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0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山西省实验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地理试题
2019-2020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卷) 地理试卷 一、选择题,共25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八百里秦川黄土飞扬,三千万人民吼叫秦腔”。秦腔,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强,多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 剪纸艺术可反映我国不同地区的景观特征,秦腔起源于下面四幅剪纸中的( ) A. ①地区 B. ②地区 C. ③地区 D. ④地区 2. 秦腔起源地与秦腔表演特征形成关联度最大的是( ) A. 冬冷夏热,降水集中 B. 视野开阔,交通不便 C. 千沟万壑,土层深厚 D. 人口稠密,历史悠久 3. 推测枣树的生长习性主要是( ) A. 喜酸,耐贫瘠 B. 喜湿,耐盐碱 C. 喜光,耐干旱 D. 喜凉,耐洪涝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腔主要起源于陕西省。选项中①地区可见大熊猫,主要分布于我国秦岭附近地区,不符合题意;②地区可见赛龙舟活动,位于我国南方地区,不符合题意;③地区有四合院,主要位于我国北京及附近地区,不符合题意;④地区的传统民居为窑洞,主要分布于我国黄土高原地区,地方戏曲主要是秦腔,D符合题意。 故选D 【2题详解】 根据材料可知,秦腔表演高亢激昂,穿透力强,多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冬冷夏热,降水集中与秦腔的形成无关;秦腔起源于黄土高原地区,当地视野开阔,地表千沟万壑,交通联系不便,长期以来,人们依靠大声呼喊来联系,久而久之,形成了高亢激昂,穿透力强的秦腔表演,B正确;秦腔的表演特征与土层深厚无关;人口稠密,历史悠久对秦腔表演风格影响不大,故B正确,ACD错误。 故选B 3题详解】 推测枣树的生长习性主要依据当地的地理环境特征。根据材料“多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可知,当地适合种植枣树。根据所学知识,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较小,晴天多,光照充足,适合种植枣树。故推测枣树喜光,耐干旱,C正确;黄土高原地区土壤呈碱性,A错误;黄土高原地区年降水量较小,气候较为干旱,BD错误; 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4. 图示区域内( ) A. 农田盐渍化现象较普遍 B. 湖泊水主要来自于运河 C. 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 D. 气候以温带季风为主 5.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可以促进该区域( ) ①乡镇数量明显增多 ②城市服务功能增强 ③工业地域联系紧密 ④第三产业结构趋同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④ D. ③④ 【答案】4. C 5. B 【解析】 本题主要考查长江三角洲区域环境特点,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的作用。旨在考查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人地协调观核心素养。 【4题详解】 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降水量较大,以水田为主,土壤淋溶作用强,农田盐渍化现象不严重,故A选项错误; 区域内湖泊为淡水湖,湖水主要来自大气降水及河流径流,故B选项错误; 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的季节变化大,当地河流的主要补给水源为大气降水,所以河流的径流量季节变化大,故C选项正确; 图示区域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故D选项错误。 故选C 【5题详解】 长江三角洲区域一体化发展有利于充分发挥该区域各地区生产要素优势,实现区域内生产要素的优化配置,促进区域内专业分工、协调生产,发挥规模经济效益,从而促进本区域的共同繁荣。区域一体化的本质是区域互补,不会使乡镇数量明显增多,但会使城市服务功能增强,①错误,②正确;区域一体化发展会导致第三产业结构趋异,④错误;区域一体化发展使工业地域联系更加紧密,③正确;故B②③正确,A、C、D选项错误。 故选B 下表是黄河干流四个水文站不同年份的输沙量(单位:亿吨)比较。下图示意黄河水系及四个水文站的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6. 甲水文站位于右图中的( ) A. a B. b C. c D. d 7. 1989~2015年,乙水文站输沙量大幅减少的主要原因有( ) ①年降水量减少②年降水变率大③植被覆盖率大幅提高④水利工程蓄水拦沙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8. 为减少下游河床淤积,c处水库采用了放水冲沙的办法。其冲沙效果最佳的放水方式是( ) A. 汛期时持续放水 B. 汛期后持续放水 C. 汛期前集中放水 D. 汛期时集中放水 【答案】6. A 7. D 8. C 【解析】 【6题详解】 我国在黄河上中游地区大量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减少黄河的泥沙含量。读图可知,甲水文站泥沙含量一直很少,并且在减少,符合黄河上游的水文特征,故甲水文站位于图中的a点,A选项符合题意。b、c、d位于中下游地区,河流含沙量较大,不符合题意,故BCD错误。 故选A 【7题详解】 ①年降水量短时间内不会大幅度减少,故此说法错误; ②年降水变率大只会增加水土流失,增加河流的输沙量,故此说法错误; ③植被覆盖率的提高会减少水土流失,减少河流的输沙量,故此说法正确; ④水利工程的蓄水调沙拦沙会减少河流的输沙量,故此说法正确; 故D③④正确,ABC错误 故选D 【8题详解】 黄河流域雨季来临之前采取水库蓄高水位的方法,而后统一开闸放水,靠强大的水流力量将水库中泥沙冲出库区,这样,既可以扩大水库库容,为雨季时蓄洪做准备又可以将库区、黄河下游部分泥沙携带至渤海。因此放水冲沙最佳时间是黄河汛期来临之前。由以上分析可知,C为正确选项。汛期时放水容易导致下游地区出现洪涝灾害,汛期后水库蓄水量较小,放水冲沙效果不佳,故ABD错误。 故选C 我国某大学基于GIS(地理信息系统)的数字评估,完成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分布图的绘制。读“该分界线西段、中段、东段示意图”。 完成下面小题。 9. 该线最有可能是我国( ) A. 重要的人口分界线 B.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C. 外流区与内流区分界线 D. 水田与旱地集中分布区的分界线 10. 导致该线西、中、东段南北宽度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 A. 海陆位置的差异 B. 纬度位置的差异 C. 大气环流的差异 D. 海拔高低的差异 【答案】9. D 10. D 【解析】 【9题详解】 读图可知,该分界线主要呈东西走向,且东部一直延伸至海洋。 A.我国人口分界线为黑河-腾冲一线,其为东北-西南走向,故A错误; B.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大致是东北-西南走向,故B错误 C.图中分界线东段与海洋相连,属于外流区,故C错误; D.我国水田主要集中在南方地区,旱地集中在北方地区,因此水田与旱地集中分布区呈东西走向,故D正确; 故选D 【10题详解】 据上题可知,该线为我国水田旱地分布区的界线。根据材料可知,该线是中国某重要地理分界线(过渡带),而我国西部海拔高,水田与旱地集中分布区的过渡带较窄;东部海拔低过渡带较宽,从而导致该线西、中、东段南北宽度存在差异。故D正确;该分界线大致呈东西走向,纬度位置的差异不大;大气环流、海陆位置的差异对该线西、中、东段南北宽度差异影响小,故ABC错误。 故选D 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两处铁路沿线的防护工程景观。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1. 两处工程均为了防御( ) A. 洪水 B. 泥石流 C. 风沙 D. 暴风雪 12. 该景观所在地区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主要是因为该地区缺少 A. 水源 B. 技术 C. 资金 D. 热量 【答案】11. C 12. A 【解析】 【11题详解】 从图片可知, 右面的图是草方格沙障,左面的图是防风墙,两个工程都是为了防止风沙活动掩埋铁路,说明该地为干旱地区。 A.在干旱地区洪水可能性不大,故A错误; B.干旱地区泥石流很少,故B错误; C.沙漠地区风沙活动频繁,两个工程都是为了防止风沙活动掩埋铁路,故C正确; D.干旱地区降水稀少,暴风雪很少,故D错误; 故选C 【12题详解】 该景观所在地区风沙活动频繁,位于干旱地区,由于水资源严重缺乏,所以,不适宜大力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因为森林对水资源的消耗量很大,植树造林会加剧该地区水资源紧缺的状况,故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长江中游地区主要包括湖南、湖北、江西三省,处于我国第二阶梯向第三阶地的过渡地带。通过分析耕地类型与其他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关系,可以明确耕地数量的转入、转出情况。下图为长江中游地区数量转换来源与转换率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 1990~2015年长江中游地区耕地利用转型可能产生的影响是( ) A. 粮食总产量上升 B. 粮食自给率上升 C. 粮食单产下降 D. 粮食商品率下降 14. 下列关于长江中游地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换获得耕地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2000~2005年耕地转入率最低 B.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草地 C.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 D.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水域 15. 1990~2000年耕地转出变化主要表明该地区( ) A. 洪涝灾害频繁 B. 城乡建设进程缓慢 C. 生态有所改善 D. 水域面积增加最多 【答案】13. D 14. C 15. C 【解析】 【13题详解】 耕地面积的变化主要取决于耕地转入和耕地转出的数量关系,即耕地的净转化率。1990-2015年,该地区耕地的净转化率始终为负值,所以耕地面积持续减少,粮食总产量和粮食自给率可能下降,粮食单产从材料中无法获知,故ABC错误。耕地减少,粮食总产量下降,可能导致粮食商品率下降,故D正确。 故选D 【14题详解】 耕地的转换方向有转入和转出之分,转出表现为耕地减少的方向,转入表现为耕地增加的方向。 据图可知,2005~2010年耕地转入率最低,A错误; 1995~200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城乡建设用地,B错误; 2000~2005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C正确; 2005~2010年耕地转换获得主要来自林地,D错误; 故选C 【15题详解】 由耕地面积的变化及其转人和转出的来源可知,耕地转出的方向主要用于扩大林草、水域等生态用地。伴随着生态退耕,该区域生态有所改善,C正确;该区域生态退耕,水域面积增加,调蓄洪水的能力增强,洪涝灾害减少,A错误;据图可知,城乡建设用地增多,城市建设进程加快,B错误;据图可知,图中只能反映出占比变化,不能反映面积变化,D错误; 故选C 作为中国唯一“不禁摩”的超大城市,浩浩荡荡的摩托车大军成为重庆独特的风景线。而“重庆造”摩托产量位居全国前列,与广东浙江地区共同成为我国三大摩托车生产基地。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6. “重庆造”摩托产量位居国内前列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 A. 动力充足 B. 原料丰富 C. 劳动力多 D. 市场庞大 17. 与广东浙江相比,重庆摩托车出口的劣势主要是( ) A. 价格太高 B. 远离港口 C. 技术落后 D. 政策不利 【答案】16. D 17. B 【解析】 【16题详解】 重庆被称为“山城”,多山地,道路崎岖,相比其他交通运输方式,“重庆造”摩托车能很好的适应当地的地形条件,因此重庆摩托车市场需求量大,故D正确;动力充足不是其产量高的主要原因;摩托车生产对原料、劳动力要求不高;故ABC错误。 故选D 【17题详解】 广东浙江为临海省份,港口运输便利。与广东浙江相比,重庆距海远,运输不便,B正确;重庆摩托车出口与价格,技术,政策等因素关系不大,ACD错误。 故选B 读“地球经纬网略图”(下图,虚线为极圈及回归线),完成下面小题。 18. 甲地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是 A. 0°,35°E B. 20°S,55°W C. 0°,55°W D. 20°N,125°E 19. 图中乙地位于甲地的 A. 东北方向 B. 西北方向 C. 东南方向 D. 西南方向 【答案】18. A 19. B 【解析】 【名师点睛】 本题组考查经纬网图的应用。在经纬网上,经度向东变大为东经,向西变大为西经,纬度向北变大为北纬,向南变大为南纬,据此判定。 【18题详解】 根据经纬网图上经纬线的数值变化可以判定,甲地的坐标是(0°,145°W),据此,甲地关于地心对称点的地理坐标是(0°,35°E)。 【19题详解】 据图可知,乙地的坐标是(66.5°N,80°E),甲地的坐标是(0°,145°W),乙地位于甲地的西北方向。 下图示意在川藏G318国道某路段附近的等高线地形图(单位:米)和一名骑行者在该路段的某坡处拍摄的G318国道线路及附近景观照片。 据此完成问题。 20. 该骑行者拍摄照片时,所处的位置及拍摄方向分别是( ) A. 甲西南 B. 乙东南 C. 丙东北 D. 丁正东 21. 骑行至西藏经过图示路段,骑行过程中,( ) A. 以下坡为主,多弯道车速快 B. 沿途可以欣赏波涛汹涌的怒江 C. 以爬坡为主,耗费体力巨大 D. 沿途能看到漫山的常绿树林 【答案】20. A 21. A 【解析】 【20题详解】 据景观照片可知,图中山峦起伏,公路线弯曲度很大,结合等高线图分析,甲处西南方向的一段公路线为了适应地形,形状特别弯曲,最符合照片的特征,故A正确; 据等高线可知,乙处比其东南方的弯曲路段海拔高,朝东南方向拍摄的公路应该是下坡路,与照片景观不符,B错误; 根据等高线特征,丙处东北方应为谷地地形,地势起伏较小,与照片景观不符,C错误; 丁位于谷地,道路比较平直,与照片不符,D错误。 故选A 【21题详解】 根据图示可知,骑行至西藏经过图示路段时,应该是由甲到丁方向骑行,甲处海拔较高,丁处海拔较低,以下坡为主,多弯道车速快,A正确; 沿途大部分路段不能欣赏波涛汹涌的怒江,B错误; 骑行至西藏经过图示路段时,应该是由甲到丁方向骑行,甲处海拔较高,丁处海拔较低,以下坡为主,C错误; 根据等高线图和景观图片可知,该地海拔接近4000米,沿途不能看到漫山的常绿树林,D错误; 故选A 下图为某区域示意图,图中虚线为等温线。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2. 图示河流( ) A. 位于南半球 B. 甲地北岸比南岸侵蚀严重 C. 甲河段径流量大,水能丰富 D. 湖泊下游河段径流量变化比上游大 23. 河流所在区域的气候可能为( ) A. 地中海气候 B. 热带草原气候 C. 温带季风气候 D. 温带海洋性气候 【答案】22. B 23. A 【解析】 【22题详解】 根据等高线分布情况,可知图中等温线位于海洋上,根据等温线的凸向即洋流的流向,可知该洋流由北向南流,结合纬度和海陆分布的信息可以判断,该洋流位于北半球,A错误;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北半球的河流向右偏,故甲地北岸比南岸侵蚀严重,B正确;据图可知,图中等高线较为稀疏,河流落差小,水能不丰富,C错误;湖泊下游河段的径流量经湖泊调节后会比上游径流量稳定,D错误。 故选B 【23题详解】 据上题,该区域为北半球,大致30°—40°N之间的大陆西岸,应该为地中海气候,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2019年4月26日,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举行,来自150多个国家和90多个国际组织近5000名外宾出席本届高峰论坛。下图为‘一带一路’路线图。 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关于“陆上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地理环境的描述,正确的是( ) A. 鹿特丹至威尼斯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 伊斯坦布尔至德黑兰地形平坦 C. 最东端和最西端自然带相同 D. 冬季河流都有结冰期 25. 上海的小明在今年暑假,随团参加了“重走海上丝绸之路”活动。他在日记中写到,其中可信的有( ) ①内罗毕,吃完晚饭,在微信群里发红包,国内多数人没有抢 ②在赤道附近海域航行时,炎热干燥、万里无云 ③在乙处,看到陆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 ④轮船航行到甲处时,看到海面很多捕鱼的渔船 A. ①② B. ①④ C. ②③ D. ③④ 【答案】24. C 25. B 【解析】 【24题详解】 A.威尼斯属于地中海气候,夏季降水少,冬季降水较多,季节分配不均匀,故A项错误; B.伊斯坦布尔至德黑兰以高原地区为主,故B项错误; C.最东端为温带季风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最西端为温带海洋性气候,自然带为温带落叶阔叶林带,故C项正确; D.西段位于欧洲,属于温带海洋性气候,冬季温较高,河流不结冰,故D项错误; 故选C 【25题详解】 内罗毕位于非洲,当地为晚上时候,我国正值凌晨之后,处于休息的时间段,故①正确;在赤道附近海域航行时,气流多垂直上升运动多阴雨天气,故②错误;乙地位于红海附近,沿岸主要为热带沙漠气候,不能看到陆地上郁郁葱葱的森林,③错误;甲处位于索马里半岛海域,夏季有上升补偿流形成渔场,渔获量较大,故④正确;结合选项,B①④正确,ACD错误。 故选B 二、非选择题。 2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京津冀地区大致可分为坝上高原(属内蒙古高原一部分)、燕山和太行山、河北平原三大地貌单元。面积约为15万km2。下图为1961~2011年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线(mm)分布图。 (1)简述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 (2)比较图中甲、乙、丙三地降水量的大小,并分析原因。 (3)说明图示地形特征对河北平原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 【答案】(1)年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东部降水量大于西部(东南多西北少);平原地区普遍高于坝上地区(燕山南路和太行山东路迎风坡一侧降水量较大);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燕山东南侧,最小值出现在坝上高原西北侧。(答出其中3点即可) (2)乙大于丙大于甲。 原因,甲地位于坝上高原,距海远同时受燕山山脉的阻挡,受夏季风影响弱,降水量少;乙地距海近,且地处燕山东南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降水量较多;丙地地处河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量较少。 (3)河北平原西侧和北侧为山地地形,有利于抬升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增加平原地区的湿度;河流发育且携带泥沙提高平原地区的土壤肥力;阻挡西部和北部的冬季风减少,风沙低温冻害带来的危害。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点为:京津冀地区的自然环境,降水量的空间分布特征,影响降水的因素,地形特征对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等。解答本题需要具备一定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 【详解】(1)由图可知,京津冀地区年平均降水量空间分布不均匀,东南多西北少;燕山南麓和太行山东麓迎风坡一侧降水量较大;降水量最大值出现在燕山东南侧,最小值出现在坝上高原的西北侧。 (2)由图可知,甲地降水量为300-350mm,乙地为700-750mm,丙地为450-500mm,故甲、乙、丙三地降水量由大到小是:乙>丙>甲。据图可知,甲地位于坝上高原西北侧,距海远,受海洋水汽影响小,同时受燕山山脉的阻挡,受夏季风影响弱,降水量少;乙地距海近,受海洋水汽影响大,且地处燕山东南侧,为东南季风的迎风坡,多地形雨,降水量丰富;丙地地处河北平原,地势平坦,地形抬升作用不明显,降水量较少。 (3)地形特征对河北平原自然环境产生的有利影响,主要从对降水、土壤、风沙活动等方面分析。据图可知,河北平原西侧和北侧为山地地形,有利于抬升夏季风带来的水汽,形成地形雨,缓解当地水资源不足的现状;西侧和北侧为山地,是多条河流的发源地,河流将该地的泥沙带往下游地区,为下游平原地区提供了肥沃的土壤;阻挡西部和北部地区冬季风(偏北风),减少风沙对华北地区的危害。 2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秦岭淮河以南地区集中了我国水稻种植面积的90%以上。宁夏平原地处半干旱地区,自古以来灌溉农业发达,有“塞上江南”之称,所产稻米品质优良。下图示意宁夏平原的位置。 (1)与南方产区相比,分析宁夏平原稻米品质优良的气候条件。 (2)说明该地区水稻生产中不合理灌溉容易产生的生态问题并针对该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宁夏中南部一些地区气候干旱,资源贫乏,生态环境恶劣。为了使当地居民摆脱贫困,政府采取了“生态移民”的举措,将部分贫困人口迁至本自治区北部。 (3)安置“生态移民”的迁入地应具备哪些条件? 【答案】(1)该地区纬度较高,水稻的生长期长;地处内陆,降水少,光照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质的积累。 (2)土地次生盐碱化。改进灌溉技术,发展节水农业;修建排水渠,完善排水系统;合理灌溉。 (3)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较丰富,人口密度较小;就业机会较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风俗习惯相近。 【解析】 【分析】 (1)结合图示信息,从地理位置、气候、水源和土壤等方面进行分析. (2)结合当地降水少、水源不足的现实与水稻需水量大的矛盾,从大面积种植水稻对河流、生态环境及其他农作物生产带来的影响说明理由。从控制水稻种植面积、改进灌溉用水方式、增加科技投入、改良水稻品种等方面提出建议. (3)“生态移民” 迁入地需要接纳较多的移民,从土地资源、水资源、经济发展水平等方面分析。 【详解】(1)从图示信息可以看出:该地区纬度较高,夏季白昼时间较长,水稻生长期较长;夏季热量较为充足;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有机物质的积累,临近河流,灌溉水源较充足。 (2)该区域深居内陆,降水少,气候干旱,蒸发旺盛,缺少水源;因水稻耗水量大,过度扩大水稻的种植面积会加剧水资源紧张程度,同时引发次生盐碱化。针对此,当地可以改进灌溉技术和种植方式,发展节水农业;完善排水系统,合理灌溉。控制水稻的种植面积,节约水资源。 (3)根据题干可知,“生态移民”的迁入地需要接纳较多的移民,需要具备较多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还必须有较大的环境人口容量,经济发展水平最好高于迁出地,能为移民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解决移民再就业问题。另外,迁入地的风俗习惯最好与迁出地相近,避免出现移民不适应的情况。 28.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阿克苏河位于塔里木盆地的北缘,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是天山南麓径流量最大的河流,也是唯一向塔里木河干流常年输水的源流,其补给水量占塔里木河源流补给量的73%。据统计,1959~2010年阿克苏流域冰川面积减少了约380.1km2,冰川总储量共减少了15.79km3,相比之前冰川消融速度加快。下图为阿克苏河流域示意图。 (1)说出阿克苏河流域干流源头附近和下游的气候特征。 (2)推测未来阿克苏河上游沙里桂兰克水文站监测的径流量的变化,并说明原因。 (3)有人指出,阿克苏河下游绿洲地区的水资源未来会面临枯竭,你是否同意,并说明理由。 【答案】(1)干流源头附近:全年气温较低,年降水量较大。下游:冬冷夏热,降水少(蒸发量大,日照时间长)。 (2)变化:径流量先增加,后减少 原因:气温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消融量增大,蒸发加大致使降雨量增加,导致阿克苏河径流量先增加;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持续消融,达到高峰后,导致径流量转为减少。 (3)同意:阿克苏河径流量未来达到高峰后会减少,水资源供给减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 不同意:根据(内陆)水循环原理,陆地水不断更新,水量保持相对平衡(受中纬西风影响,山地降水较稳定);随着生产技术进步,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知识点有:读图分析能力,阿克苏河流域的气候特征,径流量的变化及其原因等。解答本题需要具备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熟练运用地理环境整体性思维来解答本题。 【详解】(1)阿克苏河位于塔甲木盆地的北缘,发源于天山中段西部南麓地区,其干流源头附近因纬度高、地势,全年气温较低,但处于山地迎风坡,年降水量较大。阿克苏河下游注入塔里木河,下游地区大陆性更为显著,气候冬冷夏热,降水少。 (2)水文监测的径流量的变化可能是径流量先增加后减少,这与全球变暖导致的冰川融化量先增后减有关,早期,由于全球变暖,流域山区冰川消融量增大,降雨量增加,阿克苏河径流量先增加;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持续消融,达到高峰后,导致径流转为减少。 (3)本题为开放性题目,如果选择同意该观点则注重说明阿克苏河径流里未来达到尚峰后会减少,水资源供给减少;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类生产生活用水量不断增加。如果不同意则侧重水平衡及社会发展进步角度分析,根据水循环原理,陆地水水量保持相对平衡;随着生产技木进步,节水意识不断增强水资漂利用率不断提高。 【点睛】阿克苏河流域冰川消融速度加快的原因:近60年来全球气温上升速度加快,加速山区冰川消融; 山区降水形式由降雪向降雨转变的几率增大,降雪量减少,导致冰川的物质来源减少;冰川消融使得原冰雪覆盖区域对太阳短波辐射的反射率降低,从而吸收更多的太阳辐射量,加剧高寒山区的升温速度,加速山区冰川消融。来阿克苏河上游沙里桂兰克水文站监测的径流量的先增加 后减少。原因:气温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消融量增大,蒸发加大致使降雨量增加,导致阿克苏河径流量先增加; 随着气温的持续升高,流域山区冰川持续消融,达到高峰后,导致径流量转为减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