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7 人口与城市-《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申明敬告: 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文档介绍

2019届 二轮复习 冲刺07 人口与城市-《艺考生文化课高分冲刺》学案(全国通用) Word版含解析

冲刺7 人口与城市 考点 考查频次 考法分析 命题预测 人口的变化 Ⅰ卷,5年2考 Ⅱ卷,5年0考 III卷,3年0考 中等难度 选择题,8分 预测高考会以社会热点为背景,以数据图表切入,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和运用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城市的建设 Ⅰ卷,5年3考 ‎ Ⅱ卷,5年2考 ‎ III卷,3年1考 ‎ 中等难度 选择题,4—12分 考点1 人口的变化 一、人口的数量变化 ‎1.人口的自然增长 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1)人口自然增长率与人口数量变化的关系:‎ ‎①人口自然增长率大于0时,人口数量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等于0时,人口数量不变;人口自然增长率小于0时,人口数量减少。‎ ‎②一个地区的人口自然增长率由正值变为0时,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多(如图中A点);人口自然增长率由负值变为0时,该地区人口数量最少(如图中B点)。‎ 自然增长率的高低表示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增长速度状况,自然增长率越高,人口增长速度越快。而人口数量的增长除与自然增长率有关外,还与人口基数有关。例如,我国目前自然增长率较低,但由于人口基数大,每年净增人口多。‎ ‎(2)世界人口的增长在地区上是不平衡的:‎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自然增长率 保持在较低水平 较高 原因 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科技发达,生活条件好;有良好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人们的受教育水平高 经济落后,生活质量较差,现代化水平低,需要劳动力多;社会保障和福利制度不完善;受“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影响 人口增长 特点 增长缓慢 增长很快 原因 受经济发展水平、社会保障制度和人们的生育观念等因素影响 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 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1)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共同决定的。‎ ‎(2)人口增长模式及其转变 原始型 传统型 现代型 特点 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高出生率、‎ 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长率 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 人口增长状况 速度 慢,波动较大 快,表现为前期 加速而后期减速 慢,呈现出新 的平衡状态 数量 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 急剧增加 达到人口高峰后,出现零增长或负增长 原因 生产力水平低下,医疗卫生条件差 生产力水平提高,‎ 经济发展,医疗 卫生水平提高 受经济、文化等的影响,人们的社会观念和家庭生育观念发生变化 备注 又称“高—高—低”型 又称“高—低—高”型 又称“低—低—低”型 二、人口的空间变化 ‎1.概念:一段时间内人的居住地在国际或本国范围内发生改变。‎ ‎2.国际人口迁移 ‎19世纪以前: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3.国内人口迁移 ‎(1)我国古代:受脆弱的农业经济、频繁的战争、自然灾害的影响而迁移。‎ ‎(2)新中国成立以来 特别提示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人口迁移的流向:从内地迁往沿海;山区迁往平原;农村迁往城市;贫困地区迁往发达地区,并出现了大规模的“民工潮”。‎ ‎4.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 ‎(1)自然环境因素:气候、土壤、水和矿产资源是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有时也会引发人口的迁移。‎ ‎(2)经济因素:起主导作用的因素,其中经济发展、交通和通信等是主要的因素。‎ ‎(3)社会因素:政策、社会变革、战争和宗教等是重要的影响因素。‎ 特别提示 在发展中国家,一方面,农村居民收入低、生活水平低、教育和医疗等方面落后;另一方面,城市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高的收入、较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因此导致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 考点2 城市的建设 一、城市土地利用和功能分区 ‎1.城市土地利用类型:‎ 一般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住宅用地、休憩及绿化用地、交通用地和农业用地等不同类型。‎ ‎2.城市功能分区 ‎(1)形成:因同一种土地利用方式对用地空间和位置需求相同,导致同一类活动在城市空间上的集聚。‎ ‎(2)主要类型及其分布 功能区 形态 特征 位置 住宅区 集聚成团块状,‎ 占地面积大,‎ 工业化后出现分化 建筑质量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分化;位置上,中高级与低级住宅区背向发展 中高级 住宅区 城市外缘,与高坡、文化区、行政区相联系 低级 住宅区 内城、工业区附近,与低地、工业区相联系 商业区 占地面积小,‎ 呈点状或条状分布 商业活动繁忙;昼夜人口数量变化大;建筑物高大稠密 市中心、交通干线 两侧、街角路口 工业区 集聚成片 向城市外缘移动,并趋向 于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市区外缘、交通干线两侧 二、城市内部空间结构的形成及影响因素 ‎1.含义:在城市中,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组合构成了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也叫做城市地域结构。‎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影响因素 ‎(1)经济因素 ‎(2)社会因素导致住宅区的分化 ‎(3)历史因素:早期的土地利用方式对日后功能分区有深远影响。‎ 三、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功能 ‎1.城市等级与城市服务功能之间的关系 ‎2.城市等级体系特征 ‎(1)不同等级的城市数目和相互距离是不同的。‎ 等级较高的城市 数目较少 相距较远 等级较低的城市 数目较多 相距较近 ‎(2)不同等级城市的服务范围层层嵌套的。‎ ‎【特别提示】‎ ‎(1)不同城市的服务范围之间并没有明确的界线。‎ ‎(2)在非均质地区,同一级别的城镇的服务范围并不相等,一般人口稀疏的城镇服务范围大。‎ 四、城市化 ‎1.概念:人口向城镇集聚和城市范围不断扩大、乡村变为城镇的过程。‎ ‎2.动力 驱动力 含 义 因 素 推力 ‎(乡村)‎ 使人口离开乡村的因素 人口增长快,对土地压力大;‎ 收入低,社会服务短缺;自然灾害等 拉力 ‎(城市)‎ 吸引人口来到城市的因素 就业机会多,社会福利保障程度高,‎ 文化设施齐全,交通便捷 ‎3.标志: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大。‎ ‎4.意义 ‎(1)带来了聚落形态的变化。‎ ‎(2)带来了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的巨大变化。‎ ‎(3)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表现。‎ ‎5.世界城市化的进程 国家类型 比较项目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起步 时间 早晚 早(英国最早,从18世纪中叶开始)‎ 晚(20世纪中叶以来)‎ 原因 工业化早 国家独立较晚,工业化晚 目前 速度 快慢 趋缓(甚至停滞),‎ 快 原因 城市化已推进到相对成熟阶段 民族经济发展,人口增长迅速 城市人 口比重 大小 大(70%以上)‎ 小(不到40%)‎ 原因 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 起步晚,城市化水平低 所处阶段 后期成熟阶段 初期阶段和中期加速阶段 城市化表现及原因 表现 逆城市化现象 城市发展不合理 原因 人们对环境质量的要求提高,‎ 郊区基础设施完善 城市经济畸形发展,人口 增长快,农村劳动力过剩 ‎6.城市化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7.城市化问题的解决措施 方法1 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1.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状况、面临的人口问题和采取的对策及今后的变化趋势,可采用对比的方式进行分析:‎ 发达国家 发展中国家 人口问题 人口增长缓慢;人口老龄化 人口增长过快;青少年及儿童比重过大 原因 ‎①经济发达,生产力水平高;‎ ‎②有良好的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 ‎③人口受教育水平高,生育意愿不强 ‎①经济落后,现代化水平低,需要的劳动力多;‎ ‎②社会保险和福利制度不完善;‎ ‎③政治独立、经济发展、医疗进步 影响 ‎①社会经济负担加重;‎ ‎②影响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③老年人精神孤单、生活困难;‎ ‎④劳动力不足;‎ ‎⑤青壮年负担过重 ‎①粮食供给不足;‎ ‎②教育、就业问题突出;‎ ‎③人民生活贫困化;‎ ‎④人口素质偏低;‎ ‎⑤产生持久的环境压力等 措施 鼓励生育;接纳海外移民 实施计划生育政策,降低人口自然增长率 趋势 人口数量比较稳定,但一些国家还将逐渐减少 随着控制人口措施的实施,人口增长将趋缓 ‎2.我国的人口问题及解决措施 我国人口问题比较特殊,既有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的人口增长速度过快的问题,也有发达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这是因为我国的自然增长率虽然较低,但是由于人口基数大,所以增长速度较快。但面对日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我国于2016年1月1日开始实施“全面二孩”政策。‎ 除此之外,我国在人口问题上还存在着其他不合理现象。如下表:‎ 人口问题 解决措施 人口性别结构不合理(男性比重偏高)‎ 严格计划生育政策,转变人口生育观念 人口素质较低 大力发展科技教育,提高人口素质 人口地区分布不平衡 加强经济建设,提高和改善落后地区的社会经济条件 人口流动规模大 积极发展交通,积极发展经济,‎ 缩小地区发展差距,增加就地就业机会 空巢老人、留守儿童、独生子女家庭增多 发展社会保障事业,增加就地就业岗位和机会等 ‎(2018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五月训练)2017年是我国放开二胎的第二个年头,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显示,2017年全年出生人口1723万人,比2016年减少了63万人,人口出生率同比下降了0.52‰,又有12.43‰。下图示意我国1974年到1994牟的人口增长率与20年后1994年到2014年的GDP增长率之间的关系。据此完成1—3题。‎ ‎1.图中人口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是 A.人口与经济发展呈现出同步变化 B.经济发展变化与人口变化关系不大 C.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人口变化20年 D.人口变化与经济发展变化呈负相关 ‎2.出现图示变化关系的主要因素是 A.人口年龄构成 B.人口性别构成 C.就业人口年龄 D.老年人口比重 ‎3.针对材料中出现的人口问题,当前采取的措施最有可能是 A.大力发展经济 B.调整生育政策 C.实行晚婚晚育 D.禁止人口迁移 ‎【答案】1.C 2.C 3.B ‎【解析】1.从图中可以看出人口自然增长率与GDP增长率两条曲线基本平行,呈正相关关系,B、D错误;但需注意此图横坐标是1974—1994年,根据材料信息仅对应人口自然增长率,GDP增长率参照的时间段应是20年后的1994—2014年,所以这两条曲线并非同步变化,A错误;20年后的GDP增长率与20年前的人口自然增长率变化特点相同,但有时间差异,反映出经济发展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20年,C对。故选C。‎ ‎2.图示关系表现出GDP增长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是滞后20年的正相关关系,创造社会财富,为GDP增长做出贡献的是就业人口。20年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反映出净增加的新出生人口的变化情况,20年后这些人口陆续年满20岁成长为可以从事劳动就业的人口,从而影响了经济发展变化,C正确。与人口年龄、性别构成,和老年人口比重不具有正相关关系,A、B、D错误。故选C。‎ ‎3.材料用数据说明了我国出生人口减少,出生率处于低水平的同时还在继续降低,因GDP增长变化滞后于人口变化且具有相关性,将可能使得未来青壮年劳动力比重减小,劳动力短缺,老龄化现象凸显等人口问题,严重影响社会经济发展。所以应调整生育政策,提高人们的生育意愿,通过适当提高出生率来解决此人口问题,B正确。大力发展经济治标不治本,A错误;实行晚婚晚育,出生率低、劳动力短缺的现象更严峻,C错误;禁止人口迁移会使得劳动力空间分配不均的现象更严重,不利于区域发展,D错误。故选B。‎ 方法2 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及人口迁移的影响 一、影响人口迁移的因素表现为“两个变化”“四个因素”‎ ‎1.“两个变化”‎ ‎(1)个人动机的变化:个人对生活和职业需求的变化。‎ ‎(2)环境支撑的变化: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变化。‎ ‎2.“四个因素”‎ 一般认为,人口迁移是人们对特定环境中一系列自然、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的综合反映。如图:‎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诸多因素中,经济因素往往起着主导作用。但在某种特定的时空条件下,任何一种因素都有可能成为人口迁移的决定性因素。‎ 二、人口迁移的影响 ‎1.人口迁移对迁出(入)地的影响 ‎2.人口迁移影响的分析思路 ‎(1)从辩证角度: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2)从区域角度:对迁出地的影响和对迁入地影响。‎ ‎(3)从三大要素角度:对生态环境、经济、社会三方面的影响。‎ ‎(4)从具体方面:人口迁移对人口数量、性别比、职业构成、产业结构、交通、社会治安、城市化等都有重要影响。‎ ‎(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户籍人口是指依法在某地公安户籍管理机关登记了户口的人口,常住人口是指实际居住在某地一定时间(半年以上)的人口。下图示意近十年来我国某直辖市户籍人口与常住人口的数量变化。据此完成1—2题。‎ ‎1.根据图示资料推测,近十年来该直辖市 A.外来务工人口多于外出务工人口 B.老年人口比例逐年下降 C.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D.人口自然增长率逐年增加 ‎2.该直辖市是 A.北京市 B.天津市 C.上海市 D.重庆市 ‎【答案】1.C 2.D ‎【解析】1.首先弄清楚概念。据材料可知,户籍人口是指具有该行政区域户籍的人,包括实际在住和流出的;常住人口是指一个行政区域内实际居住的人口,既包括有户籍且实际在住的,也包括无户籍但实际在住的,即“外来人口”。据图可知,该直辖市户籍人口多于常住人口,说明外来务工人员少于外出务工人员,A错;材料信息无法推断老年人口变化,B错;由图可知,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数量差距略有缩小,说明人口迁出回落,劳动力需求数量有所增加,C对;图中只给了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都涉及到人口机械增长,故无法判断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变化,D错。故选C。‎ ‎2.北京、天津、上海三个直辖市均位于我国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为人口的迁入区,常住人口数量大于户籍人口数量;重庆市为人口迁出区,户籍人口数量大于常住人口数量。故选D。‎ ‎【点睛】解答该题首先弄清楚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概念,这考查了考生平时知识积累的能力,另外,考生还要仔细读图,首先图上第一个信息是:该地的户籍人口比常住人口多;第二个信息是户籍人口和常住人口的差距略微缩小(这一点考生不易发现,就很容易误选)。根据第一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地外来务工人口少于外出务工人口;根据第二个信息可以得出该市人口迁出回落,即该市劳动力需求增加。‎ 方法3 城市功能区的合理布局 ‎1.城市功能区合理布局的方法 ‎(1)工业区和居住区之间有便利的交通。‎ ‎(2)合理安排工业用地的位置,减少对居住区的污染,基本原则如下.‎ 第一,基本无污染的技术密集型和劳动密集型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内居民区。‎ 第二,用地规模大,对空气有轻度污染的工业可以布局在城市边缘和近郊区。‎ 第三,严重污染或有重大安全隐患的工业要远离城市,并考虑盛行风向和水源地。在盛行风下风向或者垂直方向上,远离水源地并布局在河流的下游。‎ ‎(3)在工业区与住宅区之间设置防护带。‎ ‎2.常见功能区的规划布局 一般布局原则 具体要求与污染 举例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下风地带或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外,尽可能接近原料、燃料产地 垃圾污染、大气污染 钢铁厂、发电厂、水泥厂 布局在远离居民区的河流下游 水污染 印染厂、造纸厂、电镀厂 布局在城区和近郊交通便利区 噪声污染 纺织厂、仪表厂、机床厂 布局在河流上游 要求水源清洁 自来水厂 布局在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附近 需要高科技人才 高新技术开发区 布局在城市交通中心 要求客流量大 商贸中心 布局在港口、码头、车站附近 用地多,交通方便 仓库 布局在近郊、交通便利地区 靠近市场 奶牛场、蛋鸡场 ‎3.功能区分布是否合理的评价 判断功能区的布局是否合理,主要从工业区和住宅区的布局,如距城市的远近、常年风向、河流流向等来判断。‎ ‎(1)根据材料信息,如图中的经纬度位置及相关的地理事物、图中的指向标等判断风向。‎ ‎(2)根据等高线、河流的粗细变化等判断河流的流向。‎ ‎(3)注意高级住宅区和行政区、文教区相连,高新技术产业区应接近高等院校,建在环境优美、交通便利的地方。‎ ‎(2017••年新课标全国卷Ⅲ)某条城市地铁线穿越大河,途经主要的客流集散地。下图示意该地铁线各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据此完成1—3题。‎ ‎1.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的高低主要取决于 A.站点的用地面积 B.周边的人流量 C.站点的信息化水平 D.周边的环境质量 ‎2.根据所处区位和地铁站点综合服务等级,推测甲、乙、丙站点沿线区域为 A.中心商务区 B.森林公园 C.大型住宅区 D.产业园区 ‎3.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 A.围绕一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B.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 C.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 D.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 ‎【答案】1.B 2.A 3.C ‎【解析】1.地铁主要是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的,在人口流动量大的区域设置站点,能够及时分散和输送流动人口,而且流动人口数量越多,需要配套的服务和设施越齐全,站点的综合服务等级越高。故选B。‎ ‎2.读图分析可知,甲为一级站点,乙、丙为二级站点,综合服务等级较高;甲站点位于市中心附近,人口流动量大,市场广阔;乙、丙位于内环线附近,交通便利,人口流量大,因此甲、乙、丙沿线为中心商务区。故选A。‎ ‎3.读图分析可知,该城区由内环、二环、三环组成,城市空间形态是团块状的,不是沿河流呈条带状延展的,也不是沿交通线呈条带状延展的;根据图中一级站点的分布,河流东西两侧都有几个相邻的一级站点集中区,可知该城市空间形态的形成最有可能是围绕多个核心向四周扩展。故选C。‎ ‎【点睛】中心商务区是一个城市现代化的象征与标志,是城市的功能核心,是城市经济、科技、文化的密集区,一般位于城市的黄金地带。集中了大量的金融、商贸、文化、服务以及大量的商务办公和酒店、公寓等设施。具有最完善的交通、通信等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良好环境,有大量的公司、金融机构、企业财团在这里开展各种商务活动。‎ 下图为1953—2015年我国总人口和儿童人口变化图,据此完成1—2题。‎ ‎1.由图可知,我国 A.总人口的增长速度越来越快 B.儿童总人数持续下降 C.儿童人口所占比重下降 D.2000年后,总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减慢 ‎2.根据上图推断,下列关于我国人口说法错误的是 A.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 B.1982年后,儿童人口数下降,与计划生育政策有关 C.儿童比重下降,所以要全面放开计划生育政策 D.青壮年所承担的养老压力越来越大 ‎【答案】1.D 2.C 一个国家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总人口比重较大,抚养率比较低,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有利的人口条件,即出现“人口红利”。反之,可能出现“人口负债”。抚养比是指少儿人口(0—14岁)及老年人口(65岁及以上)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15—64岁)之比,就业比是指劳动年龄人口与总人口之比。读图回答3—5题。‎ ‎3.婴儿潮指的是在某一时期及特定地区出生率较高的现象,下列年份中“婴儿潮”较明显的是 A.1950—1960年 B.1960—1970年 C.2000—2010年 D.2040—2050年 ‎4.关于上图信息的说法正确的是 A.就业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就业机会少导致的 B.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 C.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婴儿潮导致的 D.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将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 ‎5.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 ‎①全面放开生育政策,增加生育率 ②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 ③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 ‎④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⑤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⑥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 A.①③④ B.①③⑤ C.②④⑥ D.②⑤⑥‎ ‎【答案】3.B 4.B 5.D ‎4.上图信息表示,就业比最低的时期在1960—1970年,是由于劳动力人口比重小,抚养比大导致的,A错;抚养比最低的时期是由于劳动年龄人口较多导致的,B对;2015年以后抚养比逐渐升高是由于老龄人口比重增加导致的,C错;近几年就业比逐渐下降,是因为产业升级导致的,不会导致劳动力严重不足,D错。故选B。 ‎ ‎5.2015年后“人口负债”愈发严重,对此我们应采取的措施有:我国人口基数大,计划生育是基本国策,不能全面放开生育政策,①错;渐进式延长退休年龄,减轻社会养老负担,②对;限制劳动年龄人口向国外迁移,不合时代潮流,③错;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会加重劳动力短缺问题,④错;加快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减少对劳动力数量需求,⑤对;我国社会福利保障制度不完善,应建立健全城乡养老保险制度,⑥对。故选D。‎ 人口金字塔中,各个年龄性别组相加,构成了总人口。下图为某国2017年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读图完成6—7题。‎ ‎6.导致该国青壮年性别比严重失衡的因素是 A.政局动荡 B.生育观念 C.产业结构 D.自然灾害 ‎7.该国最可能位于 A.北美 B.西亚 C.西欧 D.南美 ‎【答案】6.C 7.B ‎7.西亚由于石油产业发达,开发石油需要大量的男性青壮年劳动力,所以吸引其他国家的劳动力迁入,导致男女性别比差距较大,B正确。北美、西欧经济发达,老年人口比重会比较高,图中所示地区老年人口比重并不高,A、C误;南美经济发展水平低,不会吸引大量青壮年迁入,D错误。故选B。‎ ‎【点睛】此题组第二题很容易在西欧和北美之间选择错误答案,北美和西欧经济发达,迁入人口较多,但是这些地区迁入人口并不是只以青壮年男性为主,而是各个年龄段的人口都比较多。‎ ‎2014年2月7日(正月初八)至2月18日(正月十九),杭州市某区共登记流动人口21 285人,同比去年增加2741人,上升14.78%,该区流动人口数量和增长较往年有所提升。下表为该区2014年春节后部分流动人口调查问卷汇总情况。据此完成8—10题。‎ ‎8.该区节后流动人口的特点是 A.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 B.以返城、返乡目的为主 C.流动人口持续增加 D.流动人口中少年儿童占比最低 ‎9.导致该区节后流动人口比往年增加的主要原因是 A.旅游人口增多 B.市内交通设施完善 C.就业环境改善 D.返城的本地人口增加 ‎10.春节后流动人口的变化给该区带来的影响是 A.加快城市化进程 B.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C.增加当地人均收入 D.缓解“民工荒”问题 ‎【答案】8.A 9.C 10.D ‎10.根据流动人口的文化程度较低、技能水平低、男女比例不协调,就业结构性矛盾明显等可以推断该区高新技术产业比重较低,产业结构还没有完成优化升级,还需要较多文化程度低、无技能的劳动力,因此,春节后流动人口的变化可使该区缓解“民工荒”问题对该区城市化进程、产业结构升级、人地人均收入基本没有影响。故选D。 ‎ ‎21.阅读图文资料,完成问题。‎ 根据联合国的标准,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重(P)在7%以上为老龄型人口。P可分为以下几种阶段类型:当P<7%时为成长型(G);当7%≤P≤10%时为老年型初期(A1);当10%<P≤14%时为老年型中期(A2);当14%<P≤16%时为老年型后期(A3);当P>16%时为超老年型阶段(S)。‎ 自然环境、社会、经济发展对老年人口的区域分布产生一定影响。截至2015年,江苏省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常住总人口的13.99%,居全国之首,已步入老年型中期阶段。但各地情况有所差异,全省老龄化水平最高的是南通市,其素来都有“世界长寿之都”的美誉。如图示意2000~2010年江苏省人口老龄化空间分布。‎ ‎(1)以南通为例,分析大气环境对苏中地区人口老龄化的影响。‎ ‎(2)分析苏南社会、经济发展对江苏老龄人口空间分布产生的影响。‎ ‎(3)面对当前老龄化社会可能带来的“养老问题”,请你为此提出合理建议。‎ ‎21.【答案】(1)苏北地区G型和A1型在减少,其中G型减幅显著,A2、A3、S型增加,增幅最大为A2型;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或:苏北地区G型、A1型向A2、3、S型转变;苏北老龄化向以老年型中期过渡为主 ‎(2)苏南经济的发展对苏北、苏中青壮年劳动力产生吸引力,大量苏中、苏北年轻劳动力涌入苏南大城市,造成苏北、苏中老龄人口比例增加;同时苏南高等教育的集中与发展吸引了大量年轻人口,降低了当地老龄化水平;都市圈内部出现低龄化现象,形成低龄化中心。‎ ‎(4)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完善医疗卫生等社会保障体系;建构完善的养老体系;弘扬优秀的敬老文化等。‎ ‎(2)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南经济发展较快,从图中得知,苏南人口呈现年轻化,其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吸引大批青壮年劳动力,同时高等教育吸引了大批年轻人口,降低了苏南老龄化水平。‎ ‎(3)本题可以迁移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来解答,主要从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养老体系,弘扬敬老文化等方面分析。‎ ‎22.阅读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香港境内多低山、丘陵,山峰海拔多为300~400米,平原仅占香港土地面积的六分之一,人多地少。‎ 材料二 香港城市用地结构示意图。‎ 材料三 香港部分产业结构和就业人数变化表。‎ ‎(1)据图概括香港城市土地利用的空间分布特征,并分析其中心城区土地利用形式形成的区位条件。‎ ‎(2)香港岛的高级住宅区向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方向发展,请分析出现这种趋势的原因。‎ ‎(3)从城市工业布局的合理区位角度,评价香港工业区位置。‎ ‎(4)根据表中资料,从1985—2004年,香港产业结构中产值比重增值最快的行业和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的行业分别是什么?据此说明香港的产业结构变化特征及其具有的国际经济职能。‎ ‎22.【答案】(1)分布特征:以维多利亚港为中心的同心圆结构。‎ 区位条件:中心城区位于海港沿岸、有铁路经过,水陆交通便利;地势平坦;开发较早;地租较高,有利于形成中心商务区。‎ ‎(2)香港经济比较发达,高收入人群对生活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郊野公园附近、半山区和山顶环境优美;从中心城区到这些低山丘陵的交通不断完善;私家车高度普及。 ‎ ‎(3)香港工业区布局在郊区,地价便宜;位于与盛行风垂直的郊区,能有效减少对市区的污染。‎ ‎(4)产值比重增值最快的行业是金融、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的行业是制造业。‎ 产业结构变化特征: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 国际经济职能:国际金融中心。‎ ‎(3)工业区的位置应该主要从低价因素、环境因素等方面进行分析。从图中可以看出香港的盛行风向为西南风和东北风,香港的工业区位于与盛行风向垂直的郊区,低价低,对城区的空气污染较小。‎ ‎(4)本题主要考查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以及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城市职能的分析等相关知识。读图示表格可知,香港产值比重增值最快的行业是金融、地产及商用服务业,就业人数持续下降的行业是制造业。从图中可知香港的第二产业比重持续下降,第三产业比重持续上升;产业结构不断优化。香港的国际经济职能为国际金融中心。‎
查看更多

相关文章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