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高一下学期开学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安徽省阜阳三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下学期开学考 地理试卷 第Ⅰ卷 一、单选题。(本卷共25小题 ,每小题2分,共50分)‎ 国外媒体报道,鲸鱼座γ星(恒星)有5颗行星环绕,其中“鲸鱼座γ星e”行星可能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下图为某摄影师抓拍到的“天神组合体”穿过日面的场景。‎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 ‎1. 鲸鱼座γ星与其5颗行星构成的天体系统,其级别相当于 A. 总星系 B. 银河系 C. 太阳系 D. 地月系 ‎2. “鲸鱼座γ星e”行星潜在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可能因为 A. 该行星的公转周期与地球相差不大 B. 该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 C. 就外观和所处的位置而言,该行星是一颗特殊的星球 D. 该行星体积质量较大,有厚厚的大气 ‎3. 若照片中的其他黑点属于某种太阳活动,它一般 A. 温度高于周围区域 B. 会影响地球无线电长波通信 C. 出现在太阳色球中 D. 平均周期为11年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鲸鱼座γ星(恒星)有5颗行星环绕,恒星与其行星构成恒星系统,此天体系统与太阳系同级别。故选C。‎ ‎【2题详解】‎ 行星具备孕育生命的条件,需要有适宜的自转与公转周期,只根据公转周期无法判断是否适宜生命生存,A错误;行星表面的温度适宜,具备存在液态水的条件,是孕育生命的必备条件,故B正确;行星的外观与能否孕育生命无关,C错误;孕育生命需要适宜的体积质量从而形成适于生命呼吸的大气厚度,大气层过厚不适合生命生存,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太阳活动中出现黑点的为太阳黑子,平均活动周期为11年,D正确。黑子温度明显低于周边区域,A错误;耀斑等太阳活动主要影响地球无线电短波通讯,B错误;黑子出现在光球层中,C错误。故选D。‎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下列各题。‎ ‎4. 图中甲为 A. 地表 B. 软流层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5.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 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C. 山地、丘陵的地壳比高原的地壳厚 D.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答案】4. C 5. D ‎【解析】‎ 试题分析:‎ ‎【4题详解】‎ 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度,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曲线甲为表达地壳厚度的曲线,故C正确。‎ ‎【5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基本上地势越高,地壳厚度越大,地势越低,地壳厚度越薄,故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错误,D对;距海的远近,与地壳厚度关系不大,故A错;山地、高原地区地壳厚度可达60~70千米,平原地区为30千米左右,故C错误;故答案选D项。‎ ‎【考点定位】地球的内部分层,地壳的厚度与地势的关系。‎ ‎【名师点睛】地壳厚度不均,一般来说,陆地地壳厚度大,海洋地壳厚度小。在陆地上,地表海拔越度,地壳越厚;海拔越低,地壳越薄。根据图中信息,大体可判断曲线甲与地形曲线呈正相关。‎ 武汉某建筑采用大玻璃幕墙的设计方案。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设计师把该地二分二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建筑物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巧妙结合起来,如下图所示。这种设计既可以增加建筑物的美观性,也可以极大地减少玻璃幕墙的日射负荷,显出很好的节能性。‎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6. 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 A. 昼长逐渐增加 B. 正午太阳高度不断降低 C. 月均温不断降低 D. 月均降水量不断减少 ‎7. 为达到最佳遮阳和采光效果,随纬度的变化需调节玻璃幕墙高度和屋檐外延长度。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在我国北方地区,随着纬度升高,屋檐外延长度应 A. 变长 B. 变短 C. 先变长后变短 D. 先变短后变长 ‎【答案】6. B 7. A ‎【解析】‎ ‎【6题详解】‎ 由图可知,一年内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越大,则说明正午太阳高度越小。正午室内太阳直接照射面积由最小到最大的变化过程中,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则在不断变小。故选B。‎ ‎【7题详解】‎ 随着纬度升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减小,若玻璃幕墙高度不变,则夏至日达不到遮阳效果,即夏至日阳光会照射到室内,故需要延长屋檐长度。故选A。‎ ‎【点睛】解答小题1需要明确的是正午太阳高度与室内照射面积成反比。解答小题2需要明确的是正午太阳高度角的时空分布规律,纬度越高,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越小。‎ 下表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 甲地 B. 乙 C. 丙地 D. 丁地 ‎9. 甲、乙、丙、丁四地中,纬度最低的是 A. 甲地 B. 乙 C. 丙地 D. 丁地 ‎【答案】8. D 9. C ‎【解析】‎ ‎【8题详解】‎ ‎12月22日为北半球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上,南半球昼长夜短,北半球昼短夜长,图中丁处昼长于夜,位于南半球,故选D。‎ ‎【9题详解】‎ 读图可知,丙昼长为12小时,位于赤道上,纬度最低,故选C。‎ 熏烟驱霜是指晚霜来前点火生烟,以减轻晚霜,如左下图所示。右下图是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0. 烟能够减轻霜冻的原因是 A. 削弱大气逆辐射 B. 削弱太阳辐射 C. 增强大气逆辐射 D. 增强地面辐射 ‎11. 右上图中反映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是 A. ①—②—③ B. ①—④—② C. ②—③—④ D. ③—④—②‎ ‎12. 阴雨天气温日较比较小的原因是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④+①‎ ‎【答案】10. C 11. B 12. C ‎【解析】‎ 考点:大气的热力作用 ‎【10题详解】‎ 深秋或早春的晴夜,农民往往在田间熏烟以防霜冻,其原理是熏烟能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二氧化碳能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增强了大气逆辐射,从而起到保温作用.故选C。其余选项可排除。‎ ‎【11题详解】‎ 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②地面辐射③为大气逆辐射④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近地面大气温度升高的热量传递过程为太阳辐射透过大气层到达地面,地面升温后,以地面辐射的形式向外辐射能量,使近地面大气升温,故选B。‎ ‎【12题详解】‎ 阴天,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夜晚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故答案选C。其余选项可排除。‎ 读“气压带风带移动规律模式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3. 甲图所示季节各纬度带气流运动的说法正确的是 A. 0°~10°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B. 10°~20°盛行东南风 C. 20°~30°盛行西北风 D. 30°~40°盛行西南风 ‎14. 甲、乙两图反映的时间与季节正确的是 A. 甲表示3月份、春季 B. 乙表示7月份、夏季 C. 甲表示9月份、秋季 D. 乙表示1月份、冬季 ‎15. 下列各图与上图中P点气候特征相匹配的是 A. B. ‎ C. D. ‎ ‎【答案】13. D 14. D 15.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旨在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13题详解】‎ 结合纬度位置判断,甲图中副热带高压带南移,北半球是冬季。 图中0°~10°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 ,故A说法错误;10°~20°受东北信风带影响,盛行东北风,故B说法错误;20°~30°受副高控制,主要盛行下沉气流 ,故C说法错误;30°~40°受西风带控制,盛行西南风,故D说法正确。故选D。‎ ‎【14题详解】‎ 根据气压带分布的纬度位置,乙图中气压带、风带北移,北半球是夏季。结合上题分析,甲表示1月份、冬季,故AC项错误。乙表示7月份、夏季,故B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B。‎ ‎【点睛】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移动。以北半球做为参考,气压带、风带的移动规律可概括为“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及年内波动发生了变化。‎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蒸发(腾)量增加 B. 地下径流减少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17. 下列关于该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对河流径流量的影响,正确的是 A. 森林恢复后,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径流,河流流量波动减缓 B. 森林恢复后,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河流流量波动减缓 C. 森林恢复后,甲河径流量增加,乙河径流量减少 D. 森林恢复后,甲乙两河的径流量都增加 ‎【答案】16. B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破坏后,地表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下渗和地下径流减少,降水多数转化为地表径流,且地表径流汇流速度加快,雨季快速汇入河流,导致河流径流量大增;而旱季时河流因缺少地下水补给而径流量大减,因此导致河流径流量的变化增大,故选B。‎ ‎【17题详解】‎ 植被恢复后,蒸发(腾)量增加,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故选A。‎ ‎【名师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 地理环境各要素通过水循环、大气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等过程,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并形成了一个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的整体。‎ 读图,完成问题。‎ ‎18. 若此图为海陆间水循环示意图,则 A. a为海洋,b为陆地 B. 环节③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 C. 环节②表示植物蒸腾和陆地水蒸发 D. 环节①④均能造成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 ‎19. 若此图表示的是副热带大洋环流示意图,则 A. 此洋流圈位于北半球 B. ①洋流为赤道逆流 C. ②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 D. ③④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 ‎【答案】18. B 19. C ‎【解析】‎ ‎【18题详解】‎ 海陆间水循环,海水蒸发,b为海洋,陆地降水,a为陆地;③是径流,为人类提供了重要的淡水资源。.环节②是海水蒸发,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有③是径流造成的。选择B项。‎ ‎【19题详解】‎ 洋流呈逆时针方向流动,是位于南半球的副热带大洋环流。①洋流为南赤道暖流;②是寒流或上升流,洋流附近可能有沙漠和大型渔场分布。③④是暖流,洋流对沿岸气候有增温、增湿的作用,③是西方漂流,属于寒流性质。选择C项。‎ 读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20. 图中①②③④处的岩层,形成时间最晚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1. 图中a、b、c、d四地,最可能储藏地下水的是 A. a B. b C. c D. d ‎22. 有关图示地区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地质构造为褶皱 B. b地背斜成山 C. a地向斜成谷 D. b、c之间有断层 ‎【答案】20. D 21. B 22. A ‎【解析】‎ ‎【20题详解】‎ 图中主要呈现了沉积岩和岩浆岩两类岩石,沉积岩分层明显,岩浆岩侵入到了沉积岩中且出露于地表,所以岩浆岩④形成时间最晚,选D。‎ ‎【21题详解】‎ a处岩层上弯是背斜构造,b处岩层下弯是向斜构造。向斜处易储存地下水,背斜处易储存油气资源,故最可能储藏地下水的是b处的向斜,选B。‎ ‎【22题详解】‎ a处岩层上弯是背斜构造,b处岩层下弯是向斜构造。背斜、向斜都属于褶皱,图中b地背斜成谷,a地向斜成山,b、c之间有岩浆侵入,选A。‎ ‎【点睛】‎ 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和变位。是内力作用下形成。‎ ‎1、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等。‎ ‎2、可用如下歌谣来区分背斜向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地;背斜顶部受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岩层向下凹,易集水,是地下水的储藏区。‎ 断层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故断层是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等的回避处。地下水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这里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所以,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且多河谷发育。‎ ‎23.左下图为某河段景观素描图,右下图为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①>②) 示意图。有关河曲地段水流速度、外力作用和土地利用类型的组合,正确的是 A. 甲—流速慢—沉积作用—仓储用地 B. 乙—流速快—侵蚀作用—住宅用地 C. 乙—流速慢—沉积作用—交通(港口)用地 D. 甲—流速快—侵蚀作用—水利设施(防洪堤)用地 ‎【答案】D ‎【解析】‎ ‎【分析】‎ 根据图该河段河曲水流速度等值线分布,由于流速①>‎ ‎②,故①处以侵蚀为主,②处以沉积作用为主,①位于曲流的凹岸,②位于曲流的凸岸。由于图曲流向右弯曲,图中中的曲流向左弯曲,则图中的甲乙与图中的①②恰好对应,而考生可能将图中的甲对应到图中的②,乙对应到①,从而出现误选。‎ ‎【详解】而图中甲处位于曲流的凹岸,水流速度较快,流水侵蚀强烈,需建水利设施,如防洪堤等,由于甲河岸较陡,水深,宜作为港口建设用地。乙处位于曲流的凸岸,水流速度较慢,流水以沉积作用为主,可作为住宅用地或仓储用地,D项符合题意。‎ ‎【点睛】该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貌,此题涉及曲流处流水作用对地貌的影响及实际应用,考查学生读图分析能力和实际应用能力。‎ 北极熊多以近海浮冰为跳板,巡游在海中捕食。然而,近年来,科学家多次发现,这些“浮冰行者”因无法觅食而溺毙的现象。‎ 据此和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24. 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A. 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 B. 北极熊物种退化,体质下降 C. 人类捕杀,北极熊向外海迁徙 D. 全球大气污染导致食物减少 ‎25. 与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相关的有 ‎①近些年来,极端天气袭扰全球 ②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 ‎③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 ④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24. A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这个问题指北极熊这些“浮冰行者”因无法觅食而溺毙的现象。产生这个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全球气候变暖,浮冰消融且间距增大,A对。北极熊物种没有退化,体质没有下降,B错。人类捕杀,不是溺毙的原因,C错。全球大气污染导致食物减少,与溺毙无关,D错。‎ ‎【25题详解】‎ 与图文材料所反映的大气环境问题相关的有近些年来,极端天气袭扰全球,气温升高,①相关。为了缓解全球变暖的速度,低碳经济、低碳生活成为世界趋势,②有相关。北冰洋有望开通夏季航线,与全球变暖有关,③相关。近年来,火山地震频发,与全球变暖无关,④不相关,A对。B、C、D错。‎ 第II卷 二、综合题。(共50分)‎ ‎26.读某区域天气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气压状况看,A属于________(天气系统),B属于________(天气系统)。‎ ‎(2)比较A、B两地昼夜温差的大小,并简述原因。‎ ‎(3)此时C、D、E、F四地中有降水的是________,简要说明判断理由。‎ ‎(4)分析C地未来一两天的天气状况和原因。‎ ‎【答案】(1)高压,低压 ‎(2)B地比A地昼夜温差小。 ‎ 原因:B地位于低压中心,常出现阴雨天气,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不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较小。‎ ‎(3)E、F 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E位于冷锋后,F位于暖锋前。‎ ‎(4)C地未来一两天可能出现大风、降温或雨雪天气,原因是该地即将受到冷锋的影响。‎ ‎【解析】‎ 整体分析: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不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较小。冷锋降水在锋后,暖锋降水在锋前。冷锋过境,可能出现大风、降温或雨雪天气。‎ ‎(1)根据气压值,从气压状况看,A属于高压天气系统,B属于低压天气系统。‎ ‎(2) B地位于低压中心,常出现阴雨天气,阴天时,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强,气温不太高,夜晚大气逆辐射较强,气温不会太低,故昼夜温差较小。A地位于高压中心,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弱,气温高,夜晚大气保温作用弱,大气逆辐射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所以说B地比A地昼夜温差小。‎ ‎(3) 冷锋降水主要在锋后,暖锋降水集中在锋前,E位于冷锋后,F位于暖锋前。此时C、D、E、F四地中有降水的是E、F。‎ ‎(4) 图中C地位于冷锋锋前,未来一两天有冷锋过境天气影响,可能出现大风、降温或雨雪天气。‎ ‎27.下图是“某地地形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处水循环类型是_______,该循环最重要的地理意义是_______。‎ ‎(2)如果该地区植被遭到破坏,可能会对该地区的水循环造成什么影响? ‎ ‎(3)如果A处城市过量开采地下水,可能会对当地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1)海陆间循环 促进了陆地上淡水资源的更新 ‎(2)降水减少或地表水下渗减少等 ‎(3)导致地下水水位下降或枯竭;或沿海地带海水入侵,使地下水水质变坏;地面沉降或塌陷;工业污水、生活废水下渗污染地下水等。‎ ‎【解析】‎ ‎【详解】(1)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甲处是介于海洋与陆地之间的水循环。该循环最重要的地理意义是促进了陆地上淡水资源的更新。‎ ‎(2)本题考查植被对水循环的影响。植被破坏,地表水下渗减少,蒸发、蒸腾减少,降水减少等。‎ ‎(3)位于沿海过度抽取地下水导致海水倒灌、地表沉降、水质变坏等。‎ ‎28.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是________,丙是________。‎ ‎(2)说出甲的地貌,类型并简要分析甲地地形的形成原因。‎ ‎(3)设计中欲在丙处建设一大型水库,水库选址是否合理,请说明理由。‎ ‎【答案】(1)背斜 断层 ‎(2)谷地 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不合理,丙处地质构造为断层,地壳不稳地不宜建大型水利工程。‎ ‎【解析】‎ ‎【详解】(1)甲、丙两地的地质构造:甲岩层上拱,是背斜,丙岩层断裂并位移,是断层。(2)甲的地貌类型是谷地。成因是背斜顶部受张力容易被侵蚀,成为谷地。‎ ‎(3)丙处地质构造为断层,地壳不稳地不宜建大型水利工程。‎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