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试卷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地理 第二章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试卷

第2课时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考试标准】‎ 学考要求 考纲细解 学考要求 a 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及主要表现形式 了解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表现形式 c 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及图示 能够结合某一区域地表形态来分析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c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能够分析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加深对人地关系和谐发展的认识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 ‎1.外力作用表现为①风化、侵蚀、搬运、②沉积和固结成岩等。其结果使地表趋于③平坦。‎ ‎2.外力作用可以形成侵蚀—堆积地形:‎ 地区 外力作用 地表形态 横断山区 ‎④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山高谷深 青藏高原 ‎⑤挤压抬升,流水下切 水拍云崖 黄土高原 ‎⑥内力抬升、流水侵蚀 千沟万壑 ‎3.外力对地表的沉积作用:大河中下游地区⑦地壳下沉、泥沙沉积形成⑧三角洲和冲积平原;干旱地区,沙粒沉积形成⑨沙丘。‎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有利影响如⑩修建梯田等。不利影响如毁林开荒、⑪围湖造田等。‎ 一、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必考a、c)‎ 干旱半干旱地区、湿润半湿润地区的外力作用及形成的地貌分别是什么?‎ 提示:(1)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地貌和风力沉积地貌。‎ ‎(2)湿润、半湿润地区流水作用显著,多流水侵蚀地貌和流水沉积地貌。‎ ‎[探究归纳]‎ ‎ 外力作用与地貌 ‎1.侵蚀作用和风化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地区 12‎ 风化作用 使地表岩石被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 普遍 侵蚀作用 风力 侵蚀 风力吹蚀和磨蚀,形成戈壁、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风蚀城堡等 干旱、半干旱地区 流水侵蚀 冲 蚀 使谷底、河床加深加宽,河流上游形成“V”型谷,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 湿润、半湿润地区 溶 蚀 形成漏斗、地下暗河、溶洞、石林、峰林等喀斯特地貌 中低纬度可溶性岩石分布区 冰川 侵蚀 形成冰斗、角峰、槽型谷、冰蚀平原、冰蚀洼地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海浪 侵蚀 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等海蚀地貌 沿海地区 ‎2.沉积作用与地貌 外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分布地区 沉积作用 冰川 沉积 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 冰川分布的高山和高纬度地区 流水 沉积 ‎ ‎ 形成冲积扇、三角洲、‎ 冲积平原等 ‎ ‎ 形成沙丘和沙漠边缘 的黄土堆积 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 出山口和河流的中下游 风力 沉积 干旱内陆及邻近地区 ‎[学以致用]‎ 读宁夏平原分布图,完成(1)~(2)题。‎ 12‎ ‎(1)从外力作用的角度看,宁夏平原的形成受到(  )‎ A.流水侵蚀 B.流水沉积 C.挤压下陷 D.断裂下陷 ‎(2)贺兰山是我国的(  )‎ A.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分界线 B.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分界线 C.种植业和畜牧业分界线 D.中、西部经济地带分界线 解析 第(1)题,宁夏平原是地壳断裂下陷、流水沉积形成的。流水沉积属于外力作用。第(2)题,贺兰山是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分界线,种植业和畜牧业的分界线是‎400mm年等降水量线,而贺兰山的降水量是‎200mm年等降水量线。‎ 答案 (1)B (2)A 二、人类活动与地表形态(必考c)‎ 黄土高原退耕还林还草对当地地理环境会产生哪些影响?‎ 提示:植被恢复,水土流失减轻,河流含沙量减少,土壤肥力增加,同时空气湿度增大,温差变小。‎ ‎[探究归纳]‎ 人类活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学以致用]‎ 在黄土高原的缓坡上修筑梯田是该区域综合治理的一项措施。读图完成(1)~(2)题。‎ 12‎ ‎(1)梯田田埂的水平延伸方向一般与(  )‎ A.坡面倾斜方向一致 B.等高线基本平行 C.山谷走向基本一致 D.山脊走向基本平行 ‎(2)修筑梯田显著地改变了山坡的(  )‎ A.形态 B.土壤类型 C.坡向 D.物质组成 解析 从图中可以看出,梯田田埂的延伸方向一般与等高线平行,才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梯田的修筑明显改变了山坡的形态。在坡地上,按等高线修梯田,将坡地改为层层平地进行耕作,不仅扩大了耕地面积,也有利于水土保持。‎ 答案 (1)B (2)A 读“黄土高原”和“埃及狮身人面像”图片,完成1~2题。‎ ‎1.“千沟万壑、支离破碎”是黄土高原现今地表形态的典型写照,其成因主要是(  )‎ A.风力侵蚀 B.风化作用 C.流水侵蚀 D.冰川侵蚀 ‎2.矗立在尼罗河畔的埃及狮身人面像缺损严重,其主要原因是(  )‎ A.雨水侵蚀和溶蚀作用 B.风化和风蚀作用 C.喀斯特作用 D.海蚀作用 解析 第1题,千万年的流水侵蚀塑造出黄土高原千沟万壑的地貌。第2题,埃及绝大部分国土地处干旱的沙漠地区,风化和风蚀作用明显。‎ 答案 1.C 2.B ‎3.在台湾东北海岸“野柳公园”内,有一群海岸怪石,其中以“女王头”最为著名。但其“玉颈”由于逐年变细,预计不久将面临“断头”危机。“女王头”独特地貌的形成对应的外力作用是(  )‎ 12‎ A.海水侵蚀、风化作用 B.风力侵蚀、流水沉积 C.化学溶蚀、风力沉积 D.地壳运动、风化作用 解析 “女王头”地貌位于台湾东北部海岸,其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是海水侵蚀和风化作用。‎ 答案 A 内力作用形成地表的“粗毛坯”,外力作用则不断地把“粗毛坯”进行再塑造,使地表形态更加多姿多彩。据此回答4~5题。‎ ‎4.下列熟语的本意与其所表现的外力作用相对应的是(  )‎ A.积沙成滩——固结成岩作用 B.水滴石穿——侵蚀作用 C.泥沙俱下——搬运和堆积作用 D.山崩地裂——风化作用 ‎5.若下图为某一沉积层内的沉积物(颗粒)示意图,那么该沉积物的成因可能是(  )‎ A.流水沉积作用 B.冰川沉积作用 C.海浪沉积作用 D.风力沉积作用 解析 第4题,积沙成滩属于流水的沉积作用;水滴石穿属于流水的侵蚀作用;泥沙俱下属于流水的搬运作用;山崩地裂属于内力作用的地壳运动。第5题,从图中可以看出沉积物大小混杂,没有分选性,这是冰川沉积物的典型特征;流水和风力沉积物有很好的分选性,先沉积颗粒大、比重大的砾石、粗沙,再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粉沙、黏土。‎ 答案 4.B 5.B ‎6.读下图,完成下列各题。‎ 12‎ ‎(1)从地貌上看甲图是________,乙图是________,二者都是河流________地貌。‎ ‎(2)若甲、乙两地貌在丙图中均有分布,则其对应为甲在________处分布,乙在________处分布。‎ ‎(3)随着河流流速的减弱,河流携带的泥沙会沉积下来,并且有一定的规律:颗粒大、密度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物质后沉积。由此判断,甲图中沿A→B方向物质组成可能是(  )‎ A.黏土、砾石、粉砂 B.粉砂、黏土、砾石 C.砾石、粉砂、黏土 D.砾石、黏土、粉砂 ‎(4)根据图甲,判断沿C→D方向的剖面图可能是(  )‎ 解析 第(1)题,从地貌景观示意图上可判断甲为冲积扇,乙是河口三角洲,都是河流沉积而成的堆积地貌。第(2)题,根据丙图可确定GF处应是发育在山谷中的一条河流,F位于谷口前,可能会形成冲积扇;E在河流入海口处,可能会形成三角洲。第(3)题,甲图中由A到B谷口变得更开阔,因此流速变得更慢,沉积物颗粒更细小。第(4)题,冲积扇的中部到边缘地势逐渐降低,其剖面图应与B图符合。‎ 答案 (1)冲积扇 三角洲 沉积 ‎(2)F E (3)C (4)B 教材P41活动 提示 冰川搬运的力量巨大,可将大小混杂的砾石带走,故沉积物也杂乱无章。而风力沉积物、流水沉积物有明显的粗、细颗粒之分。‎ 12‎ 教材P42活动(上)‎ 提示 图2—20为海浪侵蚀形成。‎ 图2—21为风化侵蚀形成。‎ 教材P42活动(下)‎ 提示 (1)梯田上耕作,更有利于水土保持;而在坡地上耕作,会导致水土流失,不利于农业生产。‎ ‎(2)对于地狭人稠的岛国或沿海国家(城市),实施填海造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陆地面积,但同时破坏了海岸生态系统,从而带来一些不利影响。‎ ‎                    ‎ 一、选择题 ‎(2017·浙江五校联考)下图为全球板块分布示意简图。读图完成1~2题。‎ ‎1.图中属于美洲板块的代码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北部紧邻极圈的甲地是一个10万多平方千米的岛屿。该岛(  )‎ A.地热资源较为缺乏 B.位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C.主要由火山喷发形成 D.由两大板块挤压形成 解析 第1题,①属于太平洋板块;②属于美洲板块;③属于非洲板块;④属于印度洋板块,选B;第2题,甲位于美洲板块与欧亚板块交界处,板块向相反方向运动,属于生长边界,多火山活动,选C。‎ 答案 1.B 2.C ‎3.读“某区域地质剖面简图”,图中甲、乙、丙三处的地质构造分别是(  )‎ A.断层、向斜、背斜 B.断层、背斜、向斜 12‎ C.向斜、断层、背斜 D.背斜、向斜、断层 解析 读图可知,甲处岩层断裂并错位,为断层;乙处岩层向上拱起,为背斜;丙处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故B项正确。‎ 答案 B 读“某地地貌景观及其沿MOQ一线还原的地质构造示意图”。完成4~5题。‎ ‎4.字母所示区域,属于向斜山的是(  )‎ A.M B.O C.P D.Q ‎5.根据地质构造示意图分析,该地(  )‎ A.花岗岩层广布并且出露地表 B.地壳水平运动作用不强烈 C.大部分地层有整体抬升过程 D.内、外力作用均比较明显 解析 第4题,由地质构造图可看出,M为背斜,O为向斜,P为背斜,Q为断层。再结合地貌景观图可看出,O为向斜山。第5题,根据图中的岩层分布和地表形态分析,图中有褶皱和断层,是内力作用形成的;图中的背斜顶部被外力侵蚀了,形成了谷地,因此图中的地区地表形态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故D正确。‎ 答案 4.B 5.D 庐山以雄、奇、秀、险闻名于世,素有“匡庐奇秀甲天下”之美誉。据此完成6~7题。‎ ‎6.读图判断庐山属于图中①~④中的哪一种地质构造(  )‎ A.① B.② C.③ D.④‎ ‎7.在图中①~④四种地质构造中,可能找到石油和天然气资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2‎ 解析 第6题,庐山属于断块山,是由断层相对上升的岩块形成的,图中③处是上升岩块。第7题,背斜是石油、天然气的良好储藏构造,图中①是背斜构造。‎ 答案 6.C 7.A ‎(2017·11月浙江选考科目考试)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完成8~9题。‎ ‎8.甲地所在地形区的地质构造是(  )‎ A.地垒 B.地堑 C.背斜 D.向斜 ‎9.按成因分类,乙处岩石属于(  )‎ A.喷出岩 B.侵入岩 C.沉积岩 D.变质岩 解析 第8题,读图可知,甲地所在地形区岩块相对上升,两侧岩块相对下降,故为地垒。正确答案为A。第9题,按图例所示,乙处岩石为片麻岩,其按成因分类为变质岩。正确答案为D。‎ 答案 8.A 9.D ‎10.三峡大坝下游附近河床某测点,沉积物粒径的平均值比建坝前大(如下图示意),其成因是(  )‎ A.侵蚀—搬运作用 B.搬运—堆积作用 C.风化—侵蚀作用 D.沉积—固结成岩作用 解析 三峡大坝完工后,下游附近的河流流量增加,流速加快,导致较小的沉积物颗粒被搬运到较远的地方。‎ 答案 A ‎(2017·4月浙江选考考试)下图为四种地貌景观。完成11~12题。‎ 12‎ ‎11.主要由沉积作用形成的是(  )‎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2.有利于聚落形成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 第11题,观察四幅景观图可知,图中①为海浪侵蚀地貌(海蚀崖),②为流水沉积地貌(冲积平原),③为风力沉积地貌(沙丘),④为冰川侵蚀地貌(角峰、刃脊等)。故B正确。第12题,冲积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农业发达,利于聚落(城镇、乡镇等)建设,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发展。‎ 答案 11.B 12.B 坐落在贵州黔南州平塘县一个喀斯特地貌坑“大窝凼”的世界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主体工程于‎2016年7月3日顺利完工。这只“观天巨眼”预计于同年9月全部竣工,开始探索宇宙深处的奥秘。完成13~14题。‎ ‎13.“大窝凼”特殊地貌形成的主要外力是(  )‎ A.风力 B.流水 C.冰川 D.生物 ‎14.“大窝凼”适合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FAST)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①地表不易积水 ②地势低平 ③降水丰富 ④人烟稀少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解析 第13题,本题考查外力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该地属于石灰岩高原,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容易被流水侵蚀,大窝凼洼地地形最有可能是溶蚀塌陷。第14题,本地地处喀斯特地貌区,地表不易积水;远离城区,人烟稀少,无线电干扰少。‎ 12‎ 答案 14.B 15.C 二、非选择题 ‎15.读“某地区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图中①②③④四处,在地质构造上属于背斜的是________,一般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属于向斜的是________,一般形成的地貌是________。‎ ‎(2)在野外考察中,有时会见到背斜成谷、向斜成山现象,原因是_______。‎ 根据地层的相互关系确定背斜的方法是________。‎ ‎(3)请在图中地垒两侧断层的细短线上标注四个箭头,表示岩层错动的方向。‎ ‎(4)下列地理事物与图中④处的地质构造在形成原因上相似的是(双选)(  )‎ A.渭河谷地 B.长江三峡 C.汾河谷地 D.雅鲁藏布大峡谷 ‎(5)图中c地层为含水层,a、b、d各地层为隔水层,因此在________(填数码)处打井较有可能获得丰富的地下水。判断依据是__________。‎ 解析 本题通过地质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读。根据岩层的弯曲状况及新老关系,①处中心岩层新,两翼岩层较老,岩层向下弯曲,为向斜;②处中心岩层老,两翼岩层较新,为背斜。据图知地垒处岩层相对于两侧岩层上升。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 答案 (1)② 山岭 ① 谷地或盆地 ‎(2)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石较破碎,易被侵蚀而形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作用,岩石坚硬而不易被侵蚀,形成山岭 中间地层老,两侧地层新 ‎(3)绘图略 ‎(4)AC ‎(5)① 该处为向斜构造,在此处打井能打到向斜槽部,地下水容易汇聚 ‎16.(加试部分)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藏高原一直是一个神秘的地方,如今科学家惊奇地发现这个世界最年轻的高原竟然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方向移动。这种推移变化量很小,属于毫米级的。下图表示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2‎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____(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地质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根据喜马拉雅山脉岩层中发现有海洋生物化石,可以确定该地有________(岩石)。‎ ‎(4)据研究,喜马拉雅山现在仍在“长高”,这说明(  )‎ A.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B.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外力作用占主导地位 C.喜马拉雅山的形成,内外力共同作用,不分主次 D.以上说法都不对 ‎(5)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  )‎ A.板块碰撞 B.冰川作用 C.流水作用 D.风力作用 ‎(6)根据材料一图示,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解析 第(1)题,材料一图中a为印度洋板块,b为亚欧板块;材料二图中A为亚欧板块,B为印度洋板块。第(2)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落差大,以流水的强烈侵蚀作用为主。第(3)题,沉积岩岩层中含有化石。第(4)题,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地壳运动的结果,内力作用占主导地位。第(5)题,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是典型的角峰,是冰川侵蚀作用的结果。第(6)题,结合图示可知,青藏高原的移动与印度洋板块向北移动有关。‎ 答案 (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 ‎(3)沉积岩 ‎(4)A ‎(5)B ‎(6)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还在继续,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引起挤压。‎ 12‎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