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届二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8届二轮复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复习 学案 Word版含答案

第一讲 荒漠化的防治——以我国西北地区为例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应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荒漠化的概念与表现 特别提示 荒漠和荒漠化 荒漠和荒漠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荒漠是指气候干燥、降水较少、蒸发强烈、植被贫乏, 以及物理风化强烈、风力作用强劲的一种自然景观类型,包括戈壁、沙漠和沙地,主要分布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荒漠化是土地退化现象,并且不是简单的荒漠扩张的过程,而是很 多块分散的土地逐渐退化,并最终连接在一起,形成如同荒漠般的景观。这种现象不仅发生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而且还发生在湿润、半湿润地区。 二、干旱为主的自然特征 1.西北地区的地域差异 示意图 植被景观 荒漠 荒漠草原 温带草原 年降水量 50 mm 以下←200 mm 以下←400 mm 以下 土地生产能力 自东向西土地的自然产出和载畜量逐渐减少 2.西北地区生态环境的脆弱性 3.导致荒漠化的自然因素 三、荒漠化的人为因素 四、荒漠化防治的对策和措施 1.荒漠化的危害:使土地自然生产力日渐丧失,影响西北地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发展, 威胁当地甚至其他地区人们的生存环境。 2.荒漠化防治的内容 (1)预防潜在荒漠化的威胁。 (2)扭转正在发展中的荒漠化土地的退化。 (3)恢复荒漠化土地的生产力。 3.防治原则:坚持维护生态平衡与提高经济效益相结合,治山、治水、治碱(盐碱)、 治沙相结合。 4.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1.次生盐渍化的形成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农业生产中,大水漫灌会造成地下水位的上升,地下水位上升后, 地下水易沿土壤孔隙到达地表,在蒸发作用下,地下水形成水汽蒸发,而其携带的盐分在地 表集聚,形成次生盐渍化。 2.石质荒漠化的形成 在降水丰富的石灰岩地区,人类不合理的生产活动使地表遭受破坏,表层土壤被流水侵 蚀,基岩大面积裸露,形成石质荒漠化。 3.过度放牧引起荒漠化 过度放牧是荒漠化的一个重要的人为因素,绝大部分牧区都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 区,草原下往往就是贫瘠的土地,一旦放牧量超过草场的承载量,使草场的生态平衡遭受破 坏,便造成了荒漠化。 4.破坏森林引起荒漠化 乱砍滥伐森林,开垦新的耕地,也是破坏生态平衡、造成荒漠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植被 是保持土壤水分、防止风蚀作用最有效的保护层。 考点一 荒漠化的成因 我国西北地区荒漠化是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共同作用形成的。其成因具体分析如下: 1.自然因素——为荒漠化创造条件 (1)基本条件——气候干旱 西北地区是全球相同纬度降水量最少、干旱程度最严重的地带。干旱是本区域所处的地 理位置和地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下图所示: (2)物质条件——地面疏松,为沙质沉积物 气候 干旱 → 植被 稀少 → 土壤发 育较差 → 平地多疏松 沙质沉积物 (3)动力条件——大风日数多且集中 接近亚洲高压中心,大风日数多,且集中在冬春干旱季节,从而为风沙活动创造了有利 条件。 (4)其他重要条件——气候异常 本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降水、气温的变率大;多雨年有利于抑制风沙活动和荒漠化 进程,少雨年则加速荒漠化进程。 2.人为因素——决定性因素 人为原因大大加剧了荒漠化的发展,是导致荒漠化的主要原因。形成荒漠化的人为原因, 一方面来自人口激增对生态环境的压力,另一方面则是由于人类活动不当,对土地资源、水 资源的过度使用和不合理利用。具体如下表所示: 因素 分布地区 破坏原因 危 害 过度樵采 能源缺乏地区 樵采天然植被作为燃料 严重破坏植 被,易造成风 沙侵蚀 草原地区 采挖药材、发菜增加收入 过度放牧 半干旱的草原牧区、 干旱的绿洲边缘 为求得短期经济利益,尽 可能多地放牧牲畜 加速了草场 退化和沙化 进程 过度开垦 干旱、半干旱沙质土 壤地区 从事农业(种植业)生产 使沙化土地 连片发展 水资源利用不 当 绿洲地区 中上游过度利用水资源, 导致下游水源短缺,生态 恶化 次生盐渍化 灌溉农业区 大水漫灌 (2014·高考全国卷Ⅰ)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下图所示区域海拔在 4 500 米以上,冬春季盛行西风,年平均大风(≥8 级)日数 157 天, 且多集中在 10 月至次年 4 月。青藏铁路在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路段风沙灾害较为严重,且 主要为就地起沙。风沙流主要集中在近地面 20~30 厘米高度范围内。 (1)说明错那湖东北部沿岸地区沙源冬春季易起沙的原因。 (2)简述风沙对该路段铁路及运行列车的危害。 (3)针对该路段的风沙灾害,请提出防治措施。 规范审答 1.从文字材料中获取信息 该区域冬春季节盛行西风,风力大(≥8 级),刮风天数多(157 天),集中在冬春季节(10 月至次年 4 月)。另外,沙源在本地(就地起沙),桑曲和巴索曲之间的风沙灾害对铁路危害 严重。 2.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冬春季气候干燥(降水少),地表缺乏植被(草)的保护;大风多,湖面较 宽阔,西风经湖面无阻挡,沙源东部为河谷,风力强劲。 (2)(铁路路基较高)风沙堆积,填埋路基和轨道;侵蚀路基(和路肩);损害机车车辆和 通信、信号设备等,加大钢轨、车轮等设备的磨损;影响运行列车安全。 (3)(阻沙措施)在铁路两侧设立阻沙墙(高立式沙障)。(固沙措施)在沙地上用碎石等覆 盖沙面,设置石(草)方格沙障。 读下图,回答 1~3 题。 1.制约图示区域城镇分布及城镇人口规模的主导因素是( ) A.交通线分布及线路等级 B.地表形态及土地面积 C.热量条件及农作物产量 D.水资源分布及数量 2.图示区域内,与古代相比,当代( ) A.河流水量更大 B.城镇向河流上游迁移 C.交通线离山地更远 D.山地森林覆盖率更低 3.图示区域城镇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森林破坏 B.土地荒漠化 C.水土流失 D.地面沉降 解析:第 1 题,根据图中信息可知,该地位于我国的西北地区,该区水资源短缺,水资 源分布及数量制约城镇的分布和城镇人口规模。第 2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古城遗址多位于 现在的沙漠之中,而当代的城镇相对于古代而言,向河流的上游迁移了,这主要是为了更好 地获得水资源。第 3 题,该区域位于我国的西北内陆地区,水资源短缺,容易发生土地荒漠 化问题。 答案:1.D 2.B 3.B (2017 届江西名校联考)荒漠化土地动态度用来定量描述荒漠化土地的面积变化程度, 也可定量表征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的变化速率。黑河源于祁连山地区,是西北地区的重要河 流之一,黑河流域中游具有该流域最好的绿洲。下表为黑河中游临泽县不同时期荒漠化土地 动态度(单位:%)统计表。据此,完成 4~5 题。 时段 轻度 荒漠化 中度 荒漠化 重度 荒漠化 极重度 荒漠化 1977~1986 -1.27 22.41 4.51 -1.26 1986~1993 -9.86 -5.25 5.18 0.31 1993~2002 0.45 1.03 -4.43 -0.46 2002~2012 -0.50 -0.70 -2.93 -1.78 1977~2012 -2.27 2.54 -0.62 -0.87 4.由表中信息可知( ) A.该地以中度荒漠化为主 B.该地荒漠化以土地沙漠化为主 C.极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相对较稳定 D.该地重度荒漠化土地面积不断扩大 5.导致 1977~1986 年临泽县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耕地大量扩张 B.农牧民薪柴短缺 C.放牧规模扩大 D.不合理灌溉 解析:第 4 题,由表中数据可知,极重度荒漠化土地态度相对较小,面积较稳定。第 5 题,临泽县地处河西走廊地区,1977~1986 年该县的主要经济部门应为农业,而农业以绿 洲农业为主;改革开放初期,随着土地承包责任制的推广,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大大 提高,加之该县自然条件较好,吸引了人口迁入,导致大量耕地被开垦出来,从而使中度荒 漠化土地面积迅速扩大,中度荒漠化土地动态度高。 答案:4.C 5.A 考点二 荒漠化的防治措施 我国西北地区不同地区的荒漠化治理 针对人为因素对荒漠化形成的影响,应采取以下的防治措施: 1.合理利用水资源 地区 措施 农作区 改善耕作和灌溉技术,推广节水农业,避免土地盐碱化 牧区草原 减少水井的数量,以免牲畜的大量无序增长 干旱的 内陆地区 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资源,既要考虑上、中游的开发,又要顾及下游 生态环境的保护 2.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构筑防护体系 3.调节农、林、牧用地之间的关系 4.采取综合措施,多途径解决农牧区的能源问题 5.控制人口增长 下图为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说出该区域自然环境特征和农业土地利用类型。沙地和旱地在生态环境治理中应分别采 取的主要措施是什么?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内陆地区;高原地形;气候较干旱;植被稀少等。 耕地和牧草地。 沙地: 治沙和合理利用草场;旱地:水土保持。 (2015·高考山东卷)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生态环境脆弱,在其附近的绿洲区过量开采地 下水会使交错带生态环境退化,形成“生态裂谷”。下图为“生态裂谷”分布示意图。读图, 完成 1~2 题。 1.“生态裂谷”形成过程中,附近的交错带( ) A.自然植被改善 B.风力侵蚀减弱 C.地下水流向绿洲区 D.流动沙丘转为固定沙丘 2.“生态裂谷”出现后,为了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应该( ) A.在荒漠区植树造林 B.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 C.在绿洲区禁止开采地下水 D.在流域内合理分配水资源 解析:第 1 题,绿洲与荒漠的交错带是生态脆弱区,在绿洲区附近过量开采地下水,易 造成绿洲区水位下降,其他地区的地下水流向绿洲区,故 C 项正确。交错带生态环境恶化会 造成自然植被生存条件恶化,植被减少,从而导致风力侵蚀增强,固定沙丘转变为流动沙丘。 第 2 题,要保持绿洲区的可持续发展,就要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的水资源,因地制宜发展 农业生产,采取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防风固沙,使其恢复自然植被,故 D 项正确。荒漠地区不适合植树造林;在交错带发展灌溉农业,会造成水资源过度使用;禁止 开采地下水不现实,应该合理开采地下水。 答案:1.C 2.D 3.沙漠中植被的出现可对沙丘产生一定的影响,其主要作用机制是( ) A.降低风速进而增加风沙流对地表的侵蚀 B.增加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而减少堆积 C.促进风沙流挟沙能力的增强而增大侵蚀 D.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颗粒物并形成沉降 解析:本题考查沙漠中植被对沙丘的影响机制。沙漠中的植被能降低风速进而减小风沙 流对地表的侵蚀,A 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会减少风沙流中颗粒物的含量,B 项错误;沙漠 中的植被使风速下降,导致挟沙能力减弱,C 项错误;沙漠中的植被会拦截风沙流中的悬浮 颗粒物并形成沉降,D 项正确。 答案:D 4.下图为亚洲某国年降水量分布图。针对该国面临的突出生态环境问题,应采取的主 要防治措施是( ) A.调整农作物熟制 B.大面积营造水土保持林 C.广泛建设人工水域 D.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解析:该国为蒙古,由于地处内陆,降水稀少,主要的环境问题是土地荒漠化,所以应 该采取的主要防治措施为实施林草结合的防风固沙工程。 答案:D 考点三 土地利用类型图的判读 1.土地利用类型图判读的方法技巧 常考图示 方法技巧 判读步骤 类图套用 第一步:抓住关键, 找到依据 通过读图名、坐标、 图例,了解图中反映 的主要信息 图 1 反映的是在某一 时间段土地覆被类型 面积变化率,正值表示 增加、负值表示减少 图 2 反映的是上海市 某围垦区土地利用类 型的变化,纵坐标表示 增加的面积 图 3 反映的是 1996~ 2008 年西宁市土地利 用类型结构的变化,纵 坐标表示不同土地利 用类型的结构比例 第二步:比较信息, 找出规律 通过比较,找出各类 土地利用类型的地 区分布、面积大小、 比重变化及变化规 律 图 1 中耕地、沙地比重 增加,草地、建设用地、 盐碱地、沼泽地比重减 少 图 2 中旱地面积增加 最多,其次是建筑用 地、水浇地 图 3 中耕地比重下降、 居民点及独立工矿用 地增加 第三步:推断问题、 分析原因 根据图中各种土地 结构的比重、变化情 况,推断区域存在的 环境问题,并分析产 生的原因 由图 1 中土地覆被类 型面积变化可知,大量 草地开垦为耕地,沙地 面积增加,生态环境呈 退化趋势 由图 2 中各种土地利 用类型面积增加量可 知,农业、工业、城市 化较快 由图 3 土地利用类型 结构变化可知,退耕还 林、还草致使耕地比重 降低,城市化、工业化 使居民点及独立工矿 用地增加 2.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及影响 (1)耕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陡坡开垦、毁林开垦、草地开垦和围湖(湿)造田等;陡 坡开垦和毁林开垦会造成水土流失,草地开垦会造成草原退化和土地沙化,围湖(湿)造田会 造成湿地萎缩。耕地的减少可能为退耕还林、还草、退耕还湖(湿),也可能转化为建设用地。 (2)林地、草地:面积的增加可能来自退耕和生态建设,有利于生态环境的改善;面积 的减少可能被转化为耕地或建设用地,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化。 (3)水体:面积的减少可能为围湖(湿)造田、过度引水或建设用地占用等,会造成生态 恶化、水旱灾害的增加;面积的增加可能为退耕还湖(湿)、湿地建设等,会改善生态环境, 减轻旱涝灾害。 (4)建设用地:面积的增加可能为占用耕地、林地、草地和水域,会造成生态环境的恶 化和农业的减产。 根据我国北方半湿润区某小流域不同时期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率图,回答(1)~(2)题。 (1)1998 年之后该流域土地利用类型转化主要表现为( ) A.由耕地、草地向林地转化 B.由耕地、草地向水域转化 C.由耕地、草地向城乡用地转化 D.由城乡用地向耕地、草地转化 (2)据图可以推断,从 1976 年到 2010 年该流域生态环境( ) A.前期改善明显,后期改善缓慢 B.得到持续明显改善 C.前期改善缓慢,后期改善明显 D.改善效果不甚明显 规范审答 从图像中获取信息 我的答案:(1)A (2)C 下图为我国西北地区某流域 2016 年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 1~2 题。 1.2016 年,该流域( ) A.生物多样性锐减 B.土地利用率下降 C.城市化水平提高 D.毁林开荒现象严重 2.近年来,该地作物播种广泛采用地膜覆盖技术,目的是( ) ①减少水分的蒸发 ②改善热量条件 ③防止水土流失 ④减轻土地风蚀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解析:第 1 题,建设用地增加说明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提高。第 2 题,西北地区 属于干旱地区,地膜保湿、保温,减轻土地风蚀,但对防止水土流失作用不大。 答案:1.C 2.B (2017 届杭州模拟)下图为我国某山区 2012~2016 年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径流量的变化。 读图,完成 3~4 题。 3.图中①、②、③表示的土地利用类型依次为( ) A.荒地、耕地、林草地 B.荒地、林草地、耕地 C.林草地、荒地、耕地 D.林草地、耕地、荒地 4.根据图示信息可判断出( ) A.该山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 B.下渗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 C.该山区降水季节变化小 D.水土流失的主导因素是降水量 解析:第 3 题,由年降水量可知,该山区位于干旱、半干旱地区,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 型总体来讲,荒地面积最大,林草地面积最小。另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径流量主要受降 水量和下渗量影响,而下渗量主要与植被覆盖状况有关。植被覆盖状况越好,涵养水源能力 越强,下渗量越大,则径流量越小。由图中①、②、③径流量依次减小可知,其植被覆盖状 况依次变好,分别为荒地、耕地、林草地。第 4 题,由上题分析可推知,下渗量与植被覆盖 度呈正相关。 答案:3.A 4.B 一、选择题 甘肃省民勤县地处河西走廊东北部,石羊河流经民勤盆地。建国以来其上游地区修建许 多水库,几乎拦截全部河水。随着人口增长、耕地面积扩大,民勤县地表水骤减,地下水位 急剧下降,导致胡杨、沙枣林等植被大面积死亡。肆虐的风沙,荒废的田园,让民勤人深刻 地意识到,“决不能富一阵子,后悔一辈子”。读图,回答 1~3 题。 1.民勤县出现的主要环境问题是( ) A.气候变暖 B.土地荒漠化 C.旱涝灾害 D.水土流失 2.民勤绿洲面临消失的主要人为原因是( ) A.过度用水 B.沙漠广布 C.过度放牧 D.气候干旱 3.综合治理和保护民勤环境的合理措施有( ) ①放弃全部耕地 ②合理调水 ③加强能源建设 ④恢复自然植被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民勤县由于过度用水导致地表径流和地下径流减少,从而使该地区出现土地荒漠 化问题,要进行治理就必须找准方向,“对症下药”,因此主要解决由于过度用水所导致的 问题。 答案:1.B 2.A 3.D (2016·沈阳质检)《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国际公约》数据显示,在过去 30 年里,蒙古国 约有 850 个湖泊和 2 000 条河流完全干涸,整个国家有四分之一变成了荒漠。据此完成 4~ 5 题。 4.在过去的 30 年里,导致蒙古国荒漠面积扩大的原因是( ) ①地理位置深居内陆 ②生态系统脆弱 ③人类活动方式游牧为主 ④全球气候变化 ⑤多内流河 A.①②④⑤ B.①②③④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⑤ 5.在过去的 30 年里,蒙古国气候要素经历的整体变化过程是( ) A.降水大量减少 B.降水大量增加 C.气温升高 D.气温降低 解析:第 4 题,蒙古国深居内陆,荒漠化面积扩大的成因与地理位置、人为因素、气候 变化和脆弱的生态环境有关。第 5 题,由题干中湖泊河流干涸可知,气候变暖的影响显著。 答案:4.B 5.C (2017 届天津模拟)下图为非洲大陆荒漠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6~7 题。 6.非洲荒漠化严重区主要出现在( ) A.热带雨林带 B.热带草原带 C.热带荒漠带 D.亚热带常绿硬叶林带 7.造成非洲荒漠化的主要人为原因有( ) ①人口增长——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 ②过度砍伐——大约 600 万公顷的森林遭到砍伐 ③过度放牧——大约 2.4 亿公顷的草场遭到破坏 ④过度开垦——耕地面积扩大是荒漠化的首要因素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解析:第 6 题,依据图中荒漠化严重区位置,结合非洲气候分布,可判断答案。第 7 题,从图中可看出,荒漠化面积与人口密度呈正相关。图中显示过度砍伐面积大约为 60 百 万公顷,过度放牧面积大约为 240 百万公顷。在人为因素中,过度放牧面积最大,应该是首 要因素。 答案:6.B 7.A (2016·青岛期末)农牧交错带是我国的生态屏障,也是生态集中表现的地带。下图为清 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的界限和幅度示意图。据此完成 8~9 题。 8.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 A.植被 B.水分 C.地形 D.土壤 9.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 ) A.河套平原水土流失加剧 B.长城西北草地面积扩大 C.河套平原土地盐碱化加重 D.长城东南森林面积增加 解析:第 8 题,题目设问角度为: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主要因素。据图中信息可知,图 示农耕推进幅度最大的地区是有黄河水源可供灌溉的河套平原,而推进幅度小的区域位于鄂 尔多斯地区的干旱且缺少水源的地区。所以可以推断出,影响图示农耕推进幅度地区差异的 主要因素是水分。第 9 题,清代鄂尔多斯地区农耕推进会导致河套平原引黄灌溉面积扩大, 而该地区蒸发旺盛,容易加重土地盐碱化。 答案:8.B 9.C (2016·山西质检)土壤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水分和空气两者 的组成比例随外界气候条件及其他因素的变化而此消彼长。下图为我国某地区不同演替阶段 下的植物群落与特征变化图。据此,完成 10~11 题。 注:牛肝地发育在以红层软岩为主的区域,是以密集侵蚀沟和风化壳裸露为标志的红层 荒漠。 10.在该地区植物群落演替的过程中,土壤特征发生的变化是 ( ) A.土壤厚度增大 B.土壤中空气含量减少 C.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增大 D.土壤肥力提高 11.导致植物群落演替的主要原因可能是( ) A.气候变异 B.地表形态的变化 C.土壤肥力变化 D.过度的农业活动 解析:第 10 题,该地出现了牛肝地(红层荒漠),说明演化过程是由常绿阔叶林到荒漠 的过程,因此土层厚度减小,土壤肥力降低;图示过程随着常绿阔叶林到牛肝地的变化,土 壤有机质含量和含水率不断下降;而土壤是由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四种物质组成, 则土壤中矿物质比重和空气含量增大了。第 11 题,这种演替过程,直接表现的是地表植被 的破坏,最可能的原因是过度的农业活动。 答案:10.C 11.D 二、非选择题 12.(2017 届泰安模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内蒙古科尔沁草原由于人口压力,超载放牧,每年以 2%的速度退化,生态环境急剧恶 化。科研人员在科尔沁草场进行了放牧试验,主要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草场的影响、草原的 合理利用与保护。 (1)说出图示所反映的土地利用问题,并简述其危害。 (2)分析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要原因。 (3)提出合理利用与保护草原的措施。 解析:第(1)题,根据科尔沁草原的变化可知,1980~2008 年草原退化程度逐渐加重, 重度和荒漠的比例增大,说明该地存在草地退化问题;草地退化,生产力下降,加剧荒漠化 进程。第(2)题,分析不同放牧强度下植物密度的变化可知,放牧强度越大,植物密度变化 越大;随着时间变化,放牧强度越大,植物密度越小;说明过度放牧是科尔沁草原退化的主 要原因。第(3)题,针对科尔沁草原退化的原因,主要措施应是合理放牧,保护草原。过度 放牧与人口增长过快有关,应控制人口增长;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管理等都是合理利用和保 护草原的措施。 答案:(1)土地(草地)退化。危害:草原的产草量减少,草质变劣,沙化面积扩大,导 致荒漠化。 (2)由于人口压力,人们对畜牧业产品的需求量大增,超载放牧,引起草原退化。 (3)大力控制人口增长,发展经济,消除贫困;改变单一放牧业,发展多种经营;实行 禁牧、轮牧、退牧,改游牧为舍饲养畜;建设饲草料基地,改良牧草品种,提高草原生产力; 依法管理,加强草原保护。 13.西辽河流域面积约 13 万 km2,平均年降水量为 375 mm。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牧业 的发展,其环境问题日益严重。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西辽河流域在全国的位置及其水系示意图。 材料二 1995~2005 年西辽河流域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的变化图。 (1)西辽河流域的过渡性位置决定了其生态环境十分脆弱,举例说明西辽河流域的过渡 性位置。 (2)西辽河流域地处我国________重要林业生态工程地带,该工程对改善环境最显著的 作用是什么? (3)描述 1995~2005 年,西辽河流域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情况,并分析造成这种转变的 主要原因。 (4)分析西辽河流域农业生产过程中可能引发的环境问题。 解析:第(1)题,根据西辽河的地理位置可作出判断。第(2)题,西辽河流域处于我国“三 北”防护林地带,该防护林主要起到防风固沙、保护农田的作用。第(3)题,该地区土地类 型的变化可以通过材料二中的图示看出,其变化原因主要分析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第(4) 题,通过上述变化可以看出,该地存在破坏草地、过度开垦等人为活动,可能造成水土流失、 土地沙化等生态问题。 答案:(1)半湿润区与半干旱区的过渡地带;温带森林带与温带草原带的过渡地带;季 风气候与温带大陆性气候的过渡地带。 (2)“三北”防护林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3)耕地、林地、建设用地增多;草地、未利用土地、水域减少。人口增长,粮食需求 增加,把大量草地和未利用土地开垦为耕地。 (4)过度砍伐,造成森林破坏,水土流失;过度放牧,破坏草原;过度开垦,土地沙化; 不合理排灌,造成土地次生盐碱化;农业用水量增大,造成水资源短缺。 第二讲 森林的开发和保护——以亚马孙热带雨林为例 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及其产生的危害,以及相应的治理保护措施。 一、森林资源现状与作用 1.分布及现状 (1)分布 A 亚寒带针叶林 原始林 ―→ 俄罗斯、加拿大 B 热带雨林 原始林 ―→ 亚马孙河流域、 非洲刚果河流域、 东南亚地区 (2)现状:急剧减少,原始森林破坏殆尽。 2.森林的作用 (1)经济价值:重要的自然资源,为人类提供木材和林产品。 (2)生态价值: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具有强大的生态作用和环保功效。 3.森林破坏的后果 导致全球气候失调、生态环境恶化、自然灾害频发、生物多样性锐减。 二、雨林的全球环境效应 1.深刻影响着地球上大气中的碳氧平衡,有“地球之肺”之称。 2.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3.世界生物基因宝库。 三、雨林生态的脆弱性 1.雨林的生态优势:光合作用强烈、生物循环旺盛、生物生长迅速。 2.雨林生态系统脆弱性的表现 (1)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长期高温多雨的淋洗作用,土壤很贫瘠。 (2)雨林生长所需要的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上的植物体内,地上植被最容易遭到破坏。 特别提示 在茂密的森林覆盖下,与沙漠地区有同样贫瘠的土壤;雨林与沙漠都有一样 脆弱的生态环境,一旦破坏,恢复相当困难,因此可以说热带雨林是“长着森林的绿色沙 漠”。 四、亚马孙开发计划及其影响 五、雨林的前途——开发还是保护 1.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大 自然的总调度室” 森林的生态环境效益可归纳为七个字:“水气净美无(物)尘沙”。对应的含义如下: 2.森林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作用 森林起着类似海绵的作用,能够吸纳和滞蓄大量降水,因而能涵养水源;森林的树冠减 轻了雨水对地面的侵蚀,森林的土质疏松,一部分雨水渗入地下,使地表径流减少,因而森 林能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 3.雨林地区植物茂密的原因 雨林地区全年高温多雨,热量充足,降水丰沛,植物可连续不间断地迅速生长,因而形 成了高大茂盛的植物群落。 考点一 森林的生态效益 1.森林的作用及破坏后带来的环境问题 2.不同区域森林生态功能的差异 地区 主要生态功能 丘陵、山地 涵养水源、保持水土 干旱、半干旱地区 防风固沙、保护农田 沿海地区 阻挡海风、保护农田 城市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调节气候 交通线两侧 美化环境、减弱噪声、吸烟除尘、净化空气 人类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日益受到全世界的关注,1974 年联合国将每年的 6 月 5 日定为 世界环境日。 2011 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森林:大自然为您效劳”。 森林在自然地理环境中的作用示例表 大气 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一氧化氮、一氧化碳等;降低风速,吸附飘尘 水文 蒸腾水汽的一半以上重新参与水循环 土壤 根系固持土壤;枯枝落叶层吸收一定量的降水 生物 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 根据上表,概括森林的生态效益。 规范审答 从题干材料中获取信息 (1)从“吸收二氧化碳……吸附飘尘”可获取防风固沙,净化空气,增加碳储量的信息。 (2)从“蒸腾水汽……水循环”可获取调节气候,增加降水量的信息。 (3)从“根系固持土壤……降水”可获取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的信息。 (4)从“为多数以上的物种提供栖息地”可获取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信息。 我的答案:增加碳储量,净化空气,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增加降水,涵养水源,保持 水土,保护生物多样性。 风经过森林后,速度会有所降低。下图表示四类,不同结构的森林对风速的影响。读图, 完成 1~2 题。 1.距地面 6 米以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森林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从地域分异规律的角度考虑,在华北平原营造农田防护林,宜选择( ) A.① B.② C.③ D.④ 解析:第 1 题,观察四幅图中距地面 6 米高度以内风速的大小,最大风速依次约 1.3 千米/小时、3.2 千米/小时、3 千米/小时和 6 千米/小时,因此该范围内防风效果最好的是 下层有灌木的针叶密林。第 2 题,华北地区位于中纬度的大陆东岸,为温带季风气候,该气 候条件下,典型植被是温带落叶阔叶林;根据地域分异规律可知,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亚寒带 针叶林气候(温带大陆性气候)区。 答案:1.A 2.B 下图为某区域环境变化示意图。读图,回答 3~4 题。 3.造成该环境问题的主要原因是( ) A.乱砍滥伐 B.不合理灌溉 C.过度开发沼泽 D.过度城市化 4.图示地区森林资源的主要生态意义是( ) A.保护耕地 B.调节大气成分 C.涵养水源 D.保持水土 解析:第 3 题,由图可知,沙漠面积随着森林面积的减小而扩大。第 4 题,由图示信息 可判断,随着森林的大面积减少,该地区河水数量减少,流程变短,沙漠面积扩大,因此森 林的主要生态意义是涵养水源。 答案:3.A 4.C 考点二 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效应 (1)“地球之肺” (2)“绿色水库” (3)“基因宝库” 2.热带雨林被破坏带来的生态危害 世界上的热带雨林一旦遭到大面积破坏,其后果不堪设想。 (1)影响全球水循环和水平衡,引起地表水减少,水汽蒸发、蒸腾作用减弱,空气干燥, 从而引起降水减少,气候异常,全球旱涝失衡的频度和强度将加大,全球自然灾害频发。 (2)使二氧化碳增多,导致气温升高,造成全球气候变暖。 (3)导致雨林物种的大量灭绝,使生物多样性和生物遗传基因锐减。 (2017 届东北联考)对人类来说,森林既是重要的自然资源,又是不可替代的环境资源。 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面积最大的雨林,发挥着巨大的生态效益,但近些年却遭到严重破坏。 读图,回答 1~2 题。 1.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 ) A.能够吸纳和调节大量降水 B.深刻影响着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 C.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 D.能涵养水源,净化水质 2.热带雨林对当地水循环的影响主要表现为( ) A.为降水提供了 50%的水汽来源,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B.大量水汽被带离了雨林地区,减少了当地的降水 C.水循环水汽主要来自海洋,跟热带雨林没有关系 D.热带雨林能储存大量的水分,会减少当地的水循环 解析:第 1 题,亚马孙热带雨林被称为“地球之肺”是因为雨林的光合作用影响地球大 气中的碳氧平衡。第 2 题,热带雨林为大气提供丰富的水汽,是当地水循环的重要环节。 答案:1.B 2.A 3.(2016·杭州模拟)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五大热带雨林分布图。 材料二 在茫茫的南中国海上,南海诸岛的一片片绿色雨林,如同荒漠上的绿洲。南海 诸岛年降水量在 2 000 至 3 000 毫米,多大风天气,特别是夏秋两季还常受台风影响。由于 岛屿成陆时间不长,土壤受海水影响盐分含量高,加上海拔低、面积小,植物独立演化的条 件相对较差,导致植物习性与大陆雨林不同。岛上的植被呈环状分布,高低有致,内部是高 大的麻枫桐林,外侧是灌木植物带,最外侧是沿着海岩的低矮草木植物带。 (1)墨脱位于北纬 29°附近,是中国最北的热带雨林分布区,请分析原因。 (2)指出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生态意义。 (3)与西双版纳热带雨林相比,分析南海诸岛热带雨林的特点及原因。 答案:(1)位于雅鲁藏布江大峡谷,热量条件好;西南季风沿谷地深入,带来印度洋的 水汽,降水丰沛。 (2)为众多动物提供栖息地;为海洋生物提供食物;保护土壤(促成土壤的形成)。 (3)特点:生物量小;物种数量少;耐盐碱(耐旱);抗风能力强。 原因:成陆时间短、 面积小;海拔低,地势起伏小;土壤盐分高;多大风天气。 单独成册:对应学生用书第 345 页 一、选择题 读世界某资源分布图(阴影区),回答 1~2 题。 1.该资源最有可能为( ) A.石油资源 B.森林资源 C.湿地资源 D.水资源 2.该资源的减少会导致( ) A.石油等能源价格上涨 B.全球变暖加快 C.干旱呈全球化趋势 D.人们的生活陷入困境 解析:第 1 题,根据图中显示的该资源的分布可知,为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即森 林资源。第 2 题,森林资源遭破坏,会导致二氧化碳含量增加,全球变暖加快。 答案:1.B 2.B 读下图,完成 3~4 题。 3.一日内 CO2 浓度变化最大的地面高度范围是( ) A.0~5 m B.10~15 m C.20~25 m D.30~35 m 4.根据图示信息推测,一年内森林周围常出现 CO2 不足现象的季节是( )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 解析:第 3 题,结合图中的等值线可知,在地面附近 0~5 m 一天中 CO2 最高浓度介于 360~370,最低浓度介于 310~320,CO2 浓度变化为 40~60;在 10~35 米高度范围内,CO2 浓度变化都不超过 40。第 4 题,从图中可以看出,在白天森林 CO2 浓度最低,会出现 CO2 不 足的现象,在一年内,夏季的白昼时间长,因而会经常出现 CO2 不足的现象。 答案:3.A 4.B 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含氮化合物浓度增加,产生沉降,是新出现的令人担忧的全球变化 问题。一科研小组选择受人类干扰较小的某地,实验模拟大气氮沉降初期对植被的影响。实 验地植被以灌木植物为主,伴生多年生草本植物。下表数据为实验地以 2009 年为基数, 2010~2013 年实验中植被的变化值(测量时间为每年 9 月 30 日)。据此完成 5~7 题。 年份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植株 数量 灌木植物 1 1.00 1.00 1.00 1.00 草本植物 1 1.18 1.20 1.21 1.23 地上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1.09 1.10 1.12 1.11 草本植物 1 1.47 1.55 1.52 1.53 地下生 物量 灌木植物 1 1.01 0.99 0.98 0.97 草本植物 1 1.21 1.29 1.42 1.58 5.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 ) ①生物量提高 ②生物量降低 ③植株密度改变 ④植被分布改变 A.①③ B.②③ C.①④ D.②④ 6.实验期间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草本两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竞争的是( ) A.植株数量 B.总生物量 C.地上生物量 D.地下生物量 7.根据实验结果推测,随着大气氮沉降的持续,植被未来变化趋势是( ) A.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繁茂 B.灌木植物和草本植物萎缩 C.灌木植物繁茂、草本植物萎缩 D.灌木植物萎缩、草本植物繁茂 解析:第 5 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实验期间,植被变化表现为:生物量提高;植株数量 和结构变化,导致植株密度改变。第 6 题,读表中数据可知,大气氮沉降导致灌木与草本两 类植物出现此消彼长的是地下生物量。第 7 题,读表中数据可知,随着氮的持续沉降,灌木 植物地下生物量不断减少,导致灌木植物萎缩,而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与地下生物量增加导 致草本植物繁茂。 答案:5.A 6.D 7.D 读雨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示意图,完成 8~9 题。 (圆圈大小反映养分储量的多少,箭头粗细表示物质养分流量的大小) 8.雨林系统中最主要也是最关键的部位是图中的( ) A.a B.b C.c D.d 9.雨林中土壤贫瘠的原因是( ) ①有机质分解和养分再循环旺盛,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 ②气候高温多雨,地表径 流和淋溶作用带走养分 ③雨林植被的光合作用强烈 ④岩石风化所释放的养分不足 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②④ 解析:第 8 题,由图不难发现枯枝落叶源于植物体 a,a 的养分来自 b 土壤,d 表示雨 水淋溶作用造成的养分损失情况,c 表示供给养分。雨林的有机质主要集中在地表以上的植 物体内,从图中可以看出养分储量 a 圆最大。第 9 题,雨林生长所需养分几乎全部储存在地 上的植物体内,土壤缺乏养分积累和补充;多雨的气候使淋溶作用强,养分易流失。 答案:8.A 9.A (2017 届福建六校联考)红树林指生长在热带、亚热带地区海岸潮间 带上部,受周期性潮水浸淹,以红树植物为主体的常绿灌木或乔木组成 的潮滩湿地木本生物群落,生长于陆地与海洋交界带的滩涂浅滩,是陆 地向海洋过渡的特殊生态系统。读图,完成 10~11 题。 10.下列城市中最有可能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 ) A.大连 B.青岛 C.深圳 D.上海 11.近年来,我国部分沿海地区适当扩大红树林面积的主要目的有( ) ①防风消浪、促淤保滩 ②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 ③保持生物多样性 ④增加用 材林 A.①②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③④ 解析:第 10 题,由材料可知,红树林主要生长在热带、亚热带海岸地区。我国大连、 青岛纬度高,位于温带地区,不易生长红树林;上海虽位于亚热带地区,但其纬度高于深圳, 热量较少;因此最易观赏到红树林景观的是深圳。第 11 题,红树林具有防风消浪、促淤保 滩、固岸护堤、净化海水和空气,以及保持生物多样性等多方面的功能;红树林不是用材林。 答案:10.C 11.B 二、非选择题 12.(2017 届重庆模拟)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热带雨林就像若干块“翡翠”串成的“绿色腰带”环绕地球,对于维护全球生 态平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材料二 秘鲁从西向东分为三个区域:西部沿海地区、中部山地高原区和东部亚马孙热 带雨林区。秘鲁农业人口比重较小,农业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主要有玉米、水稻等,粮 食不能自给,需要进口。 (1)亚马孙热带雨林是全球最大的原始热带雨林,请你具体阐述热带雨林的全球生态环 境效益。 (2)近年来,亚马孙河流域的某些地区降水量减小了约 20%。虽然亚马孙河流域的降水 量减小了,但流入江河的水量及洪水发生的频率反而增大了,简述其原因。 (3)为了解决秘鲁粮食不足问题,有人建议在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大规模种植水稻, 你是否赞成?说明理由。 解析:第(1)题,热带雨林具有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促进全球水循环等多方面的 生态效益。第(2)题,该地区的雨林被大量破坏导致亚马孙河流域某些地区降水减少、森林 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加剧。第(3)题,本题为开放性问题,回答合理即可。 答案:(1)维持地球大气中的碳氧平衡,稳定大气成分;调节气候,保证全球气候的稳 定;促进全球水循环,调节全球水平衡;保护地球上物种的多样性。 (2)由于植被破坏,植被对径流的调节作用减弱,森林涵养水源的功能下降,水土流失 加剧,所以流入江河的水量增大,洪涝灾害增加。 (3)赞成。理由:东部亚马孙热带雨林区地势平坦,终年高温多雨,复种指数高,水稻 产量大。 或不赞成。理由:大规模种植水稻会导致亚马孙热带雨林遭到破坏,水土流失加剧,生 态环境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秘鲁劳动力不足,不适宜发展精耕细作的水稻生产。 13.阅读下列图文材料,完成问题。 材料一 每年 6 月至 8 月苏门答腊岛上山脉的东侧,当地民众在森林山地放火烧荒,浓 烟殃及马来半岛的旅游业。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成了林、浆、纸一体化生产基地, 产品主要销往亚洲、欧美等地区。目前苏门答腊岛大部分的原始森林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 材料二 下图为苏门答腊岛所在位置示意图。 (1)简述苏门答腊岛上山脉东部民众烧荒的原因。 (2)分析苏门答腊岛烧荒对马来半岛旅游业的影响。 (3)分析跨国纸业集团在苏门答腊岛建立生产基地的原因。 (4)针对苏门答腊岛原始森林遭破坏的现状,提出保护措施。 解析:第(1)题,苏门答腊岛位于热带雨林气候区,岛上耕地少、土壤贫瘠,但是人口 多,粮食需求量大,烧荒可以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增加对粮食的需求。第(2) 题,从气压带、风带移动对烟尘飘散方向的影响方面分析即可。第(3)题,可以从原料、水 源、劳动力、土地、交通等方面分析。第(4)题,森林资源开发的同时要注重保护,采育结 合,可以建立自然保护区,发展生态旅游等。 答案:(1)处在热带雨林地区,土壤贫瘠,烧荒可增加土壤肥力,获得耕地,满足人口 增加对粮食的需求。 (2)6~8 月为北半球夏季,气压带、风带北移,南半球的东南信风越过赤道向右偏转, 形成西南风,苏门答腊岛烧荒产生的烟尘会被吹到其东北方的马来半岛上,污染空气,使马 来半岛旅游业受到影响。 (3)热带雨林区,原料丰富;水源充足;发展中国家,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且廉价; 临海,海运便利;土地租金低(内部交易成本低)。 (4)建立自然保护区;采育结合;发展生态旅游;提高民众的环保意识。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