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文)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东省济南外国语学校高二上学期10月月考地理(文)试题 解析版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10月阶段性检测考试 高二地理(文科)试题(2017.10)‎ 考试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70分)‎ 读“我国三大自然区的划分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 甲区的自然景观与乙区截然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甲区深居内陆,降水量少 B. 乙区日照时间长,积温高 C. 乙区人类活动历史悠久,人口密度大 D. 甲区全年气温低、光照时数少 ‎2. 对乙自然区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B. 河流流量大,无结冰期 C. 热量不足 D. 植被以常绿阔叶林为主 ‎3. 丙区农作物分布在河谷中的主要自然原因是(  )‎ A. 河谷地区土壤肥沃 B. 河谷地区气温较高,热量条件较好 C. 河谷地区人口稠密,劳动力多 D. 河谷地区有丰富的水源 ‎【答案】1. A 2. A 3. B ‎【解析】‎ ‎1. 图示甲为我国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乙为东部季风区,由于甲位于内陆,离海远,故受海洋水汽影响小,故气候干旱;而乙位于东部地区,受季风气候影响,为湿润半湿润地区。故答案选A。‎ ‎2. 乙为我国东部季风区,受季风气候影响,故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A正确,乙地区的北方地区,冬季气温在0°C以下,河流有冰期,B错误。乙地区的北部地区纬度高,热量不足,C错误。北方地区受温带季风气候影响,植被为温带落叶落叶林,D错误。故答案选A。‎ ‎3. 图示丙为青藏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低,热量不足。河谷地带相对温度较高,热量条件好,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青藏高寒区种植业的类型为河谷农业,主要分布在雅鲁藏布江谷地和湟水谷地。故答案选B项。‎ 点睛:本题考查我国的区域差异。解题关键是结合我国的区域分布,能根据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推理我国三大自然区的自然环境特征和差异性。‎ ‎(补充)河谷农业:在河谷地区发展的农业称为河谷农业。高山地区的河谷地带,由于地势较高山地低,气温较高,无霜期比山地长,降水条件较好,河水又可作为灌溉水源,河谷之间的山岭一般都有森林,使谷地土壤的腐殖质较丰富,土壤比较肥沃,是山区适宜耕作的地区,河谷地带的农业发达,被称为河谷农业。例如我国青海省黄河谷地,湟水谷地都是典型的谷地农业区,是青海省的主要耕作区。雅鲁藏布江谷地也是河谷农业。青藏高原区也有。‎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4.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沿g—h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 B. 进入六月,c—d线附近,自北向南环境特征可能是:林海雪原—沙尘肆虐—阴雨连绵 C. 秋天,从e—f漫步,扭曲的胡杨林诉说着古老的文明—“塞上江南”风吹稻花香两岸—挂满枝头的苹果,又大又红 D. a—b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沙漠广布,驼铃叮当—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峡谷众多,水能丰富 ‎5. 对太行山两侧区域特征或发展的比较,不正确的是(  )‎ A. 黄土高原主要是流水侵蚀区,华北平原主要是流水沉积区 B. 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 C. 山西省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发展能源工业的资源优势,但不具备区位优势;京津唐工业区是以出口为主的轻工业基地 D. 水资源缺乏是该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 ‎【答案】4. D 5. C ‎【解析】‎ ‎4. 读图分析可知,沿g—h未穿过我国青藏高寒区和西北干旱半干旱区,A错误;进入六月,c—d线附近不会出现大雪天气,B错误;秋天,从e—f漫步未能经过“塞上江南”,C错误;a—b附近,自北向南依次为:沙漠广布,驼铃叮当—雪山连绵,冰川广布—峡谷众多,水能丰富,故答案选D项。‎ ‎5. 黄土高原地势较高,流速较快,主要是流水侵蚀区,华北平原地势低平,流速较缓,主要是流水沉积区,A正确;治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有效方法是小流域综合治理,黄淮海平原发展农业的主要限制性因素是旱涝、盐碱、风沙,B正确;京津唐工业区是综合性工业基地,轻、重工业均较发达,C错误;该地区年降水量较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水资源缺乏是该区发展的限制性因素,D正确。故答案选C项。‎ 农业生产潜力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每年所能获得的最大可能产量。下图是“我国农业生产潜力分布简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6. 以下四省区中,农业生产潜力最大的是(  )‎ A. 广东 B. 江苏 C. 江西 D. 云南 ‎7. 与我国南方大多数地区相比,甲地农业生产潜力较小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生长期光照时间短 B. 土壤贫瘠,有机质含量低 C. 纬度较高,热量不足 D. 春播期间旱情严重 ‎【答案】6. A 7. C ‎【解析】‎ ‎6. 试题分析:从图中可以知道广东农业生产潜力大于1750千克/亩,江苏低于1500千克/亩,江西与云南介于1500-1750千克/亩,由此可见A广东最大,选择A。‎ 考点: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分布状况。‎ ‎7. 我国农业生长期主要在夏季,而夏季我国北方的昼长比南方长故光照时间也长A错。甲地位于我国东北地区,黑土肥沃,非贫瘠土壤B错。该地在东北纬度高热量低,对农业生长不利只能一年一熟生产潜力较小,C正确。春节与冰雪融化补给加上气温较低,不会出现严重的旱情。‎ 考点: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 下图是我国中西部某地产业链结构图,完成下列各题。‎ ‎8. 促使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  )‎ A. 市场 B. 劳动力 C. 原料 D. 交通 ‎9. 近年来,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其带来的积极影响有(  )‎ A. 发展新兴产业,优化产业结构 B. 降低运输成本,缓解交通压力 C. 降低大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D. 实现产业升级,减轻用工数量 ‎【答案】8. C 9. B ‎【解析】试题分析:‎ ‎8. 图中显示产业链的中心环节是煤炭开采,同时利用煤炭作为原料发展焦化、液化等产业链,利用煤炭作为能源发展炼铁、发电等产业链,故该地产业链成型的主导因素是原料。选C项。‎ ‎9. 该地煤炭输出比重降低而电力输出比重提升,,变煤炭输出为电力输出,延长了煤炭开采的产业链,提高了煤炭加工的附加值,降低了运输成本,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同时也减轻了运输带来的交通压力。故正确答案为B。‎ ‎【考点定位】影响工业区位因素,区域工业的发展。‎ ‎10. 下图是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图。与2005年相比,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变化是(  )‎ A. 以清洁能源消费为主 B. 可再生能源消费比重均有增加 C. 水电消费大幅度下降 D. 新能源消费增幅最大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 ‎ 考点:我国能源消费结构及变化特点、‎ 江苏省可以划分为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1. 该图主要反映区域间的(  )‎ A. 有界性 B. 差异性 C. 整体性 D. 层次性 ‎12. 有关图中三大区域划分,叙述正确的是(  )‎ A. 是按照自然要素差异划分的空间单位 B. 其区域界线是模糊的 C. 三大区域之间存在人员、物资、信息等的交流 D. 三大区域是独立存在发展变化的 ‎【答案】11. B 12. C ‎【解析】‎ ‎11. 本题主要是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大区域的面积、人口、城市化等特征的差异。所以是区域的差异性。选择B项。‎ ‎12. 区域面积、人口数值为确定值,说明区域之间的界线是明确的,是以行政区为基础的区域划分。区域之间是相互联系的,一个区域的发展变化会影响到周边和相关地区。故答案选C项。‎ 下图所示景观均为世界文化遗产,完成下列各题。‎ ‎13. 甲所在商品粮基地农业生产的主要不利条件是(  )‎ A. 地形崎岖 B. 光照较少 C. 降水不足 D. 积温过高 ‎14. 资源短缺制约着乙所在工业基地的发展,下列工程中不能缓解上述问题的是(  )‎ A. 南水北调 B. 西气东输 C. 西电东送 D. 北煤南运 ‎15. 有关各地自然环境特点或问题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甲所在地形区燃煤多,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 B. 乙所在地形区东临太平洋,地震活动较频繁 C. 丙所在地形区海拔最高,气压低,光热较充足 D. 丁沿线以北植被少,降水多,水土流失较普遍 ‎【答案】13. B 14. A 15. A ‎【解析】试题分析:‎ ‎13. 读图可知,甲为都江堰,位于成都平原地区,成都平原地势平坦,A错。受地形影响,多云雾天气,光照不足,B对。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充沛,C错。积温高,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D错。故选B。‎ ‎14. 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州园林位于长三角地区,该地区能源短期,经济发达,能源需求量大,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和北煤南运都能缓解资源短缺状况,而南水北调是缓解华北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措施,不能缓解长三角的能源问题,故选A。‎ ‎15. 甲为都江堰,位于四川盆地,“地形封闭酸雨较严重”,A对。乙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丙位于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晴天多,光照充足,但海拔高,热量不足;长城以北为我国牧区,因夏季多降暴雨,植被覆盖率低易发生水土流失。故选A。‎ ‎【考点定位】四川盆地发展农业不利条件;江苏工业发展限制条件;不同地区自然环境特点及问题 ‎【名师点睛】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 自然条件包括,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热量,光照,温差,降水;‎ 气候:热量、光照、降水、季风等气候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极大.是影响农作物分布与农业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不同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要求不同的气候条件,而气候条件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差异.因此,一个地区农业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因素.‎ 水分:年降水量小于250毫米的干旱地区,除有灌溉水源外,一般不能发展农业。‎ 地形:不同的地形区,适宜发展不同类型的农业.平原地区地势平坦,土层深厚,有利于实现农业的水利化和机械化,适宜发展耕作业;山地耕作不便,且不易于水土保持,但适宜发展畜牧业.山地自然条件的垂直分异,使农作物分布垂直化,多样化。‎ 土壤: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生长不同的作物.例如我国东南丘陵广泛分布着酸性的红壤,适宜种植茶树等.土壤的肥沃程度也对农业的影响较大。例如我国东北平原(黑土)、华北平原(钙质土)等地土壤肥沃,水稻单位面积产量较高。‎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6. 下列描述与图示地区相符的是(  )‎ A. 六月暑天犹着棉,终年多半是寒天 B. 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 C.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D.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17. 影响该区域人口和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是(  )‎ A. 热量 B. 水分 C. 光照 D. 地形 ‎【答案】16. B 17. B ‎【解析】‎ ‎16. 从图示中不难可以判定图示区域为我国的塔里木盆地,这里的地貌以沙漠、戈壁为主,气候是干旱少雨的温带大陆性气候,多大风、沙尘暴天气。而“一川碎石大如斗,随风满地石乱走”就是沙尘暴天气的真实写照。故选B。‎ ‎17. 根据经纬度判断,该地位于我国西北地区。位于半干旱区,降水少,气候干旱,水源短缺,影响该区域人口和聚落分布的主导因素是水源,故答案选B项。‎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图序与区域搭配正确的是(  )‎ A. ①东北平原 ②长江中下游地区 ③南部沿海地区 ④黄河中下游地区 B.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南部沿海地区 ③黄河中下游地区 ④东北平原 C. ①南部沿海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地区 ④长江中下游地区 D. ①长江中下游地区 ②黄河中下游地区 ③东北平原④南部沿海地区 ‎19. ①②两地农业生产方式不同的主要原因是(  )‎ A. 地形的差异 B. 热量的差异 C. 水分的差异 D. 土壤的差异 ‎20. ①②两地都有棉花种植,但两地相比,②地的优势气候条件主要是(  )‎ A. 春季多雨,有利于棉花苗期生长 B. 夏季多雨,利于棉花的生长 C. 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采摘 D. 春季降水少,利于棉花苗期生长 ‎【答案】18. D 19. C 20. C ‎【解析】试题分析:‎ ‎18.‎ ‎ 根据熟制和作物种类①一年两熟或三熟,作物有油菜和水稻为长江中下游地区,②一年两熟,作物是花生为黄河中下游地区,③一年一熟,作物有甜菜为东北平原,④一年三熟,作物有橡胶为南部沿海地区。D项正确。故选D。‎ ‎19. ①地农业生产以水田为主,②地农业生产方式以旱地耕作为主。引起差异是的水分的差异。C项正确。故选C。‎ ‎20. ①地是长江中下游地区,雨热同期,降水丰富。②地黄河中下游地区,雨热同期但降水量少主要集中在夏季。②地春季多雨错误。A项错误。①②两夏季均多雨。B项错误。②地秋季“秋高气爽”,利于棉花的采摘。C项正确。②地春季降水少,不利于棉花苗期生长。D项错误。故选C。‎ ‎【考点定位】区域农业差异、棉花的区位条件分析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能源消费总量由2003年的1 204.2百万吨油当量上升到2012年的2 735.2百万吨油当量;能源消费构成也发生了变化,如下图中外圆为2012年、内圆表示2003年能源消费结构,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关于能源消费变化说法正确的是 (  )‎ A. 煤炭消费量变化较小 B. 原油消费量明显增加 C. 水电消费比重下降 D. 核电和再生能源发展速度最慢 ‎22. 下列关于能源消费变化影响表述合理的是(  )‎ ‎①减少灰霾天气②减少紫外线辐射③加剧全球温室效应④加剧能源供应紧缺程度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21. B 22. C ‎【解析】试题分析:‎ ‎21. 由材料可知,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大幅度增加,煤炭消费比重变化不大,但是煤炭消费量大增,A错。原油消费比重变化不大,在能源消费量大增前提下,消费量增加明显,B对。水电比重增加,C错。核电和可再生能源消费发展速度快,D错。故选B。‎ ‎22.‎ ‎ 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增加,排放的粉尘等颗粒物增多,灰霾天气增多,①错。紫外线辐射多少与能源消费无关,②错。能源消费量增加,会加剧全球温室效应,加剧能源供应紧张状况,③④对。故选C。‎ ‎【考点定位】读图分析能力 能源消费增加对环境的影响 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3. 人类文明的演进顺序是(  )‎ A. 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B. 采集和狩猎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C. 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前工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 D. 后工业化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农业社会阶段→采集和狩猎阶段 ‎24. 亚热带和暖温带的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是农业文明的发源地,因为这里具有(  )‎ ‎①平坦的地形 ②肥沃的土壤 ③便利的河水灌溉④适宜的气温 ⑤充足的日照 ⑥较多的农业人口⑦较大的城市市场需求 A. ①②③④⑤ B. ②③④⑤⑥‎ C. ③④⑤⑥⑦ D. ①④⑤⑥⑦‎ ‎【答案】23. A 24. A ‎【解析】试题分析:‎ ‎23. 人类文明的演进顺序依次为采集和狩猎阶段、农业社会阶段、工业社会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24. 亚热带和暖温带地区纬度较低,温度适宜、光照充足;大河流域冲积平原、三角洲、盆地等往往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水源充足,因此适宜农业的发展,成为农业文明的发源地。‎ 考点:人类文明的演进过程、农业文明发源地的自然条件 ‎25. 下列发展阶段,陆地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采集和狩猎阶段——自然界气候、地形、动植物分布对人类生活影响不大 B. 农业社会阶段——能源、矿产资源和交通状况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C. 工业社会阶段——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 D. 后工业化阶段——原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 ‎【答案】D ‎【解析】‎ 随着科技的进步及人类社会的发展,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会越来越小。采猎文明时期自然环境对人类生息影响较大,A错误;农业文明阶段地形、土壤、水源、气候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B错误;工业文明阶段能源、矿产、交通状况等是人类活动的自然基础,C错误;。后工业化阶段——原料、资源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整体下降,环境质量对社会的影响上升,D正确。故答案选D项。‎ 读下面的简图(甲、乙表示两个不同的区域),完成下列各题。‎ ‎26. 若甲表示我国的东部地带,乙表示中西部地带,则沿箭头1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 水源 B. 资金 C. 劳动力 D. 煤炭 ‎27. 若甲表示发达国家,乙表示发展中国家,则箭头2方向在区域间调配的是(  )‎ A. 劳动力 B. 技术 C. 资金 D. 管理经验 ‎【答案】26. B 27. A ‎【解析】‎ ‎26. 我国东部地带经济发达,资金充足;中西部地区经济落后,缺乏开发资金。因此从我国东部地区调配到中西部地区的应该为资金,故答案选B项。‎ ‎27. 发展中国家拥有大批廉价劳动力,发达国家技术、管理经验先进,资金雄厚。因此从发展中国家调配到发达国家的为劳动力,故答案选A项。‎ 读我国西气东输二线工程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二线工程的天然气主要从国外输入,下列国家或地区最有可能成为主气源地的是(  )‎ A. 中亚 B. 阿富汗 C. 西亚 D. 乌克兰 ‎29. 该工程建设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是(  )‎ A. 缓解能源紧张 B. 改善水体质量 C. 促进减排降污 D. 保证能源安全 ‎【答案】28. A 29. C ‎【解析】‎ ‎28. 由图示二线管道输入方向来看,可能成为主要起源地的是中亚,中亚油气资源是非常丰富的。‎ ‎29. 西气东输工程对东部沿海地区的环境意义调整了能源消费结构,促进减排降污。‎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0. 与南水北调东线工程配套实施的首要工程是(  )‎ A. 航运设施工程 B. 灌溉工程 C. 节水工程 D. 治污工程 ‎31. 南水北调东线与中线相比,其优点是(  )‎ A. 水质好 B. 工程量小 C. 全线可以自流 D. 供给范围大 ‎32. 有专家指出,东线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有关成因叙述正确的是(  )‎ ‎①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 ②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 ③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 ④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 ⑤沿途地区有大量的海水侵入 A. ①②④ B. ①③④ C. ③④⑤ D. ②③⑤‎ ‎【答案】30. D 31. B 32. A ‎【解析】试题分析:‎ ‎30. 南水北调东线利用原有的京杭大运河,中线需要开挖新的河道,所以与中线相比,其优点是工程量小,B 正确。东线地区工业发达水质较差,南水北调东线黄河以南需要抽水,它们供给范围差不多。‎ ‎31.‎ ‎ 东线工程很可能加重沿途有些地区土壤的次生盐碱化。主要是因为沿途有些地区潜水面较低,河水渗漏补给地下水,沿途有些地区土壤中的盐分有逐渐向地表积聚的可能,沿途地区主要地处半湿润地区,非雨季时段蒸发量大于降水量。A正确。沿途地区城市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对次生盐碱化关系不大,沿途地区没有海水的入侵。‎ ‎【考点定位】南水北调工程 ‎【知识拓展】‎ 东线工程:利用江苏省已有的江水北调工程,逐步扩大调水规模并延长输水线路。东线工程从长江下游扬州抽引长江水,利用京杭大运河及与其平行的河道逐级提水北送,并连接起调蓄作用的洪泽湖、骆马湖、南四湖、东平湖。出东平湖后分两路输水:一路向北,在位山附近经隧洞穿过黄河;另一路向东,通过胶东地区输水干线经济南输水到烟台、威海。东线工程开工最早。‎ 中线工程:从丹江口大坝加高后扩容的汉江丹江口水库调水,经陶岔渠首闸(河南淅川县九重镇),沿豫西南唐白河流域西侧过长江流域与淮河流域的分水岭方城垭口后,经黄淮海平原西部边缘,在郑州以西孤柏嘴处穿过黄河,继续沿京广铁路西侧北上,可基本自流到终点北京。中线工程主要向河南、河北、天津、北京4省市沿线的20余座城市供水。中线工程已于‎2003年12月30日开工,计划2013年年底前完成主体工程,2014年汛期后全线通水。‎ 西部地区可开发的水能资源占全国的72%,已探明的煤炭保有储量占全国的39%,下图是西电东送示意图。据图,回答下列各题。 ‎ ‎33. 西电东送可以缓解东部日益严重的环保压力,主要是因为(  )‎ A. 西电东送使电价升高,东部用电量减少 B. 西电东送使电价降低,使用环保电器者增多 C.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煤炭输入量减少 D. 西电东送使东部地区工业成本降低,有能力改善环保条件 ‎34. 西电东送是指西部地区的水电和火电输往东部,图中火电站分布较多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5. 三条送电线路的终点都是我国重要的工业基地,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北路输送的火电,使京津唐地区燃煤量减少,降低粉尘危害 B. 中路水能发电,清洁、经济效益大,为沪宁杭地区提供电能 C. 南路电能的输送对解决珠江三角洲能源不足有重要意义 D. 西电东送主干道途经我国能源最大输出省是山西,最大输入省是广东 ‎【答案】33. C 34. A 35. D ‎【解析】试题分析:‎ ‎33. 东部地区的电主要使用火电,煤炭污染较重,西电东送使得水电代替了部分火电,减少了煤炭的运输和使用,缓解了环境压力。‎ ‎34. 图中的①地位于山西、山西、内蒙古三省交界处,煤炭资源丰富,有火电站分布。‎ ‎35. 西电东送的目的地分别是京津地区,沪宁杭地区和珠三角地区,其中,沪宁和地区是最大输入地,上海市是最大输入省市。‎ ‎【考点定位】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名师点睛】西电东送工程 ‎①地理背景:水电资源分布与用电负荷分布不平衡。90%的可开发装机容量集中在西南、中南及西北地区经济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能源资源短缺,能源消耗量大。‎ ‎②三条线路 线路 ‎ 北线工程 ‎ 中线工程 ‎ 南线工程 ‎ 起点 ‎ A山西、内蒙古的坑口电站B黄河上游的水电 ‎ D三峡和C金沙江干支流的水电 ‎ E桂、滇、黔三省交界处的水电以及黔、滇两省的坑口电站 ‎ 终点 ‎ 京津唐地区 ‎ 华东地区 ‎ 广东 ‎ ‎③经济意义:给我国沿海较发达地区提供大量电力,促进其经济社会发展。‎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30分)‎ ‎36. ‎ 继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之后,2010年5月,中央正式批准喀什设立经济特区。阅读材料,完成(1)~(3)题。‎ 材料一 喀什全称“喀什噶尔”,意为玉石集中之地。直到15世纪海路开通之前,喀什作为“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冲,一直是中外商人云集的国际商埠。喀什地区是中国的西大门,与中亚、西亚和南亚的多个国家接壤,有6个一类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区位优势明显。喀什地区蕴藏有金、铜、铝、锌、镍、钒、钛、水晶、云母等63种矿产,石膏产量居全国前茅,蛇纹石产量居全国第三位,石油、天然气、玉石等矿藏储量丰富。‎ 材料二 “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 ‎(1)据图说明喀什、深圳两地区城市分布特点的异同。‎ 共同点:‎ 不同点:‎ ‎(2)比较喀什地区和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特色农业及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完成下表。‎ ‎(3)试比较说明深圳和喀什成为经济特区的优势条件。‎ ‎【答案】(1)共同点:多沿铁路线分布。不同点:喀什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深圳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 (2)绿洲农业 水资源不足 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 (3)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劳动力丰富;是我国著名侨乡等;喀什资源丰富;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枢纽位置等 ‎【解析】本题以“喀什所在地区简图”和“深圳所在地区简图”为背景材料,考查区域差异,城市分布的差异、农业发展的差异、城市区位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1) 读图,喀什、深圳两地区城市分布的共同点是多沿铁路线分布。 不同点是喀什地区城市多分布在山麓和绿洲上。深圳地区城市多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沿海。 ‎ ‎(2) 喀什地区位于干旱地区,特色农业是绿洲农业,或是灌溉农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是水资源不足。‎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湿润区,特色农业是基磄农业,农业发展的限制性条件是人均耕地少,耕地不足。‎ ‎(3)深圳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便于接受产业转移。人口多,劳动力丰富。处在对外开放前沿,国家政策倾斜。是我国著名侨乡,侨胞回家乡发展的意愿强等优势。喀什位于我国西北内陆,矿产资源丰富,发展的历史悠久。地处我国联系中亚、南亚和西亚的枢纽位置,国家政策扶持等优势。‎ ‎37. 读我国江苏、安徽等地区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皖电东送”工程每年可从安徽淮南(我国重要能源基地)向上海输电500亿度。‎ ‎(1)说出淮南成为我国重要能源基地的优势区位条件。‎ ‎(2)说明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对上海市地理环境的影响。‎ ‎【答案】(1)地处我国中东部,临近东部沿海经济发达但能源缺乏的地区,能源市场需求量大;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2)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调整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等 ‎【解析】本题通过图文资料,以不同主题的形式,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能源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意义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整合信息,归纳区域特色,探究区域发展方向的能力。‎ ‎(1)能源基地建设的条件主要从地理位置、市场需求、资源条件、交通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读图,根据图例,淮南煤炭资源丰富。地处我国中东部,距东部发达区近,地理位置优越。东部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能源市场需求量大。与东部地区交通便利,所以发展成重要能源基地。‎ ‎(2)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兼顾经济和生态两个方面。“皖电东送”工程有利于缓解上海市能源供应紧张状况,调整上海市能源消费结构。有利于改善上海市大气环境质量,促进上海市经济发展,推动基础设施建设和相关产业发展等。‎ ‎38.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1)京津冀协同发展过程中,河北作为产业转移的承接地,简述其优势条件。‎ ‎(2)企业把研发和总部留在北京的主要原因。‎ ‎(3)京津冀协同发展可以实现互利共赢,分别说出三地在产业转移过程中“赢”在哪里。‎ ‎【答案】(1)具有丰富的廉价劳动力、地价低、资源丰富、发展空间大、重工业基础好。(交通便利、距离近) (2)社会协作条件好,专业化服务水平高;地处中心地带、交通中心、信息中心、物流中心、政治中心;科技、教育发达,高素质人才数量多 (3)河北: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升级(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农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分散首都职能,缓解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环境、交通、就业等问题;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天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城市环境问题等;促进加工工业发展 ‎【解析】本题以京津冀协同发展联系图为背景,主要考查工业区位、承接产业转移的原因、区域之间的相互合作与联系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利用相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1)河北靠近北京地区,距离近,交通便利;河北经济水平较低,具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地租廉价,资源丰富,重工业发展基础良好。‎ ‎ (2)北京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科技教育水平高,科技力量雄厚,科技人才多,社会协作条件好,同时北京市我国政治中心、经济中心,物流中心、信心中心等。‎ ‎ (3)河北地区有丰富的资源优势,可以将资源优势发展为经济优势,承接北京地区的产业转移,促进该地区产业结构的升级,可以促进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北京地区大量产业专业, 可以分散城市职能,缓解北京城市化过程中带来的环境、 交通、就业等问题,有利于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产业的优化升级。天津地区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城市过程带来的问题。‎ 点睛:产业转移的影响:‎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对于转移地有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对于承接地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可经使各地区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的一体化。(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一方面,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地理景观,产业转移的承接地往往由乡村地区变为高度工业化地区;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往往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4)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产业转移地往往会出现就业机会减少,出现失业人口增加的现象;而对于产业承接地则可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