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汉中市龙岗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理)试题

汉中市龙岗学校 2021 届高二 上期末考试地理试卷(理科班) 考试时间:50 分钟 满分:100 分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第Ⅰ卷 (共 50 分) 一、选择题:共 25 小题,每小题 2 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 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下图为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圈层 B. ②圈层 C. ③圈层 D. ④圈层 2. 下列关于地球圈层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 ①圈层的厚度海洋较陆地大 B. ②圈层横波不能通过 C. ③圈层最可能为液态 D. ④圈层的温度很低,压力和密度都 较小 【答案】1. B 2. C 【解析】 【1 题详解】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炽热岩浆,一般来源于软流层,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读图可知,图中 ①圈层、②圈层、③圈层、④圈层分别表示地壳、地幔、外核和内核,因此岩浆一般来源于 ②圈层,选项 B 符合题意,排除 A、C、D。 【2 题详解】 ①圈层为地壳,地壳的厚度陆地比海洋厚,A 错误。②圈层为地幔,由固态物质构成,因此 地震横波能通过,B 错误。由于③圈层(外核)地震横波不能通过,最可能为液态,C 正确。 ④圈层为内核,具有非常高的温度和压力,物质密度也极高,D 错误。 【点睛】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 80—400km 之间,是一 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一般认为,地球内部的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高,一般 至 100km 深时,温度便接近于地幔开始熔融的固相线温度,这时在水和挥发性组分的参与 下,开始产生选择性熔融,逐渐形成固流体软流层。 下图为太阳大气层的结构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黑子和耀斑分别出现在 A. ①、②层 B. ①、③层 C. ②、③层 D. ②、④ 层 4.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大约是 A. 9 年 B. 11 年 C. 13 年 D. 15 年 5. 下列现象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是 A. 全球气候变暖 B. 地球“磁暴”现象 C. 厄尔尼诺现象 D. 极地冰 川融化 【答案】3. C 4. B 5. B 【解析】 【3 题详解】 读图,图中①层是太阳内部大气,②层是光球层,③层是色球层,④层是日冕层。太阳活动 的重要标志黑子出现在光球层,耀斑出现在色球层,即分别是②、③层,C 对。A、B、D 错。 【4 题详解】 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周期是相邻的两个高峰值或两个相邻的低峰值之间的时间间隔,大约是 11 年,B 对。A、C、D 错。 【5 题详解】 主要由太阳活动引起的现象是地球“磁暴”现象,是太阳释放的高能带电粒子流冲击地球磁 场,干扰地球的磁场,使指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B 对。全球气候变暖、厄尔尼诺现象、极 地冰川融化是人类不合理活动,排放的温室气体多造成的,A、C、D 错。 读“局部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6. 图中表示东北信风带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7. ①控制下的气候特点是( ) A. 高温多雨 B. 炎热干燥 C. 温和多雨 D. 寒冷干 燥 8. 大陆西岸受③、④交替控制的典型气候类型是( ) A. 温带季风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 D. 亚热带地中海气候 【答案】6. B 7. A 8. D 【解析】 【6 题详解】 A、结合图示可知①是赤道低气压带,A 错误。 B、结合图示可知②是东北信风带,B 正确。 C、③是副热带高气压带,C 正确。 D、④是盛行西风带,D 错误。 故选 B。 【7 题详解】 ①是赤道低气压带,受其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多对流雨,常年高温多雨,BCD 错误,A 正确。故选 A。 【8 题详解】 ③是副热带高气压带,④是盛行西风带,大陆西岸受③、④交替控制形成地中海气候。ABC 错误,D 正确。故选 D。 以下是某中学高一年级丁强同学的日记片段“星期天,天终于放晴了,风也小了,虽然 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我不得不再加了件毛衣。爸爸一早就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 料大棚。我和妈妈拿着扫把也去帮忙。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二伯他们也在田里忙 着,他们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9. 从日记描述来看,这里刚刚经历了一场( ) ①沙尘暴天气 ②冷锋过境 ③台风过境 ④寒潮过境 A ①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②③ 10. 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可能原因是( ) A. 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冷空气 B. 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C. 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D. 过境后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 11. “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滚……”其作用与下图中所示箭头有关的是 (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9. C 10. B 11. C 【解析】 【9 题详解】 日记中描述,天气系统过境后,大棚上积压了一层厚厚的尘土,说明出现了沙尘暴天气,① 符合题意。日记中描述,虽然一直没有下雨,可天出奇地冷,……去修补被风吹坏了的塑料 大棚。说明该天气系统过境时出现剧烈的降温天气,并出现大风,表明该天气系统为强度很 强的冷锋天气,即寒潮天气,②、④符合题意。台风会带来狂风暴雨,与日记中描述的天气 特征不符,③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选项 C 符合题意,排除 A、B、D。故选 C。 【10 题详解】 在锋面系统中,冷、暖空气是相对的,原来较冷的空气,遇到更冷的空气,原来的空气就是 暖空气,因此冷锋过境前这里的空气为暖空气,A 不符合题意。过境前这里的空气比较干燥, 强冷空气移入该地区,当地暖空气被迫抬升,由于空气比较干燥,尽管上升,但也很难成云 致雨,这是导致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原因,B 符合题意。过境前这里的空气做下沉运动, 与过境时无降水关系不大,C 不符合题意。冷锋过境后这里的空气被冷气团取代,不为暖空 气,且这与造成此天气系统过境无降水的原因无关,D 不符合题意。故选 B。 【11 题详解】 读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图可知,图中①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表示大气吸收的太阳 辐射,③表示大气逆辐射,④表示地面辐射。“在麦田边点起一堆一堆的柴草,浓烟滚 滚……”是为了增加空气的颗粒物和二氧化碳,从而增强大气逆辐射,即图中③,从而防寒 保温,防止强烈的降温对农作物的损害。因此点起柴草制造浓烟的作用与图中③箭头有关, 选项 C 符合题意,排除 A、B、D。故选 C。 读图,图中虚线为洋流。完成下面小题。 12. A 洋流的流向性质判断正确的是 A. 向南,暖流 B. 向南,寒流 C. 向北,寒流 D. 向北, 暖流 13. A 洋流的影响是 A. 增温减湿 B. 降温增湿 C. 形成渔场 D. 增加蒸 发 【答案】12. A 13. D 【解析】 【12 题详解】 图中显示,A 洋流处的等温线向低温处弯曲,表明 A 洋流的温度比两侧海水温度高,因此 A 洋流为暖流,由此判断,B、C 错误。暖流总是从水温高处流向水温低处,因此 A 洋流向南 流,由此判断,选项 A 正确、D 错误。本题还可以根据洋流流向与等水温线凸向的关系判 断流向,洋流流向与等水温线的凸向一致,再根据流向判断洋流性质。故选 A。 【13 题详解】 根据上题判断,A 洋流为暖流,对沿岸具有增温增湿作用,由此排除 A、B。由于该洋流不 是上升流,也没有与寒流交汇,很难形成渔场,排除 C。由于 A 洋流为暖流,水温较高, 因此蒸发旺盛,选项 D 符合题意。故选 D。 读图甲和图乙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小题。 14. 上图甲所示地貌名称为( )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冰斗 15. 上图乙所示地貌的形成原因主要是( )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 积 【答案】14. C 15. B 【解析】 【14 题详解】 根据形态和位置判断,上图甲所示地貌呈扇形分布,位于河流出山口,该地貌的名称为冲积 扇,C 符合题意。三角洲 位于河流河口,与图示地貌位置不同,排除 A。沙丘和冰斗, 与图中地貌形态不同,排除 B、D。故选 C。 【15 题详解】 根据形态判断,图乙所示地貌为沙丘,沙丘的形成原因主要是风力沉积,B 符合题意,排除 A、C、D。故选 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影响 A、B 两地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是( ) A. 大气环流 B. 地形 C. 海陆分布 D. 洋流 17. B 地的植被主要是( ) A. 温带落叶林 B. 亚热带常绿林 C. 荒漠植被 D. 雨林 【答案】16. B 17. C 【解析】 【16 题详解】 从右图可以看出,A 地降水丰富,B 地降水稀少,左图中显示,A、B 两地均位于西风带, 而 A、B 两地之间为安第斯山脉,A 地位于西风迎风坡,降水多;B 地位于西风背风坡,降 水少,选项 B 符合题意。两地均受西风带影响,大气环流不是两降水不同的主要因素,排 除 A。两地均临近海洋,排除 C。A 地附近为寒流,B 地附近海域有暖流经过,而 A 降水多, B 地降水少,因此洋流不是导致降水不同的因素,排除 D。故选 B。 【17 题详解】 从 B 地气候统计图中可以看出,B 地降水稀少,冬季温和,夏季高温,蒸发较强,因此形 成温带荒漠植被,选项 C 符合题意。当地降水稀少,水分条件决定不会形成森林植被,且 当地位于温带,不可能出现亚热带常绿林和雨林,因此排除选项 A、B、D。故选 C。 18.全球变暖对局部地区能带来一些好处,下列叙述正确 是(  ) A. 俄罗斯粮食产量会提高 B. 能源消耗总量减少 C. 有利于美国小麦区的农业生产 D. 南极冰川融化,淡水资源增多 【答案】A 【解析】 的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全球变暖的影响,意在考查学生地理信息的获取及知识迁移能力,总体难度不 大,基础性强。 【详解】俄罗斯由于纬度较高,热量条件差,不适宜粮食作物生产,而由于全球变暖,俄罗 斯热量条件改善,粮食产量会有所提高,而与能源消耗无关,对于美国小麦区的农业生产可 能由于干旱产生不利影响,南极冰川融化,淡水总量不会变化,故选 A。 19.读塔里木盆地图。回答问题。 历史时期以来,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其原因主要是 A. 洪水泛滥 B. 坡地开发 C. 荒漠范围扩大 D. 交通线增多 【答案】C 【解析】 【分析】 考查影响聚落分布的因素,土地荒漠化。 【详解】新疆气候干旱,缺少灌溉水源就不可能发展农业,将导致聚落位置发生变化。在天 山山麓、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的边缘,由于高山冰雪融水的灌溉,分布着较多的绿洲, 人口和城市主要分布于盆地边缘的绿洲地带。但近年来,由于不合理利用水资源导致生态环 境的恶化,荒漠范围不断扩大,致使该地大部分聚落已移向地势高的地方转移,故 C 正确。 塔里木盆地位于新疆,该地地处内陆,气候干旱,降水稀少,发生洪水泛滥可能性小,A 错 误; 开发坡地不必将大部分聚落移向地势高的地方,B 错误; 交通线增多是结果,不是原因,D 错误。 故选 C。 【点睛】本题难度低,解题的关键是掌握该区域的地理背景。总的来说,干旱是新疆地区自 然环境的主要特征。 20.2011 年 12 月 23 日,广州市公布了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广州市常住人口为 1 270.19 万人:预计到 2020 年末常住人口控制在 1500 万内,这“1500 万”是让广州人“活 得舒服”的指标。广州提出的“1500 万”被称为“临界点”,“1500 万”是指( ) A. 环境人口容量 B. 人口合理容量 C. 环境承载力 D. 土地承载力 【答案】B 【解析】 【分析】 人口合理容量是指按照合理的生活方式,保障健康的生活水平,同时又不妨碍未来人口生活 质量的提前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 【详解】1500 万”是让广州人“活得舒服”的指标.故为人口合理容量.B 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人口合理容量,理解即可. 21.城市有大小和等级之分,城市等级划分的依据通常是 A. 人口规模 B. 用地规模 C. 城市位置 D. 城市职 能 【答案】A 【解析】 【详解】城市等级划分依据的是人口规模,A 正确。用地规模、城市位置、城市职能不是最 主要指标,BCD 错误。 22. 表为“四聚落服务职能情况表”,表中“√”表示聚落具有 服务职能。据此完成问题: 关于各聚落等级、数目和服务范围的说法正确的是 的 A. 甲聚落等级较高,数目少,服务范围小 B. 乙聚落等级最高,数目多,服务范围广 C. 丙聚落等级较低,数目少,服务范围广 D. 丁聚落等级最低,数目多,服务范围小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城市等级与服务范围、服务职能种类、城市数目间的关系。 【详解】 服务职能的种类越多,聚落的等级越高,数目越少,服务范围越大,所以乙聚落的等级最高, 数目最少,服务范围最广,B 错误,A 错误;而丁聚落等级最低,数目多,服务范围最小,D 正确,C 错误。故选 D。 下图是我国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下面小题。 23. 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 A. 全年高温、干湿季节分明 B. 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 多地下水和冰雪融水 D. 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24. 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主要粮食作物是( ) A. 小麦 B. 水稻 C. 棉花 D. 青稞 25. 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其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 A. 灌溉条件较差 B. 日照时间太长 C. 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D. 土壤盐碱化严重 【答案】23. C 24. A 25. C 【 【解析】 本题考查我国西北地区的农业区,读图解答即可. 【23 题详解】 读图可得,甲附近是山脉是祁连山脉,该地区的河西走廊依靠祁连山的冰雪融水发展为我国 一个重要的灌溉农业区.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多冰雪融水和地下水,故选 C。 【24 题详解】 读图,根据经纬度和省区轮廓,山脉走向判断,甲是河西走廊,气候干旱,可以种植耐旱作 物小麦,乙是宁夏平原,属于干旱区,但有黄河水作为灌溉水源,可以种植小麦。甲乙都是 干旱区,不适宜种植耗水量大的水稻。两地都是中温带,不适宜种植棉花。青稞是青藏高原 特有的作物,甲乙两地都不适宜生长。丙地位于青藏高原区,可以种植小麦和青稞。这里是 高、寒气候区,不适宜种植水稻、棉花。所以三地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小麦.故选 A。 【25 题详解】 结合上题分析,丙地区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海拔较 低的河谷地区。乙地气候干旱,降水少,晴天多,夏季气温较高,热量充足。所以 C 对。 从图中看到,丙地位于河谷地区,灌溉条件并不差,A 错。日照时间长,有利于作物生长, 不是不利条件,B 错。丙地气温低,蒸发弱,而乙地气温较高,蒸发强,更易发生土壤盐碱 化问题,D 错。故选 C。 第Ⅱ卷 (共 50 分) 二、综合题 26.下图为某日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为夜半球。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示节气为______,该日南半球昼夜长短情况为________。 (2)图示日期,全球出现极夜的范围是________,A 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3)图示 A、B、C 三点自转线速度的大小关系是________(用“>”连接)。 (4)此时 B 点的地方时是______。 【答案】 (1). 冬至 (2). 昼最长,夜最短 (3). 北极圈及其以北 (4). 90° (5). B > A > C (6). 2 时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太阳光照图的判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详解】(1)根据极昼极夜现象判断节气。据图可知北极圈及其以北产生极夜现象,故为北 半球的冬至日,日期为 12 月 22 前后。此时南半球各地昼最长、夜最短,南极圈及其以南地 区出现极昼现象. (2)此时为冬至日,冬至日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北极圈及其以北的地区出现极夜现象; 直射点所在纬线所有点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故 A 的正午太阳高度为 90°。 (3)全球自转线速度由赤道向两极递减,角速度是除南北极点外其余都相等。因此由大到 小依次为 B > A > C。 (4)根据图中地球的自转方向进行判断,图中的晨昏线为晨线,A 点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 所在的经线相差 60°,且位于该交点的西侧,因此时间晚 4 小时,所以 A 点的时间为 2:00. 27.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上左图表示的是_______(1 月或 7 月)月份季风图。F 的风向为_______风,北京的风向 是_______风。 (2) a 和 b 之间的风向为________,d 为________气压带。 (3)左图中 E 季风势力最强时,B 处气压名称为____________。此季节右图中字母 _____________所代表的气压带被大陆切断。 (4) 此月份,左图中 C 地是_______ 季节(夏季、冬季);C 地气压值与同半球同纬度海洋相 比是____________ (高压、低压) ,半年之后 C 所在大陆西北部刮__________ 风,其成因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7 月 西南风 东南 (2)东北 极地高气压 (3)印度低压(亚洲低压) b (4)冬季 高压 西北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 【解析】 (1)由图可知,此时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故为夏季即 7 月份 。F 地及北京的风向可从 图中直接读取。 (2)a 为赤道低气压带,b 为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故 a 和 b 之间的风带为东北信风带, 风向东北;d 为极地下沉气流形成的极地高气压带。 (3)E 为东南季风,其势力最强时即北半球盛夏季节时,B 处即印度半岛的印度低压(亚洲 低压)势力最为强大。此时北移的副热带高气压带(即右图中的字母 b)被大陆上的热低压 切断,仅保留在海洋上。 (4)C 地为南半球的澳大利亚,此时为其冬季;由于海陆热容量不同即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的影响,此时 C 地气温低,形成高气压,其气压值与同半球同纬度海洋相比高。半年之后即 南半球夏季时,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气压带和风带的移动的影响,北半球的东北信风越 过赤道偏转成西北风,会影响到澳大利亚的西北部。 28.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简略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图中字母所代表的岩石类型名称: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 (2)写出图中序号代表的地质作用: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 (3)①和②两种地质作用,其能量主要是来自地球内部的是_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变质岩 (2). 侵入型岩浆岩 (3). 喷出型岩浆岩 (4). 外力作用 (5). 变质作用 (6). ②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岩石圈物质循环。地球内部的岩浆,在上升过程中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岩浆岩 在外力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下,形成沉积岩。同时,这些已生成的岩石经变质作用形成 变质岩。各类岩石在地壳深处或地壳以下被高温熔化,又成为岩浆回到地球内部。 【详解】(1)读图可知, B 由岩浆在地下冷凝而成,为侵入型岩浆岩; C 为岩浆喷出地表后冷 凝而成,为喷出型岩浆岩。A 为 BC 在地下经高温高压变质而成为变质岩。 (2)①地表物质风化后经搬运、沉积,最终形成沉积岩的过程,为外力作用。②为沉积岩转化 成变质岩的过程,为变质作用。 (3)根据上题分析。①是外力作用,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外部,如太阳辐射;②是内力作 用,其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 29.读某城市主要功能区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图中甲、乙、丙对应的功能区分别是: 甲______________,乙___________ , 丙_____________。 (2)①、④两地适合建高级住宅 是______,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城市的工业区布局合理,其主导风向最不可能的是______。 A、西北风 B、偏北风 C、东南风 D、东北风 (4)图中最适合建绿化带的是______(填数字)。 【答案】 (1). 商业区 (2). 住宅区 (3). 工业区 (4). ① (5). 地势较高, 的 环境优美(答出其一即可) (6). C (7). ③ 【解析】 【详解】(1)甲位于市中心,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功能区是商业区;乙在商业区的外围, 占地面积大,功能区是住宅区;丙位于城市的外围,沿交通线分布,功能区是工业区。 (2)①处适宜规划建设高级住宅区:地势较高,位于风景区,环境优美。④地位于河流下 游,且在工业区附近,环境较差;且附近有铁路,噪声污染严重,不适宜建设高级住宅区。 (3)工业区应布局在主导风的下风向。工业区在图中位于东南方向且位置合理,说明城市 的主导风不可能是东南风。 (4)③处适宜规划建设绿化带:原因介于住宅区与工业区之间,减少污染。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