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高中地理第三章第二节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和地域分异第1课时学案中图版必修1

第1课时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学习目标] 1.通过图解或举例说明地理环境各要素的相互作用。2.理解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自然地理环境的组成要素:包括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和土壤等。‎ ‎2.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各组成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 图示 环境要素 整体性表现 气候 热量、水分主要来自地面,地面性质的不同直接影响到大气的水热状况及运动特征 水文 各种水体之间存在着水分交换,水圈、大气圈、岩石圈、生物圈之间也存在水分的交换,水文现象是各种地理环境因素影响下的综合表现 地貌 由内、外力作用共同塑造而成,受流水、冰川、海水、风、地下水等的影响 植物 受光、热、水、营养物质(土壤)等因素的制约 土壤 处于岩石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交接地带,是各种自然地理要素及时间因素综合作用的产物 ‎(2)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甚至整个地理环境的改变。例如:东非高原与同纬度的刚果盆地相比,东非高原由于地形的改变而导致其他要素发生一系列的变化。‎ 刚果盆地 东非高原 纬度位置 赤道附近 赤道附近 地理环境要素的整体性 地势低平,利于海洋气流深入,常年受赤道低气压带控制,形成热带雨林气候。由于降水丰沛,地表水丰富,地貌深受流水作用影响。湿热的气候形成了茂密的森林 地势较高,热量相对不足,且海洋水汽难以大量输送到高原上,因而形成热带疏林草原 11‎ ‎。热带雨林植被和气候、水文条件又影响土壤的发育 气候,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水文、生物、土壤条件和地貌景观 ‎(3)不同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思考 ‎1.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什么影响?‎ 答案 在河流中上游地区砍伐森林,会导致水土流失,使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淤积,从而使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易发生洪涝灾害。‎ ‎2.为什么说自然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答案 自然要素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甚至使整个地理环境发生变化,所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探究点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材料一 我国西北内陆地区最突出的自然特征就是干旱,年降水量小于‎200 mm。主要原因是距离海洋远,且有高山阻挡,海洋湿润气流不易到达,为温带大陆性气候。‎ 材料二 从有文字记载开始,黄土高原就属于森林草原区,在西周春秋时期,森林覆盖率达53%,当时河流大多比较清澈,枯水季节流量也较大。但随着人口的增加,放牧、农垦活动等加大,到宋代以后,“郁郁葱葱,绿荫冉冉”的景观就消失了。到了明清以后,已经达到无地不耕的地步,且大量陡坡被开垦,水土流失大大加强。森林只零星地分布在偏僻的山区。‎ ‎ ‎ 11‎ ‎(1)根据材料一,结合教材相关内容思考:在这种干旱环境下的植被、地貌、土壤以及河流的状况如何?体现出地理环境整体性的哪一个特征?‎ ‎(2)材料二显示黄土高原地区的哪一自然要素发生变化?引起变化的原因有哪些?这一要素的变化给黄土高原地区带来什么影响?‎ ‎(3)材料二中的这一要素的变化会对黄河下游地区带来什么影响?说明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具有哪一特征?‎ 答案 (1)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各自然地理要素特征表现为:气候特征:干旱;水文特征:多内流河、湖;地貌特征:多风蚀风积地貌;植被特征:植被稀少,耐旱草原、荒漠为主;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体现了地理环境各要素与环境总体特征协调统一。‎ ‎(2)植被要素发生了变化。 原因:破坏林草植被,过度放牧,过度开垦,砍伐森林等。‎ 影响: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 ‎(3)中游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加剧→河流含沙量增加→下游河道泥沙淤积加重→河床抬升→河道泄洪能力降低→洪涝威胁加重。‎ 说明了地理环境区域之间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变化不可避免地影响到其他区域。‎ 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地理环境各要素并不是孤立存在和发展的,而是作为整体的一部分发展变化着的,并与其他要素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即地理环境各要素具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特点。例如,撒哈拉沙漠各要素之间的关系。‎ ‎(2)某一要素的变化,会导致其他要素甚至整个环境的变化。‎ 例如,砍伐森林与植树造林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乃至整个生态环境的影响是不一样的,如下图所示。‎ 11‎ ‎(3)某一要素的变化,不仅影响当地的整个自然地理环境,还会对其他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例如,在河流上、中游地区砍伐森林,导致水土流失,会对下游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产生影响。‎ 读图,回答1~3题。‎ ‎1.引起图中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  )‎ A.水热条件的变化 B.地壳运动 C.植被类型的变化 D.岩浆活动 ‎2.下列地区的地理环境与③时期的地理环境类似的是(  )‎ A.马达加斯加岛东西两侧 B.天山山脉南北两侧 C.斯堪的纳维亚山脉东西两侧 D.安第斯山脉南段东西两侧 ‎3.图示地理环境的演化过程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环境的稳定性 D.地理环境的复杂性 答案 1.B 2.D 3.A 解析 第1题,图中地理要素变化过程分析如下:①当地地形起伏较小,植被为森林;②当地中部地壳隆起升高,使背风坡植被由森林变为草原;③当地中部地壳继续升高,背风坡出现了沙漠。这一过程中,变化的是地形和植被,而植被的变化又是地形变化的结果,故地理环境变化的根本原因是地壳运动。第2题,安第斯山脉南段西侧为迎风坡,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东侧为背风坡,形成了巴塔哥尼亚荒漠。故D项正确。第3题,地理环境中的某一要素发生变化,其他要素也会发生变化,说明这些要素构成了一个统一的地理环境,即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11‎ 读下面两幅漫画,完成1~2题。‎ ‎1.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 B.降水减少 C.砍伐森林 D.酸雨严重 ‎2.两图现象主要体现了(  )‎ A.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 B.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C.地理要素的稳定性 ‎ D.地理要素的独立性 答案 1.C 2.A 解析 第1题,两图反映的环境问题都是由砍伐森林造成的。第2题,图示由于森林的砍伐导致了水土流失和沙漠化的产生,是“一种要素的变化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属于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读“地理环境各要素间的相互关系图”,回答3~4题。‎ ‎3.图中各要素的关系反映了自然地理环境的(  )‎ A.差异性 B.单一性 C.整体性 D.区域性 ‎4.我国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温暖湿润,下列选项与其相符的是(  )‎ A.风力大 B.沙漠广布 C.光照强烈 D.植被茂盛 答案 3.C 4.D 解析 第3题,图中各地理要素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第4题,地理环境要素与环境的总体特征协调一致。长江中下游气候温暖湿润,植被茂盛。‎ 11‎ ‎5.下图表示的是陆地环境各要素的相互关系。读图,完成(1)~(3)题。‎ ‎(1)此图反映出陆地环境具有________特点。各要素间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的循环名称是水循环、生物循环、岩石圈物质循环、________________。‎ ‎(2)图中A、B、C、D箭头中,表示形成黄土高原千沟万壑地貌的是________,表示植被破坏引起土壤肥力下降的是________。‎ ‎(3)我国西北地区陆地环境的形成主要是由__________要素决定的。‎ 答案 (1)整体性 大气循环 ‎(2)C D ‎(3)气候 解析 第(1)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体现了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自然环境各个要素之间通过大气循环、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发生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2)题,黄土高原的千沟万壑是流水侵蚀地貌,故属于水文对地貌的影响。植被破坏而引起土壤肥力下降属于生物对土壤的影响。第(3)题,我国西北地区陆地自然环境最大的特征是干旱,属于气候要素的直接影响。‎ 下图是“我国某地区典型植物示意图”,这种植物高度不足‎50 cm,但根系却在‎20 m以上。据此回答1~2题。‎ ‎1.根据地理环境的整体性,该植物生长的地区最有可能是(  )‎ ‎ ‎ A.① B.② C.③ D.④‎ ‎2.该植物生长地区在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11‎ A.荒漠化 B.能源紧缺 C.水土流失 D.洪涝灾害 答案 1.B 2.A 解析 第1题,该植物根系发达,是为了吸收土壤中的水分,而高度较低,则是为了减少水分的蒸发,故该种植物主要分布于气候干旱的地区。①图为黄土高原,属于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过渡地带,植被也处于森林和草原的过渡地带;②为沙漠景观,气候干旱,可能会有该种植物的分布;③为南方的梯田景观,属于湿润地区,植被以森林为主;④为热带雨林景观,属于湿润地区。第2题,由上题可知,该种植物主要分布于干旱地区,由于降水少,蒸发旺盛,面临严重的荒漠化问题;能源紧缺不属于环境问题;水土流失主要发生在植被稀疏、降水集中且坡度大的地区,该地降水少,不会发生水土流失和洪涝灾害。‎ 下面四幅图为“咸海面积的变化图”。读图,回答3~4题。‎ ‎3.导致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变暖,蒸发旺盛 ‎ B.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 C.湖泊沿岸植被被破坏 ‎ D.气候干旱,蒸发旺盛 ‎4.咸海面积减小对当地的影响最可能是(  )‎ A.气温年较差变小,降水减少 B.地下水水质恶化,地面沉降 C.气温年较差变大,盐尘暴频发 D.灌溉水源增加,农业增产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锡尔河和阿姆河是咸海的主要淡水来源。两河附近居民大量引入湖河水灌溉,是咸海面积减小的主要原因。第4题,咸海面积减小,蓄水量减少,其调节气候的功能下降,导致当地气温年较差增大,风力作用加剧;同时,大面积湖底出露后形成盐漠,盐漠中盐分含量高的尘土被风扬起,形成危害极大的盐尘暴。‎ 下图为“某地区各自然要素关系图”。读图,回答5~6题。‎ 11‎ ‎5.关于图中四个箭头的含义,叙述正确的是(  )‎ a.①降水多集中在夏季——河流有夏汛 b.②植被破坏严重——易形成红色沙漠 c.③高温多雨——土壤有机质分解快,积累少 d.④山区坡陡——河流湍急,水力资源丰富 A.ab B.bc ‎ C.cd D.ad ‎6.该图反映了(  )‎ a.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差异 b.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进行着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 c.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关键 d.自然地理环境是一个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整体 A.ab B.bc C.cd D.bd 答案 5.C 6.D 解析 第5题,①表示河流对气候的影响,a项表述的是气候对河流的影响;②表示土壤对植被的影响,而b项表述的是植被对土壤的影响。第6题,该图反映自然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红壤的改良是促使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向良性发展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性因素。‎ 人类活动会导致某些自然要素的变化,进而带动其他要素的变化,其中水分是比较容易受人类影响的自然要素。结合下图完成7~8题。‎ ‎7.判断方框 Ⅰ、Ⅱ、Ⅲ、Ⅳ相应内容的排序,正确的是(  )‎ ‎①土壤水增多 ②库区蒸发量增大 ③蒸腾加强 ④植被覆盖率增加 A.①③②④ B.②④①③‎ C.①④②③ D.①④③②‎ ‎8.图中各要素之间的关系体现了地理环境的(  )‎ 11‎ A.整体性特征 B.区域性特征 C.差异性特征 D.不稳定性特征 答案 7.C 8.A 解析 第7题,修建水库导致土壤水增多,给植被生长提供更多水分,植被覆盖率增加,进一步导致蒸腾作用加强,水库周围降水增多。第8题,图中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体现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黄山市某地因菊花经济效益高,农民开垦坡地种菊花,因而出现了较为严重的生态问题,如下图所示。据此回答9~10题。‎ ‎9.植被破坏致使水土流失严重,这体现了(  )‎ A.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 B.不同区域之间相互制约 C.地理要素间相互作用产生新功能 D.一个区域的变化影响到另一个区域 ‎ 10.若此种活动不加以限制,任由其发展则最可能直接导致该地区(  )‎ A.蒸发量增加 B.降水量增多 C.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D.地下径流增多 答案 9.A 10.C 解析 第9题,图示反映了自然环境中一个要素的变化会引起其他要素的变化,体现了环境要素的相互制约。第10题,植被破坏会导致蒸腾作用减弱,降水量减少;由于植被涵养水源的能力减弱,下渗减少,故地下径流减少,地表径流变化增大。‎ ‎(2018·烟台高一期末)某考察团在非洲考察时发现东非高原(图中甲地)生长着高大的猴面包树,其粗大的树干能储存水分,适应环境变化,维护生命活动。结合图文资料回答11~12题。‎ ‎11.猴面包树需要适应当地什么样的环境变化(  )‎ A.全年干旱少雨 B.夏季干燥,冬季多雨 C.干湿季明显 D.全年高温少雨 11‎ ‎12.在考察时发现德班气温明显高于约翰内斯堡,是因为德班(  )‎ A.纬度较低,正午太阳高度较大 B.白昼较长,太阳辐射量较大 C.海拔较低,受夏季风影响较大 D.沿岸有暖流经过,增温增湿 答案 11.C 12.D 解析 第11题,图中甲地位于东非高原,气候类型为热带草原气候,故猴面包树要适应干湿季明显的环境变化。第12题,德班位于沿海,其东部的海洋上有暖流流过,增温增湿作用明显。‎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疆罗布泊水面在古代曾经超过3 000平方千米,100多年前尚存500多平方千米,1972年完全干涸。塔里木河曾经是罗布泊的主要水源。20世纪后半期,塔里木河流域修建水库200多座,耕地面积扩大约1倍。‎ 材料二 “古罗布泊湖岸线及河流入湖口三角洲分布示意图”。‎ ‎(1)指出自A地至B地地势的变化,并说明理由。‎ ‎(2)简述罗布泊面积缩小直至干涸的原因。‎ ‎(3)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说明三角洲位置变化的主要过程。‎ 答案 (1)地势逐渐降低。自A地至B地湖岸线由老到新,湖泊逐渐萎缩,老湖岸线海拔高,新湖岸线海拔低。(也可根据水流方向或湖盆地势特点判断)‎ ‎(2)塔里木河上游地区生产发展,人口增加,河水利用增加,中游地区河道不稳定,造成大量河水浪费。加上人为滥伐流域内野生植物,破坏天然植被,造成下游水量减少,湖水补给匮乏。‎ ‎(3)地理环境是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制约的整体;受气候和人类活动等要素的影响,注入罗布泊的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显著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解析 第(1)题,根据湖岸线的变化可判断A到B的地势变化。第(2)题,罗布泊面积缩小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生产的发展,对水的过度利用和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第(3)题,随着入湖水量减少,湖泊水位下降,河流入湖口向湖心延伸,三角洲位置前移,后来,河流水量锐减,搬运作用减弱,三角洲位置后退。‎ 11‎ ‎14.读“我国某地区自然景观综合标志图”,回答有关问题。‎ ‎(1)图示最有可能是我国的__________地区,该地区各自然地理环境要素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制约和相互联系,突出反映了地理环境的__________性。‎ ‎(2)该地区河流出现汛期的季节一般是在________和________,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若该地区森林面积锐减,则对本区内的土壤和河流有何主要影响?‎ 答案 (1)东北 整体 ‎(2)春季 夏季 春汛主要是春季季节性积雪融化;夏汛主要是夏季风带来丰沛的降水 ‎(3)对土壤的影响:腐殖质减少,水土流失加剧,使得土层变薄,肥力下降。对河流的影响:含沙量增加,降水多时易形成洪水,无降水时河流水量锐减甚至断流。‎ 解析 (1)据图中“三面环山、平原中开”“冷湿的温带季风气候”及“色暗、肥沃的土壤”等信息,可判断该地区是我国的东北地区。(2)东北地区的河流一般有两个汛期。春汛主要与季节性积雪融水有关,夏汛主要与夏季风带来的降水有关。(3)该地森林面积锐减会导致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河流含沙量增加、河流径流量的季节变化增大等。‎ 11‎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