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江西省宜春市上高二中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 地理试题(解析版)‎ 一、选择题(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每小题2分,共50分)‎ ‎1.科学家在显微镜下观察发现,来源于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主要原因是月球表面 A. 侵蚀和搬运作用弱 B. 搬运和沉积作用强 C. 风化和侵蚀作用弱 D. 沉积和内力作用强 ‎【答案】A ‎【解析】‎ ‎【详解】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说明月球上的外力作用对尘埃的侵蚀作用较小,搬运作用弱,对尘埃的磨蚀少,A正确。月球体积、质量较小,不能形成较厚的大气层,月球表面昼夜温差大,物理风化作用强,风力侵蚀弱;无固态、液态水,无流水、冰川、海浪侵蚀,沉积和内力作用对尘埃的尖锐程度不构成明显影响,B、C、D都错。故选A。‎ ‎【点睛】该题以月球为背景材料考查内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角度新颖,要求学生对月球表面的地理环境有一定了解,月球的尘埃比地球上的尖锐,是月球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还需要了解风化、侵蚀、搬运、沉积等外力作用的含义。‎ 地质队员在我国西藏喜马拉雅山考察时,在某处发现大量海螺化石,请根据海螺化石照片和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 图甲照片中石块所属的岩石类型是 A. 变质岩 B. 沉积岩 C. 侵入型岩浆岩 D. 喷出型岩浆岩 ‎3. 图乙中箭头标注错误的是 A. ①② B. ④⑤ C. ③⑤ D. ⑦⑧‎ ‎4. 该海螺化石从开始形成到重现地表,大致经历的地质过程最有可能是 A. 地壳下沉、沉积、地壳抬升、侵蚀 B. 地壳下沉、侵蚀、地壳抬升、沉积 C. 沉积、地壳下沉、侵蚀、地壳抬升 D. 侵蚀、地壳抬升、地壳下沉、沉积 ‎【答案】2. B 3. D 4. A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了岩石圈的物质组成及物质循环。‎ ‎【2题详解】‎ 在三大类岩石中沉积岩是外力作用下形成的,层理构造明显,常含有化石,其他岩石是受内力作用影响,不能含有化石,B正确。‎ ‎【3题详解】‎ 图中箭头标注错误的是⑦⑧,岩浆不能直接形成沉积岩,变质岩不能直接形成岩浆岩,D正确。‎ ‎【4题详解】‎ 海螺化石是地壳下沉经过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形成岩石后,经地壳上升运动,随山体到达地表,后在外力的风化,侵蚀,搬运等作用下出露地表,海螺化石从开始形成到重现地表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地壳下沉、沉积、地壳抬升、侵蚀,故A正确。‎ ‎【点睛】本题难度较小,属于知识性试题,解题的关键是掌握地壳物质循环。‎ ‎“地狱之门”位于乌兹别克斯坦一个叫作达尔瓦兹的小镇附近。1974年,地质学家在该地意外发现一个地下洞穴,里面充满了可燃性气体。将气体点燃后,大火竟燃烧了40多年仍未熄灭。下图为“地狱之门”景观及地质构造示意图。‎ 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5. “地狱之门”最可能位于图中的(  )‎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6. 图示区域除可燃性气体外,还可能蕴藏着丰富的(  )‎ A. 铁矿资源 B. 石油资源 C. 地下水资源 D. 有色金属资源 ‎【答案】5. D 6.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的有关知识,只要掌握地质构造与矿物之间的关系即可正确作答,难度不大。‎ ‎【5题详解】‎ ‎“地狱之门”的火焰是地下的可燃性气体燃烧所致,地下的可燃性气体通过断层向外泄漏。故选D。‎ ‎【6题详解】‎ 该地质构造为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可燃性气体密度小,在最上层,石油在下层,再下层为密度更大的沉积物。故选B。‎ 下图中,各坐标轴分别表示气候、地形、河流三种区位因素,箭头方向表示区位条件越来越好,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7. 若用此图分析地形对聚落布局和形态的影响,则最可能呈带状分布的是 (  )‎ A. C地 B. D地 C. H地 D. G地 ‎8. 若用此图分析城市的起源,则与尼罗河谷地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是(  )‎ A. A地 B. B地 C. C地 D. D地 ‎【答案】7. D 8. D ‎【解析】‎ 试题分析:‎ ‎【7题详解】‎ 聚落呈带状分布,主要是地形区位较差,而河流、气候条件较好。‎ ‎【8题详解】‎ 若用此图分析城市的起源,则与尼罗河谷地城市兴起的自然条件最吻合的,应该是与尼罗河谷条件相同,即地形、河流条件较好,但气候条件较差。‎ 考点:主要考查了三维坐标图的判读。‎ 点评:本题难度适中。要求学生熟练掌握各种统计图的判读方法。‎ 下图为某地深洼地景观形成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9. 图示岩石属于 A. 喷出岩 B. 侵入岩 C. 沉积岩 D. 变质岩 ‎10. 形成图示深洼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A. 风化作用、流水作用 B. 流水作用、地壳运动 C. 风化作用、冰川作用 D. 地売运动、冰川作用 ‎【答案】9. C 10. 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考查地表形态的形成过程。‎ ‎【9题详解】‎ 结合图例,图中岩石是石灰岩,石灰岩属于沉积岩。故选C。‎ ‎【10题详解】‎ 图示深洼地形成于岩层裂隙处,岩层裂隙一般是地壳运动岩层张裂的结果;裂隙处流水溶蚀作用明显,长期溶蚀形成深洼地。故形成图示深洼地的主要地质作用有流水作用和地壳运动。选B。‎ ‎【点睛】地表形态的形成多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地球表面各要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复杂的自然地理环境。下图为南美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1. ①地所处自然带是(   )‎ A. 热带草原带 B. 热带荒漠带 C. 热带雨林带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12. ②处自然带中的树木大多没有年轮,其成因主要是(   )‎ A. 年降水量变化小 B. 气温年际变化小 C. 盛行风向变化小 D. 一年四季变化小 ‎13. 图示①~⑥地自然景观形成受非地带性因素干扰最大的是(   )‎ A. ①、②两地 B. ①、③两地 C. ③、④两地 D. ⑤、⑥两地 ‎【答案】11. C 12. D 13. 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1题详解】‎ 图中①地位于巴西高原的东南,东南信风从海洋带来丰富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大量降水,沿岸有巴西暖流增温增湿,该地形成了热带雨林气候,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C正确。‎ ‎【12题详解】‎ 年轮是因气温和降水的季节变化形成的,图中②处位于赤道附近,全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全年高温多雨,一年四季变化小,因此没有年轮,D正确。‎ ‎【13题详解】‎ 图中①地受地形和洋流影响形成非地带性的热带雨林带;③受地形阻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形成非地带性的温带荒漠带,B正确;②位于赤道附近,是热带雨林带;④位于40°~60°大陆西岸,是温带落叶阔叶林带;⑤位于30°~40°大陆西岸,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⑥位于20°~30°大陆西岸,是热带荒漠带。‎ ‎【点睛】某些地区由于受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因素的影响,往往表现出与水平地域分异规律、垂直地域分异规律不相吻合的现象,称为非地带性分异规律。非地带性分异现象的影响因素有海陆分布、地形起伏、洋流等自然因素。例如,赤道穿过的东非高原由于地势高,气温较低,降水较少,缺少形成热带雨林带的条件而发育了热带草原带;马达加斯加岛东岸位于东南信风的迎风坡,受地形抬升降水丰沛,厄加勒斯暖流增温增湿,因此发育了热带雨林带;南纬60°附近几乎全部是海洋,因而缺少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 读“某气候类型的局部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各题。  ‎ ‎14. 该气候类型对应的自然带主要是 A.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B.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C.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D. 亚寒带针叶林带 ‎15. 与甲区域比较,乙区域该气候类型的分布 A. 纬度高,受海陆位置和暖流影响 B. 纬度高,受海陆位置和地形影响 C. 纬度低,受地形和洋流的影响 D. 纬度低,受地形和季风环流影响 ‎16. 导致甲、丙两区域气候特征差异的直接原因是 A. 海陆位置的差异 B. 洋流的差异 C. 海陆热力性质的差异 D. 纬度位置的差异 ‎【答案】14. A 15. A 16. C ‎【解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4题详解】‎ 图中气候类型大体分布在25°~35°大陆东岸,是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对应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A正确。‎ ‎【15题详解】‎ 图中乙地受海洋和日本暖流影响大,冬季气温高,分布纬度高,A正确;甲地区受冬季风影响大,冬季气温较低,分布纬度高。‎ ‎【16题详解】‎ 图中甲地背靠世界最大大陆,面向最大大洋,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季风气候最典型,甲、丙两地气候特征差异的直接原因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C正确;两地都位于大陆东岸、沿岸都受暖流影响、纬度位置相当。‎ 读某区域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下列各题。‎ ‎17. 关于P、Q两地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A. 降水均集中于夏季 B. 植被均为落叶阔叶林 C. 降水量差异主要受地形影响 D. P-Q体现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 ‎18. 与图中Q地气候类型相符的是 A. B. ‎ C. D. ‎ ‎【答案】17. C 18. D ‎【解析】‎ 试题分析:‎ ‎【17题详解】‎ 根据图中纬度及海陆位置判断,P地应为温带海洋性气候,降水的季节分布均匀,A错。根据图例,Q地年降水量300mm以下,植被主要为温带草原和温带荒漠,B错。由比例尺可知P、Q两地实际距离在100km左右,但降水量差异巨大,应是受地形阻挡,使得西风气流难以向东深入,图示东部地区位于背风坡而使得降水量急剧减少,C对。两地的地域分异的主导因素为水分,应为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D错。‎ ‎【18题详解】‎ 图A的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应是温带季风气候,A错。图B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应是亚热带季风气候,B错。图C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是地中海气候,C错。图D冬冷夏热,全年降水较少,是温带大陆性气候,D对。‎ ‎【考点定位】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及其成因,世界主要气候类型特征差异。‎ 读“北半球某大陆西岸的山地西坡各月降水量(单位:mm)随海拔分布图”,回答下列各题。‎ ‎19. 该地1~5月同一海拔上降水量变化的原因有(  )‎ A. 西风带逐渐北移,影响减弱 B. 信风带逐渐南移,影响增强 C. 赤道低气压带逐渐南移,影响减弱 D. 副热带高气压带逐渐北移,影响减弱 ‎20. 关于该山地自然带的叙述,正确的有(  )‎ A. 东坡山麓可见阔叶林带 B. 东坡雪线低,西坡雪线高 C. 西坡山麓可见硬叶林带 D. 同一自然带分布东西坡相差不大 ‎【答案】19. A 20. C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19题详解】‎ 图中横坐标表示月份,纵坐标表示海拔高度,从图中可读出1~5月同一海拔上降水量不断减少;1~5月太阳直射点向北移,气压带风带也随之向北移,B、C错;西风控制下降水多,降水减少说明西风影响减弱,A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下降水少,降水减少说明副热带高压影响增强。‎ ‎【20题详解】‎ 图中该山西坡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多,是地中海气候,自然带为亚热常绿硬叶林带,西坡山麓可见硬叶林带,C正确;东坡是盛行西风背风坡,降水少,山麓不可能见阔叶林带;西坡是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雪线低,东西坡差异大。‎ ‎【点睛】影响雪线高度的因素 雪线是冰雪带的下限,其高度与纬度、坡向和坡度有关。一般来说:‎ 温度 雪线高度与气温呈正相关。即低纬雪线高,高纬雪线低;阳坡雪线高,阴坡雪线低;夏季雪线高,冬季雪线低 降水 降水量越大,雪线越低;降水量越小,雪线越高。迎风坡雪线低,背风坡雪线高 地形 坡度越大,积雪越易下滑,不利于积雪保存,雪线越高 同一座山脉影响雪线的因素中,温度和降水的作用结果相矛盾时,降水起主导作用。‎ 过去,山区公路多为“之”字形盘山公路。现在,兴建高速公路则是逢山开道,遇沟建桥,尽量取最短距离。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 ‎ ‎21. 在山区兴建高速公路不呈“之”字形,其主要原因有 ‎ ‎①经济实力增强 ②汽车性能改善 ③科技水平提高 ④为节省建设费用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22. 上图中AB示意某段高速公路,则 A. 该段高速公路沿东—西向延伸 B. 该段高速公路经过的地形部位为鞍部 C. ①②两地的地质构造分别为背斜和向斜 D. ①处可能有高架桥,②处可能有隧道 ‎【答案】21. A 22. D ‎【解析】‎ ‎【21题详解】‎ 受地形影响,过去的“之”字形路是因为技术水平低,经济力量不足,现在不在是“之”字形道路,是因为经济实力增强,科技水平提高,逢山开道,遇沟建桥,A正确;与汽车性能改善无关,投资不会减少,②④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读图可知,①处等高线向高值凸出,为山谷,修建高速公路要架桥,②处等高线向低值凸处,为山脊,要修隧道,D正确,B错;该段高速公路沿东北—西南向延伸,A错;图中看不出岩层新老关系及岩层弯曲方向,无法判断地质构造类型,C错。故选D。‎ ‎【点睛】随着科学技术进步与经济发展,自然条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在日益弱化。学生必须掌握等高线、地质构造的基本判读方法。‎ 下图为“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亚洲东部海岸线位置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23. 图示时期,全球气候正处于(  )‎ A. 地质时期的冰期 B. 历史时期的温暖期 C. 地质时期的间冰期 D. 历史时期的寒冷期 ‎24. 与现在相比,该时期(  )‎ A. 全球各地降水较多 B. 海洋上部分岛屿消失 C. 温带作物北界偏北 D. 山地雪线海拔较低 ‎【答案】23. A 24. D ‎【解析】‎ ‎【23题详解】‎ 图中海岸线深入大海,说明此时地球温度低,海面大大下降,时间为1万年以前,属于第四纪冰期末,应为地质时期的冰期,A正确。间冰期是两次冰期之间相对温暖时期,海岸线靠近大陆一侧,C错。图中海岸线距今2万-1.5万年前(属新生代),不属于历史时期,故B和D错。故选A。‎ ‎【24题详解】‎ 本题考查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第四纪全球处于寒冷期,山地雪线偏低,D对。北半球温带植物北界偏南,降水整体偏少,海平面偏低,大陆和岛屿的面积会增大。故ABC错,答案选D。‎ ‎25.下图为我国年寒潮路径及等次数线分布图。读图可知,与南京相比,成都几乎不受寒潮影响的原因是( )‎ A. 纬度更低 B. 山地阻挡冷空气 C. 海拔更低 D. 受西南季风影响 ‎【答案】B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寒潮 ‎【详解】成都位于四川盆地,北部受秦岭和大巴山的阻挡,受冷空气影响小,几乎不受寒潮影响,B正确。‎ 二、综合题(共50分)‎ ‎26.下图为“某地区的地质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从地质构造看,丁为_______;从地貌类型看,甲为_______,该地貌的成因是_______。‎ ‎(2)乙处的地貌类型为_______,主要形成原因为_______(地质作用类型),该地貌形成的物质组成分布特征为_______。 ‎ ‎(3)乙地与丙地均有地下水(泉)出露,根据图中信息可知,泉的形成常与_______(地质构造类型)有关。‎ ‎(4)如果该图的陆地地处欧亚板块、东部的海洋地处太平洋板块,则这两个板块交界处会形成_______、_______地貌。‎ ‎【答案】 (1). 背斜 (2). 山岭 (3).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石坚硬,不易被侵蚀,成山岭 ‎ ‎ (4). 冲积扇(或洪积扇) (5). 流水堆积作用 (6). 由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或由大到小) (7). 断层 (8). 岛弧链 (9). 海沟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地质作用 ‎【详解】(1)从图中看丁地岩层向上拱起,地质构造为背斜;甲地比两侧海拔高,地貌为山岭,甲地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2)乙处位于出山口,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小,泥沙堆积形成,地质作用为流水堆积;从出山口冲积扇顶端到边缘,堆积物颗粒由粗到细。‎ ‎(3)从图中看丙地和乙地两侧岩层不连续,为断层,说明泉的形成常与断层有关。‎ ‎(4)欧亚板块和太平洋板块交界处形成岛弧链和海沟地貌。‎ ‎27.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构成了一个有机整体。同学们可以从气压带、风带的分布规律推测气候的形成与特征;而气候又是影响自然带分布的最重要因素。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性。‎ ‎(2)在“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中甲地位于_______ (风带),其风向为_______,在其终年控制下形成形成的自然带是_______。‎ ‎(3)A地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的控制,形成的气候类型是_______,对应的自然带①是_______带。‎ ‎(4)从“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上可以看出,C地在_______ 和_______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_______带。‎ ‎(5)南半球缺失的自然带有_______和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 ‎(6)在“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的变化体现了地理环境地域分异规律中的_______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_______为基础的。‎ ‎【答案】 (1). 整体性 (2). 盛行西风 (3). 西南风 (4). 温带落叶阔叶林 (5). 热带雨林气候 (6). 热带雨林 (7). 副热带高气压带 (8). 盛行西风带 (9). 亚热带常绿硬叶林 (10). 亚寒带针叶林带 (11). 苔原带 (12). 该纬度范围为海洋 (13). 从赤道到两极(纬度地带性) (14). 热量 (15). 从沿海向内陆(经度地带性) (16). 水分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 ‎【详解】(1) “气压带与风带模式图”、“气候类型分布模式图”与“自然带分布模式图”之间的对应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2)图中甲地位于副热带高气压带和副极地低气压带之间,是盛行西风带,北半球的西风带风向为西南风;全年受盛行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3)终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是热带雨林气候,对应自然带是热带雨林带。‎ ‎(4)C地在副热带高气压带和盛行西风的交替控制下形成地中海气候,与之对应的④地的自然带是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5)南半球缺失亚寒带针叶林带和苔原带,原因是南半球该纬度范围为海洋,没有陆地分布。‎ ‎(6)图中自然带①②③④南北更替,体现了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热量为基础的;自然带⑤⑥⑦⑧东西更替,体现了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这种分异是以水分为基础的。‎ ‎28.读A、B、C三图,回答下列问题。‎ ‎(1)据图A描述台湾降雨日数的分布特征。‎ ‎(2)分别说出图B中甲、乙两种损失的方式。‎ ‎(3)根据材料分析台湾水资源短缺的自然原因。‎ ‎(4)从地质作用的角度简要分析图C岛屿地形特征的东西差异。‎ ‎【答案】(1)中部多,东西部少;南部多,北部少。‎ ‎(2)甲为蒸发损失;乙为河流径流入海损失。‎ ‎(3)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岛屿面积小;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流急,迅速入海;水资源难以存储在岛内。‎ ‎(4)东部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形成山地;西部在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平原。‎ ‎【解析】‎ ‎【分析】‎ 试题考查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地质作用 ‎【详解】(1)结合图例可看出,台湾中部降水20天以上,较多,东西部少;南北相比,南部多,北部少。‎ ‎(2)图中甲损失的箭头从降水和径流、地下水之间指出,表示蒸发损失;乙损失的箭头从河流径流量和水库、河流引水之间指出,表示河流径流入海损失。‎ ‎(3)从图中看台湾的降水并不少,水资源短缺的原因可从蒸发量、储水条件来分析;从图中看台湾纬度低,温度高,蒸发量大;岛屿面积小,地势起伏大,河流短小流急,迅速入海,水资源难以存储在岛内。‎ ‎(4)地质作用包括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台湾东部受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强烈挤压,地壳不断隆升,形成山地;西部在湿润气候条件下,以流水的沉积作用为主,形成平原。‎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