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地理试题(蚌埠二中8)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安徽蚌埠市教师2020届高三仿真模拟地理试题(蚌埠二中8)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地理学科试卷 一、选择题:本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 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越窑青瓷是利用越窑周边分布广泛的瓷土烧制的精美瓷器。唐代初期,茶文化传入朝鲜 半岛,朝鲜半岛的青瓷需求量猛增。唐代晚期,朝鲜半岛的居民在我国越窑青瓷窑工的指导 下学习青瓷制作工艺。图 1 示意我国古代越窑青瓷窑址群分布。据此完成 1~3 题。‎ 图 1‎ ‎1.晋代越窑青瓷烧制的自然地理背景有 A.平原面积广大 B.河流宽阔绵长 C.土壤疏松肥沃 D.森林植被茂密 ‎2.从晋代至唐代,越窑窑址群位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造船技术发展 B. 瓷土资源枯竭 C. 劳动力价格上涨 D. 淡水资源匮乏 ‎3.唐代晚期,朝鲜半岛引人越窑青瓷制作工艺对当地的影响有 ‎①自然环境明显改善②青瓷产品逐渐普及③百姓生活品质提高 ④茶道文化日渐盛行 A.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是世界上森林火灾频发地区,其中洛杉矶附近尤其严重。“圣塔安娜 风”是秋冬季节出现在加州南部的山谷中的风,它来自美国内陆大盆地荒漠地带。近年来, 当地林业部门开始采用“受控火烧”来提高耐火森林生境的质量。所谓“受控火烧”是专业 人员点燃小规模的山火,火焰较低并且在地表缓慢移动。经过受控火烧,森林冠层火灾发生 概率明显降低。图 2 为“圣塔安娜风”示意图。据此完成 4~6 题。‎ 图 2‎ ‎4.与“圣塔安娜风”形成关系密切的天气系统是 A.高压 B.低压 C. 暖锋 D. 冷锋 ‎5.与加州其他地区相比,秋冬季节洛杉矶森林火情尤为严重的首要自然原因是 ‎①该地夏季炎热干燥 ‎②秋季林区积累大量干燥的枯枝落叶等易燃物 ‎③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塔安娜风”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 ‎④干热气流又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狭管效应),助长了火势 A.①② B.①③ C. ②③ D. ③④‎ ‎6.(原创题)受控火烧措施的直接目的是 A.释放大量矿物质,提高土壤肥力 B.有效杀死害虫,降低森林虫害危险 C.积累易燃树种,减少枯枝落叶的数量 D.提高土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 ‎【命题意图】 本题情境材料围绕热点社会事件“加州森林大火”,结合“圣塔安娜风”的形成及影响,‎ 人类受控火烧措施的干预等,依照课程标准(运用资料,说明常见自然灾害的成因,了解避 灾、防灾的措施)创设试题情境,考查学生知识迁移能力、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提升 其地理核心素养。‎ ‎【试题解析】‎ 第 4 题:本题主要考查“圣塔安娜风”的特点,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素养。依据材料中 的信息“强劲的“圣塔安娜风” (指由加州内陆高地吹往太平洋海岸的烈风)”地区高原海 拔较高,秋冬季节降温快,易形成冷高压,冷空气沿山坡向沿海推进,形成“圣安娜风”。 故选A。‎ 第 5 题:本题主要考查“圣塔安娜风”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区域认知和综合思维素养。 考查学生对该地区的自然环境的差异性的分析能力。该区地处地中海气候区,夏季受副热带 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空气、土壤、植被中的水汽少,森林干燥;秋季气温下降后,林 中多枯枝落叶,极易燃烧;但是这都是加州地区发生森林火灾的共性原因,而洛杉矶尤为严 重的主要原因就是受“圣塔安娜风”的影响大,秋季来自内陆荒漠干燥的“圣塔安娜风”, 翻越高大山脉后下沉升温(背风坡焚风),再加上干热气流顺峡谷穿行,加大风速(狭管效 应),助长了火势,使得洛杉矶火势更猛、灾情更加严重。故选D。‎ 第 6 题:本题主要考查森林受控火烧措施的直接影响,旨在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人地协调 观素养。当地易燃灌木较多,原有的火情抑制政策积累易燃林木,为大规模火灾发生埋下隐 患。受控火烧政策能直接积累易燃树种、减少枯枝落叶的数量;从而间接能有效杀灭土壤和 枯枝落叶中的害虫,降低森林虫害危险,增加土壤肥力,提高地温,促进耐火植物生长和林 木自然更新。故选 C。‎ 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类型流分为四种:区域内流动:户籍地与现住地均为东北地区,三省 之间的相互流动为区域内部循环。区域流出:户籍地为东北地区,现居住地为三省以外的其 他地区,为东北区域人口流出到其他地区。区域流入:户籍地为东北三省以外的其他地区, 现住地为东北地区,为其他地区流入到东北地区的人口。其他:现住地与户籍地均非东北地 区,其余 28 个省(区/市)之间的相互流动。表 1 示意 2014 年区域流动平均年龄。据此完 成 7~8 题。‎ 表 1‎ 流动范围 平均年龄(岁)‎ 人口总数(人)‎ 区域内流动 ‎33.7‎ ‎2018‎ 区域流出 ‎30.3‎ ‎10123‎ 区域流入 ‎30.6‎ ‎1881‎ 其他区域流动 ‎28.7‎ ‎324249‎ 总计 ‎28.8‎ ‎338271‎ ‎7.2014 年区域流动平均年龄的特点说明当时东北地区 ‎①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②流向外地的人口比区域内流动人口年龄老 ‎③流出人口年龄较大,其本身年轻流动人口的储备不足 ‎④流入人口年龄较大,对更为年轻流动人口的拉力不足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8.近年来,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 A.交通状况 B.产业结构 C.人口政策 D.自然环境 ‎【命题意图】 从近几年高考命题选材来看,核心期刊是命题专家取材的一个重要来源。本组题以《中 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的一篇论文《东北地区流动人口特征研究》为主要命题素材,以20‎ ‎14年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特点为背景。材料中虽然没有给出地图,但掌握东北地区的地理位 置以及其产业发展的现状、国家对其宏观调控政策等对解题具有重要作用,是对区域认知、 综合思维的隐性考查。依照课程标准(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 利用贴近生活的选材,以图文材料信息为载体,考查学科主干知识,凸显学科核心素养,鼓 励学生结合当下放眼看世界、看社会、看历史。‎ ‎【试题解析】‎ 第 7 题:本题考查人口流动的特点的判读,旨在考查学生综合思维素养、从图文材料中 获取与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正确判读材料及图表信息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①区域内流动人口的平均年龄是 33.7 而全国平均水平是 28.8,高于全国平均水平,A 错;‎ ‎②流向外地的人口是指区域流出,30.3 岁,而区域内流动人口年龄是 30.6 岁,B 错;而③④从 表中可以看出流出和流入人口年龄均较大,故对年轻流动人口的储备和拉力均不足,③④正 确。故选 C。‎ 第 8 题:本题考查影响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旨在考查学生从图文材料中获取 信息及分析、推理地理联系和影响因素的能力,考查学生的综合思维和区域认知素养。解答 本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图表信息,熟知影响人口流动的因素。 该时期东北各地交通状况都比较好,相差不大,A 错;人口政策对东北地区人口变流动影响 不大,最大的可能在于近年来国家进行东北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导致东北老工业区经济重新 崛起,发展高科技产业和第三产业,开发市中心衰落区,吸引年轻的专业人员回城居住,B 对,C 错;造成该时期东北地区人口流动的主导因素是社会经济因素,而不是自然环境因素, D 错。故选 B。‎ 武夷山位于福建省西北部,区内森林植被茂密,植物种类繁多,保存着大量完整无、多 种多样的林带,自然带垂直分布明显。近几十年来,武夷山大量天然林被破坏,当地林业局 启动了造林复録工程。图 3 示意武夷山垂直自然带分布。据此完成 9~11 题。‎ 图 3‎ ‎9.甲处地带性植被可能为 A.积雪冰川 B.高寒荒漠 C.山地草甸 D.高寒灌从 ‎10 式夷山基带天然林被破坏后,若未受到人为干扰首先会演化成 A.针叶林 B.针阔混交林 C.次生灌丛 D.落叶阔叶林 ‎11.与武夷山基带相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天然林相比,人工林 A.土壤温度高 B.林冠成层性强 C.土壤湿度大 D.生长速度缓慢 二、综合题 ‎36.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24 分)‎ 图 4‎ 材料一:江南地区历史上有着桑基鱼塘的传统,取泥覆盖四周为基,中凹下为塘,塘基 上中桑,桑叶喂蚕,蚕沙养鱼,鱼粪肥塘,塘泥壅桑。2000 年以后江浙两省的蚕茧产量快 速下降,到 2005 年,江苏、浙江的蚕茧产量仅占到全国的 7.4%和 4.6%。‎ 材料二:世界蚕业看中国,中国蚕业看广西。广西蚕茧产量约占全国总量的五成,连续 多年稳坐全国头把交椅。2005 年起,广西一跃成为我国桑蚕第一大省区。图 4 示意我国桑 蚕业三大起源地及现代的优势产业。‎ 材料三:广西喀斯特地区多石山,地表水难以贮存。因此出现了另一种桑蚕生产模式— 广西平怀模式,推广桑蚕高效循环利用技术,在桑园里套种黄豆红薯(蔬菜),用嫩桑叶喂蚕、 老桑叶喂豚狸、桑技发展食用菌、豚狸粪和菌渣制成有机肥,围绕一棵桑树,打造了一条产 业链。但目前广西桑蚕生产产业产业链短,企业基本以缫丝为主,织绸刚刚起步,缺少深加 工能力。于是国家提出“东丝西移”、“东绸西移”的目标,以期把广西的桑蚕业做成一条强 大的产业链。‎ ‎(1)试解释 2000 年以后江浙地区蚕茧产量快速下降的原因。(4 分)‎ ‎(2)与江浙地区相比,说明广西有利于桑蚕养殖的气候条件。(6 分)‎ ‎(3)分析相比于传统的桑基鱼塘模式,广西平怀模式的优点。(8 分)‎ ‎(4)针对目前现状,为广西桑蚕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6 分)‎ ‎【命题意图】 本题以我国桑蚕业的优势产区及广西平怀模式桑蚕产发展为素材,从自然地理(农业区位 因素中气候)角度切入,进而分析人类活动(与传统模式相比平怀模式的优点),最后以提出 解决措施结尾,考查区域经济发展措施及方向。 第(1)题主要考查江浙地区蚕茧产量快速下降的原因。实际是考查的工业化城市化的影响。 此题的难度较低,重点是学生结合材料、调用知识进行解答。 第(2)题主要考查农业区位的自然条件,这是历年各地高考考查的重点。然而相对而言,此题不 是笼统地分析或评价自然要素,而是单就气候发问,将设问的切口变小,并且是与江浙地区相 比较,这就要求学生调动江浙地区、广西的气候条件,结合材料中给出的传统的桑蚕模式作答。 第(3)题需要学生紧密结合材料作答,考查了学生审题,从而从材料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同时也 考查了学生调动已有知识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4)题是关于区域发展类的问题。此题重点考查学生审题、从材料中获取信息、归纳总结、 综合运用知识点答题的能力。‎ 总体来说,小切口入题,大纵深考查学生综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本题的特点。题目的灵 活性、综合性更强,能力立意突出。学生必须运用试题中的信息,结合平日所学和生活实际, 通过深入分析思考才能正确解决问题,获得高分,而不能局限于定式思维和答题模板。‎ ‎37.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 分)‎ 巴拉那河主要由巴拉圭河、巴拉那河、拉普拉塔河、伊瓜苏河等河流组成。其发源于巴 西高原,上游石滩多;干流流向自北向南,中游比降大;下游河滩开阔,多沼泽、湿地;在 拉普拉塔河口注入大西洋,河口由于地面沉陷,未形成大面积三角洲。流域沿岸植被茂盛, 自然风景旎旖,支流伊瓜苏河上有世界最宽阔的伊瓜苏大瀑布群,离其不远的干流上有世界 水量最大的瓜伊拉瀑布群。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在两大瀑布群的附近,由巴西与巴拉圭共 建了世界第二大水电站,然而,伴随着伊泰普水电站的蓄水发电,瓜伊拉瀑布群从此消失了。 但有些水库建设专家却说,瓜伊拉瀑布群不是消失了,而是“重生”了。图 5 为巴拉那河流 域示意。‎ ‎(1)图中甲乙两地只有一处是伊泰普水电站,判断应该是 地,简述判断理由。(6 分)‎ ‎(2)说出瓜伊拉瀑布群消失的原因及“重生”的含义。(4 分)‎ ‎(3)分析巴拉那河丙河段的湿地对该河段水文特征的影响。(6 分)‎ ‎(4)说明巴拉那河入海口没有形成大面积三角洲的原因。(6 分)‎ ‎43. [地理——选修 3:旅游地理](10 分)‎ 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 年初的旅游业受到巨大冲击。随着疫情逐渐控制乃至基本结 束,旅游业会成为战‘疫’后恢复较快的行业之一,自然观光、健康旅游等产品估计会 有井喷式发展,预测本地游和周边游将最先快速崛起。‎ 说明自然观光旅游对“疫”后游客的积极影响,并指出疫情基本结束后本地游和周边游 将最先快速崛起的原因。(10 分)‎ ‎44.【地理——选修 6:环境保护】(10 分)‎ 粉红椋鸟是一种迁徙性候鸟,结大群生活于干旱的开阔地,常常聚在一起吵声不断, 十分可爱。椋鸟形似八哥,背部及腹部粉红色,余羽棕黑,如图 6。椋鸟冬季栖息在欧 洲东部及亚洲中西部,五月便迁徙至中国新疆西部繁衍生息。以蝗虫为主食,且食量惊 人,每天捕食蝗虫 120-180 只,成为生物灭蝗的主力军。由于我国新疆夏季多蝗灾,因 此它在哈密也被称为“草原铁甲兵”。‎ ‎ 图 6‎ 分析新疆地区大力推广“椋鸟治蝗”的可行性,并提出相应的保护措施。(10 分)‎ 蚌埠市教师“我为高考命题”地理学科参考答案 第Ⅰ卷 选择题 (共 44 分)‎ 本大题共 11 小题,每小题 4 分,共 44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 合题目要求。‎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答案 D A D A D C C B C B A ‎36. (24 分)‎ ‎第Ⅱ卷 非选择题 (共 56 分)‎ ‎(1)工业化、城市化使农村从事桑蚕业的劳动力减少;(2 分)环境质量下降使桑蚕失去了良 好的生存环境,桑园面积减少,农民收入较低。(2 分) (2)广西大部分位于北回归线以南,高温期较长;(2 分)高温期降水较多,而江浙地区梅雨期 降水过多,伏旱期降水过少,降水变率大;(2 分)冬季受寒潮影响较小,气温较高。(2 分) (3)在桑间套种蔬菜,既保证桑蚕生产,又解决蔬菜食用问题,可充分利用土地,提高土地利用 率;(2 分)田间收挖红薯的同时给桑园松根翻土,促进桑树生长,抑制杂草生长;(2 分)利 用桑枝桑叶等发展相关产业,既增加农民收入,又减少了桑园病虫害发生几率,减少了环境污 染;(2 分)将菌渣等废弃物制成有机肥回田,有利于变废为宝,实现循环经济。(2 分) (4)以优惠政策支持,推动桑蚕产业多元化发展;加强管理,健全完善农村合作社管理监督机 制;加强产品研发,推动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区域化和产业化经营;加强宣传,吸引外资,扩 大生产规模和生产能力;打造当地产品品牌,提升品牌效应。(6 分,写出三点即给 6 分)‎ ‎37.(22 分)‎ ‎(1)甲地(2 分) 理由:甲地位于巴拉圭和巴西的边境线上;甲地位于瓜伊拉瀑布群的下游,其修建可能会使 瀑布群消失;甲位于巴拉那河流域干流上,水流流量大。(每点 2 分,任答两点得 4 分,)‎ ‎(2)消失原因:下游电站大坝的蓄水高度高于瀑布群的上方水位,蓄水后淹没了瀑布群;‎ ‎(2 分) 重生含义:大坝落差大,泄洪时壮观的水流可以代替原来的瀑布景观。(2 分)‎ ‎(3)增加枯水期径流量;降低流速;延缓汛期(调节流量的季节变化);减少含沙量。(每 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没有增减等影响性词语不得分)‎ ‎(4)流域内植被覆盖率高,水土流失较轻,河水含沙量低;流域沿岸多沼泽湿地,泥沙吸 附沉淀多,到达河口的泥沙少 ;中下游多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沉积,到达河口的泥沙少 ; 河口地带地壳沉降作用明显,流速加快,泥沙不易沉积 。(每点 2 分,任答三点得 6 分)‎ ‎43.(10 分) 积极影响:自然观光旅游不仅对于身体健康的影响显著,同样有助于修复人们的心理损伤, 身与心的“治愈”效果都很明显。(4 分) 原因:本地及周边地区外来人口少,安全系数高;本地游和周边游适宜家庭自驾出游;旅游 费用相对较低;空闲时间相对较少等。(6 分)‎ ‎44.(10 分) 可行性:椋鸟本身就以蝗虫为食;椋鸟数量多,捕食量大;椋鸟繁殖期与蝗虫爆发期基本一 致;能减少蝗虫威胁,保护草原生态,实现生物防治;能减少农药使用量,保护环境。(每 点 2 分,共 6 分,任答三点即可) 保护措施:建立椋鸟保护区;人工筑巢引鸟;培育繁殖基地;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加 强宣传教育,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每点 2 分,共 4 分,任答两点即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