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核心考点特色突破专题05人口、城市与交通学案
1、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主要特点及其地区分布 2、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 3、城市空间结构及其形成原因 3、不同规模城市服务功能的差异 4、城市化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5、生产活动中地域联系的重要性和主要方式 6、交通运输方式和布局的变化对聚落与商业网点布局的影响 高频考点一:人口 考法1:结合人口统计图考查人口问题 【典型例题】 (2018年江苏高考)图7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回答1-2题。 1. 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 政局动荡 B. 生育观念 C. 产业结构 D. 自然灾害 【答案】C 2. 该国最可能位于 A. 北美 B. 西亚 C. 西欧 D. 南美 【答案】B 【解析】2. 西亚由于石油产业发达,开发石油需要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吸引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入,导致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大,故B项正确。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会比较高,图中所示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并不高,A、C项错误;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会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D项错误。 【点睛】此题组第2问很容易在西欧和北美之间选择错误答案,北美和西欧经济发达,迁入人口较多,但是这些地区迁入人口并不是只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而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口都比较多。 【归纳点拨】 高考主要考查人口问题的判断、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具体分析如下: 1.人口问题的判断 首先,明确主要的人口问题有人口增口老龄化、人口性别比失调等。 其次,在解题时要注意对材料或图中数据信息的提取。关于人口问题的判断,经常通过有关人口的新概念切入,比如人口红利等,分析时要注意对新概念的理解,注意新概念中各人口年龄段的关系,根据各人口年龄段数据的变化,尤其是少儿人口和老年人口的变化,对具体的人口问题进行判断。 2.人口问题产生的原因 (1)人口增长过快的原因: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2)人口老龄化的原因: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3)人口性别比失调的原因:①战争;②人口迁移;③产业结构;④养老保障机制不健全、生育观念落后,人为的技术干预等(目前我国性别比高的原因)。 3.人口问题的影响及应对措施 (1)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影响:①粮食供给不足;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③人民生活贫困化;④人口素质偏低;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应对措施:主要是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等。 (2)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影响: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③产生老年人生活孤单、生活困难问题;④劳动力不足;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应对措施:主要是鼓励生育、接纳移民等。 (3)人口性别比失调带来的影响: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应对措施:加强对胎儿非法性别鉴定的监管;大力发展生产力,提高妇女地位,完善养老保障体系;力强宣传教育,转变婚育观念等 【考点突破】 (2018.吉林第三次调研)2018年1月网文“中国人口形势雪崩”成为网上热搜,2017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国家卫计委(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全面两孩政策实施之初最低预测少整整200万,比日本的出生率还低,部分专家甚至推测2100年,中国人口消失一半。下图为2014年中国人口年龄结构图。据此完成1-2题。 1、图中有两处明显人口年龄结构高峰,推测历史上中国人口出生最高峰可能是( ) A、1950——1960年 B、1960——1970年 C、1970——1980年 D、1980——1990年 【答案】B 2.“中国人口形势雪崩”,主要指( ) A、出生人口数量太少 B、全面两孩政策失效 C、整体人口极度老化 D、整体人口的急剧萎缩 【答案】D 【解析】2.人口形势雪崩,关键在于未来形势发展,A出生数量比预期的少,不是现有数量少;全面两孩受生育成本高、生育观改变等影响,效果没有达到预期,但不能定论失效;长期低出生率结合中国人口结构图可以得出人口老龄化未来会加速发展;民众整体生育意愿走低,如低生育率不能逆转,人口可能消失一半,人口雪崩主要指人口数量变化。故选D。 【归纳点拨】 1.城市功能区布局的判断方法 城市功能区的判断可根据功能区的面积大小、距市中心远近、形态特征等来分析,具体如下表所示: (1)看面积大小:住宅区面积最大,其次是工业区,商业区面积最小 (2)看距市中心远近:一般情况下,距离市中心由近及远依次为商业区、住宅区、工业区 (3)观形态特征:商业区一般呈点状、线状,住宅区和工业区一般呈面状 (4)看人口变化:商业区昼夜人口差别最大,白天人口多,晚上人口少;住宅区与商业区变化相反;工业区人口昼夜差别最小 (5)看建筑物密度:商业区建筑物高大稠密,住宅区次之,工业区建筑物密度最小 (6)观分布趋势:住宅区、工业区不断向郊外移动,市中心比例逐渐下降;商业区虽也有向郊区交通便捷处移动的趋势,但幅度较小,在市中心上升幅度较大 2.城市三大功能区的区位判断 功能区 商业区 住宅区 工业区 区位 市中心 靠近市中心处 远离市中心处 区位选 择原因 最大限度接近消费人群,商业付租能力最高 既利于工人上下班,又方便购物 工业生产占地空间较大,地租成本比例高 位置 分布 市中心、交通干线两 高级住宅区位于城市外缘,与高地、文化区相联系;低级住宅区位于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城市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3.城市功能区的影响因素分析 经济因素(距市中心远近、交通通达度)通过影响地租水平影响城市功能分区,是城市功能区分化的主要因素。 4.城市功能区不同类型污染企业的布局方法 污染类型企业 布局 大气污染企业,如水泥厂、酿造厂 在城市盛行风的下风向、与季风垂直的郊外或城市最小风频的上风向 水污染企业,如造纸厂、皮革厂 在城市河流的下游 固体废弃物污染企业,如钢铁厂 远离农田或居住区 【考点突破】 (2018年四川遂宁一摸)城市地标(如图)多由城市中独具特色的建筑构成,一般具备五大要素:外形、地段、技术、规模以及公众性。首先是建筑本身的形象鲜明突出,富有本土文化特点和内涵,有良好的视觉视线效果;其次,其所在位置必须是城市中的显赫地段、稀缺地段;第三,要代表当时最高的建筑技术和水平;第四,地标性的建筑应该是具有完备的能承载城市功能的群落,因此要具有一定的规模。最后是这样的建筑群落应有极强的包容性、公众性,让市民可以随时融入其中,参与其中。阅读图文材料,完成1-2题。 1.地标建筑一般具有的功能是( ) A.商务 行政 休闲 B.商务 文化 旅游 C.住宅 教育 行政 D.旅游 商务 住宅 【答案】B 2.地标建筑一般不会分布在下列地点中的 A.山麓 B.水畔 C.广场 D.路口 【答案】A 【解析】2.由材料可知,地标建筑具有“有良好的视觉视线效果”,一般不会分布在山麓地带,因为山麓地带视觉、视线差,水畔、广场、路口视觉视线效果好,有可能分布地标建筑。A项正确。 (2018·北京卷)城市某区域土地利用强度,可以用建设用地面积占该区域土地面积的比值表示。读下图,回答3-4题。 3.该城市( )。 A.Ⅰ区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吗 B.Ⅱ区适宜建垃圾填埋场 C.Ⅲ区商业网点最为密集 D.Ⅳ区城市热岛效应最强 【答案】A 【解析】第3题,Ⅰ区位于市中心,土地价格高,建筑物高大稠密,高档写字楼密度大;垃圾填埋场应布局在城市外围,不可能位于距离市中心较近的Ⅱ区;商业网点布局在市中心或交通便利的地区,所以Ⅰ区最为密集。Ⅳ区距离市中心最远,城市热岛效应最弱。 4.甲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最可能的原因是( )。 A.建设民俗博物馆 B.划定耕地保护区 C.增加种植业投入 D.扩大卫星城规模 【答案】D 【解析】第4题,Ⅰ区土地利用强度接近100%,说明市中心的压力很大。为了分担城市内部的压力,部分功能会转移到距离市中心较远的郊区,通过扩大卫星城的规模,使甲地的土地利用强度增大。 (2017·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5-6题。 5.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答案】A 6.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答案】 【解析】第6题,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呈团块状,故该城市向四周扩展。根据图中地铁站点的等级可知,一级站点有多个,故该城市为多个核心地区。因此,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考法2:以某区域为例考查城市化 【典型例题】 (2018年全国卷3)大别山区某国家级贫国县农民可分为跨村种田大户农民、种植自家承包地农民、本地务工务农兼业农民和常年外出务工农民等类型,该县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在县城活力较弱,但在中心集镇活力较强,图1示意该县居民点的等级结构,据此完成1-3题。 图1 1.与县城相比,中心集镇以当地优势资源为基础的加工企业活力较强的主要原因是( ) A.基础设施较完善 B.更接近消费市场 C.资金供应较充裕 D.更易招募劳动力 【答案】D 2.面向某类型农民的需求,有专家建议在该县推进“村—中心集镇双栖”居住模式,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型农民( ) A.从事商业活动 B.留守子女上学 C.兼顾务工务农 D.扩大种田规模 【答案】C 【解析】2、“村—中心集镇双栖” 居住模式可以满足本地务工农兼业农民的需求,在村务农、在中心集镇务工,所以这种模式旨在方便该类农民务工务农兼顾。居住城镇更易方便从事商业活动;为方便留守子女上学,需要就近居住在学校附近;扩大种田规模需要居住在乡村。故选C。 络(实线粗细表示道路主次等级)的两种规划方案。图甲是专家们提倡的方案,图乙是不提倡的方案。图丙是专家们提倡的合理的街区方案,该方案住宅临街分布,打破封闭的“大院式”小区。据此完成1-3题。 1.与图乙比较,图甲方案的主要目的是( ) A.拓宽主干道,缓解交通压力 B.便于居民出行购物 C.增加公共道路和路网密度 D.提高土地利用率 【答案】C 2.下列是图丙中街区方案的功能解读,不合理的是( ) A.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增加临街门店 B.方块状街区有四个切角可以缓解交通拥堵 C.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 D.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方便人员疏散 【答案】A 【解析】2.切角位于路口,路口最易发生交通堵塞,切角拓展了空间,便于修建分行道,使人、车都分道行驶,可以防止或缓解交通拥堵,方块状街区中间的天井可以通风散热也方便人员疏散。但方块状街区的切角不适宜都作为临街门店,会加大交通拥堵。据此选A。 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下列说法不可信的是( ) A.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加剧 B.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 C.增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 D.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 【答案】A 【解析】3.若某地城市建设按图甲道路网络和图丙的街区规划方案实施,道路用地占比大,红绿灯路口增多,交通拥堵减缓;临街店铺多,社区服务业较为发达;由于路网密度大,增大了居住区的噪音干扰;由于小区的临街开放性,居住区楼下的车流增加,增加交通安全隐患。据此选A。 考法3:以某区域为例考查城市的区位 (2018年全国卷2)澳门半岛以低矮的丘陵为主,现在的部分土地是历年填海而成的。图2示意澳门半岛山丘分布、街道格局及部分街道名称,据此完成1-2题。 1.由于填海造地,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的地方位于澳门半岛的 A.东北部 B.西北部 C.东南部 D.西南部 【答案】C 【解析】本题组以澳门半岛的城市区分布图为载体,考查区域地图的判读以及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主要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1. 读图可知,图中几条道路都以海命名,说明其位于临海,结合图中几条道路的命名,可以发现半岛东南侧的海边马路部分路段距海较远,说明经过填海造陆这条滨海马路距海变远。所以,澳门半岛东南地区填海造陆后海岸线向海推移距离最长。故C项正确,A、B、D项错误。 2. 澳门老城区少见自行车,原因可能是老城区街道 A. 狭窄 B. 曲折 C.坡大 D.路面凹凸 【答案】C 【点睛】判断填海造陆主要方向的关键有两个。第一,确定以“海”命名的道路距海远近的差异及其影响因素。第二,结合澳门半岛丘陵为主的地形,澳门半岛原始的丘陵地形,地势起伏较大,受其影响,街道的布局不规则;而新填海造陆的地形,地势平坦,街道布局比较规则,据此也可以判断出哪些地方填海造陆比较多。 【归纳点拨】城市区位因素分析的一般思路 (1)气候:温暖湿润的气候利于人居,优越的气候利于农业生产,保证粮食供给。关注图中有无可判断气候的经纬度信息或文字材料中有无可判断当地气候的信息 (2)河流:河流为城市发展提供两大功能:供水和航运(水运起讫点、河流交汇处、河口位置航运条件好) (3)地形:平坦的地形有利于城市建设 (4)位置: ①海陆位置:温海地区,有利于对外联系,有利于城市发展: ②相对位置:周边地区地城市发展经济发达,有利于带动本地城市的发展 (5)交通干线:高速公路或铁路干线,有利于加强该地与外部的联系,促进经济发展,工业化从而带动城市化 (6)资源:资源的分布和开发,会带动有关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发展 (7)政治:首都、行政中心,吸引人口到此发展,带动产业发展,促进城市化 (8)宗教:宗教中心,吸引信徒,人口聚集 (9)旅游:旅游发展,带动产业发展,有利于城市发展 【考点突破】 (2018年河北邯郸一摸)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特克斯县城地处伊犁河上游的特克斯河谷地东段,是我国唯一的建筑完整而又正规的八卦城,也是世界上唯一的乌孙(游牧古国—乌孙国所在地)文化与易经文化交织的地方。读特克斯县城道路网及河流位置示意图,完成1-3题。 1.西汉时期,乌孙人在此地建城并以此为中心建立乌孙国。在此地建城的突出优势是 A.北依山地,森林茂密 B.河谷平坦,利于筑城 C.沿河设城,水运便利 D.背山面河,风景优美 【答案】B 2.特克斯县城的马路上没有一盏红绿灯,但从来不会堵车,主要是由于该县城 A.地形平坦开阔,街道平直 B.河流远离,未穿城区 C.道路环形放射,街道相连 D.过境干道,绕城边缘 【答案】C 【解析】2.由材料及图可知,特克斯县城设计成八卦布局的形式,街道相连,可避免车流汇 集导致堵车, C正确, ABD错误。故选C。 3.北京市区交通拥堵时有发生,但无法借鉴特克斯县城设计八卦布局的原因是北京 A.深受皇家文化影响 B.气候湿润,城区被河流分隔 C.缺乏易经文化传播 D.市区多山地,地势起伏较大 【答案】A 【解析】3.本题考查地域文化(历史文化因素)对城市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是著名古都,深受皇家文化影响,市中心方格布局历史悠久历史文化因素影响显著,故A正确, BCD错误。故选A. 高频考点三:交通 考法:结合图文资料考查区域交通布局及其影响 【典型例题】 (2018年海南卷)图7示意我国某地区主要交通线和城镇的分布。 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概括甲乙两地间主要交通线的分布特点并简析原因。 【答案】分布特点:(主要交通线)基本上沿山麓等高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分布。 原因:南部为山地,北部为河流。沿山麓等高线修建交通线,工程量较小;(沿河谷平原与山地的过渡地带,)既避洪水,又少地质灾害威胁。 【点睛】本题解答的关键在于专注题干要求“从地表形态影响的角度”。地形对交通选线的影响主要体现 在工程量的大小以及水文、地质灾害等。 【归纳点拨】交通区位因素的分析方法 评价某地交通运输发展因素一般从自然条件、资源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科学技术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归纳如下: (1)自然条件(制约因素) 项目 评价内容 地 形 平 原 对交通线路的限制较小,工程造价较低,选线时要尽量少占好地,处理好交通建设和农田水利设施、城镇发展的关系 山 地 山区地势起伏大,地质条件复杂,线路应尽量沿等高线修建,避开陡坡或修建成“之”字形弯道或开凿隧道 水文 线路应避开沼泽地,尽量避免跨越河流,以缩短桥涵的总长度 地质 地壳运动活跃地区,多断层、地震、滑坡、泥石流等,交通建设难度大,安全性差,故应尽量避开;开凿隧道要避开断层和向斜,应从背斜部位穿越 气候 湿润地区应注意排水,干旱地区应注意防风固沙,高寒地区应注意克服冻土和缺氧带来的不利影响 资源条件 社会经济条件(决定性因素) 交通运输是支撑区域经济发展的必要条件和重要基础,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必须先行一步,以适应其他经济部门的发展对交通运输的需求。 科学技术条件(保障因素) 科技水平比较低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往往是最主要的;科技水平比较高的时代或地区,自然因素的影响程度逐渐下降,社会经济因素成为最主要的影响因素。 【考点突破】 (2015年全国卷2)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尼日利亚人口超过1亿,经济以农矿业为主。2014年11月20日,尼日利亚与我国正式签署了沿海铁路项目商务合同。该项目总金额达119.7亿美元,全线采用中国铁路 技术标准,是截至当时中国对外工程承包史上单体合同金额最大的项目。下图示意尼日利亚铁路的分布。 (1)归纳尼日利亚现有铁路路网特点及作用。 (2)指出尼日利亚拟建沿海铁路的布局特点。 【答案】: (1)路网特点:线路较少(密度较低);连接内陆和沿海港口。作用:方便农产品出口和进口商品的运输。 (2)横贯沿海地区(或几乎与海岸线平行);连接东、西两条(通向内陆地区的纵向)铁路,构成铁路网。 【关键点/词提示】 现代交通:现代交通运输指的是火车、汽车、船舶、飞机等工具的运输。交通运输被比喻为经济发展的“先行官”。铁路线、公路线、航线以及航空线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生命线”。东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大,西部地区交通运输网络密度较小。 (2018年全国著名重点中学二模)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拉日铁路是青藏铁路的延伸段,其起点位于拉萨市,终点位于西藏西南部的日喀则市,该铁路贯通西藏经济最发达的“一江两河”区域。拉日铁路沿线属于高原温带半干旱季风气候,6月到9月为雨季,降水集中;10月到次年5月为旱季,干冷多大风。植被稀疏低矮。受气候及植被的影响,拉日铁路沿线土地沙漠化严重。特别是雅鲁藏布江及其两大支流拉萨河、年楚河的宽谷区,谷底及谷坡上分布着大面积沙丘、沙地,生态环境脆弱,风沙活动频繁,严重影响铁路的安全运营。 (1)推测拉日铁路沿线河谷地带沙丘的形成过程。 (2)说明拉日铁路修建过程中可能遇到的自然障碍。 (3)简述拉日铁路开通运行对西藏的积极影响。 【答案】 (1)雨季,大量的地表碎屑物质被搬运堆积到河谷;旱季,河流水位下降,谷底大片沙地出露;大风挟带的沙尘受河谷两侧地形阻挡,逐渐在河谷地带堆积形成沙丘。 (2)沿线地势起伏大,多次穿越河流;位于板块交界地带,地质条件复杂;多地震及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高寒缺氧,冻土广布;旱季风沙侵袭频繁。 (3)完善西藏路网布局,改变藏西南地区单一依靠公路运输的局面;推动西藏经济发展,促进资源开发;改善沿线居民出行条件,促进民族团结;巩固西南边防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