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3 发布 |
- 37.5 KB |
- 1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穆棱一中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 2012年1月23日太阳耀斑达到8.7级,2012太阳峰年即将到来,大耀斑将爆发,中国科协将举行“科学家与媒体面对面”活动,主题就是“2012来了!——迎接新一轮太阳活动高峰年”。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地球与太阳系中其他行星相比独特而优越的条件是( ) A. 安全的宇宙环境 B. 地球表面存在大气层 C. 具有适宜的温度 D. 具有水体存在 2. 材料中提到的耀斑,应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 ) A. 光球层 B. 色球层 C. 日冕层 D. 日珥层 3. 太阳活动增强可能导致( ) A. 北半球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角增大 B. 地球两极地区出现极昼、极夜现象 C. 地球所有地方自转角速度都相同 D. 地面无线电短波通信受到干扰 【答案】1. C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上存在生命的根本原因是日地距离适中,使地球表面具有适宜的温度,并使水以液态形式存在,C对;安全的宇宙环境是太阳系中八大行星都具有的条件,A错;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中有的存在大气层,只不过是大气层厚度不同,密度不同,B错;太阳系中的其他行星如火星已经被发现有水体存在,D错。据此分析选C。 【2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耀斑发生在太阳大气层的色球层上,B对。发生在光球层的太阳活动是黑子,A错;发生在日冕层的太阳活动是太阳风,C错;太阳外部的大气层从内向外分为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日珥只是一种发生在色球的太阳活动,D错。据此分析选B。 【3题详解】 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极昼极夜现象的范围都取决于黄赤交角,与太阳活动无关,故A、B错误;地球表面除南北极点外,自转角速度都相同,C错;太阳活动增强,会引起大气电离层中强烈的电磁扰动,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据此分析选D。 读下图,图中数字为二分二至点,完成下面小题。 4. 嫩江市白天最短时,可能是图中地球位置的是(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5. 图中,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嫩江市(48°N,125°E)的正午太阳高度是( ) A. 90° B. 18.5° C. 65.5° D. 0° 【答案】4. A 5. B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数字为二分二至点,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各地白昼达全年最短。图中①位于近日点附近,是北半球冬至日;③位于远日点附近,是北半球夏至日;根据①③推测,②是春分,④是秋分。故A正确,B、C、D错误。 【5题详解】 由上一小题可知,当地球运行到①位置时,是冬至,太阳直射23.5°S。利用正午太阳高度的计算公式H=90°-|φ-Ω | (φ为当地地理纬度,永远取 + 值;Ω为太阳直射点的纬度,与所求点在同一半球取“+” 与所求点不在同一半球取“- ” ),可求得嫩江市(48°N,125°E)的正午太阳高度是18.5°。故B正确,A、C、D错误。 干热岩是一种高温岩体,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温度在150℃以上,通过注入凉水,吸收岩体热量转化成蒸汽,再抽取到地表加以利用,可用于发电、供暖等,在综合分析地质条件后,2017年9月我国在青海省钻获236℃的高温干热岩体。读“地球内部圈层结构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6. 岩石圈( ) A. 就是指地壳 B. 全球厚度均一 C. 包括软流层 D. 由岩石组成 7. 干热岩位于( ) A. 地壳 B. 地幔 C. 地核 D. 软流层 8. 与太阳能发电相比,利用干热岩发电的优势是( ) A. 受气候的影响小 B. 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 C. 开发技术要求高 D. 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 【答案】6. D 7. A 8. A 【解析】 【6题详解】 读图可知,岩石圈位于软流层上部,包括地壳与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全球厚度不均。故D正确,A、B、C错误。 【7题详解】 读图可知,地壳厚度范围为5~70km,干热岩埋藏于地下3~10千米,故A正确。 【8题详解】 干热岩埋藏于地下,能量来自地球内部,因此受气候的影响小,故A正确。干热岩与太阳能都属于清洁可再生能源;开发技术要求高;太阳能资源分布范围更广泛。故B、C、D错误。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图中的岩石属于良好建筑材料的有( )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②④ 10. 对于图中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 A. P处岩层受挤压隆起成山 B. Q处岩层因岩浆活动拱起 C. ④处岩石的年代比Q处老 D. ①岩石的形成属外力作用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图示②表示石灰岩变质生成大理岩;④表示侵入岩花岗岩。D正确。 【10题详解】 图示P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岩性坚硬,不易侵蚀而成山;Q处岩石因挤压而拱起;④岩浆岩破坏了Q岩层,判断岩石年龄较轻,图示①处有层理结构判断为沉积岩,受外力作用形成。D正确 2017年10月4日中秋之夜,我国云南省大理、丽江等地出现“火流星”照亮夜空的奇观。据卫星观测,该小行星因摩擦生热引发爆炸的高度只有37千米,很可能有未燃尽的陨石落到地面。下图“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 )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C. 地热能 D. 风能 12. 小行星爆炸发生在( ) A. 对流层 B. 平流层 C. 高层大气 D. 大气层以外 13. 第11题所指大气层的气温( ) A. 直接导致小行星的爆炸 B. 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 C. 因臭氧吸收红外线而升高 D. 达到大气温度的极大值 14. 该事件说明,地球的大气圈能够( ) A. 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 B. 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 C. 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 D. 减轻宇宙中小天体对地球表面的撞击 【答案】11. A 12. B 13. B 14. D 【解析】 【11题详解】 大部分太阳短波辐射穿过大气层使地面增温,地面以长波辐射的形式释放能量,能量大部分被大气吸收,少部分散失到宇宙空间。因此大气圈能量的根本来源是太阳辐射。故A正确。 【12题详解】 从近地面到高空,在垂直方向上将大气分为对流层、平流层和高层大气,读图可知,对流层顶的高度为50km,而小行星爆炸发生在37km处,故B正确。 【13题详解】 第11题所指大气层的为平流层,读图可知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故B正确。小行星爆炸是因高速运行与大气摩擦生热而引发,而不是因为气温的高低,故A错误。气温随高度逐渐升高而递增是因臭氧吸收紫外线,而非红外线,故C错误。读图可知,大气温度的极大值应位于高层大气,故D错误。 【14题详解】 材料显示,大部分小天体进入大气层后与大气摩擦而燃烧殆尽,很少能陨落到地表,故D正确。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紫外线的伤害是因为臭氧对紫外线的吸收作用,因此保护地面上生物免受过强紫外线的伤害;提供地球上生物生长所必需的空气;保持地球表面适宜的温度,防止水分散失三项与小行星的爆炸无关,故A、B、C错误。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15. 关于该图反映的大气运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只有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 B. 高空 C. 不考虑摩擦力 D. 近地面 16. 图中d代表的是( ) A. 地转偏向力 B. 摩擦力 C. 水平气压梯度力 D. 风向 【答案】15. D 16. B 【解析】 【15题详解】 图中a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为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由此推断b代表大气运动,c代表地转偏向力,d代表摩擦力。在近地面,受水平气压梯度力、摩擦力和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大气运动方向斜穿等压线。D正确,A、C错误。高空大气运动方向与等压线平行,B错误。故选D。 【16题详解】 水平气压梯度力与等压线垂直,从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摩擦力与风向相反。因此a为水平气压梯度力,b代表大气运动,c代表地转偏向力,d代表摩擦力。故B正确,A、C、D错误。 降雨量指一定时间内的降雨平铺在地面的水层深度;一定时间内的河流径流总量平铺在流域地面的水层深度叫径流深度。下图是我国某地气温、降雨量和所在流域径流深度统计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7. 该流域河流夏季补给来源主要是雨水和( ) A. 湖泊水 B. 地下水 C. 冰雪融水 D. 沼泽水 18. 能反映该流域地域特征的地理现象是( ) A. 地表风沙少 B. 山麓青青草 C. 树上柑橘红 D. 草场牦牛跑 【答案】17. C 18. B 【解析】 【17题详解】 读图,根据图中夏季径流深度判断,夏季河流径流量明显大于降水量,而在其它季节水量变化稳定。地下水径流稳定,全年季节变化小,不是夏季径流深度大的主要原因,B错。湖泊水,沼泽水主要是调节径流季节变化,不会是夏季径流量大的原因,A、D错。图示流域年降水量小,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可能位于我国西部干旱区,夏季气温高,高山冰雪融化多,融水量大,与大气降水水量叠加在一起,导致夏季径流深度明显增大, C对。故选C。 【18题详解】 根据图中降水量判断,该流域全年降水少,位于干旱区,多风沙天气,沙漠面积广,A错。最冷月气温小于0度,应位于温带地区,柑橘是亚热带水果,C错。该流域最热月气温约30度,青藏高原夏季平均气温约8度,该流域不可能在青藏高原地区,D错。西北地区山地降水较多,适宜牧草生长,所以只有可能是山麓青青草,B对。故选B。 下图为三个海区洋流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19. 图示洋流中( ) A. ①为暖流 B. ②为寒流 C. ③位于北半球 D. ④位于南半球 20. 图示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是( ) A. ①洋流北部有大渔场 B. ②洋流有降温减湿作用 C. ③洋流加大同纬度不同海区温差 D. ④洋流加大沿岸地区降水量 【答案】19. C 20. C 【解析】 【19题详解】 ②③洋流所在区域为副热带且为顺时针方向,依据洋流分布规律可知,该洋流位于北半球,C正确; 中高纬度大陆东岸为寒流,故①为寒流,A错误; 中低纬度大陆东岸为暖流、西岸为寒流,故②为暖流,B错误; 由④流向、纬度位置及海陆分布情况可知其应在北半球,D错误。 故选C 【20题详解】 ①洋流为北半球寒流,附近不具备形成大渔场的条件,A错误; ②为北半球暖流,有增温增湿作用,B错误; ③洋流为寒流,对周围环境有降温减湿作用,加大了同纬度不同海区的温度差异,C正确; ④洋流为北半球寒流,对沿岸地区有降温减湿作用,D错误。 故选C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22.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 ①降水量增加 ②蒸发(腾)量增加 ③坡面径流增加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21. B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下渗减少,降水转化为地下水减少,A错。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下渗减少,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河流径流量丰水期增加、枯水期变化不大,年内波动强烈,B对。植被破坏影响范围小,对降水变率影响小,C错。森林植被遭破坏后,会导致河道淤积增多,河床升高,但是结果是不管汛期还是枯水期,水位都比以前升高,不会直接导致年内径流波动强烈,D错。故选B。 【22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对降水量的影响不大,①错误。森林植被恢复,蒸发(腾)量是增加的,②正确。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坡面径流变小,③错误。森林植被恢复,降水受植被的截留变多,下渗增加,从而导致地下径流增加,④正确。C正确,ABD错误。故选C。 下面为北印度洋(局部)洋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时,图中①地的区时为( ) A. 7时 B. 9时 C. 12时 D. 21时 24. 如果图中虚线为晨昏线,则此时北京时间为( ) A. 8时 B. 10时 C. 18时 D. 22时 【答案】23. D 24. D 【解析】 本题组以北印度洋及周边地区的经纬网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日期范围、时间计算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和方法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生综合思维能力。 【23题详解】 当新一天的范围正好占全球的四分之一时,新的一天所占的经度范围为90°,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新的一天的范围应位于180°经线以西90°,由此推算出90°E为0:00,图中显示,①地的经度为45°E。当90°E为0:00,经计算,①地(45°E)的地方时为前一天21:00,而45°E为东三区的中央经线,因此,此时①地区时为21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24题详解】 图中显示,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呈顺时针流动,表明此时为北半球夏季。如果图中虚线为晨线,则虚线右侧为白天,昼长向北递减,表示的季节为北半球冬季,与洋流流向表示的季节不相符合,因此该晨昏线不会是晨线;如果图中虚线为昏线,则虚线左侧为白天,昼长向北递增,表示的季节为北半球夏季,与洋流流向表示的季节吻合,因此判定该晨昏线为昏线。昏线与赤道交点(图中显示经度为60°E)的地方时为18:00,经计算,此时北京时间(120°E)的时间应为22时,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 下面甲图为“我国三个南极考察站分布示意图”,其中昆仑站于2009年1月27日建成,这是我国在南极内陆建成的第一个考察站。乙图为“太阳直射点回归运动示意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5. 下列四地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 ) A. 昆仑站 B. 中山站 C. 南极点 D. 长城站 26. 昆仑站建成时,太阳直射点大致位于乙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7. 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分为( ) ①气象灾害 ②地质地貌灾害 ③生物灾害 ④海洋灾害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②③ D. ①②③④ 28. 我国水旱灾害频繁发生的首要原因是( ) A. 地形复杂多样 B. 冬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C. 南北温差大 D. 夏季风强弱和进退的迟早不同 【答案】25. D 26. D 27. D 28. D 【解析】 【25题详解】 地球自转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即纬度越低,线速度越大。图中四地长城站纬度最低,因此线速度最大。故D正确,A、B、C错误。 【26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昆仑站于1月27日建成。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半球并向北移。图中①②位于北半球,③④位于南半球;③处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④处太阳直射点向北移动。故D正确,A、B、C错误。 【27题详解】 自然灾害是指给人类生存带来危害或损害人类生活环境的自然现象,包括干旱、洪涝、台风、冰雹、暴雪、沙尘暴等气象灾害;火山、地震、山体崩塌、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风暴潮、海啸等海洋灾害;森林草原火灾和重大生物灾害等。因此按自然灾害的成因与发生过程,可将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地貌灾害、生物灾害和海洋灾害。故D正确,A、B、C错误。 【28题详解】 季风的影响是导致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受夏季风的影响,降水自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逐渐减少,且全年降水量集中在夏季,冬季降水一般不足全年的10%。夏季风的进退影响到我国大陆东部雨带的推移。每年4月开始,雨带大致由南向北推移,9月后由北向南撤退;因而我国南方的雨季比北方早,比北方长。夏季风与雨带进退的“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如果推进迟缓,久久徘徊在南方,则会导致“南涝北旱”;如果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则容易出现“北涝南旱”的局面。故D正确,A、B、C错误。 下图为西藏主要城镇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9. 图中城镇主要分布在( ) A. 宽阔的平原地区 B. 深切的河谷地带 C. 平坦的高原面 D. 凉爽的高山地区 30. 影响图中城镇分布的主要自然因素是( ) A. 地形与水源 B. 植被与土壤 C. 土壤与降水 D. 日照与海拔 【答案】29. B 30. A 【解析】 【29题详解】 青藏高原海拔高,气温低。由于河谷地带气温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也较发达,所以城镇多分布在深切的河谷地带。选择B项。 【30题详解】 因为河谷地带海拔相对较低,气温相对较高,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河谷地区降水量不一定多,日照时间相对较短,结合四个选项,可知A项正确。 二、综合师(每题20分,共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海上丝绸之路沿线的非洲国家中,马拉维具有独特的自然景观,该国气候受某气压带和某风带交替控制。 材料二 读图,左图为马拉维的地理位置示意图,右图为该国A地降水资料图。 (1)据材料信息,指出A地的气候类型及气候特征。 (2)运用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规律,分析A地12月降水较多的原因。 (3)根据A、B两点的地理位置差异,推测B地相较于A地,年降水量差异与雨季长短差异并分析原因。 【答案】(1)热带草原气候。全年高温,干湿(旱雨)季分明。 (2)12月,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偏南(或南移),当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或对流旺盛),降水较多。 (3)B地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原因:B地纬度较低或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较长,B地位于湖泊西侧,(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故降水较多,雨季较长。 【解析】(1)读图,根据经纬度,A地位于非洲东非高原,属于热带草原气候。结合降水资料分析,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干湿(旱雨)季分明。 (2)12月,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气压带和风带位置南移,A地受赤道低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降水较多,是雨季。 (3)两地相比,B地纬度较低,离赤道更近,受赤道低压带控制时间较长,降水量大。B地位于湖泊西侧,受信风带控制时,东南信风经湖泊增湿,受山地抬升,多地形雨,降水较多,雨季较长。所以B地年降水量较多,雨季较长。 32.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洞庭湖位置图。 材料二 洞庭湖湖面多年平均日降水量距平值变化图。 (1)说出图示地区主要的水循环类型,并简述其过程。 (2)据材料二,说出洞庭湖湖面降水的日变化规律,并用热力环流原理解释其原因。 (3)分析洞庭湖面积减小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1)海陆间循环。 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 原因: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3)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被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调节气候能力下降。 【解析】(1)该处河流能注入海洋,属于海陆间循环;过程为太平洋海面蒸发的水汽,随东南季风被输送到该地区,在适当的条件下凝结,形成降水,降水通过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汇入长江,最后流回太平洋。 (2)日变化可从图中降水的时刻变化看出,夜晚降水量大于白天;运用热力环流原理,就是要分析地面冷热不均导致的大气垂直运动。夜晚湖面气温高于陆地,空气上升,易形成降水;白天湖面气温低于陆地,空气下沉,降水少。 (3)首先明确洞庭湖对环境的作用,再来分析面积减小带来的不利影响。①湖泊调蓄水量能力减弱(或湖泊对河流径流量的调节作用减弱),洪涝(旱涝)灾害频繁;②湖泊水量减少,自净能力减弱,水质下降(水污染加剧);③水生生物生存环境破坏,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④湖泊减小,调节气候能力下降。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