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二轮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作业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二轮复习:第六单元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作业

第六单元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全国卷】‎ ‎1.(2016年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某科考队8月考察堪察加半岛,考察中发现,堪察加半岛北部发育苔原,南部生长森林;东西向气候区域差异显著;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但冬眠杂食性且善捕鱼的熊的数量较多;大量来自海洋的鲑鱼溯河流而上,成为熊的重要食物。下图示意堪察加半岛的地形。‎ ‎(1)说明堪察加半岛地形对气候区域差异的影响。‎ ‎(2)分析堪察加半岛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数量较少的原因。‎ ‎(3)某科考队员欲近距离拍摄熊,推测他在甲地选择拍摄点的理由。‎ ‎【解析】第(1)题,考查地形因素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堪察加半岛地处季风气候区,图中等高线反映山脉大致呈南北走向且高差较大。因此山脉对季风起阻挡作用,形成地形雨和雨影区且形成明显的气候垂直差异。第(2)题,大型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生存都需要大量的食物来源。堪察加半岛空间狭小,纬度高,热量不足,冬季漫长,不利于植被的生长。食物来源不足,限制了植食性和肉食性野生动物的数量。第(3)题,图中信息反映甲地有河流,熊的重要食物——鲑鱼数量多,熊出没的概率大。甲位于堪察加半岛南部,为夏季风背风坡,有森林且晴天多,利于隐蔽和拍摄。‎ ‎【答案】(1)山脉大致呈南北向,阻挡季风,形成多雨区和雨影区;地形高差大,形成气候垂直差异。‎ ‎(2)纬度高,植物生长缓慢,食物供应量少;环境空间差别大,适宜生存的空间小;冬季寒冷漫长,生存条件恶劣。‎ ‎(3)河流附近,熊出没的概率大;山地地形且有森林,便于隐蔽;降水较少,晴天较多,利于拍摄。‎ ‎  (201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7~9)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2009年为基数,2010~2013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9月30日)。据此完成2~4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2.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3.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4.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2题,读表可知,地上生物量中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的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中灌木植物生物量略有下降,草本植物生物量增加幅度较大,故总体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中,灌木植物植株数量不变,而草本植物植株数量增加,故植株密度改变。第3题,由表中地下生物量数据可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下降,而草本植物地下生物量逐渐上升,呈现此消彼长的竞争。第4题,从实验结果来看,草本植物的植株数量,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增加,草本植物将更加繁茂;灌木植物的植株数量不变,地上生物量增加,而地下生物量减少。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未来灌木植物地下生物量的持续下降,将会影响其生存,其将萎缩。‎ ‎【答案】2.A 3.D 4.D ‎【地方卷】‎ ‎  (2018年天津卷,5~6)全球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为减缓全球变暖,发展低碳经济是人类社会的必然选择。读图文资料,回答5~6题。‎ ‎  科学家们考察了美国西北部某山岳冰川消融的状况(下图)及产生的影响。‎ ‎5.对图中所示地区1936~2015年期间地表环境变化的表述,与实际情况相符的是(  )。‎ A.年蒸发量始终不变 ‎ B.河湖水量持续稳定增加 C.生物种类保持不变 ‎ D.地表淡水资源总量减少 ‎6.科学家们在推断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不作为主要依据的是(  )。‎ A.沿海地区的海拔高度 ‎ B.海水受热膨胀的幅度 C.全球冰川融化的总量 ‎ D.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 ‎  【解析】本题组考查全球气候变暖及其影响。伴随全球气候变暖,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在中高纬度地区出现了诸多变化,为此,人类应提高资源利用率、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循环经济等维系地球生态平衡。第5题,从图示信息看,2015年与1936年相比,冰川大量融化,说明气温升高,则年蒸发量变大;河湖水量开始会增加,但随着冰川融水量的减少,河湖水量也会减少;生态环境的改变,会导致生物种类减少;图中显示地表冰川消融殆尽,从长久来看,该地位于美国西北部山地,为大陆性气候,降水较少,冰川消融殆尽后,随着蒸发不断加剧,湖泊可能演变成咸水湖,导致地表淡水资源减少。第6题,潮汐规模和洋流方向不会因海平面上升发生改变,故不作为海平面上升所淹没的陆地范围时的参考依据,其他选项都是与水面上升幅度或陆地直接相关的信息,是必须参考的数据。‎ ‎  【答案】5.D 6.D ‎  (2014年江苏卷,14)索科特拉岛曾经与非洲的索马里半岛相连,岛上有许多奇特的动植物。下图是索科特拉岛位置图。读图,回答下题。‎ ‎7.岛上许多植物有瓶状茎、多刺、硬叶等特点,反映了该岛的气候特征是(  )。‎ A.温暖湿润 B.温和干燥 C.高温多雨 D.高温干燥 ‎【解析】该地位于10° N~15° N,地处热带,岛上植物特点反映了该岛降水少、蒸发旺盛,高温干燥。温暖湿润地区植被多为温带落叶阔叶林。温和干燥多为中纬度大陆内部的气候特征。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特征。‎ ‎【答案】D ‎8.(2014年海南卷,2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在冷湿环境下,未完全分解的植物残体逐渐堆积,形成泥炭。如图所示岛屿泥炭资源丰富。‎ 分析该岛屿适宜泥炭形成的冷湿环境的成因。‎ ‎【解析】通过经纬度定位,可知此岛位于南美洲德雷克海峡附近。“冷”是由于纬度高(气温低)、寒流影响(西风漂流);“湿”是由于纬度较高(蒸发微弱)、多雨多雾(温带海洋性气候,日照少)、地势低平(图示岛屿海拔较低,排水不畅)。‎ ‎【答案】(该岛屿)纬度较高,常年盛行西风(位于西风带),受海洋(寒流)影响,降水丰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一年中雨日较多),日照时间少;年均温较低,蒸发弱,地势低平(地形以平原为主),‎ 河流落差小,排水不畅。‎ 考点2‎ 水平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 ‎【全国卷】‎ ‎  (2017年全国Ⅰ卷,1、3)下图为我国东部地区某城市街道机动车道与两侧非机动车道绿化隔离带的景观对比照片,拍摄于2017年3月25日。数年前,两侧的绿化隔离带按同一标准栽种了常绿灌木;而如今,一侧灌木修剪齐整(左图),另一侧则杂树丛生,灌木零乱(右图)。拍摄当日,这些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据此完成1~2题。‎ ‎1.当地自然植被属于(  )。‎ A.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 C.常绿硬叶林 D.针叶林 ‎2.图示常绿灌木成为我国很多城市的景观植物,制约其栽种范围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气温 B.降水 C.光照 D.土壤 ‎【解析】第1题,读题可知,该照片拍摄当日为3月25日,“杂树隐有绿色,新叶呼之欲出”,说明这些杂树不可能是常绿树种,而是落叶阔叶树种。杂树为适应当地气候的自然植被。第2题,常绿灌木生长条件介于常绿阔叶林与落叶阔叶林生长条件之间,其分布主要受制于气温高低。‎ ‎【答案】1.B 2.A ‎【地方卷】‎ ‎3.[2017年北京卷,41(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东非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下题。‎ 说出该国自然带的类型,并在1月和7月中任选其一,说明该自然带的景观特点和成因。‎ ‎【解析】根据图文中东非、10° S~15° S、降水季节分配不均等信息可判断该国自然带为热带草原带。1月为湿季,受赤道低气压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多,植物繁茂;7月为干季,受信风带影响,气温高、降水少,草木枯黄。‎ ‎【答案】热带草原带。1月植物繁茂,为热带草原的湿季。受赤道低压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多。(7月草木枯黄,为热带草原的干季。受信风带影响,纬度位置低,气温高、降水少。)‎ ‎  (2015年天津卷,5)读下图,回答下题。‎ ‎4.结合上图判断,在澳大利亚,基本符合地带性分布规律的地理现象是(  )。‎ A.水系的分布特征 B.地形的东西差异 C.热带荒漠的分布 D.矿产的分布特点 ‎【解析】本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热带荒漠受热量、水分规律性分布的影响而形成,呈现地带性分布规律的特点。‎ ‎【答案】C ‎  (2015年江苏卷,7)下图为历史上客家人南迁部分路线及客家民居——土楼景观图。读图回答下题。‎ ‎5.沿客家人南迁路线依次呈现的自然景观是(  )。‎ A.针叶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B.落叶阔叶林—常绿硬叶林—热带雨林 C.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 D.针阔混交林—落叶阔叶林—常绿阔叶林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自然景观的地域分异规律。客家人南迁路线大致是由北向南,沿线自然景观呈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秦岭—淮河以北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以南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雷州半岛为热带雨林。‎ ‎【答案】C 考点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全国卷】‎ ‎1.(2017年全国Ⅰ卷,37)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山地垂直带内部的分异规律,日益为地理学研究所重视。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在山地苔原带下部,少数植物种类通过种间竞争获得优势,植物多样性较低;随着海拔升高,环境压力变大,种间竞争减弱,植物多样性升高;在更高海拔区域,适宜生存的植物种类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 m)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下图)。‎ ‎(1)确定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以及干扰强度的垂直分布特征。‎ ‎(2)判断在未遭受干扰时,阴坡与阳坡苔原带植物多样性的差异,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与阴坡相比,苔原带阳坡地表温度和湿度的特点及产生原因。‎ ‎(4)说明从2300 m至2600 m,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逐渐缩小的原因。‎ ‎【解析】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山地垂直带内部存在分异规律,在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规律,可发现阴坡符合这一规律,而阳坡的2000~2300 m高度上植物多样性出现异常,未按规律呈现多样性增加的特点。第(2)题,材料揭示该苔原带仅部分地区遭受干扰,导致优势植物数量减少。“部分地区”指阳坡苔原带下部,而中部和上部在并未受干扰的情况下,植物多样性明显少于阴坡。第(3)题,阳坡太阳辐射强,热量足,气温高于阴坡,蒸发量大。材料中告知阴坡、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而湿度主要取决于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多少,所以阳坡湿度小于阴坡。第(4)题,阴、阳坡植物多样性差异随海拔升高而缩小,说明自然条件的差别变小。主要原因是海拔越高,阴、阳坡面积减小,阴、阳坡水热差异变小,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 ‎【答案】(1)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阳坡,苔原带的下部(中下部,2000~2300 m)。‎ 干扰强度分布特征:随海拔升高而降低(海拔越低,干扰越强烈)。‎ ‎(2)(未遭受干扰时)阴坡较阳坡植物多样性高。‎ 依据:(按单峰变化规律)阳坡苔原带的植物多样性最高值应在中部(2300 m左右),低于阴坡最高值。‎ ‎(3)特点:阳坡地表温度高、湿度低(水分条件差)。‎ 原因:阳坡太阳辐射强,地表温度高,蒸发强度大;阳坡融雪早,蒸发历时长。‎ ‎(4)随着海拔升高,阴、阳坡面积减小,坡面差异对植物多样性的影响减弱;阴、阳坡相互影响(水分、热量交换作用)增强。‎ ‎  (2016年全国Ⅰ卷,10~11)磷是土壤有机质的重要组成元素,也是植物生长的营养元素。土壤水分增加有利于磷累积,气温升高和流水侵蚀会减少土壤中磷累积量。下图示意我国四川西部某山地东坡土壤中磷累积量的垂直变化。据此完成2~3题。‎ ‎2.磷高累积区是(  )。‎ A.高山草甸带 B.高山冰雪带 C.山地针阔叶混交林带 D.常绿阔叶林带 ‎3.与磷高累积区相比,该山坡2000~3000 m处(  )。‎ A.大气温度较低 B.生物生产量较低 C.土壤含水量较低 D.地表径流量较小 ‎【解析】第2题,图中磷的累积量在海拔4000 m到4500 m处最大,结合该山的地理位置可知,该处最可能是高山草甸带。第3题,读图可知,海拔2000 m到3000 m处,磷的累积量相对较少,相对磷高累积区,海拔低,气温高,不利于磷的累积;材料中没有说明磷的累积量与生物生产量有直接关系;根据材料可知,该处土壤含水量高,地表径流小,有利于磷的积累。‎ ‎【答案】2.A 3.C ‎  (2016年全国Ⅲ卷,10~11)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下图所示。据此完成4~5题。‎ ‎4.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5.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日照更长 B.气温更高 C.植被更密 D.海拔更低 ‎【解析】第4题,经历三次冰期的果洛山应该最早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其次是经历两次冰期的雪宝顶,太白山最后抬升至终年积雪高度。第5题,读图可知,点苍山经历了末次冰期,应该有过冰川。没有现代冰川发育,应该是气温升高,雪线升高所致;点苍山位于抬升带,海拔不会更低;日照时间长短与有无现代冰川发育关系不大;植被对雪线影响不大。‎ ‎【答案】4.B 5.B ‎【地方卷】‎ ‎  (2018年天津卷,1~2) 结合图Ⅰ和图Ⅱ中的信息,回答6~7题。 ‎ ‎6.最有可能观察到图Ⅰ中景观的地点,是图Ⅱ中的(  )。‎ A.甲地 B.乙地 C.丙地 D.丁地 ‎7.在图Ⅰ所示地区,年降水量最多的地带应位于(  )。‎ A.终年积雪区 B.高山草甸带 C.云杉林带 D.山麓草原 ‎  【解析】第6题,图示区域为天山,云杉林出现在山体2000米左右,山麓为草原,可知位于降水较多的伊犁河谷地带;根据图Ⅱ显示的天山全貌可知,天山向西敞开一个豁口,可以接收到来自大西洋、北冰洋的水汽,因此,伊犁河谷地带气候较为湿润;图Ⅱ显示甲地符合要求,而乙、丁附近降水较少,丙地海拔较高,没有图示景观。第7题,图示区域位于中国西北地区,大部分地区降水稀少,只有水汽量大的地方才可能形成森林。天山北坡因位于大西洋、北冰洋湿润水汽的迎风坡,降水丰富,形成云杉林。‎ ‎  【答案】6.A 7.C ‎  (2018年江苏卷,9~10)下图为“我国西部某山地北坡垂直带谱示意图”。据该山地海拔2500~3400 m间的一小流域水量平衡实验资料,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460mm,水量支出中蒸发占28%,下渗占2%,不产生地表径流。据此回答8~9题。‎ ‎8.该小流域内水量支出占比最大的是(  )。‎ A.地表蒸发 B.植物截留和蒸腾 C.地下径流 D.转化为固态水 ‎9.甲表示的自然带是(  )。‎ A.山地落叶阔叶林带 B.山地草原带 C.山地常绿阔叶林带 D.荒漠带 ‎  【解析】第8题,根据材料,该地区的降水蒸发占28%,下渗到地下2%,不产生地表径流,除去蒸发和下渗,小流域内水量支出还剩70%,地表蒸发只有28%;根据图示,该地植被丰富,植物截留和蒸腾较大,可能是小流域内水量支出最大的一部分;地下径流由下渗补充而来,下渗只占2%;该地区冰雪冻原海拔较高,2500~3400 m应该没有固态水。第9题,甲自然带位于半荒漠带和山地针叶林之间,介于半荒漠和森林之间的应该是草原,所以甲自然带最可能是山地草原带。‎ ‎  【答案】8.B 9.B ‎  (2016年江苏卷,17~18)某教授参加了新疆阿尔泰山科学考察,他在日记中写道:“身后的森林戛然而止,眼前簇簇花草相映,再往上看,花开始变得星星点点,路旁出现了积雪,远处已经能够看到冰川的边缘,此时飘起了大雪……”据此回答10~11题。‎ ‎10.此时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  )。‎ A.山地针叶林带 B.高山草甸带 C.高山苔原带 D.冰川带 ‎11.阿尔泰山南坡(  )。‎ A.森林大多为落叶阔叶林 B.草场仅分布在山麓地带 C.此时季节为冬季 D.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 ‎【解析】第10题,由材料信息可知,教授正站在阿尔泰山的高山草甸带。第11题,阿尔泰山的南坡主要为针叶林;山上也存在山地牧场;根据“花草相映”可判断此时应为夏季;‎ 阿尔泰山南坡的降水水汽主要来自大西洋的西风。‎ ‎【答案】10.B 11.D ‎  (2015年北京卷,1)从太白山的北麓往上,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再往上,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繁衍着狼的族类,也居住了一户猎狼的人家(引自贾平凹《太白山记》。太白山为秦岭主峰,海拔3767 m)。完成下题。‎ ‎12.太白山(  )。‎ A.北麓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北坡山中腰降水量比山麓少 C.又密又高的树木在针叶林带 D.树木大稀大矮处为稀树草原 ‎【解析】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中植被的变化特点。太白山是秦岭主峰,秦岭是我国亚热带与暖温带的分界线,故太白山北麓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据“越往上树木越密越高,上到山的中腰……”可知,“山的中腰”处降水多;山的中腰处与山麓相比气温低,为针叶林带;据“树木则越稀越矮,待到大稀大矮的境界……”可知,“大稀大矮”为高山灌木。‎ ‎【答案】C 高频考点 命题特点 备考启示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无论全国卷还是地方卷均考查较多,主要从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角度来命题 ‎1.理解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并能具体分析不同区域地理环境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掌握各自然带的分布状况,理解水平地带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现象形成的条件。‎ ‎3.图文结合理解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水平地带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现象 近几年高考时此知识点的考查较为频繁,考查方向与现实生活越来越密切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在近几年全国卷中考查频次增加,突出对考生读图能力的考查 考点1‎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 由岩石圈、大气圈、水圈、土壤圈、生物圈等自然地理圈层组成。‎ ‎2.整体性的表现 ‎(1)各要素间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体的改变。‎ ‎(2)某一区域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自然环境,还会对周边地区乃至全球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具体体现如下表所示。‎ 整体性的表现 举例说明 意义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保证了自然地理要素之间的协调 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 遵循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规律,并以此指导人们的生产、生活实践 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会影响其他区域 ‎ 全球共同努力保护人类共同的家园——地球 ‎ ‎  读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示意图,回答1~2题。‎ ‎1.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  )。‎ ‎                  ‎ A.③④①② B.①②③④‎ C.②④①③ D.③①④②‎ ‎2.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水文 D.生物 ‎【解析】第1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湖泊泥沙沉积量逐渐增加,水量减少,湖泊面积缩小,到后期陆生生物生长,演变过程结束。结合四幅图可知,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是③④①②。第2题,湖泊演变为陆地的过程中,植物营养素沉积湖底(动植物枯死、腐烂)是最早发生的现象,生物的生长是在有营养素的条件下发生的,并且一直持续到陆生生物的形成,故湖泊演变为陆地过程中的主导因素是生物。‎ ‎【答案】1.A 2.D 考点2‎ 水平分异规律与非地带性 ‎  1.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对比 地域分 异规律 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纬度地带性)‎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经度地带性)‎ 定义 自然带沿着纬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更替,每个地带与纬线大体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自然带沿着经度变化的方向进行有规律的更替,并大致与经线平行地伸展成条带状 形成基础 热量 水分 成因总结 太阳辐射总量从赤道向两极递减 水分条件沿经度变化的方向变化 延伸方向 纬线方向(东西方向)‎ 经线方向(南北方向)‎ ‎(续表)‎ 更替方向 纬度变化方向(南北方向)‎ 经度变化方向(东西方向) ‎ 典型地区 低纬度和高纬度地区 中纬度地区 典型景观 变化例证 ‎  2.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由于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陆地自然带的分布不具备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和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或者使陆地自然带的分异规律表现得很不完整或很不鲜明。‎ 因 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海陆分布 南半球中高纬度 苔原带、针叶林带 无 南半球该纬度无陆地 北极地区 冰原带 无 北极地区主要是北冰洋 地形 南美洲巴塔哥尼亚高原 温带草原带、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荒漠带 位于安第斯山脉背风坡,降水少 科迪勒拉山系西侧 东西延伸,南北更替,呈带状 南北延伸,南北更替,呈长条状 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 东非高原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带 地势高、气温低,降水少 洋流 北半球中高纬度的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向较低纬度延伸,西岸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高纬度,大陆东岸是寒流,降温减湿;大陆西岸是暖流,增温增湿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西两岸 东西两岸的分布纬度应该大致相当 东岸自然带向较高纬度延伸 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东岸是暖流,西岸是寒流 南北半球副热带的大陆西岸 热带荒漠带沿纬线呈带状分布 热带荒漠带南北延伸或直逼海岸 寒流起降温减湿作用 ‎(续表)‎ 因 素 地区 自然带和地表景观 成因 地带性分布 ‎(理想状态)‎ 非地带性分布 ‎(现实状况)‎ 水分 昆仑山山麓 温带荒漠带 绿洲 冰雪融水和地下水丰富 尼罗河谷地 热带荒漠带 绿洲 尼罗河水灌溉 ‎  【点拨】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 非地带性的主要表现可以归纳为“缺失”“改变”“约束”“块状”四个方面。‎ ‎1.缺失:受海陆分布的影响,某些地区缺失某种陆地自然带,如南半球大陆上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2.改变:受地形因素的影响,某些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发生了变化。例如,非洲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受厄加勒斯暖流和信风的影响,形成了热带雨林带,而西部却是热带草原带。‎ ‎3.约束:自然带的分布范围受到约束。例如,南、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的自然带分布范围很窄,呈条状,就是由于科迪勒拉山系的阻挡作用。‎ ‎4.块状:位于热带荒漠和温带荒漠中的绿洲是受高山地形和土壤、水分等非地带性因素的影响而形成的。例如,我国新疆的天山和昆仑山山麓的绿洲是高山冰雪融水在山麓冲积扇下埋藏或出露地表而形成的。‎ ‎  下图是植被类型与温度、降水量的关系示意图,图中植被类型分别为草原、苔原、荒漠、阔叶林、针叶林、热带雨林。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代号中能表示江西省九江市典型植被类型的是(  )。‎ A.甲 B.戊 C.丁 D.乙 ‎4.根据图示信息判断,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甲和乙在非洲分布广泛 B.甲分布区域的气温日较差大 C.戊分布区域的降水集中在夏半年 D.戊主要分布在大陆的西岸 ‎【解析】第3题,结合图示降水量和温度变化可知,甲降水量少且温度最高,为热带荒漠。乙降水量较少、温度较低,为草原。丙降水量最少而温度低,为苔原。己、戊和丁降水量较多,但由于温度逐渐升高,依次发育针叶林、阔叶林和热带雨林。江西省九江市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其植被为阔叶林,与戊对应。第4题,结合上题分析,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在大陆东岸。‎ ‎【答案】3.B 4.D ‎  读横断山区三江并流地形剖面图和降水量分布图,回答5~6题。 ‎ ‎5.影响该地区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地形 B.纬度 C.大气环流 D.植被 ‎6.某科研工作者在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北纬25°19',海拔1300 m至1500 m范围内发现一片新的热带雨林,这一现象(  )。‎ A.以热量为基础分异 B.以水分为基础分异 C.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 D.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山脉地区降水多,谷地降水少,故影响该地区降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第6题,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海拔1300 m至1500 m范围内受地形影响降水多,气温高,形成热带雨林,属于非地带性现象。‎ ‎【答案】5.A 6.D 考点3‎ 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  1.影响山地自然带垂直带带谱复杂程度的因素 ‎(1)山地所在纬度——相同高度的山地,纬度越低,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山地海拔——纬度相当的山地,海拔越高,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3)山顶、山麓之间相对高度——中纬度地区,纬度相当的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垂直带谱越复杂。‎ ‎2.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表现 ‎(1)从山麓到山顶的热量差异很大 一般情况下,海拔每上升100 m气温约下降0.6 ℃。据此可知:从山麓到山顶的自然带分异规律类似于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下图),纬度越低,山地相对高度越大,自然带类型越多。‎ ‎(2)从山麓到山顶的水分状况差异明显 一般来说,从山麓到山顶降水量呈“少—多—少”的变化规律。因此,有些基带为草原或荒漠的高山,由于山地上部降水增多,可能出现森林带,如天山。‎ ‎(3)随着纬度和坡向的变化,同一自然带在不同地区的分布高度也不同 ‎①山地所在纬度——同类自然带,在低纬的山地分布海拔高,在高纬的山地分布海拔低。如针叶阔叶混交林带,在亚热带(如台湾玉山)分布海拔可达2800 m,到暖温带(如小五台山)只能分布到2000 m,而到了中温带(如长白山)仅分布到1200 m。‎ ‎②坡向——同一山地,同类自然带,阳坡分布海拔高,阴坡分布海拔低。‎ ‎3.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夏季气温小于0 ℃的地方有永久性积雪,即夏季气温0 ℃等温线为山体的雪线。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 温度(热量或纬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 降水因素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而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貌因素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偏高 自然环境变迁、人类活动因素 全球气候变暖、臭氧层破坏,雪线上升;沙漠化导致气候变干,局部地区雪线有所上升;矿物能源燃烧产生的粉尘污染雪面,雪面可吸收的太阳辐射量增加,导致冰雪融化,雪线上升 气候、地貌等因素综合作用 喜马拉雅山南坡,既是阳坡,又是迎风坡,但水分条件的影响大于热量条件的影响,因此雪线高度南坡比北坡低 ‎  托木尔峰位于我国新疆天山山脉的西端,是天山的最高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较为完整。资料显示,近年来托木尔峰南坡雪线不断上升。读托木尔峰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7~9题。‎ ‎7.图中①处自然带的名称最可能是(  )。‎ A.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B.温带荒漠带 C.温带草原带 D.山地灌木林带 ‎8.该山峰水热组合条件最好的地区是(  )。‎ A.南坡海拔2000 m左右 B.南坡海拔2500 m左右 C.北坡海拔1500 m左右 D.北坡海拔2500 m左右 ‎9.近年来托木尔峰南坡雪线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壳抬升 B.降水增多 C.气候变暖 D.植被减少 ‎【解析】第7题,图中①处自然带位于山脉南侧的山麓地带,自然带与当地的水平自然带一致,天山以南是塔里木盆地,降水少,属于温带荒漠,所以说①处最可能是温带荒漠带。第8题,该山峰水热组合条件最好的地区分布着山地寒温带针叶林,从图中可以看出其位于北坡海拔2000 m到3000 m之间。第9题,近年来托木尔峰南坡雪线不断上升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变暖。地壳抬升非常缓慢,对雪线影响很小;降水增多,雪线降低;植被减少对雪线影响很小。‎ ‎【答案】7.B 8.D 9.C 方法一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判断方法 ‎  水平地域分异规律主要包括纬度地带分异规律(由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和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1.在分析纬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2.在分析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时可按以下思路进行:‎ ‎                    ‎ ‎  下图示意自然带与水热条件的关系(R为年辐射差额,即热量收入;R/Lr为干燥指数,‎ 指数越大,表示越干燥),A~H表示不同的植被带(纵轴标目中,1 kcal=4.2 kJ)。读图,回答1~2题。‎ ‎1.下列关于图中自然带的描述,正确的是(  )。‎ A.a→b→c→d自然带的更替反映了山地垂直自然带变化 B.a→b→c→d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水分条件的差异 C.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 D.c→f→g→h自然带的更替主要体现了热量条件的差异 ‎2.图中e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温带草原带 C.温带荒漠带 D.热带草原带 ‎【解析】第1题,a→b→c→d自然带干燥指数不变,热量收入越来越少,其更替反映了热量条件的差异和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c→f→g→h自然带热量收入不变而干燥指数越来越大,其更替反映了水分条件的差异和从沿海向内陆的自然带变化。第2题,e自然带热量较高,干燥指数中等,应该为热带草原带。‎ ‎【答案】1.C 2.D 方法二 山地垂直自然带带谱示意图的判读 ‎  1.通过带谱的基带名称确定所在的温度带 基带,即高山山麓的自然带,因位于垂直自然带的最底层而得名,如果最底层自然带是常绿阔叶林带,说明该山地位于亚热带地区。‎ ‎2.通过带谱的数量判断纬度的高低 通常,带谱数量越多,山地所在的纬度位置越低,反之则越高。因此,纬度低的高大山岭,自然带数量要多于纬度高的山岭。若是赤道地区的高大山岭,自然带从山麓到山顶发生的变化规律类似于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规律。‎ ‎3.利用自然带判断南北半球 通过自然带的数量,判断阳坡和阴坡,进而判断南北半球。北半球的山体,因全年大部分时间正午太阳在南边,南坡获得的光热多于北坡,南坡自然带的数目多于北坡,或基带自然带的海拔高于北坡;南北半球则反之。如下图所示:‎ ‎4.根据雪线的高低判断迎风坡和背风坡 雪线高的为背风坡,雪线低的为迎风坡(山地迎风坡降水丰富,冰雪量大,融化慢,因此雪线低;山地背风坡降水少,冰雪量小,融化快,因此雪线高)。‎ ‎5.根据不同山坡自然带分布海拔的不同判断山坡坡向 ‎(1)东西走向的山——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阳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阴坡(如喜马拉雅山)。‎ ‎(2)南北走向的山(温带地区)——自然带海拔分布高的为背风坡,自然带海拔分布低的为迎风坡(如太行山:迎风坡降水多,但气温稍低,在背风坡相同的海拔处,其降水量比迎风坡少,‎ 但气温偏高。因此背风坡同迎风坡降水量和气温大体相同的地方,其海拔要高于迎风坡,故背风坡的自然带分布海拔要比迎风坡的高)。如下图所示:‎ ‎  下图示意玉山植被垂直分布与北半球植被分布,其中树线指天然森林垂直分布的上限。读图,回答3~4题。‎ ‎3.某登山者从海拔500 m到1900 m刚好走过常绿阔叶林,沿经线方向水平陆地上要完全通过常绿阔叶林,理论上要走约(  )。‎ A.550 km B.1000 km C.1200 km D.14800 km ‎4.玉山树种丰富的原因不包括(  )。‎ A.纬度低 B.海拔高 C.降水丰富 D.红壤广布 ‎【解析】第3题,读图,根据垂直自然带和水平自然带的变化规律可以判断,水平方向常绿阔叶林分布的范围从20°延伸到30°附近,大约跨10个纬度,经线上,纬度相差1°,实地距离相差约110 km,计算可得,某登山者从海拔500 m到1900 m刚好走过常绿阔叶林,水平陆地上要完全通过常绿阔叶林,理论上要走约1000 km。第4题,纬度越低,海拔越高,降水越丰富,垂直自然带种类越多,与土壤分布无关。‎ ‎【答案】3.B 4.D ‎  读陆地环境主要构成要素的相互关联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  )。‎ A.①导致了淮河与松花江水文特征的不同 B.②是形成喀斯特地貌的主要原因 C.③是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主要原因 D.④是东北黑土退化的最主要原因 ‎【解析】不同气候条件下的河流水文特征不同。喀斯特地貌的形成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②是地貌对土壤的影响。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主要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体现的是流水对地貌的影响,而③是水文对土壤的影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是流水侵蚀对土壤的影响,而④是气候对土壤的影响。‎ ‎【答案】A ‎2.表示塑造右图地貌的箭头是(  )。‎ A.⑧    B.⑦    C.⑥    D.⑤‎ ‎【解析】右图是风积沙丘地貌和驼队,分布在干旱区域,是气候对地貌的影响。‎ ‎【答案】D ‎  我国传统民居以砖、木建筑为主,而在我国东南沿海某海岛上流传着“平潭岛,光长石头不长草,风沙满地跑,房子像碉堡”的民谚,这里有一种奇特的传统民居,以岛上特有的花岗岩、火山岩为主体材料,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当地人称之为石厝(如下图)。读图,回答3~4题。‎ ‎3.该海岛(  )。‎ A.原始森林茂密 B.属珊瑚岛 ‎ C.河流短小 D.土壤肥沃 ‎4.石厝“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的主要目的是(  )。‎ A.防泥石流 B.防大风 C.防沙尘暴 D.防地震 ‎  【解析】第3题,该海岛受人类活动影响较大,森林多为次生林;该海岛多花岗岩和火山岩,因此不属于珊瑚岛;该海岛位于我国东南沿海,降水较多,有短小河流发育。第4题,由材料“风沙满地跑”可知,该海岛多大风,“屋顶石块压瓦片,窗户一律开小窗”可以有效抵御大风天气。‎ ‎  【答案】3.C 4.B ‎  下图中,左图表示大气圈、生物圈和岩石圈的相互关系,右图示意我国内陆某地自然景观。读图,回答5~6题。‎ ‎5.左图中若a处形成化石,b处形成右图所示地理景观,则(  )。‎ A.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生物圈 B.乙表示生物圈,丙表示大气圈 C.甲表示大气圈,乙表示岩石圈 D.乙表示岩石圈,丙表示生物圈 ‎【解析】化石为生物死亡后在沉积岩中留存的遗体或遗迹,说明甲、乙中的一个为岩石圈,另一个为生物圈。右图为风蚀蘑菇,是风力侵蚀作用的结果,说明甲、丙二者之中一个是大气圈,另一个是岩石圈。综合判断可知,甲、乙、丙分别为岩石圈、生物圈、大气圈。‎ ‎【答案】B ‎6.右图景观所在区域的地理环境特点有(  )。‎ ‎①气候大陆性强,干旱,降水少 ②流水作用强烈,物理风化作用微弱 ③风力侵蚀显著,流水侵蚀微弱 ④植被稀少,土壤有机质含量少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读右图可知,右图所在区域地理环境的基本特征是干旱,据此可推测该区域气候、土壤和河流的基本特征。‎ ‎【答案】C ‎  读我国某山地垂直自然带谱示意图,回答7~8题。‎ ‎7.该山地垂直自然带谱①②③④中,可能出现(  )。‎ A.热带草原带 B.常绿硬叶林带 C.热带雨林带 D.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解析】该山南麓地带为常绿阔叶林带,说明其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该自然带以上不会出现热带自然带。我国气候条件下不会发育常绿硬叶林带,但在亚热带自然带与永久冰雪带间可发育针叶阔叶混交林带。‎ ‎【答案】D ‎8.该山地南坡永久冰雪带下界的海拔比北坡的低,是因为(  )。‎ A.北坡降水较少,积雪量少于南坡 B.南坡植被茂密,地面昼夜温差小 C.北坡气温较低,地面辐射强度小 D.南坡空气稀薄,大气保温作用弱 ‎【解析】该山地南坡永久冰雪带下界较低是因为其位于山地迎风坡,降水量大,积雪量大。‎ ‎【答案】A ‎  巧克力山是由石灰岩和不透水黏土构成的高度不足120 m的圆锥形小山丘。山麓森林茂密,山上长草不长树。每年旱季野草枯萎时,犹如一排排的巧克力排放在大地上。读图,回答9~10题。‎ ‎9.巧克力山“长草不长树”现象反映的是(  )。‎ A.垂直分异规律 B.纬度地带分异规律 C.非地带性分异规律 D.干湿度地带分异规律 ‎【解析】受地面物质组成的影响,局部自然地理要素异常,反映了地方性分异规律。‎ ‎【答案】C ‎10.形成该现象的主导因素是(  )。‎ A.气候 B.地形 C.土壤 D.人类活动 ‎【解析】由材料“石灰岩和不透水黏土”可知,形成该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土壤。‎ ‎【答案】C ‎11.黑河是我国第二大内陆河,最终注入内蒙古的居延海。居延海因湖面缩小分裂成两个湖泊——苏泊淖尔(东居延海)和嘎顺淖尔(西居延海)。读黑河流域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说出黑河不同季节的补给类型。‎ ‎(2)试分析居延海分裂成两个湖泊的自然原因。‎ ‎(3)运用自然环境整体性的原理分析居延海面积萎缩对周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 ‎  【解析】第(1)题,黑河流域纬度较高,冬季有降雪,春季积雪融化,积雪融水补给河流;夏季大气降水较多,祁连山冰川融化形成冰川融水,所以夏季河流补给以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降水和冰川融水较少,河流以地下水补给为主。第(2)题,居延海分裂成两个湖泊的自然原因是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湖面出现萎缩;湖底地势的影响。第(3)题,主要从地理要素之间的关系进行分析。湖面变小,蒸发量变小,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体净化能力减弱,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  【答案】 (1)春季以积雪融水补给为主;夏季以大气降水和高山冰川融水补给为主;秋冬季节以地下水补给为主。‎ ‎(2)流域内降水少,蒸发旺盛,导致湖面萎缩;居延海中部高,东西两侧地势低。‎ ‎(3)气候更加干旱;湖水盐度升高,水质恶化;湿地减少,水生生物减少;土地盐碱化;土地荒漠化加剧。‎ ‎12.下图示意三座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分布。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比规弄山南坡和大瑶山南坡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可得出什么规律?‎ ‎(2)从热量条件上解释大明山东坡与西坡垂直气候带谱分布差异。‎ ‎【解析】第(1)题,通过图示注记可知两山纬度位置相似,大瑶山距离海洋更近;通过图示山地气候垂直带谱,可得知同一类带谱宽度和海拔差异。第(2)题,结合大明山图示带谱和位置分布,运用季风气候知识分析带谱分布差异。‎ ‎【答案】(1)在相似纬度上,从沿海向内陆,山地气候垂直带谱中,同类气候类型的海拔分布高度下限逐渐升高,垂直带谱宽度也略有增加。‎ ‎(2)大明山位于东部季风区,主要受东南季风的影响,东坡是迎风坡,西坡为背风坡,同等热量(温度)分布迎风坡海拔低、背风坡海拔高,因此促使同种气候带海拔东坡较低,西坡较高。‎ ‎  大约在4000万年前,青藏高原开始从海底隆升。经过漫长而缓慢的抬升,现在青藏高原的平均海拔已超过4500 m,形成了独特的自然景观。读图,回答1~2题。‎ ‎1.方框内①②③对应的内容分别是(  )。‎ A.太阳辐射强、气温低、空气稀薄 B.气温低、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 C.气温低、太阳辐射强、空气稀薄 D.空气稀薄、太阳辐射强、气温低 ‎2.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角度分析,下列现象与青藏高原地理环境不相符的是(  )。‎ A.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 B.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 C.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深厚 D.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  【解析】第1题,青藏高原地势高,形成降水少、成为大河的源头、气温低、空气稀薄等特征。气温低,发育了冻土和冰川。故①对应气温低,②对应空气稀薄,③对应太阳辐射强。第2题,地壳隆升,海拔不断升高,气候逐渐变得寒冷干燥;高山终年积雪,冰川广布,丰富的冰雪融水为河流提供水源;土壤贫瘠,多冻土,土层较薄;植被为高山草甸草原,动物以能抵御寒冷的牦牛为主。‎ ‎  【答案】1.B 2.C ‎ ‎  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图a是不同气候(湿润、半干旱、干旱)下的土壤剖面发育示意图,图b是不同植被(森林、草原)作用下土壤剖面深度与有机质的质量百分比关系示意图。读图,回答3~4题。‎ ‎3.与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密切相关的因素是(  )。‎ A.生物 B.地形 C.降水 D.成土母质 ‎4.能代表草原地区土壤发育情况的组合是(  )。‎ A.甲与Ⅰ B.甲与Ⅱ C.乙与Ⅱ D.丙与Ⅰ ‎  【解析】第3题,根据所学知识判断,土壤形成过程中最活跃的因素是生物。生物通过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有机物腐烂后形成腐殖质,成为土壤中的有机质。生物是土壤有机物质的来源,与土壤肥力的产生密切相关。第4题,由材料可知,土壤的淋溶作用与降水有着直接的关系,降水越多,淋溶层越厚,因此湿润区的淋溶层最厚,半干旱区次之,干旱区最薄,图中丙的淋溶层厚度居中,属于半干旱区,对应的植被为草原。草原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因此有机质主要分布在土壤的表层,对应图b中的Ⅰ。‎ ‎  【答案】3.A 4.D ‎  在瑰丽多姿的秋天,再没有什么能比红叶更富有色彩、更具欣赏性了。下图示意我国部分能观赏红叶的地区及10月份红叶的最佳观赏区。读图,回答5~6题。‎ ‎5.形成九寨沟与栖霞山观赏时间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纬度位置 B.大气环流 C.海陆分布 D.地形地势 ‎【解析】九寨沟海拔高,温度低,故10月份可在九寨沟观赏到红叶;栖霞山海拔较低,热量较高,故在10月份不能观赏到红叶。‎ ‎【答案】D ‎6.9月份最佳的红叶观赏地是(  )。‎ A.五指山 B.栖霞山 C.红叶谷 D.香山 ‎【解析】越往北,温度越低;图示阴影区是10月份最佳的红叶观赏区,那么9月份最佳的红叶观赏区应在图中阴影区以北。‎ ‎【答案】C ‎  读某国示意图,回答7~8题。‎ ‎7.甲地自然带是(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山地针叶林带 D.热带荒漠带 ‎【解析】甲地位于赤道附近地区,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形成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为热带雨林带。‎ ‎【答案】A ‎8.推测乙地附近区域的气候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符合实际的是(  )。‎ A.终年高温——纬度位置、洋流 B.终年少雨——地形、洋流 C.气温年较差小——海陆位置、地形 D.干湿季分明——大气环流、地形 ‎【解析】乙地位于南半球低纬度大陆西岸,其东部为山地。该地处于东南信风的背风坡,气流沿山坡下沉,不易形成降水;加之沿岸秘鲁寒流的降温减湿作用,形成热带沙漠气候,终年少雨。‎ ‎【答案】B ‎9.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  材料一 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物种丰富度,一般低纬度地区的物种丰富度高于高纬度地区。山地不同坡向的热量、降水、光照、坡地面积等也会影响生物的数量,从而对物种的丰富度产生影响。‎ ‎  材料二 湖南省物种丰富度沿海拔梯度变化图、湖南省各海拔段地形信息表。‎ 序号 海拔范围(m)‎ 面积(km2)‎ ‎1‎ ‎<100‎ ‎51407.8‎ ‎2‎ ‎100~300‎ ‎53971.5‎ ‎3‎ ‎300~500‎ ‎74440.0‎ ‎4‎ ‎500~700‎ ‎8641.8‎ ‎5‎ ‎700~900‎ ‎7338.5‎ ‎6‎ ‎900~1100‎ ‎12217.8‎ ‎7‎ ‎1100~1300‎ ‎1572.8‎ ‎8‎ ‎1300~1500‎ ‎1138.8‎ ‎9‎ ‎>1500‎ ‎1097.3‎ ‎(1)描述湖南省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 ‎(2)指出湖南省平均坡度最小的海拔范围,并说明判断依据。‎ ‎(3)分析湖南省1500 m以上海拔段物种丰富度低的原因。‎ ‎(4)湖南省大多数山地南坡物种丰富度高于北坡,试从气候条件分析其原因。‎ ‎  【解析】第(1)题,湖南省物种丰富度随海拔的变化规律,要从变化趋势、极值两方面分析。规律是呈单峰曲线变化(或随海拔增加先增多,后减少)。海拔500~600 m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500~600 m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500~600 m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第(2)题,表中数值海拔间隔相同,坡地面积最大的海拔范围为300~500 m,说明该海拔段平均坡度最小。第(3)题,1500 m以上海拔段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所以物种丰富度低。第(4)题,从气候角度分析,即从气温、降水角度分析。南坡为阳坡,光热条件好;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物种丰富度高;冬季,南坡为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热量条件好。‎ ‎  【答案】(1)(呈单峰曲线变化,)海拔500 m(或600 m)左右物种丰富度最高;海拔500 m(或600 m)以下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海拔500 m(或600 m)以上随高度的增加而减少。(若答出随海拔增加先增多,后减少也可)‎ ‎(2)平均坡度最小海拔范围为300~500 m。依据:表中坡地面积最大的海拔范围为300~500 ‎ m,说明该海拔段平均坡度最小。‎ ‎(3)该海拔段坡地面积小;海拔高,水热条件较差;能适宜生长的物种数量少,物种丰富度低。‎ ‎(4)南坡为阳坡,光热条件好;南坡为夏季风迎风坡,降水丰富,因此物种丰富度高;冬季,南坡为背风坡,受冷空气影响小,热量条件好。‎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