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版新一线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课后限时集训6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地球表面形态作业(湘教版)
课后限时集训(六) 一、选择题 (2019·河南新乡调研)风化坑是岩石顶面上因积水风化作用而产生的凹坑,我国珠江口庙湾岛上的花岗岩风化坑即为典型,它多出现在裸露的巨大砾石顶部,及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研究者在凹坑内发现岩石的长石经外力作用,其钙、钾等元素流失,并向黏土矿物转化。图1示意风化坑剖面,图2示意地壳物质循环。据此完成1~3题。 1.岩石按成因分类,庙湾岛的风化坑属于图2所示的( ) A.①类岩石 B.②类岩石 C.③类岩石 D.④类岩石 2.形成庙湾岛风化坑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 A.物理风化 B.化学风化 C.流水侵蚀 D.海浪侵蚀 3.在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上易形成风化坑的主要原因是( ) A.有利于潮水涨落,加速海浪侵蚀 B.有利于凹坑积水,促进化学风化 C.有利于风化物迁移,增强流水侵蚀 D.有利于吸收太阳辐射,加快物理风化 1.A 2.B 3.B [第1题,根据材料可知,庙湾岛上的风化坑岩石是花岗岩, 花岗岩属于侵入型岩浆岩。依据图2判断,①为侵入型岩浆岩,②为喷出型岩浆岩,③为沉积岩,④为变质岩。第2题,根据风化坑的概念可知,其是在风化作用下形成的,再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化学元素流失及矿物类型的转化可以判断,该风化坑的形成主要是化学风化作用的结果。第3题,读图1可知,坑口是有水渍线的,且由风化坑概念可知,风化坑是积水风化作用的结果,因此在风化坑的形成过程中必须有积水,而平坦或坡度较小的岩石面易于在坑内保存积水。] (2018·河南新乡三模)河流阶地是指在地质作用下,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床)上升超出一般洪水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河谷谷坡的地形。其中高于河漫滩的最低一级阶地称为一级阶地,向上依次是二级阶地、三级阶地等。在正常情况下,河流阶地越高,年代越老。下图示意延川黄河蛇曲地质遗迹发育的河流阶地剖面。据此完成4~6题。 4.图中多级阶地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A.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侵蚀 B.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堆积 C.地层间歇性下降、流水堆积 D.地层间歇性抬升、流水侵蚀 5.图示黄河河床位于( ) A.背斜顶部 B.断层线附近 C.向斜槽部 D.板块分界线附近 6.图示黄河东西两侧相比( ) ①东侧岩层相对上升 ②东侧岩层相对下降 ③西侧没有黄土堆积是因为海拔高,地表易遭受侵蚀 ④西侧阶地少是因为岩层坚硬 A.①③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4.D 5.B 6.B [第4题,读材料可知,河流阶地是地层抬升后受流水侵蚀作用形成的。第5题,读图,对比黄河河床东西两侧岩层可知,该地区岩层发生过断裂和错动位移,东侧岩层相对下降,西侧岩层相对上升,故图示黄河河床位于断层线附近。第6题,根据上题分析可知,东侧岩层相对下降,西侧岩层相对上升,①错,②对。西侧没有黄土堆积是因为岩层抬升后海拔高,地表易遭受侵蚀,③对。该图示意黄河蛇曲,西侧阶地少是因为地处凸岸,侵蚀作用弱,④错。] 永和的晋陕大峡谷,属于壮观的“嵌入式蛇曲”景观,这是一种特殊形式的“蛇曲”——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了地下的岩石里。据此完成7~9题。 7.晋陕大峡谷“嵌入式蛇曲”的形成过程是( ) A.地壳持续抬升—平原河流流水凸岸侵蚀、凹岸堆积 B.平原河流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地壳抬升、流水下切 C.地壳稳定—峡谷凹岸冲刷、凸岸堆积、垂直下切 D.峡谷地带地壳断裂下陷—流水作用下泥沙堆积 8.图中河段( ) A.A处河岸比B处陡峭 B.A处河水流速快于B处 C.B处被侵蚀的泥沙从河床底部流向A处堆积 D.B处易形成水下堆积体 9.图中箭头表示河流流向,则( ) A.D处为凸岸,C处为凹岸 B.C处与D处可能会相连 C.若C、D两处相连,C处先淤塞 D.C处与D处均为凸岸 7.B 8.C 9.B [第7题,据材料可知,一般的蛇曲都形成在平原,“嵌入式蛇曲”则是嵌入地下的岩石里,所以“嵌入式河曲”的形成要先经历侵蚀与堆积,后经历地壳抬升、流水下切。第8题,图中河段B处为凹岸,为侵蚀岸,河岸陡峭,A处为凸岸,为堆积岸,河岸平缓,A错误;同一横截面的河水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通过河道,而B处流程较长,故B处水流速度快,B错误;B处被侵蚀的泥沙在压力作用下沿河床底部流向A处堆积,C正确;A处为堆积岸,易在丰水期形成水下堆积体,枯水期露出水面形成河漫滩,D错误。第9题,据图可知,C、D两处皆为凹岸,A错误、D错误;C、D两处在长期的流水侵蚀后河岸后退是有可能相连的,B正确;若C、D两处相连,图中河流改道,弯曲河段会形成牛轭湖,D处位于图示河段上游,泥沙较多,在牛轭湖进水口处流速减缓,泥沙沉积,会先淤塞河道,C错误。] (2019·陕西宝鸡质检)日本鸟取沙丘(下图)能实现人们领略沙漠风情的愿望。鸟取沙丘东西长约16千米,南北宽约2.4千米。鸟取沙丘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当地政府为了保护该“沙漠”下了很大力气。据此完成10~11题。 10.鸟取沙丘形成的主要动力因素可能是( ) A.东北信风 B.盛行西风 C.夏季风 D.冬季风 11.当地政府“下了很大力气”最有可能是指( ) A.植树种草 B.持续除草 C.修筑防浪堤 D.从外地运沙 10.D 11.B [第10题,日本地处中纬度地区,不受东北信风影响,为季风气候,基本不受盛行西风影响。鸟取所在的本州岛西南部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中部高、南北两侧低,鸟取沙丘位于山地的北侧,处于夏季风的背风坡,夏季风对鸟取影响相对较小,且对沙丘的形成体现为反作用。日本冬季盛行的西北风,可以将海边沙滩的沙粒吹向该地形成沙丘。第11题,根据日本气候类型及其特点,结合鸟取沙丘所处位置可知,鸟取沙丘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降水较多,适合草木生长,为保护“沙漠”必须持续除草,人们才能领略“沙漠”风情。] 二、非选择题 12.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根据材料从地质构造的角度描述宁夏平原的成因。 (2)说明图中AB所在地区与CD所在地区等高线弯曲的特点及原因。 (3)分析图中从出山麓口往湖沼方向沉积物变化的一般特点及成因(成因可从AB、CD两地段各自对应的不同流水作用来说明)。 [解析] 第(1)题,宁夏平原是由断层下陷和流水沉积,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的。第(2)题,河流沿线由于受到的外力作用不同,导致地形变化不同,等高线表现的变化方向也就不同。第(3)题,河流泥沙的沉淀都是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小的后沉积。 [答案] (1)从地质构造上来说,两侧地块相对抬升,宁夏平原断裂下陷,形成地堑构造;再经黄河带来的泥沙沉积而成。 (2)AB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上游方向(高处)凸出。原因:上游段主要受侵蚀作用影响。CD处等高线向河流的下游方向(低处)凸出。原因:下游段主要以河流堆积作用为主。 (3)沉积物颗粒依次变小。原因:当流水携带大量泥沙流动时,由于流速的降低,泥沙逐渐沉积。一般颗粒大、密度大的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 13.(2019·唐山模拟)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一位到澳大利亚旅游过的游客在日记中写道:这里的十二使徒岩(下图所示),仿如哨兵一样站立在陡峭的石灰岩悬崖之前,守卫着澳大利亚大陆。其实它们是海边一组十二块各自独立的岩石,其数量及形态恰巧酷似耶稣的十二使徒,因此就以圣经故事里的这“十二门徒”命名。这些宛如“十二使徒”的石柱群,是大自然造就出的“海岸雕塑”。年复一年,日复一日,随着岁月的洗礼,原来的十二使徒现在只余下八个……。 (1)据下面短文,填写后半段内容,完成对“十二使徒岩”形成过程。 “十二使徒岩”形成于海浪的侵蚀作用。在过去的1 000万到2 000万年中,来自南部大洋的风暴和大风卷起巨浪,不断地侵蚀相对松软的石灰岩悬崖,并在其上形成了许多洞穴,这些洞穴不断被侵蚀变大,以致发展成海蚀拱桥(门)。 (2)图b与图a比较,指出明显变化并说明其变化的自然原因。 (3)推测随着时间的推移,“十二使徒岩”海岸地带(景区)未来将发生的变化。 [解析] 第(1)题,已形成的海蚀拱桥(门),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会倒塌,使海岸岩体从陆地分离出去,最终形成“十二使徒岩”。第(2)题,对比两图可知,图b中有一根石柱已变成了碎石,这主要是因为石柱底部长期受海浪侵蚀后倒塌所致。第(3)题,随着时间的推移,在海浪的侵蚀作用下,原有的“使徒岩”会不断倒塌,石灰岩海岸也会不断后退形成新的“使徒岩”。 [答案] (1)在海浪的不断侵蚀作用下,海蚀拱桥(门)顶部最终倒塌,海蚀拱桥外侧的部分形成形状各异的岩石柱,并从海岸岩体分离了出去,最终形成了“十二使徒岩”。 (2)(石柱数量发生变化)一根石柱已成碎石。 原因:由于海水波浪长期侵蚀着石柱的根基,导致这根石柱倒塌并破碎。 (3)由于“十二使徒岩”继续受海风海水的侵蚀,导致“使徒岩”仍会倒塌(数量减少),被海水搬运;同时,海水不断击打、侵蚀石灰岩海岸,使其后退的过程中,又有新的“使徒岩”形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