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 热力环流与风 课件 (45张PPT)(浙江专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高考地理二轮复习:专题4 热力环流与风 课件 (45张PPT)(浙江专版)

专题四 热力环流与风 考点 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考点 9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考点 10  大气环流 · · · 考点 8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大气环境 7. 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 大气的垂直分层 a (2) 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b (3)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b 2 25 (4) 影响地面获得太阳辐射大小的主要因素 b 11 1 .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 霜冻往往出现于深秋至第二年早春晴朗的夜晚,因为此时 (    ) A .地面辐射强,地表降温慢 B .空气中水汽多,地表降温快 C .大气逆辐射弱,地表降温快 D .大气保温作用强,地表降温慢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C 【 解析 】 大气逆辐射强弱与云层厚度有关,云层越厚,大气逆辐射越强。晴朗的夜晚,云层薄,大气逆辐射弱,大气的保温作用弱,地面降温快,当近地面气温降至 0℃ 以下时,近地面大气中的水汽就会凝结为霜。有时降温幅度大,也会出现冻害。 2 . [2017· 浙江 4 月选考 ]1960 年以来,青藏高原的积雪厚度呈现出大 — 小 — 大的年际变化。下列地理过程因果关系正确的是 (    ) A .积雪厚度大 — 大气反射量少 — 年平均气温低 B .积雪厚度大 — 地面吸收量多 — 年平均气温高 C .积雪厚度小 — 大气吸收量少 — 年平均气温低 D .积雪厚度小 — 地面反射量少 — 年平均气温高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D 【 解析 】 地面积雪厚度对大气反射与吸收没有直接影响。地面积雪厚度大,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增多,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减少,因此年平均气温会降低;地面积雪厚度小,地面反射太阳辐射减少,地面吸收太阳辐射增多,因此年平均气温会升高。 一、大气的垂直分层 图 411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层次 主要特点 主要特点成因 对流层  气温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高度每上升 100 米,气温降低约 0.6 ℃  热量绝大部分来自地面辐射  对流运动显著  上冷下热,气温差异大,对流强  天气复杂多变,是最活跃、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层  水汽、杂质多,对流运动强烈 平流层  气温随高度升高而升高  热量大部分来源于臭氧层吸收紫外线  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  上热下冷  大气平稳,天气晴朗,有利于高空飞行  水汽、杂质少,以水平运动为主 高层大气  存在若干电离层,能反射无线电短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  太阳紫外线和宇宙射线作用 二、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1 .表现形式: 选择性吸收、散射和反射。 2 .削弱强度: 对流层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强度主要由其水汽和尘埃含量决定。总体上,对流层大气基本上不能直接吸收太阳辐射的能量。 核心知识整合 三、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大气通过对太阳短波辐射和地面长波辐射的吸收,实现受热过程,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是大气受热过程的延续。具体图解如下: 图 412 核心知识整合 四、影响地面辐射的主要因素 1 .纬度因素。 纬度不同的地区,年平均正午太阳高度不同,太阳辐射经过大气的路程长短各异,尤其是太阳光线照射水平地面的角度不同,这是太阳辐射强度由低纬向两极递减的重要原因。同样性质的地表,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的强度越大,所产生的地面辐射也就越强。 2 .下垫面因素。 下垫面是与大气下层直接接触的地球表面。下垫面的状况不同,吸收和反射的太阳辐射的比例也不同。这就使世界各地地面辐射的变化并不完全与纬度的变化相一致。 3 .其他因素。 其他因素中气象气候因素的影响最大。例如,在同纬度地区,年日照时数的长短显然会影响到地面获得的太阳辐射量。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1 .气温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 (1) 气温垂直递减率的变化 正常情况下,海拔每升高 100 米,气温下降约 0.6℃ ,如图 413 甲所示。但在不同的地点和不同的时间,可能会小于 0.6℃ 或者大于 0.6℃ ,如图 413 乙表现了该曲线变陡或变缓的情况;在②情况下,大气的对流运动减弱,大气比较稳定;在①情况下,大气对流运动更加强烈。 拓展升华 图 413 (2) 气温的水平分布规律 核心知识整合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全球  等温线大致与纬线平行  无论冬季还是夏季,气温都从低纬向两极递减  太阳辐射 ( 纬度位置 ) 北半球  较曲折: 1 月份大陆上的等温线向南 ( 低纬 ) 凸出,海洋上则向北 ( 高纬 ) 凸出; 7 月份正好相反  在同一纬度上,冬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低,夏季大陆气温比海洋气温高  海陆分布造成的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显著 南半球  较平直  同一纬度海陆气温差别较小  海陆分布 ( 海洋面积广阔,地表性质比较均一 ) 同纬度 地带  气温低,则等温线向低纬凸出;气温高,则等温线向高纬凸出  高原、山地的气温较低,平原、盆地的气温较高;寒流经过处气温低,暖流经过处气温高  地形 ( 地势高低 ) 、洋流 核心知识整合 等温线特征 气温分布规律 主要影响因素 我国  冬季,等温线密集; 1 月 0 ℃ 等温线大致沿秦岭 — 淮河一线延伸  冬季,南北温差大,越往北气温越低  太阳辐射 ( 纬度位置,即北方太阳高度小、白昼时间短,南方正好相反 ) ,冬季风 ( 大气环流,即北方受冬季风影响大 )  夏季,等温线稀疏  夏季普遍高温,南北温差不大  太阳辐射 ( 南方太阳高度大,北方白昼时间长 ) (3) 气温的时间变化规律 ①气温的日变化 一天中最高气温出现在 14 时左右,最低气温出现在日出前后。 ②气温的日 ( 年 ) 较差变化 a .大陆上气温日较差和年较差比同纬度海洋上的大。 b .阴天气温日较差比晴天的小。 c .纬度越高,气温年较差越大。 核心知识整合 2 .昼夜温差大小的分析 分析昼夜温差的大小要结合大气受热过程原理,主要从地势高低、天气状况、下垫面性质等方面分析。 (1) 地势高低:地势高→大气稀薄→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2) 天气状况:晴朗的天气下,白天大气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和夜晚大气的保温作用都弱→昼夜温差大。 (3) 下垫面性质:下垫面的比热容大→增温和降温速度都慢→昼夜温差小。如海洋的昼夜温差一般小于陆地的。 核心知识整合 3 .逆温现象 (1) 一般情况下,对流层大气上冷下暖。但在一定条件下,对流层的某一高度有时也会出现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现象,这种气温逆转的现象被称为逆温现象,见图 414 。    图 414 核心知识整合 (2) 造成逆温现象的原因 核心知识整合 类型 发生的条件 出现的地区 辐射逆温  经常发生在晴朗无云的夜间,由于地面有效辐射很强,近地面大气温度迅速下降,而上层大气降温较慢  中高纬度大陆冬季黎明前 平流逆温  暖空气水平移动到冷的地面或空气层上  中纬度沿海地区 地形逆温  主要由地形造成,由于山坡散热快,冷空气沿山坡下沉到谷底,谷底原来较暖的空气被较冷的空气抬挤上升  盆地和谷地的夜间 锋面逆温  锋面之上的暖空气与锋面之下的冷空气之间温度差异显著  锋面活动地区 (3) 无论哪种条件造成的逆温,都会对大气质量造成很大的影响。逆温层的存在,造成对流层局部大气上热下冷,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使大量烟尘、污染物、水汽凝结物等聚集,使能见度变差,空气污染加重。尤其是城市及工业区上空,由于凝结核多,易产生浓雾天气,有的甚至造成严重的大气污染事件,如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事件等。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图 415 为地球大气受热过程示意图。读图,大气中 (    ) 图 415 典型题组 A .臭氧层遭到破坏,会导致①增加 B .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②减少 C .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③增加 D .出现雾、霾,会导致④在夜间减少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B 【 解析 】 解题的关键是明确各箭头的含义。从图中可以看出,①是大气吸收太阳辐射,②是大气吸收地面辐射,③是地面吸收太阳辐射,④是大气逆辐射。臭氧层破坏会导致大气吸收的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减少;二氧化碳浓度降低,会使得大气吸收的地面辐射减少;可吸入颗粒物增加,会使得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减少;雾、霾天气会使大气逆辐射增加。 2 .近年来,雾、霾天气在我国频繁出现,空气质量问题已引起全社会高度关注。图 416 示意气温垂直分布的 4 种情形,图中最有利于大气污染物扩散的情形是 (    ) 图 416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A 【 解析 】 读图可知,情形①中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降低,利于空气对流运动及大气污染物的扩散,故 A 正确。②③④三种情形中均存在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升高的状况,说明此三种情形中大气均存在逆温层。逆温层底部气温低,顶部气温高,不利于空气的对流运动,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 考点 9  大气的水平运动 —— 风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大气环境 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c 3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a (3) 风的形成过程 b 24 14 1 .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 我国东部地区不少城市出现了“热岛效应”,其主要原因有 (    ) ① 城市郊区化 ②绿地面积增大 ③能源消耗加大 ④城市人口剧增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④ D .①③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B 【 解析 】 城市“热岛效应”的形成原因主要是城市人口众多,生产、生活、交通等消耗大量能源,排放大量的废热。 2 . [2016· 浙江 4 月选考 ] 图 421 示意浙江省某地 2016 年 1 月 21 日 —25 日的天气变化。该地 24 日风力减小,其主要原因是 (    ) 图 421 A .气温下降,气压上升 B .气温上升,气压下降 C .雪过天晴,天气转好 D .水平气压梯度力减小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D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影响风力的因素。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大,风力大。风力大小与气温、气压以及天气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一、热力环流 1 .海陆风   图 422 影响:使滨海地区气温日较差减小,降水增多。 核心知识整合 2 .山谷风 图 423 影响:在山谷和盆地常因夜间的山风吹向谷底或盆地内,谷底和盆地上方形成逆温层,阻碍了空气的垂直运动,易造成大气污染。 核心知识整合 3 .城市热岛环流 图 424 影响:一般将绿化带布局于气流下沉处或下沉距离以内,将卫星城或污染较重的工厂布局于气流下沉距离之外。 核心知识整合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与风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风的形成是由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存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即促使大气由高气压区向低气压区流动的力。该力垂直于等压线并由高压指向低压。 核心知识整合 2 .高空风和近地面风的比较 核心知识整合 类型 受力 风向 图示 ( 北半球 ) 高空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  与等压线平行 近地面风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地表摩擦力  与等压线之间形成一定夹角 核心知识整合 1 .等压面图的判读技巧及应用 (1) 判读 下文结合图 425 说明判读等压面图的基本技巧和应注意的问题。 图 425 拓展升华 ①由于大气密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不同高度的大气所承担的空气柱高度不同,导致在垂直方向上随着高度增加气压降低。即 P A > P C , P B > P D 。 ②因地面冷热不均,同一水平面上出现气压差异,进而使等压面发生弯曲。同一水平面上,等压面向上凸处气压高,向下凸处气压低。即 P C > P D , P B > P A 。 ③同一垂直方向上,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区类型相反,例如近地面为高压,高空则为低压。 核心知识整合 (2) 应用 ①判断气压高低 如图 425 中比较同一地点不同高度气压值和同一水平面上不同地点的气压值可得 P B > P A > P C > P D 。 ②判断下垫面的性质 a .判断陆地与海洋 ( 湖泊 ) 夏季:等压面向下凸处为陆地,向上凸处为海洋 ( 湖泊 ) 。 冬季:等压面向下凸处为海洋 ( 湖泊 ) ,向上凸处为陆地。 核心知识整合 b .判断裸地与绿地 判断时裸地同陆地,绿地同海洋。具体方法见前面。 c .判断城区与郊区 等压面向下凸处为城区,向上凸处为郊区。 ③判断近地面天气状况和气温日较差 a .等压面向下凸处,多阴雨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小,如图 425 中 A 地。 b .等压面向上凸处,多晴朗天气,气温日较差较大,如图 425 中 B 地。 核心知识整合 2 .作图法判断风向 利用作图法判断风向,是风向判断的最常用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第一步,在等压线图中,按要求画出等压线在拟求风向点的切线并作垂直于切线的虚线箭头 ( 由高压指向低压,但并非一定指向低压中心 ) ,表示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 第二步,确定南、北半球后,面向水平气压梯度力方向向右 ( 北半球 ) 或向左 ( 南半球 ) 偏转 30° ~ 45° ,画出实线箭头,箭头所指的方向即经过该点的近地面风向。如图 426 所示 ( 北半球 ) : 图 426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2017· 浙江“七彩阳光”联盟期初联考 ] 较大的湖泊与湖岸之间存在着局部环流。图 427 为我国某大湖东湖岸某时刻实测风速 ( 单位:米 / 秒 ) 垂直剖面图。完成 1 ~ 2 题。 图 427 典型题组 1 .形成湖泊与湖岸之间局部环流的根本原因是 (    ) A .湖泊、湖岸地势高低差异 B .湖泊、湖岸热力性质差异 C .湖泊、湖岸太阳辐射差异 D .湖泊、湖岸植被类型差异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B 【 解析 】 湖泊和湖岸之间存在着热力性质差异,形成热力环流,导致高空和近地面的风向相反,选 B 。 2 .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 (    ) A .夏季白天 B .夏季晚上 C .冬季晴天 D .冬季阴天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A 【 解析 】 图中近地面风从湖面吹向湖岸,高空风从湖岸吹向湖面,说明近地面湖面气压高、气温低,湖岸气压低、气温高,故图示环流最明显的时间可能是夏季白天,选 A 。 考点 10  大气环流 选考考点分布 节次 考试内容 必考要求 加试要求 2015 年 2016 年 2017 年 10 月 4 月 10 月 4 月 11 月 大气环境 8. 全球气压带、风带的分布和移动 (1) 热力环流原理及图示 c 3 (2) 水平气压梯度力 a (3) 风的形成过程 b 24 14 [2015· 浙江 10 月选考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北极航道是指穿过北冰洋,联结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上航道。利用北极航道,可以开辟我国大部分港口到欧洲港口的新航线。 材料二 图 431 为从中国大连至荷兰 鹿特丹传统航道和北极航道示意图。 冬季,从大连经传统航道到鹿特丹, 船舶经过洲界 C________( 填运河 ) 后, 受到盛行风的影响,在 D 海域 ______ ( 填顺或逆 ) 风航行。 图 431 历次真题试练 【 答案 】 苏伊士运河 逆 【 解析 】 图中 C 为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苏伊士运河; D 为地中海,冬季盛行西风,所以船舶在 D 海域为逆风航行。 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分布与移动 1 .三圈环流的形成 ( 以北半球为例 ) 2 .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与移动 核心知识整合 图 432 (3) 移动规律 随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而移动。就北半球来说,与二分日相比,气压带和风带的位置大致夏季偏北,冬季偏南。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1 .抓“偏转” —— 突破风带风向 ( 以北半球为例 ) 在气压带、风带分布图中,先依据高、低气压带的分布确定风带的原始风向,再根据所在半球确定偏转方向,从而判定风带的具体风向。见图 433 。 图 433 拓展升华 2 .抓“分布” —— 突破位置判断 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的分布位置可按以下方法判断: (1)① 低纬环流 (0° ~ 30°) (2)② 中纬环流 (30° ~ 60°) (3)③ 高纬环流 (60° ~ 90°) 核心知识整合 图 434 3 .抓“移动” —— 突破季节影响 气压带、风带的位置随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而发生季节变化,如图 435 所示: 图 435 核心知识整合 核心知识整合 图 436 为某区域某季节高空一等压面空间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 1 ~ 2 题。 1 .据图判断,甲地 此时近地面的风向最 可能为 (    ) A .东南 B .西北 C .东北 D .西南 图 436 典型题组 【 答案 】 B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风向的判断。根据等压面“上凸为高压,下凸为低压”规律判断, 35°S 上空为低气压,气流下沉使近地面形成高气压,风由 35°S 吹向甲地,在南半球地转偏向力 ( 向左偏转 ) 的影响下,形成西北风,故 B 项正确。 2 .若用此图说明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则此季节 (    ) A .地中海沿岸炎热干燥 B .华北平原冬小麦返青 C .南极冰川融化速度快 D .印度半岛盛行西南季风 核心知识整合 【 答案 】 C 【 解析 】 本题主要考查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及区域季节地理特征。据图判断,此时南半球副热带高气压带位置偏南,为北半球冬季,地中海沿岸温和多雨,故 A 项错误;华北平原冬小麦处于越冬期,春季才返青,故 B 项错误;南半球为夏季,南极地区气温较高,冰川融化速度快,故 C 项正确;此季节印度半岛盛行东北季风,故 D 项错误。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