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2020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重点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2020学年陕西省黄陵中学(重点班)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Word版含解析

黄陵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一重点班期末地理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共70分)‎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图中包括的天体系统有 A. 银河系、太阳系 B. 太阳系、地月系 C. 银河系、地月系 D. 太阳系、河外星系 ‎2. 图中A属于 A. 恒星 B. 星云 C. 卫星 D. 行星 ‎【答案】1. B 2. A ‎【解析】‎ ‎【1题详解】‎ 宇宙间的天体都在运动着,运动着的天体因互相吸引和互相绕转,从而形成天体系统。万有引力和天体的永恒运动维系着它们之间的关系,组成了多层次的天体系统。据图可知:图中体现的天体系统有太阳系、地月系,故本题选B。‎ ‎【2题详解】‎ 天体系统有不同的级别,按从低到高的级别,依次为地月系,太阳系,银河系和总星系,结合图示可知该天体系统中有地月系,地球B围绕太阳A构成太阳系,所以本题A选项正确。‎ ‎3.我国青藏高原是太阳辐射能最丰富的地区之一。其原因主要是(  )‎ ‎①离太阳最近,太阳辐射穿过的大气层薄 ‎②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弱 ‎③晴天多,日照时间长 ‎④纬度较低,太阳高度角大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④‎ ‎【答案】B ‎【解析】‎ ‎【详解】日地平均距离约为1.5亿千米,海拔造成地表离太阳远近的差异微乎其微,对太阳辐射量的影响同样可忽略不计,①错误;青藏高原海拔高,大气稀薄,大气透明度好,晴天多,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且日照时间长,②③正确;青藏高原位于低纬度地区,太阳高度角较大,太阳辐射较强,④正确。故选B。‎ 我国计划计在2020年左右实施“萤火二号”任务,在2021年到达火星,由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承担发射任务,放出探测器着陆火星,后续任务将在2030年前后进行。‎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与火星属于同一类型天体的是 A. 月球 B. 金星 C. 哈雷彗星 D. 太阳 ‎5. 威胁长征五号在太空中安全运行的太阳活动是 ‎ ‎①黑子 ②耀斑 ③日珥 ④太阳风 A. ①③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答案】4. B 5. D ‎【解析】‎ ‎【4题详解】‎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为太阳系的八大行星,共同绕太阳不停公转;哈雷彗星不属于行星,故B正确,C、D错误。月球为地球的卫星,故A错误。‎ ‎【5题详解】‎ 太阳活动影响长征五号在太空中安全运行,主要是干扰其航行的通信系统,既耀斑产生的高能带点粒子流(太阳风)对无线电短波通信产生干扰或中断;黑子数目与地球上气候变化周期密切相关,世界许多地区降水量的年际变化,与黑子活动的11年周期有一定的相关性;在日全食时,太阳的周围镶着一个红色的环圈,上面跳动着鲜红的火舌,这种火舌状物体就叫做日珥。②④正确,故选D。‎ ‎【点睛】本题为基础性题目,较容易。‎ ‎6.下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偏向的有(虚线表示假定运动方向,实线表示实际偏转方向) ( )‎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答案】D ‎【解析】‎ ‎【详解】由于地球自转,沿着地球水平运动的物体受地转偏向力作用发生偏转,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赤道不发生偏转。题干表明图示表示北半球水平运动物体,则实际偏转方向在顺着假定运动方向的右侧 ,故②④正确。图示①③实际运动方向在假定运动方向左侧,在南半球,故①③错误。‎ ‎【点睛】地表水平运动物体方向偏转的判断方法 ‎(1)顺口溜记忆法 北右南左赤道无;纬度越高越显著。‎ ‎(2)“左右手”演示法 具体方法为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掌心朝上,如图所示,四指指向物体运动的方向,大拇指的指向即为物体的偏转方向。‎ ‎7.地球上全年昼夜平分的地方是( )‎ A. 北极点 B. 南极点 C. 北纬30°线上 D. 赤道上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全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详解】‎ 北极点和南极点都有半年的极昼、极夜现象;除赤道外,其他纬度如30°N、北极点和南极点上只有在‎3月21日和‎9月23日时,昼夜平分,ABC错误;而在赤道上,全年晨昏线平分赤道,有昼夜平分现象,D正确。故选D。‎ ‎8.图中A,C,D,E,F各点中,与B点自转线速度和角速度相同的有几个(  )‎ A. 4个 B. 3个 C. 2个 D. 1个 ‎【答案】D ‎【解析】‎ ‎【详解】地球自转线速度是由赤道向南北两极递减。同一纬度上线速度相同,故只有C和B的线速度相同,且除开极点外,各地的角速度都相同,故只有C点与B点的角速度和线速度都相同,故答案选D。‎ ‎9.‎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我国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级强震,造成巨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这次地震震中的人们会感觉到:‎ A. 只有上下颠簸,没有水平晃动 B. 只有水平晃动,没有上下颠簸 C. 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D. 先水平晃动,后上下颠簸 ‎【答案】C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地震波 ‎【详解】地震波分为横波和纵波,横波速度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摇晃;纵波速度快,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因此地震时人们先感觉到上下颠簸,再感受到水平摇晃,C正确。‎ ‎【点睛】当地震发生时,地下岩石受到强烈冲击,产生弹性震动,并以波的形式向四周传播。这种弹性波叫地震波。地震波有纵波和横波之分。纵波的传播速度较快,可以通过固体、液体和气体传播;横波的传播速度较慢,只能通过固体传播。横波给人的感觉是水平晃动,纵波给人的感觉是上下颠簸,由于纵波的速度快,因此居民的感觉是先上下颠簸后水平晃动。‎ 读下图,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下列描述正确的是( )‎ A. ①—为太阳长波辐射 B. ②—为大气逆辐射 C. 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 D. ④—晴朗的夜晚辐射量较强 ‎11. 多云的天气昼夜温差较小,主要是因为( )‎ A. ②增强,③减弱 B. ②减弱,④增强 C. ③增强,④减弱 D. ②减弱,③增强 ‎12. 冬季农民用人造烟幕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能表示其原理的是()‎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答案】10. C 11. B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据图判断,①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短波辐射,②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③为地面辐射,④为大气逆辐射。太阳辐射为短波辐射,A错。②为太阳辐射,不是气逆辐射,B错。地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的热源,③为地面辐射,C对。④为大气逆辐射,晴朗的夜晚大气逆辐射量较弱,D错。‎ ‎【11题详解】‎ 多云的天气,白天大气削弱作用强,导致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即②减弱,使得白天气温不高;夜晚大气逆辐射强,即④增强,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强,使得夜晚气温不太低,从而导致昼夜温差较小,由此判断,选项B符合题意,排除A、C、D。‎ ‎【12题详解】‎ 人造烟幕增加空气在的颗粒物含量,从而增加大气逆辐射,使得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增强,近地面大气降温减慢,可以一定程度上防止农作物受冻,图中箭头④为大气逆辐射,因此选项D符合题意,排除A、B、C。‎ ‎13. 以下关于该图的描述正确的是 A. 图中锋面过境时,可能出现狂风暴雨的天气 B. 图中降水多发生在锋前,为连续性降水 C. 白天同一时间,a处气温低于b处 D. 图中锋面过境后,气压升高,天气转晴 ‎【答案】B ‎【解析】‎ 本题考查天气系统。图示冷气团后退,判断为暖锋天气图,故该锋面过境可能形成连续性降水,降雨发生于冷气团一侧,位于锋前。‎ ‎14.正确表示南半球信风带风向的是( )‎ A. A B. B C. C D. D ‎【答案】D ‎【解析】‎ ‎【详解】根据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可知,南半球信风带风向为东南方向,据此结合图示可知,选D。‎ ‎【点睛】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图:‎ ‎15.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 A. 不同地区的冷热不均 B. 高空和地面温度的差异 C.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D. 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 ‎【答案】A ‎【解析】‎ 太阳辐射的分布不同造成不同地区冷热不均,冷热不均产生了气流的上升或下沉,空气的上升或下沉,使同一水平面上产生了气压差异,气压差异形成大气的水平运动,因此,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不同地区的冷热不均造成的。所以本题A选项正确。‎ ‎16.热带雨林气候的特点是( )‎ A. 全年高温多雨 B. 降水集中于夏季 C. 降水集中于冬季 D. 全年温和多雨 ‎【答案】A ‎【解析】‎ ‎【详解】热带雨林气候因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而成,受该气压带影响,盛行上升气流,该地终年高温多雨,据此分析本题选A。‎ ‎【点睛】气候图表 荷兰位于欧洲西偏北部,因大规模填海造陆使其成为世界有名的“低地之国”,风车、奶酪、木鞋、郁金香号称荷兰“四宝”。‎ 结合图,完成下面小题。‎ ‎17. 荷兰“四宝”反映(  )‎ A. 风车——季风强 B. 奶酪——游牧业 C. 木鞋——多山的地形 D. 郁金香——温和湿润 ‎18. 影响岛链走向的最主要因素是(  )‎ A. 板块运动 B. 洋流流向 C. 径流分布 D. ‎ 火山喷发 ‎【答案】17. D 18. B ‎【解析】‎ ‎【分析】‎ 本组题主要考查西欧的地理知识。‎ ‎【17题详解】‎ A、荷兰位于盛行西风带,风车主要是利用西风,而不是季风,A错。‎ B、奶酪主要来源乳畜业,不是游牧业,B错。‎ C、荷兰位于西欧偏北部,地势低洼,多条大河流经,降雨又较多,穿木鞋能防潮湿,C错。‎ D、荷兰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温和湿润,适宜鲜花生长,所以盛产郁金香,D正确。‎ 故选D。‎ ‎【18题详解】‎ A、该地区位于板块内部,地壳稳定,A错。‎ B、沿岸有北大西洋暖流流经,洋流影响泥沙的沉积,洋流方向与岛链走向一致,B正确。C、径流分布影响泥沙主要沉积在河口,C错。‎ D、板块内部地壳稳定,火山喷发少,D错。‎ 故选B。‎ ‎【点睛】该题通过读图确定经纬度位置和海陆位置,且学生要熟悉西欧的地理特征和洋流对泥沙沉积的影响,难度一般。‎ ‎19.下列关于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关系的叙述,错误的是(  )‎ A.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独立发展的 B.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与植被遭严重破坏有关 C. 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D. 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 ‎【答案】A ‎【解析】‎ 陆地环境各要素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渗透的,不是独立发展的,A错;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表形态,是因植被破坏流水冲蚀形成的,B正确;我国西北地区干旱的气候,植被稀少,导致土壤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C正确;植树绿化可以调节局部小气候,D正确。选A正确。‎ ‎20.有关生物与土壤有机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高于草地土壤 B. 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主要依靠枯枝落叶的腐烂 C. 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 D. 动物主要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物 ‎【答案】A ‎【解析】‎ ‎【分析】‎ 在生物因素中,植物起着最为重要的作用.绿色植物有选择地吸收母质、水体和大气中的养分元素,并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质,然后以枯枝落叶和残体的形式将有机养分归还给地表。不同植被类型的养分归还量与归还形式的差异是导致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低的根本原因。‎ ‎【详解】森林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主要依靠枯枝落叶的腐烂;微生物分解有机物残体,转化为腐殖质;动物主要以排泄物、分泌物和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物,B、C、D对。森林土壤的有机质含量一般低于草地,这是因为草类根系茂密且集中在近地表的土壤中,向下则根系的集中程度递减,从而为土壤表层提供了大量的有机质,而树木的根系分布很深,直接提供给土壤表层的有机质不多,主要是以落叶的形式将有机质归还到地表。据此分析本题选A。‎ 古诗云:“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21. 从地理学角度看,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 )‎ A. 从赤道到两极的地域分异 B. 从山麓到山顶的地域分异 C. 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 D. 从平原到高原的地域分异 ‎22. 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产生的基础是( )‎ A. 水分 B. 光照 C. 土壤 D. 热量 ‎【答案】21. A 22. D ‎【解析】‎ ‎【分析】‎ 本题组考查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1、塞北到江南描述的是纬度地带性(从赤道到两极的变化)。2.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体现了由赤道到两极的分异,体现这种分异的基础是热量。‎ ‎【21题详解】‎ ‎“才从塞北踏冰雪,又向江南看杏花”是指塞北冰天雪地,江南春花烂漫,该种从塞北到江南的自然景观差异,属于南北方向的差异,是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据此分析本题选A。‎ ‎【22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从塞北到江南的景观差异,属于从赤道到两极的纬度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该种地域分异规律是由于热量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是由于水分条件的差异而形成的。光照、土壤不是该种景观差异的基础因素。据此分析本题选D。‎ ‎【点睛】纬度地带性、经度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及形成上述自然景观地域分异的原因和基本特征等内容。对于此类试题,学生只要能抓住题干中自然景观分异的基本特征即可判断。自然带的地域分异规律表现为地带性分异规律及非地带性分异规律。其中,地带性规律表现为:(1)由赤道向两极的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东西延伸,南北更替;(2)由沿海向内陆的分异规律或经度地带性规律、干湿度地带性规律:自然环境大致南北延伸东西更替;(3)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高山地区由山麓向山地自然环境随着高度发生变化。非地带性规律是指因地形起伏、海陆分布等因素而引起的地域分异。‎ 读“某区域自然状况分布图”,回答小题。‎ ‎23. 图中反映地域分异规律是( )‎ A. 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纬度地带)分异 B. 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经度地带)分异 C. 垂直地域分异 D. 非地带性地域分异 ‎24. 形成上述地域分异规律的基础是( )‎ A. 土壤 B. 地形 C. 水分 D. 热量 ‎【答案】23. B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图中自然景观呈现出从沿海向内陆依次为森林-草原-荒漠且自然带东西方向更替、南北延伸的特点,该地域分异规律以水分变化为基础,属于从沿海到内陆的地域分异,选B。‎ ‎【24题详解】‎ 结合上题可知,上述地域分异规律是指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该规律表现为自沿海向内陆随着水分条件的改变,自然景观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的变化,因此,该分异规律形成的基础是水分条件,选C。‎ ‎25.下列各点关系正确的是 ( )‎ A. 图中4点气压:A>B>C>D B. 高空中空气由D处流向B处 C. 近地面A处温度高于C D. A、B、C、D之间没有可能形成热力环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高空同一高度比较,B处为高压,D处是低压,可推断近地面的A处是低压,C处是高压,进而推断近地面A处和C处分别是因为热和冷而形成低压和高压,C对。近地面空气密度大A、C的气压值比高空的B、D均要大,所以四点气压高低是C>A>B>D,高空空气由B流向D,所以A、B选项皆错。‎ ‎【考点定位】热水环流 下图为近年来全球年平均气温变化。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6. 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整体特征是 A. 逐年下降 B. 逐年上升 C. 先降后升 D. ‎ 波动上升 ‎27. 图示气温的整体变化导致全球 A. 海平面下降 B. 沿海低地淹没 C. 蒸发量减少 D. 旱涝灾害减少 ‎28. 导致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主要原因有 ‎①臭氧层破坏  ②森林被大量砍伐  ③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④二氧化硫排放量增加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26. D 27. B 28. C ‎【解析】‎ ‎【26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近年来,全球气温变化的整体特征成波动上升趋势,故答案选D项。‎ ‎【27题详解】‎ 全球气候变暖,极冰融化,海平面上升,A错误;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淹没,B正确;全球气温升高,蒸发量增加,C错误;全球气候变暖,大气环流紊乱,旱涝灾害增加,D错误。故答案选B项。‎ ‎【28题详解】‎ 全球气温变化的主要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人为原因一方面是由于森林被大量砍伐,二氧化碳被吸收的减少,另一方面,是由于矿物燃料的燃烧,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因此②③正确,故答案选C项。‎ 云南省西南边境重镇腾冲县境内有一处温泉——称作“热海大滚锅”,是一个直径为‎3米多的盆形沸水池,深约‎1.5米,终年冒着约97︒C的沸水,响声震耳、蒸汽冲天。完成下面小题。‎ ‎29. 关于此处温泉的成因描述正确是(  )‎ A. 处在板块的生长边界 B. 热能来自太阳辐射 C. 处在板块的张裂地带 D. 热能来自地球内部 ‎30. 地热按资源的自我再生性质分,属于(  )‎ A. 矿产资源 B. 可再生资源 C. 非可再生资源 D. 水资源 ‎【答案】29. D 30. B ‎【解析】‎ ‎【29题详解】‎ 温泉是地热能的表现,热能来自地球内部;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产生的能量的聚集。选D正确。‎ ‎【30题详解】‎ 地热能属于可再生能源。选B正确。‎ ‎【点晴】‎ 地热能大部分是来自地球深处的可再生性热能,它起于地球的熔融岩浆和放射性物质的衰变。它不但是无污染的清洁能源,而且如果热量提取速度不超过补充的速度,那么热能而且是可再生的。‎ 读图所示的两种地貌,回答下列各题。‎ ‎31. 左图中所示地貌名称为:‎ A. 三角洲 B. 沙丘 C. 冲积扇 D. 沙丘 ‎32. 右图所示地貌,其形成原因主要是:‎ A. 流水侵蚀 B. 风力沉积 C. 风力侵蚀 D. 流水沉积 ‎33. 造成黄土高原地表千沟万壑主要外力是:‎ A. 风力 B. 冰川 C. 流水 D. 植物 ‎【答案】31. C 32. B 33. C ‎【解析】‎ 试题分析:‎ ‎【31题详解】‎ 左图所示地貌山麓冲积扇,由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故选C。‎ ‎【32题详解】‎ 右图地貌为沙丘,为风力沉积作用形成。故选B。‎ ‎【33题详解】‎ 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表是流水侵蚀的结果。但是,考生需要将这个问题和黄土高原本身形成的原因风力作用区分开。故选C。‎ 考点:外力作用。‎ ‎34.读“水循环示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 这是海陆间循环的示意图 B. 该图缺少了两个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C. 该循环使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 D. A环节是水汽输送,B环节是地表径流 ‎【答案】B ‎【解析】‎ ‎【详解】图中展示的是海陆间水循环,该循环使得水资源得到不断的更新,图中的A环节是水汽输送,D是地表径流,ACD正确。该图缺少了下渗环节,缺少了一个环节,B不正确;本题要求选不正确的,故只能选B。‎ ‎35. 山上的公路一般修成与等高线近似平行的“之”字形,主要是受到哪种因素的影响( )‎ A. 气候 B. 地形 C. 河流分布 D. 植被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山上的公路一般修成与等高线近似平行的“之”字形,主要是受地形因素的影响,目的是降低道路的坡度,B对。气候、河流、植被不是主要因素,A、C、D错。‎ ‎【考点定位】山区修路的原则,主要影响因素。‎ ‎【名师点睛】山区修路的原则是昼量避开陡崖或地质条件复杂地段,尽量少穿越等高线。之字形路线延长了线路长度,降低了道路的坡度,使交通线路更安全。气候、河流、植被与之字形线路无关。‎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6.读亚洲季风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此图表示的是________月季风图。E的风向为________,F的风向为________。‎ ‎(2)A、C两地中,气压低的是________。盛行E季风时,我国东部地区的气候特点是________.‎ ‎(3)E地季风的成因是( )‎ A.亚洲的山区高大 B.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C.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D.东亚的海洋最深 ‎(4)F地季风的成因_________‎ ‎【答案】 (1). 7 (2). 东南 (3). 西南 (4). A (5). 高温多雨 (6). B (7). 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解析】‎ ‎【详解】(1)此图显示,亚洲东部地区盛行偏南风,此时为夏季,表示的是7月季风图。E位于亚洲东部,其风向为东南,F位于南亚地区,此时盛行西南季风,该季风是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偏转形成的。‎ ‎(2)A、C两地中,A处位于亚洲大陆,此时A为夏季,A处是亚洲低压,气压低。C处于南半球,此时为冬季,大陆气温较低,气压较高。E季风为东南季风,盛行E季风时为北半球的夏季,我国东部地区为季风气候,此时气候特点是高温多雨。‎ ‎(3)E地季风为亚洲东部的夏季风,其成因是夏季海洋受热增温慢,同纬度陆地增温快,由于海洋气温低于陆地,海洋上形成高压,陆地形成低压,风从海洋吹向大陆,形成了E地季风,故E季风的成因是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选B。‎ ‎(4)F地季风为南亚的西南季风,其成因是夏季,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受到向右的地转偏向力偏转形成的。‎ ‎【点睛】亚洲季风气候的分布、成因及影响总结 ‎(1)分布 ‎ ‎ 亚洲大陆的南部和东部,是季风气候最显著的地区,由低纬向高纬,依次分布着热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其中,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印度半岛、中南半岛以及菲律宾群岛北部;亚热带季风气候主要分布在中国、韩国和日本等国的南部;温带季风气候分布在亚洲东部的中国、朝鲜、日本等国的北部以及俄罗斯的东部太平洋沿岸地区。‎ ‎(2)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是亚洲季风气候形成的主要原因。亚洲季风气候的形成与其位置有关。从东亚来讲,处在世界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的东部,濒临世界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洋和陆地的热力性质差异明显。冬季,风从亚欧大陆北部的蒙古、西伯利亚高压中心吹向太平洋,形成寒冷干燥的偏北风,也就是冬季风;夏季,亚洲的内陆升温快,气压低,太平洋升温慢,气压高,于是湿热的气流从太平洋、印度洋吹向亚洲大陆,形成偏南风,也就是夏季风。冬季风风力强劲,影响范围较大,受其影响,东亚大部分地区冬季低温少雨;当夏季风盛行时,东亚的降水自沿海向内陆逐渐减少,东部沿海地区高温多雨。‎ ‎(3)影响 亚洲东部和南部夏季的降水与夏季风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来说,夏季风强的年份,从海上带来的水汽多,降水也多;反之,夏季风弱的年份,降水就少。如果降水过多,就可能造成洪涝灾害;反之,降水过少,就可能造成旱灾。因此,亚洲东部和南部常受季风影响的地区易发生旱涝灾害。‎ ‎37.地质构造规律有很强的实践性,在找水、找油、找矿和建筑、工程选址等方面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读某地地层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A、B、C、D四处,属于背斜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 ‎(2)此时,背斜在地貌上是______,原因是_______。‎ ‎(3)在A、B、C、D四处,寻找油气资源应在______处,寻找地下水应在______处。‎ ‎(4)在A、B、C、D四处,如果要修建一条东西向的地下隧道,应选择在_______处,原因是_______。‎ ‎【答案】(1)D C ‎(2)谷地 背斜顶部因受张力,岩层易被破坏,侵蚀成谷地 ‎ ‎(3)D C ‎ ‎(4)D D处是背斜,天然拱形,安全稳定;不易储水(排水性好)‎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适中,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质构造与构造地貌、研究地质构造的地理意义.。‎ ‎【详解】(1)背斜岩层向上弯曲,对应的是D;向斜岩层向下弯曲,对应的是C;AB处岩层出现错位为断层。‎ ‎(2)此时,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因受张力作用,裂隙比较发育,容易遭受侵蚀而成为谷地,而向斜槽部因受挤压,岩层变得紧实,不易遭受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3)石油、天然气多储存于背斜构造中,对应的是D;在向斜盆地中往往较易找到地下水,对应的是C。‎ ‎(4)隧道的建设应尽量避开断层,在背斜处修建隧道,对应的是D;背斜适合修地下隧道,一是考虑防水,背斜岩层向上拱起,地下水向两侧流,隧道内不会有积水;二是考虑建筑安全,拱型构造相对来讲受力较强,不易出现塌方事故。‎ ‎38.读全球某日太阳光照图,图中阴影部分表示黑夜,回答问题。‎ ‎(1)此图所示的日期是________,北半球的____________节气。‎ ‎(2)图中A点的时刻为________,D点的日出时间为________,这一天C点的昼长是________。‎ ‎(3)图中A.B.C.D四点中,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4)图中A.B.C.D四点中,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________。‎ ‎【答案】 (1). 12月22 (2). 冬至日 (3). 12:00 (4). 6:00 (5). 8小时 ‎ ‎(6). A>D>B>C (7). DACB ‎【解析】‎ ‎【详解】(1)此图显示晨昏线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为极夜,则此时为北半球的冬至日,所示的日期是‎12月22日 ‎(2)图中A点位于南回归线,且位于昼半球的中央经线上,则A点的时刻为12:00,D点位于赤道,全年昼夜平分,则D点的日出时间为6:00。此时C点位于晨线上且C点地方时为8点,则C点这一天的昼长是(12-8)×2=8小时。‎ ‎(3)该日为北半球的冬至日,该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正午太阳高度自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逐渐降低。则将图中A.B.C.D四点中与距南回归线的纬度差比较后,即可得出:四地此日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顺序是A>D>B>C。‎ ‎(4)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纬度越高,线速度越小,图中A.B.C.D四点纬度由低到高依次为DACB,则其线速度由大到小的顺序也是DACB。‎ ‎【点睛】光照图判读:‎ ‎(1)判断南北极:通常用于俯视图,判断依据为:从地球北极点看地球的自转为逆时针,从南极看为顺时针;或看经度,东经度递增的方向即为地球自转的方向。‎ ‎(2)判断节气、日期及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晨昏圈过极点(或与一条经线重合),太阳直射点是赤道,是春秋分日;晨昏线与极圈相切,若北极圈有极昼现象为北半球的夏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北纬23º‎26’‎,若北极圈有极夜现象为北半球的冬至日,太阳直射点为南纬23º‎26’‎。 ‎ ‎(3)确定地方时:在光照图中,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为正午12点,晨昏线所包围的白昼部分的中间经线为12点,晨线与赤道交点经线的地方时为6点,昏线与赤道交点经线为18点,依据每隔15º,时间相差1小时,每1º相差4分钟,先计算两地的经度差(同侧相减,异侧相加),再转换成时间,依据东加西减的原则,计算出地方时。 ‎ ‎(4)判断昼夜长短:求某地的昼(夜)长,也就是求该地在纬线圈上昼(夜)弧的长度,这个长度也可由昼(夜)弧所跨的经度数来推算。‎ ‎(5)判断正午太阳高度角:先求所求地区与太阳直射点的纬度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差,若所求地和太阳直射点不在同一半球,取两地纬度之和,再用90º-两地纬度差即为所求地的正午太阳高度。‎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