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河北省邢台市第八中学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卷(解析版)‎ 一、单选题.‎ ‎1.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顺序是(   )‎ A. 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 B. 传统型-现代型-原始型 C. 原始型-现代型-传统型 D. 传统型-原始型-现代型 ‎【答案】A ‎【解析】‎ 世界人口增长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力水平低下,出生率高,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低,随着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死亡率降低,而出生率还保持较高水平,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的传统型模式,随着人们生育观念的变化,出生率降低,人口增长模式转变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的现代型,故选A。‎ ‎2.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    )‎ A. “高一高一低”模式 B. “高一低一高”模式 C. “低一高一低”模式 D. “低一低一低”模式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增长模式及分布地区。‎ ‎【详解】因为二战以后,发展中国家由于民族独立,经济发展,医疗技术水平的提高,人口出生率增加,人口平均寿命增加,死亡率开始下降,所以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人口增长较快,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故从20世纪50年代起,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高一低一高”模式,故B正确。‎ ‎3.关于人口迁移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   )‎ A. 凡人口在两地区间的空间移动,均称为人口迁移 B. 国际旅游属于人口迁移范畴 C. 我国大学生赴欧美留学攻读硕士、博士学位,属人口迁移 D. 属于人口迁移范畴的迁移人口,其空间迁移距离在1000千米以上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口迁移。‎ ‎【详解】属于人口迁移应符合以下基本要求:①跨越一定的行政界限;②时间较长,一般一年以上;③定居地的变更。人口迁移的概念是指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国际旅游没有改变居住地,不属人口迁移;而人口在两地间的空间移动,也不一定改变居住地;人口迁移的距离并没有一个限制标准,不属于人口迁移的判断依据。故只有C项符合。‎ ‎【点睛】本题难度低,适宜高一基础性测试,学生只要掌握人口迁移的基本条件,即可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 ‎4.人口合理容量与环境承载力的区别是(   )‎ A. 人口合理容量不考虑人们的生活水平 B. 环境承载力考虑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C. 人口合理容量是仅从自然资源的角度估算的人口数 D.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环境承载力 ‎【答案】D ‎【解析】‎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的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质量的前提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因此A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没有考虑到人们的生活水平,故B错误;人口合理容量是从社会、经济和资源等因素股散的人口人口规模,故C不符合题意;由以上分析可知,一般环境承载力大于人口合理容量,D正确;故选D。‎ 读新疆略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影响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矿产资源 B. 地形地势 C. 科技水平 D. 淡水资源 ‎6. 提高新疆环境人口容量的合理化措施是(   )‎ A. 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 B. 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 C. 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 D. 垦荒拓耕,向南疆中部地区迁入人口 ‎【答案】5. D 6. C ‎【解析】‎ 分析】‎ 环境人口容量的影响因素很多.例如,资源丰富程度、科技发展水平、经济发达程度、对外开放程度、人口受教育水平及消费水平等.资源是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首要因素.‎ ‎【5题详解】‎ 新疆远离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少,淡水资源是其主要影响因素.D正确。‎ ‎【6题详解】‎ 放宽生育政策,鼓励生育和大量接纳中西部移民不能提高环境人口容量,AB错误。科技发展水平越高,环境人口容量越大,加大科技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可提高环境人口容量,C正确。南疆中部地区为荒漠地区,不适合垦荒拓耕,D错误。‎ ‎【点睛】‎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影响人口容量的因素,解题的关键是从图中获取信息并调用相关知识进行解答.‎ 重男轻女指数是指希望生育男孩的母亲人数与希望生育女孩的母亲人数的比例,下表是联合国人口机构2006年公布的部分国家“重男轻女指数”。‎ 分析回答下列各题。‎ ‎7. 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的国家是(   )‎ A. 韩国、泰国、菲律宾 B. 菲律宾、泰国、尼泊尔 C. 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 D. 哥伦比亚、肯尼亚、委内瑞拉 ‎8. 地域文化对人口的影响是通过影响人们的生育意愿而表现出来的。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男性偏好”的传统与“稻米文化”密切相关 B. 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但重视子女的质量和注重自我发展 C. 发达国家受基督教的影响,没有性别偏好 D. “重男轻女指数”反映出发展中国家普遍渴望生育男孩 ‎【答案】7. C 8. A ‎【解析】‎ 考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民俗和经济对人口发展的影响。‎ ‎【7题详解】‎ 重男轻女指数受民族传统习俗和经济发展模式等因素影响,我国传统上是农业大国,受儒家学说影响深远,结合传统农业对劳动力的需求,所以我国民间一直就有重男轻女的习俗;表中巴基斯坦、尼泊尔、韩国的重男轻女指数都较高,说明他们的人口生育意愿与中国文化传统相似。故选C。‎ ‎【8题详解】‎ ‎“稻米文化”是指传统农业中的水稻种植业,因劳动强度大,对男性劳力的需求量大,逐渐演变为“男孩偏好”,并形成传统,A正确。中国的儒家文化有“男性偏好”的传统思想,重视的是子女忠、孝、节、义等传统道德,对于子女自我发展往往以“大逆不道”扼杀,B错误。基督教虽然没有性别偏好,但发达国家并不是都没有性别偏好,C错误;从表中可知发展中国家“重男轻女指数”并不是都高,菲律宾、委内瑞拉、哥伦比亚、肯尼亚就是例子,D错误。故选A。‎ ‎9.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是(   )‎ A. 商业用地 B. 住宅用地 C. 工业用地 D. 文化用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内部空间。‎ ‎【详解】在城市的各类土地利用中,一般城市住宅用地约占40%--60%,为城市中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低,学生只要掌握城市各类土地利用方式的基本分布特征即可判断,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落实。‎ ‎10.城市与乡村的主要区别是(    )‎ A. 乡村属于聚落,城市不属于聚落 B. 乡村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没有多大影响,而城市对经济的发展和人口分布有巨大的影响 C. 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活动和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 D. 乡村的区域差异不明显,城市的区域差异明显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一般将聚落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A错。乡村和城市都对地理环境和人类的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B错。乡村是以农业活动和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城市是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聚落,C对。乡村和城市都有区域差异, 相比较而言,城市的区域差异要小一些,D错。 ‎ ‎【考点定位】聚落及特征,区域差异 下图为太原市某区域一公共自行车租借服务点多日平均借车和还车数量统计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图示时间段内该服务点自行车数量增多的时间约有(   )‎ A. 3小时 B. 5小时 C. 7小时 D. 9小时 ‎12. 该服务点最可能位于太原的(   )‎ A. 风景区 B. 工业区 C. 住宅区 D. 仓储区 ‎【答案】11. B 12. A ‎【解析】‎ 试题分析:‎ ‎【11题详解】‎ 直接读图,该服务店在11—13时;16—19时换车数量多于借车数量即自行车数量增多。‎ ‎【12题详解】‎ 图示反映该地区的借车高峰主要在上午10时前后和下午14时前后,反映与游客的高峰期一致,故判断可能为风景区内。‎ 考点:本题考查城市功能活动及读图综合分析能力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学生只要认真读图,结合不同功能区内的人流数量变化分析即可。‎ ‎13.下列关于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城市化的含义是指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 B.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无关联性 C.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的差距不断缩小 D. 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差距加大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上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的历史过程,在城市化过程中,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文化教育水平、城乡居民的劳动方式、生活方式、的差距不断缩小。城市化不单是人口向城市集聚的过程,故A、D项错误,C为正确选项。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城市化水平与其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紧密相关,故B项错误。‎ 考点:城市化的概念、特点、影响 点评:该题难度中等,主要考查同学们对城市化概念、特点及影响的认知水平。‎ ‎14.以下关于当前世界城市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正以空前规模不断增长 B. 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增长速度超过发展中国家 C.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速度超过发达国家 D. 发展中国家城市化出现停滞状况,甚至出现“逆城市化”现象 ‎【答案】C ‎【解析】‎ 目前,发达国家城市化速度缓慢,甚至出现“逆城市化”,而发展中国家以空前的规模在不断增长。‎ 近年来,北京在一些人行道改造工程中,采用了质量很好的透水砖,这给城市带来诸多方面的环境效益。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5. 城市中以往多采用釉面砖、水泥等不透水的材质铺设地面,这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主要危害有( )‎ ‎①阻断了大气降水直接补充地下水的途径;‎ ‎②冬季雨雪天气极易使地面结冰,引起交通和出行困难;‎ ‎③影响了城市植被的生长;‎ ‎④降低了城市地面和空气的干燥程度。‎ A. ①②‎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③‎ ‎16. 除了铺设透水砖以外,下列哪些做法对改善合肥城市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 )‎ A. 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 B. 推广使用清洁能源 C. 扩大郊区发展花卉、蔬菜的生产规模 D. 在城市近郊区大力发展游泳业 ‎【答案】15. D 16. B ‎【解析】‎ 本题考查城市生态环境的影响及改善的措施。‎ ‎【15题详解】‎ ‎①③是对生态环境的危害,②是对社会环境(交通)的影响,④是对气候的影响,②④不属对生态环境影响。C正确。‎ ‎【16题详解】‎ 城市环境问题存在交通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可以减少大气污染,推广使用清洁能源对改善合肥城市生态环境有直接影响。提高水的重复利用率,可缓解合肥缺水状况,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扩大效区发展花卉、蔬菜的生产规模和在城市近郊区大力发展游泳业都可增加郊区人们的经济收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不属于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所以本题选择B选项。‎ 下图表示某市2003—2013年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情况。完成下列问题。‎ ‎17. 据图推测,2003-2013年该市 A. 退耕还林,林地面积持续增加 B. 围湖造田,水域面积不断减少 C. 水土流失,未利用地面积持续增加 D. 城市扩张,耕地面积不断减少 ‎18. 该市建设用地的变化可能导致 A. 地表径流下渗量增加 B. 居民平均通勤距离缩短 C. 城市“热岛”效应增强 D. 生物多样性增加 ‎【答案】17. D 18. C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该题认真分析图中各要素的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林地面积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A错误;水域面积也是先增后减,但是变化不大,而不是不断减少B错误;未利用地面积也是先增后减,而不是持续增加C错误;图中建设用地持续增加,耕地面积持续下降,说明城市化的过程占用大量耕地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故D正确。‎ ‎【18题详解】‎ 首先从上题分析或者从图中看出建设用地发生什么的变化,即面积持续增加,带来的影响应从城市化过程带来的影响角度分析。建设用地增加,使地表硬化,下渗量减少A错误;城市化过程使城市面积扩大,以及现代交通工具让住在较远处的人可以快捷地上班,居民平均通勤距离会变长B错误;建设用地增加,硬化地表,不透水地表面积所占比例增加,会增强城市热岛效应C正确;建设用地增加,会破坏地表,影响生物的栖息地,使生物多样性受损D错误。‎ 考点:考查城市化问题及带来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读图、析图能力以及知识的迁移能力。‎ ‎19. 城市群的竞争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群内城市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图3示意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产业链分工体系。完成下题。‎ ‎1.城市群中,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处于产业链中的位置是 ‎ ‎ A.①⑤ B.②④ C.③④ D.①③‎ ‎2.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其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 ‎ A.产品需求量大 B.交通便利 C.劳动力充足 D.土地租金低 ‎【答案】AD ‎【解析】‎ ‎【19题详解】‎ 中心城市的价值量高,图中①和⑤价值量高,属于中心城市的优势产业的位置。所以本题选择A选项。‎ ‎【20题详解】‎ 产业分工处于产业链上③位置的城市,主要从事一般零部件制造、产品的组装,一般来说,同一城市群劳动力状况差不多且劳动力可以流动,所以地价低就成了一个比较优势了。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完成下列各题。‎ ‎20. 2005年以来,安徽省城市化处于(   )‎ A. 初期阶段 B. 中期阶段 C. 后期阶段 D. 逆城市化阶段 ‎21.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 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 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 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 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答案】20. B 21. 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城市化的进程。‎ ‎【20题详解】‎ 读图可知,2005—2010年,安徽省的城镇人口比重大约由35%提高至43%,而就世界各国的城市化进程来看,城镇人口比重在30%—70%的阶段属于城市化的中期阶段,故选B。‎ ‎【21题详解】‎ 读图可知,第二产业就业比重提高的幅度较小,速度较慢,且1995—2000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略有下降,故排除选项A;1995年以来,第三产业就业比重一直超过第二产业,且比重在不断提高,导致第三产业的新增就业人口多于第二产业,故排除选项B;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将导致迁入安徽省城市的人口数量减少,不利于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故排除选项C;第一产业就业比重呈下降趋势,所能吸纳的劳动力不断减少,导致农村地区的大量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的第二、三产业转移,从而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使城市化水平提高,故选项D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22.读“甲、乙、丙、丁四地的近年人口统计图”。完成下题。‎ ‎ ‎ 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甲、丙、乙、丁 C. 丁、丙、乙、甲 D. 丁、乙、丙、甲 ‎【答案】B ‎【解析】‎ 从图中看甲年轻人比重大,塔形下宽上尖,增长趋势明显,自然增长率较高,对应传统型人口增长模式;乙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自然增长率为0;丙1~14岁比重较大,自然增长率大于0,丁出生率小于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为负值,自然增长率从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甲、丙、乙、丁,B正确。‎ ‎2011年10月16日为世界粮食日。读联合国粮农组织网站公布的“处于粮食危机之中的亚洲国家表”。完成下列小题。‎ 粮食危机类型 国家 粮食危机产生原因 粮食总产量严重缺口 伊拉克 冲突和动荡 大范围粮食获取困难 阿富汗 冲突和动荡 朝鲜 经济制约和a 局部严重粮食不安全 孟加拉国 a和台风 印度尼西亚 泥石流、a和地震 尼泊尔 市场渠道不畅、冲突和a 巴基斯坦 动荡和a 斯里兰卡 冲突 东帝汶 内部流离失所等 ‎23. 根据表格中相关国家的地理特征,推断字母a代表的自然原因可能是(   )‎ A. 世界油价上涨 B. 人口增长 C. 厄尔尼诺现象 D. 洪涝 ‎24. 关于表格中的国家描述,正确的是(   )‎ A. 表格中国家都位于南亚 B. 表格中的国家城市化水平高 C. 农业地域类型大多数为季风水田农业 D. 人口增长模式均为原始型 ‎【答案】23. D 24.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亚洲的自然状况和主要国家。‎ ‎【23题详解】‎ 注意自然原因的要求,A、B项错误;a 主要分布于朝鲜、孟加拉国、尼泊尔和巴基斯坦,都为季风气候区,由于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大,故旱涝灾害多发。D正确。‎ ‎【24题详解】‎ 表格中的朝鲜属于东亚,伊拉克、阿富汗等位于西亚,A错误;表格中的国家多为发展中国家,故城市化水平较低,B错误;表格中的国家主要位于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区,其农业地域类型为季风水田农业,C项正确;目前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特征: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高,故判断为传统型,D错误。‎ ‎【点睛】本题难度一般,学生只要能抓住表格资料提取有效信息,并能结合亚洲部分国家的人口、农业生产和城市发展等人文环境的基本概况分析即可。注意比较分析。‎ ‎20世纪90年代以来,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对我国人口数量及人口容量进行了预测,表中内容为一些学者的预测数据。读表回答下列各题。‎ ‎2050年人口数量 ‎14亿-15亿 依农业资源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 ‎15亿-16亿 依粮食生产能力最多供养的人口数量 ‎15.1亿或16.6亿 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 ‎8亿-9亿 ‎25. 表中反映的我国人口合理容量是(   )‎ A. 15亿-16亿 B. 15.1亿或16.6亿 C. 8亿-9亿 D. 14亿-15亿 ‎26. 下列选项中,不属于影响我国人口容量因素的是(   )‎ A. 自然资源的数量和质量 B. 地区开放程度 C. 科技水平和消费水平 D. 国家的人口政策 ‎【答案】25. C 26. D ‎【解析】‎ 试题分析:‎ ‎【25题详解】‎ 依农业资源或粮食生产能力最大供养的人口数量为环境人口容量;而合理人口容量即该地区的最适宜人口数。据表可知,我国依小康消费水平最适宜供养的人口数量为8亿到9亿,即人口合理容量为8亿到9亿。‎ ‎【26题详解】‎ 影响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的丰富、地区开放程度的高低、科技和消费水平的高低等,与国家的人口政策无关。‎ 考点:本题考查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的差异和主要的影响因素。‎ 点评: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学生只要能理解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基本概况和差异,并能结合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主要因素分析即可,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应加强对课本的基础知识的落实。‎ 下图是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和人口消耗的资源量关系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7. 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最可能是因为(   )‎ A. 人口减少 B. 科技进步 C. 劳动力增加 D. 政策改变 ‎28. 甲处最可能出现的现象是(   )‎ A. 人们生活质量提高 B. 人口老龄化严重 C. 生态环境恶化 D. 环境质量提高 ‎【答案】27. B 28.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环境人口容量,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资源、科技发展水平、人的生活文化消费水平等,与资源、、科技水平、对外开放程度正相关,与人的生活文化消费水平呈负相关。‎ ‎【27题详解】‎ 代表环境正常提供的资源量的折线在B点之后明显增加,说明环境提供的资源量迅速增加,人口减少 ,生产力降低,环境提供的资源量减少,A错;科技进步,生产力提高, 环境提供的资源量迅速增大,B正确; 劳动力增加 ,环境提供的资源量增大 ,但是不会很快,C错; 政策改变影响比较小,D错。‎ ‎【28题详解】‎ 甲处人口消费资源量大于环境正常提供资源量,人们生活质量降低,A错;看不出人口老龄化严重,B错;超出环境承载能力,生态环境恶化 ,C对; 环境质量下降,D错。‎ 半城市化地区是指已经初步具备城市的某些特点和功能、但尚未被划为城市的地区,在中国主要指城乡接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9. 半城市化形成的最主要原因是(   )‎ A. 郊区大力发展农业 B. 外来资本的投入 C. 乡村工业化 D. 政府规划 ‎30. 为促进半城市化地区的发展,下列做法不合理的是(   )‎ A. 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 B. 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 C. 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 D.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 ‎【答案】29. C 30.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化,一般来说,工业化推动城市化,加快乡镇企业的发展,提高乡镇地区的文化水平,可以促进中小城市的发展。‎ ‎【29题详解】‎ 郊区大力发展农业不是城市化,A错;主要是当地的乡镇, 外来资本的投入很少,B错; 当地的自身乡村工业化可以带动城市化,C对;多数是自发形成的,非 政府规划形成,D错。‎ ‎【30题详解】‎ 半城市化主要集中在乡镇,加快中小城镇的产业发展,缩小地区差距可行; 加大对半城市化地区文化教育、社会保障等的投入,也可以促进其城市化发展; 加大对中心城市的投入,提高中心城市的吸引力,对城乡结合部、小镇、乡和非农产业发达的村影响不大; 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实现劳动力的均衡分配,也可以促进乡镇城市化发展,选择C。‎ 下图示意在城市发展的不同阶段城市化与工业化的相关关系。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31. 在城市发展的不同时期,城市化和工业化关系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前期,工业化速度滞后于城市化速度,工业化对城市化没有推动作用 B. 中期,工业化水平高于城市化水平,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要推动力 C. 后期,工业化速度滞后于城市化速度,必然导致虚假城市化现象 D. 在城市化前期和后期,工业化对城市化具有阻碍作用,中期反之 ‎32. 后期,推动城市化发展的直接动力主要是(   )‎ A. 农业 B. 工业 C. 第三产业 D. 采矿业 ‎【答案】31. B 32. C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区域城市化和工业化的相关知识。‎ ‎【31题详解】‎ 图示前期,当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均处于较低水平,在此期间,当地的第一产业比重较大,处于主体地位,工业化对城市化的促进作用小,工业化对城市化并不是没有推动作用,AD 错误;图示中期,当地的城市化和工业化水平均快速增长,属于工业化促进城市化,城市化带动工业化阶段,此期间,第二产业比重占三大产业的主体地位,B正确;后期,工业化速度滞后于城市化速度,服务业成为城市化的主要动力,不会出现虚假城市化现象,C错误。‎ ‎【32题详解】‎ 图示后期,城市化水平维持较高水平且呈继续增长态势,而工业化趋势呈明显下降趋势,表明该阶段第二产业比重下降迅速,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故推动此期间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主要动力为城市第三产业的发展,本题选择C选项 广州提出,到2020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1500万以内,应该说,这“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33. 关于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是指广州市的环境人口容量 B. 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成正比 C. 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成反比 D. 是一个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 ‎34. 针对人口合理容量的要求,广州市应采取的发展战略是(   )‎ A. 大量调入资源,提高居民消费水平 B.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 C. 广泛接纳移民,缓解劳动力的短缺 D. 扩大区域开放,承接污染工业转移 ‎【答案】33. A 34. B ‎【解析】‎ ‎【33题详解】‎ ‎“1500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人口合理容量,A正确;它与资源数量、科技发展水平及对外开放程度呈正相关,与人口文化和生活消费水平呈负相关,BC错误。由于在不同时期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具有不确定性,是一个理想的、难以确定精确数值的“虚数”,但该指标数值是确定的,因此答案选A。‎ ‎【34题详解】‎ 大量调入资源,提高居民消费水平,一方面会产生大量的环境污染,另一方面违背了可持续的公平性原则,A错误; 提高人口素质,加强科技创新能力,能够使多数人有追求高水平生活质量的权利,B正确;广泛接纳移民,会使广州的人口、资源、环境问题更加突出,C错误;扩大区域开放,承接污染工业转移会加剧该区域的环境污染,D错误。故答案选B项。‎ 二、综合读图题 ‎35.下图表示两类不同经济发展水平国家的人口年龄构成,读图回答有关问题。‎ ‎(1)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说,A表示________国家,B表示________国家。‎ ‎(2)A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B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________。‎ ‎(3)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来看,A类国家主要是迁________地,B类国家主要是迁________地。‎ ‎(4)A类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容易产生的社会问题是:________,________。B类国家面对其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________。‎ ‎【答案】(1)发达、发展中 ‎(2)现代/“三低”模式、 传统/“高低高”模式或过渡模式 ‎(3)入、出 ‎(4)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费用高,老年人生活孤单,国防兵源不足 实行计划生育 ‎【解析】‎ 整体分析:A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示发达国家,B老龄人口比重小,表示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甚至出现负增长,劳动力不足,人口迁入为主。发展中国家,劳动力充足,人口迁出为主。‎ ‎1. 按照经济发展水平来说,A人口老龄化突出,表示发达国家,B表示发展中国家。 ‎ ‎2. A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现代或“三低”模式。B类国家的人口增长模式是传统型、“高低高”模式、过渡模式 ‎3. 从二战后国际人口迁移来看,A类国家主要是人口迁入地,B类国家主要是人口迁出地。 ‎ ‎4. A类国家人口年龄构成容易产生的社会问题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不足,社会养老费用高,老年人生活孤单,国防兵源不足等。B类国家面对其人口问题,应采取的人口政策是实行计划生育。‎ ‎36.图甲是某城市及郊区近地面年平均气温分布图, 图乙为该城市城区和郊区气流运动简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现象被称为 ,该现象对城市大气质量的影响是 。‎ ‎(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 。‎ ‎(3)中A和B气压值高的是 。‎ ‎(4)试分析在城郊之间建设绿地的意义?‎ ‎(5)如果某天该城市的烟囱中的烟都不向上飘,则可能是出现了 现象,此时图示环流(图乙)会消失,对城市大气环境的影响有哪些?‎ ‎【答案】(1)城市热岛效应 有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 ‎(2)空气对流上升运动强烈,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A ‎(4)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从调节大气温度、湿度方面回答也可)‎ ‎(5)逆温 不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进而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城市热岛效应 ‎【详解】(1)图中城市气温高于郊区,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气温高,气流上升,,有利于低空污染空气的扩散。‎ ‎(2)城市上空多云和多雾的原因是城市气温高于郊区,盛行上升气流,凝结核多,水汽容易凝结。‎ ‎(3)图中A位于郊区近地面,B位于郊区高空,近地面气压高于高空,A地气压高于B地。‎ ‎(4)城市与郊区之间存在热力环流,近地面风郊区吹向城市,城郊建绿化带能净化流向市内的空气,改善城市的大气质量。‎ ‎(5)城市的烟囱中的烟都向下飘,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进而加重城市的大气污染,可能是出现了逆温现象。‎ ‎【点睛】市区与郊区之间的热力环流 ‎(1)成因分析——“城市热岛”形成是突破口。‎ ‎ ‎ ‎(2)影响与应用:‎ 一般将绿化带布置在气流下沉处以及下沉距离以内,而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置在下沉距离之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