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第二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2018—2019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试题高一地理 一、选择题(下列各小题均有四个选项,其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意要求的)(每小题2分,共60分) 1.下图“天体系统层次示意图”中,序号与其表示的天体系统对应正确的是( ) A. ①一地月系 B. ②一银河系 C. ③一太阳系 D. ④一河外星系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天体系统层次。 【详解】 读天体系统层次图,根据所学的天体系统的等级关系,①是银河系,A错;②是河外星系,B错;③是太阳系,C对;④是地月系,D错。故选C。 2.目前人们能观察到级别最高级天体系统是( )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天体系统。 【详解】 目前天体系统最高一级为总星系,A正确;其次是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再是太阳系,最低一级为地月系。故选A。 读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3. 图中序号含义正确的是 A. ①太阳辐射 B. ②大气辐射 C. ③大气逆辐射 D. ④地面辐射 4. 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3. A 4. C 【解析】 试题分析: 【3题详解】 图示表示大气受热过程,①表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穿过大气会被大气削弱,则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地面吸收了太阳辐射向外辐射能量则③表示地面辐射;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并向外辐射,其中射向地面的④表示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能量还给地面,对地面起保温作用。故选A。 【4题详解】 近地面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不强,而对地面长波辐射具有很强的吸收能力,所以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故选C。 【考点定位】大气的受热过程 【名师点睛】该题以示意图的形式,考查大气的受热过程。读图掌握几个重要的过程,并区分易错点,近地面大气的直接热源是地面辐射,太阳辐射能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也是地面主要直接的热源。 5.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 A. 氢和氧 B. 氢和氮 C. 氢和氦 D. 氧和氮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大气的主要成分是氢(质量约占71%)与氦(质量约占27%),其它元素占2%。太阳辐射能的能量来源于太阳内部的核聚变反应,由4个氢原子合成1个氦原子核,同时释放大量的能量,C正确。氧气是生命活动的必需气体,AD错误;氮是植物生长必需的重要营养元素之一,为植物的光合作用提供重要支持,B错误。故选C。 6.地理现象中,不是由于地球自转产生的是( ) A. 昼夜现象 B. 昼夜交替现象 C. 时差的产生 D. 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 【答案】A 【解析】 【详解】由题意可知,昼夜现象的产生是由于地球是一个不发光不透明的球体,在太阳光的照射下所产生的昼半球和夜半球现象,与地球本身不透明、不发光的性质有关而与地球运动无关。而昼夜交替现象、时差的产生、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方向发生偏转与地球自转有关,故A选项符合题意。 7.下列各项中,不属于太阳辐射对地球影响的是( ) A. 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光热 B. 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 C. 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能源 D. 造成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 【答案】D 【解析】 【详解】太阳辐射为生物提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光和热,通过热量的传递,使地球上出现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地质历史时期固定的太阳能如煤炭为人类提供生产和生活能源,ABC正确。火山、地震等自然灾害能量由地球内部释放,与太阳辐射无关,D错误。故选D。 8.太阳外部圈层与太阳活动,对应正确的是 A. 日冕层—耀斑 B. 色球层—黑子 C. 光球层—黑子 D. 色球层—太阳风 【答案】C 【解析】 【详解】 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大气的分层结构和太阳活动的标志。耀斑是发生在色球层上的太阳活动而不是在日冕层,故A不符合题意;黑子是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而不是在色球层,故B不符合题意;黑子是发生在光球层上的太阳活动,故C正确;太阳风是发生在日冕层上的太阳活动而不是色球层,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C。 【点睛】太阳大气分三层从内而外分别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依次对应的现象分别为:黑子,耀斑,太阳风,其中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9.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 ) A. 耀斑和太阳风 B. 太阳风 C. 黑子和耀斑 D. 日珥 【答案】C 【解析】 【详解】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是太阳黑子和耀斑,选C。 【点睛】太阳活动的表现有光球层的黑子、色球层的耀斑及日珥、日冕层的太阳风,黑子和耀斑是主要的标志。 10.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 ) A. 诱发地震和潮汐现象 B. 产生“磁暴”和“极光” C. 诱发海啸和台风 D. 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长波通讯 【答案】B 【解析】 【详解】地震是由地球内部进行的能量释放,潮汐现象主要由月球引力引起,A错误。磁暴和极光是由太阳活动释放出的高能带电粒子所引发的,B正确。海啸是由海底地震引发,C错误。太阳活动干扰电离层和无线电短波通讯,D错误。故选B。 【点睛】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有以下几点:①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电离层,②高能带电粒子引发磁暴现象,③高能带电粒子进入两极上空,导致极光现象,④地球上的水旱灾害可能与太阳活动存在一定的关联。 11.与地球上存在生命无关的因素( ) A. 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 B. 地球自西向东绕日公转 C. 日地距离适中,地球表面温度适宜 D. 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详解】地球公转方向对生命存在没有影响,与生命存在无关,B正确。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保证地球表面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与存在生命有关,A错;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温度适宜,不至于过冷过热,与存在生命有关,C错;附近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保证地球处在一个相对安全的宇宙环境,与存在生命有关,D错。故本题选B。 【点睛】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是:有安全的宇宙环境;有稳定的太阳光照。 内部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有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有液态水。 12.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大的是( ) A. 青藏高原 B. 东北平原 C. 太平洋 D. 四川盆地 【答案】A 【解析】 【分析】 考查地壳厚度分布特点。 【详解】 整个地壳平均厚度约17km,其中大陆地壳厚度较大,平均为33km,一般海拔越高,地壳厚度越大,故高山、高原地区地壳更厚,最高可达70km,A正确;平原、盆地地壳相对较薄。大洋地壳则远比大陆地壳薄,厚度只有几千米。BCD错误。故选A。 13.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18时30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飞行时间为18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是( ) A. 9月17日0时30分 B. 9月17日18时30分 C. 9月18日18时30分 D. 9月16日18时30分 【答案】A 【解析】 【详解】一架飞机于“北京时间”9月17日18时30分从北京起飞,飞往夏威夷某岛(西十区),两地相差18个时区,东边的比西边的早,起飞时,夏威夷某岛的区时是17日0时30分,飞行时间为18小时,到达时当地时间是 9月17日l 8时30分,A对。B、C、D错。 【点睛】相邻时区相差1小时,东8区和西十区相差18个时区,即相差18小时,东边的比西边的早。求西边的减去时区差,再加上飞行时间。 14.在“四幅热力环流示意图”中,判断其中符合热力学原理的是( )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热的地方,空气上升,冷的地方,空气下沉”,故A错误;晚上的海陆之间,陆地气温较海洋低,故陆地盛行下沉气流,海洋盛行上升气流,故B正确;晚上的山峰与山谷之间,谷地气温较山峰高,故谷地盛行上升气流,山坡盛行下沉气流,C错误;城市为热岛,故城市始终盛行上升气流,D错误。 15.有关下图气压(百帕)分布图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乙地为高气压中心 B. 甲地为低气压中心 C. A地的风力比B地小 D. 如果是北半球图,则A地吹西北风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图中气压分布可判断,甲处应为高压中心乙处应为低压中心,AB错误。A地等压线比B地更密集,因此A地风力比B地大,C错误。若图示为北半球,AB 的水平气压梯度力应为自西向东吹,实际风向由于偏转应为西北风,D正确。故选D。 16. 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是( ) A. 垂直气压梯度力 B. 水平气压梯度力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地转偏向力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大气运动。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17.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其( ) A. 是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行星 B. 是八大行星中质量最小的行星 C. 既有自转运动,又有公转运动 D. 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主要体现在其是太阳系中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D正确。八大行星中体积最大的是木星,A错误。质量最小的行星是水星,B错误。八大行星都有自转运动和公转运动,C错误。估选D。 18. .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关系是 A 任何时候均有一个交角 B. 每年都要重合一次 C. 两平面夹角最大为66°34′ D. 只有二分日才能重合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晨昏线过地心与阳光相垂直,由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故晨昏线只有在二分日时与经线重合,当晨昏线与极圈相切时,晨昏线与经线圈的夹角最大,为23°26'。 考点:本题考查晨昏线分布特征。 点评:本题解题关键是掌握晨昏线的分布特征,尤其是二分二至日的晨昏线分布特征。 19.地球上自西向东流的河流,在地球自转偏向力的影响下,河流两岸受侵蚀较大的是( ) A. 都在北岸 B. 都在南岸 C. 靠近低纬的河岸 D. 靠近高纬的河岸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由于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自动向西流的河流北岸侵蚀严重,属于靠近高纬度一侧的河岸;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左偏,自动向西流的河流南岸侵蚀严重,也属于靠近高纬度一侧的河岸。选项D正确。 考点:该题考查地转偏向力。 20.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地( ) A. 地方时相同 B. 季节变化相同 C. 昼夜长短相同 D. 正午太阳高度角相同 【答案】A 【解析】 【详解】在同一条经线上的各个地方,地方时相同,A正确。季节变化与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有关,若太阳直射点与所在位置在同一半球,则一般为夏季,B错误。昼夜长短情况与太阳直射点有关,若太阳直射点与所在位置位于同一半球,则昼长夜短,C错误。正午太阳高度角与太阳直射点有关,D错误。故选A。 21.夏至日,以下城市中,白昼最长的是( ) A. 海口 B. 上海 C. 北京 D. 哈尔滨 【答案】D 【解析】 【详解】据题可知夏至日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因此北半球昼长夜短且纬度越高,昼越长,海口、上海、北京、哈尔滨四座城市中,哈尔滨纬度最高,D正确。故选D。 【点睛】 根据太阳直射点所在的位置,可以判断各地昼夜长短的情况:太阳直射点在哪个半球,哪个半球就昼长夜短,纬度越高昼越长。 22.以下关于五带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在热带范围内一年有两次直射 B. 温带既无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 C. 在寒带范围内极昼极夜等长,各为半年 D. 五带划分是以气候分布为依据来划分的 【答案】B 【解析】 【详解】五带指的是热带、南北温带和南北寒带。在热带范围内,除南北回归线之外一年均有两次直射,南北回归线上一年仅有一次直射,A错误。温带是既无太阳直射又无极昼极夜现象的地区,B正确。在寒带范围内极昼极夜等长但并不一定为半年,只有在南北极点其时间才各为半年,C错误。五带是依据是否存在极昼极夜现象与太阳直射现象作为划分依据的,D错误。故选B。 读“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其中①、②、③分别代表气压带或风带。完成下面小题。 23. 该日,北半球正处于(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4. 图中②代表的气压带或风带的名称为( ) A. 赤道低气压带 B. 东南信风带 C. 副热带高气压带 D. 盛行西风带 25.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有规律的移动的原因是( ) A. 太阳辐射在各纬度的差异 B.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D. 海陆分布差异的影响 【答案】23. D 24. C 25. C 【解析】 【23题详解】 图示反映为某日南半球部分气压带风带示意图,据图可发现,本应以南纬30度为中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向南移动,意味着太阳直射点此时应在南半球,由此可推测此日北半球应处于冬季,D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图中①气压带应为赤道低气压带,②气压带则应为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③风带应为南半球西风带,C正确。故选C。 【25题详解】 全球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存在有规律的移动原因在于受太阳直射点南北运动,导致三圈环流的位置会出现季节性的变动,C正确。故选C。 读 “亚洲季风图”,回答下面小题。 26. 此图反应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27. 该季节B地季风形成的原因是 A. 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 B. 受西风带控制 C. 气压带和风带位置的季节移动 D.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答案】26. B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图示季节风由海洋吹向陆地,说明海洋相对陆地冷,是北半球的夏季。选B正确。 【27题详解】 B地处南亚,此时盛行西南季风;是由于太阳直射点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形成西南季风。选C正确。 下图为某(南、北)半球气压分布以及不同力作用下的风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问题。 28. 图中甲、乙、丙三条等压线气压值大小关系是( ) A. 甲=乙=丙 B. 甲<乙<丙 C. 甲>乙>丙 D. 甲>丙>乙 29. 该图所在半球以及判断理由,正确是( ) A. 北半球 有地转偏向力 B. 南半球 风向左偏转 C. 北半球 风向右偏转 D. 南半球 有摩擦力 【答案】28. C 29. C 【解析】 【28题详解】 图中,垂直于等压线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由高压指向低压,因此图中等压线的气压值大小关系为甲>乙>丙。故答案选C项。 【29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该风向相对于地转偏向力向右偏,说明所在半球为北半球。故答案选C项。 30.下列时间中,地球公转的线速度越来越快的是 A. 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 B. 1月初到3月21日 C. 3月21日到7月初 D. 1月初到9月23日 【答案】A 【解析】 地球公转在近日点1月初时速度最快,在远日点7月初时速度最慢;所以9月23日到次年1月初,A正确;1月初到3月21日速度在变慢,B错;3月21日到7月初,速度越来越慢,C错; 1月初到9月23日速度是选慢后快,D错。选A正确。 第II卷(非选择题) 31.读地震波波速与地球内部构造图(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地震波E是________,F是________,判断理由是________。 (2)图中分界面A是________,B是________。 (3)在界面B上波速变化:横波________、纵波________。说明地震波在传播的过程中遇到了________态的介质。 (4)图中圈层C是________、D是________、H是________。 (5)物质状态:D层________,H层________。 (6)岩浆主要发源于________层,岩石圈包括________和________两部分。 【答案】 (1). 横波 (2). 纵波 (3). 在同一种介质中E(横)波比F(纵)波传播的速度较慢或F(纵)波比E(横)波传播的速度较快 (4). 莫霍界面 (5). 古登堡界面 (6). 消失 (7). 减慢 (8). 液态 (9). 地幔 (10). 外核 (11). 内核 (12). 液态 (13). 固态 (14). 软流层 (15). 地壳 (16). 上地幔顶部 【解析】 【分析】 本题通过地震波波速的变化分析了地球内部构造示意图,通过判读横波与纵波在不同位置出现的波速突变寻找不连续面,考察学生对于基本知识的掌握水平。 【详解】(1)据图可知E波与F波为地震波,F波波速快可推测为纵波,E波波速较慢应为横波。 (2)据横波与纵波波速的变化,可以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两个不连续面,其中地下约33千米处横波纵波速度增大,称为莫霍面。地下约2900千米处,横波消失,纵波速度减小,为古登堡面。 (3)据图可发现,在古登堡面时横波速度消失,纵波速度减少,而横波仅能通过固态,因此推测古登堡面以下的外核可能为液态。 (4)依据莫霍面与古登堡面可将地球内部划分为三个圈层,其中莫霍面以上为地壳,莫霍面与古登堡面之间为地幔。古登堡面以下为地核。 (5)地核分为外核与内核,外核据横波消失这一观点可推测为液态,内核推测为固态。 (6)岩浆主要发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而岩石圈则包括了地壳和上地幔顶部两部分。 32.读“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示各气压带的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其中属于热力因素形成的是____(填字母代号),属于动力因素形成的是___(填字母代号)。 (2)B和C之间是________(填风带名称),在图中画出风向;C和D之间是________(填风带名称),在图中画出风向。 (3)从大气运动与降水的关系来看,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下沉则不易形成降水,由此判断上图中降水较多的气压带有_____和____。(填字母) (4)三圈环流中,有冷暖性质不同的两支气流相遇的地带(极锋)出现在________附近。 【答案】 (1). 极地高压带 (2). 副极地低压带 (3). 副热带高压带 (4). 赤道低压带 (5). AD (6). BC (7). 西风带 盛行西南风 (8). 信风带 盛行东北风 (9). DB (10). BD (11). 南北纬60° 【解析】 【分析】 图片展示了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通过气压带和风带的叛徒考察学生对各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理解与掌握状况,并且分析各气压带的成因,描述受地转偏向力影响的风带的实际风向,考察学生对于立体空间的想象能力。 【详解】(1)据图中各气压带位置可知,A为极地高血压带,B为负极地低气压带,C为副热带高气压带,D为赤道低气压带。受冷热不均而形成的气压带主要为赤道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而受气流运动堆积下沉或抬升形成的则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 (2)B与C之间为西风带,气流由高压指向低压,故水平气压梯度力为C指向B,由于地处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实际风向对于北半球而言盛行西南风,CD之间为信风带,水平气压梯度力由C指向D,由于地处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实际风向为东北风。 (3)降水较多的为上升气流而赤道低气压带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者均为上升气流因此降水较多。 (4)三圈环流中冷暖性质不同的气流相遇的地带往往是出现在副极地地区,因此其主要分布区为副极地低气压带附近即南北纬60度附近。 33.读“某日昼夜半球示意图”和“太阳直射点移动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左图中用箭头画出太阳的直射光线。 (2)左图表示的日期是_______(前后),该日正午太阳高度由_______向其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上的昼夜状况是_______。 (3)左图所示日期太阳直射点位于右图中的_______位置(填序号),此日三个月内太阳直射点开始向_______(方向)移动。 (4)太阳直射点从①向②位置移动过程中,北极圈内出现_______(极昼或极夜)现象,且其范围逐渐_______。 (5)太阳直射点从③向④位置移动过程中,北京日出时间越来越_______ ,正午人影长度越来越______。 【答案】(1) (2)12月22日 南回归线 昼夜平分 (3)④ 北 (4)极昼 扩大 (5)晚 长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球运动的综合分析。本题难度一般,基础性试题,适宜高一测试。能抓住图示的晨昏线分布基本规律,进而确定太阳直射点的位置,并能结合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进而分析对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等的影响。 【详解】(1)阳光始终垂直于晨昏线。 (2)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北极圈内出现极夜,故判断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此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故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 (3)结合上题分析,此时为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即④位置。三个月内,太阳直射点不断向北运动。 (4)图示从①向②位置移动过程,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半球,故北极圈内出现极昼,由于直射点向北移,故北极圈内极昼范围扩大。 (5)太阳直射点从③向④位置移动过程,太阳直射点向南移,故北京的昼长逐渐变短,故日出越来越晚,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故正午人影不断变长。 本试卷的题干、答案和解析均由组卷网(http://zujuan.xkw.com)专业教师团队编校出品。 登录组卷网可对本试卷进行单题组卷、细目表分析、布置作业、举一反三等操作。 试卷地址:在组卷网浏览本卷 组卷网是学科网旗下的在线题库平台,覆盖小初高全学段全学科、超过900万精品解析试题。 关注组卷网服务号,可使用移动教学助手功能(布置作业、线上考试、加入错题本、错题训练)。 学科网长期征集全国最新统考试卷、名校试卷、原创题,赢取丰厚稿酬,欢迎合作。 钱老师 QQ:537008204 曹老师 QQ:713000635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