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二第八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山西省应县第一中学校高二第八次月考地理试题 Word版

应 县 一 中 高 二 年 级 月 考 八 ‎ 地 理 试 题 2018.6‎ 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 命题人:陈小娟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1.5分,共45分)‎ 读图,完成1~3题。‎ ‎1.下列关于甲、乙两区域河流特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甲区域以冰雪融水补给为主,乙区域以雨水补给为主 B.甲区域以内流河为主,乙区域以外流河为主 C.甲区域以春汛为主,乙区域以夏汛为主 D.甲区域水系呈向心状,乙区域水系呈放射状 ‎2.甲、乙两区域分别盛产棉花和天然橡胶,其共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夏季热量充足 ②劳动力价格较低 ③农业科技发达 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3.甲、乙两地是我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也是国家重点扶贫地区,制约两地经济发展的共同因素是(  )‎ ‎①多山的地形 ②干旱的气候 ③对外联系不便 ④生产方式落后 ⑤水资源短缺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③④ D.②④⑤‎ ‎4.目前,我国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突出,关爱老人成为社会大课题。下面是利用“数字地球”原理开发的随身携带的伴行包,以便家人及时找到迷路的老人,下图反映了寻找老人的过程。图中伴行包和服务商分别采用的技术是(  )‎ A.GPS和RS B.RS和GIS C.GPS和GIS D.PS和GIS 下图是1986~1996年黄河三角洲陆地面积增减的变化情况,读图完成9~10题。 ‎ ‎5.该图资料来源主要使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 A.GS B.GPS C.GIS D.RS ‎6.有关图中所反映的地理信息,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 A.1988~1990年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措施得力,效果明显 B.1990年以前黄河入海口以沉积作用为主,三角洲面积增大 C.1990~1995年初黄河三角洲入海口以侵蚀作用为主,三角洲面积减小 D.外力作用对黄河三角洲的形成有重要影响 下表反映了50年来科尔沁沙地重心移动的情况。据此回答7~9题。‎ 项目 ‎1949年 ‎1955年 ‎1960年 ‎1970年 东经 ‎121.97‎ ‎121.93‎ ‎121.94‎ ‎121.88‎ 北纬 ‎43.57‎ ‎43.51‎ ‎43.54‎ ‎43.59‎ 项目 ‎1978年 ‎1985年 ‎1990年 ‎1995年 东经 ‎121.86‎ ‎121.75‎ ‎121.80‎ ‎121.71‎ 北纬 ‎43.63‎ ‎43.80‎ ‎43.68‎ ‎43.84‎ ‎7.从整体上看,科尔沁沙地重心的移动方向是(  )‎ A.向西北方向移动   B.向东北方向移动 C.向东南方向移动 D.向西南方向移动 ‎8.导致科尔沁草原沙化土地出现连片发展趋势的主要原因是(  )‎ A.农牧交错带过度垦殖 B.过度樵采破坏固定沙丘的植被 C.牧区严重超载放牧导致草场退化 D.水资源利用不当,浪费严重 ‎9.关于过度放牧造成的土地荒漠化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分布于绿洲内部草原中 B.分布于草原牧区地表集水坑和放牧点井泉附近 C.分布在旱作农业区内部 D.分布在河流上游 下图示意1990—2000年、2001—2010年世界各大洲(除南极洲)森林面积的净变化(单位:每年百万公顷)。读图回答10~12题。‎ ‎10.根据上图并结合所学知识判断,近几十年世界森林植被减少最多的是(  )‎ A.亚寒带针叶林 B.热带雨林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D.温带落叶阔叶林 ‎11.下列关于图示内容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部分地区森林面积呈增大趋势,主要是因为这些地区经济发达、人口素质高 B.虽然世界森林面积减小的速度正在不断下降,但形势仍然不容乐观 C.2001—2010年与1990—2000年相比,各大洲森林面积减小速度均有所下降 D.森林面积减小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自然因素是主要因素 ‎12.亚马孙热带雨林面积减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  )‎ A.海平面上升,淹没沿海地势较低的地区 B.全球二氧化碳和氧化的平衡受到破坏,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上升 C.产生厄尔尼诺现象,亚马孙平原形成洪涝灾害 D.中纬度地区降水增加,欧洲西部形成干旱少雨的气候 读德国鲁尔区和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图,完成13~14题。‎ ‎13.两地发展钢铁工业相同的区位优势是(  )‎ ‎①接近煤炭产地 ②水源充沛 ③水陆交通便利 ④市场广阔 ⑤廉价劳动力多 A.①③④ B.③④⑤ C.①③⑤ D.①④⑤‎ ‎14.德国鲁尔区衰落最为明显的工业部门是(  )‎ A.机械工业 B.电力工业 C.化学工业 D.煤炭工业 读若干种能源的发电成本及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图,完成15~18题。‎ ‎15.图中发电成本最低、二氧化碳排放量最多的能源是(  )‎ A.可再生能源 B.煤 C.天然气 D.核能 ‎16.推测图中的可再生能源中发电成本最高的是(  )‎ A.水电 B.太阳能 C.风能 D.潮汐能 ‎17.考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能源的发电成本,目前最受欢迎的能源应该是(  )‎ A.生物能 B.煤 C.天然气 D.潮汐能 ‎18.核能发电成本地区差异较大的原因是(  )‎ A.能源结构的差异 B.经济结构的差异 C.地区分布的差异 D.经济技术水平的差异 结合材料,回答19~20题。‎ 材料一 我国目前部分优势粮食生产基地分布示意图。‎ 材料二 中国粮食流通格局正呈现出“北粮南运”“中粮西运”的态势,粮食生产地域重心发生了由南向北、由东向中的逐渐转移。‎ ‎19.关于甲、乙、丙三个粮食生产基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地人均耕地多,而且水热条件优越 B.乙地夏季光热充足,昼夜温差大,但水源不足 C.丙地光、热、水充足,且土地的集中性好 D.甲、乙两地光、热、水条件相同,但农作物类型不同 ‎20.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作为商品粮基地,地位下降的原因可能是(  )‎ A.土地相对集中,适宜机械化生产 B.河网密布,交通不便 C.当地人的饮食结构发生了根本的改变 D.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 读珠江三角洲工业总产值增长图,回答21~22题。‎ ‎21.以下属于阶段Ⅰ工业发展特点的是(  )‎ A.建立了大批日用消费品加工工厂 B.外商的投资规模相对较大 C.工业附加值增长较快 D.成为我国最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22.以下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在阶段Ⅱ进行产业升级的原因的是(  )‎ A.全国对外开放范围的扩大 B.新能源矿产基地的开发 C.劳动成本优势的逐步丧失 D.发达国家和地区新一轮产业结构的调整 读珠江三角洲示意图,完成23~24题。‎ ‎23.港澳地区产业多向该地扩散,原因有(  )‎ ‎①劳动力丰富 ②地价低廉 ③资金雄厚 ④国家的优惠政策 ⑤技术力量雄厚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③④⑤‎ ‎24.目前,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特征是(  )‎ A.城市与乡村界限模糊不清的城乡一体化 B.城乡一体化向以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C.大城市连为一体的超级城市体系 D.农业产业消失的城市一体化地域 读我国的资源跨地区调配示意图,完成25~26题。‎ ‎25.箭头①和③的运输方式中具有共性的是(  )‎ A.高压输电 B.管道运输 C.水陆联运 D.利用地势的自然落差自行输送 ‎26.②工程对于我国能源开发与利用的意义是(  )‎ A.缓解我国由于能源消费以石油为主所带来的环境压力 B.改变我国的能源结构,以气代煤 C.为提高我国能源供应安全性发挥重要作用 D.彻底解决沿线地区及长江三角洲能源供应紧张问题 读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图(图A)和IT全球化竞争的金字塔模型示意图(图B),完成27~28题。‎ ‎27.图A中,我国承转全球IT产业转移的路径中①是指(  )‎ A.珠江三角洲 B.长江三角洲 C.环渤海地区 D.闽南地区 ‎28.下列关于我国IT产业发展趋势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发挥廉价劳动力的优势,降低成本,增加产品竞争力 B.高层次承接新一轮全球IT产业转移 C.产业高度集聚,规模效应进一步扩大 D.增加科技投入,由“IT制造”向“IT创造”升级 目前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的建设已经进入“跑道”,即将起飞。在江苏省经济发展平稳快速增长的大背景下,沿东陇海线产业带经济继续表现出强劲增长势头,经济运行呈现出健康、协调发展的良好态势,并且在江苏以及苏北的地位都呈稳定上升之势。读东陇海经济带在整个亚欧大陆桥中的位置图,回答29~30题。‎ ‎29.东陇海线产业带成为苏南产业转移的热点,其中从苏南转移来的产业最可能是(  )‎ A.服装业 B.电子信息产业 C.汽车产业 D.金属冶炼业 ‎30.随着城市化进程明显加快和产业升级明显提速,沿东陇海线区域协调环境与经济发展关系的举措有(  )‎ ‎①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注重以提高环境质量为终极目标的产业结构调整 ②大力开发各类自然资源,确保资源能够满足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 ③注重科技投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从源头减少废弃物的排放 ④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重工业,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①③‎ 二、综合题(3题,共55分)‎ ‎31.(18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4年1月14日,国家林业局三北局在银川召开2014年三北防护林站局长会议。会议总结了2013年三北工程建设进展情况,分析工程建设面临的形势和任务,安排部署2014年重点工作。建设历时34年(1978~2012年)的三北防护林体系经过四期工程,已累计完成造林保存面积2 647万公顷,其中,营造防风固沙林282.4万公顷,各类经济林369万公顷,薪炭林107万公顷,营造灌木饲料500多万公顷,工程区森林覆盖率由1997年的5.05%提高到12.4%。三北工程取得了生态环境改善、经济效益良好、社会效益突出的显著成就。‎ 材料二 我国生态工程分布示意图。‎ ‎(1)图中字母B表示的是我国的三北防护林工程,试根据材料总结其主要作用。(6分)‎ ‎(2)A地区的森林覆盖率急剧下降,针对此状况你认为应该采取何种措施?(6分)‎ ‎(3)在长江中下游低山丘陵区植树造林,对长江径流量和长江水质有什么影响?(6分)‎ ‎32.(17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德国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又在欧洲经济最发达的区域内,邻近法国、荷兰、比利时等九个国家,鲁尔区是其典型的传统工业区。‎ 材料二 辽中南地区是我国著名的传统工业区,是我国重工业、基础工业和国有大中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改革开放以来,虽然辽中南重工业基地在全国经济中所占比重逐步下降,但水资源更加短缺。[]‎ 材料三 德国鲁尔区工业区和辽中南工业区图。‎ ‎(1)根据所给材料,分析辽中南工业区和德国鲁尔区发展传统工业条件的异同点。(5分)‎ ‎(2)针对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的现状,可以采取哪些措施既可缓解水资源短缺的状况,又使经济得到持续发展?(8分)‎ ‎(3)列举德国鲁尔区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4分)‎ ‎33.(2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璧山区位于重庆西部,是重要的城市功能区之一,其制鞋业已有100多年的历史,成长为支柱性产业之一。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东部地区制鞋业原成本优势逐渐消失,呈现出“东鞋西移”。璧山区遵守“创新+资本=新动力”的经济逻辑,稳步推进西部鞋业建设,被誉为“中国西部鞋都”。下图为“璧山区地理位置分布图”。‎ ‎(1)试分析璧山区成为“中国西部鞋都”的主要原因。(8分)‎ ‎(2)阐述“东鞋西移”对我国西部区域发展的重要意义。(6分)‎ ‎(3)试分析我国东、西部地区劳动力成本差异及其主要原因。(6分)‎ 高二月考八地理答案2018.6‎ ‎1—5 CACCC 6—10 AACBB 11—15 BBADB ‎ ‎16—20 BCDBD 21—25 ABCBA 26--30 CCAAD ‎31.(18分)答案 ‎(1)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牧场;满足当地对能源的需求;创造经济效益等。(6分)‎ ‎(2)加大监管力度,禁止乱砍滥伐;采育结合,积极营造人工林;进行林业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等。(6分)‎ ‎(3)对径流量的影响:使径流量的变化趋于平缓。对水质的影响:森林具有保持水土的作用,可使入河泥沙量减小,长江中下游含沙量减少。(6分)‎ ‎32.(17分)答案 ‎(1)相同点(从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分析):‎ 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市场广阔。(3分)‎ 不同点(从自然条件分析):‎ 鲁尔区水资源丰富而辽中南工业区水资源短缺,辽中南工业区铁矿资源丰富而鲁尔区铁矿资源短缺。(2分)‎ ‎(2)合理开发和利用地下水;跨流域调水;修建水库;控制需水量大的重工业企业的发展;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发展第三产业;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宣传,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8选4)(8分)‎ ‎(3)环境恶化、传统产业的衰落。(4分)‎ ‎33.(20分)答案 ‎ ‎(1)地理位置优越;基础设施完善;政府吸引投资政策支持;交通便利;劳动力丰富且廉价;制鞋业发展悠久,技术水平成熟。(6选4)(8分)‎ ‎(2)带动西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机会;增加人民经济收入,改善生活质量;促进西部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促进西部城市化与工业化的发展等。(5选3)(6分)‎ ‎(3)劳动力成本差异:东部经济发达,劳动力成本逐渐提高;西部经济相对落后,劳动力成本较低。(2分)‎ 原因:①制鞋业为高度劳动密集型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大;②农业改革政策的实施,使农民经济收入增加,农民工数量减少;③东部地区生产成本的提高,劳动力工资待遇降低,对劳动力的吸引力下降;④制鞋业普遍工作环境较差,工作时间长,工作强度大,使从事制鞋业的人群数量减少。(4选2)(4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