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江西省南昌市安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高一期中地理试题 总分: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单选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到目前为止,火星是除了地球以外人类了解最多的行星,已经有超过30枚探测器到达过火星,它们对火星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向地球发回了大量数据。我国将于2020年前后发射火星探测器,计划一步实现环绕火星的探测和着陆巡视。‎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 ‎1. 到达火星附近并围绕火星运动的探测器属于( )‎ A. 小行星、彗星 B. 人造天体、行星 C. 人造天体、卫星 D. 自然天体、小行星 ‎2. 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面,表明探测器已经离开( )‎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3. 图中表示地球的序号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 C 2. A 3. A ‎【解析】‎ ‎【1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到达火星附近并围绕火星运动的探测器属于人造天体;围绕行星运动的天体为卫星。故C正确,A、B、D错误。‎ ‎【2题详解】‎ 地月系的成员只有地球和月球;火星为太阳系八大行星之一,太阳系属于银河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构成总星系。人类发射的探测器到达火星表面,表明探测器已经离开地月系,但未离开太阳系。故A正确,B、C、D错误。‎ ‎【3题详解】‎ 太阳系八大行星按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由图中土星的位置可推断图中①为地球,故A正确,B、C、D错误。‎ ‎【点睛】地球公转轨道之内的行星---水星和金星没有自然卫星。‎ ‎4.‎ 欧洲天文学家宣称,他们在距离地球20.5光年外的太空发现了一颗与地球颇为相似的行星,并认为这颗行星上“可能孕育生命”。该行星“适合孕育生命”的条件主要包括( )‎ ‎①温度适宜 ‎ ‎②有液态水 ‎ ‎③有卫星绕转 ‎ ‎④宇宙安全、稳定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③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条件包括:安全的宇宙环境,具有适宜的温度,存在适合生命生存的大气条件,存在液态水。因此,①②④正确。而是否有卫星绕转与是否存在生命无关,③错误。故选B。‎ 太阳是距离地球最近的恒星,太阳辐射和太阳活动对地球有重要影响。美国东部时间2015年5月6日晚6点11分,太阳释放出的最强级别耀斑,造成了太平洋地区无线电中断。‎ 结合“太阳结构图”,完成下列小题。‎ ‎5. 太阳活动是太阳大气层变化,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图中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C为日冕层 B. 耀斑出现在太阳大气层中的A层 C. 太阳活动导致我国东部形成季风气候 D. 无线电长波中断是因为太阳活动扰乱了电离层 ‎6. 关于太阳辐射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源于耀斑爆发 B. 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地球距太阳最近,获得太阳辐射最多 C. 地球上生物繁衍生长、大气和水体运动的能量主要来自太阳辐射 D. 太阳能作为一种新能源,已成为当前世界最主要能源 ‎7.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和周期分别是(  )‎ A. 黑子、耀斑,约76年 B. 太阳风、黑子,约76年 C. 日珥、耀斑,约11年 D. 黑子、耀斑,约11年 ‎【答案】5. A 6. C 7. D ‎【解析】‎ 本题考查太阳结构及太阳活动和太阳辐射影响的相关知识。‎ ‎【5题详解】‎ 对应题中的图可得,A为光球层、B为色球层、C为日冕层,故A正确;太阳活动发生时,色球层产生耀斑、光球层上产生黑子、日冕层上产生太阳风,故B错误;季风气候的形成与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和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有关,与太阳活动无关,故C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太阳活动发生时,太阳上的黑子和耀斑会增多,它们发射的强烈电磁波会扰乱地球上空的电离层,使地面的无线电短波通讯受到影响,甚至会出现短暂的中断,故D错误。‎ ‎【6题详解】‎ 太阳辐射的巨大能量来源于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故A错误;在太阳系八大行星中,距太阳的距离由近到远依次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故B错误;太阳能是一种新能源,但是由于受技术等限制,它还没被大规模地开发和运用,故D错误;太阳辐射能是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的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是地理环境形成和变化的重要因素,故C正确。‎ ‎【7题详解】‎ 黑子数量多少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耀斑是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标志,其周期均为11年,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8.下图①②③④四处中,与日历所示之日最接近的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D ‎【解析】‎ ‎2月14日介于冬至日和春春日之间,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表面移动示意图可以看出④正确,选择D。‎ ‎2016年11月30日中国“二十四节气”中遗成功。“二十四节气”(如下图)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 读图回答下面小题。‎ ‎9. 2019年10月19日最接近的节气是 A. 秋分 B. 寒露 C. 霜降 D. 冬至 ‎10. 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应该是 A. 日、地、月的位置关系 B. 太阳直射点运动 C. 我国农业生产活动安排 D. 月亮的阴晴圆缺 ‎【答案】9. C 10. B ‎【解析】‎ ‎【9题详解】‎ 秋分为9月23日左右,冬至为12月22日左右,每半个月一个节气,寒露为10月7日左右,霜降为10月23日左右。故2019年10月19日最接近的节气是霜降,故选C。‎ ‎【10题详解】‎ 根据材料“二十四节气是中国人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而形成的时间知识体系”可知,我国古人制定“二十四节气”的依据是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主要作用是方便农业生产活动安排。故选B。‎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图中所示,两条河流下游各有一个小岛,最终小岛可能连接的堤岸是(  )‎ A. ②③ B. ①③ C. ①④ D. ②④‎ ‎12. 符合①②连线处河流断面的剖面是(  )‎ A. B. C. D. ‎ ‎【答案】11. C 12. A ‎【解析】‎ 本题组主要考查地球上水平运动物体的偏向。‎ ‎【11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左图纬度向北递增,位于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岸②侵蚀,左岸①沉积,故最终与小岛连接的堤岸是①;右图纬度向南递增,位于南半球。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左岸③侵蚀,右岸④沉积,故最终与小岛连接的堤岸是④。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是C。‎ ‎【12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可知,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右岸②侵蚀,坡度较陡;左岸①沉积,坡度较缓,故本题的正确答案是A。‎ ‎2018年11月21日,中国台湾屏东县(位于台湾南部,西临台湾海峡,)大鹏湾海岸出现异象,上万尾鱼突然如炸锅一般,不断从水面飞起跃上码头,持续时间长达3分钟以上。2018年11月26日7时57分在台湾海峡发生6.2级地震。‎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上万尾鱼突然如炸锅一般,不断从水面飞起跃上码头,对这种现象的正确解释是 A. 是大鱼在追捕小鱼,小鱼跃出水面试图躲避 B. 电磁场发生变化,预示将要发生地震 C. 进入冬季,海水中氧气减少,小鱼跃出水面呼吸空气 D. 小鱼逃离被污染的海水 ‎14. 地震发生时,位于台湾海峡轮船上的小明的感觉是 A. 左右摇晃 B. 先左右摇晃后上下颠簸 C. 上下颠簸 D. 先上下颠簸后左右摇晃 ‎【答案】13. B 14.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震、地震波的特点。‎ ‎【13题详解】‎ 上万尾鱼突然如炸锅一般,不断从水面飞起跃上码头,是大鱼在追捕小鱼,小鱼跃出水面试图躲避不可能有这么多鱼,A错误。电磁场发生变化,预示将要发生地震,导致鱼群慌乱,B正确。进入冬季,海水中氧气减少,小鱼跃出水面呼吸空气,但不可能跃上码头,C错误。海水被污染不会是突发性的,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纵波速度快可以在固、液和气体中传播,横波使人左右摇晃,纵波使人上下颠簸。轮船在水上,而横波不能通过液体,故地震发生时轮船上的小明只会受到纵波影响感到上下颠簸,据此判断,C正确,ABD错误,故选C。‎ ‎【点睛】综合考查学生从图中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分析、推理及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 ‎15.打超深钻井,钻穿地壳,直接“触摸”到地壳与地幔的边界,这是全世界地球科学家的理想。2015年12月5日,美、英、中等国的30名科学家登上美国“决心”号钻探船,在西南印度洋开展打穿地球壳幔边界的大洋钻探。‎ 若地球科学家们能够一直掘进到地心,则依次钻探的是 A. 地壳—地幔—地核—莫霍界面—古登堡界面 B. 地壳—古登堡界面—地幔—莫霍界面—地核 C. 地幔—莫霍界面—地核—古登堡界面—地壳 D. 地壳—莫霍界面—地幔—古登堡界面—地核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内部圈层由上到下依次是地壳—地幔—地核。地壳与地幔的界面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界面是古登堡界面,故D对,ABC错误。‎ ‎16.“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被誉为黄山四绝。“黄山四绝”反映了地球圈层的数量是( )‎ A. 1个 B. 2个 C. 3个 D. 4个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学生要熟悉地球的内部圈层和外部圈层结构。‎ ‎【详解】黄山四绝“奇松、怪石、云海和温泉”。“奇松”反映了地球生物圈,“怪石”反映了地球岩石圈,“云海”反映了地球大气圈,“温泉”反映了地球水圈,“黄山四绝”反映了地球圈层的数量是4个。‎ ‎【点睛】地球有六大圈层:内部三个,外部三个,界限是固态的地表。六大圈层中,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有四个(“立足之地”──地壳、“空气”──大气圈、“水”──水圈、“食物”──生物圈)。‎ 读“地球表面受热过程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图中箭头②比①细的主要原因是 A. 大气逆辐射 B. 地面反射 C. 大气削弱作用 D. 地面削弱 ‎18. 利用人造烟雾可以防御霜冻,因人造烟雾能使 A. ①减弱 B. ②增强 C. ③减弱 D. ④增强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当太阳辐射通过大气层到达地面的过程中,由于大气对它有一定的吸收、散射和反射作用,使到达地面的总辐射有明显削弱,特别是波长短的辐射能削弱显著,这种现象称为大气削弱作用或衰减作用,所以形成图中箭头②比①细。故选C。‎ ‎【18题详解】‎ 农民点燃田地里的秸秆,烟雾弥漫,就相当于增厚了云层,加大了对地面辐射的吸收,从而增强了大气逆辐射,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从而防止霜冻。故选D。‎ ‎19.杭州西湖边的居民,一天里能感受到风向的变化。以下示意图,正确表示西湖边空气运动变化的是(  )‎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热力环流,试题难度容易。‎ ‎【详解】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陆地和湖泊比热不同,白天陆地增温比西湖快,陆地温度高,形成低压,吹湖风,③正确;晚上陆地降温比西湖快,陆地气温低,形成高压,吹陆风,②正确;故选B。‎ ‎20.如图所示,一架飞机在北半球高空自东向西飞行,飞机左侧是高压,可判断( ) ‎ A. 顺风飞行 B. 逆风飞行 C. 风从东侧吹来 D. 风从北侧吹来 ‎【答案】B ‎【解析】‎ ‎【详解】飞机左侧为高压,右侧为低压,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为正北;由于飞机在北半球高空飞行,不考虑摩擦力的影响,在向右的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风不断向右偏转,最终形成与等压线平行的西风,因此飞机是逆风飞行。故选B。‎ 读下图“热力环流图”,图中①、②位于近地面,③、④位于高空,箭头表示各地之间气流运动方向。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图中①、②、③、④四地气压由高到低排列正确的是 A. ①>②>④>③ B. ②>①>④>③‎ C. ①>④>②>③ D. ②>①>③>④‎ ‎22. 该图 A. 若为城郊热力环流,则①处为城区 B. 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则②处为陆地 C. 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则②处为山顶 D. 若为夏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季风环流,则②处为太平洋 ‎23.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A. 水平气压梯度力 B. 地转偏向力 C. 地面的冷热不均 D. 太阳辐射的差异 ‎【答案】21. A 22. C 23. A ‎【解析】‎ 本题组以热力环流图为材料,设置三道试题,涉及气压高低判断、不同热力环流的特征、形成风的原因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理解程度。‎ ‎【21题详解】‎ 根据题意判断,①处为下沉气流,近地面(①)形成高气压,高空(③)形成低气压;②处为上升气流,近地面(②)形成低气压,高空(④)形成高气压,则气压值①>②、气压值④>③,由此排除B、D。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则①、②处气压值③、④处气压值,由此排除C,选项A符合题意。‎ ‎【22题详解】‎ 若为城郊热力环流,城区因热岛效应而气流上升,郊区气温较低,气流下沉,则①处为郊区,不是城区,排除A。若为夜晚沿海地区海陆间热力环流,陆地因降温快,气温低,以下沉气流为主,海洋则降温慢,气温较高,以上升气流为主,则②处为海洋,不是陆地,排除B。若为白天谷地与山顶间的热力环流,白天谷地受山地阻挡,接受太阳辐射较小,气温较低,盛行下沉气流,而山项获取太阳辐射较多,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则②处为山顶,C符合题意。若为夏季亚欧大陆与太平洋之间季风环流,陆地升温快,气温高,以上升气流为主,则②处为亚欧大陆,排除D。‎ ‎【23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产生水平气压梯度力,该力使空气由高气压流向低气压,选项A符合题意。地转偏向力是假想的力,不会导致风的产生,只会改变风的方向,排除B。地面的冷热不均是产生风的间接原因,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排除C。太阳辐射的差异是导致地面冷热不均的直接原因之一,因此它不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排除D。‎ ‎24.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因素是(  )‎ ‎①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 ‎②高低纬度之间的受热不均 ‎ ‎③地转偏向力   ‎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高低纬度间受热不均和地转偏向力是形成三圈环流的主要原因,②③正确;海陆热力性质的主要影响海陆风的形成,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主要原因,①错误;风带、气压带的季节移动不是三圈环流形成的原因,④错误。故选B。‎ ‎25.下图为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图回答问题。‎ ‎ ‎ 甲乙丙地的气候类型分别是 A. 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 C. 热带雨林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地中海气候 D. 热带雨林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气候类型图可知,甲地全年高温多雨,是热带雨林气候;乙夏季高温少雨,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丙地全年温和多雨,是温带海洋性气候。选D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地球公转的二分二至图(图甲)和地球光照图(图乙,阴影部分为黑夜),回答下列问题。‎ ‎ ‎ ‎(1)图乙表示北半球的节气为________,该节气时地球在图甲中数码________所代表的位置。‎ ‎(2)地球由①到④的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在______半球,并向________运动。‎ ‎(3)图乙所示时刻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___。‎ ‎(4)在地球公转由③到①的过程中,A地昼长________(变长、变短),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________(变大、变小)。‎ ‎(5)图乙所示日期,B地的昼长为________小时,该地的日出时刻为地方时________时。‎ ‎(6)图乙中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________时。‎ ‎【答案】 (1). 夏至 (2). ① (3). 北 (4). 南 (5). 23°26′N 90°W (6). 变长 (7). 变小 (8). 8 (9). 8 (10). 2‎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二分二至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位置、夏至日太阳光照侧视图、太阳直射点的半球位置和移动方向、太阳直射点坐标、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昼长的计算、地方时的计算,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和简单的计算能力。‎ ‎【详解】(1)读图乙,北极圈及其以北地区有极昼现象,此时北半球的节气为夏至。读图甲,根据太阳和地球①和③位置连线、地轴倾斜方向判断,地球位于①时为夏至,位于③时为冬至,故地球位于②时为春分,位于④时为秋分。因此,图乙对应图甲中的①。‎ ‎(2)结合小题1判断,地球由①向④运动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北回归线向赤道移动,故直射点位于北半球,向南移动。‎ ‎(3)读图,此时太阳直射A点,A点纬度为23°26'N;A点所在经线位于180°经线的东侧,图中每两条相邻的经线相差30°,故A点经度为90°W。因此,此刻太阳直射点坐标为(23°26'N,90°W)。‎ ‎(4)结合小题1判断,地球由③运动到①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南回归线向北回归线运动,北半球各地白昼逐渐变长,南半球白昼逐渐变短,A位于北半球,因此A点昼长变长;B点位于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太阳直射点离B点越来越远,因此B地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变小。‎ ‎(5)读图乙,晨线、赤道和180°经线相交,故180°经线的地方时为6时。图中每两条经线相差30°,地方时相差2小时,B点位于180°经线东侧,根据“东早西晚,早加晚减”计算,B点地方时为8时。因为,B点位于晨线上,故B点日出时间为8时,昼长为2×(12-8)=8小时。‎ ‎(6)根据上题判断,180°经线地方时为6时,即东十二区的区时为6时。北京时间(东八区,与东十二区相差四个时区,且位于其西侧,根据“东早西晚,早加晚减”判断计算,北京时间要晚4小时,故此时北京时间为6月22日2时。‎ ‎27.读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气压带A的名称是_____,气压带C的名称是____,C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_____原因。(“热力”或“动力”)‎ ‎(2)气压带C和D之间的风带名称是_______,风向为______风。赤道低气压带和气压带C之间吹_______风。‎ ‎(3)随着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夏季偏_____,冬季偏______。‎ ‎(4)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实际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冬季亚欧大陆形成的是_______气压中心(填高或低)。‎ ‎(5)热带雨林气候全年受_______控制,(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其气候特征是_____‎ ‎(6)地中海气候受_____和_____交替控制形成,(填气压带和风带名称),其气候特征是_____‎ ‎(7)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受_________控制。(填气压带或风带名称)‎ ‎【答案】 (1). 副极地低气压带 (2). 副热带高气压带 (3). 动力原因 (4). 盛行西风带 (5). 西北风 (6). 东南 (7). 北 (8). 南 (9). 高 (10). 赤道低气压带 (11). 终年高温多雨 (12). 副热带高气压带 (13). 盛行西风带 (14). 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15). 盛行西风带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全球气压带风带为背景,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及其对气候的影响等高中地理主干知识,总体难度适中,重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运用能力。‎ ‎【详解】(1)读图可知,气压带A位于60ºN附近,其名称是副极地低气压带,气压带C位于30ºS附近,其名称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气压带的形成原因是动力原因。‎ ‎(2)气压带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副极地低气压带,因此气压带C和D之间的风带名称是盛行西风带,南半球盛行西风带风向为西北风。赤道低气压带和气压带C之间的风带为东南信风带,因此吹东南风。‎ ‎(3)随着太阳直射点移动,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4)受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影响,实际上北半球冬季和夏季分别形成了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冬季亚欧大陆气温低,形成的是高气压中心。‎ ‎(5)热带雨林气候一般分布在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其气候特征是终年高温多雨。‎ ‎(6)地中海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带交替控制形成,其气候特征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 ‎(7)温带海洋性气候一般分布在南北纬40º—60º大陆西岸,全年受盛行西风带控制。‎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