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四川省成都市棠湖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地理试题
www.ks5u.com 2019年秋四川省棠湖中学高一年级期中考试 地理试题 第Ⅰ卷(60分) 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天体是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宇宙间的天体因相互吸引、相互绕转而形成天体系统。 据此回答下列小题。 1. 下列物质中,属于天体的有( ) ①太阳、月球、北斗七星 ②恒星、行星、卫星、彗星 ③火车、轮船、巨大岩石 ④待发射火箭、待发射宇宙飞船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③ D. ②④ 2. 如下表所示下列行星上,能体会“度日如年”的是( ) A. 水星 B. 金星 C. 地球 D. 火星 3. 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是( ) A. 金星 B. 太阳 C. 月球 D. 火星 【答案】1. A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天体是指宇宙间物质的存在形式。火车、轮船、巨大岩石、待发射火箭、待发射宇宙飞船依然依附于地球,不属于天体;太阳、月球、北斗七星、恒星、行星、卫星、彗星独立存在于宇宙间,有自己的运行轨道,是天体;故选A。 【2题详解】 据表格信息可知,金星的自转周期为243天,时间较长,因此“度日如年”;水星、地球、火星的自转周期相对较短,因此不会“度日如年”,ACD不对;故选B。 【3题详解】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是距地球最近的自然天体。故选C。 北京时间2003年10月29日14时13分,太阳风暴袭击地球,太阳日冕层抛射出的大量带电粒子流击中地球磁场,产生了强“磁暴”。当时,不少地方出现了绚丽多彩的极光,美国北部一些电网出现了电流急冲现象。据此并结合右图回答下列各题。 4. 据“太阳外部结构示意”图可知,这次到达地球的带电粒子流来自于图中的:( ) A. 甲处 B. 乙处 C. 丙处 D. 丁处 5. 除美国外,下列国家中最有可能欣赏到极光的一组是( ) A. 英国、墨西哥 B. 加拿大、挪威 C. 意大利、西班牙 D. 印度、巴基斯坦 【答案】4. D 5. B 【解析】 【分析】 考查太阳活动的类型及对地球产生的影响。 【4题详解】 带电粒子流属于太阳风,故主要来自日冕层,图示中甲为光球层,太阳活动为黑子;乙为色球层,太阳活动为耀斑和日珥。丁为日冕层,主要活动为太阳风,D正确。故答案选D项。 【5题详解】 极光只有在高纬地区的夜空中才能看到,而加拿大和挪威都有位于高纬的地区,B正确。故答案选B项。 【点睛】太阳外部结构及相应太阳活动 太阳活动类型 概念 意义 周期 对地球的影响 黑子 光球层上出现的暗黑斑点 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11年 1.引起电离层扰动2.产生磁暴现象3.产生极光现象影响大气状况 耀斑 色球层上突然增大增亮的斑块 太阳活动最激烈的显示 6. 读图,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位置E点时,太阳在地球上的直射点在 A. 赤道上 B. 北回归线上 C. 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 D. 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 【答案】D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公转特征。 【详解】 春分日(3月21日前后)、秋分日(9月23日前后)太阳直射赤道,夏至日(6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冬至日(12月22日前后)太阳直射南回归线。当地球在公转轨道上运行至位置E点时位于春分日和夏至日之间,太阳直射点位于赤道与北回归线之间,D正确。所以本题选择D选项。 在德国和日本,随处可见厂房和大楼屋顶的黑色“硅板”,这就是太阳能屋顶。我国有关专家指出:上海没有油田和煤矿,但有两亿平方米的屋顶,不能辜负了屋顶上这片免费的阳光。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7. 上海的年平均太阳辐射量高于德国和日本,是因为() A. 地势高,空气稀薄 B. 河湖纵横,太阳有效辐射强 C. 地面裸露,比热容大 D. 纬度偏低,晴天多 8. 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是因为() A. 太阳能资源清洁,可再生,能量稳定 B. 常规能源短缺,能源需求量大 C. 是我国太阳能资源最丰富的地区 D. 上海人口稠密,经济发达,能源蕴藏量大 9. 太阳能屋顶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的( ) A. X射线 B. 紫外线 C. 可见光 D. 红外线 【答案】7. D 8. B 9. C 【解析】 【7题详解】 上海在长江三角洲,地势低平,A不对;上海纬度比德国和日本低,正午太阳高度大,太阳辐射强,上海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于夏季,晴天相对较多;德国全年受来自大西洋的西风影响,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较均匀,阴雨日多;日本虽为温带和亚热带季风气候,但四面环海,受海洋影响大,具有海洋性特征,阴雨日多,故D正确;BC与太阳辐射关系不大,排除。故答案为D。 【8题详解】 太阳能是一种清洁能源,可再生,但要受到天气的影响,A不对;上海积极推广“太阳能屋顶计划”可以缓解其常规能源短缺的局面,故B正确;我国太阳能最丰富的地区在青藏高原,故C不符合题意;上海的经济发达,人口稠密,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大,蕴藏量小,故D不符合题意。答案为B。 【9题详解】 太阳能屋顶的能量主要来自于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大气对太阳辐射有削弱作用,但对能量最集中的可见光部分,几乎是透明体。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主要是可见光部分,C对。X射线、紫外线 、红外线被大气削弱的较多,到达地面的少,A、B、D错。 10.下图中的虚线是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方向,实线是其偏转方向,正确的图示是 A. B. C. D. 【答案】B 【解析】 【详解】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物体水平运动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B正确; A物体向南过赤道后应该左偏,A错误; C物体向北过赤道后应该右偏,C错误; D物体在南半球运动过程中应该左偏,D错误。 【点睛】物体水平运动方向偏移的规律是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下图为“公转轨道相邻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由图可知,关于三大行星的说法正确的是 A. 三大行星都属于远日行星 B. ②星公转轨道半径最长 C. ①星表面温度最高 D. ①星离太阳最远 12. 与①、②行星相比,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之一是 A. 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 B. 强烈的太阳辐射和充足的水汽 C. 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 D. 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 【答案】11. D 12. A 【解析】 【分析】 本题组以公转轨道相邻的三大行星相对位置示意图为材料,设置两道试题,涉及行星特征、地球具有生命存在的条件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11题详解】 根据与地球公转轨道相对位置判断,三大行星分别火星(①)、地球、金星(②)。按结构特征划分,三大行星都属于类地行星,由于离太阳较近,不属于远日行星,A错。在图示三大行星中,金星(②)离太阳最近,公转轨道半径最短,B错。在图示三大行星中,火星(①)离太阳最远,获得的太阳辐射较少,表面平均温度最低,C错。在图示三大行星中,火星(①)是离太阳最远,D对。故选D。 【12题详解】 金星(②)拥有过于浓厚的大气和火星(①)只有非常稀薄的大气,两者大气均以二氧化碳为主,与二者相比,地球具有适宜的大气厚度和大气成分,有利于生命的产生和演化,A符合题意。金星离太阳更近,获得的太阳辐射应更强烈,排除B。复杂的地形和岩石圈和强烈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不是地球具备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且地球的地震和火山活动不是最强的,排除C、D。故选A。 【点睛】太阳系,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有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八颗行星。以地球的位置为界,常把水星和金星叫地内行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和海王星叫地外行星。 据中国地震台网正式测定,2018 年 11 月 26 日 7 时 57 分在台湾海峡发生 6.2 级地震,震源深度 20 千米。另据福建、广东等多地网友反映,当地震感明显,香港也有震感,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13. 本次地震发生的圈层是 ( ) A. 上地幔 B. 下地幔 C. 岩石圈 D. 地核 14. 关于地震波的叙述,正确的是 ( ) A. 纵波在莫霍面速度迅速降低 B. 横波在古登堡面速度忽然消失 C. 纵波和横波在古登堡面速度均迅速增加 D. 纵波和横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均一的 【答案】13. C 14. B 【解析】 【分析】 该题组借地震考查地球内部圈层结构。 【13题详解】 本次地震震源深度20 千米,因为发生在台湾海峡,震源在上地幔,能量向外释放,地震进一步向上影响到地壳,故本次地震发生的圈层是岩石圈,包括地壳和上地幔顶部。选C。 【14题详解】 根据研究,地震波在莫霍面和古登堡面处传播速度发生明显变化。具体是在莫霍面,横波和纵波传播速度都有明显增快;在古登堡面处,横波突然消失,纵波传播速度减慢。地幔内部物质不均一,故纵波和横波在地幔内部的传播速度是不均一的。故选B。 【点睛】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上地幔顶部,由岩石组成。 北京时间 2011 年11 月17 日19 时36 分,我国“神舟八号”卫星在内蒙古顺利降落返回地面。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5. 材料里提到的时间是指 A. 北京地方时 B. 格林尼治时间 C. 东八区区时 D. 内蒙古地方时 16. 此日,地球位于公转轨道的 A. 春分日到夏至日之间 B. 夏至日到秋分日之间 C. 秋分日到冬至日之间 D. 冬至日到春分日之间 17. “神舟八号”降落返回地面时,纽约时间(西五区)为 A. 11 月17 日2 时36 分 B. 11 月17 日6 时36 分 C. 11 月16 日6 时36 分 D. 11 月17 日18 时36 分 【答案】15. C 16. C 17. B 【解析】 考查区时的概念与计算,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 【15题详解】 北京时间指北京所在地的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北京所在时区的区时,也就是东八区的区时,C正确。故选C。 【16题详解】 11 月17 日,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正向南回归线方向移动,即已过秋分日,向冬至日靠近,C正确。故选C。 【17题详解】 北京时间 2011 年11 月17 日19 时36 分,我国“神舟八号”卫星在内蒙古顺利降落返回地面。北京时间与纽约时间相差13小时,且纽约在北京的西侧,区时晚13小时,故纽约时间=19:36-13=6:36,日期不变,B正确。故选B。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17次缔约方会议在南非德班召开,温室气体减排是本次会议的热点议题之一。下图为地球表面受热过程图。 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对图中各环节最直接的影响是 A. a辐射增强 B. b辐射增强 C. c辐射减弱 D. d辐射不变 19. 下列地理现象中能够体现大气对地面保温作用的是 A. 白天多云时气温偏低 B. 多云的夜晚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C. 城市气温高于郊区 D. 近海气温日变化小于内陆地区 【答案】18. C 19. B 【解析】 【18题详解】 据图可知,a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b为地面辐射,c为大气的逆辐射,d为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若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温室气体量减少,则a辐射变化不大,故A项错误;b辐射变化不大,故B项错误;大气吸收地面的辐射减少,则大气辐射减弱,故c辐射会减弱,d辐射会减弱,故C项正确,D项错误。故选C。 【19题详解】 白天多云,云层的反射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会减少,故气温不会太高,体现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故A项错误;多云的晚上,由于大气逆辐射强,故保温作用强,气温较晴天晚上气温高,故B项正确;城市气温高,郊区的气温较低,原因是城市人口数量多,排放的废热较多,故C项错误;近海气温日变化较小,内陆地区日变化较大,原因是沿海地区受海洋影响较大,对气温有调节的作用,故D项错误。故选B。 【点睛】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1、大气对地面的保温效应: 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 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 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2、影响地面辐射大小(获得太阳辐射多少)的主要因素: 纬度因素,太阳高度角的大小不同,导致地面受热面积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的路程长短,是影响的主要因素,同时,它的大小受下垫面因素(反射率)和气象因素等的影响。 20.下图为北半球某等压线受力平衡时的风向图,图中气压单位为百帕,其中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和风向代表字母依次是( ) A. a、b、c、d B. b、a、d、c C. a、b、d、c D. c、b、a、d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近地面风向的判断及受力情况, 【详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且由高压指向低压,a为气压梯度力;北半球近地面风受地砖偏向力、摩擦力及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于等压线斜交,且风由高压吹向低压,c为风向;摩擦力与风向相反,d为摩擦力;地砖偏向力与风向垂直,b为地砖偏向力,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40分)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40分。请认真阅读每道题目,根据要求完成下列问题。) 21. 读地震波传播速度与地球的内部圈层的划分示意图,回答问题。 (1)地震波:E ,F 。 (2)不连续界面:A ,B 。 (3)圈层: D ,C 。岩石圈主要存在于D圈层和 (填名称)的顶部。 (4)据图描述,当地震波到达B界面附近时,传播速度发生的明显变化是 。 (5)地球内部是一个具有类似同心圆结构的球体,但在地球表层,大气圈、 圈、 圈与岩石圈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形成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 【答案】(1)横波 纵波 (2)莫霍界面 古登堡界面 (3)地壳 外核 上地幔 (4)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5)水 生物 【解析】 【分析】 考查地球的圈层结构。 【详解】(1)该图的左半部分是地震波由地表向地心传播过程中,波速随深度发生的变化情况。上方横坐标表示地震波速度,图内两条曲线分别表示纵波和横波。地震波在通过同一介质时,波速慢的是横波,波速快的是纵波。据此可以判定E为横波,F为纵波。 (2)根据波速的变化,可知在地球内部有两个不连续面,分别是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靠近地表的为莫霍界面,靠近地心的为古登堡界面,据此知A为莫霍界面,B为古登堡界面。 (3)莫霍界面和古登堡界面这两个不连续面将地球内部分为三层,即地壳、地幔、地核。D位于最外层为地壳 ,C位于古登堡界面以下的地核外部,为外核。岩石圈主要存在于地壳(D圈层)和上地幔上部的刚性盖层,主要由各类岩石组成。 (4)根据图示信息,当地震波到达B界面附近时,传播速度发生的明显变化是纵波传播速度突然下降,横波完全消失。 (5)地球表层的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地理环境,是由大气圈、水圈、岩石圈、生物圈共同组成的整体。 22.读图1“地球公转示意图”、图2“日晷计时示意图”和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日晷是人类古代利用日影测得时刻的一种计时仪器。明明同学观察了安放在执信校园世纪钟前的日晷,并绘制了日晷计时示意图(图2)。 (1)图1中AB、CD、EF表示晨昏线的是_____。当地球位于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的纬度是____,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____向南、北两侧____,出现极昼现象的范围是____地区。 (2)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晷针投影长度变化的规律是____。根据图2可以判断,该同学观测晷针投影长最短时的时间为地方时____。 (3)一年中正午晷针投影逐渐变长时,地球运行在图1中____位置。(选择填空) A.由①向② B.由②向③ C.由③向④ D.由④向① (4)当地球位于③位置时,广州、北京、上海、哈尔滨四城市中最早打开路灯的是________;四城市中一年昼夜变化最小的是________;再过6个月,以上四城市当地正午时,相同高度的旗杆影子最短的是________。 【答案】 (1). CD (2). 23°26´N (3). 北回归线 (4). 递减 (5). 北极圈及其以北 (6). 由长变短再变长 (7). 12时 (8). AB (9). 哈尔滨 (10). 广州 (11). 广州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地球公转示意图为背景,考查地球公转的特征,考查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意在考查学生对材料解读与分析能力、有效信息的提取能力和相关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 【详解】(1)考查地球公转的特点。据图可知,当地球公转到③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图中AB为地轴,EF为赤道,CD为晨昏线。当地球位于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纬度是23°26´N,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向南、北两侧递减;太阳直射北回归线上,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 (2 )考查影子长短的变化。日出时,太阳高度角比较小,晷针投影较长,正午时太阳高度角最大,晷针投影最短,日落时,太阳高度角比较小,晷针投影较长,故一天中从日出到日落,晷针投影长度变化的规律是由长变短再变长。据图2可知,晷针投影的方向是正北方向,说明太阳位于正南方向,正值当地的正午,地方时是12小时。 (3)考查物体影子长短的变化规律。一年中正午晷针投影逐渐变长时,说明正午太阳高度逐渐变小;据图可知,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正午晷针的投影最短,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时,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小,正午晷针的投影最长;图中①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③位置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故一年中正午晷针投影逐渐变长时,地球运行在图1中的由①向②和由②向③位置,A、B项正确。 (4)当地球公转到③时,太阳直射点位于南回归线,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夜现象,南极圈及其以内出现极昼现象,北半球昼短夜长,纬度越高白昼越短,故广州、北京、上海、哈尔滨四城市中纬度最高的是哈尔滨,白昼时间最短,日出最晚,日落时间最晚,故最早打开路灯。纬度越低,昼夜时间变化越小,广州市的纬度最低,说明昼夜变化最小。再过6个月,地球公转位于①,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上,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广州市的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相同高度的旗杆影子最短。 【点睛】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太阳直射点每时都在向西移动,每小时移过15度经度。在地理题的计算中可粗略取每天移动0.25度纬度。 春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北移,直至6月22日(即夏至)到北回归线。 夏至 ,太阳直射点在北回归线上,此后南移,直至9月23日(即秋分)到赤道。 秋分 ,太阳直射点在赤道,此后继续南移,直至12月22日(即冬至)到南回归线。 冬至 ,太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上,此后北移,又在3月21日(即春分)回到赤道。 23.读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①气压带名称________,受其控制地区形成降水特征是________。 (2)画出②所在风带的风向。 (3)④地属于________气候,其成因是________。 (4)比较上左图中A季节和B季节气压带位置的差异,并说明原因。 (5)简述上右图中③海沿岸的气候特征及其成因。 【答案】(1)A是赤道低气压带;多雨 (2)(提示:B所在风带的风向为东北风),画图见解析 (3)季风(亚热带季风);海陆热力差异 (4)A季节气压带位置比B季节偏北。原因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会导致气压带风带呈季节性移动。 (5)C海沿岸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原因是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冬季受西风带控制。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气压带和风带及其以气候的影响。 【详解】(1) ①气压带位于赤道附近,名称是赤道低气压带。受控制地区以上升气流为主,加之纬度低,全年高温多雨。 (2)②风带位于赤道以北,名称为东北信风,其风向为东北风。 (3)④地位于30°N附近,位于最大的大陆亚欧大陆,濒临最大的大洋太平洋,海陆热力差异显著,形成亚热带季风气候。 (4)左图中A季节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北,为北半球夏季,B季节气压带赤道低气压带位于赤道以南,为北半球冬季,主要是太阳直射点随季节变化而南北移动,会导致气压带风带呈季节性移动。 (5)C海为地中海,夏季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带控制,冬季温和多雨,沿岸形成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的地中海气候。 24.读下图地球日照日,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图中甲、乙两地,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________,而角速度________。 (2)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________线上,此刻甲地的地方时是________,乙地昼长是________小时。 (3)此刻太阳直射点的纬度是________,经度是________。此时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69°22′S)的夜长是________小时。 【答案】 (1). 甲 (2). 相等 (3). 晨 (4). 6时 (5). 16 (6). 23°26′N (7). 180° (8). 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 (9). 24 【解析】 【分析】 本大题以某时地球日照图为材料,设置三道小题,涉及自转速度、晨昏线、地方时、昼长和夜长估算、直射点地理坐标、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详解】(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纬度越低自转线速度越大,全球除极点外各地自然角速度相等。图中显示,甲地比乙地纬度低,因此地球自转线速度较大的是甲,两地都不是极点,因此角速度相等。 (2)根据自转方向判断,图中甲、乙两地将要进行白天,因此图中甲、乙两地均位于晨昏线中的晨线上。图中甲地位于晨线与赤道的交点上,此刻甲地的地方时是6时。图中显示,全球经度被经线分为12等分,每等分为30度,即2小时,因甲地为地方时6时,则乙地为4时,由乙地4时日出可推算出,乙地昼长是16小时。 (3)图中显示,北极圈出现极昼现象,由此推断,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直射点的纬度是23°26′N,直射点所在经线为12时,图中显示,180°经线为白天的中央经线,地方时为12时,因此直射点的经度是180°。此日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全球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是由北回归线向南北两侧递减。直射点在北回归线,南极圈以南地区均出现极夜现象,因此我国南极中山考察站(69°22′S)的夜长是24小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