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Word版

‎2017-2018学年河南省豫南九校高二上学期期末联考地理试题 一、选择題(本大题共30小題,每小题2分,共5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 读下面108°E的地形剖面图,据图完成下列问题。‎ ‎1、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①为云贵高原 B、③为黄河谷地 C、⑤汾河谷地 D、⑥为内蒙古高原 ‎2、符合⑥地地形特征的是 A、有喀斯特地貌分布 B、海拔较高,起伏不大 C、千沟万壑的景观 D、远看成山,近看成川 ‎3、关于④地形区形成原因的说法,正确的是 A、主要是流水侵蚀形成 B、主要是冰川侵蚀形成 C、主要是受挤压向上拱起形成 D、主要是断层受挤压,一侧上升形成 ‎ 民居的特点受自然条件和生产方式的影响,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4、图中建筑物设计最有利于防大风的建筑是 A、甲 B、乙 C、丙 D、丁 ‎5、图乙所在的地区是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下列水土流失治理措施中,属于黄土高原保持水土根本措施的是 A、平整土地 B、修筑梯田 C、造林种草 D、深耕改土 ‎ 读下图完成下列问题。‎ ‎6、粮食输出前两位的省份发展商品农业的有利条件是 ‎①人口稀少,本地消费量较小 ②水源充足,土壤肥沃 ③地形平坦,光热充足 ④交通便利,机械化水平高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7、江浙地区号称“鱼米之乡”,浙江却成为第二粮食调入大省,最主要的原因是 A、山区较多,土地贫瘠,单产低 B、自然灾害频发,影响粮食生产 C、经济发展迅速,粮食播种面积下降 D、制造乙醇汽油,消耗大量粮食 ‎ 下图为“某旅友时期自行车骑行途经地点的手机截屏图”,完成下列问题。‎ ‎8、图中各区域有明确边界的是 A、亚热带地区 B、台湾省 C、江南丘陵区 D、湿润地区 ‎9、记录旅友骑行途经地点位置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A、遥感 B、数字地球 C、地理信息系统 D、全球定位系统 ‎ 下图是某城市部分地区经过数字化处理的功能分区图层和地价图层(单位:十万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0、功能分区图层中最适合布局电子装配工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 有中亚明珠之称的伊赛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北麓,中国古称图斯池、热海、清池,终年不结冰,以“热湖”著称,气候温和干燥,年降水量约200-300毫米,部分地区可达800-1000毫米,湖泊东西两岸降水量相差悬殊,西岸年降水量仅115毫米,东岸年降水量则达569毫米。湖面以下7米处有被淹没的古城遗址。玄奘西天取经西行时曾经路过这里,并且留下了世界上有关伊赛克湖的最早记载:“山行400余里至大清池。周千余里,东西长,南北狭,四面负山,众流交凑,色带青黑,沬兼成苦,洪涛浩瀚,惊波汨忽,龙鱼杂处,灵怪间起。所以往来行旅,祷以祈福,水族虽多,莫敢渔捕。”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1、伊赛克湖以“热湖”著称的原因是 ‎①湖泊水量大,深度大 ②受到北部山地地形的阻挡,不易受冷空气的影响 ‎③湖泊海拔高,冷空气不易爬升 ④湖水盐度高,为高山内陆咸湖 A、①③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②④‎ ‎12、伊塞克湖区东西两岸降水量相差悬殊的主导因素是 A、地形 B、湖泊分布 C、海陆位置 D、大气环流 ‎13、伊塞克湖“水族虽多”的成因是 ‎①湖水终年不冻 ②湖水补给类型多 ③湖水面积广阔 ④河流带来营养物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 图示盆地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下图示意某沙漠,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4、与我国其他沙漠相比,该区域植被覆盖率更高的主要原因是 A、高山冰雪融水丰富 B、山地降水丰富 C、季节性积雪融水丰富 D、年均温低蒸发弱 ‎15、形成该沙漠冬季稳定积雪的水汽主要来源于 A、太平洋 B、大西洋 C、北冰洋 D、印度洋 ‎16、该沙漠地区稳定的积雪覆盖对地理环境的主要影响是 A、反射太阳辐射,提高大气温度 B、增加土壤湿度,减少地表径流 C、增强地面辐射,增加大气湿度 D、抑制风沙活动,减少初春扬尘 ‎17、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更大,原因有 ‎①纬度低,热量充足 ②受暖流的影响大 ‎③受寒流的影响大 ④西高东低的地形,有利于东南风的深入 ‎⑤陆地面积宽广 A、①③④ B、①②④ C、②④⑤ D、①②⑤‎ ‎18、有关澳大利亚东北部热带雨林气候成因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纬度低,热量充足 ②地处背风坡 ‎③地处东南信风迎风坡 ④沿岸有暖流影响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 2013年11月,我国某日化公司研制成功了国内首款玉米环保洗衣液,其原料主要来自玉米,使洗衣液原料不再单纯依赖石油。据此完成下列问题。‎ ‎19、推广玉米环保洗衣液的目的是 A、生产过程零排放,实现清洁生产 B、增加玉米种植面积,提高玉米产量 C、减少我国石油进口,增加石油储备 D、产品易被生物降解,减少环境污染 ‎20、与上海相比,石家庄作为玉米环保洗衣液生产基地的优势是 A、距山西煤炭基地近,能源充裕 B、为玉米重要产区,原料充足 C、工业基础雄厚,便于协作 D、交通便捷,便于产品推广销售 ‎ 长江重要的支流乌江流域集水面积约8792平方公里,河长约1030千米,天然落差2120米,乌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强产沙区,每年向长江输送大量的泥沙。结合下面两图,完成下列问题。‎ ‎21、乌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强产沙区的主要原因是 A、乌江流域土质疏松 B、乌江流域植被覆盖率低 C、乌江流域水流较快 D、乌江流域河网密布 ‎22、思南水文站输沙量发生显著变化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A、降水量减少 B、生态环境改善 C、水利工程建设 D、流域灌溉面积扩大 ‎ 气候生产潜力是指一个地区光、热、水等要素的数量及其配合协调程度,下图示意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3、影响甲处等值线向北凸出的的主要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地形因素 C、大气环流 D、海陆分布 ‎24、在中国东北地区,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变化基本一致的指标是 A、太阳辐射量 B、日照时数 C、年降水量 D、≥10℃积温 酱油是我国发明的传统调味品,下图为酱油制作工艺流程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5、东北地区知名酱油厂数量较少的主要原因 A、纬度高光热条件差 B、土地租金比较高 C、科技落后 D、劳动力少 ‎26、广东省建立酱油厂生产优质酱油的主要不利条件可能为 A、距离原料地较远 B、土地租金比较高 C、多台风影响晒制 D、距离市场较远 ‎ 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下半部,植物种类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下半部,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地理科考队调查某山峰的苔原带(海拔2000-2600米)时发现,该苔原带部分地区存在干扰,植物多样性异常;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7、该苔原带遭受干扰的坡向和部位是 A、阴坡的上半部 B、阴坡的下半部 C、阳坡的上半部 D、阳坡的下半部 ‎28、关于阴坡和阳坡未受干扰时,植物多样性差异及原因叙述,正确的是 A、阳坡土壤温度高 B、阳坡土壤水分多 C、阴坡土壤水分多 D、阴坡土壤温度高 ‎ 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下图为上海市与浙江省各产业竞争力变化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29、从上海向浙江转移,趋势最明显的产业是 A、皮革与文体用品 B、烟草与机械 C、机械与通讯 D、家具与皮革 ‎30、有关上述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影响的说法正确的是 A、工业产值降低,促进第三产业发展 B、有利于产业升级,改善环境质量 C、加强国际分工合作,推动国际经济一体化 D、短期内增加就业机会,缓解就业压力 二、综合题(本题共3小题,共40分)‎ ‎31、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20分)‎ 材料一 茶树适宜生长在潮湿、温暖、隐蔽、表土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高山茶叶较平地优良,尤其是海拔200-600米之间。历代“草本”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它有止渴、提神、解困、分解脂肪、防治燥热等功效。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但藏区不产茶。‎ 材料二 “茶马古道”是穿梭于云南、四川与西藏高山深谷之间的古代贸易通道,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即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做交易,由于当时是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材料三 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产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 ‎(1)试分析高山茶较平地茶优良的原因。‎ ‎(2)分析唐宋时期川、滇与西藏之间“茶马古道”的成因。‎ ‎(3)三江并流区“江水并流而不交汇”,请说明理由。‎ ‎32、阅读资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产量占我国的三分之一,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把新疆建成依托内地、面向中亚乃至欧洲的纺织品服装出口加工基地和区域性国际商贸中心”。‎ 材料二 浙江省是我国纺织服装产业大省,长期以来,产品除满足国内需求,还远销美国和欧盟,产业整体效益水平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近年来由于生产环境的变化,生产成本不断提高,浙江纺织服装业开始实施向中西部转移的策略。‎ 材料三 下图“浙江纺织服装业向新疆转移示意图”。‎ ‎(1)从产品生产成本角度,说出新疆承接浙江纺织服装生产加工企业的有利条件。‎ ‎(2)分析浙江将纺织服装产品的研发设计、市场营销部门等保留在原地的原因。‎ ‎(3)分别说出产业转移对新疆、浙江两省区社会经济的有利影响。‎ ‎3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0分)‎ 材料一 下图为欧洲西部局部略图。图中甲区域为欧洲西部著名的小麦产区,其典型土壤是棕色森林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 材料二 在德国工业化时期,鲁尔区凭借优越的区位条件快速发展成为重要的工业基地,同时也造成莱茵河的严重污染。20世纪80年代以来,鲁尔区经历了综合治理,面貌焕然一新,昔日被称为“欧洲下水道”的莱茵河变得清澈。‎ ‎(1)从河流、气候和生物三个方面,分析甲区域土层深厚、有机质含量较高的原因。‎ ‎(2)分析莱茵河航运价值高的自然条件,并说明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 ‎(3)指出鲁尔区治理后区位因素的主要变化,并分析其对莱茵河变清的影响。‎ ‎ ‎ ‎ ‎ ‎ ‎ ‎ ‎ ‎ ‎ ‎ ‎ ‎ ‎ ‎ ‎ ‎ ‎ 豫南九校2017—2018学年上期期末联考 高二地理答案 一、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在每个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A ‎ ‎2.C ‎3.D ‎ 【答案详解】: 根据前提条件“108°E的地形剖面图”,我们想到108。E与我们熟知的110。E比较近,而图中的横坐标代表纬度,从左向右纬度不断升高,而且40。N以北为阴山。我们根据110。E经过的主要地形区依次为:阴山,黄河谷地,黄土高原,渭河平原,秦岭,汉水谷地,大巴山,四川盆地,云贵高原。‎ 由此,我们判定⑥为黄土高原,⑤为渭河平原,④为秦岭,③为汉水谷地,②为四川盆地,①为云贵高原。因此第1题答案为A ‎ 2题中,⑥为黄土高原,其突出特征,地表为沟谷发育,形成千沟万壑的景观。此题答案为C ‎ 3题主要考查的知识点:地表形态形成的力量是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的,从内力作用来说,渭河平原属于断层下降一侧形成的,秦岭属于断层上升的一侧形成的,此题考查秦岭的形成原因,答案应为D ‎4.A ‎ ‎5.C ‎ 【答案解析】4.在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中,我学习了区域环境影响区域发展方向和发展水平,不仅区域的农业,工业,商业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实际上人类的衣食住行等活动也深自然环境的影响。图中的传统民居建设,也深受当地环境的影响。甲建筑为冰屋,乙为窑洞,丙为蒙古包,丁为吊脚楼,其中甲冰屋采用球状设计,空气流动受其阻力小,其防风性能最优。‎ ‎ 5.黄土高原是我国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为了治理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采取了工程,生物,和农业技术措施。这些措施中ABD属于工程措施,C属于生物措施,工程措施与生物措施相比,造林种草生物措施能更加长久有效治理水土流失。‎ ‎6.C ‎ ‎7.C ‎ 【答案解析】6.从图中得知,粮食输出前两位的省份,分别是:黑龙江省和吉林省。这两个省属于东北地区,东北地区粮食种植属于商品谷物农业。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条件:纬度高,热量不足。③中光热充足不符合东北的实际情况,因此此题答案为C ‎ 7.前提中提到,江浙地区曾经是鱼米之乡,在必修三第一章第一节中,江浙地区属于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长江中下游平原在历史曾经是我国的粮食基地,棉花基地,桑蚕基地,到了近代工商业时期,这里的粮食,棉花,桑蚕地位下断下降。粮食地位下降的原因,①人口城市密集,使得人均耕地面积小,②河网密布,使得耕地分得破碎,不利于现今机械化耕地,③这些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工业化的发展,占用大量的农田,使得耕地面积减少,④发展面向城市居民市场需求的蔬菜,花卉等经济作物,也使得粮食种植面积不断下降。因此此题最佳答案为C ‎8.B ‎ ‎9.D ‎ 【答案解析】8.根据区域的特征,只有行政区具有明确的界线,因此此题选择B ‎9.研究地理环境的3“S”技术,RS主要用于获取地理事物的图像信息,GPS主要用于定位导航,GIS主要是用计算机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根据前提条件考察记录旅友途经地点的位置信息,而GPS正好是定位的,选用最佳的技术应该是GPS,答案为D ‎10.A ‎ 【答案解析】此题考查的是GIS的图层叠加,以及工业选择的区位条件。电子装配工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大量的廉价劳动力,土地租金低等区位条件,以降低生产成本。根据两图叠加分析,①属于工业用地,而且土地租金最低,离居民区近,有利于工人上下班。此题答案为A ‎11.D ‎ ‎12.A ‎ ‎13.D ‎ 【答案解析】11.我们从材料中得知,伊赛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北麓,中国古称图斯池、热海、清池,终年不结冰,以“热湖”著称,说明伊赛克湖地区气温偏高。从水温的影响因素来看,水体量大,水体深,热容量大,冬季降温慢,水温高。根据图中的信息得出,湖的北部有东西走向山脉,受山脉的阻挡,湖区受寒潮的影响小。湖水盐度高,水不易结冰(现实生活,冬季我们有时看见下雪时,环卫部门会在路面上洒一些盐,目的使路面不易结冰)。而湖区海拔高,冷空气不容易爬升,海拔高,气温低,意味着水容易结冰,与前提要求不符,答案选D ‎ 12.根据荒漠化防治这节课,我知道,西北地区并不是全部降水少,气候干旱,有部分地区降水较多,如天山的西部,北部,阿尔泰山的南侧,这些地区降水多,主要是位于来自大西洋水汽的迎风坡,降水多。湖泊东西两岸降水量相差悬殊,西岸年降水量仅1 1 5 毫米,东岸年降水量则达5 69毫米,伊赛克湖位于天山山脉北麓,该湖周围地区的降水的水汽主要来自于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而该湖周围有山,西侧正好位于山地盛行西风的背风坡,降水少,东侧位于山地盛行西风的迎风坡,降水多。故伊赛克湖区东西两岸降水量相差悬殊的主导因素是地形,答案为A ‎ 13.伊赛克湖“水族虽多”,主要侧重于湖中生物多样性丰富,本题主要考查湖中生物多样性多的原因。①湖水终年不冻,侧重于湖水水温高,对于生物生长有利 。②湖水补给类型多,主要是湖水的来源类型,与生物生长关系不大③湖水面积广阔,生物的生长空间广,对于生物生长有利④河流带来营养物质,有利于浮游生物的生长,为鱼类提供丰富的铒料,有利于生物生长。答案为D ‎14.C ‎ ‎15.B ‎ ‎16.D ‎ 【答案解析】14.根据图中经纬度和阿尔泰山,可以判定图示盆地为天山与阿尔泰山之间的准葛尔盆地,根据前提材料,某沙漠年平均降水量不超过150mm,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而且准葛尔盆地所处纬度高,冬季寒冷而漫长,积雪不融化,累积的深度厚,等来年春天气温回升的时候,大量积雪融化形成季节性积雪融水,使春季水源充足,其植被覆盖率较我国其他沙漠高,根据前提材料和相关区域背景知识推知,其答案最有可能为C。‎ ‎ 15.‎ 准葛尔盆地位于西北内陆地区,距离太平洋远,水汽难以到达。南部受青藏高原隆起的影响,以及天山的阻挡,印度洋水汽难以到达。西部西欧,中亚地形相对平坦,盛行西风从大西洋带来的水汽,少量能深入天山以北,阿尔泰山以南的内陆的地区(此内容在说西北地区荒漠化防治的时候,应该补充一下,天山北坡,阿尔泰山南坡,位于盛行西风迎风坡,降水多,天山北坡半山腰生长的有针叶林,)。此题答案为B ‎ 16.根据选项AC中的太阳辐射和地面辐射,我们推知要涉及到必修一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部分知识。‎ ‎ 冬季稳定积雪日数在100-160天,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地表覆盖着积雪,对太阳辐射起反射作用,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温),使得地温下降。当然地温下降的也慢,主要原因是积雪深度可达20cm以上,地表覆盖着积雪,积雪使得地面辐射也不容易向外散失。地面辐射不容易向外散失,就使得大气得到的地面长波辐射少,气温降低故A前一半对,后一半错。C选项前半句地面辐射受积雪的阻挡,地面辐射不易向空中散失,应该是减弱。春季随着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使得地表径流增加,形成季节性径流。地表被积雪覆盖,加上气温低,地面结冰,使得冬季不容易发生扬尘,春天气温回升,积雪融化使得土壤水份增加,也不容易发生沙尘天气。根据前提条件和相关地理理论知识,D应该为最佳答案。‎ ‎17.C ‎ ‎18.C ‎ ‎ 【答案解析】17.世界雨林主要集中分布于亚马孙,刚果盆地和东南亚,这这些地区都是位于赤道附近,纬度低,热量充足是其形成的共同原因,把①排除。另外,亚马孙地区东部有巴西暖流经过,对沿岸增温增湿,把③排除。②④⑤为亚马孙地区热带雨林分布面积比刚果盆地大的主要原因。‎ ‎ 18.热带雨林除了集中分布于亚马孙,刚果盆地和东南亚,在其它地区也有少量分布,这些雨林的分布属于非地带性现象。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沿岸有暖流经过,对沿岸增温增湿。位于山地信风的迎风坡,降水多。纬度低,热量充足,生物生长迅速。而位于背风坡,降水少,不是其形成的原因,把②排除,答案为C。‎ ‎19.D ‎ ‎20.B ‎ ‎ 【答案解析】19.根据前提材料,首款玉米环保洗衣液,其原料主要来自玉米,使洗衣液原料不再单纯依赖石油,我们得到有效信息,玉米环保洗衣液,原料主要来自玉米,而玉米属于生物能源,可再生,易被微生物分解,与石油作为原料相比,能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此题答案为D ‎ 20.上海属于发达地区,其具有的优势为CD。玉米环保洗衣液,其原料主要来自玉米,使洗衣液原料不再单纯依赖石油。因此,与上海相比,石家庄作为玉米环保洗衣液具有的优势 地处华北平原,为玉米的主产地之一,原料充足,答案选B ‎21.C ‎ ‎22.C ‎ 【答案解析】21. 乌江流域是长江流域强产沙区的原因,既有自然原因,又有人为原因。‎ 南方降水多,土质黏重,土质疏松适合于黄土高原,故排除A。河网密布适合于长江中下游平原,乌江流域属于长江的支流,地势落差大,故排除D。B乌江流域植被覆盖率低,此说法适合于西北地区,我们课本学习了,南方丘陵地区,由于人类毁林开荒,导致植被破坏,使得山区水土流失严重。这种说法强调了人类原因导致植被破坏,而B选项,只强调植被覆盖率低,没有强调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的,所以选B不合适。C选项乌江流域水流速度快,水流速度快,容易导致水土流失,这是导致水土流失的自然原因,而材料中也有相关信息乌江天然落差约2120m,证实相关推断是正确的。如果把B选项改为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导致植被破坏,这一题的答案就应该改为B了,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人为原因导致的,但是B选项不是人为原因。‎ ‎ 22.从图中可以看出1980年左右,输沙量明显减少,径流量变化不大,河流主要依靠大气降水补给,推测降水量并没有明显减少,排除A。修建大坝,蓄水的同时也会使水中的泥沙淤积在库区,使下游泥沙含量减少。生态环境改善也可以使泥沙含量减少。从乌江流域示意图,我们看到乌江流域修建了几座水电站。根据图中信息,我们判定水电站的建设,使河水的泥沙淤积在库区,使下游的泥沙含量减少,故选C。‎ ‎23.B ‎ ‎24.D ‎ 【答案解析】23. 根据等值线“凸高为低,凸低为高”的原则,甲地区等值线“凸低为高”,即生产潜力较周边地区高,结合图中经纬度,判定当地的地理位置为东北区域,甲处为松嫩平原,东侧为小兴安岭,西侧为大兴安岭。两侧海拔高,气温低,因此其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低,甲相对来说玉米气候生产潜力较高故选项B,受地形的影响。‎ ‎ 24.在东北地区,随纬度升高和地形变化,≥10℃积温降低,与玉米气候生产潜力空间变化规律基本一致;此地区日照时数与太阳辐射量南北相差不大;年降水量大体为从东南向西北减少,与图中玉米气候生产潜力变化规律不符。故选D项。‎ ‎25.A ‎ ‎26.C ‎【答案解析】‎ ‎ 从酱油的制作工艺流程中,可以看出,酱油的配制,晒制发酵是非常关键的环节。我们在电视上会看到厨帮酱油的广告:厨邦酱油天然鲜,晒足180天。酱油的晒制需要热量充足,而东北纬度高,气温低,热量不足,冬天寒冷而漫长,这些气候条件,不利于酱油的晒制。所以25题应该选A ‎ 26.主要考查,广东省建立酱油厂生产优质酱油的主要不利条件。A距离原料产地远,B土地租金高,对广东省酱油生产来说,也是不利的条件,但是AB主要影响酱油生产的成本,使酱油生产成本增加,而前提强调的是生产优质酱油的主要不利条件,主要侧重于酱油的品质。广东位于东南沿海,距离市场近,所以D选项不对。广东位于东南沿海,经常有台风经过,台风会伴随着狂风暴雨,对酱油的晒制会产生很大影响,影响酱油的品质,所以答案选C ‎27.D ‎ ‎28.C ‎ 【答案解析】27.这两题是由2017年河南省文综高考大题改编而来的。做此题的关键是读懂前提材料。材料中: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的规律:下半部,植物种类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上半部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山地苔原带植物多样性存在随海拔升高呈单峰变化是怎么样一种状况,紧接着材料对这种变化进行了解释,即下半部,植物种类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上半部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再结合图 不难发现符合:下半部,植物种类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上半部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这种单峰变化规律的,应该是阴坡的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变化符合单峰变化规律。阳坡明显不符合单峰变化规律,根据单峰变化规律:下半部,植物种类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上半部随着海拔升高而减少,我们观察阳坡植物多样性随海拔变化情况,可以看出,在阳坡的下半部植物多样性随着海拔升高而下降,与下半部植物种类随着海拔升高而增加正好相反,说明其出现异常,应该遭到干扰形成这种状况,答案为D ‎ 28.关于阴坡和阳坡未受干扰时,植物多样性差异及原因叙述,根据材料中的前提条件,我们提取出有效信息是,分析阴坡和阳坡未受干扰时,植物多样性差民形成的原因分析比较合理的。在27题中,我已经分析出阳坡的下半部受到干扰影响较大。因此阳坡的上半部未受到干扰。据此我们分析出阳坡和阴坡的上半部未受到干扰。根据上图中的信息,我们大致看一下2300到2600米这一段范围,在图中我们看出来,在上半部,阴坡的植物多样性比阳坡多。选项AB,说明阳坡温度高,土壤水分多,这些是阳坡的优点,阳坡植物多样性应该少,与图中信息不符合,帮AB排除。阴坡与阳坡相比,阴坡的得到太阳辐射少,地温偏低,故D与实际不相符合,D排除。下面我来看看C选项是不是正确。材料中有这样一句话:阴、阳坡降水量与坡度差别不大,但植物多样性差异显著,我们得到阴,阳坡降水量差别不大。‎ 而阳坡得到太阳辐射多,气温高,蒸发较强,土壤含水量较少,在降水量差别不大的情况下,阴坡则土壤含水量较大,这种情况下,阴坡植物多样性就比阳坡多。故C对。‎ ‎29.A ‎ ‎30.B ‎ 【答案详解】29.材料中提出,区域产业竞争力系数表示该区域某产业产品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产业竞争力系数越大,产业竞争力也就越强。各地产业竞争力系数的变化,可以反映产业转移的动态趋势。结合产业转移的相关背景知识,产业迁出区原主导产业向外迁出,产业产品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会下降,原主导产业在区域中的竞争力下降,其产业竞争力系数应该变小。对于产业迁入区而言,其迁入产业产品的输出额占一定区域市场的比重会上升,产业竞争力系数会明显变大。从上海向浙江转移,最明显的产业,应该是该产业在上海的产业竞争力系数会明显下降,在浙江的产业竞争力系数会明显上升。据图我们判断2010年与1990年相比,产业竞争力系数变化明显符合这些要求的应该是:皮鞋和文体。答案为A ‎ 30.本题比较简单,有关上述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影响的说法正确的A.主导产业向外迁出,有利于生产要素向新的主导产业转移,有利于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工业的发展。产业向外转移,也是污染严重的企业向外迁移,有利于迁出地环境状况的改善,故B对。上海与浙江属于中国,不是国际分工协作。产业向外迁出,使当地的就业机会减少,故CD错 二、综合题。(本题共3个小题,共40分)‎ ‎31.【答案】‎ ‎(1)高山气温较低,雨量充沛(2分)云雾较多,品质好;土壤疏松,有机质丰富(2分)高山坡度较大,利于排水。(2分)‎ ‎(2)藏区属于高寒地区,农业以畜牧业为主,奶肉是藏民的主食;(2分)过多的脂肪在人体内不易分解,饮茶能够帮助分解脂肪,故藏民喜食酥油茶;(2分)由于藏区不产茶而产良马,川、滇两地有优越的自然条件(或暖湿的气候、适宜的地形和土壤等条件),盛产茶叶;(2分)民间役使和军队征战都需要大量的马匹,于是产生了具有互补性的“茶马互市”。(2分)‎ ‎(3)地处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的消亡边界,板块碰撞挤压使山脉隆起,形成一系列紧密的平行山脉;(2分)河流被山脉分隔在谷地各自南流;(2分)山高谷深,落差大,河流以下切侵蚀为主,侧蚀较弱;(2分)所以,江水并流而不交汇。‎ ‎【答案解析】‎ ‎(1)试分析高山茶较平地优良的原因。(6分)‎ ‎ 根据材料一,茶树适宜生长在潮湿、温暖、隐蔽、表土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高山茶叶较平地优良,尤其是海拔200—600米之间,‎ ‎ 从材料一中,我们可以提炼出高山茶叶较平地优良的主要条件:茶树适宜生长在潮湿、温暖、隐蔽、表土深厚、土质疏松、排水良好的酸性土壤环境,尤其是海拔200—600米之间。高山地区,海拔高,气温低,正好满足茶叶温暖的习性要求;山中多云雾,光照少,多潮湿的环境;山区地形坡度大,水流速度较快,有利于排水。南方低山丘陵地区为红壤,酸性土壤,适合于发展茶叶生产。从中我们可以看出,分析高山茶较平地优良的原因,主要是根据材料一茶叶的生活习性,并且结合平常积累的高山地区的相关自然环境信息,用自己的语言总结出来的。‎ ‎(2)分析唐宋时期川、滇与西藏之间“茶马互市”的成因 ‎ 材料一中,茶叶功能介绍:历代“草本”类医书在提及茶叶时均说它有止渴、提神、解困、分解脂肪、防止燥热等功效。汉文史料中多有藏人“嗜茶如命”字样,藏地民谚有“汉家饭果腹,藏家茶饱肚”之说,但藏区不产茶。‎ ‎ 材料二中,关于茶马古道的介绍:源于唐宋时期的“茶马互市”,即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做交易。由于当时是以马帮运输,故称“茶马古道”。‎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可以提取出茶马互市的原因:用川、滇的茶叶与西藏的马匹、药材做交易。从材料中,我们得知藏区不产茶,但是藏人嗜茶如命。我们根据这些信息,推测为什么西藏地区不产茶叶,出产马和药材,川滇为什么出产茶叶,需要大量的马匹,古代马匹的主要用途是什么?带着这些疑问,我们需要提炼材料并且调取相关青藏的自然环境信息,并且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3)根据材料三,我们得知三江并流是指金沙江、澜沧江和怒江这三条发源于青藏高原的大江在云南省境内自北向南并行奔流170多公里,穿越担当力卡山、高黎贡山、怒山和云岭等崇山峻岭间,形成世界上罕见的“江水并流而不交汇”的奇特自然地理景观。该区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横断山脉,其地形特征:山河相间,纵列分布。‎ ‎ 三江并流区“江水并流而不交汇”,根据必修一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这节知识,我们知道各种地表形态的形成,要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形成。横断山脉离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界处比较近,受板块挤压运动的影响,形成高大的山脉。该区域降水多,受流水侵蚀作用强烈,发育成河流。并且结合三江并流区“江水并流而不交汇”,实际上强调山河相间,并用自己的语言组织答案 ‎32.【答案】‎ ‎(1)接近原料产区(或原料丰富);土地和劳动力价格低。(要求土地和劳动力两个因素都答全才能给分)(4分)‎ ‎(2)接近东部科技发达区,人才聚集;具有稳定的消费市场(或原有的销售渠道号;或消费市场广阔);易于获取市场信息。(3分)‎ ‎(3)对新疆:增加就业机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促进了经济发展。‎ ‎ 对浙江:促进产业机构升级,加速了经济的发展。(3分)‎ ‎【答案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相关的知识。新疆作为产业迁入区,经济相对落后,落后地区具有的优势:土地租金低,劳动力成本低(新疆地广人稀,劳动力数量少),新疆是我国的棉花产地之一,原料充足。‎ ‎(2)浙江作为产业迁出区,经济发达,发达地区具有的优势:科技发达,消费市场广阔,利于了解市场需求信息。‎ ‎(3)根据课本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1.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在发达国家或地区,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条件;在发展中国家或地区,接受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本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进程,推动城市化发展。‎ ‎ 2.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的分工和合作,推动区域经济一体化;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发展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 ‎ 3.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还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 4.改变了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转移国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转移对象国劳动力丰富,大量吸收国际产业转移或者国内其他地区的转移还有助于缓解就业压力。‎ ‎ 我们根据课本内容分别总结:产业转移对于浙江迁出区,新疆产业迁入区的影响。‎ ‎33.【答案】‎ ‎(1)河流冲积物,土层深厚(1分);温带落叶阔叶林,为土壤提供丰富的有机物(1分);气候湿润,有利于土壤有机质积累(1分)。‎ ‎(2)条件: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径流量大且稳定;地势低平、水流平缓。(2分)‎ ‎ 原因:公路和航空运输发展,分流水运运量;产品附加值提高,宜采用公路和航空运 输。(1分)‎ ‎(3)原料和能源地位下降,技术和人才地位上升(2分)。产业结构升级,能源消费结构优化,技术工艺改进,污染物排放减少。(2分 ‎【答案解析】‎ ‎(1)此题考查土壤形成的影响,课本没有学过。但是,我们课本热带雨林的开发和保护中,学习热带雨林土壤贫瘠的原因,结合雨林土壤贫瘠分析的方法,我们可以迁移分析此题。‎ ‎ 根据经纬度,我们判定此区域为西欧,地形以平原为主,气候是温带海洋性气候。结合相关知识,我们分析该土层深厚,与河流密切相关,我们必修一讲过,河流中下游平原,地形平坦,水流速度缓慢,携带的泥沙不断淤积,就使得土层深厚。‎ 结合亚马孙热带雨林土壤贫瘠原因的分析,我们推测该区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原因,与温带海洋性气候密切相关。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降水量丰富,使得植被茂盛,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枯枝落叶多,但是夏季凉爽,冬季温和,气温较低,微生物不活跃,对枯枝落叶分解的慢,土壤中积累的有机质多。‎ ‎(2)本小题主要考查河流航运价值的大小的影响因素,主要受自然因素(气候,地形,水系特征)和社会经济因素(沿线人口,城市分布,工农业的发展)的影响 ‎ 本区域为温带海洋性气候,全年降水均匀,降水丰富,季节变化小,径流量大且稳定;地处西欧平原,地势低平、水流平缓,有利于航运。‎ 说明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从前提中,我们得出此问主要是分析鲁尔区治理后,其水运地位相对下降的原因,我们需要围绕着关键词相对下降来入手分析。相对下降是相对于哪些交通运输方式而言的,为什么水运地位相对下降了。‎ 鲁尔区早期发展传统工业,原料,成品运输量大,而水运正好运输量大,运输成本大,正好满足其运输需求。鲁尔区传统工业区走向衰落之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完善交通运输网络。这样,就使得水运需求量减少,而高新技术产业附加值高,对高速公路和飞机等需求量增加,这样使得水运的地位相对下降。‎ ‎(3)鲁尔区早期发展传统工业,产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低下,对环境污染严重。鲁尔区传统工业区走向衰落之后,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降低重工业的比重,对科技依赖程度提高,对原料依赖程度减弱,‎ ‎ ‎ ‎ ‎ ‎ ‎ ‎ ‎ ‎ ‎ ‎ ‎ ‎ ‎ ‎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