续供养的人口最多。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7.据世界人口组织预測,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图示意某国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根据预测,从2000年到2050年,该国( ) A. 人口增长模式由原始型向传统型转变 B. 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 C. 老龄人口数量逐渐减少 D.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该国人口从2000年到2050年占世界人口比重保持稳定,说明该国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根据题干提示,2050年,世界人口将由2000年的60亿增长到90亿,则该国的人口数量也同步增长,老龄化人口数量逐渐增加,该国人口增长模式在2000年就已经是传统型,ACD均错误,B正确。故选B。 8.下图为2016年世界四个国家的人口结构金字塔图。 四国中人口增长属于典型的“高—低—高”模式的是( )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D 【解析】 【分析】 “高—低—高”模式的特点是,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 【详解】四国中人口增长属于典型的“高—低—高”模式的是丁,人口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人口增长快,D对。甲、乙、丙老龄人口比重大,人口老龄化严重,是低-低-低模式,A、B、C错。 9.关于城市地域结构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结构具有历史继承性,不同时期变化不大 B. 美国城市中,教堂往往成为城市中心 C. 以“花园城市”著称的新加坡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唯一模式 D. 工业社会,城市中心往往是中心商务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城市地域结构指各种城市功能分区及其空间组合.是城市发展过程中由职能分化带动形态分化而形成的结构。城市结构具有历史继承性,但不同时期变化较大,A错误;欧洲城市中,教堂往往成为城市中心,B错误;以“花园城市”著称的新加坡并不是是未来城市发展的唯一,C错误;工业社会,城市地域结构主要受资本和市场决定,因此城市中心往往是中心商务区,D正确。故选D。 10.下列商业部门与图中所属城市对应正确的是( ) A. 甲为普通服装店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星级宾馆 B. 甲为面包店 乙为汽车销售店 丙为家用电器商场 C. 甲为珠宝行 乙为家具商店 丙为面包店 D. 甲为星级宾馆 乙为珠宝行 丙为面包店 【答案】B 【解析】 【详解】据图,根据甲乙丙城市的服务范围大小,判断等级由高到低的依次为乙丙甲;城市等级越高,提供的服务种类越多,而等级较高的服务职能,只有较高等级的城市才具有。反之亦然。由图中可知,乙地位于城市的中心地段,可以考虑做汽车销售;而甲地等级最低,可以做面包店,则丙为家用电器商场。故选B。 【点睛】解答本题需明确:城市等级越高,服务范围越大;①城市一般位于城市服务范围的几何中心,但不是所有的城市都位于区域的中心;②低一级的城市服务范围被高一级的城市服务范围所覆盖。 11.通常所说城市大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 ( ) A. 城市人口规模 B. 城市用地规模 C. 城市工业产值 D. 城市基础设施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城市大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是城市人口规模,根据人口规模,从小到大一般可以划分出集镇、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等,A对。城市用地规模,城市的经济规模,城市环境水平是重要影响因素,B、C、D错。 考点:城市大小等级划分的主要依据。 12.工业用地与生活用地布局合理的是( ) A. 工业用地要考虑便利交通,生活用地则不需要考虑 B. 城市的居民区内可以布置化学工业 C. 工业区和生活区间要设置卫生防护带 D. 防护带内可以布置一些非长期停留的建筑,如学校、停车场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为了便于上下班,故生活用地也受交通条件影响较大,A错误;化学工业环境污染严重,故不能布局于居民区内,B错误;在工业区和生活区之间设置卫生防护带,可减轻工业区对居民区的环境污染,C项正确;卫生防护带内可设置一些临时性的少数人使用的建筑,而不能设施学校、停车场等建筑,D项错误。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土地利用的合理布局。 点评: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影响城市功能区布局主要区位因素,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读“我国某城市城区地租分布等值线图”(数值:a>b>c),回答下列各小题。 13. 该市重工业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 ) ①城区地价上涨 ②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 ③北部人口众多,有大量剩余劳动力 ④北部地区矿产资源丰富 A. ②③ B. ①② C. ①③ D. ②④ 14. 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 ) A. 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高 B. 远离中心城区,地价便宜 C. 地势开阔,便于建立住宅区 D. 位于河流附近,取水方便 【答案】13. B 14. A 【解析】 【分析】 影响城高功能分区的因素很多,有自然因素,也有社会因素. 【13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市重工业不断向东北部迁移,主要原因可能是:城区地价上涨,为了缓解城区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B正确。 【14题详解】 由题中图可以看出,近年来,甲地出现了高级住宅群,主要原因是甲地位于城区外缘,环境质量好.A正确。 【点睛】该题主要考查学生的理解能力,理解解答即可. 德国是欧洲人口较稠密的国家,2016年德国人口总数为8 200多万。下表是德国不同规模城市个数统计表,下图示意德国不同规模城市及乡村人口比重。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图表数据表明,德国( ) A. 城市化水平高,逆城市化进程快 B. 环境质量下降,城市问题严重 C. 城市人口比重大,集中在中小城镇 D. 卫星城市众多,形成城市群(带) 16. 德国的城市结构与人口分布产生的积极影响是( ) A. 有效阻止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 B. 不断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C. 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趋于平衡 D. 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均衡发展 【答案】15. C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由图示可知,德国城市人口比重58.32%+32.91% ,则体现了城市人口比重大,城市化水平高,则城市化速度较慢;其中小城镇人口比重达58.32%,而大中城市人口比重32.91%,乡村人口比重较小,这说明人口集中在中小城镇,选C。其他城市问题通过图表无法推出。 【16题详解】 图示德国城市结构以中小城市为主,人口分布以小城镇人口比重最大,这种布局与分布有利于小城镇的发展,也有利于资源要素分散到小城镇,从而促进区域经济社会的均衡发展。该布局有利于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对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推动意义不大;通过材料不能推知对第三产业的空间布局的影响,据此分析选D。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缓解城市内涝,合理排放雨水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下图为城市某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新模式。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城市化的发展对区域水循环的影响是 A. 蒸发量增加 B. 地下水位上升 C. 地表径流量增加 D. 降水量增加 18. 图示小区雨水开发应用模式的优点包括 ①缓解城市内涝 ②补充地下水 ③解决城市缺水问题 ④缩短径流集聚时间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7. C 18. A 【解析】 【17题详解】 据图可知,随着城市不断发展,城市道路逐渐硬化,使用不透水砖,导致下渗量逐渐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对蒸发量和降水量影响不大。故选C。 【18题详解】 读图可知,雨水开发应用排放模式,使用了渗水路面,下渗量增加,补充地下水资源,减少地表径流,有利于缓解城市内涝,①②正确;增加了绿化带,可以延长径流汇聚的时间,④错误;图中对雨水进行收集,可以缓解城市缺水问题,但不能解决城市缺水问题,③错误。故选A。 19.哈密瓜原产于新疆,如今上海金山区的农技人员引进新的品种,采用挂架式种植方式,成功移植哈密瓜。这项试验说明农业科学技术可以改变当地 ①农业生产方式 ②农业自然环境 ③农业地域类型 ④农产品结构.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材料知,农技人员引进新的品种,说明科技可以改变当地的农产品结构;在上海采用挂架式种植方式,说明科技可以改变农业生产方式。故选D。 近年来,我国生猪养殖环保要求越来越严格,南方水网地区设置了“禁养区”、“限养区”。福建、浙江、广东等地猪场拆迁潮涌现,许多养猪大企业纷纷向东北等地迁移,出现了“南猪北养”的局面。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东北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 ) A. 劳动力成本低 B. 接近市场 C. 交通便利 D. 饲料原料丰富 21. 与南方相比,东北利于养猪产业发展的自然条件是( ) A. 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B. 河流湖泊众多,利于排污 C. 草场广阔,利于大规模放养 D. 森林资源丰富,政策扶持 【答案】20. D 21. A 【解析】 本题考查农业区位。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饲料原料丰富。与南方相比,东北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20题详解】 养猪业不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劳动力成本低不是吸引企业迁入主要原因,A错;猪市场在全国,不是本地,市场、交通便利不是吸引企业迁入的主要原因,B、C错;东北地区是我国商品粮基地,作物秸秆充足,吸引大型养猪企业北迁的最主要优势是饲料原料丰富,D正确。 【21题详解】 与南方相比,东北气候寒冷,猪瘟等疫情较少 ,A正确;与南方相比,东北的河流湖泊少,B错;养猪是圈舍养殖,不是草场放养,C错;养猪利用的是作物秸秆,不是森林,D错。选A正确。 “特仑苏”是内蒙古蒙牛集团的一个牛奶品牌。它产于北纬40°左右、草类茂盛的内蒙古高原。北京三元集团下设28个奶牛场和7家相关产业,分布在北京的六个区县。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2. 内蒙古“特仑苏”和北京“三元”牛奶的生产同属的农业地域类型是( ) A. 商品谷物农业 B. 大牧场放牧业 C. 乳畜业 D. 混合农业 23. 与内蒙古的蒙牛相比,北京三元牛奶的生产在社会经济条件上具有的优势是( ) A. 科技支撑 B. 政策支持 C. 交通便利 D. 靠近市场 【答案】22. C 23. D 【解析】 【22题详解】 内蒙古“特仑苏”和北京“三元”牛奶的生产同属乳畜业。乳畜业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生产的一种面向的市场的农业地域类型,其生产对象是奶牛,产品主要是牛奶及其制品。大牧场放牧业主要以产肉为主,故答案为C。 【23题详解】 由题目可知,内蒙古蒙牛和北京三元在生产上,最大的区别在于它们分布的区位不同,北京三元更接近大城市,离消费市场近,故答案为D。 24.下图是立体农业、灌溉农业、茶叶园艺农业、热带作物种植业的最主要制约条件图,按顺序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立体农业;②灌溉农业;③茶叶园艺农业;④热带作物种植业 B. ①热带作物种植业;②茶叶园艺农业;③灌溉农业;④立体农业 C. ①茶叶园艺农业;②立体农业;③灌溉农业;④热带作物种植业 D. ①灌溉农业;②热带作物种植业;③立体农业;④茶叶园艺农业 【答案】D 【解析】 【详解】结合图文信息“中间的因素为主要区位因素”可知①②③④四种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分别是:水源、气候、地形、土壤;立体农业是在不同海拔高度地区从事不同的农业活动,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灌溉农业是干旱时以大水灌溉的方式保证农业生产的模式,主要影响因素是水源;茶树喜酸性土壤,土壤因素对茶叶种植影响大;热带作物要求有充足的热量条件,气候因素影响大,故选D。 【点睛】立体农业(立体农业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通常是指狭义上的),指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异,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因此发展立体农业的首要条件是地形。 25.商品谷物农业和大牧场放牧业的相似之处有( ) ①分布地区都有地广人稀的特点 ②都需要大面积可供开发的土地 ③都要求热量充足、降水丰沛 ④都要求有便利的交通条件.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商品谷物农业要求气候温和,降水丰富;而大牧场放牧业对降水条件要求不多,它主要分布在干旱、半干旱地区,③错误。故选D。 读“稻田养鱼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6. 与单纯种植水稻相比,稻田养鱼可以( ) ①减少耕地使用面积 ②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 ③增加农产品的类型和产量 ④进行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27. 稻田养鱼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北京平原区 B. 江南丘陵 C. 太行山区 D. 吐鲁番盆地 【答案】26. C 27. B 【解析】 【26题详解】 稻田养鱼在一块地里即搞种植又搞养殖相当于增加了耕地面积,同时形成共生的环境,鱼的排泄物可以该稻田追肥,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养了鱼就不利于机械化作业了,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选C。 【27题详解】 种植水稻主要是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因此推广稻田养蟹必须水热充足的地方。故选B。 28.海水精是正在研究阶段的水稻新品种。它耐盐碱,能在海水灌溉条件下生长,未来产量有望达到200-300千克/亩。如果我国成功推广种植海水稻,可以( ) A. 减少水污染 B. 提高土壤肥力 C. 促进多种经营 D. 保障粮食安全 【答案】D 【解析】 【详解】如果我国成功推广种植海水稻,可以充分利用海岸线漫长的优势,发展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D正确;海水稻种植对减少水污染、提高土壤肥力、促进多种经营的作用不大,ABC均错误。故选D。 29.近些年来,郑州市场上出现了品种繁多的水果,火龙果、葡萄柚、龙眼、提子等数不胜数,这是因为( ) ①郑州自然条件的改变 ②郑州市场需求的变化 ③税收政策的变化 ④交通和冷藏条件的改变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C 【解析】 【详解】郑州市场出现的热带水果,不是当地生产的,郑州的自然条件不会在短时间内发生大的改变,①错误;由于经济发展,人们对于农产品的需求发生变化,加之交通和冷藏条件的改善,使得南方热带水果能够销售在北京的市场上,与税收政策无关,②④正确,③错误。故选C。 30.读我国某地区土地利用图,该地区最可能是( ) A. 长江三角洲 B. 华北平原 C. 珠江三角洲 D. 东北平原 【答案】C 【解析】 【详解】据图可知,该农业是典型的基塘农业,在我国的珠江三角洲分布最典型。故选C。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40分) 31.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A地的农业地域类型的主要生产特点是 。 (2)图中B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评价此地发展季风水田农业的气候条件。 (3)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是什么? (4)当我们学校放暑假的时候,C地的农业生产活动有( ) A.农场内农民在播种小麦 B.农场内农民在秋季收割小麦 C.农场内农民忙于剪羊毛 D.农场内农民忙于进行奶制品制作 (5)读D地的气候类型图,说明D地气候特征对农业发展的不利影响,并试为该地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1)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有利条件: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不利条件:季风气候不稳定,旱涝灾害频繁,或者梅雨和伏旱天气不利于农业生产。 (3)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兴修水工程,保证稳定的灌溉条件;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率等。 (4)C (5)不利影响: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雨热不同期,冬季易出现低温洪涝,夏季灌溉水源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 措施: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种植喜光耐旱的农作物;发展温室,减少夏季水分蒸发,提高冬季温度等。 【解析】 【详解】(1)据图区域轮廓和农业地域类型的分布位置可判断,A主要分布在美国的中部平原,应为商品谷物农业,基本特点是生产规模大,机械化程度高。 (2)据图可知,B位于我国长江中下游平原,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有利于农业发展。 (3)亚洲水稻种植业今后的发展方向应从其存在的问题角度考虑。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有“一大一小,一高三低”,即小农经营,水利工程量大,单产高,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低,科技水平低。因此今后发展方向应扩大“小”和提高“三低”角度。例如加大科技投入,提高单产;兴修水工程,保证稳定的灌溉条件;适度扩大生产规模,实行机械化,提高生产效率;提高商品率等。 (4)据图可知,C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亚东南部,为混合农业区,形成的是小麦-牧羊带。当我们学校放暑假的时候,C地农场内正忙于剪羊毛。故选C。 (5)据D气候分布的位置为地中海沿岸,以及分析气候类型的特点可知,为地中海气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湿润,雨热不同期,冬季易出现低温洪涝,夏季灌溉水源不足,不利于农业发展。解决的措施应从兴修水利工程,发展灌溉农业;种植喜光耐旱的农作物;发展温室,减少夏季水分蒸发,提高冬季温度等。 32.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10%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下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指出苏北老龄型人口类型的变化。 (2)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3)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年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答案】(1)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A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年型人口。 (3)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 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解析】 【详解】(1)阅读图文材料可知,2000-2010年,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 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 型,说明老龄化加剧。 (2)南通市优越的大气环境对南通老年人口的影响,主要从气候、空气质量等方面分析即可。据图可知,南通市地处亚热带,日照充足,气候温暖湿润,适合老年人居住生活;三面环水,江海交汇处,空气质量好,污染较小,有益老年人健康长寿;老年人口数量多,比重大,易形成老年型人口。 (3)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降低了苏南老龄化水平。 33.读”世界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和 ”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现在处于城市化进程的 阶段。 (2)逆城市化出现在图中 阶段,说出逆城市化的表现和原因。 (3)读“城市水循环示意图”,说出城市化对水循环各环节的影响及解决措施。 【答案】(1)Ⅱ (2)Ⅲ 表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人口数量下降;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 原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 (3)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增加绿化面积,铺设渗水砖等措施。 【解析】 【详解】(1)我国属于发展中国家,目前正在努力推进城市化的进程,因此应处于城市化加速发展阶段,即Ⅱ阶段。 (2)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败,而是城市扩展的一种新形式,多出现于发达国家的大城市。逆城市化的最大动力来自人们对更好工作机会的向往和美好生活的追求。因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以及乡村地区和小城镇基础设施逐步完善等,因此出现城市人口向乡村居民点和小城镇回流,大城市中心区萎缩,人口数量下降;中小城镇发展迅速,乡村人口数量增多等逆城市化现象。 (3)据“城市水循环示意图”可知,abcd分别为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下渗等环节。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地面硬化,使得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地下径流减少。解决的措施应增加绿化面积,铺设渗水砖等。 【点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