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1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2021学年高中地理新教材中图版必修第二册巩固练案:单元测试 第一章 人口分布、迁移与合理容量
一、选择题(共22题,每小题2分,共44分) 下表示意各大洲某年人口状况,据此回答1~2题。 地区 亚洲 非洲 欧洲 北美 拉丁 美洲 大洋洲 人口自然增长率 1.9% 2.8% 0.3% 0.7% 2.2% 1.2% 人口总数(亿) 39 9 7 3.3 5.5 0.3 1.有关各大洲人口状况的叙述不符合实际的是( A ) A.欧洲的新增人数最少 B.发达国家的自然增长率较低 C.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 D.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 2.欧洲某国法律规定:对独身者收取高达自身收入5%至10%的税率,其目的是( C ) A.以税养老 B.抑制人口快速增长 C.鼓励生育 D.平衡人口性别差异 解析:第1题,大洋洲的新增人数最少,A错,符合题意。发达国家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自然增长率较低;亚洲的人口基数太大,故新增人口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的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为2.8%,B、C、D对,不符合题意。故选A。第2题,欧洲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特征是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低。其面临的人口问题是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劳动力缺乏,社会负担重。而对独身者收税,有利于鼓励生育,促进人口增长,C正确,B错误;该法律与以税养老、平衡人口性别差异无关,A、D错误。故选C。 下图示意我国雅鲁藏布江流域人口分布情况。据此完成3~4题。 3.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是( D ) A.空间分布比较均匀 B.空间分布总体稠密 C.大多分布在距河7~10千米范围内 D.距河2千米内人口最多 4.影响该流域人口分布特点的主要因素是( B ) ①水能资源分布 ②矿产资源分布 ③地形地势状况 ④取水便利程度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解析:第3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流域人口空间分布不均匀且人口密度较小,A、B错;图中显示, 距河1~2 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最大,分布人口最多,距河7~10 千米范围内人口密度小且变化小,说明该距离内人口分布少,C错、D对。据此分析选D。第4题,水能资源分布不影响人口分布,①错;根据图示,人口主要分布在距离河流较近的河谷低地附近,该处并不一定有矿产资源,说明矿产资源并非该流域人口分布的主要影响因素,②错;海拔较低处较为温暖且低地建设比较方便,这反映的是地形地势对该流域人口分布的影响,③对;距离河流越近人口密度越大,人们沿河居住,主要原因是取水方便,④对。选B。 人口洛伦兹曲线是指某区域人口累积百分比所对应的面积累积百分比的点所组成的曲线,如果人口的区域分布是均衡的,那么人口洛伦兹曲线是一条平分坐标轴的直线(见图中“绝对均衡线” )。下图为山东省1953—2010年面积—人口洛伦兹曲线。据此完成5~6题。 5.在全国平均线图中,M至N区间的人口主要分布在( B ) A.西北地区 B.东部沿海地区 C.青藏地区 D.西南地区 6.山东省近年来人口分布集中程度表现为( C ) A.极度集中 B.分布不均程度增强 C.趋于均衡 D.与全国平均状况日趋接近 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全国平均线中MN段面积累计百分比增幅(约10%)远远小于与之对应的人口累计百分比增幅(约40%),说明该地人口集中程度非常高,人口密度大,选项中东部沿海地区人口密度大,集中程度高,B正确。西北地区、青藏地区、西南地区人口密度均较小,A、C、D错误。故选B。第6题,读图可知,山东省近年来,曲线逐渐接近绝对均衡线,说明人口分布趋于均衡,地区差异越来越小,离全国平均状况越来越远,C正确,A、B、D错误,故选C。 2019年铁路春运大数据显示,“反向春运”成为新热潮。“反向春运”指部分年轻人不回家乡过年,而是父母到子女工作的城镇过年产生的“春运”现象(如下图)。据此完成7~8题。 7.“反向春运”形成的原因主要有( A ) ①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 ②老年人收入不断地提高 ③年轻人在大城镇居有定所 ④城乡基础设施日益完善 A.①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8.“反向春运”给子女工作城镇带来的有利影响是( D ) A.环境负担加重 B.加剧节假日用工荒 C.房租价格上涨 D.拉动春节旅游消费 解析:第7题,“反向春运”是指老年人到子女工作地过年的现象,改变了传统的回老家到父母家里过年的传统,这是社会经济发展,观念改变的表现之一;但该现象的发生需要年轻人在大城镇居有定所,并且需要城乡间的交通等基础设施完善,故①③④正确;该现象与老年人收入关联性不大,也不是老年人收入提高的结果。据此分析选A。第8题,“反向春运”给子女工作城镇造成一定的环境负担,加剧节假日用工荒,还有可能导致房租价格上涨,这些都是负面影响。“反向春运”拉动子女工作城镇春节期间的旅游消费,这是有利方面。据此分析选D。 青海省化隆县地处青藏高原,2018年户籍人口约30万。20世纪80年代起,化隆人凭借精湛的拉面手艺走向全国各地,目前常年在外的从业人员超过10万,多分布在我国东部城镇。据此完成9~10题。 9.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镇的主要因素是( D ) A.自然因素 B.政策因素 C.婚姻家庭 D.经济因素 10.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镇可以缓解( A ) A.化隆县的人地矛盾 B.化隆县的留守儿童问题 C.东部城镇的就业压力 D.东部城镇的环境压力 解析:第9题,影响现代人口迁移的最主要因素是经济因素,东部地区经济远比西部地区发达,吸引了大量西部地区人口流入,D对。自然因素、政策因素和婚姻家庭是人口迁移的因素,但都不是影响化隆人迁往我国东部城镇的主要因素,排除A、B、C。故本题选择D。第10题,化隆人大量迁往东部城镇可以缓解化隆县的人地矛盾,A对;由于迁出人口多为青壮年劳动力,故该现象可能引发化隆县的老龄化问题和留守儿童问题加剧,B错;会加剧东部城镇就业压力及东部城镇的环境压力,C、D错。故本题选择A。 苍山、洱海、白族传统民居是云南大理的著名景观。据此回答11~12题。 11.每年国庆黄金周,大批国内外游客来到云南大理欣赏苍山雪、洱海月。这种现象属于( D ) A.国际人口迁移 B.国内人口迁移 C.省际人口迁移 D.人口流动 12.近年来,不少国内居民“逃离北上广”“归隐山水间”,成了“大理新移民”。下列有关该种人口迁移原因的表述,正确的是( C ) A.大理旅游业发达,人均收入高 B.大理为白族聚居区,人口政策宽松 C.大理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空气质量优 D.大理资源环境承载量大 解析:第11题,旅游属于人口流动现象,不属于人口迁移。故本题选择D。第12题,近年来,不少国内居民“逃离北上广”“归隐山水间”,成为“大理新移民”的主要原因是大理纬度较低,气温年变化小,空气质量优。故本题选择C。 下图分别示意1995年、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迁移。据此完成13~14题。 13.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人口( C ) A.数量减少 B.向中西部大量回流 C.迁移规模变小 D.净流入的地区减少 14.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 A ) A.经济 B.交通 C.文化 D.教育 解析: 第13题,据图可以看出,与1995年相比,2010年美国本土各区之间的人口迁移数量明显变小,故C正确。图中只是显示了国内人口迁移情况,因为一个地区人口数量的变化,受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两个因素的影响,而材料中既没有提到自然增长,也没有提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人口迁移,所以单从材料中,是无法判断美国本土的人口数量变化的,故A错误。通过计算,可知1995年中西部地区以迁出为主,2010年依然是迁出为主,故B错误。1995年只有南部为净迁入区,2010年南部和西部都是净迁入区,所以净流入的地区增多,故D错误。第14题,经济因素是人口迁移中主要的,经常起作用的因素,哪个地方发展速度较快,提供的就业机会就会较多,就会吸引大量人口迁入。南部新兴企业的发展曾经吸引大量人口迁入,随着人员的逐渐饱和,以及西部的发展,南部地区净迁入变小,西部也由净迁出变为净迁入,所以影响美国本土人口迁移变化的主导因素可能是经济,故A正确。交通、文化、教育也是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但是材料中没有明显的提示内容,故B、C、D错误。 下图为我国某省份在两个时段的人口迁移率(迁移率指迁移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变化统计图,该省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据此完成15~16题。 15.影响1995—2005年该省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是( A ) A.工业化 B.自然灾害 C.婚姻家庭 D.国家政策 16.该省人口迁移变化对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是( C ) A.缓解人地矛盾 B.缓解环境压力 C.加快城镇化进程 D.加快老龄化进程 解析: 第15题,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个人对生活或职业需求的变化等,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迁移是主要的因素。由图可知,1995—2005年该省人口迁入远远大于人口迁出,是因为该省工业化水平高,有较好的生活水平,A对;自然灾害、婚姻家庭和国家政策造成的迁移率不会如此之高,排除B、C、D。故正确答案为A。第16题,该省人口迁入率远远大于迁出率,会增加人地矛盾,A错;人口激增会增加环境压力,B错;人口迁移可以加快该省城镇化进程,C对;人口迁移以青壮年为主,会减缓老龄化进程,D错。故正确答案为C。 图示地区荒漠化严重,人口和城镇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读图,完成17~18题。 17.影响图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是( B ) A.科技水平 B.自然资源 C.开放程度 D.消费水平 18.为提升该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C ) A.植树造林,提高绿化面积 B.跨流域调水,缓解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 C.推行节水农业,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 D.加强勘探,提升采油量 解析:第17题,根据图示经纬网和海陆分布特征,可判断图示区域为波斯湾沿岸地区。该地气候干旱,水资源缺乏,人口、城镇主要集中在沿海和内陆绿洲地区;且该地石油资源十分丰富,是世界主要产油区之一,当地依托丰富的石油资源,发展资源型经济,故自然资源是影响图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故B正确。科技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对该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影响较弱,即A、C、D错误。故选B。第18题,根据木桶的“短板效应” 原理,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取决于当地的“短板”。根据所学知识,中东波斯湾沿岸,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缺乏,是制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主要因素。因此,推行节水农业,发展滴灌和喷灌技术,可以提高当地的资源环境承载力,C正确;当地缺水的主要原因是气候干旱,降水少,并不是因为水资源空间分配不均,故B错误;加强勘探,提升采油量,植树造林,提高绿化面积,对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影响不大,A、D错误。 读下面两幅漫画,完成19~20题。 19.图示信息显示,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 B ) A.人口密度 B.资源丰富程度 C.经济发展程度 D.人口消费水平 20.下列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是( C ) A.资源环境承载力 B.人口容量 C.人口合理容量 D.环境的限制性 解析:第19题,图中给出的是资源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关系,可知影响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首要因素是资源丰富程度,B正确。第20题,人口合理容量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最适宜的人口数量,对于制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战略和人口政策有着重要的意义,进而影响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战略,C正确。 以每年人均消费粮食200、300、400千克分别作为温饱、小康、富裕的生活水准指标衡量。下表为我国东部某市2000—2010年间在温饱型、小康型和富裕型三种生活标准下的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表中承载率=实际人口数÷承载人口数。据此完成21~22题。 年份 人口数量 温饱型承载率 (%) 小康型承载率 (%) 富裕型承载率 (%) (万人) 2001 59.55 45.72 68.57 91.43 2002 59.35 46.91 70.36 93.82 2003 59.36 53.03 79.55 106.06 2004 59.28 57.49 86.24 114.97 2005 60.71 58.67 88.01 117.36 2006 60.84 58.60 87.92 117.20 2007 60.97 58.53 87.80 117.07 2008 61.09 58.46 87.68 116.92 2009 61.21 58.38 87.58 116.77 2010 61.33 58.32 87.48 116.64 21.按照小康生活水准指标,该市2010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万人)接近( C ) A.105.16 B.88.91 C.70.11 D.116.64 22.表中数据说明( B ) A.该地区人口增长速度快,人口增长模式向现代型过渡 B.承载率数值越小,表示该地区能养活的人口越多 C.该地区能够承受的人口数量与生活水平呈正相关 D.按富裕生活水准指标,从2002年开始需要进口粮食 解析:第21题,读表格,2010年该市小康型承载率为87.48%(注意读承载率时应在数值后加百分号),2010年该市的人口数量为61.33万,由题干可知“承载率=实际人口数÷承载人口数”,则该市2010年耕地资源人口承载力(万人)=实际人数÷承载率=61.33÷87.48%=70.1,故选C,A、B、D错。第22题,现代型是指“低-低-低” 模式,该模式人口增长速度缓慢,A选项说法矛盾,A错;承载率=实际人口数÷承载人口数,承载率越少,说明实际人口数量与该地可承载的人口数量相比越少,即该地还可以养活更多人口,B对;读表格,由温饱型到富裕型,承载率越来越大,说明生活水平越高,人口承载力越小,二者呈负相关,C错;读表格,2002年该地富裕型承载率为93.82%,说明实际人口还没有超过可承载的人口数量,还不需要进口粮食,D错。 二、综合题(共4题,共56分) 23.读下列资料,回答下列问题。(14分) 材料一:中国人口增长示意图(图1), 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图2)。 图1 图2 材料二:我国部分省区人口与面积比较表。 单位 江苏 山东 新疆 西藏 面积/万平方千米 10.26 15.30 160.00 122.00 人口/万人 7 406 9 125 1 934 270 (1)试分析说明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激增带来的负面影响。 (4分) (2)根据我国东部和西部人口与面积比重示意图,分析说明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5分) (3)试从环境人口容量角度分析能否把东部地区大量人口迁移到西部地区,实现东西部地区人口的均衡发展,请说明理由。(5分) 答案:(1)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在大量减少,环境质量也在下降,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等。 (2)人口分布不均匀,东部地区人口多,分布集中,西部人口少,人口分布稀疏。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农业、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人口多;而西部多山地、高原、荒漠和草原,工商业、交通业欠发达,人口密度小。 (3)不能。西部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小,人口大量迁移会加大西部的环境压力。 解析:(1)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人口激增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从对资源、环境、就业等方面的影响考虑。巨大的人口压力使我国经济发展缓慢,资源在大量减少,环境质量也在下降,就业压力大,社会治安问题突出等。(2)我国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主要从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角度分析。总体来看,我国人口分布不均匀,从区域差异看,东部地区人口分布集中,西部人口稀疏。主要是由于东部耕地多,气候优越,农业、工商业、交通业发达,城镇多,人口多;而西部多山地、高原、荒漠和草原,工商业、交通业欠发达,人口密度小。(3)西部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交通不便,环境的人口承载力小,人口大量迁移会加大西部的环境压力,所以不能把东部地区大量人口迁移到西部地区。 24.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城市,每年增加的常住人口数量达到四五十万人,相当于一个中小城镇的规模。 材料二:近年来“逃离北上广”已成为一个时髦概念,但淘宝迁移数据显示,北京、上海、广州等大城镇人口依旧呈正向流入趋势。与此同时,广东在众多省份中依然最具务工吸引力。 材料三:随着城镇人口快速增长,“北上广”等地的“大城镇病”日益突出,城镇承载力已经接近极限。 (1)人口大量流入“北上广”可能给这些大城镇带来哪些有利影响?(5分) (2)根据材料二分析广东省人口流动的特点。(4分) (3)材料三指出“北上广”等地的“大城镇病”日益突出,请提出治理措施。(5分) 答案:(1)带来充足劳动力,推动这些大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增加社会活力。 (2)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 (3)措施:规范外来人口落户;在郊区建设卫星城;将部分产业迁移至周边省区;加强和规范社会管理等。(答出两点即可) 解析: (1)人口迁移对迁入地的有利影响是可带来充足的劳动力,推动二、三产业的发展,推动大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增加社会活力。(2)广东省人口流动特点应结合材料二来分析,从图中看18~34岁流动人口占85%,35~50岁的流动人口占12%,说明劳动年龄人口占流动人口的绝大部分;流入的有153万人,流出的有149万人,说明流入和流出人口数量都较多,总体流入人口数量大于流出人口数量。(3)由材料可知,大城市病是因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的,问题主要表现为用地紧张、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住房困难等,措施可结合北京、上海、广州等城镇的具体做法来回答,如上海建浦东新区,北上广规范外来人口落户政策,北京、上海将部分产业迁出,加强规范社会管理等。 25.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杭州是长江三角洲地区的重要城镇。下图为杭州市六次人口普查人口数量及年龄构成统计图。 (1)描述图中杭州人口的变化趋势。(4分) (2)杭州在1964年之前和2000年之后人口总数增长较快,分别说明其直接原因。(5分) (3)杭州市政府决定撤销“控制城镇人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其合理性。(5分) 答案:(1)0~14岁人口比例1953年至1964年递增,1964年至2010年递减;65岁以上人口比例逐年增加;总人口持续增长。 (2)1964年之前:人口自然增长为主(或出生率较高);2000年之后:人口迁入较多(或人口机械增长较多)。 (3)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开放程度加大,提高了杭州市人口容量。 解析: (1)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根据图中数据从各年龄段人口比例的增减、拐点出现的时间、人口总量的变化等方面分析即可。读图可知,0~14岁人口比例从1953年至1964年为递增的,从1964年至2010年为递减状态;而65岁以上人口比例呈逐年增加的特点;整体来看总人口持续增长。(2)本题主要考查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对于一个区域来说,影响人口增长的因素主要是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然后根据杭州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结合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政策的变化分析即可。1964年之前,我国的计划生育政策还没有实施,因此该时期人口数量的增长主要是以人口的自然增长为主;2000年之后,人口的出生率已经大幅度下降,此时杭州的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较高,由于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大量人口迁入,因此人口增长的原因主要为人口机械增长。(3)本题主要考查区域人口容量的变化。从环境人口容量的角度分析,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对外开放程度加大,提高了杭州市人口容量,因此“控制城镇人口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没有存在的必要。 26.结合下列材料,完成下列各题。(14分) 材料一:美国人口普查局2010年12月21日公布了2010年全国人口普查首份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0年4月1日,美国总人口为3.087亿,比2000年增长9.7%。 材料二:下图为美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寿命变化示意图(1900—2008年)。 材料三:下图为美国本土略图。 (1)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美国人口的发展特点。(4分) (2)概述近三十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吸引人口迁移,逐渐成为人口大州的原因。(5分) (3)美国资源丰富,国土辽阔,但媒体称:“对支撑地球生命的自然体系来说,美国人口的快速增长显然不是什么好事。”运用环境人口容量的有关理论进行阐释。(5分) 答案:(1)美国人口持续增长;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2)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 (3)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大,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将使美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小。 解析:(1)根据美国人口增长和人均寿命变化图可知,美国人口的发展特点是人口持续增长,人均寿命不断提高。 (2)近三十多年来,加利福尼亚州高新技术产业发达,竞争优势明显;经济发达,就业机会多;阳光充足,环境污染较少。所以能够吸引人口迁移,成为人口大州。(3)环境人口容量与人均消费水平呈负相关。美国人均资源消耗量大,随着人口的增长,这种高消费的生活方式会给环境带来巨大的压力,将使美国的环境人口容量减小。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