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辽宁省丹东市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第I卷(选择题,共75分)‎ 单项选择题(共50小题,每小题1.5分,计7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多选、少选、错选均不得分,请将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 ‎2019年1月3日,我国“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着陆在月球背面,传回了世界第一张近距离拍摄的月背影像图,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首次月背与地球的中继通信。‎ 完成下面小题。‎ ‎1. 月球上没有生命物质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 A. 与太阳距离太远 B. 宇宙环境不安全 C. 昼夜温差较小 D. 没有适宜生物呼吸的大气 ‎2. 能够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的是 A. 太阳辐射 B. 太阳活动 ‎ C. 月球自转 D. 地球公转 ‎3. 不包含图中天体系统的是 A. 地月系 B. 太阳系 ‎ C. 银河系 D. 河外星系 ‎【答案】1. D 2. B 3. D ‎【解析】‎ ‎【1题详解】‎ 月球是地球的卫星,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和日地距离相近,A错误。太阳系中大小行星各行其道,互不干扰,所以宇宙环境安全,B错误。月球上没有厚厚的大气层,昼夜温差很大,C错误。由于月球体积质量较小,没有可供呼吸的大气,D正确。故选D。‎ ‎【2题详解】‎ 太阳辐射是指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放射能量,不会产生干扰,A 错误。太阳活动中的耀斑会干扰电离层,印象短波通讯,因此对中继星传递信息产生明显干扰,B正确。月球自转和地球公转都不会产生影响,C、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图中所示的是地球和月球,它们组成了级别最小的天体系统,即地月系,A包含。地月系又位于太阳系中,B包含。太阳系属于银河系的一部分,C包含。河外星系和银河系是同一等级的,不包含地月系,题目要求选择不包含的,D正确。故选D。‎ ‎4.在西方国家,最接近秋分(9月23日)的那个满月被称作“收获月”,因为它的亮光可以帮助北半球的农民在太阳西沉之后靠着月光继续采收农作物。据此判断,家在丹东的小明观测到的 “收获月”月相,绘制正确的是 A. A B. B C. C D. D ‎【答案】B ‎【解析】‎ ‎【详解】材料中提到“收获月”就是满月,选项中A、B、D是满月,根据满月与太阳的相对位置是此起彼落,从图中可以看出,观测时刻是晚上19时,那么此时接近日落,太阳约位于西方地平线附近,则满月月相应位于东方地平线附近,图B月相符合,B正确。A图为晚上12时左右的月相,A错误。D图为凌晨5时左右的月相,D错误。故选B。‎ 在陕西某矿区,工人们发现在矿灯照耀下,夹在页岩地层中的煤层乌黑发亮,仔细辨认,还能看出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5. 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是 A. 地层和化石 B. 生物和化石 C. 岩石和地貌 D. 古地理环境 ‎6. 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和该地质年代最繁盛的动物可能是 A. 古生代,三叶虫 B. 中生代,恐龙 C. 前寒武纪,哺乳类 D. 新生代第四纪,鱼类 ‎7. 根据材料推测,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是 A. 湿热的森林地区 B. 温暖广阔的浅海 ‎ C. 湿热的草原地区 D. 干旱的陆地环境 ‎【答案】5. A 6. B 7. A ‎【解析】‎ ‎【5题详解】‎ 地球有长达46亿年的历史,地层是具有时间顺序的层状岩石,可以通过不同岩石形成的先后顺序,推测地球的历史。化石是了解地质时期生物进化的重要手段,因此地层和化石是了解地球历史的主要途径,A正确,BC错误。古地理环境也是通过地层和化石来研究的,D错误。故选A。‎ ‎【6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粗大的树干,可以推断该煤层形成的地质年代是中生代,此时期动物以爬行动物为主,恐龙最为繁盛,B正确。故选B。‎ ‎【7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煤层中含有苏铁、银杏等裸子植物异常茂盛,故排除B、C。森林茂盛说明该时期该地降水较多,气候湿润,即该煤层形成时的古地理环境应该是湿热的森林地区,A正确。故选A。‎ 读火山景观图和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完成下面小题。 ‎ ‎8. 关于岩石圈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属于①层的一部分 B. 属于②层的一部分 C. 包括①层和②层的顶部 D. 位于莫霍界面以上 ‎9. 从火山口喷发出的岩浆,一般来源于 A. ①层 B. ②层 C. ③层 D. ④层 ‎【答案】8. C 9. B ‎【解析】‎ ‎【8题详解】‎ 岩石圈的范围是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图中①层表示地壳,②表示地幔,因此岩石圈包括①层和②层的顶部,C正确。A选项属于地壳的一部分,A错误。B选项应该是地幔的一部分属于岩石圈,B错误。位于莫霍面以上是地壳,只是岩石圈的一部分,D错误。故选C。‎ ‎【9题详解】‎ 软流层是岩浆的来源地,软流层位于上地幔上部,②表示地幔,B正确。故选B。‎ ‎2018年12月22日,中国航天科工集团“虹云工程”首颗卫星成功发射,该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千米的预定轨道上围绕地球运行。结合大气垂直分层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0. “虹云工程”首颗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是 A. 对流层 大气上界 高层大气 B. 高层大气 平流层 对流层 C. 对流层 高层大气 平流层 D. 对流层 平流层 高层大气 ‎11. “虹云工程”运行轨道所处大气层的特点是 A. 存在电离层,可反射无线电波 B. 对流现象显著,多云雨现象 C. 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递减 D. 气流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航空飞行 ‎【答案】10. D 11. A ‎【解析】‎ ‎【10题详解】‎ 大气的垂直分层:0-12km(平均)对流层,12km-50km平流层,50km 以上高层大气,因此卫星从发射到进入预定轨道,依次经过的是对流层、平流层、高层大气,D正确。故选D。‎ ‎【11题详解】‎ 材料提到该卫星在距离地面1000千米的预定轨道上,因此该卫星运行轨道在高层大气,电离层在高层大气中,可以反射无线电波,A正确。对流现象出现在对流层,B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高层大气气温随高度的升高先降低后升高,C错误。气流平稳,天气晴朗,利于航空飞行是平流层的特点,D错误。故选A。‎ 读某区域等压线图(单位:hpa),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正确表示北半球近地面风向的是 A. A B. B C. C D. D ‎13. 从图示和所学知识分析,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与近地面比高空大气运动受摩擦力作用不明显 B. 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的速度 C. 水平气压梯度力不能影响风速 D. 摩擦力只影响风速,不影响风向 ‎【答案】12. D 13. A ‎【解析】‎ ‎【12题详解】‎ 风向的画法:先画水平气压梯度力,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是高压指向低压,垂直于等压线,然后画风向,这是北半球,所以向右偏,因此画出A点的风向应该是西南风,图中A处显示的是东北风,A错误。B点的风向应该是偏北风,图中B处显示的是西北风,B错误。C点的风向应该是偏西风,图中C处显示的是西南风,C错误。D点的风向应该是西北风,与图中相符,D正确。故选D。‎ ‎【13题详解】‎ 近地面有房屋,植被等摩擦力较大,而高空大气相对稀薄,摩擦力较小,A正确。地转偏向力想改变风的方向,不改变风速,B错误。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能影响风速,‎ C错误。摩擦力既改变风速也改变风向,D错误。故选A。‎ 下图为我国北方某海滨地区一日内不同时间旗帜主要飘动方向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4. 若旗帜飘动方向反映的是该地主要风向的变化,则 A. 甲为夜晚,吹陆风 B. 乙为白天,吹陆风 C. 甲为白天,吹海风 D. 乙为夜晚,吹海风 ‎15. 某同学想到该海滨地区赶海,下列时间最合理的是 ‎①涨潮后 ②落潮后 ③寒假 ④暑假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答案】14. A 15. C ‎【解析】‎ ‎【14题详解】‎ 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白天陆地升温快,是热源,近地面气压低,海洋升温慢,是冷源,近地面气压高,故风从海洋吹向陆地,图乙吹海风,为白天,B、D错误。晚上陆地降温快,是冷源,近地面气压高,海洋降温慢,是热源,近地面气压低,故风从陆地吹向海洋,图甲是晚上,吹陆风,A正确,D错误。故选A。‎ ‎【15题详解】‎ 赶海是到海岸的滩涂和礁石上采集海产品,落潮后,出露海面的滩涂和礁石较多,更容易采集海产品,②正确。此处海滨位于我国北方地区,寒假气候寒冷,不适合赶海,③错误。暑假气候适宜赶海,④。故选C。‎ 读“青藏高原少数民族典型服饰”(左图)和“大气主要受热”过程模式图(右图),完成下面小题。‎ ‎16. “不对称”是图中民族服饰的重要特点,形成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 山峰多冰川 B. 昼夜温差大 C. 草原面积广 D. 高原光照强 ‎17. 与青藏高原相比,四川盆地受热状况的突出特征是 A. ①弱、③强 B. ②强、④弱 C. ①强、②弱 D. ②弱、④强 ‎【答案】16. B 17. D ‎【解析】‎ ‎【16题详解】‎ 此为青藏高原地区,海拔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的削弱作用弱,气温较高,晚上,保温作用较弱,气温低,昼夜温差大,该服饰可随时应对气温的变化,B正确。故选B。‎ ‎【17题详解】‎ 四川盆地海拔较低,且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水汽充足,因此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多,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较少,②表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②变弱,③表示地面辐射,应该变弱,④表示大气逆辐射,水汽充足,保温作用强,④大气逆辐射变强,D正确,B错误。①表示未进入大气层的太阳辐射,应该不变A、C错误。故选D。‎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18. “一滴水借助水循环,可以汇入大海的波涛,可以化为高山的彩虹,可以变为地面的积雪,融化后渗入地下,可以被植物的根系吸收。”这一段话说明参与水循环的圈层有 ‎①水圈  ②岩石圈  ③生物圈  ④大气圈 A. ①④ B. ①②④‎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19. “云气西行,云云然,冬夏不辍;水泉东流,日夜不休,上不竭,下不满……”(《吕氏春秋》)这段文字主要涉及 A. 静态水资源的更新过程 B. 水循环的②和④、⑤环节 C. 水循环的①和⑥环节 D. 全球水量不均衡原理 ‎20. 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开始重视雨水的拦蓄和利用,这种做法主要影响了水循环中的 A. 蒸发 B. 降水 C. 水汽输送 D. 径流 ‎【答案】18. D 19. B 20. D ‎【解析】‎ ‎【18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汇入大海的波涛,说明有水圈参与,融化后渗入地下,说明有岩石圈参与,被植物根系吸收,说明有生物圈,高山的彩虹,说明有大气圈,①②③④都有参与,D正确。故选D。‎ ‎【19题详解】‎ 材料中云气西行,说明是水循环的水汽输送环节,水圈东流,说明是水循环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环节,说明水资源是动态的,A错误。图中②代表水汽输送,④代表地表径流,⑤代表地下径流,B正确。①是海洋上的水汽蒸发,⑥是海洋上的降水,材料中没有提到,C错误。水汽西行,补充陆地上的水资源,水圈东流,汇入大海,体现了使陆地水资源得到更新,全球水量不均衡,材料中没有提到,D错误。故选B。‎ ‎【20题详解】‎ 材料中提到将雨水拦蓄、利用,将减少雨水落到地表,形成径流,D正确。故选D。‎ ‎ “钱塘一望浪波连,顷刻狂澜横眼前。看似平常江水里,蕴藏能量可惊天。”钱塘观潮始于汉魏,盛于唐宋,历经2000余年,已成为当地的习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1. 钱塘江大潮属于 A. 潮汐 B. 波浪 C. 洋流 D. 风暴潮 ‎22. 有关钱塘潮叙述错误的是 A. 它可以作为一种旅游资源 B. 有时会造成灾害 C. 利用它通常一天可发两次电 D. 农历初一、十五前后出现天文大潮 ‎【答案】21. A 22. C ‎【解析】‎ ‎【21题详解】‎ 钱塘江大潮是因为受到地球和太阳的引力潮形成的潮汐现象,A正确,BCD错误。故选A。‎ ‎【22题详解】‎ 本题以钱塘潮为背景切入,考查对潮汐的理解。每年农历8月18前后的天文大潮,会吸引很多游客前来观潮,因此是一种旅游资源,A 正确。但是也可能会对人们生命安全造成影响,是一种自然灾害,B正确。地球自转一天海水涨潮落潮各两次,涨潮和落潮都可发电,因此利用它一天可发4次电,C错误。月球的公转周期为1月,故每月出现两次大潮时,分别在农历初一、十五前后,D正确。题目要求选择错误的,故选C。‎ 读大洋表层海水温度、盐度和密度随纬度的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23. 下图中最能代表海水表层密度分布规律的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4. 吃水深度是指船舶在水中沉入水下部分的垂直距离,下列海区中,吃水深度最浅的是 A. 波罗的海 B. 地中海 C. 红海 D. 渤海 ‎【答案】23. D 24. C ‎【解析】‎ ‎【23题详解】‎ 海水温度变化规律是从赤道向两极逐渐递减,所以甲应该是海水温度变化曲线,A错误。海水盐度的降水量和蒸发量密切相关,因此海水盐度变化是从副热带向赤道和两极递减,所以丙是海水盐度变化曲线,C错误。表层海水密度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所以丁应该是海水表层密度变化曲线,D正确。故选D。‎ ‎【24题详解】‎ 吃水深度最浅说明海水密度小,根据海水密度变化规律,由赤道向两极,温度逐渐变低,密度则逐渐变大,红海纬度最低,因此海水密度小,轮船吃水深度最浅,C正确。故选C。‎ 雅鲁藏布大峡谷中的丹娘沙丘,位于高原半湿润季风区。它背倚葱茏青山,面临蓝绿色的雅鲁藏布江,连绵的沙丘构成了波涛起伏的沙海。下图分别为丹娘沙丘附近等高线示意图(左图)和丹娘沙丘景观图(右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5. 丹娘沙丘的成因主要是 A. 流水堆积 B. 风力堆积 ‎ C. 冰川堆积 D. 海浪堆积 ‎26. 该沙丘的沙源主要是 A. 印度洋海滩 B. 沿岸疏松的土壤 ‎ C. 新疆沙漠 D. 附近江心洲和河漫滩 ‎27. 下图为雅鲁藏布江的某段实景图,对M河岸描述正确的是 A. 为凸岸,河流流速慢,泥沙易沉积 B. 为凹岸,河流流速快,泥沙易沉积 C. 为凹岸,河流流速慢,泥沙易沉积 D. 未知河流流向,故无法判断凹凸岸 ‎【答案】25. B 26. D 27. A ‎【解析】‎ ‎【25题详解】‎ 丹娘沙丘位于大峡谷,不可能是海浪堆积、冰川堆积,故C、D错误。流水沉积往往形成平原,故A错误。该地的沙丘主要是在风力作用下有沙粒聚成的沙堆,B正确。故选B。‎ ‎【26题详解】‎ 该沙丘的沙主要来自附近沙洲和河漫滩。因为在谷地中,受两侧山地阻挡,外部沙尘难以进入,D正确。当地离海洋远,距离塔克拉玛沙漠远,故A、C可排除。附近土壤不会形成沙丘,B错误。故选D。‎ ‎【2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M地为凸岸,河流流速慢,泥沙易沉积,A正确。这里要注意的是,河流凹岸,凸岸是针对河岸的。故选A。‎ 下图为某地理考察小组在我国某地进行科学考察时绘制的景观示意图(左图)和拍摄的祁连山地“阴阳脸”照片(右图),即一侧山坡林木葱郁(“阴脸”),另一侧山坡草地青翠(“阳脸”)。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观察图示区域地貌时应该选择的观察地点是 A. 甲 B. 乙 C. 丙 D. 丁 ‎29. 图中甲处地貌类型为 A. 陡崖 B. 鞍部 C. 山脊 D. 山谷 ‎30. 造成山地“阴阳脸”的主要原因是 A. “阴脸”为阳坡,光照强,热量充沛 B. “阳脸”为夏季风的迎风坡,降水较丰富 C. “阴脸”为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土壤水分条件较好 D. “阳脸”为陡坡,土层厚,土壤肥力高 ‎【答案】28. B 29. B 30. C ‎【解析】‎ ‎【28题详解】‎ 观察地貌时宜选择在视野比较开阔的地方,山顶视野开阔,便于观察。图中乙地地势最高,便于观察,B正确故选B。‎ ‎【29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甲位于两个山地之间地形相对平坦的地区,这个叫做鞍部,B正确。故选B。‎ ‎【30题详解】‎ ‎“阴阳脸”的差异是植被的差异,而影响植被差异的因素主要是水分,故A、D 错误。此为祁连山地,地处大陆内部,远离海洋,全年降水较少,材料中提到“阳脸”草地青翠,说明当地水分较少,B错误。“阴脸”林木葱郁,说明当地水分较多,可能是阴坡,光照少,蒸发较弱,水分条件较好。C正确。故选C。‎ ‎“银杏黄时秋意浓”,每至暮秋,银杏树便“尽换黄金甲”,当秋风袭来,遍地碎金,如梦如幻的浪漫景色吸引大量游人前去观赏。下图为我国主要银杏观赏地分布(左图)及丹东某银杏大道景观(右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1. 丹东的地带性植被属于 A. 常绿阔叶林 B. 针阔叶混交林 ‎ C. 落叶阔叶林 D. 针叶林 ‎32. 与湖州相比,丹东的银杏 A. 生长缓慢 B. 枝叶繁茂 ‎ C. 冬季落叶 D. 树干高大 ‎33. 秋冬季节往往将银杏树树干涂白,树木涂白后可以 A. 减少地面长波辐射,防止地面热量流失 ‎ B. 增强太阳辐射,提高树干的温度 C. 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防止树皮开裂 ‎ D. 增强大气逆辐射,减缓夜间冻害 ‎【答案】31. C 32. A 33. C ‎【解析】‎ ‎【31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丹东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其植被类型是温带落叶阔叶林,C正确。故选C。‎ ‎【3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丹东的纬度更高,气温较低,银杏的生长速度较慢,A正确。两地都是银杏树,因此枝繁叶茂,冬季落叶和树干高大,都是相似的,BCD错误。故选A。‎ ‎【33题详解】‎ 树干涂白后,会增加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发射率,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更少,地面热量少,AB错误。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辐射减少,大气吸收地面辐射减少,白天气温降低,但是不会对大气逆辐射产生影响,晚上气温不变,所以使树干昼夜温差变小,防止树皮开裂,C正确,D错误。故选C。‎ 下图为某生物学家拍摄到的植物景观照片和骆驼刺根系结构示意图,骆驼刺为亚洲某地区的典型植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34. 造成图片中三种植物形态差异的主要原因是 A. 光热条件不同 B. 土壤性质不同 ‎ C. 海陆位置差异 D. 水分条件差异 ‎35. 骆驼刺所生长地区的植被特征是 A. 植被稠密 B. 种类繁多 ‎ C. 群落结构简单 D. 叶面宽大 ‎36. 纺锤树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是 A. 储水 B. 防风 C. 给养 D. 隔热 ‎【答案】34. D 35. C 36. A ‎【解析】‎ ‎【34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图1是热带草原上的植被,图2是热带雨林地区的植被,图3是荒漠地区的植被,这三个地区的水分条件差异明显,导致植被形态差异,D正确。故选D。‎ ‎【35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骆驼刺根系发达,说明当地气候干旱,应该是荒漠地区,所以当地植被稀少,种类较少,群落结构简单,叶面较小,ABD错误,C正确。故选C。‎ ‎【36题详解】‎ 纺锤树位于热带草原地区,该地降水较少,纺锤树粗大树干的主要作用是储水,A正确。故选A。‎ 读耕作土壤剖面图,完成下面小题。‎ ‎37. 图中②层为 A. 腐殖质层 B. 淋溶层 C. 犁底层 D. 耕作层 ‎38. 关于图中①层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 B. 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 C. 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 D. 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 ‎【答案】37. C 38. A ‎【解析】‎ ‎【37题详解】‎ 耕作土壤剖面从上到下分为耕作层、犁底层和自然土层三部分。①为耕作层,②为犁底层,腐殖质层、淋溶层属于自然土壤剖面的构成。故C正确,A、B、D错误。‎ ‎【38题详解】‎ 图中①层为耕作层,其特点是土质疏松,有机质比例高,颜色较暗。故A正确,②层为犁底层,土层紧实,颜色较浅,具有保肥保水作用,B错误;由疏松的风化碎屑物组成是母质层,C错误;森林土壤剖面中的有机层是以分解和半分解的有机质为主,D错误。所以选A。‎ 土壤中有机质的含量与气候密切相关。读土壤有机质含量随温度变化图,完成下面小题。‎ ‎39.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低山丘陵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 A. 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 ‎ B. 地形平坦,土层深厚 C. 植被生长量大于南方 ‎ D. 成土母质矿物养分多 ‎40. 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分析正确的是 A. 高温地区不利于植被生长 ‎ B. 高温地区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 C. 寒冷地区生物生长量较小 ‎ D. 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 ‎41. 我国东北黑土分布区,目前存在着黑土肥力下降现象,下列措施不利于养护土壤的是 A. 休耕 B. 种植绿肥 ‎ C. 大水漫灌 D. 作物轮作 ‎【答案】39. A 40. C 41. C ‎【解析】‎ ‎【39题详解】‎ 东北平原土壤有机质含量高于南方丘陵地区,其最主要的原因是东北平原纬度高于南方地区,气温低,微生物分解作用缓慢,土壤有机质存留多,有机质含量高。A正确。东北平原土层深厚不是有机质高的原因,B错误。东北平原植被生长量小于南方,C错误。成土母质矿物养分是土壤中矿物质的来源,但不是有机质的来源,D错误。故选A。‎ ‎【40题详解】‎ 终年高温地区和寒冷地区土壤中有机质含量都较低,其原因是高温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快,制造的有机质被消耗多;寒冷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植物生长缓慢,生物生长量较小,土壤中有机质存留少,C正确。高温地区更有利于植被生长,A错误。化学与生物风化作用强的应该是高温多雨的地区,B错误。寒冷地区微生物分解有机质缓慢,有机质含量高,与题目不相符,D错误。故选C。‎ ‎【41题详解】‎ 休耕、轮作能提升土壤质量,种植绿肥能为土壤提供丰富的养分,且对改善土壤有很大的作用,土壤大水漫灌会导致土地盐碱化,不利于土壤养护,题目要求选择不利于养护土壤,C符合题意。故选C。‎ 读下图,完成下面小题。 ‎ ‎42. 图示自然灾害是 A. 台风 B. 洪涝 C. 寒潮 D. 风暴潮 ‎43. 上题中的自然灾害带来的良性影响可能有 A. 雪灾、冻害 B. 缓解酷暑和旱情 C. 农业受损 D. 减少病虫害 ‎【答案】42. C 43. D ‎【解析】‎ ‎【42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该自然灾害的源地是西伯利亚,那么应该是来自西伯利亚的冷锋,对我国造成影响,寒潮是冷锋的一种典型实例,C正确。台风主要是7、8月份影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自然灾害,A错误。洪涝是降水多,积水无法及时排除,B错误。风暴潮往往是热带气旋或温带气旋引起的海面异常升高现象,D错误。故选C。‎ ‎【43题详解】‎ 题目要求选出寒潮带来的良性影响,而雪灾、冻害,农业受损是恶性影响,AC错误,缓解酷暑和旱情是台风带来的良性影响,B错误。寒潮是短时间内气温骤降,会杀死一些病虫,减少病虫害,D正确。故选D。‎ 下图区域位于我国东部季风区。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 ‎44. 如人们急功近利,大肆采伐本区林木,则夏季暴雨后最可能出现的地质灾害中,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①地震 ②泥石流 ③滑坡 ④沙尘暴 A. ① B. 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③④‎ ‎45. 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 A. 甲村 B. 乙村 C. 丙村 D. 丁村 ‎46. 被洪水围困时,正确的做法是 A. 抱紧电杆 B. 躲在巨石之下 C. 游泳逃生 D. 尽量逃向高处、大树、山丘和高坡 ‎【答案】44. B 45. B 46. D ‎【解析】‎ ‎【44题详解】‎ 该区域以山地丘陵地形为主,大肆采伐林木,会导致森林覆盖率降低,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径流的能力降低。夏季暴雨发生时山区洪水会携沙裹石北流而下形成泥石流,②正确。由于降水多,也会使发生滑坡现象,③正确。砍伐树木与地震无关,①错误。夏季我国季风区植被覆盖率高,不会发生沙尘暴,④错误。故选B。‎ ‎【45题详解】‎ 读图对比甲、乙、丙、丁四村落可以看出,乙村落位于河谷地区,一旦降水过多,山区洪水会沿着河谷地区,携沙裹石北流而下形成泥石流,其他三地等高线较稀疏,坡缓。所以,如果发生地质灾害,受灾最严重的村落最有可能是乙村落。故选B。‎ ‎【46题详解】‎ 抱紧电杆易被电击,A错误。躲在巨石之下可能会遭岩石倾覆砸伤,B错误。洪水汹涌时危险太大、游泳难度系数高,C错误。水往低处流,所以尽量逃向高处、大树、山丘和高坡,D正确。故选D。‎ 下图为东南亚沿海地区常见的警示牌,提醒居民向高处避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7. 该警示牌提醒的灾害最可能是 A. 海啸 B. 强风 C. 洪水 D. 猛兽 ‎48. 引起该灾害的常见原因是 A. 气温骤降 B. 陆地地震 C. 河水泛滥 D. 海地地震 ‎【答案】47. A 48. D ‎【解析】‎ ‎【47题详解】‎ 从图中可以看到有大浪,BD错误。沿海地区不容易发生洪水灾害,C错误。结合东南亚的地理位置,处于板块交界处,多地震,A正确。故选A。‎ ‎【48题详解】‎ 东南亚位于板块交界处,地壳运动活跃,多地震,发生于海底的地震,会引起海底地形急剧升降等变动引起海水强烈扰动,引发海啸,D正确。故选D。‎ 面对自然灾害,我国社会各界众志成城。在救援时,运用地理信息技术可以提高效率,更快、更准确地帮助受灾人群,并做好应对措施。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9. 图中应用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主要是 A. 遥感技术 B. 地理信息系统 ‎ C. 网络技术 D. 虚拟技术 ‎50. 运用图中所示的现代地理信息技术,在某雪灾救援中还可以 A. 及时获得各地积雪的范围 B. 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 C. 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 D. 了解农作物长势 ‎【答案】49. B 50. C ‎【解析】‎ ‎【49题详解】‎ 地理信息系统是地图的延伸,图中的地图就是利用GIS做成的。且图中可以看到利用卫星为120救护车选择更好的线路,更快、更准确的帮助受灾人群,GIS 是对信息进行分析、预测、计算等,B正确。遥感是获取图像,是看,A错误。故选B。‎ ‎【50题详解】‎ 及时获得各地积雪范围和了解农作物长势主要依靠遥感技术,AD错误。对受困人员进行精准定位依靠GPS,B错误。GIS技术可以了解各线路的交通状况,为施救车辆选择合理线路,C正确。故选C。‎ 第Ⅱ卷(非选择题,共25分)‎ 非选择题,共3小题,总计25分。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纸正确的位置上 ‎51.自然界里有些区域地表被外力雕琢,没有树木,却也成林。下图为我国四个不同区域的“非木之林”景观。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 ‎(1)乙地为雅丹地貌,其景观特征 (选择填空)。‎ A. 沟槽与垄脊相间构成 B. 垄槽排列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 C. 地势平坦,地表多松散物质 D. 土墩形态各异 ‎ ‎(2)丙地图示地貌形态称为 ;形成的外力作用是 。‎ ‎(3)我国丁地区是世界上 地貌发育典型的地区之一, 简述其对该地区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 ‎【答案】(1)A B D ‎(2)海蚀柱 海浪侵蚀 ‎ ‎(3)喀斯特。有利:可作为旅游资源,开发经济效益;面积较大的洼地,底部较平坦,可发展“坝子农业”;进行科学研究(如研究喀斯特地貌;大型射电望远镜的选址);‎ 不利:地表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土壤肥力低,地表缺水,不利于农业生产;造成经济落后。‎ ‎【解析】‎ ‎【详解】(1‎ ‎)雅丹地貌的成因是风力侵蚀,因此垄槽排列方向与盛行风向垂直,B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沟槽与垄脊相间构成,A正确。从图中可以看到,雅丹地貌地势有起伏,且地表松散物质较少,都被风吹走了,C错误。从图中可以看到土墩形态各异,D正确。故选ABD。‎ ‎(2)从图中可以看到丙地位于海南岛,且位于海边,是海蚀柱,其形成的外力作用是海浪侵蚀。‎ ‎(3)丁地位于云贵高原,石灰岩广布,因此喀斯特地貌典型。对人类生产生活产生的影响应该从两方面讲,有利和不利。有利:喀斯特地貌作为一种旅游资源,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进行科学研究(如研究喀斯特地貌;大型射电望远镜的选址);从图中可以看到,喀斯特地貌地势起伏较大,可利用地势较低的地方,发展农业生产。不利: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地表崎岖,交通不便;给铁路、公路、水库等工程建设带来安全隐患,增加建设成本;从图中可以看到该地岩石裸露,土层较薄,土壤肥力低,地表缺水,不利于农业生产,最终导致经济落后。‎ ‎52.读“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分布图”(左图)(图中A、B两箭头表示洋流流向)和“开罗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右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大西洋表层海水盐度随纬度的分布规律是 。 ‎ ‎(2)图中A洋流按海水温度划分属于 ,其对近海的海上污染的影响是 。‎ ‎(3)结合上面两图的信息,分析地中海盐度较高的原因。‎ ‎【答案】(1)从南北半球副热带海区分别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2)暖流.有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加快净化速度;但也扩大了污染范围。‎ ‎(3)该海域晴天多,降水量小;温度高,增发量大;周围径流少,淡水注入较少;海域较封闭,与外海交换的少,所以盐度较高。‎ ‎【解析】‎ ‎【详解】(1)从图中可以看到海水盐度最高的是位于30°附近,向赤道和两极递减。‎ ‎(2)A洋流是从赤道附近流向40°S 附近,也就是说从较低纬流向较高纬,应该是暖流。影响应该是两方面:有利:加快进化速度;不利:扩大污染环境。‎ ‎(3)从气候角度看,地中海区域晴天多,降水少;温度高,增发量大;且地中海沿岸降水少,河流较少,注入地中海的淡水较少;从图中可以看到,地中海海域比较封闭,与外海水体交换较少。‎ ‎5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某年2月19日,四川成都迎来了9年一遇的降雪。在雪花飞舞,愉悦人心的时候,一位市民收到一个朋友在离市中心不到20千米的三圣乡发来的照片——银装素裹的动人雪景,而在城里的她,只能心生遗憾地看着飘落的雪花化成了水……‎ ‎(1)从热力环流的角度来看,材料一反映了什么城市问题?‎ ‎(2)对比以上两幅照片,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产生上述城市问题的原因。‎ ‎(3)请针对上述问题,提出合理有效的缓解措施。‎ ‎【答案】(1)城市热岛效应。‎ ‎(2)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通风条件差;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等,吸收太阳辐射多;城市建设使植被覆盖率降低;市中心人口密集,产业发达,汽车数量多,生产生活及交通向大气释放的废热较多等。‎ ‎(3)扩大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建设“海绵城市”);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控制废热排放,达标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使用清洁能源;建筑物淡色化等。(三点即可满分)‎ ‎【解析】‎ ‎【详解】(1)材料提到“而在城里的她,只能心生遗憾地看着飘落的雪花化成了水”,说明城市气温较高,这是城市热岛效应。‎ ‎(2‎ ‎)城市热岛效应产生的原因,可以从城市化的角度来分析,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移,那么对于城市来说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会排放大量废热,是城市气温升高;城市用地规模不断扩大,导致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通风条件差;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等,吸收太阳辐射多;城市建设使植被覆盖率降低;城市人口比重不断上升,人口密集,生产生活产生大量废热。‎ ‎(3)本题需要根据原因,针对性的提出措施:1. 城市建设使植被覆盖率降低——扩大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2. 城市中心区建筑密集,通风条件差——加强城市规划,建设城市通风廊道;3. 工业、交通运输业等会排放大量废热——控制废热排放,达标排放;改善能源消费结构,提倡使用清洁能源;4. 建筑密集、地面多硬化等,吸收太阳辐射多——建筑物淡色化。‎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