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2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2019学年吉林省长春市实验中学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地理试题 解析版
长春市实验中学2018-2019学年下学期期末考试 高二地理试卷 命题人:李焕君 审题人:李焕君 考试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第Ⅰ卷 选择题(80分) 一、单选题 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从而使有机层的积累超过有机质的分解,即形成有机土。如下图为某湖泊沼泽地的有机土壤物质等厚度线图。 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 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 ) ①气温 ②湿度 ③成土母质 ④人类活动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2. 该湖泊沼泽地( ) A. 有机土厚度甲大于乙 B. 有机土厚度甲乙可能相同 C. 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 D. 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无关 3. 下列地区中,有机土面积广大的是( ) A. 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B. 黄土高原 C. 四川盆地 D. 长江中下游平原 【答案】1. A 2. C 3. A 【解析】 试题考查等值线的判断 【1题详解】 由材料“在长期积水和滞水的情况下,土壤处于嫌气状态,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可知,影响有机土成土的主要因素是气温和湿度,A正确。 【2题详解】 结合图中的等值线可读出,甲厚度为2~2.5,乙厚度为2.5~3,有机土厚度甲小于乙,C正确;由材料可知有机土形成与积水和滞水情况有关,因此有机土厚度与水域的深度有关。 【3题详解】 由材料可知有机土形成时有机质分解十分缓慢,说明气温较低,且长积水,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海拔高,气温低,沼泽面积大,有机土面积广大,A正确。 伊朗首都德黑兰(35°45′N 51°30′E)夏季白天炎热干旱,晚间天气清凉;冬季冷凉、干燥。某设计公司在德黑兰建造了一座“追日屋”,房间可旋转,外观像木盒,前后两面为活动玻璃门窗。下图示意“追日屋”的房间旋转状态景观(图中①②③为同一房间的不同旋转状态)。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4. 为适应德黑兰的气候特点,“追日屋”的最合理朝向的是 A. 朝东 B. 朝南 C. 朝西 D. 朝北 5. 图示房间旋转顺序、季节和地方时的搭配,合理的是 A. ①→②→③ 春季 6时→12时 B. ①→②→③ 夏季 12时→18时 C. ③→②→① 秋季 12时→18时 D. ③→②→① 冬季 6时→12时 6. 当德黑兰房间朝向为②状态时,6月22日悉尼(33°51′S 151°12′E)“追日屋”房间的朝向是 A. 东南 B. 西南 C. 西北 D. 东北 【答案】4. B 5. D 6. C 【解析】 【4题详解】 本题考查房屋的朝向问题,德黑兰位于35°45′N ,处于北回归线以北的地区,由于太阳一年中大部分时间处于南方,因此“追日屋”的最合理朝向的是朝南,故选B。 【5题详解】 据图“追日屋”的房间旋转状态景观,①图中房屋旋转方向朝南,说明太阳位于正南方;②图中房屋旋转方向朝向东南,说明太阳位于东南方向;③图中房屋旋转方向朝向东,说明太阳位于东方,根据太阳视运动轨迹图分析房屋选装方向由③→②→①为6时→12时,时间为冬季。故选D。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太阳的方位变化,德黑兰房间朝向为②状态时,当地时间为上午,通过计算,悉尼地方时比德黑兰约早7个小时,故悉尼(33°51′S ,151°12′E)此时的时间为6月22日下午,由于6月22日,全球太阳东北升起、西北落下,此时太阳位于悉尼的西北方,故追日屋朝向西北,故选C。 2019年3月我国南方某校地理社团组织学生前往学校附近地区开展地理野外实践活动,下图为考察区域等高线地形图。在考察途中道路两侧树木苍翠,风景宜人。当社团成员行至甲处时,忽然清风袭来,落叶缤纷。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 甲地典型的植被类型是 A. 亚寒带针叶林 B. 温带落叶阔叶林 C. 温带落叶与针叶混交林 D. 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8. 在图示①②③④四地中,河流水位最高的地点是 A. ①地 B. ②地 C. ③地 D. ④地 9. 当地政府打算在乙地修建一座坝顶海拔300m的水库,若水库上游河流流量稳定,在达到最高水位前,则乙水库水位变化为 A. B. C. D. 【答案】7. D 8. C 9. A 【解析】 本题考查等高线的判读和自然环境的差异性。 【7题详解】 3月我国南方地区为春季,树木出现落叶,应是常绿阔叶林季节性换叶,D正确。亚寒带针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都是秋季落叶,故ABC不符合题意。 【8题详解】 水位是指河流某处的水面海拔,④地海拔最高,但等高线向低处凸出,为山脊,没有河流,③地等高线向高处凸出,为山谷,有河流,且海拔最高,水位最高,故选C。 【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水库呈口袋形,越高水面越大,故蓄水前期较快,随着水位升高,水面增大,蓄水速度逐渐减慢,乙水库水位变化与A相符。 某中学地理学习小组暑假到我国南方某小流域源头地区进行实地考察,收集到该流域相关信息如图所示。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10. 图中 AB、CD 两河段长度相同,则两河段流速 A. AB段流速较快 B. CD段流速较快 C. 两河段流速相等 D. 无法比较 11. 图中P处与湖泊沿岸的高差最接近 A. 170m B. 180m C. 190m D. 200m 12. 当Q居民点遭受泥石流威胁时,最佳逃生路线是 A. 1 B. 2 C. 3 D. 4 【答案】10. B 11. A 12. D 【解析】 【10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AC两点均位于河谷地带,海拔均为300m。但AB段位于湖泊、瀑布的上游,瀑布的落差为26米,则B点的海拔为226-300米之间,据此AB的落差为0-74米;CD段位于湖泊、瀑布的下游,则D点的海拔应为200-274米之间,据此CD的落差为26-100米之间,CD的落差大于AB,根据材料,AB、CD两河段长度相同,则CD段的流速大于AB河段,据此分析选B。 【11题详解】 根据图示信息,图中P处的海拔为300-400米,湖泊位于瀑布的上游,瀑布的落差为26米,则湖泊的海拔为226-300米之间,则P点与湖泊沿岸的高差为0-174米,结合选项,最接近170m,据此分析选A。 【12题详解】 泥石流发育于河谷中,并且愈往下游,泥石流的破坏性越大,危险越大,因此在山区遭遇泥石流时,应往与泥石流近乎垂直方向的山坡地跑,据此结合图示最佳逃生路线为4,选D。 【点睛】等值线图的判断一般需要用到的二大规律:一是高高低低规律——等值线向高纬度凸,则其值要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高;等值线向低纬度凸,则其值比同纬度的其他地方要低。二是等值距全图一致规律——即任意两条相邻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差等于0或等于一个等值差。 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和应用 1.判断等高距的大小——即相邻两条等高线的差 相邻两条等值线之间的数值大小按“大于小数,小于大数”,也就是说介于两者之间的一个开区间。 2.判断地形部位 山脊——等高线弯曲部位由高向低处凸,多形成分水线。 山谷——等高线弯曲部位由低向高处凸,多形成集水线,在此处易发育成河流。 陡崖——几条等高线相交重合的地方,其相对高度H的取值范围是 (N—1)× d < H < (N + 1) × d,其中N是等高线重合的条数,d是等高距。 山地——海拔在500米以上,相对高度大于100米,等高线比较密集,河谷呈V字型。 平原——海拔在200米以下,等高线稀疏,地形平坦。 丘陵——海拔在500米以下,相对高度小于100米,等高线稀疏。 高原——海拔高度大,但相对高度较小,等高线边缘密集,中部稀疏 盆地——中间低,四周高。 北极燕鸥是目前世界上已知迁徙距离最长的动物,主要以鱼类和甲壳动物为食,一生致力于往返南北极之间追逐夏天。右图示意北极燕鸥往返迁徙路线。 据此完成下题。 13. 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迁往繁殖地的时间是 A. 3 月 B. 6 月 C. 9 月 D. 12 月 14. 北极燕鸥从越冬地迁往繁殖地不是沿来路(实线)返回,而是选择图中的“S”形(虚线)线路,合理的解释是 A. 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 B. 大致顺风飞行,节省体能 C. 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 D. 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 15. 关于北极燕鸥及其迁徙的叙述,可信的是 A. 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不超过3万千米 B. 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获取沿岸食物 C. 运用遥感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 D. 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短的动物 【答案】13. A 14. B 15. B 【解析】 【13题详解】 北极燕鸥从越冬地开始迁往繁殖地,即迁徙到北半球的时候,应是北半球的夏季,故应夏季之前从南半球回迁.故选:A 【14题详解】 大致沿大圆飞行距离较短,不符合题意,如果是沿大圆飞应该沿经线圈飞,故A错;大致顺地球自转方向飞行速度较快,地球的自转方向为自西向东,由图可知,既有自西向东,也有自东向西,故C错;大致顺地转偏向力飞行速度较快,地转偏向力南半球向左偏,北半球向右偏,由图可知南半球向右偏,北半球向左偏,故D错;结合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可以看出大致顺风飞行,节约体能,B正确。故选B。 【15题详解】 经线圈长为4万千米,北极燕鸥每年的飞行距离远超过3万千米,故A不符合题意;北极燕鸥靠近陆地迁徙是为了获取沿岸食物,B正确;运用GPS技术可以全程追踪北极燕鸥的迁徙位置,故C不符合题意;北极燕鸥是地球上一年中经历白昼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故D不符合题意.故选:B. 【点睛】本题难度适中,属于能力题,解题的关键是从图文中获取信息和掌握距离的计算、盛行风向、3S技术等相关知识. 下图为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某岛屿,根据图中信息,完成下面小题。 16. 图中兴建渔港的最佳区位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17. 该岛屿最有可能位于() A. 北太平洋 B. 南太平洋 C. 北大西洋 D. 南印度洋 【答案】16. C 17. A 【解析】 【16题详解】 根据图示,甲地在东北季风的迎风地带,风浪较大,不合适;乙在西南季风的迎风地带,且交通不便利,经济不发达,不合适;丁在西南风的迎风地带,风浪较大,不合适;丙在避开冬夏季风的港湾内,为避风港,丙地交通最发达,经过人口密集区,货物运输量最大,因此,丙是最佳位置。故答案选C。 【17题详解】 根据材料,该地位于热带季风气候区,只可能位于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南印度洋中都没有热带季风气候分布,故BCD不对,A对。 下表中各地点位于同一纬线上,读其经度和某月的平均气压,完成下面小题。 18. 该月份和该纬线最可能为( ) A. 1月、30° N B. 1月、60° N C. 7月、30° N D. 7月、60° N 19. ④地气压低的主要原因是( ) A. ④地受副极地气压带的控制 B. ④地海拔高,气压低 C. ④地受海陆热力差异的影响小 D. ④地气温高,气压低 20. 6月份,与⑤地相比,②地( ) A. 风力强 B. 昼夜温差小 C. 云量大 D. 太阳辐射强 【答案】18. C 19. B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由于海陆热力行知差异北半球陆地夏季形成低压中心阻断副热带高压带,冬季形成高压中心阻断副极地低气压带,由图表可知,该区域存在一个低压中心(在60°E和90°附近),该气压中心为低压中心应为夏季,所以A、B不正确,结合北半球冬夏季气压中心分布规律,该气压中心应为亚洲低压,位于北纬30°附近,C对、D错。故选C。 19题详解】 由上题可知,图中各点均位于北纬30°上,④地纬度较低,所以A错误;结合经纬度定位,④地为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压低,B对。由经纬度可知④地远离海洋,海陆热力差异较大,C错误;④地为青藏高原海拔高,D错。故选B。 【20题详解】 根据表中信息可知②地位于北纬30°,东经30°附近,为地中海地区,地中海沿岸埃及北部为地中海气候;⑤地位于中国东南部沿海地区,为季风气候。夏季地中海气候炎热干燥太阳辐射强,季风气候高温多雨太阳辐射较弱,D对。地中海地区夏季受副高可知,以下沉气流为主,风力小,A错。晴天多,昼夜温差大,B错。晴天多,云量少,C错。故选D。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21. 图示时间,下列城市风力最大的是( ) A. 乌鲁木齐 B. 沈阳 C. 广州 D. 武汉 22. 此时( ) A. 太原位于高压区内,天气晴朗,气温较低 B. 沈阳处在暖锋控制下,大风、升温 C. 海口受来自海洋气流影响,为阴雨天气 D. 武汉因受低气压控制,气温低 23. 关于①~④四地点风向的判断,正确的是( ) A. ①③的风向相反 B. ②④的风向相近 C. ③吹西北风 D. ④吹西北风 【答案】21. C 22. A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风力的大小主要由气压梯度力来决定,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就大,相反就小。读图可知,广州附近等压线最密集,气压梯度力最大,所以风力最大,故C项正确。 【22题详解】 分析图中四座城市的气压分布状况可知,太原受高压区控制,天气晴朗,又是在晚上0时,气温较低,A项正确。沈阳在冷锋锋后,受冷气团控制,属冷锋过境后的天气,B项错误。海口附近陆上气压高,风从陆地吹向海洋,为偏北风,C项错误。武汉受高压控制,为晴朗天气,D项错误。 【23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直接判断四点的风向为:①西北风、②东北风、③西南风、④东北风,故B项正确。 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 A. 夏季海洋 B. 夏季沙漠 C. 夏季柏油路面 D. 冬季暖流海面 25. 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 A. 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B. 扰乱稳定的大气层结 C. 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 D. 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 【答案】24. A 25. B 【解析】 【分析】 考查热力环流原理的运用和对材料信息的理解能力。 【24题详解】 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夏季海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对;夏季的沙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区气温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低,都不易出现“上蜃景”现象,B、C、D错。 【25题详解】 蜃景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遭到破坏,故选B;大风有利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错;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地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错;风是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的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错。 【点睛】热力环流是指由于地表冷热不均引起的空气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是地表冷热不均,从而引起空气的垂直运动,受热的地方空气膨胀上升,冷却的地方空气收缩下沉;由于空气的垂直运动导致了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近地面,受热上升的地区形成低压,冷却下沉的地方形成高压,在高空则相反;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进而引起空气的水平运动形成环流。因此对该原理的运用关键是找出地面冷热差异,解题时运用“热升冷降”判断空气的垂直运动状况和空气密度的变化情况。 我国西部某沙漠地区年降水量少于150mm,年蒸发量超过l000mm,沙漠东南部散落分布多个湖泊,常年积水,湖岸东侧湖面的湖相沉积物比西侧深厚。下图示意沙漠湖泊群简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6. 该湖群常年积水,其补给水源主要是 A. 雨水 B. 积雪融水 C. 地下水 D. 凝结水 27. 与高出湖面的湖相沉积物的沉积时期相比,现湖群 A. 面积缩小 B. 蒸发减弱 C. 湖水变深 D. 盐度降低 28. 关于湖岸东侧深厚湖相沉积物的形成过程描述,正确的是 A. 西北风携带沙尘→经过湖面→沙尘吸附水汽,加重而沉降 B. 东南风携带沙尘→受湖泊沿岸地形阻挡→风力减弱而沉降 C. 地壳下沉→沙山没入湖泊→地壳抬升,沉积沙山露出水面 D. 季节性河流携带泥沙→周期性入湖→搬运能力减弱而沉积 【答案】26. C 27. A 28. A 【解析】 【26题详解】 本题考查陆地水体间的相互关系,根据材料分析,该地年降水量少于150mm,年蒸发量超过l000mm,气候干旱,湖泊的补给水源不是雨水,A错;根据湖泊的分布特征判断其补给水源不是积雪融水,B错;该湖泊在沙漠中零星分布且水位常年稳定,故判断为地下水补给,C正确;凝结水水量太小,不符合题意,D错误;故选C。 【27题详解】 高出湖面的湖相沉积物属于湖泊以前沉积物,与以前相比,说明现在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盐度升高,导致湖面水位下降、面积缩小,进而导致以前的湖泊沉积物露出水面,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8题详解】 本题考查地质作用对地表环境的影响。根据图中新月形沙丘的分布特征判断,该地盛行西北风,在西北风的作用下,沙尘经过湖面,湖泊上空水汽充足,沙尘吸收水分,重量增加,在东部沉降,A正确。 金门岛地处厦门湾,距厦门市约10公里,岛屿面积151.65平方千米,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岛内水资源严重匮乏,2018年8月5号福建省晋江市向金门岛供水工程正式通水,并将供水工程陆地部分的开放式名渠改为地下管道。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29. 致使金门岛水资源严重匮乏的根本原因的是 A. 储水条件差 B. 经济发达,需水量大 C. 水污染严重 D. 受副高控制,降水量少 30. 工程设计者将陆地部分的开放式明渠改为地下管道的原因可能是 A. 减少对地表生产生活的影响 B. 减少蒸发,提高资源利用率 C. 减少水体下渗 D. 便于渠水自流 【答案】29. A 30. B 【解析】 本题考查跨区域资源调配及区域资源短缺的原因。 【29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岛屿面积151.65平方千米,面积小,储水少,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储水条件差,排水速度快,下渗少,因此水资源短缺,A正确;金门岛地处厦门湾,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D错误;金门长期缺水,导致人口、产业严重外流,经济不振,因此不是经济发达导致的水资源短缺,B错误;岛内水资源严重匮乏,主要是自然原因,水污染严重不是根本原因,C错误。故选A。 【30题详解】 工程建设无论是明渠还是地下管道都对地表生产生活有影响,都不利于水体下渗和自流,这些都不是主要目的,ACD错误;因为该地纬度低,气温高,蒸发旺盛,工程设计者将陆地部分的开放式明渠改为地下管道可以减少蒸发,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B正确。故选B。 林地内树冠的多少影响森林对降雪的截留效果和融雪过程。下图示意某地不同林下积雪厚度变化状况。 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31. 该地最可能位于 A. 大兴安岭 B. 青藏高原 C. 黄土高原 D. 四川盆地 32. 与落叶松人工林相比,云冷杉常绿原始林 A. 降雪量大 B. 积雪消融快 C. 枝叶繁茂 D. 多大风 33. 与林外空地相比,林地水文意义主要在于 A. 增加融雪量 B. 减少融雪量 C. 降低汛期水位 D. 缩短汛期长度 【答案】31. A 32. C 33. C 【解析】 【3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地积雪期长且在三月中旬的空地积雪开始消融,结合植被类型(落叶松和云冷杉),可以判断最可能位于东北地区。故正确答案选择A。 【3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出,云冷杉常绿原始林地表积雪比落叶松人工林厚度小,由此可以判断其枝叶繁茂,对积雪的截留多,从图中可以看出3月后云冷杉常绿原始林积雪厚度下降慢,说明其林下积雪消融慢。故正确答案选择C。 【33题详解】 林地仅仅是对积雪起到截留作用,不改变其数量,因此融雪量不会发生改变,但是融雪速度会减缓,因此其水文意义是可以降低汛期水位,延长汛期长度。故正确答案选择C。 潜水水位是指潜水面上任一点的海拔高程。我国东南沿海某地区有深厚的砂砾堆积层,图为该区域某地平行于海岸线的一段剖面图,其中实线为该区域地表海拔高度,虚线表示潜水埋藏深度。 据此完成下列小题。 34. 根据图中信息推测 ①丁地地下水水质最好 ②潜水从丙地流向乙地 ③乙地潜水水位最高 ④甲地可能形成湿地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④ 35. 可能出现海水入侵的地区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答案】34. C 35. D 【解析】 【34题详解】 读图分析可知:甲地地表海拔为10米,潜水埋藏深度为0米,因此甲地潜水水位为10米,接近地表,可能为湿地;同理可推知乙地潜水水位约为15米,丙地潜水水位约为8米,丁地潜水位约为-3米,因此乙地潜水水位最高,③、④正确;潜水总是从高出流向地处,因此在乙、丙之间,潜水从乙地流向丙地,②错;丁地的地下水位最低,水的流动性最差,水更新周期长,地下水质最差,①错误。故C正确,A、B、D错误。 【35题详解】 当地下水水位低于海平面时,沿海地区会出现海水入侵现象。根据图示可知丁地的海拔约为12米左右,潜水的埋藏深度约为15米,因此潜水水位约为-3米,潜水水位较低且靠近沿海地区,易导致海水入侵,故D正确。 【点睛】海水入侵:是指滨海地区因长期超强度开采地下水或矿井地下水强烈疏干等原因,地下水动力条件发生变化,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甚至低于海平面,地下水与海水的动力平衡遭到破坏,海水沿地下孔隙、裂隙或溶蚀孔洞向陆地入侵的现象。 大凌河是辽宁省西部最大的河流,含沙量大,洪灾频繁。明代以来,大凌河口或向南持续迁移,或向北跳跃。在往复摆动变迁的过程中,有的时期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有的时期受河流堆积抬高地势或地壳运动改变地势的影响较大,同时,海洋对河道变迁也有一定影响。下图为明代以来大凌河下游河道及河口变迁示意图。 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36. 明代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南持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 ) A. 地转偏向力 B. 地势高低 C. 海洋作用 D. 人类活动 37. 明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北跳跃期间( ) A. 河道加宽变深 B. 地壳运动稳定 C. 河流含沙量减少 D. 海岸线退缩 38. 治理大凌河下游河道洪灾的最根本措施是( ) A. 修建水库、疏通河道 B. 增加河流入海通道 C. 加固下游堤坝 D. 加强中上游的水土保持 【答案】36. A 37. B 38. D 【解析】 【36题详解】 明代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南持续迁移的主要影响因素是地转偏向力,北半球向右偏,右侧是南岸,A 对。地势高低影响,可能使河道向北迁,不是主要因素,B错。海洋对河道变迁也有一定影响,海洋作用影响小,C错。历史上,人类活动影响小,D错。 【37题详解】 明代以来,大凌河口或向南持续迁移,或向北跳跃。有的时期地转偏向力起主导作用,有的时期受河流堆积抬高地势或地壳运动改变地势的影响较大。地转偏向力影响向南移,明代后期至民国时期,大凌河下游河道向北跳跃间期可能是地壳运动稳定,改变了地势,B对。河道加宽变深,河流含沙量减少,海岸线退缩不是主要原因,A、C、D错。 【38题详解】 大凌河含沙量大,洪灾频繁,所以治理大凌河下游河道洪灾的最根本措施是加强中上游的水土保持,D对。修建水库,疏通河道,泥沙在库区沉积,不是根本措施,A错。增加河流入海通道,加固下游堤坝可以减少水灾,是治标不是治本,B、C错。 下图为我国秦岭山区一河流某季节示意图及从甲地到乙地流水沉积物平均粒径变化曲线图。 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39. 图中信息显示出 A. 河流由甲地流向乙地 B. 该河流全河段都有凌汛现象 C. 丘陵山地的等温线向北凸出 D. 河道b处为侵蚀岸,沉积物少 40. 近年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变小,可能是该区域 ①耕地面积扩大 ②山区修建水库 ③植被覆盖率提高 ④山区违法修建别墅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39. D 40. B 【解析】 【分析】 1.本题考查读图能力和河流沉积的分选性特征。河流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后沉积,据此判读河流流向和相关水文特征。 2.本题考查流域治理。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变小,说明流水的携带能力减弱了,据此回答该题。 39题详解】 从沉积物的平均粒径变化曲线可以看出,甲到乙的平均粒径在增大,说明河流是从乙流向甲,因为粒径大的沉积物先沉积。故A错误;丘陵山地海拔较高,气温比平行的其他地区较低,所以其等温线应该向气温高的方向即南凸出。故C错误;从河流处1月份0℃等温线弯曲的方向可以看出,该区域的气温由南向北递减,所以说甲到乙河段的气温在1月份高于0℃,因此其没有结冰期。故B错误;由图可知,b处在河流弯道处,该地的冲刷作用比较大,所以其沉积物少。故D正确。 故选D 【40题详解】 甲处河流颗粒物粒径减小,说明地表表层的大颗粒物质很少被带入河流。出现这种状况的原因可能是植被覆盖率提高,减少了水流的冲刷能力;也有可能是降水量减少,地表水的汇集量减小,水流携带能力减弱;耕地面积扩大和山区违法修建别墅只会导致植被破坏,水土流失和流水的冲刷能力增强,河流颗粒物粒径变大,故①④错误,②③正确,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点睛】解答该题要通过沉积物颗粒的粒径变化推测出河流水文特征和流向,还需要掌握人类活动对河流颗粒物粒径大小变化的影响。 第Ⅱ卷 非选择题(20分) 二、综合题 4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查干诺尔湖是位于内蒙古中部的封闭型内流湖,由咸淡分明的东、西两湖组成。雨季时,其中一湖的湖水会越过两湖间的天然土坝向另一湖泄水。20世纪90年代,人们为了引用东湖水源,在土坝上修筑水闸,切断了两湖间的水体交换。受降水变化和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西湖不断姜缩,至2002年几乎干涸,湖区盐碱尘暴多发。下图示意1987年和2007年的查干诺尔湖。 (1)推测1987-2002年期间查干诺尔湖湖区年实际蒸发总量和流域年降水量的变化趋势,并说明推测理由。 (2)分析西湖干涸后当地盐碱尘暴多发的原因。 【答案】(1)湖区年实际蒸发总量减少;流域年降水量减少。理由:当地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西湖面积萎缩,可蒸发面积减少(湖区蒸发量减少);(西湖干涸)说明汇入的地表径流锐减,可推知流域降水量减少。 (2)当地冬春季多大风;西湖盐度高,湖泊萎缩后裸露的湖盆上积聚大量干燥盐碱粉尘。 【解析】 【分析】 本题以查干诺尔湖的东、西两湖水位的变化为例,考查湖泊区域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变化,盐碱尘暴多发的原因。 【详解】(1)从材料可知湖区西湖面积在给出的相应期间,湖面面积萎缩,几近干涸,代表当地水量减少,可供蒸发的水量减少,从而导致湖区实际蒸发总量减少;当地盐碱尘暴多发,又因湖为内流湖,人们使用的是东湖水,且地处内蒙古中部,从而可推测是因当地降水较少,导致湖泊补给减少从而导致湖泊几近干涸。当地在内蒙古中部,气候干旱,蒸发量大,结合水量平衡原理(降水量=蒸发量+径流量+储水量),在较大的蒸发量状况下,如果降水量增加的话,湖面不会萎缩,但西湖几近干涸,储水量减少,湖面实际蒸发量有所减少,此时的湖面萎缩可以表明入湖径流减少,进而可以推测出是降水量少。 (2)这里地处内蒙古中部,降水少,气候干旱,地势相对平坦,距冬季风源头近,风较大,这是尘暴多发的动力因素;物质因素要从盐碱较多去讨论,该湖为内流湖,根据材料“两湖咸淡分明”,可推测东湖水原来流入西湖,所以西湖应是咸水,盐分较大,湖干涸后,盐分积聚在地表形成盐碱,而由于干旱,气温差大,所以湖盆裸露后风化严重,易形成较细的粉尘粒。 4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2米,南坡植被覆盖率明显高于北坡。每逢夏秋之时,登山览胜者络绎不绝。气温直减率是指气温的垂直变化与高度的线性关系。气温直减率的大小与大气运动、空气密度、水汽含量、潜热(如水由气态变为液态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等密切相关。下图是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北两坡的某年气温直减率比较图。 (1)“朝辞盛夏酷暑天,夜宿严冬伴雪眠。春花秋叶铺满路,四时原在一瞬间”是登太白山最佳的写照。用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加以分析。 (2)分析夏季太白山北坡的气温直减率高于南坡的原因。 【答案】(1)太白山相对高差大,气温垂直递减规律明显(答“海拔高”不得分);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随海拔升高,保温作用减弱(大气逆辐射减弱),气温降低;山麓为夏季时,山顶气温低,为冬季,沿途为春、秋两季(夏季时山麓到山顶四季分明)(只答“四季分明”或没点明夏季不得分)。 (2)夏季,南坡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湿度大,潜热输送量大,气温直减率较小;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增大,气温直减率减小;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降水少,随地表高度降低,气温上升速度快;森林覆盖率低,空气湿度较低,气温直减率加大。 【解析】 【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地形对气温的影响等相关知识,主要考查学生读图和获取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的能力。 【详解】(1)太白山是秦岭山脉的主峰,海拔3767.2米,相对高差大,气温垂直递减规律明显,近地面大气的热量主要直接来源于地面辐射,随海拔升高,保温作用减弱,气温降低,越往高处气温越低,夏季时山麓到山顶四季分明,山麓为夏季时,山顶气温低,为冬季,沿途为春、秋两季。 (2 )夏季太白山北坡的气温直减率高于南坡的原因,可以从风向、地形、植被覆盖、空气湿度等方面回答。气温直减率的大小与大气运动、空气密度、水汽含量、潜热(如水由气态变为液态过程中释放的热量)等密切相关。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大,南坡地处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湿度大,潜热输送量大,气温直减率较小;南坡植被覆盖率明显高于北坡,森林覆盖率高,空气湿度增大,气温直减率减小;北坡为夏季风的背风坡,气流下沉增温,焚风效应,降水少,随地表高度降低,气温上升速度快;森林覆盖率低,空气湿度较低,气温直减率加大。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