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章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二地理湘教版必修三学案:第二章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

www.ks5u.com 第五节 矿产资源合理开发和区域可持续 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繁荣和衰落的影响。2.掌握鲁尔区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综合整治的措施。3.借鉴鲁尔区的整治经验,学会分析某区域能源、矿产资源的开发条件及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一、煤炭与鲁尔区的繁荣 ‎1.鲁尔区的位置:位于德国西部,莱茵河支流鲁尔河和利珀河之间。‎ ‎2.矿产资源:煤炭资源丰富,离铁矿石资源较近。‎ ‎3.交通条件:便利的水陆交通。‎ ‎4.工业部门:以采煤、钢铁、化学和机械制造等为核心的重工业。‎ ‎5.工业城市:埃森、多特蒙德和杜伊斯堡。‎ 二、煤炭与鲁尔区的衰落 三、鲁尔区的新发展 ‎1.调整产业结构 减少煤炭、钢铁企业数量,扩大每个企业生产规模,提高生产效率;引进和发展新兴工业及服务业,促进经济结构趋向多元化。‎ ‎2.调整工业布局 采取平衡策略,新企业优先布局在核心地区的边缘地带;传统产业如钢铁工业布局在莱茵河沿岸港口周边地区。‎ ‎3.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合理布局企业,发展环保产业,植树造林等。‎ ‎[教材P59活动]‎ 鲁尔区没有铁矿,但钢铁工业发达的原因:鲁尔区有多条运河和天然河流,形成航道交织的水运网,加上纵横交织的公路网络和输油、输气管道,共同组成了一个综合而又完整的运输系统。极为便利的水、陆交通条件为本区发展“移铁就煤型”工业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发展钢铁工业所需的铁矿石可从瑞典、法国等邻近国家获得。‎ ‎[教材P59~60活动]‎ ‎1.燃煤与酸雨形成的关系:目前人们一般把pH<5.6的雨水称为酸雨。危害人类的酸雨主要是燃烧煤炭等引起的。人类活动燃烧煤炭等化石燃料,不断向大气中排放硫和氮的氧化物二氧化硫和氧化氮。‎ ‎2.发展中国家对能源需求量越来越大的原因:发展中国家绝大部分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新独立的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国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起步晚,目前主要从事传统的基础工业的建设,传统工业部门主要是在丰富的煤、铁资源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耗用的能源、资源多。随着这些国家工业的发展,能源的需求量越来越大。‎ ‎3.(1)问题:当前我国的能源消费构成以煤炭为主(约占75%),其次是石油,加上我国的能源利用率比较低,所以在能源利用中产生较多的烟尘和有害气体,使空气污浊,烟雾弥漫,有时出现酸雨、光化学烟雾等大气污染事件,危害人们的健康。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中紫外线的作用下,发生光化学反应,产生光化学烟雾。它会显著降低大气能见度,刺激人们的眼睛、喉、鼻,使人头痛、呕吐,并使植物体受到损害。‎ ‎(2)治理措施:防治酸雨最根本的途径是减少人为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为此,研究煤炭中硫资源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是防治酸雨的有效措施。发展洁净煤技术、清洁燃烧技术等措施来控制酸雨;实施减少汽车尾气污染的技术措施,例如汽车要使用无铅汽油,安装净化装置等;对于烟尘,可通过改造设备,增加除尘装置做无害处理。‎ ‎[教材P63活动]‎ ‎1.(1)治理内容: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发展科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 ‎(2)启示:加大科技投入,优化产业结构;发展交通;实行清洁生产,消除污染;大力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合理布局工业等。‎ ‎2.(1)问题:东北地区煤炭资源几乎枯竭;水资源严重不足;环境污染严重。‎ ‎(2)措施: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工业和第三产业;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大力发展科技、教育,培养和引进人才;进一步完善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增加资金投入,促进设备更新。‎ 主题一   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 鲁尔区有着丰富的煤炭资源。煤炭地质储量为2 190亿吨,占全国总储量的3/4,其中经济可采储量约220亿吨,占全国90%。鲁尔区的煤炭煤质好,煤种全,为优质硬煤田,露天煤矿丰富,可炼优质焦炭的肥煤占储量的3/5,煤炭所含的灰分(为3%~18%)和硫分(为0.5%~1.5%)都低,发热量高。‎ ‎(1)丰富优质的煤炭资源对鲁尔区的发展带来了什么影响?‎ 试答:鲁尔区利用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了煤炭工业、电力工业、钢铁工业等部门,促进了鲁尔区的繁荣。‎ ‎(2)鲁尔区工业发展还有哪些区位优势?‎ 试答:丰富的水资源和便捷的水陆交通。‎ ‎1.鲁尔区区位优势分析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中叶,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是典型的传统工业地域。鲁尔区的发展与繁荣跟鲁尔区丰富的煤炭资源分不开,也与良好的交通、市场条件有关。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可归纳如下:‎ ‎2.世界主要传统工业区区位优势的对比分析 世界类似德国鲁尔区的传统工业区还有很多,其中心城市与区位优势分析如下:‎ 区域资源综合开发类题目的答题技巧 ‎(1)掌握区域能源开发的一般思路:先分析区域资源开发的条件,一般从区域的资源状况、市场、交通条件、国家政策、经济基础等方面进行;然后分析区域开发的具体措施;最后针对区域开发中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治理。‎ ‎(2)通过空间定位确定所给区域,根据问题考虑和教材案例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对于相同的地方,可以借用教材案例的分析方法进行分析;对于不同的地方,则要根据区域实际情况,采用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归纳分析。‎ ‎1.思考领悟 结合鲁尔区煤炭资源的开发,思考我国山西省煤炭基地有哪些有利的开发条件?‎ 提示:①煤炭资源丰富、煤种齐全、煤质优良,开采条件好。②我国能源消费以煤炭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市场广阔。③山西地处我国中部,位置适中,有众多铁路线经过,交通比较便利。‎ ‎2.题组实践 鲁尔区形成于19世纪上半叶,是德国和西欧地区乃至世界的重要工业区。结合下图,回答第(1)~(3)题。‎ ‎(1)影响鲁尔工业区形成和发展的最主要区位因素是( B )‎ A.水陆交通便利 B.丰富的煤炭资源 C.科技实力雄厚 D.丰富的铁矿资源 解析:煤炭资源是鲁尔区发展的基础。‎ ‎(2)鲁尔区被称为“德国工业的心脏”,得益于( A )‎ ‎①廉价石油的大量输入 ②便利的水陆交通 ‎③广阔的市场 ④充沛的水源 A.②③④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 解析:鲁尔区发展工业的能源不是石油而是煤炭。‎ ‎(3)现在,鲁尔区的很多钢铁企业将高炉建在荷兰海边,再将炼出来的生铁运到鲁尔炼钢、轧材。这样做的目的是( A )‎ A.就近获得通过荷兰鹿特丹进口的铁矿石 B.荷兰的劳动力成本低 C.荷兰海边煤铁资源丰富 D.荷兰的炼铁技术更高 解析:荷兰作为发达国家,劳动力成本并不低;由于冶炼技术的进步,冶炼1吨生铁所需的煤炭和铁矿石的量越来越少,钢铁厂可以在煤、铁资源均贫乏的港口地区分布,荷兰鹿特丹位于莱茵河河口,是世界性的大港口;大型、超大型船舶的出现,进一步降低了铁矿石的运输成本。‎ 主题二  鲁尔区衰落的原因及整治措施 比比皆是的焦炭工厂不断冒着黑烟,铸造厂也不停排出红褐色的污水,还有飘在空气中的悬浮粒子,使得户外一切都蒙上一层黑灰。洁白的衣物穿出门去,不一会儿便成为灰色。红瓦白墙,绿草如茵的家园,更是遥不可及的梦想。而沿岸化学工厂林立的莱茵河,更犹如一道被6万多种不同化学药品调成的鸡尾酒。‎ ‎(1)上述资料是对哪一地区的描述?‎ 试答:鲁尔工业区。‎ ‎(2)上述资料反映了当时的什么问题?‎ 试答: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 ‎1.鲁尔区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 ‎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鲁尔区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发展危机,为促进该传统工业区的可持续发展,可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如下图所示:‎ 除上述措施外,鲁尔区还进一步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调整工业布局,不但减少运费、少占土地,而且降低污染。‎ ‎2.我国山西能源基地的建设与德国鲁尔区的对比 项目 德国鲁尔区 我国山西能源基地 开发 条件 煤炭、水源丰富;离铁矿区近;交通便利;市场广阔 煤炭储量丰富;开采条件好;但水源不足;位置适中,交通比较便利;市场广阔 存在 问题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的能源地位下降;世界性钢铁过剩;环境问题严重;新技术革命的冲击 生产结构单一;煤炭运力不足;环境问题突出 措施 调整产业结构;调整工业布局;消除污染、美化环境;发展新兴工业;拓展交通;完善交通网 扩大煤炭开采量;发展交通,提高外运能力;加强煤炭加工转换;调整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 分析资源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思路 ‎(1)分析该区域的背景条件——地理区位、能源资源或矿产资源的结构、地理环境状况。‎ ‎(2)理清该区域实施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考虑如何协调人地关系,提出促进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策略。例如:山西煤炭资源丰富,开发利用前景广阔,但水资源匮乏,生态环境脆弱,交通运输能力不足,这些都制约着山西煤炭资源的开发利用,所以说该省存在能源开发利用与环境保护、区域可持续发展的矛盾。因此,在区域能源的综合利用方面要发展坑口电站,把煤炭转化成电能输出;利用当地丰富的煤炭资源发展重化工业。在注重经济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开展生态环境的保护,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人地关系的和谐发展。‎ ‎1.思考领悟 ‎(1)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一样吗?‎ 提示:资源枯竭型城市衰落的原因虽各有差异,但共同点都有生产结构单一和环境污染严重这两点,这是其他因素产生影响的基础。‎ ‎(2)资源枯竭型城市可以借鉴鲁尔区整治的哪些经验?‎ 提示:调整产业结构;消除污染;发展科技等。‎ ‎2.题组实践 山西省焦煤资源丰富,其灰分和硫分含量较低,所生产的冶金焦炭供应全国并出口。据调查,1998年山西省有1 800余家小焦化企业。随着国家相关政策和法规的实施,山西省逐步关停这些小焦化企业,至2014年已形成4个千万吨级焦化园区和14个500万吨级焦化园区,极大地改变了该产业污染严重的状况。读1994年和2014年山西省焦化厂布局变化图,回答(1)~(2)题。‎ ‎(1)比较两幅图可知,关于20世纪90年代该省焦化企业情况的叙述,不符合事实的是( D )‎ A.规模小 B.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 C.分散、数量多 D.产业运输以公路和铁路为主 解析:两幅图中,1994年表示的是20世纪90年代,从图中可看出,焦化企业规模较小、分散、数量多,生产过程中废弃物排放量大,污染点多,产业运输以公路为主。‎ ‎(2)该省建立大型焦化产业园区后,在运输过程中对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最直接措施是( C )‎ A.可以采用清洁技术和设备,减少能耗,提高资源利用率 B.可以采用控制排放或回收再利用等技术和设备,减少废弃物排放量 C.可以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 D.地方政府积极支持产业园区环境治理 解析:题中说是在运输过程中减少环境污染可采取的措施,是修建铁路专用线,采用封闭运输,C正确;其他答案不是在运输过程中减少污染的措施。‎ 读世界某区域图,完成1~2题。‎ ‎1.与图示地区相比,山西省明显匮乏的资源是( A )‎ A.水资源 B.铁矿石 C.劳动力资源 D.煤炭资源 解析:鲁尔区煤炭、水资源丰富,山西省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但水资源十分匮乏。‎ ‎2.我国辽中南工业基地与图示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相比,最大的优势是( A )‎ A.铁矿资源丰富 B.水源丰富 C.市场广阔 D.交通便利 解析:辽中南地区有丰富的铁矿石资源,与鲁尔区相比是一个明显的优势。‎ 芝加哥是美国五大湖区最大的城市,其位置见下图。1848年修通联系密西西比河水系和五大湖的运河,随后兴建铁路并形成以芝加哥为中心的放射状铁路网。这段时期,芝加哥工业主要有农产品加工、农具、交通工具等生产部门。1890年,芝加哥人口达到100万。20世纪上半叶,芝加哥发展以钢铁为主导的重工业,并成为20世纪美国最大的钢铁工业基地。据此回答3~4题。‎ ‎3.芝加哥发展钢铁工业最有利的条件是( B )‎ A.良好的工业基础 B.便捷的交通运输 C.充足的劳动力 D.丰富的原料和燃料 解析:芝加哥有良好的水路运输条件,因此借助便利的交通发展钢铁工业。‎ ‎4.与美国东北部五大湖工业区相比较,鲁尔区( A )‎ A.铁矿石短缺 B.科技力量雄厚 C.水资源丰富 D.水陆交通便利 解析:与美国五大湖区相比,鲁尔区主要缺少铁矿资源。‎ ‎5.鲁尔区是资源型工业地区可持续发展的典范。结合图及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部分炼铁企业转移至图中甲港口附近,这些企业转移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 ‎(2)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植树造林、建立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 ‎(3)我国东北的辽中南地区是发达的重工业基地。近几十年来,辽中南与东北其他一些老工业基地也出现了与鲁尔区同样的产业结构老化和环境污染等问题。为此,我国政府作出了“振兴东北”的战略决策。借鉴鲁尔区产业调整经验,你认为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哪些措施?‎ 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或发展新兴工业、第三产业);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引进民间资本;政府支持(或政策鼓励)。‎ 解析:第(1)题,20世纪50年代以后,鲁尔区的炼铁企业转移至甲港口附近,主要是为了从全球进口铁矿石,减少运费,降低生产成本。第(2)题,在治理环境污染过程中,鲁尔区主要采取了植树造林、建立治污设施、改组污染严重的企业等措施。第(3)题,振兴辽中南工业基地可采取改变单一的重工业结构、发展科技、加强技术改造、治理污染、保护环境、引进民间资本、政府给予优惠政策等措施。‎ 学习至此,请完成课时作业9‎ 第六节 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以珠江三角洲为例 ‎[学习目标] 1.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2.理解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进程的两个主要阶段及其主要发展特点。3.掌握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原因及解决措施。‎ 一、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1.珠江三角洲概况 ‎(1)位置: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 ‎(2)范围: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等市的全部和惠州、肇庆两市的部分县、市。广义的珠江三角洲还包括香港和澳门。‎ ‎2.珠江三角洲的城市化进程 ‎(1)改革开放初期:城市化以发展小城镇为主导,工业企业发展迅速,形成城乡融合、农业与非农业产业相混杂的城乡一体化地带。‎ ‎(2)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后:城市化由城乡一体化向由区域核心城市引导下的城市群模式转变。‎ ‎3.珠江三角洲城市化水平较高的主要表现 ‎(1)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大。‎ ‎(2)城镇数量多,分布密度大。‎ ‎(3)城镇的经济实力较强。‎ ‎(4)外来劳动力所占的比重高,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比较完善,供水、供电和通信等水平居全国前列。‎ ‎4.经济特色:“一镇一品”的专业镇经济。‎ 二、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发展 ‎(1)夯实基础阶段: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 ‎(2)稳步发展阶段:工业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基本上实现了乡村工业化。‎ ‎(3)目前存在的问题:发展空间不足和工业资源有限等。‎ ‎2.城市化水平迅速提高的原因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三、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1.工业化和城市化带来的问题 ‎(1)大量占用耕地。‎ ‎(2)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3)环境污染严重。‎ ‎(4)产业结构层次偏低等。‎ ‎2.城市化问题 ‎(1)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2)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3)珠江水质恶化。‎ ‎(4)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5)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3.解决策略:提高区域经济的综合素质和管理水平,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教材P65(上)活动]‎ ‎1.(1)优点:便于分工协作、便于降低成本、生产规模大,品种全,知名度高,便于销售、便于政府管理等。‎ ‎(2)通过形成区域性的规模化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特色支柱产业从而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略 ‎[教材P65(下)活动]‎ ‎1.珠江三角洲地处我国南部沿海,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靠近香港和东南亚。这里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前沿阵地,有利于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2.特征:(1)沿河分布:惠州、东莞、中山、江门等;(2)沿河口分布:广州、香港、澳门、深圳、珠海等;(3)沿海分布:珠海、澳门、香港等。‎ ‎3.略 主题一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 歌曲《春天的故事》中写道:“一九七九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一九九二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1)歌词中描写的是我国哪一地区的兴起与发展?‎ 试答:主要是我国南部沿海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兴起与发展。‎ ‎(2)该地区兴起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试答:主要得益于国家改革开放的政策。‎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条件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的分析思路 在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下,地理条件是区域经济发展的基础,影响到区域经济的特点、布局和发展。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条件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地理位置的特点。‎ ‎(2)自然地理条件,主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自然资源等。‎ ‎(3)社会经济条件,如经济基础、农业基础、科技力量、劳动力、市场条件、政府政策、环境条件、社会协作条件等。需要强调的是,在分析发展条件时,一定要把握具有决定意义的方面,体现区域特征。‎ ‎1.思考领悟 珠江三角洲城市化进程有何表现?‎ 提示:城市人口比重增大;城镇规模变大,数量变多,密度增大,出现城市群现象;城镇经济实力增强,基础设施和社会服务完善。‎ ‎2.题组实践 下图中四条曲线分别代表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唐和辽中南四地区的城市数量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20世纪80年代,影响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的主导因素是( A )‎ A.政策 B.侨乡 C.交通 D.劳动力 解析:20世纪80年代,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珠江三角洲凭借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城市化发展速度较快。‎ ‎(2)图中代表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B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20世纪80年代,珠江三角洲的发展以小城镇为主,因此城市数量增长速度快。从图中可以看出,②曲线在1980年后增长最快。‎ 主题二     工业化对珠江三角洲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后,珠江三角洲地区迅速推进工业化,同时加快了城市化的进程。如今,该地区形成了以广州为中心的内部交通网络和以香港为中心的外部交通网络,为珠江三角洲迅速融入全球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新一轮政府主导的大型基础设施投资的推动下,珠江三角洲将逐步成为城市主导区域并在全球经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 ‎(1)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进程分为哪几个阶段?其工业结构分别有何特点?‎ 试答:①夯实基础阶段:劳动密集型出口加工业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经济特色,建立了以电子、机械、家电、纺织、服装、食品、玩具和精细化工等为主的轻型工业体系。‎ ‎②稳步发展阶段:工业结构得到优化调整,工业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工业增长速度保持较高水平。‎ ‎(2)珠江三角洲地区的工业化是如何推动城市化的?‎ 试答:见下表。‎ 工业化 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毗邻港澳,华侨众多,开放政策、吸引外来投资,发展外向型经济 非农产业向城市集中,农村城市化 大机器生产吸纳大量劳动力,大批农民进城务工、经商 人口向城市集中 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 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1.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 ‎(1)工业化加速了非农产业向城市的集中 ‎(2)工业化加速了人口向城市的集中 工业化所带来的大机器生产为吸纳大量劳动力提供了条件。随着珠江三角洲工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民进城务工经商,推动了城市经济的发展,加速了城市化进程。‎ ‎(3)工业化加速了人的观念和生活方式的转变 珠江三角洲现代化的运作模式和严格的企业管理制度,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先农村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传统生活方式。‎ ‎2.我国的主要城市化模式 图示法理解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关系 ‎1.思考领悟 工业化之初,珠江三角洲地区为什么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提示:珠江三角洲地区原有工业基础薄弱,矿产资源贫乏,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有着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劳动力价格较低。‎ ‎2.题组实践 读某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比较图,完成(1)~(2)题。‎ ‎(1)关于该国工业化、城市化进程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①城市化与工业化呈同步增长趋势 ‎②阶段Ⅰ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Ⅱ快 ‎③该国可能属于发达国家 ‎④阶段Ⅱ工业化促进了城市化 A.①③ B.①②‎ C.③④ D.②④‎ 解析:从图中可以看出城市化与工业化在阶段Ⅲ的变化趋势不同;阶段Ⅱ城市化进程速度比阶段Ⅰ快。‎ ‎(2)阶段Ⅲ,该国新增就业机会主要来自( D )‎ ‎①资金密集型产业 ②技术密集型产业 ‎③资源密集型产业 ④现代服务业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进入逆城市化阶段时,产业结构中的第三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比重明显增大。‎ 主题三     珠江三角洲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 目前,东莞2 000多平方千米的土地,能够开发利用的所剩不多;东莞的1 200万人口中有1 000多万是流动人口,社会管理难度很大;东莞工业的产值很高,但污染也很严重。‎ ‎(1)材料中提到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有哪些?‎ 试答:大量占用耕地,城市规划和管理滞后,环境污染严重。‎ ‎(2)材料中提到的污染主要包括哪些方面?‎ 试答: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等。‎ ‎1.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及产生原因 城市问题 产生原因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亟待完善 城镇密集,多沿江河、国道、公路分布 城市占用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建设项目“处处开花、点点结果”,大量占用耕地 珠江水质恶化 大部分工业废水、生活污水直接排入珠江 城市酸雨现象严重 火电厂排出的大量烟尘、二氧化硫等,形成大范围的酸雨 城市固体废弃物污染加剧 人口增加、生活水平提高,产生的固体废弃物不断增加 ‎2.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问题的对策 对策 内容 产业结构调整 以产业基础较好的广州市为基地,发展石化、钢铁、汽车、造船等原材料工业和装备制造业 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各城市都在积极努力,加强分工合作,构建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区 加强规划与管理 ‎①制订城市发展规划,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污染治理;②加强外来人口的管理,查处私招滥雇,保障外来员工的合法权益 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 采取各种措施治理环境污染,保护水土资源 误区警示:城市化滞后不利于经济发展,但过度城市化也是不利的,会导致住房紧张、交通拥挤、城市环境质量下降、就业困难、社会治安差等“城市病”的发生。城市化与工业化应同步推进,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 ‎1.思考领悟 城市化的发展会导致城乡差别扩大吗?‎ 提示:城市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中心,能带动区域经济发展,而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又促进城市的发展。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与乡村居民的劳动方式、人均收入、文化教育的差别不断缩小,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等逐渐趋同。‎ ‎2.题组实践 由于多方面的原因,在珠江三角洲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中,相继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是珠江三角洲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紧迫任务。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不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和城市化共同带来的问题的是( D )‎ A.大量占用耕地 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C.环境污染严重 D.产业结构层次高 解析: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工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产业结构层次较低。‎ ‎(2)珠江三角洲地区要想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应重点发展( D )‎ ‎①劳动密集型工业 ‎②资金密集型产业 ‎③技术密集型工业 ‎④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基地的转变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 珠江三角洲地区应建立高效合理的产业结构模式,一是轻加工向高加工发展,二是从加工基地向制造服务基地转变,发展资金密集型产业和技术密集型产业。‎ 珠江三角洲地区位于广东省中南部,珠江下游,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包括广州、深圳、珠海、佛山、江门、东莞、中山、惠州和肇庆共9个地级市。据此完成1~2题。‎ ‎1.下列叙述中,属于珠江三角洲地区特有的地理位置条件的是( B )‎ A.平原广阔,热量丰富,降水充沛 B.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C.有许多优惠的政策 D.劳动力丰富,地价低廉 解析:珠江三角洲地区良好的地理位置条件表现为位于我国南部沿海,毗邻港澳,靠近东南亚。‎ ‎2.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的特定国内背景是( C )‎ A.良好的区位条件 B.全国最大的侨乡之一 C.国家的对外开放政策 D.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调整 解析:改革开放以后,我国将珠江三角洲地区作为对外开放的前沿,并给予许多优惠政策,使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先于其他地区吸引外资。‎ 下图为某区域工业化与城市化进程示意图,工业化水平指工业在GDP中的比重。读图回答3~4题。‎ ‎3.该区域工业化对城市化推动作用最明显的阶段是( B )‎ A.第一阶段 B.第二阶段 C.第三阶段 D.第二、三阶段 解析:由图可知,在第二阶段,工业化水平和城市化水平上升幅度均最大,故第二阶段工业化对城市化的推动作用最明显。‎ ‎4.由示意图可推测,第三阶段( C )‎ A.劳动密集型产业发达 B.城镇和工业过度密集 C.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 D.出现滞后城市化现象 解析:从纵轴看,第三阶段,城市化水平达到并超过70%,该区域进入城市化的后期成熟阶段;从横轴看,第三阶段,工业化水平呈下降趋势。由此推测,第三阶段,第三产业(现代服务等产业)发达。‎ ‎5.下图为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某地20世纪6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主要反映了该地区所经历的城市化过程。‎ ‎(2)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城市对郊区农业资源与环境产生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是大量占用耕地良田,使人均耕地减少;工业污染向农村扩散。‎ ‎(3)该地区90年代以后人地矛盾日益突出,人均耕地减少,分析其主要原因:‎ ‎①人口增多,土地开发过热,城镇建设用地扩展过快。‎ ‎②盲目建设“开发区”“工业城”。‎ ‎③农业用地减少,良田被占,污染严重。‎ ‎(4)为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郊区农业生产的发展方向为发展面向城市的蔬菜、副食、花卉等农副产品。‎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化的进程及其产生的问题,另外还考查了城市化对郊区农业的影响。由图中可以看出,从20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城市的区域不断扩大,交通运输日益发达,这些均是城市化的表现。伴随城市化的进程,相应产生了一系列的城市问题。同时,城市化进程还促使郊区农业生产结构的转变,由原先的低效益的粮食生产转变为面向市场的高效益的花卉、蔬菜、副食等的生产。‎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