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高二下学期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2019年2月 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9年春季高2017级高二下期 入学考试地理试题 注意事项:‎ ‎1.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长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 ‎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Ⅰ卷(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满分60分)‎ 汽车轮胎性能测试需在不同路面上进行。芬兰伊瓦洛(位置见图)吸引了多家轮胎企业在此建设轮胎测试场,最佳测试期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推测该地轮胎测试场供轮胎测试的路面是 A. 冰雪路面 B. 湿滑路面 C. 松软路面 D. 干燥路面 ‎2. 在最佳测试期内,该地轮胎测试场 A. 每天太阳从东南方升起 B. 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 C. 经常遭受东方寒潮侵袭 D. 白昼时长最大差值小于12时 ‎【答案】1. A 2. B ‎【解析】‎ ‎【1题详解】‎ 由题中芬兰伊瓦洛的纬度位置,可知位于高纬度,而且最佳测试时间为每年11月至次年4月,最佳测试期即冬半年,气候寒冷,结冰期长,故路面多为冰雪路面。故选A。‎ ‎【2题详解】‎ 题中测试时间是每年11月至次年4月,该地纬度高达68°以上,冬至日前后出现极夜现象,所以会出现有些日子只能夜间进行测试,故B对。冬半年北半球日出东南,但极夜地区没有日出;白昼时长最大差值超过12小时;由于该地纬度高,位于西伯利亚西北方,不会遭受东方寒潮侵袭。故选B。‎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明确最佳测试期内,太阳直射点的位置,每年11月至次年4月,太阳直射点先向南回归线移动,后由南回归线向北移动,一直移动到赤道以北的北半球,由此可知该地在此过程中的昼夜长短及日出方位的变化,进而可以顺利获取正确答案。‎ 某日,小明在互联网上看到世界各地好友当天发来的信息:‎ 甲:温暖的海风夹着即将到来的夏天的味道扑面而来。‎ 乙:冬季临近,金黄的落叶铺满了一地。‎ 丙:又一次入秋失败了,这还是我四季分明的家乡吗?‎ 丁:又是黑夜漫长的季节,向北望去,小城上空的极光如彩色帷幕般挂在夜空。‎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 以上四人所在地从北到南的排列顺序是(  )‎ A. 甲乙丙丁 B. 丁乙丙甲 C. 丁丙甲乙 D. 甲丙乙丁 ‎4. 当天可能(  )‎ A. 4月28日 B. 6月28日 C. 9月2日 D. 11月2日 ‎【答案】3. B 4. D ‎【解析】‎ ‎【3题详解】‎ 根据四人所发状态,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B、C错。甲处在夏季来临前,海风温暖,应在亚热带或热带地区。乙处冬临近,应是秋季落叶,位于温带地区。丙处入秋不明显,可能在亚热带。四人所在地(同一半球)从低纬到高纬的排列顺序是甲丙乙丁,D对,A错。‎ ‎【4题详解】‎ 乙地秋季落叶,可能是北半球温带季风气候区。丙地四季分明,也是季风气候。丁夜长。乙丙丁同在北半球。甲夏季将到,在南半球。某日最可能是北半球秋末景观,可能是11月4日,D对。A、B、C错。‎ 点睛:四地中,丁处有极光现象,纬度最高。乙秋季落叶,位于温带。丙四季分明,入秋失败,应是亚热带。三地都在北半球,正值秋末季节,甲处夏季将到,应在南半球热带、亚热带地区。某日最可能是秋末的日期。‎ 某河流位于浙江东部,下游河床受径流与潮汐共同影响:枯水期,以潮流带来的泥沙淤积为主;汛期,上游下泄的泾流冲刷河床。图2示意该河下游某地1962年两个时期河床断面形态,其中,甲是河床最低时期的河床断面。1964年在该河上游建成水库;2000年,在该河河口建成大型水闸。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5. 河床断面形态从甲至乙的变化过程发生在 A.1~3月 B.3~6月 C.6~9月 D.9~12月 ‎6. 水库竣工后,水库下游河流 A.径流量增大 B.河道淤积 C.流速加快 D.河床展宽 ‎7. 在该河河口修建大型水闸的主要作用是 A.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B.加速汛期洪水下泄 C.提高潮流冲淤能力 D.拦截河流入海泥沙 ‎【答案】5. D 6. B 7. A ‎【解析】‎ 试题分析:‎ ‎【5题详解】‎ 有材料可知。甲时河床最低,侵蚀为主,应该为当地汛期;乙时河床抬高,为枯水期,淤积为主,河床抬高;有甲到乙,应该是由汛期过后到枯水期的过程,结合该地位于我国的浙江,答案选D。‎ ‎【6题详解】‎ 水库建成后,由于水库蓄水,导致汛期下游水量减少,流速减慢,径流的冲刷力度减小,淤积加重,河床抬高。‎ ‎【7题详解】‎ 水库修建后导致下游河道淤积加重,再加上潮流带来的泥沙,使河口泥沙大量淤积,大型水闸修建在河口,是为了拦截潮流,切断潮流泥沙补给。‎ 考点:河流与海洋的相互作用,修建水库的影响。‎ 下图所示山地为甲、乙两条河流的分水岭,由透水和不透水岩层相间构成。在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该山地被破坏的森林植被得以恢复,随之河流径流量发生了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也减缓了。‎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8. 森林植被遭破坏后,河流径流量年内波动强烈是由于 A. 降水更多转化为地下水 B. 降水更多转化为坡面径流 C. 降水变率增大 D. 河道淤积 ‎9. 森林植被恢复后,该山地的 ‎①降水量增加  ‎ ‎②坡面径流增加  ‎ ‎③蒸发(腾)量增加  ‎ ‎④地下径流增加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10. 如果降水最终主要转化为河流径流,那森林植被恢复后,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是 A.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增加 B.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增加 C. 甲增加,乙减少,总量减少 D. 甲减少,乙增加,总量减少 ‎【答案】8. B 9. C 10. D ‎【解析】‎ ‎【分析】‎ ‎1.审题干:(1)山地森林植被得以恢复。(2)河流径流量发生变化,河流径流的年内波动减缓了。‎ ‎2.析图表 ‎【8题详解】‎ 植被具有涵养水源的功能,森林植被遭到破坏之后,降水较多的季节下渗减少,从而使更多的降水转化为坡面径流,使河流汛期径流量增加,A错,B正确;材料不能表示降水变率增大,C错;河道淤积不是径流波动剧烈的结果,D错。故选B。‎ ‎【9题详解】‎ 植被恢复后,该地的降水量不受影响,①错;地表植被保持水土的能力增加,地表水下渗作用增强,地下径流增加,地面径流减少,②错,④正确;蒸发(腾)量增加,③正确。③④正确。故选C。‎ ‎【10题详解】‎ 森林植被恢复后,涵养水源的能力增加,增加下渗量,地表径流减少,地下径流增多,因而甲、乙两条河流径流量总量减少,AB错;岩层向乙河倾斜,雨水下渗到透水岩层后,倾斜汇入乙河,乙河径流量增加,而甲河径流量减少,C错,D正确。故选D。‎ ‎【点睛】该组试题由文字材料和图片构成,以近年来的热点话题“生态文明建设”为背景,考查植被对水循环过程的影响,是教材中“水循环”、“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两部分内容的迁移应用,识记植被的生态作用,理清植被破坏或恢复对下渗、蒸发、地表径流等水循环环节的影响是正确解答该组试题的关键。植被破坏,将导致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下渗减少,地下径流减少,同时坡面上地表径流速度加快,区域水体总量减少,蒸发和蒸腾减少,区域降水量减少;反之,则出现相反的结果。‎ 青藏高原东部及其周边山峰分别经历了1次冰期(末次冰期)、2次冰期和3次冰期,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1. 按山峰抬升至冰期时终年积雪高度的先后顺序排列,依次是(  )‎ A. 雪宝顶、太白山、果洛山 B. 果洛山、雪宝顶、太白山 C. 太白山、果洛山、雪宝顶 D. 雪宝顶、果洛山、太白山 ‎12. 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是因为与末次冰期时相比,点苍山现在(  )‎ A. 日照更长 B. 气温更高 C. 植被更密 D. 海拔更低 ‎【答案】11. B 12. B ‎【解析】‎ ‎【11题详解】‎ 读图,经历三次冰期的山峰,被地壳抬升最早到达终年积雪高度。以此类推,雪宝顶次之,太白山终年积雪高度最后达到。‎ ‎【12题详解】‎ 点苍山属于只经历末次冰期的山峰,点苍山无现代冰川发育,说明现在气温偏高,没有形成冰川。‎ 圣劳伦斯河(下图a)是一条著名的“冰冻之河”。 下图b示意蒙特利尔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3. 蒙特利尔附近河段结冰期大致为:‎ A. 2个月 B. 3个月 C. 4个月 D. 5个月 ‎14. 据图示信息推测,冬季可能不结冰的河段位于 A. 安大略湖至普雷斯科特河段 B. 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 C. 蒙特利尔至魁北克河段 D. 魁北克以下河口段 ‎15. 减少该河凌汛危害的可行措施是:①加深河道 ②绿化河堤 ③分段拦冰 ④拓宽河道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13. C 14. B 15. C ‎【解析】‎ 试题分析:‎ ‎【13题详解】‎ 根据蒙特利尔气候资料可以看出,月平均气温在0℃以下的月份从12月到次年3月,可以得出蒙特利尔河段结冰期为4个月,答案选C。‎ ‎14题详解】‎ 普雷斯科特至康沃尔河段河流落差大,水流速度快,冬季不易出现结冰现象,故答案选B。‎ ‎【15题详解】‎ 分段拦冰,可以避免浮冰过度聚集而抬高水位,通过拓宽河道,可以降低水位,以减少凌汛的发生,减少对沿岸地区造成危害,故答案选C。‎ ‎【考点定位】本题组主要考查气候类型的综合运用、河流水文特征和凌汛的知识。‎ 读下图,回答下面小题。‎ ‎16. 若P点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则P的位置可能是 A. 欧洲西部 B. 美国西部沿海 C. 非洲西南沿海 D. 南美洲西南沿海 ‎17. 若P地季节性地受西风影响,则该地的气候类型或气候特征是 A. 地中海气候 B. 温带海洋性气候 C. 全年多雨 D. 1月份为炎热的夏季 ‎【答案】16. D 17. A ‎【解析】‎ 试题分析:‎ ‎【16题详解】‎ 如果P点位于北半球,其位于30°到40°大陆西岸,则为地中海式气候,受副热带高气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不可能“常年受西风的影响”,因此P点不会位于北半球,AB错。在南半球,P点位于40°到60°大陆西岸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常年受西风的影响”,符合题意。非洲南部这个纬度无陆地分布,C错。南美洲西南沿海的智利南部符合要求,D正确。‎ ‎【17题详解】‎ 若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则P地只能在北半球,因为在南半球会终年受西风控制。其气候类型为地中海式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A正确。‎ ‎【考点定位】气候类型判断和气候特征 下图示意某地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最热月与各月的平均气温差曲线。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18. 该地最有可能位于 A. 中国东南沿海 B. 北美五大湖沿岸 C. 巴西高原中部 D. 非洲南部沿海 ‎19. 关于该地农业生产条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1月气温较低 B. 7月旱灾多发 C. 1月光照充足 D. 7月气温日较差大 ‎20. 该地的最典型农产品可能是 A. 棉花 B. 葡萄 C. 甜菜 D. 大豆 ‎【答案】18. D 19. C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根据最热月与各月平均气温差曲线可以判断出最热月出现在1月份,该地位于南半球;根据降水量逐月累计曲线可以判断出冬季降水多,夏季降水少,符合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少雨的特点,属于地中海气候,非洲南部沿海是地中海气候,故D项正确。‎ ‎19题详解】‎ 该地属于南半球地中海气候,1月份气温高,降雨少,晴天多,光照充足,A项错误,C项正确。7月温和多雨,多涝灾发生,气温日较差较小,B、D项错误。‎ ‎【20题详解】‎ 地中海气候区,农作物以耐旱的品系为特征,典型的农作物有葡萄、柑橘、橄榄、无花果等,故B项正确。‎ Ⅱ卷(综合题)‎ 二、综合题(本大题共2小题,满分40分)‎ ‎21. (24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建三江位于三江平原腹地,于1957钱开始垦荒,日前面积1.24万平方千米,人口20多万,这里空气清新,水源丰富且水质优良,土壤肥沃。近年来,建三江重点种植水稻,有“中国绿色米都”之称。建三江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下图示意建三江的位置和范围。‎ ‎(1)分析三江平原环境质量优良的原因(6分)‎ ‎(2)分析建三江农作物病虫害较少的气候原因(6分)‎ ‎(3)简述建三江水稻种植过程中化肥施用量较少的原因(4分)‎ ‎(4)建三江被称为“中国绿色米都”。请说明建三江获此美誉的理由(8分)‎ ‎【答案】(1)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地广人稀,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 ‎(2)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夏季气温日较差大,日低温较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 ‎(3)土壤肥沃(肥力高);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 ‎(4)环境质量优良(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生产绿色稻米;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 ‎【解析】‎ 试题分析:‎ ‎(1)因环境质量优劣主要受人类活动的影响,联系该地人类活动区去分析,因开垦历史短,人类对环境的影响较弱;因地广人稀,经济发展水平低,所以工矿业、城镇、交通车辆等较少,人类活动排放的废弃物(废气、废水、废渣)等较少,环境污染轻微,因此环境优。‎ ‎(2)病虫害与环境关系密切,所以从环境因素分析对病虫害的影响。建三江纬度高(48°N附近),冬季寒冷而漫长,害虫(虫卵)不易越冬,导致病虫害少;夏季气温日较差大,夜晚温度低,不利于虫害生存和繁殖。所以病虫害少。‎ ‎(3)分析材料回答问题,该地土壤肥沃,肥力高,使用化肥少;采用现代技术科学生产,如定点监测土壤肥力并精准施肥,控制施肥量,化肥的使用效率高,导致化肥使用量少。‎ ‎(4)“中国绿色米都”中的“绿色”主要指生产的水稻无污染,“米都”主要指生产规模大,产量高。联系该地水稻的生产条件分析,该城市环境质量优良,对水稻污染少;化肥、农药施用量少,使水稻绿色无污染;该地水稻生产技术先进,具有示范带动作用;生产规模大,单位面积产量高,总产量大,商品率高等,所以才能称为“米都”‎ 考点:农业生产 ‎22.下图为南美洲部分地区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简述图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原因 ‎(2)图中温带大陆性气候区,虽然纬度较高,但是冬季均温相对偏高,分析其成因 ‎【答案】(1)受安第斯山脉的阻挡,位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 ‎(2)陆地面积小,受海洋的调节影响大,海洋性强,降温速度慢;沿岸暖流具有增温的作用;地处西风的背风坡,焚风效应明显。‎ ‎【解析】‎ ‎【分析】‎ ‎(1)图中温带大陆性气候的形成是一种非地带性现象,与地形阻挡密切相关。‎ ‎(2)从洋流、海陆热量性质差异、焚风效应等方面分析冬季均温相对偏高原因。‎ ‎【详解】(1)南美洲西部高大狭长的安第斯山脉阻挡盛行西风深入内陆,使山脉东侧的背风坡降水稀少,形成了相对干燥的温带大陆性气候。‎ ‎(2)该地处于安第斯山脉的东侧,属于盛行西风的背风坡,空气向东越过山脉下沉增温,产生焚风效应,使温度比同纬度其他地区高;另外,东部沿海受到巴西暖流增温的影响,冬季温度较高;该地大陆狭长,受海洋影响较大,故冬季温度偏高。‎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南美洲的气候具有很强的特殊性,属于典型的非地带性特征,主要与高大的安第斯山脉阻挡有关。‎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