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地理】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解析版)

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 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 时间:90分钟 分值:100分 一、选择题(每空2分,共60分)‎ 读“某地正午大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完成下面小题。‎ ‎1. 根据该地正午太阳高度年变化规律,判断该地点应该位于( )‎ A. 23°26′N~66°34′N B. 23°26′S~66°34′S C. 0°~23°26′N D. 0°~23°26′S ‎2. 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 )‎ A. 黑夜最短 B. 正午旗杆的影子最短 C. 气温最高 D. 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 ‎3. 在C→D→E这段时间内,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 )‎ A. 一直向北 B. 一直向南 C. 先向南再向北 D. 先向北再向南 ‎【答案】1. D 2. B 3. C ‎【解析】‎ ‎【1题详解】‎ 读该地正午大阳高度年变化折线图可知,当地有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因此该地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即23°26′N~‎ ‎23°26′S之间,因此排除A、B;读图可知,当地的两次太阳直射现象出现在12月22日前后,出现在秋分日与冬至日、冬至日与春分日之间,这期间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表明该地离南回归线较近,因此该地应位于赤道与南回归线之间,即0°~23°26′S,D符合题意,排除C。故选D。‎ ‎【2题详解】‎ 读图可知,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即直射当地,此时当地昼长夜短,只有太阳直射南回归线时,南半球各地的黑夜最短,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不是冬至日,不直射南回归线,因此当地不是黑夜最短,A错误;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正午太阳高度为90°,即直射当地,当地正午旗杆的影子为0,当然最短,B正确;在图中C处所表示的这一天,该地正午太阳高度最高,但大气热量积累需要一定过程,因此正午太阳最高时,气温不一定最高,C错误;太阳活动强弱与正午太阳高度变化不具有相关性,因此此日不一定受太阳活动影响强烈,D错误。故选B。‎ ‎【3题详解】‎ 图中显示,D处所表示的日期为12月22日,应为冬至日,因此在C→D→E这段时间内,就是从冬至日前至冬至日后,冬至日前,太阳直射点向南靠近南回归线,冬至日后,太阳直射点向北远离南回归线,因此这期间太阳直射点的移动方向为先向南再向北,C符合题意,排除A、B、D。故选C。‎ 下图各线示意不同纬度①~⑤地的白昼长度变化。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4. 若图中④地位于南半球,则a点时刻应为当地的( )‎ A. 春分 B. 夏至 C. 秋分 D. 冬至 ‎5. 图中五地中( )‎ A. ③地纬度高于②地纬度 B. ④地位于赤道附近 C. ①地、⑤地白昼长度变幅最大 D. ②地位于极圈之内 ‎【答案】4. C 5. C ‎【解析】‎ ‎【4题详解】‎ 图中④地位于南半球,从图中可以看出,④地白昼从14小时至a点缩短至12小时,说明南半球昼长夜短且白昼逐渐变短,由此可知此时段,太阳直射点在南半球并不断向北移动至赤道,由此a点时刻应为秋分,故选C。‎ ‎【5题详解】‎ 从此图可以看出,①、⑤两地白昼变化幅度最大,②、④两地变化幅度次之,③地白昼长度没有变化,由此可以推知①、⑤两地纬度最高,③地位于赤道,结合图中四个答案,选C。‎ 图中甲、乙两地的纬度相同,读图完成下列小题。‎ ‎6. a处气温比近地面气温低,说明( )‎ A. 近地面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B. 太阳辐射是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 C. a处大气散射作用比近地面强 D. a处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弱 ‎7. b处气温比同纬度平原地区低的主要原因是( )‎ ‎①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少 ‎ ‎②b处的地面辐射弱 ‎③b处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少 ‎ ‎④b处大气的保温效果差 A. ①② B. ③④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6. A 7. B ‎【解析】‎ ‎【6题详解】‎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的主要直接热源,a处海拔高,海拔越高,受地面辐射的影响越小,气温越低,与散射作用的强弱关系不大,A正确,BC错;a处海拔高,空气较为稀薄,太阳辐射比近地面强,D错。故选A。‎ ‎【7题详解】‎ b地处高原,海拔高,空气稀薄,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多,①错;由于空气稀薄,大气获得的地面辐射少,且大气的保温作用差,所以气温比同纬度平原低,③④正确;到达b处的太阳辐射多,②不弱。故选B。‎ 读我国东部沿海地区高空等压面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8. 有关①②③④四地气压和气温大小的比较,正确的是( )‎ A. 气压:④<②<③<① B. 气压:②<①<③<④‎ C. 气温:①<②<③<④ D. 气温:④<③<②<①‎ ‎9. 如果图中海区为北太平洋,则此季节东亚地区的风向和成因分别是( )‎ ‎①西南风 ‎ ‎②东南风 ‎③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 ‎④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答案】8. B 9. B ‎【解析】‎ ‎【8题详解】‎ 图中显示,①处等压面向上凸起,应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为高气压,②处等压面向下弯曲,应表示同一水平面上为低气压,即①处气压高于②处;图文信息表明,图中等压面为高空等压面,近地面等压面与高空等压面相反对称,因此③处气压低于④处;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压越低,即③处气压高于①处、④处气压高于②处,因此①、②、③、④四地气压从低到高排序顺序是②<①<③<④,A错误、B正确;根据热力环流的基本原理判断,③处低气压应是受热膨胀上升导致,④处高气压应是冷却下沉导致,因此③处气温高于④处,同一地点,海拔越高,气温越低,因此③处气温高于①处、④处气温高于②处,由于相对高度相同,气温垂直下降幅度相似,因此①处气温高于②处,因此①、②、③、④四地气温从低到高排序顺序是②<①<④<③,C、D错误。故选B。‎ ‎【9题详解】‎ 根据上一题分析可知,此时大陆气温高、海洋气温低,从季节上来看,这种现象出现在夏季。如果图中海区为北太平洋,夏季东亚地区盛行东南风,南亚地区盛行西南风,①不符合题意,②符合题意;东亚地区的东南季风是因为大陆热容量小,升温快,气温高,空气膨胀上升,形成热低气压,而海洋上保留了副热带高气压带,吹从东边海洋吹向西边大陆,向右偏转形成的,因此东南季风是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的,不是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形成的,③符合题意,④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B符合题意,排除A、C、D。故选B。‎ 下图示意某区域某日近地面等压线图,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0. M,N,P,Q四地中,风力最强的是( )‎ A. M地 B. N地 C. P地 D. Q地 ‎11. Q地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西北风 C. 偏东风 D. 偏南风 ‎【答案】10. D 11. D ‎【解析】‎ 本题考查等压线图及天气系统。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示四点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P是一高气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北半球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Q地风向是偏南风。‎ ‎【10题详解】‎ 等压线越密集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风力越大;图示四点中Q地等压线最密集、风力最大。选D正确。‎ ‎【11题详解】‎ 图中N地气压低于P地,P是一高气压中心,风由高压吹向低压,图示北半球受北半球地转偏向力影响,Q地风向是偏南风。选D正确。‎ 下图为“北半球大气环流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12. 图中①③⑤⑥四处气压带形成的因素中是动力因素的是( )‎ A. ①③ B. ⑤⑥ C. ①⑥ D. ③⑤‎ ‎13. 当气压带⑤被切断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六安正值夏季,盛行东南风 B. 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 C. 南亚正值冬季,盛行西南风 D. 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 ‎14. 正确反映③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的是( )‎ A. B. ‎ C. D. ‎ ‎【答案】12. D 13. B 14. D ‎【解析】‎ ‎【12题详解】‎ 图中①、③、⑤、⑥四处气压带分别是赤道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副极地低气压带和极地高气压带。赤道地区大气受热膨胀上升所致,属热力因素,①不符合题意;副热带高气压带受重力下沉所致,属动力因素,③符合题意;副极地低气压带气是低纬度暖气流被迫抬升所致,属动力因素,⑤符合题意;极地高气压带大气冷却下沉所致,属热力因素,⑥不符合题意。综上所述,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 ‎【13题详解】‎ 图中⑤处气压带是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北半球为冬季时,大陆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形成冷高压,此时北半球的副极地低气压带被大陆上的高气压切断。前面分析可知,此时北半球冬季,六安也为冬季,盛行偏北风,A错误;北半球冬季,副极地低气压带南移,被大陆上的冷高压切断,在太平洋上形成阿留申低压,B正确;南亚正值冬季,应盛行东北风,而不是西南风,C错误;北半球冬季,北半球低纬海洋气温偏低,不易形成台风,而我国东南沿海常受台风影响的季节是夏季,D错误。故选B。‎ ‎【14题详解】‎ 图中③处气压带位于30°N附近,应是北半球的副热带高气压带,高气压带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作用下,两侧气流应辐散,不应辐合,图A、B中两侧气流辐合,因此A、B错误;图中③气压带位于北半球,水平气流应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基础上向右偏转,而图C中,表示风向的箭头明显向左偏转,因此C错误;图D中,两侧气流辐散,风向向右偏转,北侧形成西南风、南侧形成东北风,与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两侧大气运动特征吻合,因此D正确。故选D。‎ 下图为部分气压带、风带位置示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5. 图示M气压带所在半球与名称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B. 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C. 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 D. 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 ‎16. 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  )‎ A. ②①③④ B. ②③①④‎ C. ④③①② D. ④①③②‎ ‎17. 有关图示风带对气候影响的叙述,正确的是(  )‎ A. 风带a控制下,寒冷少雨 B. 风带b控制下,寒冷少雨 C. 风带c控制下,温和多雨 D. 风带d控制下,温和多雨 ‎【答案】15. C 16. C 17. D ‎【解析】‎ 根据纬度,图示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M气压带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带,M所在半球是南半球。在信风带控制下,高温少雨。在盛行西风控制下,温和多雨。‎ ‎【15题详解】‎ 读图,根据纬度,图示M气压带是副热带高气压带,B、D错误。根据风带的风向,M气压带北侧是东南风,应是东南信风带,M所在半球是南半球,C正确,A错误。‎ ‎【16题详解】‎ 根据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结合图中风向,①是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②是南半球的副根据地低气压带,北侧是西北风。③是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南侧是东北信风。④是北半球副极地低气压带,南侧是西南风。由北向南排序正确的是④③①②,C正确。A、B、D错误。‎ ‎【17题详解】‎ 结合前面分析,图示风带a是东南信风带,风带c是东北信风,在其控制下,高温少雨,A、C错误。风带b是南半球盛行西风,在其控制下,温和多雨,B错误。风带d是北半球西风带,在其控制下,温和多雨,D正确。‎ 下图中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Q地常年受西风影响,P、Q两地的西侧均为海洋,40°为纬度。读图回答下列小题。‎ ‎18. 以下四个地点的气温降水状况中,最可能为P地的是(  )‎ A. B. ‎ C. D. ‎ ‎19. Q地近地面的风向为(  )‎ A. 东北风 B. 东南风 C. 西北风 D. 西南风 ‎【答案】18. C 19. D ‎【解析】‎ ‎【18题详解】‎ P地季节性受西风影响,且该地接近40°,说明该地不同季节分别受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为地中海气候,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具有这种特征的是B、C两图。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到40°之间,根据P地和40°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该地位于南半球,7月份气温低,因此C正确。‎ ‎【19题详解】‎ Q地常年受西风带控制,位于盛行西风带内。该地位于40°以北,说明为北半球。常年盛行西南风。故选D。‎ ‎20. 读下面四种气候类型的气温与降水月份分配图,按图的顺序,下列气候类型的排序正确的是( )‎ A. 热带草原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B. 地中海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C. 亚热带季风气候、热带雨林气候、温带季风气候、地中海气候 D. 地中海气候、热带季风气候、温带季风气候、亚热带季风气候 ‎【答案】B ‎【解析】读图可知,①的气候特点是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多雨,且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可判断为地中海气候;②表示全年高温多雨,为热带雨林气候;③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雨热同期,最低气温低于0℃,为温带季风气候;④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最冷月气温在零度以上,并且雨热同期,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故B正确。‎ 读某地5月5日前后的天气情况统计图,完成下列各题。‎ ‎21. 造成这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最有可能是( )‎ A. 冷锋 B. 地形雨 C. 准静止锋 D. 暖锋 ‎22. 与造成这次天气变化的天气系统无关的是( )‎ A.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 B. 我国冬半年的寒潮 C. 我国北方夏季的暴雨 D. 华北地区的一场秋雨一场凉 ‎23. 图中该地的这次降水过程是( )‎ A. 冷气团气流下沉形成 B. 暖气团被迫抬升造成 C. 暖气团主动沿锋面爬升造成 D. 冷气团气流上升形成 ‎【答案】21. A 22. A 23. B ‎【解析】‎ ‎【21题详解】‎ 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天气气温下降,气压升高,并伴有降水,故为冷锋过境。‎ ‎22题详解】‎ 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梅雨是由准静止锋控制下形成的;我国冬半年的寒潮、北方夏季的暴雨、一场秋雨一场凉均是冷锋南下形成的。‎ ‎【23题详解】‎ 冷锋是冷气团主动向暖气团方向移动的锋,暖气团被迫抬升,空气冷却,水汽凝结形成降水,故B项正确。‎ 六安地处江淮地区,每年6、7月间,会出现连续的阴雨,称为梅雨;7、8月间又会出现持续的晴热天气,称为“伏旱”。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24. 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是( )‎ A. 冷锋 B. 暖锋 C. 准静止锋 D. 高压系统 ‎25. 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 )‎ A. B. ‎ C. D. ‎ ‎【答案】24. C 25. A ‎【解析】‎ ‎【24题详解】‎ 材料信息表明,每年6、7月间,江淮地区会出现连续的阴雨,称为梅雨,我国降水主要来自锋面,“梅雨”天气在江淮一带持续近一个月,表明锋面在一个地区徘徊,表明冷暖气团势力相当,因此形成“梅雨”的天气系统是准静止锋,C符合题意;冷锋和暖锋一般不会出现持续近一个月的阴雨天气,排除A、B;高压系统盛行下沉气流,天气晴朗,不会出现连续的阴雨天气,排除D。故选C。‎ ‎【25题详解】‎ 大体上从7月中旬到8月中旬,此时形成“梅雨”的锋面雨带已于7月上旬推移到黄河中下游和东北地区,长江中下游地区被“副高”控制,形成反气旋天气,以下沉气流为主,日照长,太阳辐射很强,气温高,蒸发旺盛,形成“伏旱”天气,因此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是高气压系统(反气旋天气系统)。图A天气系统中,中间气压高,气流顺时针旋出,应为北半球高气压系统,与形成“伏旱”的天气系统相同,A正确;图B天气系统中,中间气压低,气流逆时针旋转,应为北半球低气压系统,中心气流上升,可能带来较多的降水,不会形成“伏旱”的天气,B错误;图C、D表示的天气系统分别是暖锋和冷锋,可能带来丰富的降水,不会形成“伏旱”天气,C、D错误。故选A。‎ 读水循环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 ‎26.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水循环环节分别是( )‎ A 下渗、地表径流、蒸发、地下径流 ‎ B. 蒸发、地下径流、下渗、地表径流 C. 地表径流、蒸发、下渗、地下径流 ‎ D. 蒸发、地表径流、下渗、地下径流 ‎27. 下图表示降水后各因素对②环节的影响,其中正确的是( )‎ A. B. ‎ C. D. ‎ ‎【答案】26. D 27. C ‎【解析】‎ ‎【26题详解】‎ 图中①从海洋进入大气,为蒸发;②表示地表水流向海洋,为地表径流;③表示地表水变成地下水,为下渗;④表示地下水汇入海洋,为地下径流。故D正确,A、B、C错误。‎ ‎【27题详解】‎ ‎②为地表径流。降水强度与地表径流呈正相关,图①是负相关,A错。下渗与地表径流是负相关,图②是正相关,B错。植被与地表径流是负相关,图③是负相关,C对。坡度与地表径流是正相关,图④是负相关,D错。‎ 下图为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示意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 ‎28. 关于图中数码表示的河流补给类型的表述,正确的是( )‎ A. ①——冰川融水补给 B. ②——湖泊水补给 C. ③——雨水补给 D. ④——积雪融水补给 ‎29. 下列有关该地河、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 只参与了海陆间水循环 B. 冬季时湖泊补给河流 C. 夏季时河流补给湖泊 D. 夏季水量最大 ‎【答案】28. C 29. A ‎【解析】‎ ‎【28题详解】‎ 读我国东北地区某河流流量补给构成示意图,图中①补给水量稳定,不可能是季节变化大的冰川融水补给,且东北地区无冰川分布,①应为地下水补给,A错误;图中②补给水量集中在春季,不可能是补给稳定的湖泊水补给,应为积雪融水补给,B错误;图中③补给水量集中在夏季且补给量大,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雨集中在夏季,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③应表示雨水补给,C正确;图中④补给量集中在冬季,而东北地区冬季寒冷,不可能有积雪融水补给,D错误。故选C。‎ ‎【29题详解】‎ 东北地区的河水和湖水大多最终注入海洋,因此当地河湖参与了海陆间循环,同时当地河湖水直接蒸发,水汽进入大气,在适当条件下又以雨水的形式回到陆地表面,因此当地河湖还参与了陆地内循环,A叙述不正确,符合题意;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冬季降水少,且降水多以雪的形式,因此冬季雨水补给河水少,河流水位低,湖泊水位相对较高,因此冬季时湖泊补给河流,B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夏季雨水补给量大,河流水位高,湖泊水位相对较低,因此夏季时河流补给湖泊,C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东北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当地河流以雨水补给为主,因此夏季水量最大,D叙述正确,不符合题意。故选A。‎ ‎30. 欧洲鳗孵化于马尾藻海,幼体随着洋流到达欧洲西部沿海,然后进入河流生活,成年后回到马尾藻海,产卵后死亡。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属于(  )‎ ‎①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②以副极地为中心的大洋环流 ③寒流 ④暖流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答案】B ‎【解析】欧洲鳗从马尾藻海西南部迁往欧洲,首先借助的洋流是北大西洋暖流,属于以副热带为中心的大洋环流,①对,②错。属于暖流,③错,④对。故选B。‎ 二、综合题(40分)‎ ‎31.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云南香格里拉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海拔约3300米,这里太阳辐射强,但气温较低,当地居民高效利用太阳能,在房屋南侧用玻璃搭建绝热暖棚,在冬季晴朗的白天,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如图所示)‎ ‎(1)分析香格里拉太阳辐射强、但气温低的原因。‎ ‎(2)分折暖棚内气温比室外高的原因。‎ ‎(3)运用热力环流原理,阐述图中循环气流的形成过程,并简单说明内室增温的原因。‎ ‎【答案】(1)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大;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故白天太阳辐射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太阳短波辐射可透过致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长波辐射却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 ‎(3)暖棚受热多,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解析】(1)太阳辐射强弱并不与气温高低成正相关,而取决于太阳高度角的大小、海拔高低、昼夜长短和天气状况。香格里拉纬度低,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阳辐射量多;海拔高,空气稀薄,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较弱,白天的太阳辐射强,晴天多也使太阳辐射增强。但空气稀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差,不利于热量储存,所以常年气温较低。‎ ‎(2)辐射是能量传播方式,波长短的电磁波能量强,透过玻璃的能力强,反之则弱,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可透过玻璃到达棚内,使温度升高,而棚内的地面辐射是长波辐射,很少能透射出去,从而使热量保存在暖棚内。故暖棚内气温高于暖棚外气温。‎ ‎(3)热力环流是冷热不均引起的环流运动,垂直方向上,因热而引起上升运动,近地面形成低压、高空形成高压,因冷而引起下沉运动,近地面形成高压,高空形成低压,水平方向上再因水平气压梯度力,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由图可知:暖棚内因受热,空气膨胀上升,内室受热少,空气冷却下沉,于是上层空气由气压高的暖棚通过1通风口向气压低的内室流动;下层空气由气压高的内室通过2通风口向气压低的暖棚流动。暖棚通过通风口与内室形成循环气流,使内室增温。‎ ‎32. 下左图为某季节气压带和风带分布示意图,右图为非洲自然带分布示意图。‎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左图所示季节为北半球______,判断依据是_______。该季节右图中④地区降水_______(多或少)。‎ ‎(2)B风带名称是_______。受A气压带和B风带交替控制,②地区形成__________气候,其气候特征是____________。‎ ‎(3)常年受C________气压带控制,③地区气候特征为________,因此该地区_____资源短缺。‎ ‎(4)右图中①地是________气候,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是_____________。‎ ‎【答案】(1)冬季 气压带、风带位置偏南 多 (2)东北信风带 热带草原 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3)副热带高 全年炎热干燥 水 (4)热带雨林 信风;地形;洋流(任答两点)‎ ‎【解析】(1)据左图可知,图中气压带风带的位置偏南,说明太阳直射点的位置也偏南,应为北半球的冬季,右图中④地区为非洲北部地中海沿岸地区,为地中海气候,冬季受西风影响,降水多。‎ ‎(2)B风带位于0°和北回归线之间之间,为东北信风带;A赤道低气压带和B东北信风带交替控制,使②地区形成热带草原气候,其气候特征是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 ‎(3)C位于300附近,为副热带高气压带,常年受副热带高气压带控制,盛行下沉气流,使③地区形成热带沙漠气候,气候特征为全年炎热干燥,因此该地区水资源短缺。‎ ‎(4)右图中①地是马达加斯加岛东部地区,是热带雨林气候,其形成的影响因素是:信风(受来自海洋的东南信风影响,带来丰富的水汽);地形(中部为山地地形,对来自海洋的气流阻挡抬升,形成丰富的地形雨);洋流(马达加斯加暖流经过,对沿岸增温增湿)。‎ ‎33. 下图为“太平洋洋流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①②③④代表的洋流中,按照其成因属于风海流的是________(填写洋流名称)。‎ ‎(2)④代表的洋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________。‎ ‎(3)厄尔尼诺现象年,①洋流沿岸以海鱼为食鸟类为什么大量消失?‎ ‎(4)分析A处渔场形成的主要原因。‎ ‎【答案】(1)北赤道暖流 北太平洋暖流(顺序不作要求)‎ ‎(2)增温增湿 ‎(3)秘鲁寒流减弱引起沿岸上升流减弱,鱼类饵料减少,鱼类大量消失,导致鸟类消失 ‎(4)寒暖流交汇 ‎【解析】(1)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图中①洋流为秘鲁寒流,属补偿流,图中②洋流为北赤道暖流,由信风吹拂作用形成,属于风海流,图中③洋流为北太平洋暖流,位于西风带,由盛行西风吹拂作用形成,属于风海洋,图中④洋流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属补偿流。‎ ‎(2)图中④洋流由低纬度流向较高纬度,为东澳大利亚暖流,对沿岸气候的影响是增温增湿作用。‎ ‎(3)厄尔尼诺现象年,受厄尔尼诺暖流的影响,秘鲁寒流(①洋流)偏西减弱,引起沿岸上升流减弱,海水表层营养元素减少,浮游生物减少,使得鱼类饵料减少,鱼类大量死亡或迁移消失,导致沿岸以海鱼为食的鸟类食物减少,从而大量消失。‎ ‎(4)读图可知,A处位于北海道附近海域,北边有千岛寒流南下,南边有日本暖流北上,寒暖流在A处交汇,海水搅动,底层营养元素上泛,浮游生物繁盛,鱼的饵料丰富,吸引大量鱼群汇聚,形成渔场。‎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