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地理试题(解析版)

‎2018-2019学年福建省龙岩市一级达标校高一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查查 地 理 试 题 注意:请将试题的全部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第Ⅰ卷(选择题 共44分)‎ 本大题共22小题,每小题2分,共4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答案最符合题意,多选、错选、漏选均不得分。‎ 火星表面是一个空气稀薄且干燥寒冷的沙漠世界,太阳风可能是导致火星大气稀薄的“罪魁祸首”。太阳风是一种来自太阳持续存在的高速带电粒子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 与地球相比,火星表面的大气较容易被太阳风“剥夺”的原因是 A. 距离太阳更近 B. 公转速度较快 C. 体积和质量更小 D. 表面温度较高 ‎2. 火星大气的流失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的主要是因为 A. 火星表面获得的太阳辐射减少 B. 火星大气逆辐射减少 C. 火星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 D. 火星表面辐射减少 ‎【答案】1. C 2. B ‎【解析】‎ ‎【1题详解】‎ 地球比火星离太阳近,A错。公转速度快慢与大气是否被太阳风剥夺没有关系,B错。地球体积和质量大,对大气的引力更大,所以地球大气没有被太阳风“剥夺”,C对。地球离太阳近,又有大气保温作用,表面温度高于火星,D错。据此分析选C。‎ ‎【2题详解】‎ 大气具有保温作用,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是地面。火星大气的流失使火星大气吸收火星表面辐射减少,火星大气逆辐射减少,火星表面热量散失多、获得补偿少,从而导致火星表面温度降低,据此分析选B。‎ ‎【点睛】地球生命存在的条件有:‎ 外部条件:‎ ‎①太阳光照稳定(太阳没有明显变化);‎ ‎②运行轨道安全(大、小行星公转各行其道、互不干扰,使地球处于比较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 ‎③地表温度适宜(日、地距离适中,自转周期不长不短);‎ ‎④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地球的体积和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 ‎⑤有液态水(地球内部热量产生水汽,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 屋顶太阳能就是在住宅、学校等设施的屋顶装设太阳能发电装置进行发电。图甲为天津市某学校的屋顶太阳能装置,图乙为我国二十四节气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 若只考虑太阳高度,则下列节气该屋顶太阳能发电效果一样的是 A. 惊蛰与清明 B. 芒种与小暑 C. 白露与寒露 D. 小雪与小寒 ‎4. 正常年份,该学校的屋顶太阳能发电量波动最大的季节是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答案】3. B 4. B ‎【解析】‎ ‎【3题详解】‎ 太阳能发电靠阳光,若只考虑太阳高度,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则正午太阳高度相同,据此,距二至日对称的节气,太阳直射点位置相同,正午太阳高度相同,该屋顶太阳能发电效果一样,结合选项,芒种与小暑符合题意,选B。‎ ‎【4题详解】‎ 太阳能发电靠阳光,阴雨天气对太阳能发电额影响相当大。天津处于北方温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太阳能少,太阳能发电量小,波动小;春秋晴天多,阴雨天气少,太阳能发电量波动小;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大,降水天气多,太阳能不稳定,太阳能发电量波动最大,选B。‎ ‎【点睛】太阳能的开发需要具备两大条件:一是以晴天为主,太阳能资源丰富;二是要有足够的场地,集中性开发。‎ ‎5.据央视网报道,当地时间2018年11月2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抵达马德里(中时区),开始对西班牙王国进行国事访问。下图为某记者乘坐的当日航班信息(起降时间均为当地时间)。据此可知该记者所乘飞机的飞行时间约为 A. 4小时45分 B. 9小时45分 C. 12小时45分 D. 20小时45分 ‎【答案】C ‎【解析】‎ ‎【详解】根据材料,到达时间为中时区的11月27日05:55,中时区与北京时间晚8小时,则到达时为北京时间11月27日13:55,起飞时间为北京时间(东八区)11月27日01:10。据此,飞行时间约为12小时45分,选C。‎ ‎【点睛】计算两地的经度差: (1)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同在东经或同在西经,则:经度差=经度大的度数-经度小的度数 (2)如果已知地和所求地一个在东经另一个在西经,则:经度差=两地经度相加 2.把经度差转化为两地的地方时差,即:地方时差=经度差÷15°/小时;或经度差X4分钟每度(1小时=15度,1度=4分钟) 3.计算地方时:根据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西位置关系,加减地方时差,即:所求地在已知地的东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如所求地在已知地的西边,则所求地方时=已知地的地方时-地方时差。‎ 读下图“澳大利亚某月海平面气压(单位:hpa)分布”, 完成下列各题。‎ ‎6. 该图所示月份及当地季节可能是 A. 1 月 冬季 B. 1 月 夏季 C. 7 月 夏季 D. 7 月 冬季 ‎7. 图中甲地风向大致是 A. 东南风 B. 西南风 C. 东北风 D. 西北风 ‎【答案】6. D 7. D ‎【解析】‎ ‎【6题详解】‎ 根据图示,此时澳大利亚大陆为高压,说明此时同纬度相比,大陆气温较低,应为当地的冬季,图示为南半球,故该图所示月份及当地季节可能是7 月、冬季,选D。‎ ‎【7题详解】‎ 根据图中甲地的等压线分布可知,此时甲地的气压梯度力由内指向外,受到向左的地转偏向力及近地面摩擦力的影响,风向最终与等压线斜交,呈现西北风的风向,选D。‎ ‎【点睛】风的受力分析要点:垂直于等压线、由高压指向低压的是水平气压梯度力,相对水平气压梯度力产生偏向的是地转偏向力,摩擦力与风向相反。近地面风向与等压线斜交;高空风向与等压线平行。水平气压梯度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地转偏向力与风向垂直,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摩擦力与风向相反;水平气压梯度力和摩擦力既影响风向也影响风速。‎ 读图“1961~2012年某山区不同海拔高度冰川的退缩速率”,回答下列各题。‎ ‎8. 推测引起不同海拔冰川退缩速率变化的原因最可能是 A. 海拔越高,降水越多 B. 海拔越高,气温越低 C. 海拔越高,冰川面积越大 D. 海拔越高,气温变化越小 ‎9. 冰川面积退缩可能会导致该山区 A. 增强增温效应 B. 减缓增温效应 C. 河流径流量逐年减小 D. 河流径流量逐年增大 ‎【答案】8. B 9. A ‎【解析】‎ ‎【8题详解】‎ 冰川退缩速率变化的原因主要与气温有关,图中显示的是不同海拔高度冰川的退缩速率变化,图中显示,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冰川的退缩速率越小;图中信息不能反映海拔与降水关系;海拔越高,山体面积越小,重力作用越强,冰川面积较小;海拔越高,气温变化越大。据此分析选B。‎ ‎【9题详解】‎ 冰川面积退缩导致冰川的水体调蓄功能减弱,可能会导致该山区增温效应增强,气候异常,河流径流量波动变化,据此分析选A。‎ ‎【点睛】全球变暖有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其中,人为原因包括大量使用化石燃料和毁林导致温室气体增多,温室效应增强等。全球变暖会引发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沿海低地被淹;降水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出现水源短缺;出现“粮荒”;自然灾害加剧,损失加重;社会经济结构发生变化;物种多样性受损,生态系统破坏;极端天气频繁等。‎ 雨污分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分开,各用一条管道输送,进行排放或后续处理的一种排水体制(如图)。而雨污合流是指将雨水和污水合用一条排水管道,进入污水处理厂处理后再排放的一种排水体制。‎ 据此回答下列各题。‎ ‎10. 据图推测,城市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后 A. 增加了河流的年径流量 B. 加快了水循环速度 C. 增加了地表水的下渗 D. 加快了地表水的蒸发 ‎11. 相对于雨污合流,雨污分流的好处是 A. 降低了水源的利用效率 B. 加剧了城市内涝 C. 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 D. 加重了污水处理厂负担 ‎【答案】10. B 11. C ‎【解析】‎ ‎【10题详解】‎ 城市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后,雨水可以直接汇流排出,污水处理量减小,处理速度加快,从而增进水循环速度,选B。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是对城市水体的治理,不会影响到河流的年径流量,由于是管道的分流,对地表水的下渗、地表水的蒸发几乎没有影响,据此分析选B。‎ ‎【11题详解】‎ 相对于雨污合流,雨污分流只处理污水,减轻了污水处理厂负担,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更具有针对性,提高了水源的利用效率;该方式使水循环加速,可以减缓城市内涝。据此分析选C。‎ ‎【点睛】城市将雨污合流改为雨污分流后,雨水可以直接汇流排出,污水处理量减小,降低了污水处理成本,同时使处理速度加快,从而增进水循环速度。‎ 某野外求生训练营进行荒岛求生训练时,在沙滩上利用水循环原理获取淡水,如下左图所示。下右图为当日塑料薄膜上下气温变化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2. 获取淡水过程中,未体现出的水循环环节是( )‎ A. 蒸发 B. 降水 C. 水汽输送 D. 径流 ‎13. 当日,最容易获取淡水的时段是( )‎ A. 日出前后 B. 中午前后 C. 日落前后 D. 午夜前后 ‎【答案】12. D 13. D ‎【解析】‎ 本题组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读图析图能力,涉及到的知识点主要是水循环的环节和原理,需要结合到基础知识,抓住图中关键信息分析答题。‎ ‎【12题详解】‎ 水汽输送是通过大气运动,显然无法体现,C正确。水汽蒸发与薄膜凝结,然后流到中间,降落收集器中,体现了蒸发、径流、降水环节,ABD错误。‎ ‎【13题详解】‎ 温度最高时最易获取淡水,看图可知为中午前后,B正确,其余选项错误。‎ 下图为“某海域2月份的海水等温线分布图”,读图下列各题。‎ ‎14. 据图可以判断出,各点海水温度高低的排序正确的是 A. A﹥B﹥C﹥D B. B﹥A﹥D﹥C C. D﹥C﹥B﹥A D. C﹥D﹥A﹥B ‎15. A处等温线比较密集,其原因主要是 A. 受寒流影响 B. 受暖流影响 C. 寒暖流交汇 D. 受河川径流影响 ‎【答案】14. C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受纬度因素影响表层海水的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此海域为大西洋2月份海水等温线图,等温线的数值自南向北依次减小,根据各点在等温线图中的位置判断A、B纬度高于C、D,则C、D高于A、B;中高纬度大洋东侧受暖流,大洋西侧受寒流,所以B水温高,A水温低;中低纬度大洋西侧受暖流,大洋东侧受寒流,,所以D>C。故各点海水温度高低的排序D﹥C﹥B﹥A,选C。‎ ‎【15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A处位于拉布拉多寒流与墨西哥湾暖流交汇处,海水温度变化大,等温线较为密集,选C。‎ ‎【点睛】受纬度因素影响表层海水的温度由低纬向高纬逐渐递减。同纬度大陆的两岸相比,受暖流影响位置水温高,寒流影响地带水温低。‎ 下图为我国长江某支流的一段河道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6. 图中①②两处相比,河水流速和含沙量的差异是 A. ①处流速慢、侵蚀为主,②处流速快、堆积为主 B. ①处流速慢、堆积为主,②处流速快、侵蚀为主 C. ①处流速快、侵蚀为主,②处流速慢、堆积为主 D. ①处流速快、堆积为主,②处流速慢、侵蚀为主 ‎17. 图示聚落形成条件不可能是 A. 便于修筑港口,航运价值高 B. 有利于泥沙的堆积、土壤的形成 C. 水流较缓,便于取水 D. 凸岸三面环水,可作防御之用 ‎【答案】16. C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处位于河流曲流处,①处为凹岸,受水流惯性影响,流速快,河流的携带能力强,侵蚀为主;②处位于凸岸,属于沉积岸,流速慢,流水携带泥沙能力弱,堆积作用为主,据此分析选C。‎ ‎【17题详解】‎ 便于修筑港口,航运价值高是修筑港口的条件,不是聚落形成的条件。图示聚落位于凸岸,三面环水,可作防御之用,且该处水流较缓,便于取水,以堆积作用为主,容易淤积,不便于修筑港口,航运价值不高,选A。‎ ‎【点睛】港口的形成和发展应从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去分析,自然条件主要包括陆域和水域,陆域主要影响筑港,地势平坦,利于港口设施的建设;而水域主要影响船舶的停靠,海域深,且风浪小,船舶停靠方便、安全;如风浪太大,会给停靠的船只带来危险。社会经济条件主要包括经济腹地和依托城市,经济腹地范围广,经济发展水平高,人口稠密,客货量流量大,港口发展快;城市为港口的建设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持,港口建设优良,吸引力大,利于港口的发展。‎ 洞穴呼吸,指通过洞口及围岩裂隙等通道,洞穴与外部环境进行气体交换的过程。当洞内空气的温度低于洞外大气温度时,空气交换以洞外流入洞内(即吸气)为主;反之,则以洞内流出洞外(即呼气)为主。‎ 读“某地溶洞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18. 下列四幅图中,可正确反映洞穴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是 ( )‎ A. B. ‎ C. D. ‎ ‎19. 与洞穴外相比,洞穴内 ( )‎ A. 温差较小 B. 气温较低 C. 风速较大 D. 气压较高 ‎20. 该溶洞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 A. 风力侵蚀 B. 流水侵蚀 C. 海浪侵蚀 D. 流水堆积 ‎【答案】18. D 19. A 20. B ‎【解析】‎ ‎【18题详解】‎ 从题目所给条件“洞穴内部环境恒温、恒湿”,而外部气温变化较大,由此可以判断白天外界气温高于洞内,结合题目所给“呼气”“吸气”的原理即可判断白天空气从洞外流入洞内,晚上从洞内流出。所以选D。‎ ‎【19题详解】‎ 由于洞内气体性质相对稳定,而外界气温、气压的变化大,因此无法单一的说洞穴内气温(气压)高低;由于洞内缺乏绿色植物,因此其CO2浓度相对较高;洞内相对封闭,风速较小。所以选A。‎ ‎【20题详解】‎ 该溶洞多形成于喀斯特地貌地区,其主要是由流水侵蚀作用而成,风力侵蚀多位于气候干旱地区,海浪侵蚀位于沿海岸线地区,流水堆积多形成堆积地貌。‎ 福建省东山县的东山风动石以奇、险、悬而居全国60多块风动石之最,被古代文人誉为"天下第一奇石",载入《世界地理之最》,现在它已经是东山岛的标志性景观(下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1. 风动石属于花岗岩,按成因分类它对应图中字母 A. a B. b C. c D. d ‎22. 该风动石从形成到出露所经历的地质过程依次是 A. 固结成岩—风化剥蚀—侵蚀搬运—地壳抬升 B. 地壳抬升—侵蚀搬运—岩浆侵入—风化剥蚀 C. 岩浆侵入—地壳抬升—风化剥蚀—侵蚀搬运 D. 侵蚀搬运—岩浆侵入—地壳抬升—固结成岩 ‎【答案】21. C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根据三大岩石的相互关系可知,b为岩浆,c为岩浆岩,ad分别为沉积岩、变质岩。风动石属于花岗岩,对应图中字母的c,选C。‎ ‎【22题详解】‎ 该风动石的基岩是花岗岩,属于侵入岩,故该风动石首先是岩浆侵入,后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在外力的风化、侵蚀作用下形成独特形态,外力搬运于此,据此过程,选C。‎ ‎【点睛】三大类岩石的转化:‎ 第Ⅱ卷(非选择题 56分)‎ ‎23.读地球某时刻太阳光照图(图Ⅰ)和地球公转示意图(图Ⅱ),回答下列问题。‎ ‎(1)图Ⅰ所示:北半球为_______节气,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_______,乙地的地方时为__________时,丙地的正午太阳高度为________。‎ ‎(2)该日甲地日出方位为______,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的范围是______,此时出现极夜的最低纬度是______。‎ ‎(3)图Ⅰ再过3个月,地球公转到图Ⅱ中的___________点(填字母);地球公转从C到D速度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从D到A极昼范围的变化规律是___________;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小到大依次是___________ 。‎ ‎【答案】 (1). 夏至 (2). (23°26’N, 180°) (3). 10 (4). 68°26’(68.50) (5). 东北 (6). 南半球(0°-90°S) (7). 66°34’S(66.5°S) (8). B (9). 先变快后变慢 (10). 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 (11). 丁丙乙甲 ‎【解析】‎ ‎【详解】(1)根据图Ⅰ可知,此时北极圈内为极昼,故对应北半球的夏至节气,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即23°26′N,此时180°为12点,故此时太阳直射点的坐标是(23°26’N, 180°),乙地比直射点偏西30°,差2小时。故乙的地方时为10时,丙地位于45°N,其正午太阳高度为90°-45°+23°26′=68°26′。‎ ‎(2)该日为北半球的夏季,故甲地日出方位为东北,该日太阳位置最为偏北,故整个南半球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最小值,此时出现极夜的最低纬度是南极圈,其纬度为66.5°S。‎ ‎(3)图Ⅰ再过3个月为秋分前后,地球公转到图Ⅱ中的B点;地球公转从C到D也就是从冬至到春分,中间经过近日点,则其速度变化规律是先变快后变慢,从D到A也就是从赤道到北回归线,其极昼范围的变化规律是由北极点扩大到北极圈;线速度自赤道向两极递减,结合图示可判断处甲乙丙丁四地线速度由小到大依次是丁丙乙甲。‎ ‎【点睛】判断太阳直射点的坐标 由于太阳光为平行光,地球是个球体,所以在某一时刻太阳仅直射地球上某一点,此点就是太阳直射点,位于昼半球正中心。太阳直射点上正午太阳高度为90°,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2‎ 时,在直射点上物体的影长为零。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纬线位置可以根据晨昏线的位置来判定,晨昏线若与极圈相切,且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则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若北极圈内全部为极夜,南极圈内全部为极昼,则直射南回归线;若昏错线与经线重合则直射赤道。‎ ‎24.读亚洲部分地区某时刻地面天气形势图(单位:百帕),完成下列各题。‎ ‎(1)此时控制A地的气压系统是________。A、B两地昼夜温差较大的是_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 ‎(2)a、b两虚线处不能形成锋的是_______,原因是_____________。 ‎ ‎(3)图中①②③④四地,风速最大的是________地,判断的理是___________。‎ ‎(4)b天气系统过境③地后,③地的天气变化特点是________;c天气系统过境④地时,④地的天气特征是____________。 ‎ ‎(5)在春季,在图中某天气系统影响下,我国西北、华北地区常常出现沙尘暴天气。试分析其成因?‎ ‎【答案】(1)高气压 A 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 ‎(2)a 高压脊两侧气流以辐散为主,不能形成锋面 (冷暖气流没有相遇) ‎ ‎(3)② 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 ‎(4)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 连续性降水或雾 ‎(5)春季多大风 降水少 地表植被少,沙尘物质较丰富 ‎【解析】‎ ‎【详解】(1)此时控制A地的气压系统气压数值外小内大,故该气压系统是高气压。A、B两地相比,A处受高压控制,天气晴朗,白天太阳辐射强,夜晚大气逆辐射弱,昼夜温差大。‎ ‎(2)锋面仅发育于低压槽中,a、b两虚线处相比,a位于高压脊,脊线两侧气流以辐散为主,不能形成锋面。‎ ‎(3)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中①②③④四地中,②处等压线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速最大。‎ ‎(4)根据图示信息,b天气系统为冷锋,b过境③地后,③地受冷气团控制,气温下降,气压上升,天气转晴;c天气系统为暖锋,c过境④地时,④地常常会出现连续性降水或雾。 ‎ ‎(5)沙尘暴天气的出现需要动力及沙源等条件。我国西北、华北地区春季多大风,降水少,此季节地表植被少,沙尘物质较丰富,多发沙尘暴。‎ ‎【点睛】‎ ‎25.阅读“北太平洋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洋流分布图”,回答问题。‎ 图北太平洋附近地区年降水量分布图及洋流分布图 ‎ ‎ 表一 A地气候资料 ‎(1)甲图中A、B、C、D四地位于___________火山、地震带上,乙图中所示山脉的主要成因是___________(应用板块学说解释)。‎ ‎(2)B地位于日本南部,其气候类型是 ___________,它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形成的气候类型不同,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不同。‎ ‎(3)A地附近在一年中的某些季节常发生森林大火,结合图表信息,推测该地最容易发生森林大火的季节是____,原因是____。A地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___________。‎ ‎(4)位于同纬度东西两岸的C、D两地,年降水量较多的是_____地,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_。‎ ‎(5)①处是世界四大渔场之一,其形成原因主要是___________,若①地附近海域发生海洋污染,污染物可能会扩散到A、C、D中的___________(多选)。‎ ‎【答案】 (1). 环太平洋 (2). 位于板块挤压处,褶皱隆起而成 (3). 亚热带季风气候 (4). 大气环流 (5). 夏季 (6). 夏季炎热干燥 (7). 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8). D (9). 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 (10). 位于山地的迎风坡;暖流影响降水增多 (11). 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寒暖流交汇) (12). ACD ‎【解析】‎ ‎【详解】(1)图示海域主要位于太平洋,甲图中A、B、C、D四地位于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上,乙图中所示山脉为落基山脉,该山的主要成因是位于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挤压边界处,地壳褶皱隆起而成。‎ ‎(2)B地位于日本南部,其气候类型是亚热带季风气候,它与同纬度大陆西岸形成的气候类型不同,主要原因是二者的大气环流不同,大陆西岸受三圈环流影响,东岸受季风环流影响。‎ ‎(3)A地为地中海气候,夏季受副高控制,炎热干燥,最容易发生森林大火。A地气候类型在全球的分布规律是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 ‎(4)位于同纬度东西两岸的C、D两地,D受来自海洋的西风影响且位于迎风地带,沿岸有阿拉斯加暖流增温增湿作用,年降水量较多。C地受寒流影响降水相对D低降水较少。‎ ‎(5)①处位于日本暖流与千岛寒流交汇处;若①地附近海域发生海洋污染,则污染物可能会顺着洋流扩散到ACD海域。‎ ‎【点睛】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的大陆西岸,夏季,在副热带高压的控制下,炎热干燥;冬季受西风影响,温和多雨。‎ 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纬度位置、大气环流、海陆分布、洋流和地形是影响气候的主要因素。前二者是全球性的地带性因素,后三者是非地带性因素。‎ ‎26.读“亚洲季风图”和“我国某两条河流流量图”,回答下列问题。‎ ‎(1)根据甲图判断,此时为北半球的____(季节),图中支持这一判断的信息是_____________。‎ ‎(2)此时D 处盛行________风(风向),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此时一艘从波斯湾驶往我国上海的油轮途径该地区,船员发现在相同动力条件下与其它季节相比航速明显加快的主要原因是____,此季节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流向呈______(顺/逆)时针方向流动。‎ ‎(4)乙、丙两河流,主要分布在甲图中的C处的是________,该处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______和山地降水。丙河最大汛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 ‎(5)B区域是我国水资源最紧缺的地区,该地区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__________,为缓解水资源短缺,针对这一特点采取的主要措施是___________。‎ ‎【答案】 (1). 夏季 (2). 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东亚盛行东南季风或南亚盛行西南季风) (3). 西南季风 (4). 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5). 顺风顺流 (6). 顺 (7). 乙 (8). (高山)冰雪融水(冰川融水) (9). 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 (10). 夏秋多冬春少 (11). 修建水库 ‎【解析】‎ ‎【详解】(1)根据甲图,此时风从海洋吹向陆地,东亚盛行东南季风,南亚盛行西南季风,据此,甲图对应季节为北半球的夏季。‎ ‎(2)此时D 处位于印度半岛,此时为夏季,盛行西南季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3)从波斯湾驶往我国上海的油轮途径北印度洋海区,此时为夏季,受季风影响,北印度洋海区的洋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航船为顺风顺流,故船员发现在相同动力条件下与其它季节相比航速明显加快。‎ ‎(4)乙、丙两河流相比,乙主要是融水补给,而丙则由雨水和融水补给两类,且丙以雨水补给为主,甲图中的C处居于内陆,干旱少雨,则主要分布在甲图中的C处的是乙河,该处河流的水源补给主要是冰雪融水和山地降水。丙河最大汛期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受夏季风影响降水量大。‎ ‎(5)B区域位于中国华北地区,受夏季风的影响,该地区水资源的季节分配特点是夏秋多冬春少,为缓解水资源季节性短缺,该地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修建水库。‎ ‎【点睛】华北平原干旱的自然原因是:‎ ‎①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整体降水少; ②春季气温回升快,蒸发量大,旱情更严重;③缺少大江大河,径流量小。人为原因:工农业发达,人口众多,需水量大;存在水污染及浪费水现象。‎ 治理措施:合理提取地下水;修建水库等水利工程;跨流域调水;人工增雨,海水淡化;发展节水农业;工业用水循环利用;提高公民的节水意识。‎ ‎27.读某地地质剖面和水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 ‎ ‎(1)若要在A、B两地钻探获得石油,应选择_____地,该地的地质构造是 ____。B处成山的主要原因是_____。‎ ‎(2)C岩石是上地幔顶部________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经________(地质作用)形成的岩浆岩。‎ ‎(3)图示水循环类型为____,其对陆地水资源的主要意义是_______。目前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环节是______(填数字)。‎ ‎(4)E处按图所示形成的地貌类型是________,该地貌形成的过程是_________。‎ ‎【答案】 (1). A (2). 背斜 (3). 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 (4). 软流层 (5). 冷却凝固 (6). 海陆间循环(大循环) (7). 使陆地水资源源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 (8). ⑤ (9). 冲积扇 (10). 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和砾石,流经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 ‎【解析】‎ ‎【详解】(1)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A、B两地中,A为背斜,则钻探获得石油应选择A地。B处为向斜山,其成因是向斜槽部受到挤压,不易被侵蚀反而成山。‎ ‎(2)C岩石是花岗岩,是上地幔顶部软流层的岩浆侵入地壳内部,经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岩。‎ ‎(3)图示水循环发生在海洋与陆地之间,其类型为海陆间水循环,其对陆地水资源的主要意义是使陆地水资源源源不断得到更新和补充。目前人类活动最容易影响的环节是地表径流,对应⑤。‎ ‎(4)E处位于出山口,为山前冲积扇,其形成过程是:山区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和砾石,流经出山口时,由于地势突然趋于平缓,水流速度变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堆积而成。‎ ‎【点睛】地质构造是指地壳运动引起的地壳的变形和变位。是内力作用下形成。‎ ‎1、地质构造类型:褶皱(包括背斜和向斜)、断层(包括地垒和地堑)等。‎ ‎2、可用如下歌谣来区分背斜向斜:背上拱,成山岭,中间老,两翼新;向下弯,成谷盆;两翼老,中间新。背斜顶,受张力,易侵蚀,成谷地;向斜槽,物致密,抗侵蚀,成山岭。‎ ‎3、地质构造与工程建设的关系:‎ 背斜岩层封闭,是良好的储油构造,易于储油、储气;背斜呈拱形,结构稳定,不易储水,是隧道的良好选址地;背斜顶部受张裂作用,裂隙发育,岩石破碎,顶部可建采石场。‎ 向斜岩层向下凹,易集水,是地下水的储藏区。‎ 断层岩层不稳定,容易诱发断层活动,破坏工程;水库水易渗漏,故断层是铁路、公路、桥梁、隧道、水库等的回避处。地下水沿着断层线出露;岩石破碎,这里易被侵蚀为洼地,有利于地表水汇集,所以,断层是泉水、湖泊的分布地且多河谷发育。‎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