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5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5张)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年高考地理二轮复习课件:第5讲地表形态对聚落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25张)

第 5 讲 地表形态对聚落 及交通线路分布的影响 - 2 -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贺兰山位于内蒙古高原与宁夏平原之间 , 海拔大多为 2 000~3 000 米 , 最高峰海拔 3 556 米 , 降水量由山麓向山顶逐渐增加 , 山中森林资源丰富。下图为宁夏平原及周围地区地形和地质构造剖面图。   (1)根据图示信息,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简述宁夏平原的形成原因。 (2)分析贺兰山对宁夏平原自然地理环境的有利影响。 - 3 - 答案: (1)岩层断裂下陷;黄河携带的泥沙及贺兰山的洪积物沉积而成。 (2)削弱了来自西北的寒冷空气的侵袭,抬升了东南季风(夏季风),在该地区形成较多的地形雨;阻挡了沙漠的东移;山中植被有效地减弱了水土流失和山洪暴发,起到了涵养水源、调节气候的作用。 - 4 - 一 二 三 一、地形特征及其成因 例 1 (2015· 福建卷 )下图示意关中地区和楚河地区。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发源于关中地区的戏剧 “ 秦腔 ”, 历史源远流长。古丝绸之路上的楚河中游地区有一块 “ 秦腔飞地 ”( 乙城附近 ), 当地有数万人是关中地区居民的后裔 , 至今仍保留着原有的民间文化和风俗习惯。   说出渭河平原南北两侧(沿108°E)的地形特征差异。 - 5 - 一 二 三 答案 : 南侧以山地为主 , 地势较高 ( 南高北低 ), 起伏较大。北侧以高原为主 , 地势较低 ( 北高南低 ), 起伏较小。 解析 : 根据等高线的数值、疏密等判断渭河两侧的地形类型、地势高低及起伏。 - 6 - 一 二 三 归纳提升 1 . 地形类型判断 - 7 - 一 二 三 2 . 地形特征描述 地形特征 = 地形类型及其空间分布 + 地势 ( 海拔、地势倾斜方向、地势起伏大小 )+ 特殊地貌 ( 如海岸线曲折、黄土广布、沙漠广布、冰川地貌广布等 ) 。 3 . 地形成因分析 主要从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两方面进行分析。 (1) 内力作用主要从地壳运动 —— 板块碰撞或张裂、地质构造 ( 褶皱、断层 ) 的角度分析。 (2) 外力作用应先根据区域特征判断外力作用的类型 ( 流水、风、海浪、冰川等 ), 进而找出对应的外力作用形式 ( 侵蚀、搬运、沉积作用 ) 。如河口三角洲的形成条件 : 河流携带大量的泥沙 ( 物质条件 ); 泥沙沉积 ( 河流动力减弱 , 流速变缓 , 如河口地势低平、海潮的顶托等 ); 潮流作用弱 , 搬运能力差等。 - 8 - 一 二 三 二、地形对自然环境的影响 例 2 (2012· 海南卷 )下图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 200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   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 9 - 一 二 三 答案 : 冬半年 : 水汽充足 ; 盛行东北风 , 因山地抬升 , 故多 ( 地形 ) 雨。夏半年 : 气温高 ,( 受地形影响 ) 盛行上升气流 , 故多 ( 对流 ) 雨。 解析 : 抓住关键词 “ 分别 ”“ 冬、夏半年 ” 。冬半年 : 水汽充足 ; 盛行东北风遇山地抬升 → 多地形雨。夏半年 : 气温高 → 盛行上升气流 → 多对流雨。 - 10 - 一 二 三 例 3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题。 D 湖泊 ( 图 a) 的湖面海拔约 3 800 米 , 降水资料如图 b 所示。 D 湖沿岸地区地形平坦 , 发现有大量古代农耕遗迹 , 包括相互交织的人工堆土高台、人工水渠 ( 图 c), 以及人工运河和水塘。   推测D湖沿岸地区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特征,并简述原因。 - 11 - 一 二 三 答案 : ( 年均温较低 ,) 年变化 ( 年较差 ) 较小 , 因为海拔高 , 地处热带 ( 低纬度地区 ); 日变化 ( 日较差 ) 较大 , 因为海拔高 , 空气稀薄 , 白天增温快 , 夜晚散热快 ( 按高度推测日最低气温可能降至 0 ℃ 及以下 ) 。 - 12 - 一 二 三 思维导图 - 13 - 一 二 三 归纳提升 1 . 地形对天气和气候的影响 - 14 - 一 二 三 - 15 - 一 二 三 三、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例 4 (2015· 天津卷 )读图文材料,完成下题。 - 16 - 一 二 三 京津冀地区古都较多。这些古都大多是在农业文明基础上形成的 , 分布有共同特征。 据图1分析,古都分布与山脉、河流的位置关系是        、           。这种区位为当地农业生产提供了哪些有利的自然条件?请答出两条。  - 17 - 一 二 三 答案 : 位于山脉东麓 ( 位于山前冲积扇 ) 位于河流中游地区 ( 位于河流中上游地区 )  坡度和缓 ( 排水良好 ); 水源充足 ; 土壤较肥沃 ( 土层深厚 ) 。 ( 答出任意两条即可 ) 解析 : 由图可知 , 古都多分布在山前的冲积扇平原及河流的中游 , 这样分布可以为农业发展提供平坦的地形条件及充足、良好的水源条件和肥沃的土壤条件。 - 18 - 一 二 三 归纳提升 1 . 地形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 19 - 一 二 三 2 . 地形对交通运输选线的影响 - 20 - (2010· 课标全国卷 )(24 分 ) 阅读图文资料 , 完成下列各题。 下图示意某区域多年平均降雪量与雪期 ( 从当年初雪日到次年终雪日的天数 ) 的空间分布。该区域内丘陵区每年因融雪径流造成的土壤侵蚀较为严重。 - 21 - (1) 根据等雪期线的分布 , 分析沿 MN 一线的地形分布特点。 (12 分 ) (2) 比较甲、乙两地雪期与降雪量的差异 , 并解释原因。 (6 分 ) (3) 分析位于丘陵区的丙地融雪侵蚀较乙地严重的原因。 (6 分 ) - 22 - 答案: (1)等雪期线在中部地区向北(东北)凸出,(2分)表明沿MN一线中部雪期短于其东西两侧地区。(2分)即东西部气温持续低于0 ℃ 的时间较长;(2分)中部气温持续低于0 ℃ 的时间较短。(2分)因此,中部地势较低(为平原),(2分)东西部地势较高(为山地)(东西高,中间低)。(2分) (2)甲地雪期比乙地短,原因是甲地纬度低于乙地;(3分)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主要是因为甲地比乙地距海近,水汽更充足。(3分) (3)丙地属于丘陵地形,(2分)地势低于乙地,融雪径流量大于乙地;(2分)丙地比乙地受到更多人类活动的影响(如林地被毁、过度垦荒等),(2分)丙地更易被侵蚀。(2分) - 23 - 得分要点 : (1) 正确描述等雪期线的弯曲 , 得 2 分 ; 准确阐释 MN 一线雪期长短及东西两侧、中部对应的气温高低 , 分别为 2 分。从中部和东西两侧地势差异解释其气温高低的原因 , 分别得 2 分。 (2) 甲地雪期比乙地短的原因 ,3 分 ; 甲地降雪量比乙地多的原因 3 分。 (3) 丙地地形及融雪径流量大小 , 分别为 2 分 ; 推断丙地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大 , 为 2 分。 - 24 - 思维导图 第 (1) 题 : 纬度、地形 → 气温高低 → 雪期长短    ↓ MN 一线 纬度 差别不大 → 地形是影响气温进而 导致 雪期长短的主要因素    ↓ - 25 -    ↓ MN 一线等雪期线向东北凸 第 (2) 题 : 甲地比乙地纬度低 → 甲地比乙地气温高 → 甲地雪期比乙地短。 甲地比乙地距海近 → 甲地水汽更充足 → 甲地比乙地降雪量大。 第 (3) 题 :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