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1 发布 |
- 37.5 KB |
- 1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天津南开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天津南开大学附中2020届高三第六次月考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3分共45分(将正确答案填涂在答题卡上) 读图“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中①~④的地形部位名称依次是( ) A.山脊、山顶、陡崖、山谷 B.山顶、山脊、山谷、陡崖 C.山谷、陡崖、山顶、山脊 D.陡崖、山谷、山脊、山顶 2.乙河干流流向大致是( ) A.从西向东流 B.从东南向西北流 C.从北向南流 D.从西南向东北流 3.甲村所在虚线区域内的地形类型是( ) A.平原 B.丘陵 C.高原 D.山地 读南半球某地因热力因素而形成的高空等压面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4.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气温:甲地<乙地 B.气压:①<②<③ C.近地面气流:甲地流向乙地 D.天气状况:甲地阴雨,乙地晴朗 5.此时,图中④处吹( ) A.西北风 B.东南风 C.偏北风 D.偏南风 在台湾东北部海岸的野柳地质公园,已有约4000年历史的“女王头”,其“脖子”越来越细,可能在10年后自然崩塌。如果发生地震,则随时都有崩塌的危险。有关方面已决定不再用人为方法对其进行加固,何时崩塌完全由大自然决定。根据材料和下图回答。 6.形成“女王头”景观的地质作用与下图中的哪幅一致( ) A. B. C. D. 7.牛轭湖是平原河流发育过程中自然形成的一种湖泊,其形成过程如图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地转偏向力加快了对河流左岸侵蚀的速度 B.牛轭湖往往出现在河流上游向下侵蚀强烈的地区 C.北半球的牛轭湖一定出现在河流的右岸 D.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促进了牛轭湖的形成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完成下面小题。 8.距地面6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9.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2015年年末,国际运动服装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关闭其在中国苏州的唯一一家直属工厂,目的是迁往东南亚。而与此同时,阿迪达斯宣布将在大本营德国开设新工厂,运用智能机器人制造运动鞋,并满足日益个性化的产品需求。完成下列各题。 10.阿迪达斯关闭中国工厂的主要原因是( ) A.劳动力成本大幅提升 B.市场需求量趋于饱和 C.中国加工技术水平低 D.中国提高出口关税 11.阿迪达斯在德国开设新工厂的影响不包括( ) A.增加当地就业岗位 B.提升产品的标准化程度 C.有效迎合当地需求 D.加速自动化技术的应用 “资源诅咒”是发展经济学中一个著名命题,其基本理念即丰富的资源趋于阻碍经济的发展,而非促进经济发展。读我国部分省区矿产资源丰富度与经济发展相关性示意图,回答下面小题。 12.“资源诅咒”也被称之为“富饶的贫困”。据图,“资源诅咒”现象最严重的省份是( ) A.滇、晋、蒙 B.陇、辽、滇 C.蒙、晋、陕 D.陇、宁、青 13.闽、粤两省矿产资源不足,但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其主要原因是( ) A.市场广阔 B.劳动力资源丰富 C.科技先进 D.地理位置优越 下图是“我国四个限制开发的国家级重点生态功能区”,回答问题。 14.图示四个区域的主要生态问题对应正确的是( ) A.①—湿地减少 B.②—水土流失 C.③—土地荒漠化 D.④—森林破坏 15.②地区粮食生产的限制性自然因素主要是( ) A.水源不足 B.热量不足 C.土壤贫瘠 D.冬季多积雪 第II卷(非选择题) 二、综合题 16.(13分)尼罗河发源于东非高原,古代埃及位于尼罗河的下游地区,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根据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埃及地理位置示意图;尼罗河下游的景观示意图 (1)公元前3500年左右,古埃及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象形文字。下表中的两个象形文字,代表帆船不同的航行方向,结合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填写下表。 (2)填写下表,分析古埃及民居特征的地理背景。 (3)冬小麦的种植及高产是古埃及文明的重要物质基础,分析古埃及冬小麦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 (4)很多古代文明由于外族入侵而灰飞烟灭,古埃及文明却在这块土地上繁荣长达3000多年。分析古埃及的天然防卫环境。 17.(14分)读“我国局部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某流域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 (1)简述图中所示区域的地形特征 (2)据图中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图中甲河段水能开发的有利条件 (3)图中所示河流上游与下游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分别是什么? (4)图中所示河流下游地区洪涝灾害多发,试从其水系特征方面加以分析 18.(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美国本土地理事物分布图和甲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 材料二:美国小麦区和玉米带分布图、美国主要的工业区和城市分布图 (1)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试分析甲地的气候特点及成因。 (2)A、B是美国商品谷物农业的主要分布区,其区位优势有哪些? (3)根据材料一,试分析北美的地形特征及其对气候的影响。 (4)根据材料二,试分析美国老年人口由东北部向西部和南部迁移的原因。 19.(12分)以长江为轴线的沿江地带与贯穿南北的沿海经济地带,以及西部广大地区,构成了一个英文字母“H”格局(左图)。右图是江苏省铁路分布图。表1是上海经济腹地层次表。表2是上海市科研实力数据。表3是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与构成。阅读以下材料和图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2分) 表1:上海经济腹地层次表 腹地 范围 面积(万平方千米) 人口(亿) 第一层次 上海、浙江13个市 10 0.274 第二层次 安徽、江苏、浙江 34 1.7 第三层次 长江流域 180 4 表2:上海市科研实力数据 现有科研机构 (个) 科技人员 每万人中拥有学 文化程度人数 熟练技术工人和优秀管理人才 1017 600000 6334 居全国首位 表3:上海城市基础设施投资比重与构成(亿元) 年份 城市基础 设施总计 电力建设 交通运输 邮电 市政建设 1979-1990 243.76 75.43 58.74 18.15 46.00 1991 61.38 19.79 14.49 4.58 13.37 1992 84.35 19.70 15.01 6.43 29.56 1995 273.78 57.33 25.94 53.42 102.06 1997 412.85 80.24 85.06 61.04 134.27 (1)以下关于沿江地带的功能和作用的说法,正确的是 ( )(不定项选择,2分) A.西部可以借助江海联运,进入国际市场 B.是东部沿海产业向中西部推进的通道 C.是沟通东西部商贸的纽带 D.是东部沿海技术、信息向中西部传递、转移的通道 (2)综合分析新建铁路B和在建铁路A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作用。(2分) (3)20世纪90年代初,浦东的开发为上海的发展赋予了许多新的内容和机遇。1996年6月《财富》杂志发表一项调查结果,上海被评为跨国公司在中国最受欢迎的投资城市。分析上海吸引跨国公司直接投资所具备的优势条件有哪些? 参考答案 1.B 2.C 3.A 4.D 5.D 6.B 7.D 8.A 9.B 10.A 11.B 12.B 13.D 14.C 15.B 16.共13分(1)4分 (2)3分 (3)河谷地带,地形平坦;灌溉水源充足;光热资源丰富;尼罗河的定期泛滥(夏半年),带来肥沃的土壤,且与冬小麦的生长期错开。 4分 (4)周边地区沙漠广阔,气候炎热干旱,难以穿越;南部是高原地区,东部和北部是红海和地中海,利于防卫。 2分 17.14分 (1)地形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西高东低(或西北高东南低,) 4分 (2)降水量大,河流径流量大;阶梯交界处,地势落差大;有峡谷地形。 4分 (3)上游;开发水能;发展旅游 4分 下游:发展航运 (4)流域面积较大,河流水量大;支流较多,汇入干流的水量大 2分 18.16分(1)气候类型:地中海气候。特点: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成因: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冬季受来自海洋的盛行西风的影响,气候温和,且受地形抬升作用,多地形雨,降水丰沛;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气流下沉,降水少,炎热干燥。 4分 (2)优越的自然条件:①地形平坦开阔;②土壤肥沃、深厚;③气候温和湿润,降水丰富;④密西西比河和五大湖提供充足的灌溉水源。社会经济条件:①地广人稀;②交通便利;③机械化水平高;④农业技术先进,农业产量大,商品率高;⑤市场广阔。 4分 (3)北美地形特征:西侧是高大的山地;东侧是低缓的山地和高原;中部是面积广阔、地势平坦的平原。地形对气候影响:西侧高大山地阻挡了来自太平洋水汽的深入,使得山地西侧降水较多,向内陆急剧减少;东侧低缓的高原和山地对来自大西洋的水汽的阻挡作用相对较小,降水由沿海向内陆递减;中央大平原横贯南北,使得冬季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和夏季来自墨西哥湾的暖湿气流都可以长驱直入,使得年温差较大。 6分 (4)东北部气候阴冷潮湿,南部和西部气候条件优越,光热充足,适合老年人居住;东北部为传统老工业区,环境污染严重,西部和南部环境较好。 2分 19.12分(1)ABCD (2分) (2)完善铁路网,缓减铁路运输紧张的状况;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苏南、苏北地区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沿江开发战略的实施 (2分,2点即可) (3)上海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经济地带的中部,长江入海口,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有多层次的腹地和巨大的市场;有丰富的高素质、低成本的人力资源;浦东开放开发的决策及优惠的外资政策;不断完善的基础设施。(8分,4点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