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陕西省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西安中学2019——2020学年度第一学期期中考试高一地理试题 第一部分 选择题 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于‎2018年10月30日宣布,在进行了九年的深空探测之后,开普勒太空望远镜终于结束了它的任务,进入“退休”状态。‎2018年4月18日发射升空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卫星(TESS)将接过它的接力棒,继续对邻近地球的约20万颗最亮和最近的恒星进行扫描,研究围绕它们运行的行星。TESS不负众望,在传回的第一批测试影像中,就捕捉到了6月份新发现的彗星“C/2018N‎1”‎环绕太阳运行的轨迹。‎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 彗星“C/2018N‎1”‎不属于(  )‎ A. 太阳系 B. 银河系 C. 可观测宇宙 D. 地月系 ‎2. 若TESS发现的某行星存在生命,它适宜生命生存的重要依据是(  )‎ ‎①表面温度适宜 ②围绕恒星运行 ③存在液态水 ④有大气层 A. ①③ B. ②④ C. ①② D. ③④‎ ‎3. TESS在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来自太阳的干扰。可能对它产生干扰的太阳活动类型及其产生的圈层是(  )‎ A. 黑子 色球层 B. 太阳风 光球层 C. 耀斑 色球层 D. 耀斑 日冕层 ‎【答案】1. D 2. A 3. C ‎【解析】‎ ‎【1题详解】‎ 据材料可知,彗星“C/2018N‎1”‎环绕太阳运行,故彗星“C/2018N‎1”‎属于太阳系,太阳系属于银河系和可观测宇宙;彗星“C/2018N‎1”‎不属于地月系,故本题选择D。‎ ‎【2题详解】‎ 存在生命的重要条件是表面温度适宜、存在液态水和适宜的大气环境,①③项正确。是否围绕恒星运行不是特别重要,有大气层同时必须需要是合适的大气环境,②④错误。故本题选择A。‎ ‎【3题详解】‎ 太阳活动主要形式是太阳黑子、太阳风和耀斑。太阳黑子产生于光球层,太阳风产生于日冕层,耀斑出现于色球层,A、B、D三项错误;耀斑爆发发射的强烈电磁波可能影响TESS运行,C项正确。故本题选择C。‎ 读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 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西安 A. 白昼长达一年最大值 B. 日落时间将逐渐推迟 C. 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增大 D. 正值冬至日 ‎5. 当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的过程中 A. 公转速度逐渐增大 B. 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 C. 南极圈内极昼范围逐渐增大 D. 公转速度逐渐变小 ‎6. 当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西安中学窗朝南开的教室中,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 A. 越来越大 B. 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C. 越来越小 D. 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 ‎【答案】4. A 5. B 6.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地理意义。‎ ‎【4题详解】‎ 当地球运行至C点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为夏至日。‎ A.夏至日,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所以西安白昼长达一年最大值正确,故A正确。 ‎ B. 过了夏至日,白昼逐渐变短,日落时间将逐渐提前,故B错误 C. 过了夏至日,太阳直射点开始向南移动,西安的正午太阳高度角将逐渐减小,故C错误。‎ D. 这一天为夏至,不冬至日,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A。‎ ‎【5题详解】‎ 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即由冬至到春分。‎ A. 公转速度最大的时间在1‎ 月初,在冬至之后,春分之前,所以此过程中公转速度先变大后变小。故A错误。‎ B. 冬至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春分时直射赤道,所以地球由a点公转到b点此过程中太阳直射点由南向北移动。故B正确 C. 冬至,南极圈及其以南全部出现极昼,之后极昼范围逐渐缩小,故C错误。‎ D. 公转速度最大的时间在1月初,在冬至之后,春分之前,所以此过程中公转速度先变大后变小。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B。‎ ‎【6题详解】‎ 当地球从b公转到d期间,即由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夏至是西安正午太阳高度最高的日期,窗朝南的教室,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最小。所以由春分到夏至再到秋分这段时间内,正午屋内的光照面积将由大变小,再由小变大。‎ 故本题正确答案为B。‎ 下图为“不同地点昼长随季节变化统计曲线图”,图中节气为北半球节气,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7. 图中a、b、c、d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 A. a、c、b、d B. d、a、b、c C. a、b、c、d D. c、d、a、b ‎8.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 A. 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 B. b地为冬季 C. c地出现极昼现象 D. 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大值 ‎【答案】7. B 8. C ‎【解析】‎ 本题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 ‎【7题详解】‎ 图中a全年昼夜等长为12小时,地处赤道;b地冬至日昼长夜短、夏至日昼短夜长,应在南半球中纬;c冬至日出现极昼、夏至日出现极夜,应在南极圈;d冬至日出现极夜、夏至日出现极昼,应在北极圈;四地自北向南依次是d、a、b、c。选B正确。‎ ‎【8题详解】‎ 当扬州处在一年中夜最长时,即是冬至日时,太阳直射南回归线;赤道上的a地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小值;南半球b地为夏季;南极圈上c地出现极昼现象;北极圈上的d地昼长达一年中最小值。选C正确。‎ 昼夜现象使地球表面出现晨昏线(圈),把地球分为昼半球和夜半球。结合所学晨昏线的有关知识,回答下列各题。‎ ‎9. 在下面四幅图的A、B、C、D四点中,处于黄昏的是 A. A点 B. B点 C. C点 D. D点 ‎10. 昼夜更替产生的原因与下列哪些因素有关 ‎①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 ‎ ‎②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 ‎③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自转 ‎ ‎④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 A. ①④ B. ②④ C. ①③ D. ②③‎ ‎【答案】9. B 10. C ‎【解析】‎ ‎【9题详解】‎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是晨线,由昼半球进入夜半球是昏线;图A中A所在的是晨线,是日出时刻;图B南极图B点在昏线上,是黄昏时;图C中C点在晨线上,是日出时;图D是北极图D点在晨线上,是日出时。选B正确。‎ ‎【10题详解】‎ 地球自身不发光也不透明,是地球产生昼夜现象的原因;地球由于不停的自西向东自转产生昼夜更替现象;地球是唯一有生命存在的天体,不是产生昼夜更替的原因;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公转,产生昼夜长短的变化,不是昼夜更替现象。选C正确。‎ ‎【点睛】昼夜现象的产生: (1)昼夜现象产生是由于“地球不透明、不发光、太阳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造成的。昼夜交替是地球的自转造成的。 (2)若地球不自转,也不公转,有昼夜现象,但无昼夜交替现象;若地球只公转不自转,既有昼夜现象,也有昼夜交替现象,只不过昼夜交替的周期为一年。‎ 下图是“黄赤交角和太阳光照射地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关于黄赤交角叙述,正确的是 ‎①图中角α是黄赤交角 ②图中角β是黄赤交角 ‎ ‎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5°  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66.5°‎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③④‎ ‎12. 此时北半球正值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13. 若黄赤交角在目前的基础上变大则 A. 热带的范围变大 B. 温带的范围变大 C. 寒带的范围变小 D. 极夜的范围变小 ‎【答案】11. B 12. B 13. 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黄赤交角。‎ ‎【11题详解】‎ ‎①图中角α是黄道面与地轴的交角 ,故①错误。‎ ‎②图中角β是黄道面与赤道面的交角,即黄赤交角,故②正确。 ‎ ‎③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5°,故③正确。 ‎ ‎④黄赤交角目前度数为23.5°,不是66.5°,故④错误。‎ 综上,正确的是②③,所以本题正确答案为B。‎ ‎【12题详解】‎ 图中有三条太阳平行光线,延长线能到地心的那一条太阳光线即为直射的那条光线,其与地表的交点为太阳直射点,我们可以看出太阳直射点与赤道面的交角正好为黄赤交角,所以直射点的纬度为23.5°N,即北回归线,所以这一天为夏至。‎ 本题正确答案为B。‎ ‎【13题详解】‎ A. 因为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当黄赤交角变大,回归线的度数也会变大,所以热带的范围也会变大,故A正确。 ‎ B. 根据AC的解释,黄赤交角变大,热带会变大,寒带会变大,所以温带的范围会变小。故B错误。‎ C. 因为黄赤交角的度数与回归线的度数是一致的,而回归线的度数与极圈的度数是互余的,所以黄赤交角变大,极圈的度数会变小,因此寒带的范围变大。故C错误。 ‎ D. 根据C选项的分析,黄赤交角变大,极圈的度数会变小,所以出现极夜的范围会变大。故D错误。‎ 本题正确答案为A。‎ ‎【点睛】若黄赤交角变大(小),热带、寒带随之变大(小),温带则变小(大)。‎ ‎2012年12月21日早就过去,地球安然无恙,玛雅预言不攻自破,但2012年太阳活动达到顶峰却是不争的事实。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14. 关于太阳活动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太阳活动是指发生在光球上的黑子现象 B. 太阳活动发生在太阳内部 C. 随处可见的极光现象和太阳活动有关 D. 下一次太阳活动的顶峰年份大约在2023年 ‎15. 下列不是太阳活动对地球影响的是 ( )‎ A. 干扰电离层,影响有线电短波通信 B. 发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 C. 美丽的极光现象 D. 许多自然灾害受到它的影响,如水旱灾害 ‎【答案】14. D 15. A ‎【解析】‎ 试题分析:‎ ‎【14题详解】‎ 太阳活动的类型多种多样,黑子和耀斑是其两种主要的类型,其中黑子发生在光球层,耀斑发生在色球层,A错;太阳活动不仅发生在内部,太阳风出现在太阳的日冕层,B错;极光是由于太阳带电粒子(太阳风)进入地球磁场,在地球南北两极附近地区的高空,夜间出现的灿烂美丽的光辉,不可能随处可见,C错;太阳活动的周期是11年,2012年太阳活动达到顶峰,下一次太阳活动的顶峰年份大约在2023年,D正确,故本题选D。‎ ‎【15题详解】‎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气候、电离层及磁场都会产生影响。太阳活动爆发会影响地球大气层的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当带电粒子被地球磁场所捕获,会产生磁暴现象,指南针不能正确指示方向;高能带电粒子与两极稀薄大气分子碰撞会产生极光;许多自然灾害也受到它的影响,如水旱灾害,故本题选A。‎ 考点:本题主要考查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16.地球上经度相同的地方,则 ( )‎ A. 季节相同 B. 正午太阳高度相同 C. 昼夜长短相同 D. 地方时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自转的意义。‎ ‎【详解】‎ 同一经线跨越南北半球,季节正好相反,A错误;相同纬度的地方,正午太阳高度相同,B错误;相同纬度的地方,昼夜长短相同,C错误;相同经度的地方地方时相同,故D符合题意。故选D。‎ ‎17.图中虚线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初始方向,实线表示其偏转方向正确的是( )‎ A. B. C. D. ‎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地转偏向力的特征,在北半球向右偏,在南半球向左偏。A图中赤道两侧分别位于南北半球,北侧向右偏转,南侧应向左偏转,A对。B图中的北半球向左偏转,南半球的向右偏转,B错。C图中的两物体偏转方向北半球为向左偏转,南半球向右偏转,C错。D图中的物体北半球向左偏转,南半球向右偏转,D错。故选A。‎ ‎【考点定位】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规律 某同学9月22号2:05(当地使用夏令时,时间提前一小时)从美国洛杉矶(34°03′N,118°15′W)乘坐飞机直成都双流国际机场,预估航程13小时55分。‎ 完成下面小题。‎ ‎18. 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时间为( )‎ A. 23日7:00 B. 22日7:‎00 ‎C. 23日8:00 D. 22日8:00‎ ‎19. 要确定该城市成都的地理坐标(30°N,105°E),需要知道以下哪些信息( )‎ ‎①当天该城市昼夜等长 ‎ ‎②当天该城市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 ‎③当天该城市太阳高度的最大值约为60° ‎ ‎④当天该城市于北京时间7:00日出 A. ①③ B. ①②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8. A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美国洛杉矶使用西八区区时,浦东国际机场使用东八区区时,如果飞机由西向东飞行,两者相差8个时区,区时相差8小时。该同学9月22号2:05从美国洛杉矶起飞,航程13小时55分要加上,则到达时当地时间为22日8:00,因为自西向东越过了日界线,日期要加一天,即22日8:00,又因为使用了夏令时,时间提前一小时,故到达浦东国际机场的时间为23日7:00。故A正确。‎ 故选A。‎ ‎【19题详解】‎ 结合正午太阳高度计算公式,再根据正午太阳高度信息可以计算出当地纬度;根据时间信息可以计算出当地的经度,故D③④正确;通过昼夜等长、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大值等信息不能计算当地的经度和纬度,故①②错误。‎ 故选D。‎ 天安门广场上五星红旗总是与旭日同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0. 下列节日中,升旗时间最早的是( )‎ A. 国庆节(‎10月1日) B. 建军节(‎8月1日)‎ C. 儿童节(‎6月1日) D. 元旦节(‎1月1日)‎ ‎21. 天安门广场上的旗杆正午时影子最短的节日是( )‎ A. 劳动节(‎5月1日) B. 儿童节(‎6月1日)‎ C. 教师节(‎9月10日) D. 国庆节(‎10月1日)‎ ‎【答案】20. C 21. B ‎【解析】‎ ‎【20题详解】‎ 根据地球表面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可知,夏至日(‎6月22日前后)时,北半球白昼时间最长,那么此时日出时间最早。结合题意可以推断:在所给选项中,与‎6月22日最接近的节日升旗时间最早,国庆节是‎10月1日,建军节是‎8月1日;儿童节是‎6月1日,元旦节是‎1月1日,儿童节距‎6月22日最近,故C项正确。‎ ‎【21题详解】‎ 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达一年中最大值,正午时刻物体的影长最短。比较题干中的四个选项可得,儿童节(‎6月1日)最接近夏至日,该节日正午时刻学校旗杆影子最短,故B项正确。‎ 下图为青岛—拉萨地形起伏与相应地壳厚度变化对比剖面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22. 图中甲为(  )‎ A. 地表 B. 软流层 C. 莫霍界面 D. 古登堡界面 ‎23.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 距离海洋越远,地壳厚度越薄 B. 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 C. 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呈正比 D. 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薄 ‎【答案】22. C 23. B ‎【解析】‎ ‎【22题详解】‎ 软流层又叫软流圈,位于上地幔上部岩石圈之下,深度在80—‎400km之间,是一个基本上呈全球性分布的地内圈层;地壳厚度变化剖面图中甲曲线为地壳底部,即为地壳和地幔的分界面称为莫霍界面,莫霍界面在大陆地区深度约在20~70千米左右,大洋地区7~‎8千米;地核与地幔的分界层,人们将这个界面称为古登堡界面,在莫霍界面之下,直至地球内部约2900公里深度的界面处。对照得知,图中甲为莫霍界面。故本题选择C。‎ ‎【23题详解】‎ 读图可知,距离海洋越近,地壳厚度越薄,A错;地形起伏与地壳厚度变化基本呈正相关,B对;地壳厚度与距大陆中心远近不呈正比,C错;山地的地壳一般比平原的地壳厚,D错。故本题选择B。‎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4. 甲乙丙丁四地的地转偏向力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丙>乙>丁>甲 D. 丁>丙>乙>甲 ‎25. ‎6月22日(夏至日),甲乙丙丁四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排序正确的是( )‎ A. 甲>乙>丙>丁 B. 乙>丙>甲>丁 C. 乙>甲>丙>丁 D. 丁=丙=乙=甲 ‎【答案】24. D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根据所学可知,纬度越高,地转偏向力越大,赤道上无地转偏向力,由此可根据甲乙丙丁的纬度位置推知其地转偏向力的大小关系为丁>丙>乙>甲,故D项正确。‎ ‎【25题详解】‎ ‎6月22日‎(夏至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各点所在纬线离太阳直射纬线(北回归线)越近,正午太阳高度越大。由此可知,此日甲乙丙丁四点正午太阳高度由大到小的排序是乙>丙>甲>丁,故B项正确。‎ 某中学开展研学活动,在浙江东西岩风景区观察地质地貌景观。景区岩石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下图为该景区某景观。完成下列各题。‎ ‎26. 景区岩石主要成因 A. 岩浆侵入 B. 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 C. 岩浆喷出 D. 海洋中溶解物化学沉积 ‎27. 峭壁中横向裂缝产生的可能原因 A. 变质作用 B. 岩浆活动 C. 差异风化 D. 流水沉积 ‎【答案】26. B 27. 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地质构造。由于组成岩石的矿物成分、结构构造的差异造成差异风化。‎ ‎【26题详解】‎ 景区岩石主要由红色砂岩组成,砂岩属于沉积岩,由碎屑物沉积并固结成岩,B正确。‎ ‎【27题详解】‎ 峭壁中裂缝产生只能外力作用产生,排除A、B;峭壁中流水沉积作用较弱,排除D,差异风化造成裂缝产生,C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九寨沟地处青藏高原向四川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条件复杂,褶皱、断裂发育,地壳抬升幅度大,多种地质作用交错复合,造就了多种多样的地貌,发育了大规模喀斯特作用下的钙华沉积地貌景观。下图为九寨沟钙华沉积地貌景观图。‎ 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28. 形成九寨沟钙华地貌景观的岩石为(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29. 九寨沟钙华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 )‎ A. 流水溶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 B. 生物侵蚀-流水搬运-流水沉积 C. 冰川侵蚀-冰川搬运-冰川堆积 D. 流水堆积-生物搬运-生物沉积.‎ ‎【答案】28. D 29. A ‎【解析】‎ ‎【分析】‎ 本题难度较小,主要考查了地质构造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获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关键.‎ ‎【28题详解】‎ 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水”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景观.所以九寨沟钙华地貌景观的岩石是流水的沉积作用形成的沉积岩,图中碎屑物堆积形成沉积岩,故④为沉积岩,D正确。‎ ‎【29题详解】‎ 流水侵蚀形成喀斯特地貌,而“喀斯特水”沉淀析出的碳酸钙所形成的景观叫钙华景观.九寨沟钙华地貌景观形成的地质作用过程是流水溶蚀-流水搬运-流水堆积,A正确。‎ ‎【点睛】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地理基本知识的能力,逻辑推理能力。‎ ‎30.据科学家测量近年来珠穆朗玛峰的高度有所增加,这是因为 A.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 B. 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生长边界 C. 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 D. 欧亚板块和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板块构造学说与地貌的关系。‎ ‎【详解】珠穆朗玛峰位于欧亚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的挤压碰撞处,高度会随着挤压增大而增加。挤压碰撞处属于消亡边界。故A正确。‎ ‎【点睛】板块的挤压碰撞处属于消亡边界,彼此张裂处属于生长边界。‎ ‎31.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的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但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10多秒的时间,这就是地震救援领域所说的“黄金12秒”,在这12秒中人们可以决定是躲是逃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黄金12秒”确定的依据是(  )‎ A.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 B. 人体对紧急事件的生理反应能力 C. 横波和纵波的传播介质差异 D. 建筑物的抗震系数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震波传播速度的特点,需要结合基础知识分析答题。‎ ‎【详解】地震波中横波表现为左右摇晃,纵波表现为上下跳动,一般认为横波的水平晃动力是造成建筑物破坏及人员大量伤亡的主要原因,由于横波和纵波的传播速度差异,故地震发生以后,建筑物并不会马上倒塌,一般都要间隔约12秒,A正确。故选A。‎ ‎【点睛】地震被按传播方式分为两种类型:纵波、横波。纵波是推进波,地壳中传播速度为5.5~‎7千米/秒,最先到达震中,又称P波,它使地面发生上下振动,破坏性较弱。横波是剪切波:在地壳中的传播速度为3.2~4.0千米/秒,第二个到达震中,又称S波,它使地面发生前后、左右抖动,破坏性较强。‎ 河流主航道一般为水流最深处的航线,下图为北半球的某河流,箭头表示河流流向。‎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2. 该河流的主航道最可能经过 A. ①③ B. ②④ C. ②③ D. ①④‎ ‎33. 近年来,甲沙洲形成速度减慢,其原因是 A. 下游新建防洪大堤 B. 上游种植规模扩大 C. 上游新建大型水库 D. 下游河道疏浚畅通 ‎【答案】32. C 33. C ‎【解析】‎ 试题考查河流地貌 ‎【32题详解】‎ 图中③为河流凹岸,流水侵蚀作用强,水深;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向右偏,受地转偏向力影响②处水深,结合材料“河流主航道一般为水流最深处的航线”可知,河流主航道最可能经过②③,C正确。‎ ‎【33题详解】‎ 沙洲的成因与流速减慢和上游来沙量减少有关,上游新建大型水库可发挥拦水拦沙作用,C正确;下游新建防洪大堤和下游河道疏浚畅与沙洲形成无关;上游种植规模扩大会导致植被破坏严重,河流泥沙量增大,加快沙洲形成。‎ 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图,其中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E为变质岩。‎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据图判断该地区发生过的地质作用有 ‎①外力作用  ②地壳运动  ③岩浆活动  ④变质作用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④‎ ‎35. 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 A. A、D、G、B、F B. B、E、D、A、F C. G、F、B、D、A D. G、B、A、E、D ‎【答案】34. D 35. D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壳的物质循环。‎ ‎【34题详解】‎ ‎①“C为沉积物,B、F、G为沉积岩”,外力作用形成沉积物和沉积岩,说明该地区发生过外力作用,故①正确。‎ ‎②“B、F、G为沉积岩”且形成褶皱,说明该地区发生过水平的地壳运动,故②正确。‎ ‎③“A、D为不同时期的岩浆岩” 说明该地区发生过岩浆活动,故③正确。  ‎ ‎④“E为变质岩”说明该地区发生过变质作用,故④正确。‎ 综上正确的有①②③④,属于本题正确答案为D。‎ ‎【35题详解】‎ 因为A、D破坏了G、B,说明G、B先形成,A、D后形成;沉积岩越往下岩层越老,因为G在B的下面,说明最靠下的沉积岩G最先形成,随后形成B;接下来岩浆上升冷却凝固,形成A,旁边的岩层受岩浆高温高压影响,变质形成E;最后岩浆再次上升进入A,冷凝形成D。所以图中各类岩石形成的顺序由早到晚正确的是G、B、A、E、D。‎ 本题正确答案为D。‎ 第二部分 综合题 ‎36.下图表示北半球某地地质构造示意图,读图回答以下问题。‎ ‎(1)甲处的地质构造为 ,甲处形成山地的原因是 。‎ ‎(2)乙丁两处形成的地貌分别为 和 ,两处地貌均是流水 作用而形成。‎ ‎(3)②③两处地下水丰富是 处,有可能找到石油是 处。‎ ‎(4)简述②处适合建过江隧道的原因。‎ ‎【答案】(1)向斜 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 ‎(2)冲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沉积 ‎(3)③ ②‎ ‎(4)岩层是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坍塌;地下水会顺着岩层裂隙向两边流走,不易渗漏。‎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质构造。‎ ‎【详解】(1)甲处岩层向下弯曲,所以地质构造为向斜,甲处形成山地,属于地形倒置中的向斜成山,具体原因是向斜槽部受挤压,岩层紧实,不易被侵蚀,逐渐形成山地。‎ ‎(2)乙为山前冲积扇,丁为河口三角洲。两处地貌均是流水沉积作用而形成。‎ ‎(3)因为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背斜是良好的储油储气构造,所以地下水丰富是③处,有可能找到石油是②处。‎ ‎(4)一般选择背斜作为隧道选址,因为背斜处岩层是天然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坍塌;地下水会顺着岩层裂隙向两边流走,不易渗漏。②处为背斜,所以适合建过江隧道。‎ ‎37.下图为我国年太阳辐射总量分布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 ‎(1)描述我国年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 ‎(2)简述①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高的成因。‎ ‎(3)简述②地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的成因。‎ ‎【答案】(1)西部多,东部少(自东南向西北增多);青藏地区最多,四川盆地最少 ‎(2)①地位于青藏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 。‎ ‎(3)②地位于四川盆地,地势低,地形封闭,水汽不易扩散多云、雨、雾,故年太阳辐射总量最低。‎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我国太阳辐射的分布特点及原因。‎ ‎【详解】(1)描述地理事物的空间分布特点一般首先说明整体变化趋势,然后点明最值区。‎ 根据图示,年太阳辐射总量大于140的基本分布在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所以分布特点一:自东南向西北增多;大于160的基本在青藏地区,小于100的只分布在四川盆地,所以特点二:青藏地区最多,四川盆地最少。‎ ‎(2)①地位于青藏高原,这里海拔高,平均在‎3000米以上,所以空气非常稀薄,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小,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丰富 ;晴朗天气多,云层薄,大气透明度高,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较多。 ‎ ‎(3)②地位于四川盆地,这里四周地势高,中间地势低,地形比较封闭,水汽不易扩散,所以多云、雨、雾,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削弱作用强,到达地表的太阳辐射很小。‎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