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苏省扬州市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大桥高级中学2019~2020学年第一学期高一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一、选择题(本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读下图,回答题。 1. 图中的天体M可能是 A. 月球或水星 B. 水星或金星 C. 金星或木星 D. 火星或土星 2. 图中体现出了多少级天体系统 A. 1级 B. 2级 C. 3级 D. 4级 3.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 ①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 ②没有坚硬的地表 ③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④体积和质量很小 A. ①③ B. ①②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1. B 2. B 3. A 【解析】 试题分析: 【1题详解】 天体M位于太阳和地球之间,依据八大行星距太阳的远近关系可以判断,可能是水星或金星。正确答案选B。 【2题详解】 图中体现出了2级天体系统,为太阳系和地月系。正确答案选B。 【3题详解】 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是没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和水、距日较近,表面温度较高。正确答案选A。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 形成生命条件的原因 宇宙环境 太阳光照稳定 太阳从诞生至今没有明显的变化 安全的宇宙环境 地球附近的大、小行星绕日公转具有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的特征,它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自身条件 日、地距离适中 使得地面有适宜的温度,水以液态存在。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形成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自转周期适中, 使地球表面温度的日、年变化都较小,适合生物生长 考点:主要考查了八大行星距日远近关系、天体系统、与地球相比,天体M没有生命存在的根本原因。 点评:本题难度较小。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的宇宙环境。 2016年9月25日,有着“超级天眼”之称的全球最大球面射电望远镜在贵州平塘的喀斯特洼坑大窝凼中落成启用(如下图)。“天眼”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对探索地外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该望远镜可探测到的最高级别天体系统为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河外星系 D. 总星系 5. 科学家们致力于在宇宙中寻找与地球相似的天体,有着适合生命存在的条件,如 ①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②有固体表面 ③有昼夜更替现象 ④距恒星较近,表面温度较高 ⑤有液态水 A. ①③ B. ②④ C. ④⑤ D. ①⑤ 【答案】4. D 5. D 【解析】 【4题详解】 根据材料“天眼的探测范围可到达目前人类可知的宇宙边缘”,因此可探测的最高级别的天体系统为总星系,D正确。故选D。 【5题详解】 本题考查生命存在的条件。需要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需要有液态水,D正确;不但要有昼夜交替,且昼夜交替的周期不能过长,否则会导致昼夜温差过大,不适合生物的生存,③错;距离恒星的距离适中,表面温度适宜,有利于生命的繁衍,④错,排除ABC。故选D。 2014年10月28日,出现了11年来最大的太阳黑子,网民称清晰可见。下面图甲为1940年~2000年地磁活动年均值图,图乙为太阳黑子年均数量图。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6. 图中信息最能直接反映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是 A. 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 B. 在南北极形成极光 C. 产生“磁暴” D. 诱发自然灾害 7.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太阳活动的平均周期为10年 B. 能直接扰乱地磁场的是太阳风 C. 地球上的地震是由黑子诱发的 D. 太阳表面黑色的部分是环形山 8. 下列行业受太阳风暴影响最大的是 A 通信 B. 棉纺织业 C. 钢铁工业 D. 石油化工 9. 下列现象的产生可能与太阳活动有关的是 ①两极地区出现极昼和极夜现象 ②农历不同日期看到的月相变化 ③航行过程中指南针突然失灵 ④某地降水量的多少发生有规律地变化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6. C 7. B 8. A 9. B 【解析】 【6题详解】 注意需要选择图中能直接反应的选项。图中表明地磁活动的变化与太阳黑子数量的变化关系较大,根据已学的地理知识,太阳活动强烈年份,太阳大气层抛出的大量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产生磁暴现象,C正确;其他选项与图中反映的信息无关,ABD错误。故选C。 【7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周期约为11年,A错;直接扰乱地球磁场的是太阳风,B正确;地球上的某些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涝、干旱等)与太阳活动有一定的相关性,但不能表明地球上的地震是由黑子诱发,C错;太阳表面黑色的部分为太阳黑子,D错。故选B。 【8题详解】 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干扰地球的电离层,从而影响地球上无线短波通讯,通信行业受到的影响最大,A正确;BCD选项均属于工业生产,受太阳活动的影响较小。故选A。 【9题详解】 两极地区的极昼极夜是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以及地球在公转中地轴的指向不变两者共同影响导致的,①错;月相变化是由于不同时间地球、月球、太阳三者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不同导致的,②错;太阳活动导致地球出现“磁暴”现象,从而使航行中的船只指南针突然失灵,③正确;太阳活动与地球上某地降水量的变化有一定的相关性,④正确。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太阳活动发射的电磁波会干扰地球的电离层,影响无线短波通讯;抛出的高能带电粒子干扰地球磁场,使地球出现“磁暴”现象;同时,高能带电粒子冲进两极地区,与那里的高空稀薄大气相互碰撞,还会出现极光。 下图为“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关于图中各圈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生物圈 B. 地球内部圈层由E、F、G三部分组成,其中G为地核 C. E、F合为岩石圈 D. 各圈层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了自然环境 11. 不属于地球外部圈层的是 A. 水圈 B. 生物圈 C. 地壳 D. 大气圈 12. 关于地球各圈层的叙述错误的是 A. 水圈是一个连续又不规则的圈层 B. 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小的圈层 C. 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 D. 生物圈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 【答案】10. D 11. C 12.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的相关知识。 【10题详解】 地球外部圈层由A、B、C三部分组成,其中C为水圈,故A错误;E为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 D为地壳,F为地幔,G为地核,地球内部圈层由D、E、F、G组成,故B错误;岩石圈应该为D和E,故C错误;地球各个圈层并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形成了自然环境,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故D正确。 【1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故不属于外部圈层的是地壳,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 【1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圈是一个连续但不规则的圈层,故A不符合题意;岩石圈由上地幔顶部和地壳组成,软流层以上为岩石圈,故C不符合题意;生物圈是渗透在其他圈层之中,是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故D不符合题意;大气圈是地球外部圈层中厚度最大的圈层,故B符合题意。 【点睛】地球内部圈层分为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面为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面为古登堡界面,在地幔的上顶部有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软流层以上的地幔和地壳构成了岩石圈。地球的外部圈层分为大气圈、生物圈、水圈。 2015年当地时间1月8日下午5时,位于墨西哥西部的科利马火山再次喷发,火山灰烟柱高达2000米。 读地球圈层结构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3. 地球内部圈层划分的依据是 A. 地震波速度的变化 B. 温度的垂直变化 C. 内部压力的变化 D. 物质密度的变化 14. 火山喷发的物质来源于( ) A. 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 B. 地壳上部 C. 下地幔 D. 地核 15. 地壳是地球表面一层薄薄的由岩石组成的坚硬外壳。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大陆地壳较薄,大洋地壳较厚 B. 地壳是由岩石圈组成的 C. 图中①②③④合为岩石圈 D. 图中④为软流层 【答案】13. A 14. A 15.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相关知识。 【13题详解】 人类可以利用地震波在通过不同介质时传播特征不同进行地球内部结构的划分,由图可知地深2900千米处为古登堡界面,33千米深处为莫霍面,划分地壳、地幔、地核,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14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火山喷发的物质为岩浆,岩浆发源于上地幔顶部的软流层,故A正确,B、C、D不符合题意。 【15题详解】 大陆地壳较厚、大洋地壳较薄,故A错误;地壳是由岩石组成的,岩石圈包括地壳及软流层顶部,故B错误;①②组合为岩石圈,故C错误;图中④位于地下深度为80-400千米,处于上地幔的顶部,为软流层,故D正确。 2017年8月8日,在我国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发生7.0级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完成下面小题。 16. 此次地震的震源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内核 D. 外核 17. 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颠簸,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答案】16. A 17. D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圈层结构和地震波的传播。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的相关知识。地壳的平均厚度为17千米,厚薄不一,陆壳较厚,平均厚度约为33千米,洋壳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此次地震震源深度20千米,同时位于陆壳处,说明此次四川阿坝州九寨沟县地震的震源位于地壳。故A项正确。地幔位于莫霍界面之下,即地面以下33千米之下,地核位于地面以下2900千米以下,分为内核和外核。故B项、C项、D项均错误。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A。 【17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的相关知识。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纵波传播速度较横波快,一般纵波传到地表和横波传到地表间隔约12秒。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只有当横波传到地表时,建筑物才会大量倒塌,这也是造成人员伤亡最严重的时期。据此判断 “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本题正确答案为D。 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从数量上看,①>②原因是 A. ②大部分被地面吸收 B. ②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C. ①大部分被大气吸收 D. 大气对①具有削弱作用 19. 阴天夜晚比晴天夜晚气温高,是因为 A. ①减弱 B. ④增强 C. ③增强 D. ②增强 20. 淮安市郊区农民在冬季用塑料大棚种植蔬菜,用塑料大棚的主要目的是 A. 增强太阳辐射,提高夜间的温度 B. 阻止太阳辐射,防止夜间温度过低 C. 减少地面辐射的损失,提高大棚内部的温度 D. 削弱地面辐射,减少作物水分蒸腾 【答案】18. D 19. B 20. C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①是太阳辐射,大于②主要是②要透过大气层,大气对太阳辐射具有削弱作用,①太阳辐射很少一部分被大气吸收,C错误D正确。②进入地面的太阳辐射大部分被地面吸收升温,B错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和①>②没有关系,A错误。 19题详解】 图示①表示太阳辐射,②表示被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③地面辐射,④大气逆辐射。阴天夜晚大气保温作用比晴天夜晚强,气温较高,是因为阴天云层厚,大气逆辐射作用更强,④增强,故选B。 【20题详解】 淮安冬季采用塑料大棚种植,主要是采用大棚的保温作用,防止蔬菜遭遇冻害。塑料大棚无法增强太阳辐射,达到大气层上界的太阳辐射与人类活动无关,A错误。太阳辐射能透过塑料大棚进入棚内,B错误。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升温,向外辐射能量形成地面辐射,地面长波辐射无法穿过塑料进入宇宙空间,所以塑料减少了地面辐射损失,提高了棚内温度,C正确。地面辐射的强弱受塑料大棚影响较小,D错误。 【点睛】大气保温作用原理应用 (1)温室气体大量排放带来全球气温升高。 →→→→ (2)分析农业实践中的一些现象: ①我国北方地区利用温室大棚生产反季节蔬菜。 ②深秋农民利用燃烧秸秆制造烟雾预防霜冻。 ③华北地区早春农民利用地膜覆盖进行农作物种植。 ④干旱半干旱地区果园中铺沙或鹅卵石,不但能防止土壤水分蒸发,还能增加昼夜温差,有利于水果的糖分积累等。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一种形式,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21. 大气运动的最简单形式是: A. 大气的旋涡运动 B. 热力环流 C. 大气垂直运动 D. 大气水平运动 22. 关于左图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a处气流上升 ②b处气流下沉 ③乙处高空为高压 ④甲处近地面为低压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3. 右图所示的海陆热力环流现象通常出现在: A. 白天 B. 夜间 C. 夏季 D. 秋季 【答案】21. B 22. D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基本、最简单的运动形式,大气的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共同构成热力环流,B正确,CD错误。大气的漩涡运动,多数形成热带气旋或龙卷风,是大气运动的较复杂的形式,A错误。 【22题详解】 根据图示得知,甲处等压面向下凹,为低压,乙处和丙处等压面向上凸起,为高压。甲处气流上升,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相对高压,④正确。乙处和丙处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压,高空形成相对低压,③错误。ab气流垂直下沉,①错误②正确,故选D。 【23题详解】 图示海洋气流垂直上升,陆地气流下沉,说明此时陆地比海洋降温快,气流收缩下沉形成高气压。从昼夜看,此时为夜间,陆地降温快,气流下沉,B正确。从季节看,陆地气流收缩下沉,说明陆地气温较海洋低,为冬季,CD错误。 【点睛】热力环流示意图的判读方法: (1)判断空气流动方向。首先,确定地面“冷”“热”;再画垂直气流,地面“冷”则空气下沉,“热”则空气上升;最后,顺垂直气流方向画出水平气流方向。 (2)判断气压高低。地面“冷”或空气下沉为高压,“热”或空气上升为低压。高空与对应的近地面气压高、低相反。 (3)判断气温高低。热力环流中,在地面气压高则“冷”,气压低则“热”。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若此图为热力环流侧视图,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 温度:a>b>c>d B. 气压:d>a>b>c C. 引起该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D. 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25. 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③处为绿地,则通过此环流对城市空气起到的作用是 A. 净化、增温 B. 净化、增湿 C. 降温、减湿 D. 减湿、减温 【答案】24. D 25. B 【解析】 本题考查热力环流的过程及应用。 【24题详解】 该图是热力环流侧视图,由图可知,a处气流因冷空气收缩下降,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高空形成低气压;b处气流因热空气膨胀上升,近地面形成低气压,高空形成高气压。同一水平面上,气压高的温度低。近地面无论是气压还是温度,都要比高空大。气温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所以,温度:b>a>c>d,故A错误;气压随着海拔高度的增高而降低,同一水平面上,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故气压a>b>c>d,故B 错误;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地表受热不均。故C错误;热力环流是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故D正确。 【25题详解】 若此图为城郊环流侧视图,近地面大气由郊区吹向城市,③处为绿地,位于热力环流范围内,所以,通过此环流,大气经过绿地流向城市,增加空气湿度,对城市空气起到净化的作用,故B正确;绿地对城市起到降温的作用,故A错误;.绿地对城市起到增湿的作用,故C、D错误。 下图为“实际大气中的风向成因示意图”,a-g为等压线,箭头①与等压线垂直。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当风速稳定后,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等压线数值 a>b>c B. ③是地转偏向力 C. 此风形成于南半球 D. 该风形成于高空 27. 关于大气水平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直接原因 B.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C.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使风向与等压线平行 D. 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均影响风速 【答案】26. B 27. A 【解析】 本题考查风受力分析的相关知识。 【26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所以图中①为水平气压梯度力,故气压值a最小,A 错误;对于风向而言,近地面的风,会同时受到三个力的影响,一是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从高压指向低压;二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南半球向左,图中③为地转偏向力,且位于北半球,故B正确,C错误;三是摩擦力,图中④为摩擦力;这三者合成的力的作用下,就形成了近地面的风,最终与等压线斜交,故②为近地面风向,不是高空的风,故D错误。 【27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是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直接原因,故A正确;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共同作用,使风向与等压线斜交,故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使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故C错误;气压梯度力影响风速,地转偏向力不影响风速,故D错误。 下图是在我国某地区拍摄的一幅景观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形成该地貌的外力作用是 A. 流水侵蚀 B. 流水堆积 C. 风力侵蚀 D. 风力堆积 29. 该地貌主要分布于我国 A. 东南丘陵 B. 华北平原 C. 塔里木盆地 D. 黄土高原 【答案】28. D 29. C 【解析】 【28题详解】 读图,该地貌为新月形沙丘,属于风力堆积地貌,D正确,ABC错。故选D。 【29题详解】 新月形沙丘主要分布在我国干旱地区,C正确;东南丘陵属于湿润地区,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地区,ABD错误。故选C。 某学校地理兴趣小组做了如下实验:取用相同规格的玻璃箱,甲底部放一层土,中午同时把两个玻璃箱放在日光下,十五分钟后,同时测玻璃箱里的气温,结果发现底部放土的比没有放土的足足高了3℃。 回答下面小题。 30. 该实验主要目的是测试 A. 大气的温室效应 B. 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 C.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的时刻 D. 大气的运动 31. 甲箱温度计示数比乙箱温度计示数高的原因是 A. 光线存在差异 B. 地面辐射强弱差异 C. 大气吸热强弱差异 D. 大气放热强弱差异 【答案】30. B 31. B 【解析】 【30题详解】 玻璃箱底部放置土以后,土层吸收太阳辐射能力增强使得土层温度升高,从而地面辐射能力增强,玻璃箱中的空气大量吸收地面辐射,气温升高,由此得知,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B正确;温室效应是大气中温室气体的含量增加使得大气的保温作用增强,ACD均与该实验的测量目的关系不大。故选B。 【31题详解】 根据小题1得知,甲箱气温比乙箱高的原因在于地面辐射的差异,B正确;两箱光线不存在差异,A错;两箱大气成分相同,吸热能力相同,只是两箱中地面辐射不同,因此吸热的多少存在差异,C错;实验与大气放热关系不大,D错。故选B。 初冬时节,北方的很多城市道路两侧的树木都被刷上白漆,就像穿了“白裙”,树木涂白是指用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将树干涂成白色,一般涂刷至距地面1.1~1.5米的高度。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2. 城市绿化部门给城区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 ) A. 防治牲畜啃食,保护树木 B. 增加营养,提高抵抗力 C. 杀菌、杀虫,防冻害 D. 防止火灾的发生 33. 树木涂白后( ) A. 夜晚树干散热量增加 B. 白天树干吸热量减少 C. 夜晚树干吸热量增加 D. 树干的昼夜温差增大 【答案】32. C 33. B 【解析】 城市绿化部门给城区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杀菌、杀虫,防冻害。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没有营养,不能防止火灾的发生。树木涂白后,反射阳光性能增强,白天树干吸热量减少。 【32题详解】 城市绿化部门给城区行道树穿“白裙”的主要目的是杀菌、杀虫,防冻害,C对。城市禁止牲畜养殖,没有牲畜啃食树木,A错。涂白剂主要成分是生石灰和硫磺等,没有营养,不能防止火灾的发生,B、D错。 【33题详解】 树木涂白后,反射阳光性能增强,白天树干吸热量减少,B对。树干温度较低,夜晚树干散热量减少,A、C错。树干的昼夜温差减小,减少树干冻裂,D错。 地球上的水圈是一个永不停息的动态系统,地球表面各种形式的水体是不断相互转化的,下图为“我国南方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34. 监测显示,近年来,该流域蒸腾作用明显减弱,导致的直接后果是: A. 流域内降水明显增加 B. 流域内地表径流增加 C. 流域内粮食产量减少 D. 流域内水汽蒸发减少 35. 若要进一步稳定该流域的径流量,应采取的措施 A. 人工降雨 B. 围湖造田 C. 开发地下水 D. 封山育林 【答案】34. B 35. D 【解析】 试题分析: 【34题详解】 植物具有蒸腾作用,蒸腾作用显著减弱时说明植被明显减少,该区域空气中水汽量减少导致降水减少,A错。植被减少,下渗量减少地下径流减少,D错。降水减少蒸发量减少,C错。植被涵养水源能力下降,地表径流增加,B正确。 【35题详解】 森林具有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功能,封山育林和退耕还林都可增加该流域降水量和下渗量,增加水资源的丰富程度。水库被称为人工湖泊,对河流径流有调节作用,也可增加下渗量,修建小型水库也可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修建梯田主要改造的是地形条件,对增加水资源作用不明显。 【考点定位】该题考查水循环环节及影响。 【名师点睛】本组题以“我国南方某低山丘陵区某小流域水循环示意图”为载体,考查人类活动可能对水循环产生的影响,试题要求考生了解人类活动对水循环施加影响的主要环节及其影响,难度属于中档题目。能够使植物的蒸腾作用显著减弱的人类某种活动多半是对森林植被的破坏,其直接结果就是使区域内的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地表水下渗的机率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出现洪灾的机率增大。若要进一步增加该流域水资源的丰富程度可以通过封山育林、退耕还林增加区域的植被数量,增加区域的涵养水源的能力,同时也可以通过修建小型水库不仅可以增加拦蓄地表径流的能力,还可以增加大气中的水汽含量,改变局部的气候条件。 36.从河水补给角度看,“黄河之水天上来”可理解为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是( ) A. 大气降水 B. 地下水 C. 湖泊水 D. 冰雪融水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天上来”说明水源来自于天空,即大气降水是黄河的主要补给水源。 考点:河流补给来源 37. 关于自然灾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 B. 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 C. 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 D. 自然灾害不会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自然灾害是发生在地球表层系统中,能造成人们生命和财产损失的自然事件,A正确。人类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自然灾害发生的频率、影响范围和危害程度,B正确。自然灾害不仅造成直接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而且还会带来各种间接损失,C正确。自然灾害能够影响社会稳定和持续发展,D不正确,选D。 考点:自然灾害的概念,危害,人类活动对灾害的影响。 38.一般来说,对洪涝灾害的发生影响最大的因素是 A. 地形 B. 气候 C. 植被 D. 土壤 【答案】B 【解析】 【详解】洪涝灾害多发生在降水较多且年降水集中的地区,对洪涝灾害影响最大的因素为气候,B正确;其他选项不是影响最大的因素。故选B。 39.下列属于防洪工作的工程措施是 A. 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 B. 洪泛区土地管理 C. 实行防洪保险 D. 修建分洪区 【答案】D 【解析】 【详解】防洪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建立洪水预报警报系统。洪泛区土地管理 以及实行防洪保险,属于非工程措施,ABC正确,修建分洪区属于工程措施,D正确。故答案选D项。 40.冬半年影响我国的寒潮天气,主要危害有 A. 特大暴雨,洪水泛滥 B. 干热风使粮食减产 C. 特大风暴潮 D. 霜冻、冰冻等冻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寒潮在短时间内给我国带来大幅度的降温,导致霜冻、冰冻等冻害加剧,D正确;寒潮的本质是北方冷空气入侵,不会导致特大暴雨,AB错;特大风暴潮往往是超强台风带来的危害,C错。故选D。 【点睛】注意:寒潮有严格的定义,我国规定,当一次冷空气入侵,使得气温在24小时内下降10℃以上,最低气温降至5℃以下时,可以发布寒潮预警。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空2分,共40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的相应位置上)。 41.读“热力环流形成示意图”,S为近地面,回答下面小题。 (1)根据热力环流形成的原理,上图中H处温度相对较________,近地面形成________气压。 (2)G、H两处可能形成降水的是________处。 (3)形成热力环流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形成大气水平运动----风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 (4)若上图表示城郊之间的热力环流,G、H中则表示城市的是________点。 【答案】 (1). 高 (2). 低 (3). H (4). 地面冷热不均 (5). 水平气压梯度力 (6). H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以及运用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读图,H处空气上升,近地面温度相对较高,在近地面形成低压(相对于同一海拔高度而言)。 (2)H处空气上升,若上升空气水汽含量较大,随着空气的上升,气温降低,利于水汽凝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能形成降雨;G处空气下沉,由于海拔越低,气温越高,因此空气下沉不利于水汽凝结,G处往往是晴朗天气。 (3)热力环流形成的根本原因在于地面的受热不均;风的直接原因是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 (4)城市由于人为废热的排放,气温较郊区高,因此G、H两地表示城市的为H。 【点睛】热力环流形成过程:①地面受热不均,导致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②近地面气温出现差异,导致空气的垂直运动,热空气膨胀上升,冷空气收缩下沉;③同一水平面出现高低气压差异;④空气的水平运动,在同一水平面,空气由高压流向低压,最终形成热力环流。 42.读“水循环”示意图,依次回答下面小题。 (1)写出水循环的环节C________,B________,F________。 (2)地球全部的水储量中,淡水仅占2.526%,而且绝大部分又以________的形式存在于的形式存在两极和高山地区。 (3)我国的南水北调工程与________环节(填字母)关系密切。 (4)"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从水循环角度分析,这反映出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_循环。 (5)随着城市地表的植被覆盖率减少,城市中G变________(填“多”或“少”)。 【答案】 (1). 水汽输送 (2). 降水 (3). 地表径流 (4). 冰川 (5). F (6). 海陆间 (7). 少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水循环的相关知识。考查内容基础,需要加强对课本基础知识的理解与记忆。 【详解】(1)根据已学地理知识可知,图中C为水汽输送,B为降水,F为地表径流。 (2)地球上的淡水储量中,冰川占有绝大部分,主要存在于高山地区和两极地区。 (3)南水北调主要影响的是地表径流,与F环节关系密切。 (4)“百川归大海,何日复西归”,地表径流(川)流入大海,何时又再回去呢(能通过水汽输送的方式西归),反映的是海陆间循环。 (5)G为地下径流,随着城市地表植被覆盖率的减少,导致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当然下渗减少,也有地面硬化的影响)。 4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2012年7月21日,北京遭遇了61年一遇的特大暴雨,短时间内降水量达164毫米,造成严重城市内涝及较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下面甲图为不同地表降雨损失量随时间变化图(降雨损失包括植物截留、下渗、填洼与蒸发等),乙图为北京市地形略图。 (1)在图示降雨时间内,降雨损失量最大的是________,最小的是________。 (2)根据材料信息,分析北京出现严重城市内涝的自然原因。________、________。 (3)为减少城市内涝的发生,北京市可以采取哪些有效措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草地 (2). 新沥青路面 (3). 降水量大,降水过于集中; (4). 地势低平,排水不畅;三面环山的地形,形成大规模的洪水汇集。 (5). 建立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系统 (6). 加强城市绿化,推广使用渗水砖,增加地表水的下渗;加强城市排水系统等基础设施的建设 (7). 加强政府在灾害面前的管理和应急能力;加强民众防灾减灾意识的培养。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城市内涝的原因以及治理措施等相关知识。考查内容较为基础,一方面需要加强对课本相关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需要对该类问题的原因和相关措施加以归纳总结,并加以记忆。 【详解】(1)读图,相同的时间内,草地的降水损失量最大,新沥青路面降水损失量最小。 (2)注意关键词“自然原因”。根据材料“短时间内降水量达164毫米”可知,降水量大且降水过于集中;读乙图,北京三面环山,地表径流容易汇集,且北京地势低平,排水不畅。 (3)对于城市内涝的治理,首先,应健全气象灾害预报预警机制,加强灾害的监测能力;其次,采用透水性能较好的渗水砖,加强地表水的下渗能力,同时完善城市排水系统,加强排水能力;再次,增加城市植被覆盖率,增加水域面积(如湖泊、池塘等),建设海绵型城市,增加绿地和水域对地表径流的调蓄能力;最后,加强政府在灾害面前的管理能力和应急能力,提高民众防灾减灾的意识。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