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北京市昌平区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新学道临川学校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二地理学科试卷 第Ⅰ卷(选择题)‎ 读太阳系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1. 目前,人类已经实地考察的宇宙天体是(  )‎ A. ab B. de C. fg D. hi ‎2. 图中包含的天体系统层次有(  )‎ A. 一级 B. 二级 C. 三级 D. 四级 ‎【答案】1. B 2. B ‎【解析】‎ 主要考查了太阳系及天体系统。(1)a为水星,b为金星,c为地球,d为月球,e火星,f木星,g土星,h天王星,i为海王星。太阳系中,人类已经实地考察天体是月球和火星。(2)图中包含了地月系和太阳系两个天体系统。‎ ‎3.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  )‎ A. 生产能源 B. 生活能源 C. 光、热资源 D. 大气运动、水循环的原动力 ‎【答案】C ‎【解析】‎ 地球上的生物的生长依靠太阳辐射,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质,动物依靠植物生存,农业谚语“鱼靠水,娃靠娘,万物生长靠太阳“中,体现了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热资源,选择C。‎ ‎4. 下列地貌与形成连线正确的是 A.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风力侵蚀 B. 云南的路南石林——流水沉积 C. 华北平原——地壳上升后流水侵蚀 D. 黄土高原沟壑纵横——流水侵蚀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云贵高原的路南石林属于喀斯特地貌是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华北平原是流水沉积作用形成的,黄土高原沟壑纵横的地貌是流水侵蚀形成的,答案选D。‎ 考点:本题考查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5.下列地区中,使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 A. 海口 B. 重庆 C. 拉萨 D. 吐鲁番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我国太阳能资源的分布。‎ ‎【详解】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地区为:青藏高原;其次为内蒙古高原和西北地区。使太阳能热水器效果最好的是拉萨,故选C。‎ ‎6.有关大气层中臭氧的叙述正确的是()‎ A. 主要存在于平流层 B. 主要存在高层大气 C. 能反射无线电波 D. 能大量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红外线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臭氧的分布及作用。‎ ‎【详解】大气中臭氧层存在于平流层中,它能够大量吸收紫外线,使地面上的生物免受紫外线伤害,而少量穿透大气到地面的紫外线对人类和生物则是十分有益的。故选A。‎ ‎7.深秋时节,农民有时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这是为了 A. 增强大气逆辐射,避免农作物受到冻害。‎ B. 增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以利光合作用。‎ C. 增加地面辐射,减少地面热量的损失。‎ D. 增加空气中的水汽,满足植物对水的需求。‎ ‎【答案】A ‎【解析】‎ 深秋时节,农民有时会在农田里燃烧秸秆制造烟雾,这是为了增加大气逆辐射,减慢地面降温速度,避免农作物受霜冻侵袭,D对。制造烟雾不能增加空气中的水气,A对。增加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可以增强大气逆辐射,起到对地面保温的作用,B错。烟雾不能增加地面辐射,C错。‎ 下图为“自然地理环境圈层结构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8. 下列地区中地壳厚度最小的是()‎ A 喜马拉雅山 B. 内蒙古高原 C. 四川盆地 D. 太平洋 ‎9. 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主要是()‎ A. 纬度位置和地形 B. 海陆位置和海拔高度 C. 海陆位置和地形 D. 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 ‎【答案】8. D 9. D ‎【解析】‎ 本题考查地壳的基本特征,以及有关太阳辐射的知识点。‎ ‎【8题详解】‎ 地壳厚度的一般规律:地球大范围固体表面,海拔越高,地壳越厚,而海拔越低,地壳越薄;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大陆部分较厚平均厚度33千米,大洋部分较薄平均厚度为‎6千米.故大平洋的地壳厚度最小。故选D。‎ ‎【9题详解】‎ 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的因素主要是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太阳高度越大,大气透明度越高,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的越少,D对。纬度位置、地形、海陆位置、海拔高度影响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不直接影响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A、B、C错。故选D。‎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下列实现着图中①的功能的是(  )‎ A. 长江 B. 我国的夏季风    C. 我国的冬季风 D. 副热带高气压带 ‎11. 在水循环的各个环节中,南水北调工程体现人类活动对下列的哪个环节施加影响(  )‎ A. ①  B. ③       C. ④       D. ⑤‎ ‎【答案】10. B 11. D ‎【解析】‎ 考查水循环及环节。‎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①为水汽输送,我国夏季吹东南季风,将海洋的水汽输送到陆地。故选B。‎ ‎【11题详解】‎ 解决北方地区的水资源紧缺问题,建设了南水北调工程,从水循环的角度来看,这一举措改变了地表径流环节。图中⑤环节为地表径流,故选D。‎ 下图为“某河流上下游两个水文观测站测得全年流量曲线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 ‎12. 该河流最主要的补给类型是( )‎ A. 湖泊水 B. 地下水 C. 大气降水 D. 冰川积雪融水 ‎13. 下列有关甲、乙流量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 ) ‎ ‎①甲为上游 ‎②乙为上游 ‎③甲站的流量受水库调节 ‎④乙站的流量受水库调节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12. C 13. B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河流的水文特征。‎ ‎【12题详解】‎ 降雨量的变化与相对径流量变化一致,判断最主要补给类型为降水,C正确.‎ ‎【13题详解】‎ 甲站的流量季节变化小,应是受水库调节,位于下游,乙变化大,应位于上游,②③正确。B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 ‎14.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多导致 A. 太阳辐射增强 B. 地面辐射增强 C. 大气辐射增强 D. 大气逆辐射增强 ‎【答案】D ‎【解析】‎ ‎【详解】球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因为温室气体增多导致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增多,从而促使大气逆辐射增强,促使地温升高,全球变暖,选D。‎ ‎【点睛】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包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毁林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2018年7月28日凌晨出现月全食时,众多天文爱好者观看到火星与“红月亮”在西南方天空汇合。完成下列各题。‎ ‎15. 此时,太阳、火星、地球和月球(注:天体大小、空间距离不按比例)四者的相对位置关系是 A. B. ‎ C. D. ‎ ‎16. 月全食时,地面观察者看到月亮呈现“血红”的主要原因是 A. 月球表面是红色 B. 月球自身发出红光 C. 地球大气的反射作用 D. 地球大气的散射作用 ‎【答案】15. A 16. D ‎【解析】‎ ‎【15题详解】‎ 当月球、地球、太阳完全在一条直线上,地球位于中间,月亮在地球背向太阳的一面,进入地球的影子里,月亮表面变成暗红色,形成月全食,故A正确,B错。月球是地球的卫星,绕着地球转,而不是在火星附近,C错。图示太阳地球火星的相对位置中,地球应为太阳与火星之间的位置关系,故D错误。故选A。‎ ‎【16题详解】‎ 月亮表面是很暗的,月表反射率很低,故A错。月亮是卫星,自身不会发光发热,故B错误。发生月全食现象时,地球挡住了太阳光,只有少部分太阳光经过地球大气层折射后到达月亮上,地球大气的反射作用只能解析有太阳光达到月亮,但不能解析月亮呈红色,C错。太阳光线经过地球大气层时发生散射,波长越长散射作用越小,可见光中红光波长最长,被散射得少,故月全食时看到月亮呈现“血红”,D正确,故选D。‎ 下图为某地区剖面图,两河分水岭甲山森林破坏严重,近年来甲山实行了全面封山育林,森林植被得以恢复。图中岩层1和岩层3为透水岩层,岩层2和岩层4为不透水岩层。若区域降水量不变,降水最终都转化为径流。‎ 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从地质构造看,甲处为(  )‎ A. 背斜 B. 向斜 C. 地垒 D. 地堑 ‎18. 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能够推断出的结论是(  )‎ A. 乙河平均水位下降 B. 丙河流量明显增加 C. 海陆间水循环加快 D. 两河径流总量减少 ‎【答案】17. C 18. D ‎【解析】‎ ‎【17题详解】‎ 据图可知,甲地地层与两侧地层没有连续,岩层发生了移动,说明地质构造为断层;甲地岩层相对抬升形成地垒构造,故C项正确,D项错误;背斜是岩层向上弯曲,向斜是岩层向下弯曲,故A、B项错误。‎ ‎【18题详解】‎ 考查森林的作用及功能。森林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的功能,可以增加下渗,减少地表径流,故甲山地森林植被恢复后,乙河平均水位上升,故A项错误;丙河流量变化较小,故B项错误;下渗增加,地表径流减少,故两河流径流总量减少,D项正确。‎ 柴窝堡湖为乌鲁木齐市郊最大的淡水湖,距柴窝堡湖东南约5公里的盐湖是咸水湖。近年来,柴窝堡湖不断萎缩。下图为柴窝堡湖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9. 关于图中地理事物,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河水主要靠冰雪融水补给 B. 铁路属于第一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 C. 冬季是游客攀登图中山峰的最佳季节 D. 山区柑橘林、香蕉园连绵不绝 ‎20. 下列有助于恢复柴窝堡湖面积的合理措施有 ‎①加强人工降水 ‎ ‎②减少引水灌溉 ‎ ‎③阻断地下暗流 ‎ ‎④实施退耕还湖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19. A 20. D ‎【解析】‎ ‎【19题详解】‎ 图示区域地处我国西北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河水主要靠高山冰雪融水补给,A正确;铁路属于第二亚欧大陆桥的一部分,B错误;冬季大雪封山,夏季是游客攀登图中山峰的最佳季节,C错;地处我国西北地区,不适宜种植香蕉、柑橘等热带、亚热带作物,D错。‎ ‎20题详解】‎ 有助于恢复柴窝堡湖面积的合理措施有减少引水灌溉,保证湖泊补给水源,②对;位于西北干旱区,不适宜人工降水,①错;阻断地下暗流,可能导致湖水变咸,③错;实施退耕还湖,④对,故D项正确。‎ 第Ⅱ卷(非选择题)‎ ‎21.如图为“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甲、乙、丙三地中,属于向斜构造的是________。‎ ‎(2)若在图示地区修建大型工程,则甲、乙、丙三地中最不适合的是________地.‎ ‎(3)如果该地区有形成石油天然气的地质环境,则是甲、乙、丙三地中的________地。‎ ‎(4)甲、丙中形成山岭的是________.‎ ‎【答案】 (1). 甲 (2). 乙 (3). 丙 (4). 甲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为材料,考查地质构造及其影响。‎ ‎【详解】(1)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乙处岩层出现错位,为断层,丙地岩层向上弯曲为背斜构造。‎ ‎(2)若在图示地区修建大型工程,需要避开断层,断层地壳不稳定,三地中乙是断层。‎ ‎(3)如果该地区有形成石油天然气的地质环境,最应当位于背斜,图中丙是背斜。‎ ‎(4)从图中可以看出,甲为山岭,丙为山谷,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构造;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石坚实,不易被侵蚀,因而形成山岭。‎ ‎22.读大气热量交换过程图,回答问题。‎ ‎(1)图中序号①代表________,②代表________,②箭头比①箭头细的原因是________。‎ ‎(2)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的原因是________。‎ ‎(3)上图中对地面起保温作用的是_______(填序号)。‎ ‎【答案】 (1). 太阳辐射 (2). 太阳辐射 (3). 大气的削弱作用 (4). 青藏高原海拔高 (5). ④‎ ‎【解析】‎ ‎【分析】‎ 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 ‎【详解】(1)据图中箭头特点可知,图中①为太阳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太阳辐射受到大气的削弱作用,故到达地面太阳辐射要少一些。‎ ‎(2)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保温作用弱,故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比较气温低。‎ ‎(3)大气增温的同时形成大气辐射,一部分射向地面,补偿地面散射的热量,形成大气逆辐射④,对地面起着保温作用。‎ ‎【点睛】太阳辐射是地球表面最重要的能量源泉;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23.材料 北京市城区的城市热岛现象较明显,如图为2008年4月某日北京地区城市和郊区平均气温水平变化示意图。‎ ‎(1)图中现象被称为________,此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对大气质量的有利影响是________。‎ ‎(2)城市上空多云和雾的原因是什么?‎ ‎(3)试分析在城郊建设环境绿地,其意义是什么?‎ ‎【答案】(1)城市热岛效应;人口多、工业多,产生的废热多;促进空气对流,改善空气质量。‎ ‎(2)城市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上升降温,水汽易于凝结;城市大气尘埃多,为水汽凝结提供凝结核。‎ ‎(3)城市风为郊区吹向城市,绿化带起到过滤作用,从而防止大气污染物再次带到城市。‎ ‎【解析】‎ ‎【分析】‎ 理解大气受热过程及城市热岛效应的作用,能灵活运用知识点解决实际问题。‎ ‎【详解】(1‎ ‎)由图中气温分布图可知:城市气温高于郊区。城市由于交通、工业、人口密集等因素排放大量热量,导致城市温度高于农村,即为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温度高大气上升,促进城市空气对流,从而改善了城市的空气质量。‎ ‎(2)由于城市盛行上升气流,空气上升降温,水汽易于凝结,从而提供了充足的水汽;城市大气尘埃多,为水汽凝结提供凝结核,故而城市上空多云雾。‎ ‎(3)城市风为郊区吹向城市,故在郊区与城市之间建绿化带,起到净化过滤作用,从而防止大气污染物再次带到城市中。‎ ‎24.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和B是________,A和B+C是________,D是________,C+D+E是________的一部分。 ‎ ‎(2)不连续界面:F________。 ‎ ‎(3)地震波在经过F时速度发生什么变化? ‎ ‎(4)A和B为什么厚度不均?‎ ‎【答案】(1)地壳;岩石圈;软流层;上地幔 ‎(2)莫霍界面 ‎(3)地震波(纵波和横波)传播速度明显加快。‎ ‎(4)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只有几千米。‎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A和B+C是岩石圈,是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深度约80千米。地震波在经过莫霍界面时,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大洋地壳厚度平均约‎6千米。‎ ‎【详解】(1)读图,结合岩层深度,地球内部圈层的名称,A是大陆地壳,B是大洋地壳,A和B是地壳,A和B+C是岩石圈,是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的部分,深度约80千米。D是软流层,C+D+E是上地幔的一部分。 ‎ ‎(2)不连续界面F是莫霍界面,是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 ‎ ‎(3)地震波在经过F时, 纵波和横波的传播速度都明显加快。 ‎ ‎(4) 地壳的厚度不均,A是大陆地壳,厚度平均33千米。B是大洋地壳,厚度约‎6千米。主要是大洋地壳部分,硅铝层缺失,厚度较薄。‎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