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20届一轮复习通用版专题02大气对流运动-2019年高考地理母题题源系列

专题 02 大气对流运动 【母题来源】2019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第 6—8 题 【母题题文】 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 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即为积云的云底高度。据此完成 6 —8 题。 6.大气对流过程中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相间分布,因此积云常常呈 A.连续层片状 B.鱼鳞状 C.间隔团块状 D.条带状 7.积云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带是 A.寒温带针叶林地带 B.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 C.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 D.热带雨林地带 8.在下垫面温度决定水汽凝结高度的区域,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 A.日出前后 B.正午 C.日落前后 D.午夜 【答案】6.C 7.D 8.A 【试题解析】 6.大气对流过程中,温度较高、受热的地区空气膨胀上升,温度较低、冷却的地区空气收缩下沉,上升气 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气流上升,随海拔升高,气温降低,水汽渐渐冷却凝结形成积云; 气流下沉,随海拔降低,气温升高,水汽难以冷却凝结,云层少。因此气流上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 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 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没有连续分布,A 错、C 对;鱼鳞状、条带状都不是间隔分布的,B、D 错。故 选 C。 7.积云由气流上升运动(对流运动)产生,而气流上升运动与下垫面气温相关,近地面气温越高,空气越 容易受热膨胀上升从而使空气中的水汽冷却凝结成云,即积云出现的频率越高;寒温带针叶林地带处于高 纬寒带地区,全年气温较低,上升气流弱,积云极少出现,A 错;温带落叶阔叶林地带和亚热带常绿阔叶 林地带处于中低纬温带地区,夏季气温高,容易出现积云,但冬半年低温较低,积云出现频率小,B、C 错; 热带雨林地带处于低纬热带地区,全年气温高,盛行上升气流,积云出现的频率高。故选 D。 8.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低, 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通常正午太阳高度角大,获得的太 阳辐射较多,下垫面温度较高;日落前后,太阳辐射减弱、消失,下垫面温度较低,从日落到半夜再到日 出前后,因没有太阳辐射(或极微弱)下垫面温度一直呈下降趋势,直到日出后太阳辐射逐渐增强,下垫 面温度才开始慢慢回升。因此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 现在日出前后。故选 A。 【命题意图】 该本题组以积云为背景材料,通过积云的形态、出现频率最高的地区、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的时间为 切入点,考查大气对流运动、气温的日均变化等相关知识。 【得分要点】 首先要理解积云的形成原因——积云为常见的一类云,其形成受下垫面影响强烈。空气在对流 过程中,气流携带来自下垫面的水汽上升,温度不断下降,至凝结温度时,水汽凝结成云。气流上 升地区天空形成积云,而下沉地区天空无云(云量极少),而上升气流与下沉气流在不同的地区相间分布, 使积云的分布被无云天空分割,分布呈间隔的团块状。积云是由水滴组成,它主要是由空气对流上升冷 却使水汽发生凝结而形成的。下垫面的水汽上升,热带雨林地带气温高,水汽足,因此容易形成积 云。积云云底高度为“水汽开始凝结的高度”,当水汽的凝结高度由下垫面温度决定时,则下垫面温度越 低,水汽开始冷却凝结的高度越低,积云云底的高度值也就越低。一天中,下垫面温度最低的时间多在日 出前后,即积云的云底高度低值多出现在日出前后。 (2019 届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高三上学期第五次调研考试)“旗云”为珠穆朗玛峰上的一种奇观, 因出现时其形如旗,被称为“旗云”(下图)。云沿着山顶飘向一边,仿佛一面迎风招展的旗帜。珠穆朗玛 峰 7500m 以下被冰雪覆盖,7500m 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读图, 据此完成 1—3 题。 1.“旗云”多在 A.阴雨天出现 B.日出前后出现 C.晴朗白天出现 D.晴朗夜间出现 2.下列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 A.山谷风 B.华北季风 C.湖陆风 D.盛行西风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 A.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大 B.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小 C.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有关 D.下倾,不易登山 【答案】1.C 2.D 3.D 【解析】1.珠穆朗玛峰 7500m 以上由于高空风大,山坡陡峭,降雪不易堆积,多为碎石坡面。碎石坡面白 天升温快,石面温度大于同一高度大气温度,石面区域气流受热上升,受高空西风影响,形成“旗云”, 因此“旗云”多在晴朗白天出现,C 对;阴雨天、日出前后、晴朗夜间石面温度低,不能形成“旗云”,A、 B、D 错。故选 C。 2.选项中的大气现象的成因与“旗云”差异最大的是盛行西风,因为盛行西风属于行星风带,与下垫面影 响无关,D 对;山谷风、华北季风、湖陆风都是因下垫面差异形成的,与“旗云”成因相似,A、B、C 错。 故选 D。 3.据图可知,“旗云”飘动的位置是背风坡一侧,与太阳辐射的强弱无关,C 错;越向上掀,高空风越小, A 错;越向下倾,高空风越大,B 错;7500m 以上由于山坡陡峭,下倾,说明高空风大,不易登山,D 对。 故选 D。 (2019 届“超级全能生”高考全国卷 26 省 9 月高三联考乙卷)空气在山脉背风坡上空形成的波状运动 称为背风波,当风速较大且与山脊垂直时,有利背风波形成,背风波形成时,常可出现波状云,波状云的 出现往往表明大气层结构比较稳定。某日当风垂直于西北东南走向的山脉时形成了背风波(下图)。据此完 成 4—6 题。 4.该日当地风向可能是 A.东南 B.西北 C.西南 D.东北 5.图中形成波状云最多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6.该日天气 A.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阴雨 B.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晴朗 C.山脉西南侧晴朗,东北侧晴朗 D.山脉西南侧阴雨,东北侧阴雨 【答案】4.C 5.A 6.C 【解析】4.由图可知,该日当地形成的背风波位于山脉东北侧,所以当日西南侧为迎风坡,风向可能是西 南风。故选 C。 5.图中背风波结构中,①处气流在冷凝高度以上的范围较大,所以形成波状云最多。故选 A。 6.从该日背风波结构分析,山脉顶部上空气流进入冷凝高度,山脉两侧气流高度都在冷凝高度之下,水蒸 气不易凝结,云量小为晴天。故选 C。 ﹝2019 届山东省潍坊市高三高考模拟(5 月三模)考试﹞蜃景是一种气象景观,是在水面或陆面上空 的稳定大气层中,由于垂直方向上空气密度显著差异形成的一种幻景。当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 时,在实际景物上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影像,此即“上蜃景”,当底层空气密度低,而上层密度高时,在实 际景物下方的远处出现它的倒影,此即“下蜃景”。遇到大风吹来时蜃景瞬间消失。据此完成 7—8 题。 7.最易出现“上蜃景”的时间段及地点 A.夏季海洋 B.夏季沙漠 C.夏季柏油路面 D.冬季暖流海面 8.大风吹来时蜃景消失是因为大风 A.带来大雾影响视线 B.扰乱稳定的大气层结构 C.导致水平方向热量差异 D.导致垂直方向对流显著 【答案】7.A 8.B 【解析】7.出现“上蜃景”要求“底层空气密度高,而上层密度低”,即垂直方向上空气向下堆积。夏季 海洋与陆地相比,升温慢,气温低,空气收缩下沉,使上层空气密度降低、底层空气密度增大,A 对。夏 季的沙漠地区升温快、气温高,夏季柏油路面因比热容小,升温快、气温高,冬季暖流海面,暖流流经地 区气温较高,三者都因近地面气温较高,使空气受热膨胀上升,造成上层空气密度增大、底层空气密度降 低,都不易出现“上蜃景”现象,B、C、D 错。故选 A。 8.蜃景的出现和维持要求大气层“稳定”,大风吹来使原本稳定的大气层结构遭到破坏,B 对。大风有利 于雾的快速扩散,且大风是使蜃景消失了,而不是被大雾阻挡看不见了,A 错;风产生的原因是因为不同 地区间的温度差导致了气压差,即水平方向上的热量差异产生了风,而不是风导致了热量差异,C 错;风是 指大气的水平运动,大风吹来会干扰该地区空气的上升或下沉运动,使垂直运动减弱、水平运动加强,D 错。故选 B。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