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09-10 发布 |
- 37.5 KB |
- 26页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湘教版:必修Ⅰ第三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第6讲学案Word版含答案
第6讲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考纲呈现] 1.地壳物质循环。 2.地表形态变化的内、外力因素。 [考纲解读] 1.识记地壳物质组成。 2.识记内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表现形式和对地貌的影响。 3.理解岩石圈的物质循环。(重点) 4.能够运用内、外力作用解释地貌的形成。(重点) [思维导图] 考点一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 1.矿物 (1)概念:具有确定化学成分、物理属性的单质或者化合物。 (2)存在形式:气态、液态和固态。 (3)分类:金属矿和非金属矿。 2.岩石 (1)概念:岩石圈中体积较大的固态矿物集合体,由一种或多种矿物组成。 (2)分类(成因) ①岩浆岩 ②沉积岩 ③变质岩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 读“岩石圈物质循环图”,回忆下列知识。 (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沉积岩、B变质岩、C岩浆、D侵入型岩浆岩、E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数码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数码是②。(填数码) (3)写出下图中各代码代表的地理事象。(其中丙为沉积岩) 甲为岩浆、乙为岩浆岩、丁为变质岩。 ①冷却凝固作用、②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作用、③重熔再生、④变质作用。 考向一 地质循环过程判断 (2018·北京文综)下图为“某地的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回答下题。 1.图中( ) A.甲处的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壳 B.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后 C.岩浆侵入可能导致乙处岩石变质 D.丙处的溶洞景观由岩浆活动造成 答案 C 解析 乙位于花岗岩与石灰岩的交界处,受岩浆高温影响可能导致该处的岩石发生变质作用。C 正确。甲处为花岗岩,属于岩浆侵入地壳冷却凝固形成的,岩浆来自上地幔上部的软流层。A错误。图中地质作用发生的顺序:断层—上覆沉积物—岩浆侵入—变质作用,因此,断层发生在花岗岩形成之前。B错误。石灰岩中的溶洞是溶蚀作用形成的。D错误。 (2015·天津文综)某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后随岩浆活动到达地表。人们在下图所示古火山的岩浆岩及河滩泥沙中均发现了该矿物。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2.使该矿物从上地幔软流层到达河滩泥沙中的地质作用,依次应为( ) A.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B.岩浆喷发 岩层断裂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C.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风化、侵蚀 搬运、沉积 D.岩层断裂 岩浆喷发 搬运、沉积 风化、侵蚀 答案 C 解析 该矿物形成于上地幔软流层,软流层是岩浆的发源地。岩层断裂,岩浆沿裂隙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岩浆岩,使该矿物存在于岩浆岩中。岩浆岩经风化、侵蚀、搬运、沉积作用,使该矿物到达河滩泥沙中,故C项正确。 考向二 以地貌特点推断岩石特点 (2018·天津文综)读图文材料,回答下题。 3.依据图中信息判断,造成甲、乙、丙三地地貌类型不同的最主要原因是( ) A.年降水量的差异 B.地质构造部位不同 C.植被覆盖率不同 D.地表岩石种类不同 答案 D 解析 由图可知,甲地岩石为砂岩,乙地岩石为页岩,丙地岩石为石灰岩,由于三类岩石的质地、坚硬度不一样,导致受到外力侵蚀的程度不一样,以致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D正确。图示为我国广西某地地质剖面示意图,属小区域范围,年降水量的差异不大。A错误。由岩层弯曲形态可以判断,该地为向斜构造,地质构造不存在差异。B错误。图示为广西某地,主要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水热充足,植被覆盖率高,差异不大。C错误。 (2018·河北馆陶一中月考)下图所绘的是有着“海下兵马俑” 之称的海下石林。一组组多边形的岩柱排列整齐,仿佛严阵以待的军列。岩柱垂直于冷切面和地面,岩柱的高度等于熔岩流的厚度。结合所学知识回答4~5题。 4.与该岩石形成有关的是( ) A.地壳运动 B.变质作用 C.岩浆活动 D.流水侵蚀 5.该岩石属于( ) A.a B.b C.c D.d 答案 4.C 5.B 解析 第4题,根据“岩柱垂直于冷切面和地面”“岩柱的高度等于熔岩流的厚度”及图中岩石的形状特征即可判断出,该类岩石是由岩浆活动形成的。C项正确。第5题,分析可以判断该岩石为岩浆岩,而从图中各箭头的指向可以判断,d表示岩浆,b表示岩浆岩。B项正确。 考点二 板块构造理论 1.板块的名称 全球岩石圈共分为六大板块,即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印度洋板块、非洲板块和南极洲板块。 2.板块边界类型 按照相对运动方向将板块边界分为生长边界和消亡边界。 3.板块运动对宏观地貌的影响 (1)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高峻山脉和巨大高原。如喜马拉雅山脉和青藏高原。 (2)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相互挤压、碰撞形成海沟、岛弧和海岸山脉。如马亚里纳海沟、亚洲东部岛弧、美洲西岸山脉。 (3)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如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洋。 拓展延伸 主要板块边界及地貌 地震带 板块位置 边界类型 形成的地貌 环太平洋 地震带 欧亚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千岛群岛、千岛海沟、日本群岛、日本海沟、台湾海沟、菲律宾群岛、马里亚纳海沟 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阿留申群岛、海岸山脉、落基山脉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新西兰南、北二岛 地中海—喜马拉雅地震带 欧亚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地中海、阿尔卑斯山 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交界处 消亡边界 喜马拉雅山 非洲断裂带 非洲板块内部 东非大裂谷 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交界处 生长边界 红海、死海 大西洋断裂带 美洲板块与非洲板块、欧亚板块交界处 生长边界 冰岛、大西洋、中大西洋海岭 考向 结合区域分布图考查板块构造及其影响 1.(2014·大纲全国文综)下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K岛处于( )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 B.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 C.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 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 答案 C 解析 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岛位于此线北侧。 北京时间2017年11月25日下午5点30分,巴厘岛阿贡火山喷发,大量黑色火山灰喷发到1 500米高空。下图为“巴厘岛位置示意图”及“阿贡火山喷发图”。据此完成第2题。 2.下列关于阿贡火山的叙述,正确的是( ) A.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交界地带 B.在板块的张裂区,地壳深处的岩浆活动引起火山喷发 C.当地地震多发,因地震引发了此次火山喷发 D.火山口附近形成了厚厚的花岗岩 答案 A 解析 阿贡火山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的消亡边界,则A正确;在板块的碰撞挤压区,是消亡边界,则B错误;阿贡火山是一座活火山,是岩浆活动引起的此次火山喷发,则C项错误;火山口附近形成的是玄武岩,花岗岩是侵入岩,则D错误。 考点三 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内力作用 2.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作用 运动类型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运动方向 地壳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 地壳运动方向垂直于地表,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 对地形的影响 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常形成高原、断块山及盆地和平原等地貌 举例 东非大裂谷、喜马拉雅山 台湾海峡的形成、意大利那不勒斯湾海岸的变迁 (2)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 塑造地表形态的内力作用 对地表形态的塑造 举例 岩浆活动 岩浆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 岩浆喷出冷凝形成火山 火山地貌,如富士山、夏威夷群岛、黑龙江五大连池 变质作用 岩石在一定温度、压力下发生变质 不能直接塑造地表形态 3.地质构造及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常见的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从形态上 岩层一般向上拱起 岩层一般向下弯曲 岩层受力断裂并沿断裂面有明显的相对位移 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 中心部分岩层较老,两翼岩层较新 中心部分岩层较新,两翼岩层较老 图示 (2)地质构造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地质构造 褶皱 断层 背斜 向斜 未侵蚀地貌 常形成山岭 常形成谷地或盆地 大断层,常形成裂谷或陡崖,如东非大裂谷。断层一侧上升的岩块,常成为块 状山或高地,如华山、庐山、泰山;另一侧相对下降的岩块,常形成谷地或低地,如渭河平原、汾河谷地;沿断层线常发育成沟谷,有时有泉、湖泊出露 侵蚀后地貌 背斜顶部受张力,常被侵蚀成谷地 向斜槽部受挤压,不易被侵蚀,常形成山岭 图示 (3)研究地质构造的实践意义 地质构造在工程选址、找水、找矿等方面具有重要实践意义,可通过下图进行理解。 (4)火山、地震活动和地表形态 ①火山活动常形成火山锥、火山口等火山地貌。 ②地震往往造成地壳断裂和错动。 考向一 结合湖泊等地理事物的形成和变化考查内力作用的结果 (2018·全国文综Ⅲ)贝加尔湖(如图)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监测表明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可达8千米。据此完成1~2题。 1.贝加尔湖形成于( ) A.地壳断陷集水 B.火山口集水 C.河流改道 D.滑坡阻断河流 2.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且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 ) A.湖区降水量加大 B.入湖径流增多 C.湖盆在加深 D.入湖泥沙增多 答案 1.A 2.C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贝加尔湖比较狭长,而且与东部山地落差较大,结合题干信息“贝加尔湖是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可推断贝加尔湖是构造湖,是地壳断裂下陷集水形成的。故选A。第2题,由材料可知,贝加尔湖湖底沉积物巨厚,湖水深度还在加大,说明该地区地壳还在不断下沉,湖盆加深。C正确。贝加尔湖位于俄罗斯远东地区,处于内陆,降水稀少。A错误。入湖径流增多只会导致湖泊水量增多,与贝加尔湖湖水深度关系不大。B错误。入湖泥沙增多会导致湖水深度变浅。D错误。 (2018·黑龙江大庆模拟)下图为“我国某河流及其周边事物局部图”。读图,回答3~4题。 3.基岩出露区的地形最可能是( ) A.丘陵 B.山地 C.盆地 D.平原 4.①、②、③、④四处河段中,可能存在瀑布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 3.B 4.C 解析 第3题,由图示可知,河流一支流的源头位于基岩出露区(③处附近),再结合图中黄土上升和下降区及断裂线的分布可推出基岩出露区地势较高,应是断裂抬升的岩块,属于山地地形,B项正确。第4题,③河段位于基岩出露区与黄土下降区交界处,地势高差较大,最有可能形成瀑布。 考向二 结合地质地貌景观图或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的判断 (2017·天津文综)读下图,回答第5题。 5.上图地貌景观显示的岩石类型和主要的地质构造最可能是( ) A.岩浆岩、褶皱 B.沉积岩、褶皱 C.岩浆岩、断层 D.沉积岩、断层 答案 B 解析 由图可知,该地岩层具有明显的层理构造,应该属于沉积岩。图中岩层向同一个方向倾斜,应该是岩层受力挤压所致,因此,其地质构造应该为褶皱。故本题选B。 下图为“某区域地质简图”。该区沉积地层有Q、P、C、D、S2、S1,其年代依次变老。读图,回答6~7题。 6.从甲地到乙地的地形地质剖面示意图是( ) 7.为揭示深部地质状况,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能发现的地层是( ) A.志留系 B.石炭系 C.二叠系 D.第四系 答案 6.A 7.A 解析 第6题,首先,确定甲乙一线的海拔变化,根据等高线的变化可知,由甲到乙,海拔先升高,再下降,排除C、D项。其次,判断地质构造,甲乙沿线地层变化为C—P—C,新老变化为老—新—老,即岩层中间新、两侧老,为向斜构造,岩层向下弯曲。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第7题,一般情况下,岩层由地表向下的新老关系是不断变老,丙所在地层为D地层。在丙处垂直钻探取芯可以依次发现D地层、S2地层、S1地层,即泥盆系、志留系上段、志留系下段三个地层。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考向三 结合地质地貌剖面图考查地质构造和地貌的成因 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图中①~⑧为岩层编号,其年代由老到新。完成第8题。 8.图中甲、乙两地有关地质地貌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甲-背斜岩层受到水平挤压成山 B.甲-向斜槽部岩层向下弯曲成谷 C.乙-背斜顶部受张力被侵蚀成谷 D.乙-向斜上覆岩层差别侵蚀成谷 答案 C 解析 甲处岩层中间新、两翼老,应为向斜,A选项错误;向斜槽部受挤压比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而成为山地,B选项错误;乙处岩层中间老、两翼新,为背斜,D选项错误;背斜顶部受到张力的影响比较容易被外力侵蚀掉,成为谷地,故C选项正确。 (2018·安徽蚌埠质检)下图为“某地区地质剖面示意图”。读图,完成9~10题。 9.该地区地质构造和岩层( ) A.甲形成时间最早 B.乙和丙形成时间相同 C.乙比甲先形成 D.丙形成时间最晚 10.在地质演化过程中,该地( ) A.可能形成两次褶皱 B.丙岩层中可能含有化石 C.断层左侧岩体上升 D.只有内力作用 答案 9.C 10.A 解析 第9题,岩层和地质过程时间早晚的判断可根据以下原则判断:沉积岩可根据岩层的位置判断,位置越偏上的岩层沉积得越晚,年代越新;反之越老。其他岩层和地质过程时间的早晚可根据岩层切割关系判断,被切断的岩层形成较早;反之形成较晚。甲是上覆侵蚀面,三地中形成最晚,A、D错误,C项正确;丙侵入到乙内部,说明乙形成早于丙,B 错误。第10题,图中岩层出现倾斜,且存在两种倾角,说明在地质演化过程中,可能形成两次褶皱,A项正确;丙为侵入型岩浆岩,不可能含有化石,B项错误;根据同一岩层的相对位置可以看出,断层左侧岩体下降,C项错误;图中上覆侵蚀面的形成是外力作用的结果,D项错误。 考点四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 表现 影响因素 作用 风化作用 温度、水、生物 ①使岩石发生崩解和破碎; ②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 侵蚀作用 水、冰川、空气等 ①对地表岩石及其风化产物进行破坏; ②常使被侵蚀掉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搬运作用 风、流水、冰川等 ①移动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 ②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物质 堆积作用 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 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 补充点拨 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 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4.主要外力作用和典型地貌 (1)风化作用 作用因素 发生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温度、水、风、生物 普遍 风化地貌,如球状花岗岩地貌 (2)侵蚀作用 作用因素 发生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坡度较大地区 水蚀地貌,如沟谷(“V”型谷、峡谷)、瀑布等 风 干旱、半干旱地区 风蚀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冰川 高纬或高山地区 冰蚀地貌,如冰斗、角峰、“U”型谷等 海浪 海岸地区 海蚀地貌,如海蚀柱、海蚀崖等 (3)堆积作用 作用因素 发生区域 作用结果 示例图 流水 湿润半湿润区的地势变缓或河道弯曲地区 流水堆积地貌,如冲积扇、冲积平原、三角洲 风力 干旱、半干旱区 风积地貌,如沙丘、沙垄 冰川 高纬、高山地区及冰川滑过地区 冰碛地貌、冰碛湖等 海浪 海岸地区 海积地貌,如沙滩、贝壳堤等 方法技巧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与地理环境判定 判定 外力作用形成的地貌 风向的判定 河流流向判定 气候类型判定 (1)峰林是在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喀斯特地貌; (2)冰斗是在寒冷气候条件下发育最为典型的冰川侵蚀地貌; (3)沙丘是在干旱气候条件下发育的典型堆积地貌 自然灾害类型判定 冲积扇——泥石流 “V”型谷——滑坡、泥石流 冲积平原——洪涝(长江中下游平原)、盐碱化(华北平原) 沙丘——荒漠化 规律总结 外力沉积规律 颗粒较大、比重较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较小、比重较小的物质后沉积。流水沉积、风力堆积、波浪沉积均遵循以上规律,而冰川沉积则为杂乱堆积。 考向一 外力地貌及其特征的成因分析 1.(2014·安徽文综)鄱阳湖地区夏季的风向、降水等受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脊位置变化的影响。鄱阳湖汛期水位上升,湖面辽阔;枯水期水位下降,水流归槽成为赣江(图b)。图中的沙岭沙山(29.5°N附近)形成于2万年前,由松散沙粒组成。沙山临湖一侧发育了一系列垄(脊)槽(谷)相间的地形。沙山及沙山上垄槽相间地形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风力堆积、流水侵蚀 B.流水堆积、风力侵蚀 C.风力堆积、风力侵蚀 D.流水堆积、流水侵蚀 答案 C 解析 由沙山的物质组成(松散沙粒)和垄槽相间的地形特点可知,该地貌是典型的风力作用地貌(风积地貌和风蚀地貌)。 (2018·威海调研)下图为“四个不同地区的景观图”。据此完成2~4题。 2.图示地貌景观成因中,具有因果联系的是( ) A.③④ B.②③ C.①③ D.①④ 3.②③两地貌景观形成的主要外力作用分别是( ) A.流水侵蚀、风力沉积 B.流水沉积、风力侵蚀 C.风力沉积、流水沉积 D.风力侵蚀、流水侵蚀 4.与②地貌类似的景观可能存在于我国的( ) A.四川盆地 B.云贵高原 C.准噶尔盆地 D.山东丘陵 答案 2.A 3.D 4.C 解析 第2、3题,读图可知,图中①为岛屿,是地壳运动形成的,②为风蚀城堡,是风力侵蚀形成的,③为黄土高原的沟壑,是流水侵蚀形成的,④为黄河三角洲,是流水沉积形成的。由于流水侵蚀,使得河流含沙量增大,在河口地区沉积形成河口三角洲,二者具有因果关系。第4题,风蚀城堡主要分布在我国西北干旱地区,四川盆地和云贵高原及山东丘陵均位于我国季风区,准噶尔盆地位于我国西北干旱区,故选C。 考向二 外力作用的过程和原理分析 (2018·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据此完成5~7题。 5.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 A.T0 B.T1 C.T2 D.T3 6.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 A.T3形成时期 B.T2形成时期 C.T1形成时期 D.T0形成时期 7.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 A.持续下降 B.持续抬升 C.间歇性下降 D.间歇性抬升 答案 5.A 6.A 7.D 解析 第5题,图示河流有四级阶地,对应T0、T1、T2、T3四个平坦面,平坦面上的沉积物源于河流携带的砾石。由于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因此砾石还会继续在此沉积(或堆积),T0的面积仍在扩大。A正确。由于T1、T2、T3平坦面位置高于洪水期河流水面,所以砾石无法在这三处沉积。B、C、D错误。第6题,河流沉积物具有明显的分选性。通常,流速大,沉积物颗粒较大;流速小,沉积物颗粒较小。砾石的平均砾径T3>T0>T2>T1,说明T3时期沉积物颗粒最大,河流流速最快。故选A。第7题,根据河流阶地的形成原理可知,有几级阶地,就有过几次地壳抬升运动;而且图示河岸坡度陡缓相间分布,据此可以推测该区域经历了间歇性抬升。故选D。 (2016·全国文综Ⅰ)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8~10题。 8.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9.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由此( ) A.形成新的贝壳堤 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 C.形成河口三角洲 D.迫使河流改道 10.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 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 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 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 答案 8.C 9.B 10.D 解析 第8题,贝壳堤是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所以,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位置相对稳定,这样大量死亡的贝类生物才能在海水的作用下在同一位置集中堆积形成贝壳堤。第9题,当一条贝壳堤形成后,海水搬运大量的泥沙在此堆积,意味着海岸线将向海洋推进,所以加大了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第10题,由图可知,渤海湾沿岸该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且自西向东分布,反映了自陆地向海洋方向的海岸线变迁,同时说明河流向入海口输送了大量的泥沙。所以,入海口有大量泥沙沉积,导致海岸线多次变动。 考向三 结合地质剖面图等考查河流地貌 (2017·全国文综Ⅱ)洪积扇是河流、沟谷的洪水流出山口进入平坦地区后,因坡度骤减,水流搬运能力降低,碎屑物质堆积而形成的扇形堆积体。下图示意贺兰山东麓洪积扇的分布,除甲地洪积扇外,其余洪积扇堆积物均以砾石为主。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且耕地主要分布在洪积扇边缘。据此完成11~13题。 11.贺兰山东麓洪积扇集中连片分布的主要原因是贺兰山东坡( ) A.坡度和缓 B.岩石裸露 C.河流、沟谷众多 D.降水集中 12.与其他洪积扇相比,甲地洪积扇堆积物中砾石较少的原因主要是( ) ①降水较少 ②山地相对高度较小 ③河流较长 ④风化物粒径较小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13.贺兰山东麓南部大多数洪积扇耕地较少的主要原因是( ) A.海拔较高 B.土层浅薄 C.光照不足 D.水源缺乏 答案 11.C 12.B 13.B 解析 第11题,贺兰山东麓是我国洪积扇发育比较典型的地区之一,受独特的气候和山地特征影响。贺兰山东坡地处夏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贺兰山东麓坡度骤减,河流搬运能力急剧降低、碎屑物质大量堆积,因河谷众多,洪积扇能集中连片分布。第12题,形成甲洪积扇的河流主要流经北部低山地区,地势起伏较小,流水侵蚀作用较弱;河流流程较长,沿途砾石持续沉积,至洪积扇部位以泥沙沉积为主。第13题,贺兰山东坡南段地势起伏大,水的流动性强,山麓洪积扇堆积物以砾石为主,泥沙较少,土层较薄,可耕地面积较小。 (2014·北京文综)下图示意某河谷断面经历的一次洪水过程。读图,回答14~15题。 14.该河谷( ) A.岩层①比岩层②形成年代早 B.岩层②比岩层①易受侵蚀 C.是断层上发育形成的向斜谷 D.呈“V”型,适宜修建水库 15.本次洪水( ) A.水位上升时,河流搬运作用减弱 B.水位下降时,河流含沙量增加 C.流量增大时,河流堆积作用增强 D.河流侵蚀作用使河床加宽变深 答案 14.A 15.D 解析 第14题,根据河流两岸岩层①和②的相对位置关系可知,①在②之下,故①形成的年代较早。根据图例可知①为页岩,其硬度比②石灰岩硬度小,更易受侵蚀。从图示看,岩层是水平的,没有发生弯曲变形,河流底部有断层,故河流发育在断层上,其河谷是由流水的侵蚀作用形成的。从图示形态看,河谷不是“V”型,在断层上也不宜修建水库。第15题,流水的侵蚀与搬运能力与河流的流速呈正相关,河流的流量大,其流速相应的也大,故当水位上升时,河流的侵蚀能力与搬运能力增强,堆积作用减弱,河水的含沙量会增大。河流的侵蚀有侧蚀和下蚀两种,其作用分别使河床变宽和河谷变深,且由图可知,河床在中后期明显加宽和变深。 下面图1为“银川平原及周边区域图”,图2为“该区域地貌景观示意图”。指出图2中P处的地貌类型,并说明其形成过程。 答案 冲积扇(洪积扇)。山区河流流出山口,流速减缓,其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 思考方向 规范答题术语 侵蚀作用 河谷、沟谷、峡谷 水在流动的过程中,对河床及两岸侵蚀作用形成 喀斯特地貌 可溶性石灰岩在含有CO2的流水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被溶解而形成的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 风携带的大量沙石对岩石产生打磨作用形成的地貌,如风蚀蘑菇、风蚀城堡、戈壁等 沉积作用 河流冲积扇(洪积扇) 河流流出山口,地势趋于平缓,河道变宽,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携带的大量碎石和泥沙在山前堆积下来,形成冲积扇(洪积扇) 河口三角洲 河流携带大量泥沙注入海洋,由于地势低平,加上河道变宽及海水的顶托作用,水流缓慢,大量泥沙在河流入海口处堆积成三角洲 风力堆积地貌 风携带大量碎屑物质,因受到阻挡等作用,风速降低,大量物质堆积而形成的地貌,如沙丘等 冰川堆积地貌 冰川携带大量物质堆积于某地,在温度升高时,冰川融化,大量物质在原地堆积而形成冰碛地貌,如东欧平原等 1.读图,描述甲半岛西海岸峡湾地貌的形成过程。 答案 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 解析 图1中甲半岛是斯堪的纳维亚半岛,根据图2分析,冰期时,西侧由于冰川侵蚀形成(U型)谷地,后气候变暖,冰川消退,下端被海水入侵淹没,形成峡湾。峡湾属于冰川侵蚀地貌。 2.读“我国某区域等高线地形图”,说出甲区的地貌类型,并简述其形成过程。 答案 洪(冲)积扇。 山区地形起伏大,洪水期河流流速快,携带大量砾石、泥沙流出山口时,因地形突然平坦开阔,水流速度减慢,河流搬运的物质在山前大量堆积,形成扇状堆积地貌,即洪(冲)积扇。 解析 甲地位于山前,结合地形和河流流速变化引起的地貌生消过程,说明洪积扇的形成过程。 3.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问题。 柴达木盆地是巨大的山间断陷盆地,曾经是一片汪洋大海。今天的柴达木盆地气候以干旱为主要特点,气温变化剧烈。西北的南八仙有一系列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东南诺木洪附近的一片荒漠地带中,有数以亿计的贝壳同含有盐碱的泥沙凝结在一起形成贝壳梁。下图为柴达木盆地局部区域图。 (1)分析南八仙地区地貌的形成原因。 (2)推测诺木洪附近贝壳梁的形成过程。 答案 (1)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裂隙愈来愈大,原来平坦的地面发育成许多土墩和沟槽,经过风力的长期作用形成了与盛行风向平行的长条形土墩、凹地沟槽间隔分布的地貌组合。 (2)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类成群结队地涌来,在此越积越多,随着干旱加剧(或河水改道),贝壳类全部死亡,形成贝壳梁。 解析 (1)该区域干涸的湖底表土因为水分的缺失而干缩裂开,强劲的西北风沿着这些裂隙吹蚀,由于表土的坚硬程度差异,而形成不同地貌。(2)柴达木盆地在漫长的地质演变过程中,由海变成了湖,由于气候越来越干旱,湖水水面逐年缩小,湖中贝类为生存转向中心水洼;诺木洪附近是当时湖盆低洼处,贝壳在此越积越多,最后因干旱死亡形成贝壳堤(梁)。 课时作业 (2019·泉州调研)终碛堤是冰川携带物堆积在冰川末端形成的堤状堆积体。当冰川融水流过终碛堤后,冰水携带的大量碎屑物质堆积成扇形堆积体,称为冰水扇。下图示意终碛堤及冰水扇。据此回答1~2题。 1.终碛沉积物具有的特点是( ) A.大小均匀 B.层状结构 C.棱角明显 D.磨圆度好 2.冰水扇形成的主要地质作用过程是( ) A.流水堆积、侵蚀—冰川堆积、侵蚀 B.冰川堆积、侵蚀—流水侵蚀、堆积 C.冰川侵蚀、堆积—流水堆积、侵蚀 D.冰川侵蚀、堆积—流水侵蚀、堆积 答案 1.C 2.D 解析 第1题,终碛沉积物是冰川沉积物,是冰川侵蚀堆积作用的产物,在形成过程中大小混杂,棱角分明。第2题,冰水扇是冰川作用形成终碛堤后,又经过冰川融水侵蚀、堆积形成的。 (2019·宁德月考)汾河平原位于山西省中南部,土壤肥沃,灌溉便利。结合“黄土高原东西向基岩剖面图”,回答3~4题。 3.图中与我国泰山地质构造相同的是( ) A.太行山 B.太岳山 C.子午岭 D.六盘山 4.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 ) A.断裂下陷—流水沉积 B.褶皱—断层 C.断裂下陷—流水侵蚀 D.水平挤压—风力堆积 答案 3.D 4.A 解析 第3题,图示太行山、太岳山、子午岭分别属于背斜山、向斜山、向斜山,六盘山和泰山一样是断块山。第4题,汾河平原的形成过程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洼地→地势较低,集水成河→流水沉积作用形成沉积平原。 (2018·兰州调研)下图是“我国西南某区域河流示意图”。据此完成5~6题。 5.该河流( ) A.水流湍急 B.水量季节变化小 C.右岸陡峭 D.虚线为枯水期河岸 6.支流含沙量较大,但支流汇入干流处没有形成三角洲,最不可能的原因是( ) A.支流流速慢 B.位于干流凹岸 C.侵蚀作用强 D.汇入处落差大 答案 5.D 6.A 解析 第5题,读图知,该河流河漫滩面积广大,说明河水流速较慢;西南地区受到西南季风的影响,河流水量季节变化大;河流右岸为沉积岸,河床平坦;河漫滩在枯水季节露出水面,说明虚线为枯水期河岸。第6题,支流位于河流干流的凹岸,河床陡峭,汇入处落差大,流水侵蚀作用强,泥沙不易沉积,不利于三角洲的形成。 进积和退积是断陷盆地处三角洲发育过程中的两种常见沉积方式,形成的三角洲多呈扇形,前缘沉积物粒径大小变化尤为明显。进积表示陆源物质供应速率快、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前缘沉积物下细上粗,退积则相反。扇三角洲多发育在活动的构造区,是由邻近高地直接推进到稳定水体(湖或海)中的冲积扇。下图为“某地扇三角洲及甲处沉积层沉积物粒径变化示意图”。读图,完成7~9题。 7.据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变化特点推断( ) ①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 ②沉积过程先退积后进积 ③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 ④河流搬运能力先减弱后增强 A.①② B.③④ C.②④ D.①③ 8.图中河流( ) ①分汊多 ②易改道 ③流量不稳定 ④多为地下暗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9.图中扇三角洲( ) A.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面积不断扩大 B.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面积不断缩小 C.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 D.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小变大 答案 7.D 8.A 9.C 解析 第7题,扇三角洲前缘甲处沉积物粒径早期自下而上由小到大,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前延伸,后期自下而上由大到小,表明三角洲前缘不断向后退缩,说明沉积过程先进积后退积,河流搬运能力先增强后减弱。D对。第8题,由于沉积严重,现有河汊易淤浅,流量减少,直至淤塞改道,所以流量不稳定,易改道。第9题,稳定水体水面上升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缩小,A错;稳定水体水面下降则扇三角洲面积不断扩大,B错;其形成条件是河流流出山口即进入水体,C对;流水沉积作用,先沉积大的再沉积小的,由扇顶到扇缘表层沉积物颗粒由大变小,D错。 (2015·全国文综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读下图,完成10~11题。 10.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 A.持续淤积 B.先侵蚀、后淤积 C.持续侵蚀 D.先淤积、后侵蚀 11.推测1992~1997年期间( )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 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 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 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 答案 10.D 11.B 解析 第10题,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沉积为主,则海水变浅,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延长。反之,若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以侵蚀为主,则海水变深,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距离会缩短。图中两者距离1975~1978年扩大,此后总体减小,故先以淤积为主、后以侵蚀为主。故D正确。第11题,1992~1997年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缩小,说明泥沙沉积作用减弱,黄河入海泥沙减少,只有B项所述能出现这一现象。故B正确。 在一片叫作“鲸之谷”的埃及沙漠中,散落着鲨鱼牙齿、海胆刺、巨型鲶鱼的化石。结合“鲸之谷”中的一幅图像,回答12~13题。 12.“鲸之谷”沙漠中海洋生物化石的存在说明了该地区( ) A.海面曾相对上升 B.海水沉积作用加强 C.陆地曾相对上升 D.海浪侵蚀作用加强 13.目前图示地区的主要外力作用为( ) A.流水作用 B.风力作用 C.冰川作用 D.生物作用 答案 12.C 13.B 解析 第12题,海洋生物生活在海洋中,因而海洋生物化石也形成于海洋环境;现在海洋生物化石出现在“鲸之谷”沙漠中,说明陆地曾出现过上升运动。第13题,图示地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生物也十分稀少,外力作用以风力作用为主。 14.(2018·桂林质检)下图是“新疆和田区位略图”。和田是著名的“玉石之都”。和田玉为变质岩,其矿体分布在海拔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高山地区,乙处河滩玉石富集,是人们拾玉的重要地段,秋季又是在此拾玉的最佳季节。读图回答问题。 (1)结合地形条件,说明甲处狭长区域没有冰川分布的原因。 (2)说明乙处河滩玉石富集的外力作用过程。 (3)分析秋季成为乙处最佳拾玉季节的自然原因。 答案 (1)地势低,气温偏高;地形封闭,水汽不足。 (2)(含有玉石的)岩体经过风化(侵蚀或外力破坏),再经过河流搬运(向下游运动),到达地形平缓处(乙处),(玉石)发生沉积。 (3)夏季河流(流量大)搬运能力强,玉石沉积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夏季;秋季河流水位下降,玉石出露水面。 解析 (1)冰川是由终年积雪形成的,故冰川形成条件是有降水(降雪)、气温低;结合甲地等高线分布从地形入手分析该地气温高、降水少的原因。(2)玉石为变质岩,出露地表必然经过岩体的破坏(风化、侵蚀)过程;源自4 000米以上的昆仑山的玉石,到达乙所在河滩,必然经历了河流的搬运与沉积过程。(3)秋季成为最佳拾玉季节,说明秋季此处玉石多且出露河滩;结合河流夏季汛期搬运能力强,但此时河水水位高不易发现河床中的玉石,而秋季水位下降玉石出露分析即可。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科学家惊奇地发现青藏高原以每年7~30毫米的速度整体向北和向东移动。如图示意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材料二 下图为青藏高原地形与地壳厚度示意图。 (1)材料一图中板块a是____板块,和材料二图中____(填“A”或“B”)处的板块一致。 (2)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最显著的外力作用是________,主要自然资源有____________。 (3)珠穆朗玛峰顶部酷似尖尖的金字塔,形成这种山峰外形的主要地质作用是________。 (4)根据材料一,从地壳运动方面分析青藏高原移动的主要原因。 答案 (1)印度洋 B (2)流水侵蚀作用 水能、地热能、太阳能等 (3)冰川作用 (4)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持续碰撞,印度洋板块向北运动,使亚欧板块受挤压导致青藏高原向东和向北移动。 解析 第(1)题,板块a向下俯冲,结合青藏高原的地形等知识可判断板块a是印度洋板块,与材料二图中B处的板块一致。第(2)题,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受流水侵蚀作用明显。该地位于板块的交界地带,地壳活动频繁,地热资源丰富;海拔高、空气稀薄,太阳能资源丰富;水量大,落差大,水能资源丰富。第(3)题,结合材料中“尖尖的金字塔”“山峰外形”和海拔判断珠穆朗玛峰是冰川作用形成的角峰。第(4)题,结合板块碰撞和运动等知识分析即可。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