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6 世界地理 课件 (73张PPT)(浙江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16 世界地理 课件 (73张PPT)(浙江专版)

专题十六 世界地理 考点 41  认识大洲 ( 以亚洲为例 ) 考点 42  认识地区 考点 43  认识国家 · · · 考点 41  认识大洲 ( 以亚洲为例 )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认识大洲 1. 认识大洲   1. 归纳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 2. 阐述区域自然环境的整体性       26(3) 26(1) (1)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b           (2)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d     26(1)     一、区域分析方法 1 .自然地理 (1) 位置 核心知识整合 判断方法 描述要点   ① 通过经纬度确定; ② 通过大洲的形态轮廓; ③ 通过图形中地理事物的名称确定; ④ 通过相对位置确定; ⑤ 通过文字描述确定  纬度位置、经度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经济位置、交通位置等 (2) 气候 核心知识整合 判断方法 描述要点     ① 通过所示区域地理位置判定 ( 大陆东、西岸,大陆内部等 ) ; ② 通过影响气候的因素进行分析其主要特征  气候类型多样或单一,以哪种气候类型为主,主要气候类型的特点,等等  区域气候特征   气温:一般来说,最低月气温低于 0℃ 描述时称作寒冷, 0 ~ 10℃ 为低温, 10 ~ 22℃ 为温暖, 22 ~ 28℃ 为高温,高于 28℃ 为炎热。气温年较差大于 15℃ 可以认为大陆性强,气温季节变化大;小于 10℃ 表明海洋性显著,气温季节变化小  降水:一般来说,月降水量小于 10 毫米描述时称作稀少, 10 ~ 50 毫米为少雨, 50 ~ 100 毫米为多雨,大于 100 毫米为丰富  气温:主要分析最高月气温、最低月气温和气温年较差  降水:主要读取各月降水量,分析年降水总量多少、季节变化、年际变化等  某种气候特征  (3) 地形 核心知识整合 描述要点 判断方法 地形类型  根据海拔高低判断:  平原:一般在 200 米以下,地势平坦,大多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  高原:海拔一般在 500 米以上,地表起伏小,边缘陡峭  山地: 500 米以上,地表起伏不平,坡度较陡,沟谷较深  丘陵:海拔大致在 200 ~ 500 米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为盆地 地势:高、低,起伏大小,等等  根据等高线数值或者河流的流向判断地势高低;根据等高线分布特点判断地势起伏大小 海岸线  根据海岸线轮廓判断平直或曲折 特殊地貌  根据其分布的地理位置或者图文信息判定:例如欧洲西部冰川地貌典型,有石灰岩分布的地区多喀斯特地貌广布 (4) 河流:一般从河流的水文特征和水系特征方面进行描述。 核心知识整合 判断依据 项目及描述 河流 水文 特征 流量  河流流量大小的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量与流域面积的大小。一般来讲,补给量与流域面积越大,河流流量越大;河流流量的时间变化主要取决于河流的补给方式 水位  包括丰枯水期时间、汛期长短等,主要与补给方式和河道特征有关。河流主要的补给季节处于汛期,水位高。河流流量相同的情况下,河道的宽窄、深浅影响水位的高与低 含沙量  与流域内植被状况、地形坡度、地面物质结构及降水强度等有关。一般来讲,地形坡度越大、地面物质越疏松、植被覆盖条件越差、降水强度越大,河流含沙量就越大 结冰期  取决于冬季气温高低。有结冰期、从低纬向高纬流的河段可能发生凌汛 核心知识整合 判断依据 项目及描述 河流 水系 特征  源地、流向、落差、支流 ( 多少、形状 ) 、流域面积、河道特征 ( 宽窄、深浅、曲直 ) 等  河流水系特征主要取决于流域的地形特征,如河流的流向、落差、水系的形态与地形密切相关。流经山区的河段比较窄,而平原区河段往往比较宽浅,曲流发育 2 .人文地理 核心知识整合 描述方面 判断依据 农业生产特征 农业地域类型  根据其农业生产特征及分布地区判定  主要农作物种类及分布   根据其自然地理特征以及技术水平、市场需求等方面判定  农业部门结构、生产水平  根据农业区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工业水平等进行判定  农业面临的问题   根据所在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农业生产方式等方面判定 工业生产特征  工业发展程度、工业部门、技术水平等  根据其产业结构特征、工业发展条件、工业发展特征等因素判定  面临的问题 交通特征  主要交通方式,线路走向  依据其所处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以及经济发展水平等 二、认识大洲 ( 以亚洲为例 ) 图 16-1-1 核心知识整合 1 .亚洲地理位置的特点 (1) 位置和范围 ①位置 a .纬度位置:地跨热带、北温带和北寒带,是跨纬度最广、东西距离最长的大洲。 b .海陆位置:东、北、南三面濒临大洋,西面深入亚欧大陆内部。 ②范围 a .西北:以乌拉尔山、乌拉尔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脉、黑海和土耳其海峡与欧洲为界。 b .西南:以苏伊士运河与非洲为界。 c .东北:以白令海峡与北美洲为界。 d .东南:隔海与大洋洲相望。 核心知识整合 2 .亚洲地形、气候、水系的特点及相互关系 核心知识整合 自然要素 特点 相互关系 地形  地形复杂,以高原、山地为主,中部高,四周低  跨热、温、寒三带,三面临海,腹地广阔,地形复杂多样,且地表起伏大,因此亚洲的气候具有强烈的大陆性、典型的季风性和类型的复杂性等特征;地势总体中间高、四周低,受地势影响,河流大都发源于中部,呈放射状向四周分流;亚洲地域广阔,由于腹地比较广,造成了亚洲中部的气候比较干燥,所以亚洲内流区面积广大。受气候、地形的影响,亚洲河流的主要补给类型一般为雨水补给、高山冰雪融水补给等 气候  复杂多样,季风气候显著,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河流  多发源于中部山地、高原,呈放射状流向周边海洋,水能资源丰富 3. 亚洲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及影响 (1) 分布 亚洲大陆的南部和东部,是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由低纬向高纬,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①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 ②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南部。 ③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北部以及俄罗斯的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 核心知识整合 (2) 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 ①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北部的蒙古 — 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 ②夏季,亚洲的内陆升温快,气压低,太平洋升温慢,气压高,于是湿热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 ③冬季风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冬季低温少雨。 ④当夏季风盛行时,东亚的降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东部沿海地区高温多雨。 核心知识整合 (3) 影响 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①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少。 ②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造成旱灾。 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季风影响的地区易发生旱涝灾害。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1 .亚洲 拓展升华   位置、地形图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等因素对 气候的影响 亚 洲  地形复杂,起伏大,山地、高原面积广;地势中部高、四周低   ① 气候复杂多样; ② 季风气候显著; ③ 大陆性气候分布广   ① 跨经纬度广,地形复杂,气候多样; ②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季风气候显著; ③ 面积广大,内陆地区降水少 2 .非洲 核心知识整合   位置、地形图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等因素对 气候的影响 非 洲  地形以高原为主,东部有世界著名的东非裂谷带   ① 干燥; ② 暖热; ③ 气候带南北对称 分布   ①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的面积广大; ② 纬度较低,大部分位于南北回归线间,赤道横穿中部; ③ 地势起伏和缓 3 .北美洲 核心知识整合   位置、地形图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等因素对 气候的影响 北 美 洲  三大地形区:西部高山区、中部平原区、东部高原山地区   ① 温带大陆性气候面积广大; ② 气候类型多样   ① 大部分位于回归线与极圈之间,西部高山阻挡太平洋气流深入,内部降水稀少;中部平原使冬夏气流畅通无阻,气温年较差大;②跨纬度广,地势起伏大 4 .南美洲 核心知识整合   位置、地形图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南 美 洲  西部安第斯山脉南北纵贯,东部平原、高原相间分布    ① 以热带气候为主,温暖湿润; ② 气候类型结构独特    ① 大部分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热带雨林和热带草原气候区面积广大; ② 南北纵贯的安第斯山脉紧逼海岸,大陆轮廓北宽南窄 5 .欧洲 核心知识整合   位置、地形图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欧 洲  地形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于北部和南部;平均海拔最低的大洲   ① 温带气候占绝对优势; ② 气候海洋性显著    ① 大部分位于 30°N ~ 71°N ; ② 主体部分常年受西风带控制,大陆轮廓破碎,东西延伸的山脉分布在南部和北部,中部为平原,利于暖湿气流深入; ③ 北大西洋暖流增温增湿 6 .大洋洲 核心知识整合   位置、地形图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大 洋 洲  三大地形区:西部低矮的高原、中部平原、东部山地   ① 干旱区面积大;②气候类型呈半环状分布    ① 广大中西部地区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信风带控制,东部山地阻碍太平洋气流进入; ② 地形单调,无气候障碍,使中西部气候类型呈渐变趋势 7 .南极洲 核心知识整合   位置、地形图 地形特征 气候特征 地形等因素对气候的影响 南 极 洲  平均海拔最高的大洲,冰川广布  以严寒、干燥和烈风为特征的极地气候  纬度高、地势高,终年受极地高压与极地东风带控制 核心知识整合 根据下列材料,完成相关问题。 材料一 图 16-1-2 为世界某区域略图。 材料二 图 16-1-3 为该区域某国首都圣萨尔瓦多 ( 海拔约为 680 米 ) 多年月平均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示意图。 图 16-1-2 图 16-1-3 典型题组 (1) 比较 A 、 B 两半岛的火山与沼泽分布的差异,并分析 B 半岛沼泽广布的原因。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1) 差异: A 半岛 ( 中部 ) 多火山,沼泽分布少; B 半岛沼泽广布,无火山分布。原因: B 半岛地势低洼;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充沛 ( 或夏季受飓风影响大 ) 。 【 解析 】 第 (1) 题,读图,根据图例, A 半岛中部多火山,沼泽分布少。 B 半岛沼泽广布,无火山分布。 B 半岛地势低洼,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降水充沛。夏秋季受飓风影响大,降水多,排水不畅,形成沼泽。 (2) 读材料二,简述圣萨尔瓦多城市的气候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2) 气候特征:终年温暖 ( 凉爽 ) ,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 ( 或 5—10 月降水多, 11 月 — 次年 4 月降水少 ) 。 原因:地处低纬,但海拔较高,终年温和; 5—10 月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充沛; 11 月 — 次年 4 月,位于东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降水稀少。 ( 任答两点即可 ) 【 解析 】 第 (2) 题,读图,根据气温曲线分析,圣萨尔瓦多终年温暖,夏季气温不太高,气温年较差小。年降水量丰富,降水季节变化大。 5—10 月降水多, 11 月 — 次年 4 月降水少。据图分析,圣萨尔瓦多地处低纬,但海拔较高,所以夏季不炎热,冬季不寒冷,气候终年温和。 5—10 月该地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降水充沛。 11 月 — 次年 4 月,该城市位于东北信风的山地背风坡,所以降水稀少。 考点 42  认识地区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 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认识 地区 2. 认识地区   3.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b         (2)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c   28(2)     (3) 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d         一、认识区域的方法 1 .区域地理环境特征描述 图 16-2-1 核心知识整合 (1) 区域自然地理特征描述要素: 5 + 3 原则 “ 5” 即地、气、水、土、生:地形、气候、水文、土壤、生物;“ 3” 即“位资灾”:自然地理位置 ( 经纬度、海陆、板块位置 ) 、自然资源、自然灾害。 (2) 区域人文地理特描述要素: 5 + 2 原则 “ 5” 即工业、农业、人口、经济和城市;“ 2” 即“资灾”:自然资源、自然灾害。 核心知识整合 2 .区域自然要素间相互关系 区域自然环境各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1) 地形对气候的影响 ①地形对气温的影响。海拔越高,气温越低。产生了“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景观,在中低纬高山地区表现尤其明显。 ②地形对降水的影响。山地迎风坡降水丰沛,而背风坡形成雨影区,降水稀少。 ③地形对气候类型分布的影响。南北走向的山地,对海陆之间的气流交换有阻碍作用,使沿海地区气候类型的分布呈狭长带状特征,如南、北美西海岸。而东西走向的山地使气候类型分布向内地延伸,如欧洲温带海洋性气候的分布。 核心知识整合 (2) 河流对航运的影响 核心知识整合 对 航 运 有 利 判断 判断依据  水量大,流量平稳,汛期长,无结冰期  依据河流所处区域的气候特征判断  河道宽而深,流速平缓,支流多,流域面积广等  依据河流所处区域的地形地势判断  含沙量小,少淤  依据河流所经地区植被的覆盖率、地形地势、土质、人类活动等判断 (3) 矿产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①通过开发条件评价,分析开发利用规模和方向 图 16-2-2 ② 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以及限制性因素 图 16-2-3 核心知识整合 例如:德国鲁尔区的演变过程,其实就是鲁尔区产业在发展中摸索到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区域可持续发展机制,值得借鉴推广。鲁尔区经历了“繁荣 — 衰落 — 振兴”之路。 图 16-2-4 如何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呢?分析思路:早期的鲁尔区根据其区域优越的条件繁荣发展,在持续发展过程中,暴露了极大的问题,即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矛盾,导致其走向衰落。针对其存在的问题,结合区域背景条件,主要采取了对可持续发展有利的策略,才使鲁尔区再次繁荣。 核心知识整合 二、认识地区 ( 以欧洲西部为例 ) 1 .欧洲西部地理位置的特点 欧洲西部,北临北冰洋,西临大西洋,南临地中海,分为北欧、西欧、中欧、南欧四部分。 核心知识整合 2 .欧洲西部地形、气候的特点及对区域发展 ( 农业生产 ) 的影响 核心知识整合 地理要素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区域 位置  背靠亚欧大陆,西临大西洋,成为世界一大经济体 地形  以平原为主,山地分布于北部和南部,深受冰川作用影响。有西欧平原、波德平原、斯堪的纳维亚山脉、阿尔卑斯山脉等著名地形区  以平原地形为主,广阔而平坦的土地利于耕作业的发展 核心知识整合 地理要素 特征 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气候  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面积广,东部为温带大陆性气候,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深受北大西洋暖流影响,地形对气候影响大  温带海洋性气候,适宜多汁牧草生长,乳畜业发达,产值高。南部地中海沿岸适宜发展灌溉农业,种植水果、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 河流  河网密布、水量充沛,水位季节变化小,航运价值大。主要河流有莱茵河、多瑙河、泰晤士河等  较慢的流速,稳定的流量,人工运河的开通,使欧洲的内河航运非常便利 三、能源和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举例:鲁尔区的兴衰史 核心知识整合 区位优势  丰富的煤炭资源;离铁矿区近,靠近法国东北部洛林铁矿区;充沛的水源;便捷的水陆交通,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 “ 十字路口 ” ,河运方便并直通海洋 衰落原因  生产结构单一:工业集中于煤炭、钢铁、电力、机械等产业,煤炭、钢铁产业是基础。煤炭能源地位下降:石油、天然气的广泛应用,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减少,新技术炼钢耗煤量降低。世界性钢铁过剩:产量增加,经济危机及替代品广泛使用,使钢铁使用量减少。新技术革命的冲击:传统的生产和组织形式不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环境污染严重 综合整治  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改造煤炭、钢铁工业,促进经济结构多样化 ( 企业数量减少、规模扩大,新建或迁移来的以技术精良的中小企业为主 ) 。调整产业结构,保证各行业平衡发展:如钢铁工业日益集中到西部,有的把高炉建到荷兰海边。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有德国最稠密的铁路和高速公路网,航运繁忙,运输的一半是铁矿石。消除污染、美化环境:控制污染排放,建立完善的回收装置和污染处理系统,植树造林 四、欧洲西部海洋性气候的成因及影响 图 16-2-5 核心知识整合 五、欧洲西部内河航运发达的原因 图 16-2-6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图 16-2-7 为某区域地形示意图和 1 月份 0℃ 等温线分布图,图 16-2-8 为两种气候类型的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读图和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图 16-2-7 典型题组 图 16-2-8 环地中海的法国、西班牙、阿尔及利亚、突尼斯、以色列等国是水果、蔬菜、花卉等时鲜业的大规模生产基地,时鲜产品大量销往欧洲各地。 (1) 据 0℃ 等温线走向可推知欧洲西部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1) 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 由西向东递减或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 【 解析 】 第 (1) 题,读图可知,欧洲西部冬季气温的分布规律为由沿海向内陆递减 ( 由西向东递减或由西南向东北递减 ) 。 (2) 试从气候角度分析 C 地乳畜业发达的原因。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2) 地处温带海洋性气候区,气候温凉湿润,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宜发展乳畜业。 【 解析 】 第 (2) 题, C 地气候类型为温带海洋性气候,气候温凉湿润,不适合粮食作物的生长,但是有利于多汁牧草的生长,适合乳畜业的发展。 (3) 材料中时鲜业生产基地的主要气候类型为 ________________ ,能表示其气候特征的是图 16-2-8 中的 ________( 甲、乙 ) ,该气候类型的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3) 地中海气候 甲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 解析 】 第 (3) 题,环地中海地区的时鲜业生产基地的气候类型为地中海气候。地中海气候的典型特征是雨热不同期,对应图中的甲。其成因是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的交替控制。 (4) 从气候方面比较 A 、 B 两地时鲜业的不同。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4)A 地比 B 地纬度稍低, A 地热量较丰富,产品上市比 B 地的早。 【 解析 】 第 (4) 题, A 、 B 两地同属于地中海气候,差别在于 A 地比 B 地纬度稍低, A 地热量较丰富,产品上市比 B 地的早。 考点 43  认识国家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 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认识国家 3. 认识国家   3. 分析区域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4. 阐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策略           (1) 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a 26(2)         (2) 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b           (3) 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b   28(1)       (4)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最主要特征 a   28(2)       (5)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 b           (6)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d         29(1) (3) 一、认识国家的方法 1 .地理位置,包括数理位置、海陆位置、相对位置等。 2 .自然条件,包括地质地貌、气象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生态环境状况等。 3 .自然资源,包括土地资源、矿产资源、能源、水资源、气候资源、生物资源等分布状况。 4 .产业分布,主要是农业、工业及商业、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分布状况。 5 .城市交通,主要是城市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状况,以及对产业发展的影响等。 核心知识整合 6 .区域发展阶段 核心知识整合 发展指标 以传统农业为主 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 发展阶段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很少 有所提高 达到较高的水平 产业构成  以农业为主,工业少  以工业为主,第三产业快速发展  以第三产业为主,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导 劳动力分布  以农业为主  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以第三产业为主 工业化状态  起步阶段,以资源密集型、劳动力密集型为主体  工业化、城市化加速  以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为主 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  比较小,缺乏中心城市  中心城市、工业基地兴起  区域内部的发展差异逐渐缩小 核心知识整合 发展指标 以传统农业为主 体的发展阶段 工业化阶段 高效益的综合 发展阶段 交通线路  数量少,分布稀疏  交通建设显著加快  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商务网络逐步形成 区域对外开放程度  封闭  开放程度较大  区域的开放程度和对外联系大幅度增长 发展状态  低水平均衡状态  不均衡状态  高水平的均衡状态 判断的主要依据是:三次产业所占比例。 ①如果第一产业比重高,则基本处于以农业为主体的发展阶段。 ②如果第二产业比重最高,第一产业的比重最低,基本上处于工业化阶段。 ③如果第三产业比重最大,第一产业比重最小,基本处于高效益的综合发展阶段。 核心知识整合 二、区域农业的区位因素及农业可持续发展 1 .农业的区位因素 (1) 自然因素 ①气候:从光、热、水三个方面去分析优势和劣势。不同的农作物对光、热、水的需求不同,如水稻喜温喜湿,要求雨热同期,棉花则对光照要求高。具体分析气候因素的时候要注意气候的季节变化,根据季节不同来分析气候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②地形:不同的地形条件发展不同的农业类型,如种植业要求地势平坦开阔;茶树种植要求排水条件较好的坡地;畜牧业对地形没有特殊要求,任何地形条件下都可以发展。 ③土壤:主要是土壤的肥力、厚度、酸碱性质等。 核心知识整合 ④水源:一般指灌溉水源。河流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等都可以作为灌溉的水源 ( 比较缺水或者季节性缺水的地区才考虑 ) 。 (2) 社会经济因素:科技 ( 机械化、良种、水利、电气化 ) 、市场 ( 人口数量、饮食习惯 ) 、交通运输 ( 商品农业、外向型农业 ) 、劳动力 ( 数量、素质 ) 、工业基础 ( 提供机械化、农药、化肥等 ) 、政策。 核心知识整合 (3) 几种变式 ①主导因素:指对某地农业发展影响最为重要的因素。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是水源,青藏高原发展农业的主导因素是热量。 ②限制性因素 ( 制约因素 ) :指某种影响因素对农业发展来说是不利的,或者说比较缺乏。如西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是缺水,西欧地区发展种植业的限制性因素是光照不足;等等。 核心知识整合 2 .农业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 (1) 坡面开垦 ( 湿润半湿润地区 )→ 水土流失 ( 影响因素:坡度、植被覆盖率、降水强度、土质 ) 。 (2) 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垦、过牧、樵采→荒漠化。 (3) 沼泽地开发→破坏湿地→气候恶化 ( 干旱 ) 、生物多样性遭破坏等。 (4) 围湖造田→湖泊面积缩小→调节河流功能减弱→气候干旱、洪涝多发。 (5) 蒸发量大的地区不合理灌溉 ( 漫灌 )→ 次生盐渍化。 核心知识整合 (6) 过度引水灌溉→河流中下游和河口水文生态问题 ( 河流水量减少,河流下游断流、河口三角洲萎缩,海岸线后退 ) ,内陆河湖水文生态问题 ( 河流流量减少,湖泊萎缩甚至消失,河湖盐度升高,河湖区生态环境恶化 ) 。 (7) 农药化肥→土壤板结、酸化、污染水源。 核心知识整合 3 .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 (1)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因地制宜发展农业 (2) 控制农村人口增长,提高人口素质 (3) 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加快农业技术的应用和推广 (4) 发展节水农业、生态农业 (5) 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相结合 (6) 延长产业链,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增加农民的收入 (7)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8) 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核心知识整合 三、认识国家 —— 以美国为例 1 .美国的地理位置、领土组成和首都 (1) 美国领土由北美洲中部的本土、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 ( 属于大洋洲 ) 三部分构成。 (2) 本土绝大部分位于北温带,南部小部分位于亚热带;阿拉斯加属于寒带和亚寒带;夏威夷在热带。 (3) 本土三面濒临海洋,东临大西洋,西临太平洋,南临墨西哥湾。首都是华盛顿。 核心知识整合 2 .美国自然环境的主要特点 (1) 地势东西高,中部低,东部为低缓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中部是广阔的平原,西部是高大的落基山脉。 (2) 气候类型复杂多样,以温带大陆性气候为主;有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分布,水运便利。 核心知识整合 3 .美国区域发展的三个阶段及主要特点 核心知识整合 区域发展阶段 主要特点 以传统农业 为主体的发 展阶段  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少,传统农业占较大比重;工业化处于起步阶段,以资源型工业和劳动力密集型加工制造业为主体;区域内部的经济差异比较小,缺乏大型中心城市;现代化交通线路数量少,分布稀疏;区域对外开放程度较低,对外贸易量小;大多数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活动;区域处于低水平的均衡状态 工业化阶段  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迅速上升,第三产业加速发展;劳动力由农业大规模向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区域内部出现一系列规模较大的中心城市和工业基地;中心城市发展速度快,对区域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加强;交通建设加快,区域对外开放程度提高;区域处于不平衡的加速发展状态 高效益的综 合发展阶段  工业化、城市化发展到比较高的水平,加工制造业向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升级;第二、三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主要地位;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和比重明显超过第二产业的;高科技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动力;现代化交通运输网络和信息网络逐步形成;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较高水平;区域内部发展差异逐步缩小,对外联系和开放程度大幅度增强 4 .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特征 地区专门化是美国农业生产布局的主要特征。 核心知识整合 5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的含义 农业生产地区专门化是指一个地区专门生产一种或几种农畜产品,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专业生产区。 ① 农业带: a 玉米带, b 小麦区 ( 北部春小麦,南部冬小麦 ) , c 棉花带, d 乳畜带。 ②中央平原:商品谷物农业。 ③东北部五大湖沿岸:乳畜带 ( 城市密集,市场大;气候湿冷,适合多汁牧草的生长 ) 。 核心知识整合 图 16-3-1 6 .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的方向和途径 ①问题:对农业资源开发强度过大,导致农业生态恶化,如导致沙尘暴频发;大量使用农药和化肥,影响农产品食品安全。 ②方向:发展生态农业、有机农业、节水农业、精确农业、“处方”农业等。 ③途径:制定保护耕地和农业生产环境的政策、法规,推广农业新技术,采取限耕、休耕、补贴政策和农业生态保护政策,促进农业生态环境的保护和可持续发展。 核心知识整合 一、地形对北美洲气候的影响 图 16-3-2 加试强化归纳 1 .西部: 受科迪勒拉山系的影响,高大的山体阻挡了湿润的太平洋西风气流进入内地,使本应分布在西部广大地区的地中海气候和温带海洋性气候被限制在了西部沿海狭长的地带。 2 .中部: 大平原贯通南北,冬季时冷气团可长驱直入,形成寒潮,造成灾害。 3 .东部: 地势低,大西洋的湿润气流作用显著,降水量由沿海向内陆递减。由于海陆面积差异小,所产生的季风势力不强,加之阿巴拉契亚山脉阻挡,夏季风只能影响东南部小范围地区,形成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 加试强化归纳 二、美国农业的地区专门化 1 .主要农业带分布及其区位条件分析 加试强化归纳 农业带 位置 主要生产条件 乳畜带 ( 区 )  美国东北部沿五大湖各州  气候湿冷,无霜期短,土地贫瘠,有利于多汁牧草生长;人口、城市密集,市场需求量大 小麦区  美国中部和北部地区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温带大陆性气候区,降水适宜,适宜小麦种植 玉米带  乳畜带以南地区  地势平坦开阔;土壤肥沃;纬度相对较低,无霜期较长,年降水较多 棉花带  密西西比河下游两侧  纬度相对较低,光热充足;土壤肥沃;密西西比河灌溉水源充足 亚热带作物带  墨西哥湾沿岸地区  纬度低,热量充足;土壤肥沃 水果与灌溉农业带  美国西南部太平洋沿岸  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光热充足;灌溉水源丰富 畜牧与灌溉农业带  美国西部地区  温带大陆性气候及高原气候区,降水较少,适合草类生长 2 .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气候的关系 (1) 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①东北部虽是温带大陆性气候区,但降水量较多,气候湿冷,适宜牧草生长,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乳肉需求量大,为乳畜带。 ②乳畜带以南仍为温带大陆性气候,但热量充足,可供作物生长时间长,可种植玉米,成为玉米带,也可为乳畜带提供精饲料。 ③中部平原区为小麦区,北为春小麦区,南为冬小麦区,农业地域类型为商品谷物农业。 ④平原区以西的落基山脉和高原盆地,温带大陆性气候明显,降水稀少,地广人稀,多天然牧场,为畜牧和灌溉农业区。 加试强化归纳 (2) 地中海气候区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区 ①西海岸 40°N 以南,夏季炎热干燥,属地中海气候,发展为水果与灌溉农业区。 ②西海岸 40°N 以北,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区,降水多的地区发展畜牧业和林业;降水较少、日照较多的地区种植小麦。 (3) 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 中部平原以南 (35°N 以南 ) 的墨西哥湾沿岸地区,为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区,夏季降水多,有利于棉花生长,秋季降水少,有利于棉花收摘。 加试强化归纳 三、世界主要国家特征 1 .日本 图 16-3-3 加试强化归纳 2 .俄罗斯 图 16-3-4 加试强化归纳 3 .印度 图 16-3-5 加试强化归纳 4 .巴西 图 16-3-6 加试强化归纳 5 .澳大利亚 图 16-3-7 加试强化归纳 加试强化归纳 图 16-3-8 为世界某区域示意图,下表为图中甲、乙两城市的气候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提升训练 月份 甲 乙 气温 (℃) 降水 (mm) 气温 (℃) 降水 (mm) 1 月 - 6.7 45.6 - 12.4 90.0 4 月 6.0 64.0 3.3 75.5 7 月 20.5 76.6 19.1 118.5 10 8.9 63.0 6.5 96.0 图 16-3-8 (1) 圣劳伦斯河是世界上水位最稳定的河流之一,说明其原因。比较①②河段水文特征的差异。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1) 流域内降水的变化小;五大湖的调节作用明显。①河段较②河段流速快,封冻期短,流量小。 【 解析 】 由题目可获得以下信息:该地位于北美五大湖区;圣劳伦斯河发源于五大湖区;雪带主要位于湖泊的东南部;蒙特利尔市位于铁路交会点和河边;甲、乙同一月份相比乙地气温低、降水多;但两地降水月际差异不大。第 (1) 题,河流水量稳定应该是补给量稳定,五大湖对圣劳伦斯河具有调节作用,有削峰补枯的能力;①比②河段更靠近河流的上游,结合流经的地形,①河段流速快、流量小;由表中信息可知,该流域冬季气温在 0℃ 以下,冬季河流有结冰期,①河段的纬度位置比②河段纬度位置低,封冻期短。 (2) 简述“雪带” ( 降雪量明显多于周边地区 ) 分布的特点,并解释原因。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2) 分布在湖的东、南岸。五大湖地区冬季多西风和西北风;冷空气经过湖面时,被增温增湿;经过湖面后,遇到东南部的山地,暖空气上升,水汽凝结,形成降雪,出现雪带。 【 解析 】 第 (2) 题,雪带分布特点可从图中直接读出。北美五大湖流域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冬季盛行从北冰洋吹来的西北风,经五大湖水面后,水汽得到补充,遇到东南部的山地被抬升形成降雪。 (3) 蒙特利尔港是加拿大重要的小麦输出港,简要分析其形成条件。 加试强化归纳 【 答案 】 (3) 加拿大的中南部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麦产区,产量大,商品率高,出口量大;小麦多采用廉价的水运或铁路运输;蒙特利尔是重要的水路 ( 河运、海运 ) 、陆路交通枢纽,便于小麦输出。 【 解析 】 第 (3) 题,要从小麦产区、出口的可能性、运输距离、河海联运、货物性质、国际市场等方面分析。位于河边,可发展水运;离海较近,可河海联运;陆路交通发达;该地小麦出口量大;小麦适合长时间运输;等等。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