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内蒙古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内蒙古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解析版)

内蒙古包钢第一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 第I卷(选择题)‎ 为了研究山谷风环流中的湖泊效应,地理学者对我国某湖泊T时刻的气温进行了监测并沿25.6°N绘制了湖泊上空的等温面示意图(如下图,单位:℃)。同时,该学者运用相关模型对湖泊周围的气温和气流进行了去湖(湖水干涸)模拟,结果表明去湖之后的山谷风环流与实际情况有明显差异。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数据表明,T时刻是( )‎ A. 夏季的正午前后 B. 夏季的子夜前后 C. 冬季的正午前后 D. 冬季的子夜前后 ‎2. T时刻湖泊西岸近地面的盛行风是( )‎ A. 西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东北风 ‎3. 与T时刻的实际情况相比,去湖模拟中,湖泊西岸( )‎ A.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增强 B. 风向基本不变,风力减弱 C.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增强 D. 风向改变明显,风力减弱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的有关知识,只要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即可正确作答,难度一般。‎ ‎【1题详解】‎ 读图可知,根据湖面上等温线的凸出方向,说明湖泊的气温较同高度山坡的温度高,是由于夜晚山坡岩石降温速度较快所致,再根据图中数值判断,气温在0°以上,较低,为冬季气 温状况,所以此时为冬季子夜前后的气温曲线,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湖泊面上的气温较东西两岸高,形成低压,而东西气温低,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湖面,在地偏力影响下,形成西北风,故选C。‎ ‎【3题详解】‎ 去湖以后,由于湖泊与湖岸之间的热力差异变小,所以风力减弱,而风向基本不会发生改变,故选B。‎ 一架飞机从甲地(60°N,100°W)起飞,沿最近航线匀速飞行8小时抵达乙地(60°N,80°E)。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4. 飞机飞行航线(  )‎ A. 一直不变 B. 先向东北后向东南 C. 先向西北后向西南 D. 先向正北后向正南 ‎5. 这架飞机若以同样的速度,沿60°N纬线飞行,抵达乙地大约需要(  )‎ A. 8小时 B. 12小时 C. 16小时 D. 20小时 ‎【答案】4. D 5. B ‎【解析】‎ ‎【4题详解】‎ 地球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应是过这两点的地球大圆上被这两点分成的劣弧长,因为甲、乙两点位于相对的两条经线上,因此过这两点的大圆在一个经线圈上,又因为这两点均在北半球且纬度相同,所以过经线圈被它们分得的劣弧要经过北极点。据此分析甲乙间最近的航线走法应是先朝正北过极点后再朝正南,选D。‎ ‎【5题详解】‎ 从甲地过北极到乙地,飞了纬度(90°-60°)+(90°-60°)=60°,纬度相差1°≈111千米,故飞机飞行距离为60×111=6660(千米),用了8个小时。而在60°N纬线上飞行,飞了180°,路程只有赤道上等经度差的距离的一半,相当于走了180×111×0.5=9990(千米),所用时间为12个小时。据此分析本题选B。‎ ‎6.关于下面三幅等高线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图①等高距最小,坡度最缓 B. 图③海拔最高,坡度最陡 C. 图①水平距离最小,坡度最陡 D. 三幅图等高距不同,比例尺不同,无法判断坡度大小 ‎【答案】C ‎【解析】‎ ‎【详解】由图可知,三幅图的图幅相同,等高距不同,比例尺不同,等高线的数值不同,. 图①等高距最小,但比例尺最大,说明水平距离最小,坡度最陡,故A错,C正确。图③等高线值最大,说明海拔最高,但比例尺最小,表示水平距离最大,可估算出坡度较缓,故B错,三幅图等高距不同,比例尺不同,也可以判断坡度大小,故D错。故选C。‎ ‎2018年元旦北京时间7:40北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曙光。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7. 据此推断当天北京时间的日落时间应为( )‎ A. 16:04 B. 16:‎20 ‎C. 16:36 D. 16:52‎ ‎8. 此时,已进入2018年的区域约占全球面积的( )‎ A. 近1/3 B. 近1/‎2 ‎C. 近2/3 D. 近3/4‎ ‎【答案】7. D 8. B ‎【解析】‎ ‎【7题详解】‎ 由题干可知,北京时间是120︒E的地方时,北京时间7:40北京迎来了新年的第一缕曙光,即北京116︒E的日出时间是7:24,由昼长=24-2X日出时间,可算出北京的昼长=9小时12‎ 分,北京时间的日落时间=北京时间的日出时间+昼长=7:40+9小时12分=16:52.,故D正确。故选D。‎ ‎【8题详解】‎ 新的一天是0时开始的,到180︒经线结束,根据题干120︒E的地方时是7:40,则0时经线是5︒E,全球新的一天的范围是从5︒E向东到180︒,小于1/2,但接近1/2,故B正确,ACD错。故选B。‎ 下图示意我国30oN某地正午时房屋内的光照情况,图中时钟为北京时间14:00,表中数据为正午时阳光照射在室内地面上的面积统计。完成下列小题。‎ 时间 第一天 第二天 第三天 第四天 第五天 第六天 面积(m2)‎ ‎7‎ ‎6.99‎ ‎6.98‎ ‎6.97‎ ‎6.98‎ ‎6.99‎ ‎9. 根据图文材料信息,判断该地可能位于( )‎ A. 青藏高原 B. 四川盆地 C. 江南丘陵 D. 华北平原 ‎10. 下列地理现象中,符合该地此时期情况的是( )‎ A. 地球公转速度加快 B. 正处于6月 C. 白昼逐渐增长 D. 黑夜逐渐增长 ‎【答案】9. A 10. B ‎【解析】‎ ‎【9题详解】‎ 材料中信息为30°N,所以排除D。图中窗影朝向正北,因此当地地方时为12点;而图中时钟为北京时间2:00(14:00)。根据地方时计算规律,即判断该地为90°E,因此该地为青藏高原。故A正确。‎ ‎【10题详解】‎ 表中信息显示,该地阳光照射面积先减小后增加,说明正午太阳高度先增加后减小,太阳直射点先向北移后向南移,时间应为‎6月22日前后;地球公转趋向于远日点,公转速度减慢;黑夜先变短,后增长;白昼先增长后变短 。故B正确,A、C、D错误。‎ 人们可用观测日影的方法来测量所在地的纬度。如图6所示,OL为当地一竖立直杆,OP和OQ是某日不同时刻OL的日影。图7中两条曲线分别示意某两地3月份到7月份的昼长变化。完成下面小题。‎ ‎11. 直杆所在地的纬度为(  )‎ A. 80°S B. 80°N C. 75°S D. 65°N ‎12. 观测当日①②两地昼长分别约为(  )‎ A. 8小时、14小时30分 B. 10小时、13小时30分 C. 16小时、9小时30分 D. 17小时、10小时30分 ‎【答案】11. A 12. C ‎【解析】考查太阳直射点移动规律,正午太阳高度计算 。‎ ‎【11题详解】‎ 读图甲,根据OL杆影的方向,分别是正南和正北方向,说明该地位于高纬地区,有极昼现象。OP、OQ分别是一日 中最大、最小太阳高度,即正午太阳高度和子夜时太阳高度。根据太阳高度的差值可以判断该日的太阳直射点纬度为(25°+5°)/2=15°S,该地正午时日影朝南,说明位于南半球,所以该地纬度是80°S,A对。故选A。‎ ‎【12题详解】‎ 读图乙,①地‎6月21日昼长最短,约7小时,说明位于南半球,②地‎6月21日左右昼长为15小时左右,应在北半球。结合前面分析,观测当日太阳直射纬度约是15°S,南半球各地应昼长夜短, A、B错。太阳直射点从赤道移到南回归线用三个月的时间移动23.5°,则移动15°约用两个月时间,即该日为‎11月21日 左右。图中‎5月21日①、②两地的昼长分别为8小时和14小时30分,其昼夜长短情况与‎11月21日正好相反,则观测当日①②两地 昼长分别约为16小时、9小时30分C对。故选C。‎ 冷巷是我国传统庭院建设的精髓,其特点是“高墙窄巷”,仅容1~3人并排通行,如下图所示。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这种现象被称为冷巷现象。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冷巷主要分布于我国( )‎ A. 南方地区 B. 北方地区 C. 青藏地区 D. 西北地区 ‎14. 窄巷的设计有利于自然通风,主要是因为( )‎ ‎①窄巷走向与盛行风基本垂直 ②巷口较窄,狭管效应显著 ‎③窄巷的长度较长,风向稳定 ④巷内外存在温差形成环流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3. A 14. D ‎【解析】‎ ‎【13题详解】‎ 由题可知,冷巷有利于通风降温,说明分布在温度较高的地区,我国南方地区纬度较低,气温较高、降水多,需要通风降温的同时进行去湿,故A正确,我国北方纬度高,冬季寒冷,且降水少,故B错,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故C错,西北地区纬度较高,冬季寒冷,且降水少,故D错。故选A。‎ ‎【14题详解】‎ 窄巷走向应该与盛行风的风向一致有利于通风,故.①错,巷口较窄,形成狭管效应,增大风速,便于通风,故②正确,如果窄巷的长度较长,不利于通风,故③错,巷内散热慢、气温高,形成上升气流,巷外散热快、气温低,气流下沉,易形成热力环流,故④正确,排除ABC。故选D。‎ 在全球范围内,云层分布面积、纬度或高度的变化将影响全球的温度。在其他条件相同 的情况下,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研究发现,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云层多少没有明显变化,但高空云升高(云层厚度和成分无明显变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的趋势明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5.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表明( )‎ A. 极地东风减弱 B. 中纬西风减弱 C. 低纬信风减弱 D. 副热带高压减弱 ‎16. 高空云升高较明显的季节及其气候效应是( )‎ A. 夏季、变冷 B. 夏季、变暖 C. 冬季、变冷 D. 冬季、变暖 ‎17. 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将加剧全球气候变暖的原因是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 )‎ A. 中低纬度增多,高纬度也增多 B. 中低纬度减少,但高纬度增多 C. 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 D. 中低纬度增多量少于高纬度减少量 ‎【答案】15. A 16. B 17. C ‎【解析】‎ ‎【分析】本题组考查学生的信息获取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全球变暖的原因分析,解题的关键是读懂材料,分析关键信息,结合到基础知识答题。‎ ‎【15题详解】‎ 由于全球变暖,使得两极地区与中纬度地区热量交换活动减弱,相应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变弱,极地东风风力减弱,从而导致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故答案选A。‎ ‎【1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高空云能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强于云层的削弱作用),使得大气保温作用更加明显。夏季由于太阳辐射量大,高空云大量困住云层下的热量,使得空气温度上升,空气对流活动更加强烈,高空云升高较明显。故答案选B。‎ ‎【17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低空云能遮挡入射阳光(强于云层的温室效应),中纬度低层云向两极移动使得高纬度地区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减少;中纬度地区由于低空云数量减少,对太阳辐射量的削 弱作用减弱,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同时中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大于高纬度地区,因此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中低纬度增多量大于高纬度减少量,故答案选C。‎ 湖陆风包括湖风(出湖风)和陆风(进湖风),是较大湖泊与陆地之间形成的以24小时为周期的地方性风。下图示意位于洞庭湖东北部的岳阳市某日6~14时的气温与湿度变化。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日,湖陆风的转变及对应的时刻是( )‎ A. 湖风转陆风 12:00~13:00‎ B. 湖风转陆风 13:00~14:00‎ C. 陆风转湖风 8:30~9:30‎ D. 陆风转湖风 10:~11:00‎ ‎19. 与夏季相比,冬季( )‎ A. 湖风转陆风提前 B. 湖陆风转变均提前 C. 陆风转湖风提前 D. 湖陆风转变均推迟 ‎【答案】18. D 19. A ‎【解析】试题考查热力环流的应用 ‎【18题详解】‎ 从图中看,10点前该地湿度降低,说明10点前吹陆风;10点后湿度上升,说明吹湖风,陆风转湖风的时刻为10点到11点,D正确。‎ ‎【19题详解】‎ 冬季湖泊降温慢,气温高形成低压,陆地形成高压,风从陆地吹向湖泊,陆风提前,湖风推迟,A正确。‎ 纳瓦里诺岛是智利的岛屿,位于火地岛的南面。岛屿面积2473平方千米,人口1677人(2012年),人口稀少。岛上最高点海拔‎1195米,岛的北部年降水量467毫米,南部年降水量800毫米。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岛上有一些农场。下图示意 纳瓦里诺岛分布。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0. 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多于北部的原因可能是(   )‎ A. 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多地形雨 B. 频临德雷克海峡,有暖流流经 C. 受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雨 D. 山脉西北走向,利于西风深入 ‎21. 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海陆位置 B. 纬度位置 C. 气压带与风带 D. 地形地势 ‎22. 纳瓦里诺岛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   )‎ A. 自然条件恶劣 B. 冻土冰川遍及全岛 C. 自然资源短缺 D. 土地生物生产力低 ‎【答案】20. C 21. B 22. D ‎【解析】‎ ‎【20题详解】‎ 纳瓦里诺岛南部降水多于北部的原因可能是南部受极锋影响,多锋面气旋雨,C对。整个岛屿位于西风带,不是南北降水差异的原因,A错。频临德雷克海峡,有寒流流经,B错。山脉环绕岛屿四周,不利于西风深入,D错。‎ ‎【21题详解】‎ 气温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递减,纳瓦里诺岛最热月平均气温为‎9.6℃‎,最热月平均气温较低,主要影响因素是纬度位置,纬度较高,气温较低,B对。海陆位置、气压带与风带不是决定因素,A、C错。岛上最高点海拔‎1195米,地形地势不是主要原因,D错。‎ ‎【22题详解】‎ 纳瓦里诺岛人口稀少的主要原因是夏季气温较低,不利于作物成熟,土地生物生产力低,D 对。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条件不很恶劣,A错。最冷月平均气温为‎1.9℃‎,没有冻土冰川分布,B错。自然资源中草地资源丰富,C错。‎ 第Ⅱ卷(非选择题)‎ ‎23.读“中国南方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回答问题。‎ ‎(1)描述图示区域内的地形、地势特征。并说出AB河段的河流流向。 ‎ ‎(2)估算甲聚落与朝阳峰之间的相对高度。‎ ‎(3)某同学在登上当地最高峰朝阳峰时,只看到了图中所示的三个村镇。请说出他不能看到的村镇,并简述原因。‎ ‎(4)当地拟修建一座水坝,其坝顶海拔为‎500米,水坝址有A处和B处两个选择方案。请选择其中一个方案简述简述其主要的利与弊。‎ ‎【答案】(1)地势、地形特征:该区域为盆地地形;地势是四周高,中间低,高度变化较大。AB段河流流向:先由北向南,再向东南。‎ ‎(2)800~1 ‎200米之间。‎ ‎(3)看不到丁村,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4)A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小;淹没土地少;工程量小;人口迁移量小。或B方案:库区面积和蓄水量较大;淹没土地多;工程量大;人口迁移量大。‎ ‎【解析】‎ ‎(1)地形特征包括:地势高低与起伏状况;地形类型的判断;地形类型的空间分布特点;有无特殊地貌。根据等高线分布可判断出。河流形成于山谷地区,在等高线地形图中由低向高突的地方为山谷,河流的流向与山谷走向一致,在地形图上表现为河流的流向与等高线的延伸方向相反,再结合图中左上方的指向标可判断出河流的流向。‎ ‎(2)甲聚落海拔在300—‎500米,朝阳峰的高度在1300—‎1500米,可计算出二者的相对高度介于800~1 ‎200米之间。‎ ‎(3)根据图示,丁村和山峰之间有山脊(体)阻挡视线。‎ ‎(4)水库坝址位置选择在口袋形洼地的峡谷处,同时要考虑被淹土地、城市等。图中AB均位于峡谷部位,但涉及移民、工程量、淹没范围、需水量都有差异,结合图示分析即可。‎ ‎24.图甲为世界某区域1月、7月等压线与主导风向示意图,那不勒斯、巴里的降水量(mm)如图乙所示。完成下列问题。‎ ‎(1)调查发现位于卡昂的风力发电机组,单位时间的发电量冬季远大于夏季,据图简析原因。‎ ‎(2)简述那不勒斯和巴里的降水差异,并解释其原因。‎ ‎(3)分析地中海对图示地区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答案】(1)冬季欧洲西部地区等压线较夏季密集,单位距离上的气压差(气压梯度力)大,风速快,发电量大。‎ ‎(2)那不勒斯年降水量大于巴里,降水季节差异大。冬季那不勒斯地处西风迎风坡,冬季降水多;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干旱少雨。(或巴里年降水量小于那不勒斯,降水季节分配较均匀。巴里冬季地处西风背风坡,受西风影响小,降水少,冬夏季节之间降水差异小。)‎ ‎(3)地中海增强了沿岸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加大降水季节变化,缩小气温年较差),扩大了地中海气候的分布范围(使地中海气候分布范围向北扩展);地中海水域辽阔,冬季因气温较周边陆地偏高形成局部性低压,使周边地区增温、增加降水;夏季地中海上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低,‎ 气压较高,对副热带高压起加强作用,形成稳定的晴朗干燥天气。‎ ‎【解析】‎ ‎【分析】考查发电量的季节差异及其原因,区域降水差异及其原因,地中海对其沿岸地区地中海气候的影响。‎ ‎【详解】(1)卡昂风力发电机组,单位时间的发电量冬季远大于夏季的原因主要结合图示冬夏等压线的疏密状况进行分析。读图可知,图中1月份等压线较7月份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发电量大。‎ ‎(2)那不勒斯和巴里的降水差异主要从降水量大小及降水量季节变化角度分析。原因主要从大气环流角度考虑。读统计图可知,那不勒斯年降水量较多,且季节变化大。从降水特征看,两地降水均在冬季,而那不勒斯纬度较巴里高,受西风的影响时间长,降水量大。‎ ‎(3)地中海对图示地区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主要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周边地区的降水及气温的影响角度分析。具体包括①地中海增强了沿岸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加大降水季节变化,缩小气温年较差)。地中海水域辽阔,②冬季因气温较周边陆地偏高形成局部性低压,③使周边地区增温、增加降水;④夏季地中海上的气温较周围陆地低,气压较高,⑤对副热带高压起加强作用,形成稳定的晴朗干燥天气等。‎ ‎2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俄罗斯亚马尔半岛的涅涅茨人自古以驯养驯鹿为生。驯鹿能刨食雪下一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带生活。涅涅茨人每年随驯鹿南北迁徙,在迁徙途中会生食少量富含维生素的鲜鹿肉。21世纪初,随着天然气资源的开发,亚马尔半岛传统的驯鹿游牧业受到了冲击。‎2017年12月8日,中俄亚马尔项目产出的天然气首次由LNG(液化天然气)船通过北方航道(北冰洋白令海峡—太平洋)运往中国。下图示意亚马尔半岛及周边地理事物分布。‎ ‎(1)说明亚马尔半岛驯鹿迁徙方向季节变化的主要原因。‎ ‎(2)分析涅涅茨人随驯鹿迁徙途中会生食鲜鹿肉原因。‎ ‎(3)简述亚马尔半岛油气资源开发对传统游牧业的冲击。‎ ‎【答案】(1)春夏季节向北迁徙,秋冬季节向南迁徙。冬季北方黑夜漫长,气候严寒,气温过低;冬季积雪深度较厚,刨食困难,故向南迁徙;夏季南方气温回暖(有蚊虫叮咬),驯鹿喜欢北方气温较低的环境;北方夏季苔原植被丰富,食物充足。‎ ‎(2)涅涅茨人以驯养驯鹿为主;亚马尔半岛纬度高,气温低,不能生产蔬菜,迁徙途中生食鲜鹿肉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亚马尔半岛位于苔原带,植被稀少,燃料不足。‎ ‎(3)天然气开发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使涅涅茨人从事传统游牧业的人口减少;天然气开发破坏了苔原植被、水源等,使驯鹿在迁徙过程中食物来源减少;开发设施(道路、管道等)的建设会影响驯鹿迁徙的路线。‎ ‎【解析】‎ ‎【分析】本题涉及自然环境、人类活动的区域差异,分析地理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资源开发对农业的影响,和区域能源开发等。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详解】(1)驯鹿能刨食雪下一定深度的苔原植被并适宜在较寒冷的地带生活,亚马尔半岛的驯鹿在春夏季节向北迁徙,秋冬季节向南迁徙。因为冬季北方黑夜漫长,气候严寒,气温过低;冬季积雪深度较厚,驯鹿刨食困难,不能保证食物安全,故秋冬向南迁徙;夏季南方气温回暖有蚊虫叮咬,容易传染疾病,驯鹿适宜北方气温较低的环境;且北方夏季苔原植被丰富,食物充足。所以春夏季向北迁徙。‎ ‎(2)涅涅茨人以驯养驯鹿为生是因为亚马尔半岛纬度高,气温低,不能生产蔬菜,迁徙途中生食鲜鹿肉能够补充人体所需的维生素。亚马尔半岛位于苔原带,植被稀少,燃料不足,不便于将鹿肉做熟。‎ ‎(3)天然气开发为当地人提供了就业,增加了定居人口的数量,使涅涅茨人从事传统游牧业的人口减少;天然气开发破坏了苔原植被、水源等,使驯鹿在迁徙过程中食物来源减少;油气开发设施如道路、管道等的建设会影响驯鹿迁徙的路线。‎ ‎26.香榧是一种名贵干果,因其原产区和主产区在浙江诸暨东北部的枫桥地区(位置见下图),又称枫桥香榧。这里打造香榧森林公园,每年夏季以举办“香榧节”为契机,吸引杭州、绍兴、宁波等城市的游客。‎ 分析枫桥地区借香榧发展旅游业,把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 ‎【答案】附近杭州、宁波、绍兴等城市经济发达,居民收入高,区域交通便利;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地附近多低山丘陵,夏季气温相对较低,自然环境较优越,适宜避暑;品牌影响不大,难以吸引省外游客。‎ ‎【解析】‎ ‎【分析】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 ‎【详解】枫桥地区发展旅游业客源地定位在周边城市的主要原因分析旨在考查旅游资源开发条件的评价。旅游资源开发条件评价可从旅游资源的价值、独特性和非凡性,旅游资源的集群状况和地域组合状况,以及旅游资源的地理位置、交通条件、客源市场、基础设施和地区接待能力等方面作出分析。结合材料中相关信息,简单介绍了诸暨香榧文化,采用图片形式展示了诸暨的地理位置和等高线地形的信息,附近城市经济发达,交通便利;与周边城市相比,该地附近多低山丘陵,适宜避暑;旅游资源的吸引半径有限等方面具体进行分析回答。‎ ‎27. 【地理——选修6:环境保护】‎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图8)。高位虾池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碱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解析】‎ ‎【分析】考查水污染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 ‎【详解】此题关键是对“引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的理解和分析,高位虾池养殖过程中,导致大量海水渗漏,进而导致地下水变咸,附近土壤盐碱化,从而影响农作物和植被的生长,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