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39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一轮复习中图版:第四部分第十三章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十三章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1.遥感(RS)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2.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定位、导航中的应用。3.地理 信息系统(GIS)在城市管理中的功能。4.数字地球的含 义。 [感性认知——试一试] [理性归纳——记一记] (一)全球 定位系 统的应 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概念: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 行定位、导航的系统。 (2) 组 成 空间部分——GPS 卫星星座 地面控制部分——地面监控系统 用户设备部分——GPS 信号接收机 1.全球定位系统能够提供精密的三 维坐标(经度、纬度、高度)、速度和 时间。广泛应用于确定考察点的地 理坐标(经度和纬度)、高程(海拔)。 2.全球定位系统具有全能性、全球 性、全天候、连续性和实时性的特 点。 3.应用领域:军事测量、交通、救援、 娱乐等。 (二)遥感 技术的 应用 读下图,回答问题。 (1)工作原理:不同地物反射和辐射的电磁 波各不相同。 (2)主要环节:目标物 ――→物体辐射和 反射电磁波传感器――→收集 传输 遥感地面系统――→信息处理 信息分析专业图件、统计数字 1.遥感的特点: 2.遥感技术能够提高研究工作的精 度和质量,节省人力、财力,提高 效率。 3.遥感技术主要应用于资源调查、环 境监测、自然灾害防御监测等领域。 (三)地理 信息系 统的应 读某城市功能区、交通线、地价图层示意图, 回答问题。 1.简要程序 用 GIS 可以显示同一地区不同地理要素的图 层,同时也能对几种图层进行叠加,进而对 区域地理环境进行分析评价。(如上图) (1)图中显示该城市的中心区位于区域西南 部。 (2)图中甲乙丙丁最适宜建成物流中心的是 丁地,原因是丁地位于主干道上,交通便利; 地价最低;且位于工业区,货物运输量大。 2.GIS 具有地图所不具备的优点 (1)信息量大、使用方便。地理信息 系统可提供反映区域状况的各种空 间信息,并可建立提示区域结构特 征和发展规律的模型。 (2)功能强大、完备。地理信息系统 可以提供查询检索、空间分析、修 改补充、距离测算等多种功能。 (3)能够进行动态监测和预测评 估。 (四)数字 地球 数字地球其实就是信息化的地球,是一个完 整的地球信息化的模型。据此完成(1)~(2) 题。 (1)数字地球实现以后,科学家们可以( ) A.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B.控制全球气温升高 C.控制人口增长速度 D.控制全球贫富差距 (2)数字地球在建设大型水库方面的作用是 ( ) A.提供当地的地质条件 B.虚拟大型水库建成后库区周围和上下游 的环境变化 C.提供当地的人口迁移规模 D.提供水库的水量和水的流速 答案:(1)A (2)B 1.数字地球是指数字化的地球,即 把整个地球信息进行数字化后,由 计算机网络来管理的技术系统。 2.地理信息技术与数字地球的关系: 考点一 全球定位系统GPS的应用 [以“识记”为前提——准确记忆·灵活迁 移] [全练题点] 1.(2018·菏泽模拟)某自行车爱好者骑自行车从甲地到辛地,车行全程使用力气维持不 变,车速变化完全受坡度左右。车上配有全球定位系统(GPS),每 30 秒自动接收定位一次(图 中小黑点)。读骑行路线图(图中乙、丁、己的海拔为 500 m),回答(1)~(2)题。 (1)该骑行路线中,甲乙、乙丙、丙丁、丁戊四路段中,坡度相对平缓的是( ) A.甲乙 B.乙丙 C.丙丁 D.丁戊 (2)自行车骑行的地区位于( ) A.湖南 B.台湾 C.广东 D.四川 解析:(1)D (2)B 第(1)题,根据材料,每 30 秒自动接收定位一次,图中小黑点密集, 说明骑行速度慢,应是上坡路段,稀疏说明可能是下坡路段,密度居中的才是平缓路段, 丁戊段密度居中,说明坡度平缓。第(2)题,根据图中经纬度判断该地区位于台湾。 2.读车载 GPS 导航监控原理示意图,回答(1)~(2)题。 (1)图中 M 表示( ) A.制作 GPS 接收机 B.分析交通状况 C.生成电子地图 D.计算三维坐标 (2)车载 GPS 通过公共电信网络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 ) A.车载 GPS 所在道路的拥堵状况 B.车载 GPS 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C.车载 GPS 所在车辆的违章信息 D.车载 GPS 规划的导航路线 解析:(1)C (2)B 第(1)题,纸质地图信息数字化与录入地名坐标信息可以生成电子地 图。第(2)题,车载 GPS 传给交通监控中心的信息是车载 GPS 所在地的地理坐标。 [谨记要点] 全球定位系统的应用 应用领域 功能表现 具体用途 军事 定位导航 主要用来给航行中的军舰、飞机及导弹提供定位和导航信息, 同时也广泛应用于野外军事行动中单兵和移动装备定位及跟 踪 测量 定位 GPS 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大地测量、资源勘察、地壳运动观测、 地基测量 交通 定位导航 对车辆进行跟踪、调度管理、合理分配车辆,从而以最快的速 度响应用户的乘车或配送请求,降低能源消耗,节省运行成本。 同时 GPS 对车辆还具有导航功能 救援 定位 可对消防人员、救护人员、交通警察进行应急调遣,从而提高 紧急事件处理部门对火灾、犯罪现场、交通事故等紧急事件的 响应效率 农业 定位 实施“精准农业耕作”及捕鱼 区域地理 研究 在区域环境中利用较多的是导航服务,地面监控系统把信息传给 GPS 卫星, 得出处理后的考察点的地理位置和高程,获得精准数据,从而确定位置和前 进方向,进而导航 考点二 遥感技术RS的应用 [以“应用”为目的——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典题示例] (2014·广东高考)热红外遥感影像亮度可反映地物表面温度,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 影像中就越亮。晴天正午时刻,下列地物在同一幅热红外遥感影像中最亮的是( ) A.公路 B.菜园 C.鱼塘 D.果园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地物的表面温度越高,在影像中就越亮”→地物在影像中的亮度与其表面温度有关 →晴天正午,比热容越小,温度越高。 2.审选项 公路→比热容小→升温快→四个选项中晴天正午时刻温度最高。 菜园、果园→比热容较小→升温较快→四个选项中晴天正午时刻温度较高。 鱼塘→比热容大→升温慢→四个选项中晴天正午时刻温度最低。 [答案] A [应用指导] 目前遥感在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农业等方面应用广泛,具体应用分析如下: (一)资源普查、环境和灾害监测 应用领域 具体内容 应用方向 资源普查 矿产资 源 有许多蕴藏矿产的地方是地质断 裂或环形构造带,较容易借助遥 感“发现”矿产 人们只需要分析遥感图像就可以 划定蕴藏矿产的大致区域 生物资 源 通过遥感图像解译,用图像处理 技术,提取植被的分布、类型、 结构、健康状况、产量等数据 为农业、林业、城市绿化、环境保 护等部门服务 环境和灾 害监测 环境监 测 监测荒漠化、土壤盐碱化、海上 冰山漂流、海洋生态、全球气候 变化及其影响、植被变化、水体 污染、大气污染等 有利于人们了解环境变化,使环境 得到保护和改善 灾害监 测 监测旱情、洪灾、滑坡、泥石流、 地震、农林病虫害、森林火灾等 有利于防灾减灾 (二)农业方面 [题组冲关] 1.在遥感技术中,可以根据植物的反射波谱特征判断植物的生长状况,有助于防灾减 灾。据此回答(1)~(2)题。 (1)遥感技术用于防灾减灾的具体监测内容包括( ) ①旱情 ②水灾 ③滑坡 ④农林病虫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 (2)根据上述原理,可用遥感技术直接( ) ①区分阔叶林与针叶林 ②监测植物病害情况 ③区分落叶树与常绿树 ④监测草场退化情况 A.①②④ B.①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 解析:(1)C (2)B 第(1)题,遥感灾害监测的具体内容包括旱情、水灾、滑坡、农林病 虫害、森林火灾等。第(2)题,阔叶林、针叶林反射波谱不同;落叶林与常绿林可根据不同 季节的遥感图像区分;植物遭受病害,反射波谱将变化;草场退化,植被减少,其反射波 谱也发生变化。 2.北京时间 2016 年 5 月 15 日 10 时 43 分,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丁运 载火箭成功将遥感卫星三十号发射升空。遥感卫星三十号主要用于国土资源普查、农作物 估产及防灾减灾等领域。据此完成(1)~(2)题。 (1)利用遥感卫星三十号可直接( ) A.分析水灾损失 B.获取矿床露头信息 C.分析矿产种类 D.确定矿床露头位置 (2)遥感技术诞生以来,世界许多国家都在积极推进遥感技术在作物监测与产量预估方 面的应用。遥感技术能对小麦进行估产的原因是( ) A.可监测小麦生长区域的气候变化状况 B.可监测小麦生长区域的土壤变化状况 C.可监测小麦成熟前的长势情况 D.可区分农民收获小麦的品种 解析:(1)B (2)C 第(1)题,利用遥感技术可获取矿床露头信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可 分析矿产种类、水灾损失。全球定位系统可确定矿床露头位置。第(2)题,利用遥感技术可 以监测小麦成熟前的长势情况,从而可以对小麦进行估产。 考点三 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应用 [以“应用”为目的——指导生产·服务生活] [典题示例] (2016·江苏高考)如图为某地区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示意图。读图回答(1)~(2)题。 (1)以下图层组合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的是( ) A.①②④ B.①③⑤ C.③④⑥ D.②③⑥ (2)进行农业适宜性评价可以利用的图层组合是( )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②③④⑥ D.①③⑤⑥ [审题指导] 1.审设问 第(1)题,“最适合用遥感(RS)技术获取信息”→是用遥感技术获取信息,一般分布在 地表的地物信息易被获取,如居民点、水系、土壤、地形。 第(2)题,“农业适宜性评价”→土地利用评价需借助 GIS 对图层综合分析,一般主要 考虑自然因素,如水系、土壤、地形、地下水。 2.审图表 图中的地理信息系统数据库主要包括居民点、水系、土壤、地形、岩层、地下水等图 层信息构成。 [答案] (1)A (2)C [应用指导] 地理信息系统在区域地理研究、城市建设和管理及灾害监测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具体 分析如下: (一)在区域地理研究中的应用 (二)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典型应用 应用领域 主要功能 信息管理与服务 主要向城市居民提供日常工作与生活所需的各种信息 规划和管理 主要是进行城市规划设计、工程选址等,也可以进行城市管理和辅 助决策 基础设施管理 利用 GIS 能够完成工程设计、应急抢修、日常维护等工作,可大幅 度提高工作效率 土地利用与管理 土地利用涉及土地利用性质变化、地块轮廓变化、土地权属关系变 更等内容。GIS 技术可以有效完成对土地利用状况的监控和管理, 提高工作质量与效率 生态环境管理 应用 GIS 技术,可以实现城市生态规划、环境评价、环境与区域可 持续发展的决策分析、环保设施的管理等 (三)在灾害监测中的应用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并借助于遥感技术,可有效地监测和预报洪涝灾害、森林火灾等。 [题组冲关] 1.(2018·武汉调研)摩拜单车,一种基于移动 APP 和智能硬件开发而兴办的无桩借还 共享单车出行模式。使用摩拜单车智能手机软件,用户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查看单车位置, 继而预约并找到所选单车。然后通过扫描车身上的二维码开锁即可骑行。摩拜单车不仅为 城市居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了便捷的共享单车服务,更倡导着健康、低碳的生活方式。据此 完成(1)~(2)题。 (1)在摩拜单车的约车、找车过程中,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有( ) A.RS GPS B.GPS GIS C.RS GIS D.GIS GPRS (2)共享单车的推广使用,其产生的影响主要有( ) ①城市空气质量有所改善 ②城区交通拥堵有所缓解 ③城市公交客流大大减少 ④城市交通规划有所调整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解析:(1)B (2)D 第(1)题,“用户可以用自己的手机查看单车位置,继而预约并找到 所选单车”,必然要对单车进行定位、查询,故需要应用 GPS 和 GIS。第(2)题,共享单车 主要是为城市居民的“短途出行”提供便利,故不会使城市公交客流大幅下降,则③错误, 故 D 正确。 (2014·江苏高考·节选)如图是某地山体滑坡后堵塞河道形成堰塞湖的影像。读图回答下 题。 2.图中堰塞体垮塌后可能会淹没下游沿岸居民点,可快速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的技 术是( ) A.遥感(RS) B.地理信息系统(GIS) C.全球定位系统(GPS) D.北斗导航系统(BDS) 解析:选 B 确定需要转移人口区域,需要对影像图进行分析,需要模拟堰塞湖决口 可能会淹没的范围。遥感的主要功能是获取地理信息;全球定位系统和北斗导航系统的功 能主要是定位和导航;只有地理信息系统能对地理空间信息进行分析处理。 图表专攻(十) “3S”图像的判读 “3S”图像往往作为考查的载体,主要考查 “3S”技术的应用。在遥感图像中,主要是遥 感影像图及根据遥感影像绘制的图形;GIS 图像主要是根据 GIS 的图层叠加原理,展示 不同的图层;GPS 多以材料为背景,图像呈 现不多,一般仅通过手持机界面图或工作流 程图来考查,但与 RS 及 GIS 的综合应用所 得的图像也是较为常见的呈现方式。 [常考图示] 图 1 某冰川遥感影像 图 2 GIS 图层叠加示意图 图 3 车载导航仪示意图 图 4 综合图(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 示意图) [判读技巧] 这类图像在判读时,一定要利用题干和图中信息,结合“3S”技术各自的特点和功能, 准确判断出所属的图像类型,再进一步分析其基础应用或原理。 (一)遥感影像图的判读(如图 1) 1.遥感影像图中常见地形、地貌的特征: 类型 特征 平原 色调均一,其中常有水系形成的花纹,耕地形成的色斑以及不同色调的城镇 山地 以山脊为界形成阴阳坡,在影像上阳坡为浅色调,阴坡为深色调;山愈高,色调差 异愈大 沙丘 多分布在干旱地区,江河、湖海岸边也有零星分布,在各波段均呈浅色调,在沙漠 地区水系稀少,河流只显示出较大的主干河道,而缺少细小的支流 黄土 在各波段均呈均匀的浅色调,其影像表现为密集型树枝状水系所组成的花纹图案 2.高考试卷目前仍是黑白印刷,所以遥感影像图在颜色上的判读不便考查。所以主要 是从形状特征上考查,或者借助色调的深浅进行判读。一般地物,如水体、城市、道路、 农业用地、林地等的简易判读标志如下表所示: 类型 形状特征和色调深浅 河流 常为界线明显、自然弯曲、宽窄不一的带状,上面常有堤坝、桥梁等人工建筑。 河水比较混浊或者水较浅,则色调浅;河水清澈或水较深,则色调较深 湖泊 湖岸呈自然弯曲的闭合曲线,轮廓较为明显。常为均匀的深色调 城市 钢筋水泥结构的房屋,排列较规则整齐;砖木结构的房屋排列不规则;钢筋水 泥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浅灰;砖木结构的房屋色调多为深灰;城市的夜景在周 围深色调的背景下,呈现点状或面状亮区 道路 一般呈线状延伸,道路间有交叉点。色调从浅灰到深灰。简易公路多为砂石路 面,色调较浅,沥青路面呈现深灰色 农业用地 在形态特征上常常是被道路分隔为一块块长方形 林地 往往可以观察到高大树木投下的阴影 (二)GIS 叠加示意图的判读(如图 2) 首先要明确 GIS 图层叠加示意图是由哪些专题图层组成的,其次要明确不同的专题图 层反映的地理事物之间的空间联系,最后要明确图层叠加之后反映的地理要素特征。 叠加图层 新生(应用)主体 人口密度与交通线路及规划图 新建商业中心选址 河流分布、坡度分布、土石分布 泥石流易发区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 耕地的分类和评价 水系、土地利用、居民点、地形、土壤、水文地质、 区域规划 深埋垃圾场选址 人口密度图、行政区划图、行政区人口基数 各行政区人口增长率 坡向分布、岩石倾斜 滑坡易发区 (三)全球定位系统图像及综合图的判读 1.手持机界面图(如图 3):主要是判读界面上的地理坐标和海拔高度。 2.综合图(如图 4):常见的如某城市中心城区月交通事故次数示意图,应借助于 GPS 和 GIS 制作。导航地图,需要运用 GPS 和 GIS。 [典例示法] (2015·江苏高考) 图 1 为某冰川所在区域遥感影像,图 2 为根据 1973、2009 年遥感影 像提取的该冰川分布图层(局部),图中每个方格面积表示 900 m2。读图回答(1)~(2)题。 (1)图 1 中甲点所处的地形是( ) A.山谷 B.山脊 C.冲积扇 D.盆地 (2)图 2 所示区域冰川面积变化的情况是( ) A.减少了 1 800 m2 B.增加了 1 800 m2 C.增加了 2 700 m2 D.减少了 2 700 m2 [解题示范] [答案] (1)A (2)D [应用体验] (2018·沈阳质检)下图为 3 轨 CCD 立体相机在嫦娥一号卫星上拍摄的月球极区图像,据 此完成下题。 1.用 3 轨 CCD 立体相机获得该图像的技术属于( ) A.GPS B.GIS C.RS D.“3S” 解析:选 C GPS,全球定位系统主要用于定位和导航,A 错。GIS,地理信息系统用 于分析处理数据,不能用来监测面积变化,B 错。RS,遥感即“遥远的感知”,用于资源 普查和环境监测,可以拍摄图像,获得直观资料,C 对。“3S”是对前面三者的统称,D 错。 2.(2018·大连双基测试)如图是车载导航仪面板示意图,车辆行驶中显示车头始终朝向 上,指向标箭头随行车方向而转动。据此回答(1)~(2)题。 (1)关于车载导航仪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主要利用 GIS B.主要利用 RS C.主要利用数字地球 D.主要利用 GPS (2)汽车在前方左拐后,下图中能正确表示导航仪面板上指向标箭头朝向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1)D (2)B 第(1)题,车载导航需要随时对运行中的汽车进行定位,并为行车进 行导航,主要应用的地理信息技术是 GPS,故选 D 项。第(2)题,结合指向标可知,当前汽 车前进方向为西北,当其左转后,前进方向应为西南,车载导航仪面板上,汽车车头向上, 即图中的上方表示西南方向,则表示北方的指向标应指向右下角,故选 B 项。 3.GIS 的数据存储采用分层技术,即将地图中的不同地理要素,存储在不同的图层中。 图 1 和图 2 示意存储同一区域不同信息的两组 GIS 图层。读图完成(1)~(2)题。 (1)将不同要素的图层进行重叠,就形成不同的主题地图。若要获得地形对聚落及交通 线分布影响的专题地图,需要从图 1、图 2 中调用的图层数分别是( ) A.2 个、2 个 B.2 个、3 个 C.1 个、3 个 D.1 个、2 个 (2)若利用上面的两组 GIS 图层进行造纸厂的选址,还应增加( ) ①大气污染图层 ②区域规划图层 ③水系分布图层 ④矿产分布图层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②④ 解析:(1)D (2)C 第(1)题,将地形图层与聚落分布图层、交通线分布图层重叠可形 成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分布影响的专题地图。第(2)题,造纸厂会产生水污染,应布局在城 市河流的下游,需要考虑水系分布;同时,会对城市功能区的布局产生影响,选址要考虑 区域规划。 [课时跟踪检测] 目前遥感技术已被广泛应用于资源普查、灾害和环境监测等领域。据此回答 1~3 题。 1.不同地物在同一光谱波段上的反射率差异越大,越容易区分。如图反映了甲、乙两 类植物在生长期内两个波段上的反射率。在遥感影像上区分这两类植物,应该选择生长期 内哪一天的影像最合适( ) A.第 30 天 B.第 75 天 C.第 100 天 D.第 130 天 2.如果用遥感技术来监测火灾,可以( ) A.用来预测引起火灾的原因 B.预测森林火灾的发生地点 C.预测森林火灾所造成的后果 D.及时探知火灾地点和范围 3.除了上述应用外,利用遥感技术还可以直接( ) A.分析旱灾损失 B.判断人口分布 C.监测滑坡灾害 D.确定环境污染类型 解析:1.A 2.D 3.C 第 1 题,读图可知,甲、乙两类植物的反射率曲线,无论在波 段 1,还是在波段 2,反射率差异最大的日期均在第 30 天左右。第 2 题,遥感技术可以用 来监测和预警火灾,不能预测火灾发生的原因和后果,但能及时探知火灾发生的地点和范 围。第 3 题,遥感只能对存在的具体的事物进行探测,但不能分析、处理问题。 如图为卫星拍摄的冰山照片。图片显示 R 冰山(69°24′S,100°12′E)已经从南极大 陆边缘厚冰层中解体出来。目前,R 冰山正在向该地区的东部海域缓缓移动。据此完成 4~ 5 题。 4.监测 R 冰山移动方向和速度最好采用( ) A.飞机跟踪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5.对冰山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对移动的方向进行预测主要是应用( ) A.GIS B.GPS C.RS D.电子地图 解析:4.C 5.A 第 4 题,冰山与周围海水相比,温度和性质差异大,利用遥感技术 所获得的影像可以迅速获知冰山的移动方向和速度,所以适合采用遥感技术进行跟踪研究。 第 5 题,对地理信息进行分析评估和预测主要应用地理信息系统(GIS)。 过去人工测量一个地点的三维坐标,需要几个测量员扛着测量仪器忙几个小时(如图所 示),测出的结果往往存在较大的误差,现在只需一个人手持 GPS 接收机站在测量点,就能 立即读出该点的三维坐标。据此回答 6~8 题。 6.运用手持 GPS 接收机可读出测量地点的三维坐标分别是( ) A.经度、速度、时间 B.纬度、高程、时间 C.经度、纬度、海拔 D.经度、纬度、速度 7.GPS 提供的数据由下列哪一项提供( ) A.空间卫星 B.主控站 C.监控站 D.信息注入站 8.下列行为可应用 GPS 的是( ) ①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 ②监测板块运动 ③飞机编队表演 ④预报台风位置 A.②③ B.①③ C.①④ D.①② 解析:6.C 7.A 8.A 第 6 题,GPS 可以帮助测量人员确定测量点的三维坐标,即经 度、纬度、海拔,从而为测量提供更为准确的数据。第 7 题,GPS 的基本定位原理:空间 卫星不间断地发送信息,GPS 接收机接收到这些信息后,经过计算求出接收机所在位置的 三维坐标等信息。第 8 题,通过长期的定位观测可以了解板块运动的方向和速度;飞机编 队表演需要通过 GPS 精确导航;监测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和预报台风位置采用的是遥感技 术。 (2018·福州月考)如图示意某区域不同信息的图层。地铁建成运营后站点周边地价将随 之上涨,但上涨后的地价很难超过 50(相对值)。读图回答 9~11 题。 9.该区域商业中心最有可能位于( ) A.甲 B.乙 C.丙 D.丁 10.地铁建成运营后,地价涨幅最高的地块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11.地铁建成运营后,甲地的用地类型最可能是( ) A.商业用地 B.行政用地 C.绿化用地 D.住宅用地 解析:9.A 10.B 11.A 第 9 题,图中甲地地价最高,因商业中心付租能力最强,故 该区域商业中心最有可能位于甲地。第 10 题,地铁运营站建成前,甲地地价已经为 50,根 据材料可知,因地铁建成而上涨后的地价很难超过 50,说明该地地价上涨幅度最小;乙、 丙、丁三地原地价依次为 10、15、30,地价最高为 50,最大上涨幅度分别为 40、35、20, 因 此乙地地价涨幅最高。第 11 题,地铁建成后,甲地仍然是各地中地价最高的,且交通条件 进一步改善,因此其用地类型最可能是商业用地。 (2018·广东中山抽考)小明一家计划到某大型风景区旅游,为了方便选择旅游地点,小 明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将区内观光资源分层显示如图所示。据此回答 12~14 题。 12.小明发现湖泊、森林区和住宿区等一系列图片都是最新动态监测的结果,获取上 述图片最便捷的技术是( ) A.野外测量 B.扫描旅游地图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13.森林区内的住宿区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4.为了选择最便捷的道路去风景游览区,小明的父亲在驾驶轿车的过程中,应充分 运用( ) A.旅游交通图 B.地理信息系统 C.遥感技术 D.全球定位系统 解析:12.C 13.B 14.D 第 12 题,因为风景区是大型风景游览区,所以只有运用遥 感技术,才能监测较大范围的区域,迅速获取信息和实施动态监测。第 13 题,将森林区和 住宿区的图片相叠加,找出森林区和住宿区重叠的部分即为森林区内的住宿区,如图所示: 第 14 题,车载全球定位系统,能实时提供导航信息,及时查看车辆的运行轨迹、速度、 行进方向,可避免迷路、走弯路。 如图是根据手机用户的位置信息绘制的某城市多日手机位置密度空间分布图。读图回 答 15~16 题。 15.该图制作过程中应用的技术是( ) A.RS、GPS B.GPS、GIS C.RS、GIS D.RS、数字地球 16.图中 M 地最有可能是( ) A.工业区 B.商业区 C.住宅区 D.文化区 解析:15.B 16.B 第 15 题,制作该图要先利用 GPS 获取手机位置分布点,再结合电 子地图进行叠加分析,即利用 GIS 分析。整个过程中应用的技术是 GPS 和 GIS。第 16 题, 由图可知,M 地大致位于图示区域的中心且手机位置密度最大,说明 M 地交通便利、人流 量大,应是该城市的商业区。 随着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地理信息技术运用到防灾减灾中的频率越来越大。读 GIS 分层图,回答 17~18 题。 17.根据上图可以推断出,正在分析的地质灾害最可能为( ) A.滑坡 B.泥石流 C.火山喷发 D.地震 18.一位年轻研究员不小心把完整的图层弄丢了,现在需要制作出完整的图层,它需 要填补的甲最可能是( ) A.坡面起伏状况 B.坡向 C.坡面侵蚀状况 D.地层厚度 解析:17.A 18.B 第 17 题,通过资料图层和阶段成果图可知,该地质灾害和坡度陡 缓、地层倾斜方向、活动断层密切相关,最有可能是滑坡。第 18 题,读图可知,由甲和地 层倾斜状况能得出“顺向坡面”的结论,则甲最可能是坡向。 读图,完成 19~20 题。 19.关于上图反映的“数字黄河”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可以用来查阅获取黄河的有关信息 B.可以用来指导黄河防汛和水量调度 C.对普通老百姓而言,距离较远,价值不大 D.“数字黄河”的建设需要不断完善和更新 20.有关“数字地球”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就是指“3S”技术的应用 B.一个由数据和信息组成的地球 C.主要反映现实问题,不能应用于可持续发展 D.可以方便地获取信息,模拟人类活动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制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解析:19.C 20.D 第 19 题,从图中可知,“数字黄河”很好的应用了地理信息技术, 可以用来查阅获取黄河的相关信息,可指导黄河防汛、水量调度。当然该系统还应继续完 善,不断更新,其价值不可言喻,对普通大众也有重要应用价值。第 20 题,数字地球是以 地理信息技术为基础,信息化的地球,是地球的虚拟对照体,人们可以通过这个模型,快 速、形象地了解地球上的任何一点、任何方面的信息,为可持续发展提供条件。 阶段验收必修③命题热点研究与复习效果评估 命题热点(一)——生态环境建设与资源综合开发 创造美好生态环境、创建和谐绿色家园、实施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战略是当今我国重大 战略举措,也是高考命题热点之一。高考题往往以区域图文材料的形式呈现,考查“背景 分析、问题寻因、措施探究”三方面的知识。同时,高考还会结合自然和人文相关因素进 行综合考查,考查考生综合分析和应用能力。在备考高考时,明确考试趋向,把握复习线 索,才能高效复习,从容备考。 [例 1] (2015·安徽高考)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如图为巴音布鲁克地区示意图。巴音布鲁克湿地发育于天山山脉中部大、小尤尔都斯 盆地中。盆地内河流蜿蜒,流向区外。冬季严寒,年平均气温-4.7 ℃。 巴音布鲁克湿地内有国家级天鹅自然保护区,栖息着大量的野生天鹅。湿地周围草场 广阔,是传统的畜牧业区。20 世纪中后期,出现过牧现象。同时,每年都有大量的畜群进 入自然保护区,严重干扰了天鹅的生存与繁殖。 (1)描述图示区域河流干流流向。 (2)简析巴音布鲁克湿地的形成条件。 (3)请你对巴音布鲁克天鹅自然保护区生态环境保护提出建议。 [解析] 第(1)题,图中水系复杂,注意题干问的是“干流流向”,因此要找出本区水系 的干流,一般认为一个水系中最长的一条为干流。在描述干流流向时注意河流途中经过的 地形区及干流方向发生变化的河段。第(2)题,湿地的形成条件,一般从水的盈、亏两方面 分析。盈一般指水的来源(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地下水);亏要分析排水条件(盆地地形排 水不畅)、蒸发量(与气温有关、年平均气温-4.7 ℃)、下渗(有冻土,不利于水分下渗)等方 面。第(3)题,由材料中的描述“是传统的畜牧业区……出现过牧现象……大量的畜群进入 自然保护区”等,可以推知生态环境的保护措施主要包括合理放牧、退耕还湿、加强管理、 加强环境教育等。 [答案] (1)(自源头)由东向西流经小尤尔都斯盆地,至巴音布鲁克附近向南流入大尤尔 都斯盆地,然后再向东南流出本区。 (2)该地区有较多的冰雪融水、大气降水和地下水补给,河流众多;盆地内地势平坦, 排水不畅;气温低,蒸发弱;地下冻土发育,阻滞水分下渗。 (3)合理放牧,防止草场退化,恢复天然植被,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加强对自然保护区 的管理,保护湿地,严禁人类活动对天鹅栖息地的干扰和破坏;加强环境教育,提高公众 的环保意识。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以巴音布鲁克地区为命题载体,综合考查河流水系特征、湿地的成因和保护等相 关知识,考查考生的读图分析能力、知识迁移能力,难度较高。细品本题,突出地理学科 两大特色。 1.培养学科素养:读图、析图能力,是地理学科必备知能之一,也是重要的核心素养 之一。本题第(1)题以河流分布考查河流干流流向。从图中明确地形地势特点和干、支流分 布关系,该题便可迎刃而解。 2.培养发展理念:经济、社会、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建设是我国当前重要发展战略之一。 第(3)题以天鹅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环境保护为切口进行考查可持续发展相关理念,贴合实际、 贴近生活,有利于培养考生可持续发展理念和思维,有利于引导考生将可持续发展理念贯 彻于实际行动中。 [串知识·成系统] 河流水文特征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根据地理环境可以推测河流的水文特征,反过来, 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也可以推断地理环境特征。 1.若河流含沙量大,则说明河流上游植被覆盖率低,是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 2.若河流有结冰现象,说明该区域冬季气温低于 0 ℃,在我国则位于秦岭—淮河以北。 3.汛期:①若河流出现两次明显的汛期,一次春汛、一次夏汛,则该河流在我国应分 布于东北地区;②若汛期与多雨季一致,则该河流在我国应分布于东部季风区;③若汛期 与气温变化一致且流量较小,则该河流在我国主要分布于西北地区。 4.若河流下切严重,说明该河流位于山区;若河道弯曲,形成大量沼泽说明该河流位 于平原地区。 [例 2] (2015·浙江高考)我国《水土保持法》规定,“禁止在二十五度以上陡坡地开垦 种植农作物”。如图为黄土高原某地陡坡耕地景观图。完成(1)~(3)题。 (1)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 ) ①改变地貌类型 ②影响降水量 ③破坏自然植被 ④松动地表土体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自然原因主要有( ) ①地形坡度大 ②植被稀疏 ③降水量大 ④全年风大 ⑤土质疏松 ⑥冻融作用强 A.①②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③④⑤ (3)列举治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的主要措施。 [解析] 第(1)题,黄土高原陡坡耕地会导致自然植被破坏,使本来就疏松的土质更加疏 松,一旦遭遇暴雨,水土流失就很严重,故选 D。陡坡耕地不会从根本上改变地貌类型, 也不可能影响该区域的降水量,故排除 A、B、C。第(2)题,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原因 很多:如地形坡度大,使地表径流加快,会加剧土壤侵蚀;植被稀疏,使地表失去植被保 护;土质疏松,垂直节理发育,易流失;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等。黄土高原虽属于温带 季风气候,但距海洋较远,且夏季风受到秦岭、太行山的阻挡,因而降水量并不大;全年 风大与水土流失关系小;冻融作用主要发生于高纬度或高海拔地区。故选 A。第(3)题,治 理黄土高原陡坡耕地水土流失应从多方面分析,包括退耕还林还草,恢复自然植被,修筑 梯田等。 [答案] (1)D (2)A (3)退耕还草(林);种草植树;修筑梯田。 [析考题·明考向] 1.材料源于“本”:本试题以黄土高原为命题背景考查水土流失这一生态环境问题, 正是教材案例的浓缩,这正体现了“知识源于教材”这一理念。 2.命题立意“新”:本试题的考查,围绕我国《水土保持法》的规定展开,将可持续 发展理念贯彻到具体行动中,考查考生的知识运用和迁移能力,是“学”与“用”的完美 结合。 3.设问方式“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切口小,立足于陡坡耕地,避免传统考查 方式的千篇一律;二是第(3)题是(1)(2)题的归纳和整合,层次性强,是地理环境整体性原理 在实践中应用的真实体现。 [深思维·巧备考] 从案例入手,从案例中升华,从案例中扬起“调动运用能力”的风帆。 1.区域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一定是从区域的地理环境入手,这其中包括 以区域自然地理条件、资源条件及社会经济条件全面分析作为大背景。 2.区域环境问题及可持续发展问题的研究一定是从区域经典案例中升华出规律性的知 识线索,为迁移运用知识能力的实践过程打下坚实的基础。 案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问题分析。 第一,表象描述。暴雨造成地表水体和土壤大量流失。 第二,分布规律。地势起伏大、突发性暴雨多、植被覆盖率低、土质结构疏松、人口 素质相对低的区域。 第三,成因分析。 (1)地势起伏(不是地形)极大,特别是沟壑纵横的地区——地势是常规因素,是水土流失 产生的前提,基本稳定不变。 (2)植被覆盖率很低,特别是受人类活动的影响,植被破坏严重——植被是个关键因素, 也可以称为核心因素,变率最大。 (3)人类活动过度引发的植被覆盖率降低。 (4)夏季多快行冷锋带来的突发式暴雨或强烈对流雨频发的地区——暴雨是典型的诱发 因素,变率也很大。 (5)土质结构异常疏松的地区——土质是个特殊因素,性质是因地而异的,一般说来, 土壤肥力比较好,团粒结构突出的土壤不易发生过度水土流失。 形成这样的认知和线索,调动运用相关知识才会成为可能。 第四,水土流失的防治措施。 (1)宏观调整——改变黄土高原地区的农业产业结构。 (2)微观措施——降低种植业比重,提高其他产业的比重,退耕还林或还草,生物性措 施,工程性措施。 (3)法律保障——森林法、草原法及土地法。 (4)区际合作——跨区域调配植被良种,寻求“3S”技术单位的合作和支持。 [例 3] (2016·全国卷Ⅲ)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风电建设成本高于煤电、水电。2009 年 5 月,甘肃酒泉有“陆上三峡”之称的 1 000 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建设项目获国家批准,其 中的 80%集中在被称为“世界风库”的瓜州县。下图示意瓜州等地年大风(≥8 级)日数。 (1)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指出开发风能的优势。 (2)说明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有利的自然条件。 (3)分析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 (4)为保障电网的稳定性,还规划在瓜州建设规模较大的热电站作为调节电站。试解释 为大型风电场配建调节电站的原因。 [解析] 第(1)题,审清题干要求“分别与煤炭、水能相比”,因此从风能比煤炭、风能 比水能的突出优势角度回答。第(2)题,明确建设大型风电场需要的自然条件:一是丰富的 风力资源,二是占用大量土地。结合图示可知瓜州有丰富的风力资源,且有大面积的戈壁, 可避免占用耕地。第(3)题,瓜州建设大型风电场的不利区位条件要从当地的社会经济因素 如市场小、基础设施不足、资金不足等方面分析。第(4)题,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保障 电网的稳定性”,风能是一种不稳定的能源,建设热电站是为了保证电力输出的稳定。 [答案] (1)与煤炭相比,风能为清洁能源、可再生能源;与水能相比,开发风能不产生 库区淹没等问题。 (2)有风:风能资源丰富(有“世界风库”之称),年大风日数多(近 70 天)。有地:可供 建设风电场的土地广阔(充足)或戈壁(难利用土地)广布,地形平坦。 (3)当地(经济落后,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用户)较远(需长距离输电);当地基 础设施(如电网等)不足;建设成本高(投资大),当地资金不足。 (4)风电极不稳定,配建热电站等可以调节、控制,以使电网输电平稳(当风力减弱时以 热电站补充电量,当风力强劲时减少热电站发电量)。 [析考题·明考向] 1.命题视角符合常规:本题分别从“开发风能的优势”“风电场建设的有利自然条 件”“风电场建设的不利区位条件”“解决措施”展开设问,属于常规设问方式,有利于 考生准确理清答题思路,快速准确作答。 2.命题背景切合时代:生态文明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重要内容,关系人民 福祉,关系民族未来,事关“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2015 年 10 月,随着十八届五中全会的召开,增强生态文明建设首度被写入国家五年计划。 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强调,生态文明建设功在当代、利在千秋。要牢固树立社会 主义生态文明观,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高考在这一背景下进行 试题命制,体现了其前瞻性和地理学科“有用性”的特点。 [多知一点备高考] 1.生态文明定义 是人类文明的一种形式。它以尊重和维护生态环境为主旨,以可持续发展为根据,以 未来人类的继续发展为着眼点。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 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 2.生态文明建设的四大战略任务 一是优: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要按照人口资源环境相均衡、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 统一的原则,控制开发强度,调整空间结构,促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 生态空间山青水秀,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 蓝、地绿、水清的美好家园。 二是节:全面促进资源节约。要节约集中利用资源,推动资源利用方式根本转变,加 强全过程节约管理,大幅降低能源、水、土地消耗强度,提高利用效率和效益。 三是保: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增强生态产 品生产能力,推动荒漠化、石漠化、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加快水利建设,加强防灾减灾体 系建设。 四是建: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要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 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命题热点(二)——经济可持续发展 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 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是我国当前的重大战略举措,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重大问题,也是 高考热点命题之一。经济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农业和工业可持续发展、区域工业化与城市 化发展、资源跨区域调配和产业转移等相关知识,知识点多,综合性强,难度较大。因此 考生备考过程中,既要掌握该类试题的分析思路,又要做到知识的灵活迁移应用,准确洞 察高考命题趋向,做到高效备考。 [例 1] (2016·江苏高考)如图为华北某城市 2003 年和 2013 年供水、用水对比图。读图 回答(1)~(2)题。(双选) (1)与 2003 年相比,2013 年( ) A.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 B.供水总量增大 C.用水结构发生了明显变化 D.生活用水增幅最大 (2)南水北调对该市的影响有( ) A.利于改善生态环境 B.水资源短缺得到解决 C.降低用水的使用成本 D.利于减少地下水的开采 [解析] 第(1)题,由图可知,2003~2013 年工农业用水减少,但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上 升,说明水资源循环利用率提高;经计算可知,2003~2013 年供水总量减少;2003~2013 年工农业用水减少,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增加,说明用水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由图可知, 环境用水增幅最大。第(2)题,南水北调的实施,使环境用水增加,因此有利于该市生态环 境的改善;南水北调的实施,缓解了该市的用水紧张问题;南水北调的实施,对降低用水 成本影响不大;南水北调的实施,有利于减少该地地下水的开采。 [答案] (1)AC (2)AD [析考题·明考向] 1.信息量大:本题考查考生的读图析图和信息获取能力,准确提取图中信息是解题的 关键。由图可知,2013 年与 2003 年相比,不同类型的供水和用水都存在变化,如何变化, 变化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需要考生仔细揣摩。 2.探究点多:地表水、地下水供给减少的原因是什么?再生水供给增加的原因是什么? 为什么农业用水和工业用水量减少,而生活用水和环境用水量增加?这些问题都可围绕国 家经济结构调整、环境保护和技术创新等角度去具体分析。 3.拓展面广:本题还有极大的命题空间:第一,国家实施南水北调的原因是什么?第 二,南水北调调出区的自然环境有何特点?第三,南水北调线路布局和沿线环境怎样? [串知识·成系统] 水是区域环境中最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人类活动对水的利用方式,影响着区域经济 的可持续发展。综合近几年高考命题,可构建以下三条知识(立足于水,实现可持续发展) 联系。 1.自然水循环→人类活动→水资源合理利用 该类试题以自然界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点为切入点(数量多少、地区差异、季节变化), 考查人类针对性的改造活动,从而达到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如华北平原地区缺水严重,实 施资源跨区域调配工程;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发展节水农业,采用喷灌、滴灌技术。 2.社会水循环→人类活动→城市健康发展 城市化的出现,大量地面硬化,下渗减少,地表径流增加,城市洪涝常有发生。通过 加大城市绿化面积,城市河道、湖泊改造等,抑制城市化问题,促进城市健康发展。 3.工农业活动→影响及解决措施→经济可持续发展 该类试题主要通过人类不合理的工农业活动,考查产生的影响,并提出解决措施。如 黄河三角洲地区农业发展采用大水漫灌导致盐碱化问题,要从改变灌溉方式和改变土壤两 个角度分析。工业不合理布局对水资源(河流)产生影响,既要注重工业合理布局,又要提高 污水处理技术,加强监管和相关制度的完善。 [例 2] (2016·全国卷Ⅱ)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 化、管理企业化、建设生态化的经营组织模式。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 标志”认证。该县茶企业通过整合特色山水,建设集茶树种植、茶叶加工储存、旅游和文 化为一体的现代茶庄园。据此完成(1)~(2)题。 (1)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拥有( ) A.丰富廉价的劳动力 B.知名品牌的农产品 C.发达便捷的交通网 D.高精尖的技术水平 (2)与传统的茶园相比,现代茶庄园的突出优势是( ) A.品牌更多,环境更优 B.市场更广,产品价格更低 C.产品更多,效益更高 D.投入更少,生产成本更低 [解析] 第(1)题,从题目材料中“某县生产的优质铁观音茶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 证”可知,发展庄园经济的前提条件是当地具有知名品牌的农产品,故选项 B 正确。第(2) 题,根据题目材料可知,庄园经济“生产规模化、经营多元化”,可使现代茶庄园产品更 多,效益更高,故选项 C 正确;因庄园经济是依托知名品牌发展起来的,因此“品牌更多” 不是突出优势,故选项 A 错误;现代茶庄园生产优质产品,产品价格较高,故选项 B 错误; 现代茶庄园是集约化、生态化经营,往往投入更多,故选项 D 错误。 [答案] (1)B (2)C [析考题·明考向] 本题组以庄园经济为切入点,考查农业区位条件和优势,考查层次由浅入深,符合一 般高考命题规律和考生认知过程。细细品味本题组,还体现出以下命题特色。 1.材料信息广:由材料中“庄园经济是一种实现农业资源集聚化……经营组织模式”, 说明农业资源是关键;“获得‘中国地理标志’认证”,说明农产业的知名度和质量得到 市场认可。抓住材料关键信息,是正确解答第(1)题的基础,体现了高考对考生信息获取和 分析能力的考查。 2.命题立意深: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传统茶园的产品以茶叶为主,现代茶庄园以茶 为中心,延长了相关产业链,符合我国现阶段转方式、调结构的国家发展政策;庄园的生 态化建设、旅游和文化的综合开发,则切合了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由此可见,该试题立 足我国现实国情,体现我国发展理念,命题立意之深显而易见。 [串知识·成系统] 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措施的分析角度 (1)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农作物生长环境):如退耕还林、还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 禁止过度开垦、放牧、樵采,小流域综合治理,建设农田防护林等。 (2)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农业自身构成元素):如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科技投入、推广 节水技术和优良品种、改良土壤、提高机械化水平、改善交通条件、建设人工草场、轮牧、 轮耕、休渔等。 (3)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农业内部的结构):如农、林、牧、渔均衡发展,因地制宜,宜林 则林、宜牧则牧,合理安排各产业比重;在均衡发展的同时突出特色产业等。 (4)加强农业生产专业化、地区专门化(农业规模、性质):如建设(区域具有优势的某农 作物)商品性农业基地等,获得规模效益。 (5)转变经营方式,实现农业综合开发:如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使资源得到有效利用; 延长产业链,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对特色产业进行深挖掘,提高附加值。 [例 3] (2017·江苏高考)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7 年 4 月 1 日国家决定设立雄安新区(距北京 100 多千米),它是我国继深圳 经济特区和上海浦东新区之后又一具有全国意义的新区。 材料二 如图为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材料三 如图为我国 1980 年三次产业构成图。 (1)改革开放后,1980 年国家首先选择深圳建立经济特区。简述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及 深圳经济特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积极参与全球分工,1992 年国家选择浦东设立新区,旨在将浦东新区建成国际经 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的核心区。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的区位优势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积极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和“京津冀协 同发展”。相比深圳、浦东的区位,分析雄安新区的空间位置特征及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第(1)题,从我国 1980 年三次产业构成图中可以看出,我国当时的产业状况是 以第二产业为主,且第一产业所占比重大于第三产业。从深圳区位示意图可以看出深圳特 区最主要的区位特点是靠近香港。第(2)题,与深圳特区相比,浦东新区以上海为依托,滨 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经济腹地大。第(3)题,对比分析深圳、浦东和雄安区位示意图, 可知雄安新区离北京、天津港口都有一定距离,其所凭借的基础设施条件为快速交通及信 息网络技术。 [答案] (1)以第二产业为主,第一产业大于第三产业。 邻近香港 (2)滨江临海;水陆空交通发达;依托全国最大的经济中心;经济腹地大 (3)离北京、港口有一定距离。 快速交通的发展;信息网络技术的进步 [析考题·明考向] 1.时代气息浓厚:自改革开放至今,我国先后成立三大新区。本题分别以三大新区成 立的背景、区位条件为切入点进行命题,高考试题命制的时代感之强可见一斑。 2.学科特色鲜明:“生活中的地理、有用的地理”是地理学科的重要特色。命题素材 源于生活,知识理论源于教材,用所学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学用结合,特色鲜明。 [深思维·巧备考] 创设新情境考查地理实践能力 纵观地理高考的演变,高考卷中越来越侧重地理素养的考查,其中作为地理学科核心 素养之一的地理实践能力,在高考卷中的比重逐年上升。高考试题对地理实践能力的考查 是通过创设问题情境的方式来完成的。其主要有以下三种方式。 1.创设详实的自然地理情景,考查学生推理分析的地理实践能力 地理环境具有相似性和差异性。根据地理环境的相似性,进行知识储备的调用和地理 实践力的迁移应用。地理环境的差异性是绝对的,尤其是每个小尺度地理环境都具有自身 独特性。在高考命题中,往往创设详实的自然地理情景。让考生感到虽是新情景,又和已 有知识储备具有相似性。 2.创设熟悉的生活情景,考查考生的地理活动技能 高考部分试题是以学生熟悉的现实生活为背景,创设命题情景,秉承“学习对生活有 用的地理”理念。问题设计接近考生的认知发展区,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地理活动技能(如 2016 年全国卷Ⅰ中科考队员近距离拍摄熊地点选取的理由)。 3.创设生产建设情景,考查考生分析解析地理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 该类试题的命题背景材料,常取材于人类的生产活动和经济建设,结合生产建设和社 会实际问题进行设问,揭示地理学科与社会经济发展间的联系。要求考生调动相关知识, 在新情景中分析和解决地理问题。 [模块综合检测]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50 分) 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 1~3 题。 1.图中甲地区是著名的“河套人”繁衍生息的地方,而现在已变成一片沙漠,形成这 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全球气候干湿的变化 B.人类活动对植被的破坏 C.草原植被自然退化 D.种植业向畜牧业转变 2.图示区域是我国有色金属冶炼长廊建设基地,其优势区位组合是( ) A.劳动力丰富、市场广阔 B.技术水平高、矿产资源丰富 C.矿产资源丰富、水能资源丰富 D.地势平坦、环境优美 3.图示区域要实现可持续发展,应该( ) A.扩大坡耕地面积,保证粮食稳产增产 B.大量开垦荒地,提高人均耕地面积 C.退耕还林(草),合理利用水资源 D.大规模发展农业机械化,建设商品粮基地 解析:1.B 2.C 3.C 第 1 题,读图可知,甲地区气候干旱,人口数量的增长及种植 业的发展,对植被造成破坏,导致土地沙漠化。第 2 题,读图可知,该区域有色金属矿产 资源丰富,且黄河流域有丰富的水能资源,为有色金属冶炼提供了动力。第 3 题,图示区 域许多地区地处季风区、非季风区的过渡地带,自然因素不稳定,降水量较小,应退耕还 林(草),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于降水少,不宜大量开垦荒地,不宜扩大坡耕地面积, 不宜大力发展种植业,也不宜建设商品粮基地。 (2018·石家庄一模)2016 年 12 月,欧盟委员会发布了“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 地图工具。这一地图工具以 30 m×30 m 的分辨率量化地表水的月度变化,并使用了 1984 年至 2015 年间超过 300 万张卫星图像资料,由 1 万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用户可以点击 世界地图上的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据此完成 4~5 题。 4.开发“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利用的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有( ) A.GIS 和 GPS B.GPS 和 RS C.RS 和 GIS D.GIS、GPS 和 RS 5.借助“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可以( ) A.查询世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 B.解决欧盟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 C.测定全球各地淡水资源总量 D.分析人类活动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解析:4.C 5.D 第 4 题,根据材料中“使用了 1984 年至 2015 年间超过 300 万张卫星 图像资料”可知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应用了 RS;根据“由 1 万台计算机并行处理生成。 用户可以点击世界地图上的任意一点,来获取当地的表层水储量信息”可知该交互式在线 地图工具具有分析、处理、表达地理空间数据的功能,这主要是利用了 GIS。第 5 题,世 界各地每月降水状况主要由气象部门对数据进行统计得出,而“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 式在线地图工具反映的是区域地表水的储量信息;“全球表层水探索者”交互式在线地图 工具能够反映全球区域地表水储量的变化,但不能解决欧盟地区的洪水和干旱灾害问题; 各地淡水资源总量需要专业部门进行测量,该交互式在线地图工具只是利用测得的数据, 而自身不具备测量功能;通过比较不同年份地表某一区域水体的储量变化,可以分析人类 活动对表层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土壤在水和风力等外力作用下被破坏、剥蚀、搬运和沉积的过程,称为土壤侵蚀。读 南亚部分区域土壤侵蚀强度空间分布图,完成 6~8 题。 6.甲、丁两地土壤侵蚀强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影响因素有( ) A.海拔、降水量 B.土质、地形 C.降水量、地形 D.风力、海拔 7.甲、乙、丙、丁四地中,土壤侵蚀危害最大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8.为防治土壤侵蚀,甲地区可采取的措施是( ) ①平整土地,大力发展种植业 ②将坡耕地改为水平梯田,减轻水土流失 ③造林种草等生物工程措施 ④进行大规模生态移民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解析:6.C 7.B 8.B 第 6 题,图中甲处土壤侵蚀强度明显大于丁处,结合丁位于德 干高原,地势平坦,降水较少,以及甲位于山地迎风坡而降水量大等知识,可判断答案为 C。 第 7 题,土壤侵蚀危害程度与侵蚀强度、带来的经济损失有关,图中乙处土壤侵蚀强度小 于甲,大于丙、丁;但乙位于恒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区经济发展程度较高,故乙处土 壤侵蚀危害最大。第 8 题,甲地区土壤侵蚀强度大,为山地地形,降水量大,结合选项, 故可采取②③两项措施防治土壤侵蚀。 经国务院批准,我国第十一个国家级综合试验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生态保护综合 试验区”建立。如图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分布略图。读图回答 9~10 题。 9.三江源地区生态脆弱的主要原因是( ) A.地势高,气候寒冷 B.冰川众多,湿地广布 C.地形崎岖,交通不便 D.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10.三江源地区湿地广布,其具有的重要价值突出表现为( ) ①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农副产品 ②为鸟类等动物提供了充足的食物和良好的生存空间 ③调蓄了长江、黄河和澜沧江等河流的洪水 ④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地 ⑤具有发展农业的巨大潜力 ⑥具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A.①③⑤ B.①②③ C.②④⑥ D.④⑤⑥ 解析:9.A 10.C 第 9 题,三江源地区海拔高,气候寒冷,生物生长缓慢,生态环境 脆弱。第 10 题,三江源湿地广布,其价值结合当地高原生态环境特点分析,地势高峻,农 业生产条件恶劣;调蓄洪水功能主要在中下游地区;冰川广布,是重要的淡水资源补给地; 独特的环境,有较高的旅游价值。 (2018·郑州模拟)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内蒙古自治区风能资源丰富,2015 年 内蒙古风电累计并网容量达到 2 425 万千瓦,稳居全国第一。据此回答 11~13 题。 11.内蒙古风能资源丰富的主要原因是( ) A.距海洋近 B.全年的风速都很大 C.距冬季风源地近 D.受夏季风影响大 12.内蒙古大力发展风电的根本原因或目的是( ) A.风能资源丰富 B.风电技术先进 C.环境污染严重 D.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 13.近年来,内蒙古有些风力电站被废弃,其原因不包括( ) A.经济欠发达,电力需求少 B.基础设施不足,距主要用户远 C.维护成本高 D.化石能源丰富 解析:11.C 12.D 13.D 第 11 题,内蒙古地处内陆,植被以草原和荒漠为主,地表 的摩擦力较小,且距冬季风源地比较近,风力强劲。第 12 题,A、B、C 三项所述都是风能 开发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我国倡导节能减排,故优化国家能源消费结构是内蒙古 大力开发风能的根本目的。第 13 题,内蒙古地区虽然风能资源丰富,但是地方经济欠发达, 本地电力需求少;距主要消费市场远;风力电站维护成本较高,使得部分风力电站被废弃。 虽然内蒙古化石能源丰富,但这不是风力电站被废弃的原因。 读长江荆江河段及荆江分洪工程示意图,回答 14~16 题。 14.关于荆江河段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泥沙沉积形成了南五洲 B.溯源侵蚀使得河道弯曲 C.荆江分洪区汛期大量蓄水 D.人民大垸不受洪水威胁 15.“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 ) A.湖泊的调节功能较弱 B.地下水位过高,补给河流 C.泥沙淤积使得河床增高 D.流速过快,河岸侵蚀严重 16.关于分、蓄洪区土地利用的叙述,最符合可持续发展的是( ) A.为应对特大洪水而禁止开发 B.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 C.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 D.开挖成湖,增强调节功能 解析:14.A 15.C 16.B 第 14 题,从图中可知,南五洲位于荆江河内,属于河心沙 洲,是泥沙沉积形成的;河道弯曲是河流侧蚀的结果;从图中可以看出,荆江分洪区内有 公安、闸口等城市,因此不可能汛期大量蓄水;人民大垸位于荆江的凸岸处,因此会受到 洪水威胁。第 15 题,“万里长江,险在荆江”的主要原因是荆江河段河道弯曲,水流不畅, 泥沙沉积使得河床增高,河水易漫出河道,形成洪灾。第 16 题,禁止开发会使分、蓄洪区 土地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土地资源浪费;发展湿地生态经济及旅游是对分、蓄洪区土地 最合理的利用方式;把分、蓄洪区土地作为城市建设用地利用,土地性质发生改变,调蓄 洪水的能力将消失,不利于生态可持续发展;开挖成湖的土地利用方式单一,土地不能得 到充分利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 (2018·湖南二模)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变化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地区工业化进程。如 图表示某国 1960~2010 年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及其占总就业人口比重的变化情况。据此完 成 17~19 题。 17.下图所示的四幅图中,符合该国就业人口总数变化特征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18.该国最可能是( ) A.美国 B.中国 C.巴西 D.日本 19.该国 20 世纪 80 年代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快速增长主要得益于发展( ) A.原料导向型工业 B.技术导向型工业 C.劳动力导向型工业 D.动力导向型工业 解析:17.D 18.B 19.C 第 17 题,由图可知,1960~1970 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 口数减少不多,但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很快,说明其他产业就业人口增长快,总就 业也增长。1980~1990 年间,第二产业就业人数和所占比重都迅速增长,也反映这一时期 就业人口总数增长快。第 18 题,根据 2010 年总就业人口接近 8 亿,可推知为中国。第 19 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数迅速增长,主要得益于改革开放的政策,吸 引大量劳动力导向型企业集聚。 读我国“北水南调”工程规划示意图,完成 20~22 题。 20.图示地区的南部需要从北部调水的主要原因有( ) ①甲河流域内降水量不大,蒸发较强 ②甲河流域为我国主要商品粮基地,而乙河流域以沼泽为主 ③甲河中下游地区人口较稠密,重工业较多,需水量大 ④甲河含沙量较大,水质较差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1.该工程建设的有利条件是( ) A.地势北高南低,可以自流引水 B.经过地区主要是沼泽等荒地,占用耕地少 C.输水线路短,线路里程不到 300 km D.输水干线经过地区以平原为主 22.该工程建成后,对哈尔滨的有利影响主要是( ) A.缓解其水资源紧张状况 B.有利于该城市产业结构的调整 C.改善其航运条件 D.减小洪水危害 解析:20.B 21.D 22.D 第 20 题,由图可知,“北水南调”是把松花江、嫩江的水 调往辽河流域,东北地区北部与南部相比,南部蒸发较强,而辽河下游人口稠密、重工业 较多,需水量大,供需矛盾突出。第 21 题,从河流的流向看,该工程北部地势南高北低, 不能自流;该工程主要沿河分布、耕地占用较多;该工程跨纬度 5°左右,线路长度 500 km 左右;该输水线路沿河构筑,以平原地形为主。第 22 题,该工程从北向南引水,使供水区 水量减少,因而有利于减小洪水危害。 (2018·汕头模拟)2015 年,我国境内投资者共对全球 155 个国家(地区)的 6 532 家境外企 业进行了非金融类直接投资,累计实现对外投资 7 350.8 亿元人民币,据此回答 23~25 题。 23.下列最可能是我国某企业在西部非洲投资的产业是( ) A.羽绒服装制造 B.数控机床制造 C.矿山设备制造 D.互联网产业 24.某制鞋厂欲拓展海外市场,比较理想的投资地是( ) A.西欧 B.澳大利亚 C.东南亚 D.北美 25.我国某大型企业在美国投资了装备制造业,相对于国内,最不利的区位条件是( ) A.资源短缺 B.劳动力成本高 C.市场狭窄 D.技术落后 解析:23.C 24.C 25.B 第 23 题,西部非洲矿产资源丰富,而矿产开采需要投入大 量的机械设备,这吸引我国企业到西部非洲投资矿山设备制造产业;西部非洲纬度较低, 温度较高,在此投资羽绒服装制造产业没有市场;西部非洲科技落后,不适宜在此投资互 联网产业和数控机床制造业。第 24 题,制鞋厂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投入大量的劳动 力,选项所列地区中,东南亚地区人口稠密,且工资水平相对较低,最适宜发展鞋业生产。 第 25 题,美国经济发达,劳动力工资水平高于国内,生产成本较高,这是我国企业在美国 投资装备制造业的最不利条件。 二、综合题(共 50 分) 26.根据下面材料,完成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 资源型城市是以本地区矿产、森林等自然资源开采、加工为主导产业的城市。 呼伦贝尔市在《全国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2013~2020 年)》中,被列为成长型资源型 城市。近年来,呼伦贝尔承接了山西、辽宁等地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 材料二 呼伦贝尔大草原有“绿色净土”“北国碧玉”“中国最美草原”之美誉,是 全国重点生态游开发区之一。呼伦贝尔高原上河流纵横,湖沼众多,其中呼伦湖为中国第 四大、北方第一大湖。 (1)根据材料,分析呼伦贝尔市矿产资源开发的有利条件。(3 分) (2)从生产联系的角度,分析呼伦贝尔重点承接煤炭开采与加工的设备制造项目的主要 原因。(5 分) (3)近年来呼伦湖湖泊水位不断下降,水污染也日益严重,生态环境堪忧。结合材料分 析呼伦湖生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4 分) 解析:第(1)题,从工业发展的区位因素角度分析,该地区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利于矿产资源的开发。第(2)题,生产联系包括投入 —产出的联系,空间上的联系,信息上的联系。当地采煤业发达,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 设备制造业可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 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等。第(3)题,从自然因素分析呼伦湖生 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是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 水体更新慢,自净能力下降。从人为因素分析,随着资源的开发,生产用水量增加,导致 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进而导致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答案:(1)煤炭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水源丰富,区内、区外市场需求量大。(答出 3 点 即可) (2)当地采煤业发达(或煤炭资源丰富),引进煤设备制造业可以促进煤炭产业升级(或有 利于优化产业结构);延长产业链;加强产业协作,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加快区域工业化和 城市化进程等。(答出 3 点即可) (3)自然原因:全球气候变暖,蒸发量增大;入湖径流减少,蓄水量减少,水体更新慢, 自净能力下降。 人为原因:随着资源的开发,用水量增加,水位下降,污染物大量排放,水质下降; 草原沙化,生态环境恶化。 27.(2018·临沂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2 分) 材料一 敦煌市位于甘肃省西北部,气候干旱、降雨量少、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 日照时间长、大风日数多。敦煌境内矿产资源丰富,主要有芒硝、石棉、钒、金、磷等。 莫高窟又称“千佛洞”,位于敦煌市区东南约 25 km 的鸣沙山下,因地处莫高镇而得名, 是世界上现有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地。 材料二 图甲为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地形图,图乙为敦煌及其周边地区年降水量分布示 意图。 (1)敦煌鸣沙山大枣以个大、味甘、营养丰富著称。请结合该地区自然地理环境,分析 该地区大枣品质优良的原因。(3 分) (2)为融入“一带一路”建设,作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敦煌可采取哪些措施 促进当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5 分) (3)为建设生态文明,我国大力开发风能等清洁能源。有人建议在敦煌附近建设大型风 电场,你是否赞同?请表明态度并阐述理由。(4 分) 解析:第(1)题,品质优良是指营养成分含量高等。此题要求结合自然地理环境考虑, 因此需要从光合作用强、呼吸作用弱、储存的养分足和水源条件好等方面分析。第(2)题, 可持续发展的措施一要考虑当地的资源条件,二要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条件。第(3)题,本 题为开放性设问,言之有理即可。赞同从该地区风能资源丰富而且建设风电场的条件较好 等方面分析;而不赞同主要从社会经济因素如市场、基础设施和投资成本等方面分析。 答案:(1)地处我国西北内陆,降水少,光照强,昼夜温差大,利于营养物质的积累, 大枣品质好;有祁连山冰雪融水的灌溉,水源清洁,矿物质含量高。 (2)利用独特的气候资源优势,发展特色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合理发展采矿业和矿产 品加工业,延长产业链,增加产品附加值;利用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发展旅游业和服务 业;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3)赞同。理由:大风日数多,风能资源丰富;可供建设大型风电场的土地充足;地势 平坦。(其他回答合理亦可) 或不赞同。理由:当地经济欠发达,人口稀少,电能需求少;离东部电力消费市场较 远;当地基础设施不足;建设大型风电场成本高,当地资金不足;风电不稳定等。(任答其 中 3 点即可) 28.(2017·全国卷Ⅰ)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 分) 剑麻是一种热带经济作物。剑麻纤维韧性强,耐海水腐蚀,是制作船用缆绳、汽车内 衬、光缆衬料等的上乘材料。非洲坦桑尼亚曾是世界最重要的剑麻生产国,被称为“剑麻 王国”。自 1999 年,中国某公司在坦桑尼亚的基洛萨(位置如图)附近投资兴建剑麻农场, 并建设配套加工厂,所产剑麻纤维主要销往我国。该农场一期种植 1 000 多公顷,雇佣当地 长期和临时工超过 1 000 人,预计 2020 年种植面积达 3 000 公顷,年产剑麻纤维 1 万吨。 该公司还帮助当地修建学校、卫生所等。 (1)根据剑麻生长的气候条件和用途,说明我国国内剑麻纤维产需矛盾较大的原因。(6 分) (2)据图指出与其他地区相比,中国公司在基洛萨附近兴建剑麻农场的有利条件。(3 分) (3)说明剑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的原因。(3 分) (4)简述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中获得的利益。(3 分) 解析:第(1)题,要结合题干要求从气候条件和用途来分析。由材料可知,剑麻属于热 带经济作物,而我国热带面积较小,因此产地范围较小,产量较低;我国经济发展较快, 剑麻纤维的应用领域较大,需求量大,因而产需矛盾突出。第(2)题,读图分析可知,基洛 萨是距离首都(港口)较近的城镇,该区域劳动力充足且廉价;位于河流附近,水源充足,有 利于种植剑麻;有铁路经过,交通便利;通过铁路连接港口,对外交通便利。第(3)题,剑 麻收割后需要及时加工主要是因为热带气候区气温高,收割的剑麻易腐烂、变质,如不及 时加工,会影响纤维质量。第(4)题,当地从中国公司兴建剑麻农场获得的利益主要体现在 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上。由材料信息可知,兴建剑麻农场可以增加当地的就业机会、提高 当地居民经济收入,可以增加政府税收,促进当地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答案:(1)剑麻纤维生产:我国热带地区面积小,用于种植剑麻的土地较少,产量低; 我国热带地区纬度较高,气候季节差异大,种植的剑麻质量较差。 剑麻纤维需求:我国船舶、汽车制造等规模大,对剑麻纤维需求量大。 (2)离沿海(首都、港口)较近,临铁路(便于剑麻纤维运输),临河流。 (3)在热带气候条件下,收割的剑麻极易腐烂、变质,影响纤维质量。 (4)增加就业,增加税收,促进基础(民生)设施建设和经济发展。 29.(2018·山西适应性测试)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1 分) 冀中南是我国重要的传统棉花产区之一,该区每年 3、4 月份为棉花播种期,5~8 月为 生长期,9、10 月为采摘期。位于冀中的容城县,隶属于河北省保定市,是我国北方最大的 服装生产基地,有北方“中国服装之乡”的美称,是中国唯一的“中华国服生产基地”。 全县拥有服装企业 920 家,其中外资企业 29 家,年生产能力达 4.5 亿多件,服装出口到全 世界的 50 多个国家和地区。2012 年河北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 (1)简析冀中南有利于棉花生长的气候条件。(3 分) (2)说明容城县成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服装生产基地的原因。(4 分) (3)分析容城县服装产业与上海对接联手,共谋发展的好处。(4 分) 解析:第(1)题,可从棉花生长周期,以及当地气候要素(光照、热量、降水)相匹配角度 分析。第(2)题,工业区位条件分析,首先要明确工业类型,再从影响因素及当地具备的条 件角度分析。第(3)题,产业转移对移出地和移入地都有影响,但本题侧重从容城县角度分 析。 答案:(1)棉花的播种期,气温回升快,温度高,利于播种;生长期光热充足,昼夜温 差较大,降水适中,有利于生长;成熟期晴天多,利于采摘。 (2)接近棉花生产地,原料丰富;土地面积广,地租水平低;人口众多,劳动力资源丰 富;近铁路、公路等,交通便利;靠近京津冀,位于环渤海经济区,市场广阔;有产业基 础,协作条件好,生产能力强。(任答 4 点即可) (3)承接上海的产业转移,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利用上海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优 势,提高产品的质量;提升容城服装生产企业的品牌意识;有利于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 提高企业的现代化管理水平;有利于进一步开拓国际市场等。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