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35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高考地理总复习选修部分第47_讲环境保护
第 47 讲 环境保护 章次 考试内容及要求 环境与环境问题 1.说出环境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危害 2.归纳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3.说明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自然资源保护 1.列举主要的资源问题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 2.说明非可再生资源耗竭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并说出人类应采取 的相应措施 3.理解非可再生资源开发过程中应采取的环境保护措施 4.分析人类对可再生资源不合理利用造成的问题 5.评价人类保护和合理利用可再生资源的成功经验 生态环境保护 1.说出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2.阐述生态环境问题形成的一般过程 3.说明某一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对其他区域的影响 4.说出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及其作用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说明主要的环境污染问题及其原因、过程和危害 2.说出主要环境污染问题的防治措施 考点一 环境与环境问题 1.环境问题的概念及分类 (1)概述:是指由于人类活动或自然原因使环境条件发生了变化,并对人类及其他生物的生存 和发展造成影响和破坏的问题。 (2)分类 ①依据:按产生原因将环境问题进行分类。 ②类别 a.原生环境问题是指由自然力或自然因素引起的环境问题。 b.次生环境问题是指由人类活动引起的环境问题,又分为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两大类。 2.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原因:大多数环境问题是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是由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的关系不协调而 引起的。 (2)具体原因 ①工业生产造成了部分资源枯竭和生态环境恶化。 ②人口急剧膨胀对环境的冲击,表现在两个方面。 a.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受到干扰和破坏。 b.环境污染加剧。 ③科学技术的进步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的环境问题。 (3)危害 ①威胁生态平衡。 ②危害人类健康。 ③直接制约经济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性的环境污染 ①全球气候变暖 a.原因 化石燃料的大量使用。 森林被大量砍伐。 b.危害:导致南、北极地区部分冰川融化,加上海水受热膨胀,导致海平面上升。 ②酸雨污染 a.概念:是指大气降水中酸碱度(pH)低于 5.6 的雨、雪或其他形式的降水。 b.分布:现在世界上有三大酸雨区,主要集中在欧洲、北美洲和我国南方。 c.危害:酸雨对水生生物、农作物、森林的生长发育都会产生危害,它还腐蚀建筑物,在某 些情况下对人体健康造成直接损害。 ③臭氧层破坏 a.原因:人类在工业生产过程中向大气排放了过量消耗臭氧的物质——氟氯烃等。 b.危害:会使臭氧层吸收紫外线的能力大大减弱,给人类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2)大面积的生态破坏 ①植被破坏 a.现状:目前,对全球生态有重要影响的热带雨林的损失尤为严重。 b.危害:损坏了区域自然景观,而且带来了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生态系统失衡,环境质量 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等。 ②生物多样性减少:是指包括动植物和微生物的所有生物物种,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资源 的过度开发,环境污染和外来物种入侵等原因,使这些物种不断消失。 ③水土流失 a.现状:是当今世界上普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b.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自然原因:该区土质疏松;地形破碎,坡陡沟深;气候干旱,暴雨集中;植被稀少。 人为原因:土地利用方式不合理,植被破坏严重。 c.危害:不但使土壤中的有机质和养分流失,而且破坏了土壤结构。 ④荒漠化 a.概念:是指包括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等因素造成的土地退化。 b.现状:荒漠化最严重的是非洲,其次是亚洲。 c.危害:使可利用的土地面积缩小,土地产出减少,土地养育人口的能力降低。 (3)突发性的严重污染事件 ①特点 a.事故带有突发性,往往使当地居民猝不及防。 b.事故污染范围大,危害严重,经济损失巨大。 ②事例: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发生的核泄露事故、我国重庆川东油田特 大井喷事故等。 4.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1)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互相依存,互相影响。 (2)人类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体现 ①人类的生存和发展依赖于自然环境。 ②人类可以改造环境,环境又反作用于人类。 (3)环境的发展趋势 ①人类若能正确处理好与环境的关系,环境就会向有益于人类生存的良性方向发展。 ②人类若采取不适当的生产和生活方式,会导致环境的恶化,使人类生活质量下降,甚至危 及人类的生存。 (4)人类对自然态度的演变 文明类型 采猎文明 农业文明 工业文明 后工业文明 时段 公元前 200 万年至 前 1 万年 公元前 1 万年 至 18 世纪 公元 18 世纪至 20 世纪末 20 世纪末以后 对自然的态度 依赖自然敬畏自然 改造自然 征服自然 善待自然 环境问题 部分生物资源遭到 破坏 少数地区的区 域性问题 区域性问题蔓 延到全球 全球性环境问 题亟待解决 人类行为 听天由命 开始大规模改 造自然 事后的环境保 护补救措施 谋求可持续发 展 1.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 (1) (2) (3) 2.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区别 环境污染是指当人类活动向环境排放的废弃物的数量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时,导致环境污染 出现,环境质量急剧下降。根据人类活动向环境中排放的废弃物种类不同,环境污染主要有 以下几种:(1)由于工业“三废”以及有害人体健康的农药不加处理、不加限制,任意排放到 大气、江河湖海和土壤中,造成大气污染、水污染和土壤污染;(2)人类生产、生活活动产生 的大量垃圾,堆积在城市中或郊区,造成固体废弃物污染;(3)交通、工厂等造成的噪声污染; (4)各类污染物排入海洋,造成的海洋污染;(5)放射性物质泄漏产生的放射性污染等。 生态破坏是指人类活动向环境索取资源的速度超过了资源本身及其替代品的再生速度,使生 态环境遭到破坏。由于人类不合理的活动造成的生态破坏主要有:(1)滥伐森林,造成森林面 积锐减,使森林的环境调节功能下降;(2)对自然环境的破坏,导致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加 剧;(3)不合理的灌溉等原因,引起土地盐碱化;(4)大量燃煤和使用消耗臭氧的物质,导致 大气中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和臭氧层破坏;(5)由于生物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或过度捕猎等原 因,导致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3.当前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1)全球变暖的原因及危害 ①自然原因:太阳活动、地球正处于间冰期等。 ②人为原因 ③危害 (2)臭氧层破坏的原因、危害和防御措施 (3)酸雨的成因及危害 (4)生物多样性减少的原因 (5)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6)荒漠化的原因和后果 4.人类与环境的相互作用 环境既能向人类社会提供物质和能量,也能消纳人类社会的各种废弃物。但必须认识到自然 环境供给物质能量的能力和消纳废弃物的能力都是有限的,如果人类活动控制在环境的承受 能力范围内,则人与环境和谐发展;如果超过了某个限度,就会产生环境污染或生态破坏, 并进一步降低环境的供给和吸纳能力,人与环境会矛盾加剧。 考向一 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危害 1.结合材料,回答问题。 下表代表寒潮、酸雨、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对四省区的危害程度(☆号越多,代表危害程度 越高)。 甲 乙 丙 丁 粤 ☆☆ ☆☆ ☆☆☆☆ 川 ☆☆☆ ☆ ☆☆☆ 新 ☆ ☆☆ ☆☆☆☆ 晋 ☆☆☆☆ ☆☆☆ ☆ ☆ (1)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哪种环境问题? (2)分析丁问题在粤最严重的原因。 答案 (1)甲-水土流失,乙-寒潮,丙-土地荒漠化,丁-酸雨。 (2)工业发达且分布集 中,酸性气体排放量大;气候湿润,降水多,容易形成酸雨。 解析 第(1)题,可依据每个区域典型生态环境问题来判断:山西位于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 重;新疆土地荒漠化严重;广东工业发达,酸性气体排放多而酸雨严重;寒潮主要影响我国 北方地区。第(2)题,酸雨与酸性气体排放有关,还与降水多少有关,如在我国北方冬季,虽 然酸性气体排放多,但由于此季节降水少所以酸雨较少出现。 考向二 人类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 2.下图为“我国华北某沿海地区景观剖面示意图”,图中海岸为沙质海岸。读图完成下列问 题。 (1)分别说明图中甲、乙、丙三处植被的主要生态功能。 (2)近年来,该地区的荒草地不断开垦为农田,指出可能产生的主要环境问题。 答案 (1)甲: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降低风速、阻挡风沙;丙:固沙阻浪。 (2)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从图中不同植被距海远近、地形起伏和图例可以得出,甲地地势起伏大,植 被生态功能主要是涵养水源、保持水土;乙地植被在沿海的平原地区,主要功能是降低风速、 阻挡风沙;而丙地植被在沙质海岸上,主要功能是固沙阻浪。第(2)题,根据题干得知,该地 位于华北沿海地区,气候较干旱,特别是春季蒸发旺盛,而且是荒草地,如果将荒草地开垦 为耕地,则会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土地盐碱化、水污染。 拓展提升 (1)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其减少具体表现为物种灭绝, 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大大加快了这一过程。 (2)荒漠化的范围很广、类型很多。除了因风力作用而形成的沙质荒漠化外,我国西南地区因 雨水冲刷侵蚀作用而成的石漠化、南方山区丘陵因雨水淋溶作用而形成的红壤分布区的红色 荒漠,也属于荒漠化的范畴。 3.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2014 年 11 月 10 日,习近平主席在 APEC 峰会欢迎晚宴前的致辞中说:“有人说,现在北京 的蓝天是‘APEC 蓝’,美好而短暂,过了这一阵就没了,我希望并相信通过不懈的努力, ‘APEC 蓝’能够保持下去。”图 1 为燃烧化石能源对人体健康危害的过程示意图,图 2 为北 京雾霾污染源构成示意图。 图 1 图 2 (1)图 1 中 A、B 分别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PM2.5 除危害人体健康外,对大气环境产生的影响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除二次无机气溶胶外,造成北京雾霾的主要污染源是________和________。要使北京 “APEC 蓝”能够持久,应采取的措施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酸雨 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或酸性气体)。 (2)增加水汽凝结,易形成雾; 影响大气热力作用,使气温日较差变小;污染大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 (3)工业污染 燃煤 开发新能源,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发展低能耗产业,调整产业结构;加强对大气污染的防治; 采用洁净煤、洁净油技术,减少尾气排放;控制汽车保有量,提倡绿色出行;植树造林,提 高植被覆盖率;加强宣传,提高民众的环境保护意识 解析 第(1)题,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燃料会产生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这些化 合物一旦与水汽结合容易形成酸雨,所以 A、B 分别表示酸雨、硫氧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第 (2)题,PM2.5 不仅危害人体健康,对大气环境也产生一定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增加水汽凝结, 易形成雾霾;影响大气热力作用,使气温日较差变小;污染大气,使大气能见度降低。第(3) 题,读图可知,除二次无机气溶胶外,造成北京雾霾的主要污染源还包括工业污染(占 25%) 和燃煤(18%)。我们应该从新能源的开发、污染物的防治、新技术的研发及宣传教育等方面采 取措施来减少污染。 考点二 自然资源保护 1.自然资源的涵义 (1)自然资源的概念:自然界中的各种物质和能量,只要它对人类是有用的,都属于自然资源。 (2)自然资源的分类 ①依据:按照自然资源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 ②分类 a.可再生资源,指可以依靠生态系统自身的运行力量恢复和再生的自然资源。主要有生物资 源、水资源、土地资源、太阳能、风能、潮汐能等。 b.非可再生资源,指会逐渐减少以至枯竭的自然资源。主要包括能源矿产、金属矿产和非金 属矿产等资源。 2.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1)水资源问题 ①表现:水资源短缺。 ②原因 a.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济的加速发展是导致水资源危机的基本因素。 b.水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不均,是水资源危机的客观因素。 c.由于不合理利用导致水资源浪费和污染,以及流域植被和湿地毁坏等,是对水资源及其再 生功能造成破坏的主要因素。 (2)土地资源问题 ①表现:人均用地日益减少、耕地资源短缺和土地退化。 ②原因 a.人口增长。 b.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潜育化。 c.环境污染。 (3)矿产资源问题 ①表现:人均拥有量低、后备资源不足、生产能力下降、面临着枯竭的严峻形势。 ②原因:人口增长,储量不足,资源浪费严重。 3.石油资源耗竭与应对措施 (1)石油资源潜在危机分析 ①石油是一种非可再生资源,其储量是有限的。 ②由于世界经济对石油资源的依赖性,石油资源枯竭将使世界笼罩在石油危机的阴影之中。 ③随着世界石油资源的逐渐枯竭,世界石油供应将出现紧缺态势,石油价格必定上扬。 (2)石油危机应对措施 ①对石油资源要贯彻“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开发”的方针,适度开发,均衡生产,提高 资源利用率。 ②推广应用节油新技术、新工艺。 ③充分运用经济杠杆促进节油,以达到节约使用石油,提高资源利用率的目的。 ④加强资源勘探,增加探明可采储量。 ⑤到国外投资开发石油,替代石油进口,充分利用国内外石油资源和石油市场,保证我国石 油的供应。 4.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 (1)地下采矿与环境 ①对环境的破坏 a.原因:开采后形成的地下空间使矿区周围的应力分布发生变化。 b.表现:导致地下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移动乃至被破坏,继而引起断裂、塌陷,甚至地表 整体下沉。 ②沉陷问题处理办法: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2)露天开采与环境 ①对环境的破坏 a.因大规模挖掘,地表覆被层遭到毁灭性的破坏。 b.剥离后的土体或岩石堆放场占用了大量土地并造成土地退化。 ②土地破坏的恢复办法 a.开掘时尽量保护好地表土层。 b.用城市淤泥回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等。 5.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1)有效措施:优化用煤结构,减少原煤直接燃烧的数量,增加煤炭用于发电、制气等二次能 源生产的数量等。 (2)重要途径:加快洁净煤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6.人类对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1)植树造林,防治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①措施:植树造林是防止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的最佳措施。 ②防护林带的类型:防护林带包括水源涵养带、水土保持林带、防风固沙林带等。 ③种植防护林带的目的: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为工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的 条件。 (2)科学开发和整理土地,保证耕地持续供应 ①科学开发的要求:土地开发要与区域的生态环境相协调,既要严格保护耕地,加大开发耕 地的力度,又要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的不科学行为。 ②科学整理土地 a.目的: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提高农用地质量。 b.对象:农村过多的沟坎、不整的道路沟渠、零星未利用地和废弃地,因工矿生产建设挖损、 塌陷和压占的土地。 1.主要的资源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 (1)自然资源的涵义 理解自然资源的涵义,关键是把握其自然与社会的双重属性;掌握自然资源的类型,要从其 能否再生或恢复的特性进行判断,具体分析如下: 2.我国主要的资源问题 资源问题 表现 原因 水资源问题 水资源短缺危及农业、工业生产与 生活,并导致生态环境恶化 基本因素——人口的迅速增加和经 济的加速发展;客观因素——水资 源的时空分布不均 土地资源问题 人均农、林、牧用地日益减少;耕 地资源短缺;土地退化 人口增长,不合理开发导致水土流 失、土地荒漠化、土壤次生盐渍化、 潜育化及环境污染等 矿产资源问题 人均拥有量少,后备资源不足,部 分矿产面临枯竭 人口增长,矿产资源浪费严重,不 合理开发导致矿区环境破坏 3.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 (1)石油资源的危机分析与应对措施 理解石油资源危机产生的原因应从世界需求和资源属性两个方面分析,其应对措施应从开源、 节流等方面进行考虑。具体分析如下: (2)采矿过程中的环境保护——以煤炭为例 环境问题 成因 环境保护措施 沉陷问题 地下开采导致采空区以上岩层变形, 用碎石、沙、矸石等回填采空区 移动乃至被破坏 土地破坏 露天开采将矿体的上覆地层和表土剥 离,剥离后土体或岩石堆放占用大量 土地 保护好地表上层,用城市淤泥回 填矿区,进行复垦和再种植 污染空气、 水、土壤,占 用土地 煤炭堆放、废渣自燃、矿山排水等 加强管理,采取应对措施 (3)煤炭资源利用的环境保护措施 ①环境问题:释放 CO2 和 SO2,产生热污染等。 ②解决措施:优化用煤结构,提高煤炭的利用效率。 4.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以土地资源为例 理解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与保护,可结合土地资源在利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及其保护措施加以 分析,具体如下: 措施 作用表现 解决的问题 植树造林 防御风沙、洪涝等自然灾害,为工农业 生产和人们生活创造良好条件 水土流失和土地荒漠化 科学开发 与区域生态环境相协调,既保护耕地, 加大开发力度,又防止盲目扩大耕地面 积,忽视生态条件限制 土地退化、耕地减少、土壤盐 渍化 整理土地 增加农用土地面积,特别是耕地面积, 提高农用地质量 考向一 非可再生资源的利用保护 1.稀土是广泛应用于电子、新能源等未来发展重要领域的战略资源。我国稀土储量曾占世界 的 85%,由于大量出口和盲目开采,目前储量只有全世界的 30%,但出口量却占到了全球贸易 量的 90%以上。从 1973 年开始出口稀土初级产品,平均每吨产品创汇仅 0.42 万美元。同时 由于稀土企业开采工艺低下,环境污染严重。专家表示,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促使稀土资 源价格逐步回归其应有价值,反映环境成本和资源约束,才有助于保护稀土资源。据此完成 下列各题。 (1)依据材料和图中信息,分析我国稀土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2)针对存在的问题和所学知识,请你对合理开发利用稀土资源提出合理化建议。 答案 (1)过量开采,储量减少;不合理开发,造成土地破坏;环境污染严重;技术水平低; 以初级产品为主,价格低,创汇少。 (2)加大稀土新材料研发的投入;调整产业结构,延长 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大科技投入,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对资源进行深加工和综合利用; 在资源生产过程中要保护好土地,对遭受破坏的土地要及时展开复垦;实施严格的环保标准, 加强环保措施,防治资源开发利用中产生的环境污染;提高稀土出口价格等。 解析 从材料中得知,我国稀土资源储量快速减少,同时由于技术水平低,出口低级产品, 环境污染严重;由图形材料可以看出由资源开发造成的土地资源的破坏,不仅利润低,而且 产生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应从资源的开发利用,技术水平的提高,调整产 业结构,加大环境保护措施,对破坏土地复垦,以及提高出口价格等方面保护我国现有的稀 土资源。 考向二 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和保护 2.下图示意的我国农业区是新疆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1990 年至 2013 年,该农业区耕 地面积不断扩大。 分析该农业区耕地面积扩大带来的环境问题,并提出应对措施。 答案 环境问题:(该区域地处内陆)气候干旱,耕地面积增加会加大灌溉用水量,(河流流量 大减)加剧水资源短缺:入湖水量减少,湿地萎缩;(灌溉用水量加大,导致)地下水位上升, 引起土地次生盐碱化。 应对措施:限制开荒面积;节约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发展节水型农业。 解析 根据所学知识,推断环境问题主要有:加剧水资源短缺(耕地面积扩大,会加大用水量)、 湖泊萎缩,调蓄能力减弱(入湖水量减少)、土壤次生盐碱化加重(大水漫灌,只灌不排)等。 应对措施从合理用水、节约用水、发展节水农业、改进灌溉方式、跨流域调水等方面来回答 即可。 方法指导 解决水资源短缺问题的措施 开源 跨流域调水 修筑水库 合理开发和抽取地下水 海水淡化 人工降雨 节流 提高公民节水意识 提高工业用水的重复利用率 提高农业的灌溉效率 考点三 生态环境保护 1.生态环境问题 (1)概念:由于生态平衡遭到破坏,导致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严重失调,从而威胁到人类的 生存和发展的现象。 (2)我国表现比较突出的生态环境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森林和草地资源减少、生物 多样性减少等。 2.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1)我国森林资源的现状(2006 年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调查结果) ①森林覆盖率为 18.21%,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 61.52%。 ②人均占有森林面积 0.13 公顷,相当于世界人均面积的 20%。 ③我国人均蓄积量为 9.47 立方米,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 14.58%。 ④森林资源分布不均匀,西南、东南、东北多,而西北、华北少。 ⑤我国对森林的采伐速度过快,加上毁林开荒、基本建设和采矿等,使很多地方的森林资源 锐减。 (2)我国草场资源现状 ①草原面积广大,2006 年仅次于澳大利亚,居世界第二位。 ②草场严重退化,生产力不断下降。 3.水土流失 (1)概念:水土流失是在人为因素影响下,受水力、风力、重力等外力作用,土壤发生移动和 破坏的现象。 (2)现状及分布:我国是世界上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国家之一,以黄土高原、长江中上游地区表 现得最为突出。 (3)原因:水土流失的原因可以概括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大方面。 ①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质、植被、降雨、土壤、风力、冻融等。 ②人为因素:包括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4)直接后果:破坏土地资源,使耕地的表土流失,带走大量营养物质,降低土壤肥力,最终 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 (5)间接危害:导致下游湖、河、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给人们的生 命财产造成重大损失。 4.土地荒漠化 (1)现状: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 267 万平方千 米,约占国土总面积的 28%。 (2)危害最为严重区:我国北方的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 (3)原因 ①重要因素:自然地理条件——自然因素。 ②主导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理的活动——人为因素。 (4)危害:不仅对本地区造成危害,而且还可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他地区。 (5)沙尘暴 ①形成条件:强风、沙源和不稳定的天气。 ②危害:使大气能见度急剧降低。 5.生物多样性减少 (1)现状 ①我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 ②生物多样性正面临严重威胁,濒危物种多。 (2)原因 ①大面积森林砍伐、火烧和农垦,草地过度放牧和垦殖。 ②工业、城市和交通发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导致野生动物生境的破坏和大量丧失。 ③对物种的高强度捕猎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种难以正常繁衍。 ④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生物种受到严重威胁。 ⑤土壤、水和空气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别是给相对封闭的水生生态系统带来毁灭性的影响。 6.生态环境保护 (1)保护植被,防止水土流失和荒漠化 ①植被破坏 a.原因:发展传统农业、牧业和不合理开发利用资源。 b.后果:是导致水土流失和荒漠化的重要原因。 ②发展生态农业 生态农业的概念:以生态学理论为指导,在生产过程中强调合理利用土地和其他各种自然资 源,保护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的高产、优质和高效的农业。 ③发展生态农业的措施 a.加强政策引导。 b.加强农村住区建设。 c.加强法制建设,依法保护植被。 (2)保护生物多样性 ①生物多样性 a.作用: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是人类及其子孙后代极其宝贵的财富。 b.现状:我国生物多样性正在以惊人的速度减少。 ②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 a.就地保护 概念:在野生动植物的原产地对物种实施有效保护。 措施:最有效的办法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b.迁地保护 概念:将野生动物从原产地迁移到条件良好的其他环境中进行有效保护的一种方式。 措施:主要通过建立动物园、植物园、珍稀濒危动植物人工繁育基地和设立遗传资源种质库, 以保证生物物种的延续和扩大。 1.主要的生态环境问题 (1)森林资源匮乏,草场退化 (2)水土流失的成因与危害 成因 危害 自然因素 人为因素 地形、地质、植被、降雨、 土壤、风力、冻融等 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毁林 毁草、滥垦乱伐、开矿修路等 ①使耕地表土流失,土地肥 力下降,最终导致土地生产 力下降;②流域源头和上游 的水土流失,会导致下游河、 湖、水库泥沙增多,河床抬 高,进而引发洪涝灾害 (3)土地荒漠化 ①我国是世界上荒漠化土地分布最广的国家之一。我国北方农牧交错区和绿洲边缘区的荒漠 化,对当地居民生产和生活的危害最为严重。 ②荒漠化的成因:自然地理条件是形成荒漠化的重要因素,人类过度放牧、滥伐森林等不合 理活动是荒漠化的主导因素。 ③土地荒漠化的危害:破坏生态环境,影响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通过沙尘暴的形式影响其 他地区。 (4)生物多样性减少 物种灭绝本是一种正常的自然景象,人类不合理的活动加快了物种的灭绝速度。 原因 表现 自然原因 物种的平均寿命大约为 500 万年,地球历史上最近 2 亿年以来, 平均 1.1 年灭绝一个物种 人为原因 (1)大面积的森林砍伐、火烧和垦殖 (2)草地的过度放牧和农垦 (3)工业、城市、交通占用大量的土地 (4)对物种高强度的捕猎和采集 (5)外来物种的大量引入或侵入 (6)土壤、水和空气污染等 2.我国不同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 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包括自然、人为两大方面。结合不同生态环境问题的区域分布,分 析其自然背景,针对不同人类活动的影响,分析人为原因,并归纳出应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 具体如下: 生态环境 问题 主要分布区域 自然背景 不合理的 人类活动 主要防治措施 森林破坏 东北、西南、东南 属中温带、亚热带 边远山区 过度砍伐、毁林 开荒、强取薪柴 封山育林、合 理采伐、采育 结合、退耕还 林、改变林区 经济结构 草场退化 内蒙古、青海、宁 夏、新疆 属半干旱、干旱草 原地区 过度放牧、过度 垦殖、重用轻养 退耕还草、封 育草场、舍饲 养畜 水土流失 黄土高原、长江中 上游地区、南方低 山丘陵 地形起伏、有沉积 物、植被稀疏、降 水集中且强度大 不合理的土地利 用方式、毁林毁 草、滥垦乱伐、 开矿修路 ①工程措施: 打坝建库、平 整土地、修筑 梯田;②农业 技术措施:深 耕改土、科学 施肥、地膜覆 盖;③生物措 施:封山育林、 封坡育草 土地荒漠 化 西北、华北半干旱 区,尤其是北方农 牧交错区和绿洲 边缘区 属半干旱内陆或 春旱严重地区 过度放牧、滥伐 森林、过度垦殖、 对水资源利用不 当等 解决当地群众 生活用能、严 禁砍伐、退耕 还林还草、加 大防护林建 设、实施封沙 育草工程 生物多样 性减少 林区、草原、近海 区域 物种资源丰富 大面积森林被砍 伐、火烧和农垦, 草地过度放牧和 垦殖,以及工业、 城市和交通发展 破坏其栖息地 扩大自然保护 区,建立生态 走廊,采育结 合,合理放牧, 实行禁牧、休 渔期制度 3.生态环境保护的主要措施 考向一 土地荒漠化 1.(2016·浙江 10 月选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青海湖是我国第一大内陆湖。湖面海拔 3 196 米。湖区全年风力较强,冬、春季节 多大风,主导风向为西北风。图 1 为青海湖流域略图,图 2 为图 1 中甲区域沙地分布图。图 3 为湖区某地气候统计图。 材料二 下表为环青海湖区域 1977~2010 年部分土地利用类型面积变化(单位:平方千米)。 土地利用类型 1977 年 1987 年 2000 年 2010 年 耕地 302 419 451 454 草地 7 286 7 144 7 098 7 096 建设用地 7 13 20 36 水域 4 678 4 568 4 533 4 575 (1)指出甲区域沙地的主要沙源地,分析甲区域沙地的成因。 (2)说出 21 世纪以来青海湖水面变化的特点,分析引起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3)近年来,环青海湖区域由生态破坏引起的自然灾害加重。说出该自然灾害的类型,并从土 地利用变化的角度分析该自然灾害加重的原因。 答案 (1)沙源地:①河谷及三角洲;湖岸。 成因:①河谷宽广,三角洲面积大;湖泊面积不断缩小,裸露的湖岸带变宽,沙源物质丰富; 西北风经过湖面,尤其是冬季湖面结冰,使风力增强,有利于风沙输送;受甲区域以东山地(日 月山)阻挡,风速减小,有利于风沙堆积。 (2)特点:湖面扩大。 原因:湖水补给主要来自于北部山地(祁连山)的河流;全球变暖使高山冰雪融水增加,河流 补给量增大。 (3)风沙(沙尘暴)、土地荒漠化。(任答一点) 草地被开垦为耕地,草原遭到破坏;冬春季节裸露地表增多;建设用地增加,风力侵蚀增强。 解析 第(1)题,沙源地即沙尘的来源地区。甲区域西部是青海湖,湖床可能成为沙源地,一 旦水位下降,湖床出露,即可成为沙源地;附近还有河流,河床在枯水期水位下降,也可以 成为沙源地;河流注入青海湖的河口地区,会形成三角洲,三角洲是由大量泥沙沉积形成的, 也能成为沙源地。沙地的形成既要考虑沙的来源,也要考虑沙尘的沉积。第(2)题,青海湖水 面变化取决于湖水的补给来源。高山冰雪融水补给多少取决于气温的变化。近年来气候变暖, 冰雪融水量增加,入湖水量增加,所以湖面短时期内是增大的。第(3)题,生态破坏的形成与 人类活动密切相关,从表格中土地利用的变化来看,植被逐渐被破坏,耕地越来越多,草地 越来越少,而整体的水域面积在减少,裸露的土地增加,在气候干旱条件下,很容易引起土 地荒漠化,进而还会造成沙尘暴多发。 考向二 水土流失 2.(2015·浙江自选模块)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种植 农作物”。下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答案 (1)D (2)A (3)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 解析 第(1)题,本题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陡坡开垦,坡地地形不会改变,对降 水影响不大;但是会破坏自然植被,土体缺少植被保护,会使地表土体松动。③和④正确, 选择 D 项。第(2)题,本题考查水土流失的原因。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原因有自然原因,也有 人为原因。地形坡度大,植被稀疏,土质疏松,该地降水集中,降水强度大,是主要自然原 因。全年风力的大小对水土流失影响不大,该地冻融作用不明显,故 A 项正确。第(3)题,本 题考查水土流失的治理措施。主要有退耕还草(林)、植树种草、修筑梯田等。 考向三 土壤盐碱化 3.下表为“我国西北某区域三个年份各类盐渍化土壤面积统计表”。读表回答问题。 (单位:km2) 年份 类型 1990 年 2000 年 2010 年 重度盐渍土 153 425 755 中度盐渍土 133 219 293 轻度盐渍土 952 801 694 合计 1 238 1 445 1 742 (1)分析该区域 1990~2010 年土壤盐渍化变化的特点。 (2)指出该区域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盐渍化应采取的措施。 答案 (1)中度、重度盐渍土面积增大,轻度盐渍土面积减小;盐渍土总面积增大;土壤盐渍 化越来越严重。 (2)合理灌溉;修建排水工程;禁止盲目垦荒,退耕还草。(答对两点即可) 解析 第(1)题,分析表中数据的变化特征,从土壤盐渍化的面积和土壤盐渍化的程度两方面 归纳即可。第(2)题,结合我国西北地区土壤盐渍化的成因,从过度垦荒、植被破坏以及农业 生产活动中对水资源的不合理利用等方面解答即可。 考向四 湿地破坏 4.某区域内湿地呈斑块状分布,下表中的数据反映该区域湿地的变化。 年份 湿地斑块数目(块) 湿地总面积(hm2) 湿地比率(%) 1976 2 251 88 893 42.99 1986 3 721 39 639 19.17 2005 1 973 19 230 9.30 阅读材料,分析该区域不同时段湿地变化的特点,说明湿地变化对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变化特点:1976~1986 年,湿地斑块数量显著增加,湿地破碎,湿地面积大幅度减少; 1986~2005 年,湿地斑块数量和面积明显减少,湿地萎缩。 不利影响:涵养水源能力减弱;小气候变差;植被覆盖率下降;土壤侵蚀加剧;生态平衡破 坏;生物栖息地减少;生物种类(数量)减少等。 解析 湿地变化特点从表中可直接读出,湿地对环境的影响包括对水源、气候、植被、土壤、 生物多样性等方面。 考向五 生物多样性减少 5.中华秋沙鸭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鸟类,目前全国只有 1 000 只左右。中华秋沙鸭生活在河 流与小型湖泊等湿地中,主要以淡水鱼、虾等为食。以长白山某河流作为繁殖地的中华秋沙 鸭种群,春季为 50 余只,秋季迁徙时,数量增至 200 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达赣东北的越 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 50 余只返回繁殖地。分析中华秋沙鸭在迁徙途中不断死亡,导致数 量减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护对策。 答案 可能原因:迁徙路线上缺少湿地等休憩和觅食地,疲劳饥饿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鱼 虾;人或动物的捕杀等。 保护对策:在迁徙路线上建设与恢复湿地,使湿地间距小于单日迁徙距离;治理水体污染; 严禁人为猎杀;在迁徙路线上建立观测点,组织志愿者观察与保护;做好保护中华秋沙鸭的 宣传工作等。 解析 中华秋沙鸭由长白山迁徙到赣东北,来回路途遥远且沿途经济发达,人口密集,以湿 地为栖息地的秋沙鸭可能会很难觅到栖息地而疲劳饥饿致死,沿途还会遭遇天敌和人类的捕 杀,长江流域经济发达,水污染严重,如误食被污染的鱼虾可能会被毒死。针对以上问题可 在其迁徙路线上建设和恢复湿地,并治理水污染,加大法律法规建设和宣传力度,以减少人 为捕杀。 考向六 其他生态环境问题 6.下图示意“1986~2008 年我国长江三角洲某地区地面沉降的发展变化”。读图完成下列问 题。 (1)指出 1986~2008 年该地区地面沉降的空间变化特点,并分析其人为原因。 (2)简述地面沉降的防治措施。 答案 (1)沉降面积不断扩大,深度不断加深。 该地区城市规模不断扩大,生产、生活需水量加大,过度开采地下水。 (2)合理开采地下水等管理措施;植树种草等生物措施;人工回灌等工程措施。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该地区沉降深度和沉降面积均有较大的增加,因此沉降总面积 在扩大,沉降深度在增加。长江三角洲地区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城市规模大,生产、生活 需水量大,而地表水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开采过度,是造成地面沉降的主要原因。 第(2)题,防治地面沉降应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恢复地下水的水位。控制地下水开采的措施包 括合理开采、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少用水量等,恢复地下水的水位即要增大地下水的来源, 可进行人工回灌、增加植被覆盖、加大地表水的下渗等。 考点四 环境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概念 是指水体因某此物质的介入,超过了水体的自净能力,导致其化学、物理、生物等方面特征 的改变,从而影响水的利用价值,危害人体健康或者破坏生态环境,造成水质恶化的现象。 (2)水体污染物:指引起天然水体污染的物质。 (3)水体污染源:向水中排放或者释放污染物的发生源或场所。 (4)水污染的分类:化学性污染、物理性污染、生物性污染。 (5)水污染危害 ①长期饮用受到污染的水,可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等。 ②灌溉用水中污染物的浓度过高,会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会导致农作物大面积死亡。 ③会改变水生生态系统,不适应新环境的水生生物将大量死亡,从而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越 来越简单和脆弱。 (6)水体富营养化:含有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污水,大量排放到水体中,引起水中藻类大量繁 殖,导致水质恶化的现象。 (7)水污染防治原则 ①预防:通过有效控制,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减少到最小量。 ②治理:是通过建设城市污水处理厂等,确保污水在排入自然水体前达到国家或地方规定的 排放标准。 ③管理:指对污染源、水体及处理设施的管理,以管促治。 (8)常用的污水处理方法:物理法、化学法、物理化学法、生物法。 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大气污染 ①概念:是指大气中污染物质的数量(浓度)超过大气的正常含量,并且持续足够的时间,足 以对人、生物、材料、气候产生不良影响和危害的现象。 ②污染物 a.气溶胶状污染物:粉尘、雾、降尘、飘尘、悬浮物等。 b.气体状态污染物:硫氧化物、氮氧化物等。 ③污染源:从其成因来看,可分为天然污染源和人为污染源两大类。 (2)酸雨 ①成因:主要是在燃烧煤、石油、天然气等的过程中,不断向大气排放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 物等酸性气体所致。 ②形成过程:二氧化硫和氮氧化合物在大气中遇到水滴或潮湿空气,转化成硫酸或亚硫酸以 及硝酸等,混入雨水或雪水中,使其酸度增加,当降水 pH 值小于 5.6 时,就形成酸雨。 (3)光化学烟雾 ①概念:是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的一种具有刺激性 的浅蓝色的烟雾。 ②形成条件:当遇逆温或不利于扩散的气象条件时,烟雾会积聚不散。 ③危害: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体健康。 (4)温室效应;是指太阳短波辐射透过大气层射到地面,而地面增温后放出的长波辐射却被大 气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质所吸收,从而使大气变暖的效应。 (5)控制污染源 ①关键:控制污染物排放,减少污染物排放量。 ②措施 a.改进能源消费结构,开发利用清洁能源和低污染能源。 b.集中供暖供热,尽可能降低能源在生产与使用过程中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危害。 c.对燃料进行预处理,改进燃烧技术。 d.在污染物未进入大气之前,使用消烟除尘技术、冷凝技术等消除废气中的部分污染物。植 树造林、科学规划城市绿地面积,是改善大气环境质量、防治大气污染的重要措施之一。 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概念:是指在社会的生产、流通、消费等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环境的各类固 态、半固态废弃物质。(2)固体废弃物的种类:可分为工业固体废弃物、城市垃圾、危险废物、 农村垃圾。 (3)固体废弃物的危害 ①固体废弃物如果处理不当,其有害成分就会通过水、空气、土壤、食物链等途径污染环境, 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体健康。 ②固体废弃物的露天堆放和填埋处置需占用大量的土地。 (4)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原则:“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 (5)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措施 ①分类收集,密封运输。 ②破碎、压缩、焚烧。 ③卫生填埋。 ④资源化。其模式如下图: 1.水污染及其防治 (1)水污染形成与危害 形成 水体污染物――→介入 水体 ―――――→超过自净能力水体化学、物理、生物等特征改变―→ 水质恶化 危害 饮用水 引起人体急性或慢性中毒、致癌等 灌溉水 使农作物物种发生变异,甚至导致大面积死亡 水生生态 系统 造成水生生物大量死亡,使水生生态系统变得简单和脆弱 (2) 2.大气污染及其防治 (1)主要的大气污染类型、成因及危害 主要类型 成因 危害 酸雨 燃烧煤、石油、天然气,排放二氧 化硫和氮氧化合物等酸性气体 ①河湖水酸化,鱼类死亡;②土壤酸化, 危害农作物、森林;③腐蚀建筑和文物 古迹;④危害人体健康 光化学烟雾 排入大气的氮氧化合物和碳氢化 合物等受太阳紫外线作用产生刺 激性的浅蓝色烟雾 烟雾积聚不散,造成大气污染,危害人 体健康 温室效应 燃烧化石燃料排放出的二氧化碳 等温室气体,增加了大气吸收地面 辐射的能力 导致全球气候变暖,引起海平面上升、 生态系统改变和自然灾害加剧等 (2)大气污染的防治措施 3.固体废弃物污染及其防治 (1)固体废弃物的来源与危害 (2)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和利用 对固体废弃物的处理应实现“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常见的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方法 优势 分类收集,密 封运输 有利于废品回收与资源利用,还可大幅度减少垃圾处理量。避免散落, 减少运输污染 破碎、压缩、 焚烧 体积减小,消除某些有害物质 卫生填埋 占地面积小,土地利用率高;土地可重新利用;不会对水体和大气造成 污染 考向一 大气污染与防治 1.根据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近几年出现并逐渐加重的灰霾污染事件,让一些城市变为“烟城”。据环保部门调查所知, 这主要是城市周边地区农民燃烧秸秆所导致的,但专家同时指出,这种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城市自身也难辞其咎。 (1)周边地区农民对燃烧秸秆的危害认识不到位,直接导致了这类污染事件的发生。为了加强 宣传,请你根据所学知识,总结分析燃烧秸秆的危害。 (2)试分析这类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城市自身难辞其咎的原因。 (3)为改善城市大气环境质量,今后应做好哪些工作? 答案 (1)污染空气,危害人体健康;引起火灾,威胁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引发交通事故, 影响道路交通和航空安全;破坏土壤结构,造成耕地质量下降。(任答两点即可) (2)这是因为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植被面积减少;城市中高楼密布,楼宇间气流停滞,污染 气团难以被驱散,很容易发生大气污染事件;城市中汽车排放的尾气、城市扬尘、工业排放 的废气等也容易造成城市大气污染。 (3)污染气体达标排放;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积极采用新能源;加强城市 绿地建设,加强环境管理,加大宣传力度。 解析 第(1)题,燃烧秸秆既会造成大气污染,还会因能见度降低而引发交通事故,也可能引 发火灾;同时也会导致土壤中的有机物减少,造成土壤肥力下降。第(2)题,城市化的发展, 使城市内部植被减少,城市大气环境质量变差;同时高大稠密的建筑还会影响空气的流动。 第(3)题,可从减少大气污染物的排放,改善城市生态环境质量,加强管理等方面来降低同类 事件发生的次数。 考向二 水污染与防治 2.下图示意流经某城市小河水污染程度与流量、降水的关系。读图,回答问题。 (1)说出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简析该次水污染形成的原因。 (2)简述防治该河水污染可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污染总体呈“W”形变化(先减轻后加重,3 日污染最严重,随后减轻恢复常态。) 城市地表污染物较多,降雨后污染物被径流带入河流;河流流量小,河水自净能力差。 (2)加强宣传教育,提高水环境的保护意识,禁止各种生产、生活污水直接排放;建设完善的 城市截污管网和净化设施,引水冲污,增强河水自净能力。(答三点即可) 解析 第(1)题,结合污染物浓度变化曲线归纳小河水污染的变化特点。该次水污染的原因: 材料中提及河流流经城市,可推知污染物来自城市;图中显示降水后,河水中污染物先下降 后迅速上升,说明降水过后一段时间内污染物随径流注入河流;图中显示该河流流量较小, 造成污染物浓度较高。第(2)题,治理水污染的措施包括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两个方面。 考向三 固体废弃物污染与防治 3.日益突出的“垃圾围城”已经成为中国各大城市必须面对的难题。下图给出了垃圾处理方 法的优选原则。读图,完成下列各题。 (1)垃圾能源化利用,相比于填埋处理“优”在哪里? (2)要破解“垃圾围城”的困局必须遵循“3R”原则,即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其中最迫 切,最关键的是减量化。实现垃圾减量化的途径有哪些? 答案 (1)垃圾减量,少占空间;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能够产热、发电。为人类生产、生活 提供能源,化害为利。 (2)转变消费观念,改善产品设计,落实垃圾分类、回收利用和垃圾分散化处理等。 解析 第(1)题,垃圾能源化利用一方面为人类提供能源;另一方面减少了垃圾量,进而也减 少了对地下水的污染。第(2)题,分类回收利用、转变消费观念等可以有效地减少垃圾的排放 量。 考向四 土壤污染与防治 4.我国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表明: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镉、汞、铅 3 种金属 污染物含量呈现从西北到东南、从东北到西南方向逐渐升高的态势。下图为甲城市不同功能 区土壤中 4 种重金属元素含量及用此 4 种元素计算出的综合污染指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土壤中镉、汞、铅 3 种重金属污染物分布特点的成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甲城市土壤重金属综合污染情况空间分布特点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甲城市矿冶区明显高于其它功能区的两种重金属元素是________,其原因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土壤污染对我国农业生产造成的主要影响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防止我国土壤污染加剧并修复已污染的土壤,需采取的措施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东南地区经济活动强度大于西北地区,产生的土壤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冶金工 业分布较多 (2)矿冶区和居民区污染最严重;开发区和风景区污染较轻 (3)铅、镉 矿冶区工业污染严重 (4)降低土地生产力(破坏土壤资源);影响农产品质量和数量 健全并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 规;加强对污染源的冶理;开展污染土壤修复技术研究,加快修复已污染的土壤;加强宣传 教育,提高环保意识。 解析 第(1)题,东南地区经济发达,产生的污染物多;西南地区有色金属冶炼工业发达,重 金属废弃物排放多。第(2)题,认真读图中综合污染指数,可得出综合污染情况的空间分布特 点。第(3)题,对比图中矿冶区与其他功能区的各种重金属含量柱状图,结合图例等相关知识 可作答。第(4)题,土壤污染后不仅生产力降低,而且通过生态环境将污染物富集到农产品中 去。防治土壤污染,要健全法制,做到有法可依;加强宣传,提高全民的环保意识;修复已 经污染的土地,还需相应的技术支撑。 方法点拨 1.环境污染的原因分析思路 (1)不同环境污染的形成原因各不相同,要结合其特点进行具体分析。例如:赤潮产生的原因: ①沿海地区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大量排放和过度海水养殖,造成海水富营养化,促使赤潮 生物的大量繁殖;②适宜的水温、盐度等环境有利于赤潮生物的繁殖;③水体交换不良的港 湾和沿岸海域容易发生赤潮。 (2)同一环境污染问题由于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同,带来的危害也不相同。下面以我国南北地区 的酸雨危害为例进行比较: 地区 危害 形成原因 长江 以南 大 ①降水多,有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多丘陵、盆地地形且风速小,不利 于酸性气体的扩散;③土壤呈酸性,因而大气中的灰尘也呈酸性,无 法中和酸性气体 长江 以北 小 ①降水少,不利于酸雨的形成;②地形平坦,风力较强,利于酸性气 体的扩散;③土壤呈碱性,大气中的灰尘也呈碱性,可以中和部分酸 性气体 2.环境污染整治类试题的思维建模 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成因采取相应措施:不同的污染问题成因不同,采取的措施也应不同, 只有针对造成污染问题的具体原因,才能找到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环境污染的成因有多种, 但其本质原因是污染物的浓度与数量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因此环境污染的整治应重点从 降低污染物的浓度、减少污染物的数量两方面着手。此外,再好的措施也需要人来实施,因 此需要政府、公众的参与。如图所示: 在此基础上,根据区域特点因地制宜辅以针对性的措施。 课时训练 1.(2016·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A 处为水库,是 B 城市的唯一水源,C 处为山地。读图回答问题。 (1)应采取什么措施来保护 B 城市的水源? (2)某企业拟在 C 处山坡上开辟采石场,指出其可能对该处造成的生态破坏。 答案 (1)退耕还林、还草(减少农药和化肥的使用量);禁止向湖泊、河流排污(禁止在湖泊 养殖);保护森林。 (2)破坏森林,生物多样性减少;破坏山体,水土流失加剧。 解析 第(1)题,B 城市附近有大面积耕地分布,农业生产活动中过度开垦会影响水质,农药 和化肥的大量使用会对水源产生污染。A 湖区如果有渔业养殖,也会影响到下游 B 城市的 水源。第(2)题,C 处为山地,开辟采石场,首先破坏生物的栖息地,导致生物多样性减少; 植被覆盖率降低,涵养水源的能力下降,导致水土流失加剧。 2.我国红壤区主要分布在南方地区,其现有耕地约占全国耕地面积的 1/4,是我国重要的农 业生产基地。下图示意坡度与土壤冲刷量的关系,根据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1)说出我国红壤分布区夏季最易发生的生态环境问题,并分析其自然原因。 (2)简述Ⅰ、Ⅱ、Ⅲ坡度范围内土地合理利用的不同方式。 答案 (1)水土流失。原因:地形以山地丘陵为主,地势起伏大;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 季降水量大且集中,流水侵蚀严重,易引发水土流失。 (2)Ⅰ区域宜修建梯田,作为粮食作物、经济作物(经济林木)用地;Ⅱ区域宜退耕还林、还牧, 作为林牧业用地;Ⅲ区域以植被保护为主,以防止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发生。 解析 第(1)题,我国南方地区夏季降水集中,地形起伏大,因而水土流失严重。第(2)题, Ⅰ地坡度小,可修筑梯田;Ⅱ地坡度较大,冲刷量大,应退耕还林;Ⅲ地坡度最大,应以植 被保护为主。 3.(2015·福建文综)下图示意我国东北某区域不同时期人口数量和耕地、湿地面积的变化。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指出该区域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简述该区域保护湿地应采取的主要措施。 答案 (1)特点:湿地面积减少。 原因:由于人口增长,耕地需求增加,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提高,建设用地需求量增大, 促使人类大面积开垦湿地。 (2)退耕还湿地;建立自然保护区;工程建设应重视湿地的保护;提高群众保护湿地的意识。 (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 解析 第(1)题,仅需要描述湿地面积变化的特点,不需要指出耕地和人口的变化。原因分析 要从人口数量、耕地需求、城镇化等方面分析。第(2)题,湿地保护措施要从改变产业结构、 政策措施、教育措施、城镇规划建设等方面考虑。 4.(2016·全国文综乙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人们为了追求更大的经济效益,在陆上修建高位养虾池(下图)。高位虾池 底部铺设隔水层,引海水养虾。养虾过程中要投饵料、换海水,废水多经地表流入海洋。引 水、蓄水、排水过程都有渗漏。 分析高位虾池对当地环境的不利影响。 答案 养殖过程海水渗漏,导致地下淡水咸化,附近表土盐碱化,影响农作物和地表植物的 生长,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废水造成附近海域污染、海水富营养化。 解析 高位虾池在养殖、换水和排水的过程中,都会出现渗漏,会导致土壤盐分增大,附近 地区出现土壤盐碱化;海水下渗的过程中也会导致地下水盐度升高,影响水质,从而影响到 当地地表植物的生长。排向海洋的水体中含有大量的食物残渣和虾的粪便,不经处理直接排 入海中,会导致附近海域海水的富营养化,影响海洋水质危及海洋生物生存,从而间接影响 到人类的正常生活。 5.(2016·浙江自选模块)由于水资源短缺,我国华北平原大量开采地下水,20 世纪 60 年代 以来出现了地下水漏斗,带来一系列环境问题。地下水漏斗指由于打井超采地下水形成的地 下水位中间深、四周浅,如漏斗状的地下水位分布状况。图 l、图 2 分别为“华北平原浅层 和深层地下水漏斗分布区(阴影部分)示意图”。完成(1)~(3)题。 (1)根据华北平原地下水漏斗区的地理特征,可判断( ) ①浅层地下水漏斗区地势相对较低 ②深层地下水漏斗区河流径流量丰富 ③浅层地下水漏 斗区主要分布在山麓地带 ④深层地下水漏斗区工农业生产用水量大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2)浅层或深层地下水漏斗带来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浅层地下水漏斗致使河流干涸断流 B.深层地下水漏斗造成深层地下水污染 C.浅层地下水漏斗导致土地盐碱化 D.深层地下水漏斗会引起土壤养分降低 (3)地下水回灌是治理地下水漏斗的主要措施。简述地下水漏斗区回灌用水的主要来源。 答案 (1)C (2)A (3)跨流域调水;利用雨水(夏季集中降水产生的多余地表水);利用中水(工业和城市污水无 害化达标处理产生的水)。 6.阅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下图为长江三角洲地区某城市农村地区河流磷浓度 TP(mg/L)与降水量关系图。 (1)说出该城市农村地区河流磷浓度的差异。 (2)简析农田河流磷浓度变化的原因。 答案 (1)总体上村镇河流磷浓度大于农田河流磷浓度,村镇河流随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减 小,农田河流随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先增后减。 (2)农田河流的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枯水期磷污染物分布的农田没有水流汇入河流,河流 磷浓度小;平水期降水量增加,磷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河流磷浓度变大;丰水期河 流流量的增大,降低了水体的磷浓度。 解析 第(1)题,读图,根据图例,总体上村镇河流磷浓度大于农田河流磷浓度。村镇河流随 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减小,农田河流随降水量的增大磷浓度先增后减。第(2)题,农田河流的 污染主要来自农业生产,枯水期磷污染物分布在农田,因基本无水流,不能汇入河流,河流 磷浓度小。平水期降水量增加,磷污染物随地表径流进入河流,河流磷浓度变大。丰水期河 流流量的增大,降低了水体的磷浓度,所以河流磷浓度又降低。 7.结合下图,分析宁夏生产过程中容易导致的环境问题及成因。 答案 土地荒漠化——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过度农垦、过度放牧易导致土地荒漠化的产生。 水土流失——宁夏东南部地处黄土高原,土质疏松,夏季降水集中,植被的破坏易产生水土 流失。 水资源短缺——大部分地区气候干旱,工农业的迅速发展,以及不合理的农业灌溉,导致水 资源短缺。 土地盐碱化——大水漫灌导致地下水位上升,气候干旱,蒸发旺盛,致使盐分在地表集聚。 解析 宁夏的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和土地盐碱化等问题, 在进行分析时要结合宁夏农业生产的具体活动。 8.(2016·全国文综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随着电子商务的快速发展,我国快递业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2015 年我国快递业务量完成 206 亿件,同比增长 48%,快递业务收入完成 2 760 亿元。与此同时,由快递业带来的环境污染 问题也日益突出。 说明废弃的快递外包装可能带来的主要环境污染问题,并提出解决措施。 答案 环境污染问题:快递外包装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盒(袋)、胶带等固体废弃物;不可降解 的包装塑料袋和胶带等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解决措施:推广使用环保的外包装材料,实行绿 色包装;在确保货物不受损坏的情况下,实行适度包装;对外包装中的纸张(纸盒)等可利用 废弃,实行分类回收。 解析 该题主要考查环境污染问题与解决措施。快递外包装主要会产生大量的包装纸及难以 降解的胶带和塑料袋。可以推广快递外包装材料的环保化、减量化及实行废弃外包装的分类 回收等角度提出解决措施。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